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88 留言者:漁儿 [2013-02-09] |
| 主題:「智慧學」的第一系統定理(2) 學生給先生、沈姊、工作室同仁、網友們拜年! 謝謝先生的指正!對「主觀」及「客觀」的認識,學生已基本清楚了:人的一應認知來自「主觀」,「客觀」只是實踐的印證。 在「智慧學九論」的「觀念論」中,先生解釋「觀念」字源時說:「觀念者,人類觀察事物所得到的意念。」學生以為,這裏的「觀察」應該包括了形成「觀念」的整個過程:感官觀察、經驗認知及概念思維。 人們認知事物時,註意力一般集中在認知對象上,從而忽略了主觀個體的「立場」。學生想,如果采用「觀察者」與「被觀察者」之說,也許可以突出「觀察者」的地位,從而讓「立場」成為可以研究的對象,所以,有留言(#11084)之問。 的確,將「觀察」與「理解」放在一起陳述,很容易產生混淆,學生就不循此路走下去了。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彼此彼此,新年好。 人若不願承認自己主觀、不以實踐印證,就永遠不可能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世上充滿成見加臆測,偏偏人站高台、犬多吠響,個個長篇大論、自欺欺人!歸根究柢,宗教、哲學必須首先脫離「主觀思維」,時代到了,觀念解放了!自封神聖還能忽悠多久?再說,新時代、新認知必將出現最新的理論體系,新春伊始、百花待放,從這裡開始吧! (沈補)大家新春好! |
| #11092 留言者:漁儿 [2013-02-15] |
| 主題:理念 向先生請教了「概念」、「觀念」,先生可否解釋一下「理念」?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漢字之概念可以任意組合,當然要符合人之理解結果。老朽曾著《詞易》,但因心勞力絀,只完成了一半!今後道山迷離、神思依稀,所幸人生有涯,否則老朽上窮碧落下黃泉,食餘溷穢撈個遍!另一半糟粕沒完沒了! 茲以「念」之概念為例,之組成「觀念(兩個概念以上)」,有兩種效果。以文字倫理而言,將「念」用在其他概念之前,當指「今心」之所在與所作(此類詞可查字典);如用在其他概念之後,其「觀念」係指此「念」之所從、所得、所之者。 利用老朽之概念分類表,將「念」置於其他概念之後,可以概括如下列三類: 一、「靜態、抽象+念」代表各念之種類(西方視為名詞),常用者如下,其中有定義者加以*號如: 信念、觀念、概念、理念、正念、意念 概念:*概略之念、以「概」所繫之根本的原始意念。 意念:意識所念。 觀念:*由概念組合而成之意念。 理念:理性的意念。 信念:對人言所生之、不移之念。 正念:*宗教界指對其信仰所得之意念。 二、「動態、認識、狀態+念」代表各「念」之狀態(西方稱為形容詞),以資形容,如: 惡念、邪念、哀念、善念、俗念等 三、「動態、認識、感知+念」代表人「念」之感知(西方稱為副詞),用法極為靈活,如: 懷念、轉念、掛念、顧念、追念、疑念等 |
| #11094 留言者:文飛 [2013-02-18] |
| 主題:讀#11092留言有問 朱老師,新年好! 自緣接老師文字,頗感默契,心領意合,從此追學。希望來日能在領會老師文字精義的基礎上,另有所得。 今老師即將歸隱,只字片語彌足珍貴。老師治學嚴謹,半部“詞易”而未公佈。但晚輩希望能在半部“詞易”基礎上舉一反三,不知能不能下載以常究? 謹祝常樂! |
| 回應﹕ 難也!難也!其事大難!何也,蓋老朽文思如潮湧,然潮起潮落一湧即逝,每每同一課題、百般答案。為此,老朽著書,必須專心一志,一鼓作氣,否則必二衰三竭焉!以《字易、詞易、文易》為例,老朽的做法是先大量收集資料,略做註記即放在一邊;待有機會,再全面整理,規劃出結構、章節,後一次完成之。由於老朽攬事太多,天上地下無所不涉,以致「機會」永遠只是機會,「空話」便常成空畫! 上次承蒙眾家好漢拔刀相助,在網上完成了《字易》的資料整理,本擬再接再厲,一口氣將「三易」竟功。祇惜「易」之為易,實因已有「成規」之故。而詞易之成規尚在構思中,且「概念分類」尚未全部公佈,因概念僅具原則,細節認知人人不同,老朽焉能自建一言堂?(沈子所用之理解分類係沈子自理者)苟與事者無相當之水平,空口說白話,等於是竹籃子打水! 老實說,那「半部詞易」只是由各處搜羅來的詞組,計有數萬條(大部份抄自老朽之基因字典)!多就是力量,偏偏是千縷萬端的詞組!老朽每次想到就頭皮發麻!如今機器已舊、動能消耗殆盡,再從頭只有換新車了! 再說,前人不死、後人無功,宇宙在進化,中華文化也應花開遍地!且多下些功夫在「概念分類」上,待分類通了,其餘只是雞毛蒜皮,不足道介了! |
