轉简體   復原    
8990 留言者:九洲 [2009-01-15]
主題:主題萃取練習
  文案如次:
  有個慳吝成性的老人,臨終時,家人點燃了兩根蠟燭。他已經沒有開口的力氣,在昏暗中,只得瞪大雙眼示意。家人不解,以為他看不清楚,便又多點了一支。終於,大家都看到了,老人眼睛突出,死了。
  試答如次:
  1,認知界:慳吝老人,臨終睜大雙眼,家人不解地再多點根蠟燭,老人死了。
  2,理解界:緣自兩代隔閡,疏於彼此瞭解,肇成誤會,致老人遺憾而終!
  3,剖析界:為人子之孝道,重於平常的關懷照顧,而非生離死別的短暫相聚。
回應﹕
  1,次序誤置:「慳吝老人,臨終睜大雙眼,家人不解地再多點根蠟燭」。
  2,此為老人死因乎?
  3,錯。
8989 留言者:華子 [2009-01-15]
主題:提交作業
  1、認知界:某翁臨終家人為其點二蠟。翁瞪眼。家人誤解,再點一蠟。翁即死。
  2、理解界:老人過於吝嗇,臨死仍為多點蠟燭而不滿,家人誤解,終死不瞑目。
  3、剖析界:節儉固為美德,但過於極端,臨死還在苛刻,終難免發生遺憾。
回應﹕
  1,翁瞪眼、翁即死,非精簡,乃未能達意!2,正確.3,可.
8988 留言者:秦漢唐 [2009-01-15]
主題:答8975則主題萃取
  1,認知界:老人臨終瞪眼示意少點支蠟燭,家人誤解又點一支,老人睜目而死。
  2,理解界:老人慳吝成性,而家人又缺乏理解,故出現誤解,導致此悲劇發生。
  3,剖析界:若人人都能相互理解,必能完美無礙的溝通,則人間處處充滿和諧。
回應﹕
  1,正確。2,正確,但曰悲劇太沈重。3,正確。
8987 留言者:阿勇 [2009-01-15]
主題:重做練習
  1,認知界:一吝嗇老人臨終瞪眼示意家人點少一支蠟燭,家人誤會而再點一支,然後老人死了。
  2,理解界:由於家人不解其意,點多了蠟燭,導致老人死不瞑目。
  3,剖析界:節儉本是美德,若過份吝嗇則變成苛刻。因而傷己傷人,實得不償失。
回應﹕
  1,正確。2,正確。3,本則無此意(因而傷己傷人,實得不償失過於主觀)。
8986 留言者:心一 [2009-01-15]
主題:练习主题萃取
  1,認識界:老人慳吝成性,因家人誤解其意多點一支蠟燭而死不泯目。
  2,理解界:點蠟燭多寡應以“看見”為度,老人過分慳吝,認為點一隻足已。
  2,剖析界:節儉是一種美德,而慳吝卻害人害己。
回應﹕
  不符﹟8985則規定!
8985 留言者:網主 [2009-01-15]
告網友:
  本期作業望能重做,緣學了許久,各位多在「原地踏步」,難以更上層樓。此次明訂規則,希能遵守。

原文案:
  有個慳吝成性的老人,臨終時,家人點燃了兩根蠟燭。他已經沒有開口的力氣,在昏暗中,只得瞪大雙眼示意。家人不解,以為他看不清楚,便又多點了一支。終於,大家都看到了,老人眼睛突出,死了。

  本文案字句精簡已極,總共才八十字。若欲取認知界,刪掉2/3即可。其中幾個關鍵,如同「老人臨終家人點了兩根蠟燭。他不滿。家人再點一支。老人死了」是為重點。識者當知,此乃起、承、轉、合式,恰好「四句(句點為證)」,如果少了任何一句,其文即易誤解,可謂文不對題。
  由此可知,認知界即為簡單扼要地將所認知之重點提出,看各位之作業,不是少了承就是少了轉,看來看去,無法還原!本文出自拙著《多媒體導論》,主旨在教導作文用字的精簡之道。相信多數網友曾經過目,只是過眼即成雲煙,雲煙還歸青天。
  老朽常說,教工匠易、教文人難!蓋工匠永遠只與技術、材料打交道。而技術只是些公式,材料則為知識,兩者都可以死背!君不見!當今金融危機,問題出在掛帥的資本模式上!而全世界扮演救星的工匠,無一不是資本模式的傳承者!以病拖病,不論如何也能熬過今天,誰管明天又當如何?
  文人之難,難在與人打交道!難在何處?每個人性格、才智、環境、遭遇、心態、目標無一略同,然而,人人使用類似的「概念(至於符號族,更是免談)」,同中有大異,各各自命正確!再用概念組成觀念,早已分道揚鏢矣!以前文為例,箋箋80字,濃縮成30,二氧化碳就變為成硫化氫了!
  各位再下點功夫吧!認知界都不確,怎期理解與剖析?矇一次兩次不妨,但要真正能領會「文章(當然不涉垃圾)」的真髓,必須「次次正確」!
  有志者最好重做,可參考老朽的提示,要能「提綱絜領」,而不是丟盔卸甲!