| #11097 留言者:庚子 [2013-02-18] |
| 主題:印度文明 朱老師好,最後時刻,還有幾個問題請教: 1)我一直對印度這個地方有些困惑,印度從歴史看來也算是個農業文明,為什麼不能獨立產生出文字呢?它連拼音文字也沒有發展出來,是什麼的地縁因素令印度不能產生出文字呢? 2)印度國土上的方言有上百種,為什麼可以維持統一的國家狀態?這種狀態不合乎我所理解的拼音文明的發展規律,我明白現代印度的統一是因為英國殖民統治的原因,但有没有更深層的原因呢? 3)西方歐州始於狩獵文明,最後發展出強調主觀和物質的文明;中華文化始於農牧文明,最後發展出強調客觀和精神的文明。印度除了以前的佛學之外,還可以提供其他東西嗎?在未來的文明融合、在中西方分佔未來文明兩極的情況下,印度不中不西,在未來的文化融合中會是一個什麼角色? |
| 回應﹕ 1、不錯,印度也是農業大國,歷史悠久,之所以沒能發展文字,主要原因在於自然發展與人類 文明分佈的規律形成。以正弦波形式的特徵來看,再將時間視為橫向參數,可見在一組波形中, 振幅由少而多,到達頂點後作對稱式下降,這是自然界能量變化的規律。人類文明概分兩則, 一是精神、一屬物質,兩者相輔相成,缺一必偏,最嚴重的是飽和停頓。若以時序而論,精神 文明發展在先,經過百萬年的醞釀,至三千年前成熟;物質文明則自石器時代起,到四百年前 脫穎而出,近世紀成為人類社會之主流(將各組正弦波曲線混排即知)。 以上各條曲線交錯,便有了種種大同小異的變化。一般說來,農業民族生活穩定,最適於精 神的思想研究。但是,世事過猶不足,印度在公元前三千年已成形為「神化國度」。當眾神君 臨萬民,人思必然幻為香灰,生生世世仰承神意,就此停頓! 中國是另一種代表(老朽修道正是為此,道家之五術意義重大),一個沒有神、又不否定神 的思想,孕育了充分理性、尊重自然的人文社會。道家即是自然、儒家則為人類社會,兩者相 互激盪,中華文化油然而生,天人合一。 2、基於前述,印度對神明的崇拜已到了入魔的地步,有人統計,其神祇約有三億多!至於教派 更是難以置信,老朽看過一篇報導,幾乎是一村一教、一家一神。因之,為了社會安定,在五 千年前,勢力最大的婆羅門教發展為眾教之首,成為主流。後來與佛教同流,演變為印度教, 將人劃分為四種階層,是謂「種姓」制,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四族。各族地位明確、 互不通婚、社會分離,在此四族外,其餘的一概視之為毫無存在價值的「賤民」。(至今印度 人仍遵行不誤,至於英國殖民,更充分利用了這種「繼承優勢」,除了強迫與伊斯蘭合作外, 並未做絲毫改變)。 3、(人皆主觀,故無客觀文明)須知婆羅門教與佛教都是印度古代宗教之首,都吸取了印度古 代聖典吠陀和奧義書之精華,諸如:輪迴解脫、善惡因果等。不同者,婆羅門教代表了上層的 「種姓」思想;而佛教則代表吠舍、首陀羅階層;婆羅門認為世間一切事物的本質就是「梵」, 完全不能改變,佛教認為世間事物來自緣起,一切無常。 委實而論,佛教之「唯識觀」是真,但不代表所有見解悉真!至於印度教,在此不宜多論。 至於未來的文化融合,唯識可透過電腦辨識證明之,到了純思維領域,只有「能抓耗子的貓」 可以繼續抓,其他什麼都不重要了。 其實,老朽人間緣了、天界待通,「最後時刻」尚未知,大概不出今年,但所之何方、所為何事尚難預卜也! |
| #11100 留言者:漁儿 [2013-02-27] |