  其次,理解界必須與認知垂直(請見﹟8955則垂直思考),否則叫做魚目混珠!剖析界又要與理解不同,挖得更深!以往作業已昨日紅花,嚴格說來,為了引導各位進入文化寶地,過去雖不正確且名正確斯乃正確也!多下功夫!直到如今,老朽還在修改以往舊作,各位怎能草草了事?

         網主人白
8984 留言者:黎明近焉 [2009-01-15]
主題:練習8975
  朱夫子尊鑒:
  認知界:老人慳吝成性,臨終時,無力開口,用眼示意家人蠟燭點多了一支。
  理解界:家人點燃了兩根蠟燭,老人慳吝認為做為照明,一支蠟燭已經足夠。
  剖析界:節儉固是好事,亦不應過于苛刻至慳吝,以致傷己傷人,死不瞑目。
回應﹕
  1,可。2,正確。3,正確。
8983 留言者:小程 [2009-01-15]
主題:裝子
  先生當頭棒喝,學生五臟具震。
  學生現在再看自己的兩則留言,回觀當時所思所想,得知自己學了東西、轉身就還給老師,依然頑童一個,還要不懂強裝懂--人不受教,無過如此(無顏再稱先生為「老師」)。
  
  近兩個月的網上學習,學生覺得就像進了私塾:不用心功課、不積極進取、不謹言慎行,必挨先生戒尺(有時候是金箍棒)。
  雖然弄不好就要受罰,但網友們都「痛並快樂著」。當先生宣佈教學結束,網友們紛紛請願,希望先生繼續授課。
  而今,網友請先生講授《莊子》,但先生已決定收攤。學生有愧,不得不提一個建議:先生可否酌情把《莊子》中的寓言、故事,作為主題萃取對象?
  誠如先生所言:莊子書中則全係寓言、典故,其間歷史人物、用語用字皆生澀費解。但網友們參加漢字教學后,已知漢字有基因、有本義、有引申,漢文尚有憲法,正宜「學而時習之」,打磨開啟思想之門的鑰匙!
  先生考慮一下好嗎?
回應﹕
  做人做事應量力而為,給汝戴了幾頂高帽子,人就把喜馬拉雅山看成土堆了!
  不再講莊子的理由不再重複,就算沒有人懂莊子也無害於中華文化之推廣。在霧中看花是美麗的,但將鮮花插在牛糞上,怎麼都美不起來!如果程度不夠,何必懂莊子?今後講什麼,將看老朽時間(幾天不上課已寫了一個劇本改畢峨嵋前傳)及學生程度,再作取捨!
8982 留言者:逆海風 [2009-01-14]
主題:#8975作業提交
  請老師指正:
  1,認知界:一吝嗇老人臨終,家人不解其捨不得點蠟燭的心理,使其死不瞑目。
  2,理解界:語言態度是人與人溝通的介面,人遂主觀地據此以判斷他人的意圖。
  3,剖析界:親如家人也會以一己之揣測誤解彼此,至死無法瞭解對方。
回應﹕
  1,正確。2,可。3,不確。
8981 留言者:真善美 [2009-01-14]
主題:主題萃取練習
  朱老師:
  您好,完成作業,請老師指正。謝謝您!
  1,認知界:老人捨不得點蠟燭而睜大眼,子孫不解又點一枝,反使老人被氣死。
  2,理解界:因家人不解慳吝成性的老人心意,多點了蠟燭,反而加速老人死亡。
  3,剖析界:人與人之間的理解不容易,單用眼神示意,易造成難以彌補的誤會。
回應﹕
  1,不夠明白。2,不確。3,不確。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