| 主題:西方哲學無「心」(2) 學生想聯系西方哲學無「心」之話題,來理解先生關於「念」之指教(留言#11092)。 於人智而論,「心即人思之中」。因「心」抽象,無法直接研究;但「念」者,此刻之「心」,故可通過研究「念」,來研究「心」。 於漢字,比如利用先生之概念分類表,將「念」置於其他概念之後,可以概括三類:「靜態、抽象+念」代表各念之種類;「動態、認識、狀態+念」代表各「念」之狀態;「動態、認識、感知+念」代表人「念」之感知。 就「念」之種類而言,意念、概念、觀念、理念、信念、正念等等,其中又以「意念」為根本。漢字為象形表「意」文字,也就是說,表「意念」之文字,即表「心」之文字。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正確,由於「心臟」是「內感」中心,統籌全身臟腑經由血液傳達的各種激素,因有內感而產生相應的意念。西方認為「心臟」只是個器官,直接用Mind代表「心」,表面看來很科學,但是卻不正確!因為腦神經與各種感受的作用不夠明確,是標準的「唯心」也! 比如說:「我心不寧、傷心、痛心」多麼真實傳神!若改用mind,能算哪門子? |
| #11101 留言者:曾晴 [2013-02-28] |
| 主題:隱山修心 勿勿又數年,年年都有瀏覽罟網,竟未落爪留言,見朱先生要上山修行,特意登陸向先生及沈老師問好祝安。 去年因有機會,學生也在一小山村居住幾個月時間,交通十分不便,一切娛樂餐飲週邊設施欠奉,生活用品齊全,煮食用電磁爐,十分方便,只是欠缺鑊氣,一過熱即斷電,村民有部分還是燒柴。食物較簡單,菜瓜茄菇蛋雞面米,已覺非常滿足。每天背靠林山(距離十米)面對大湖(距離十米)看日出日落,雲起雲散,湖邊有許多綠竹,風吹過葉聲非常的動聽,還有可以用做包棕子的箬竹,第一次看到活的棕子葉,原來是竹子葉,真的十分的美麗,自然生長不加修剪刀野花野草綠竹遠勝許多高檔樓盤園林高價的植物造景,夜晚沒有光汙染雲清時天空星河燦爛,極之美麗。 該村是在水之上遊,因水位上升緣故,時而有小地震,似地層不負重壓斷裂的震動,這裡是人工湖,工程浩大,儲水百億立方米,雨水季節不出三個月,水位會上升數米小路。 村民坐擁許多地也無心種植,因是移民村,國家有配給住房和補助,他們多數以麻將賭錢為樂。他們並不覺得此處景色美麗,非常的渴望都市購物娛樂繁華的生活。但依我看來,那裡景色之美麗,空氣之清新,他們已坐享最貴價的環境了,我是過客,他們是居民,立場不同,思維也不一樣。因環境美麗,有些村民棄住的地方一早就給村外人購置,待價而沽。或者把弔勾車開進來,選一山地鏟平它,即有平地可建房。他們生活並不富有,連外牆的磁磚都未貼齊,卻會花大錢來燒鞭炮,炮仗一家勝一家大封,我從未見過這麼慷慨的燒鞭炮,價錢並不便宜啊,幾乎每個節目都會燃放,初一十五,家家戶戶,有時他們的吉時是半夜或淩晨,實在煩惱。如這群村民住上電梯高層,我想他們一定會為慶祝不估後果而在樓房小區燃放炮竹的,深覺得這是十分失智的習俗。 在生活垃圾處理上,一個小村竟有許多城市街道的垃圾筒,幾乎可以每家配一個,可惜沒人收集垃圾,垃圾筒已變垃圾。垃圾池也一再改造,最後改成走上水泥階梯平臺,然後把垃圾倒入旁邊一個大卡車的箱體,為著只是方便垃圾的運送,但那裡的生活垃圾實在不多,導致垃圾會在鐵皮箱內積聚很久,滋生各類蚊蟲,直到滿了才被運走。改造只為著如何省事偷懶,反而汙染環境,實在是無言以對。如果垃圾處理可以有一種自行快速處理的方案就好了,以前是用火燒掉的。 科技資訊這麼便利,村裡年輕一輩已可擁有智能手機,可如同小電腦使用,卻用於娛樂和打遊戲,每天都有亦有報紙送上村委,卻無人想要讀報看書的,開車三十公里到鎮上的唯一書店,也是架上空空,連一本電腦編程的工具書都無法購買到,旁邊的福利彩票,電器手機店,西式快餐卻人潮不斷,這種環境可以保育中華文化嗎?我十分不願意承認自己除了使用筷子和現代中文,其他都西化了,而且是處於西方很低級的階段。 厄瓜多爾熱帶雨林的酋長,他到外面的世界走了一轉回來了,他願意學習瞭解外面的世界,但卻保持他的原本,穿土著的衣服,用一臺小小的筆記本電腦,對抗著外界強大的勢力,主要來自世界銀行貨幣基金組織各大企業要開採森林的壓力,勢要保護他們世居土地的純淨和原來的生活方式,如要做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其實真的需要原住民們在知識教育,經歷修養,藝術審美都達到心智成熟才能達到這種境界,才可以從心而發保持和發展自己獨特所有的文化,不至於失去原本,否則裡面空空如是,外面的東西一來,不論好壞,馬上就會填充進去,沒有值得維持的東西,還有什麼其食服居俗呢? 這是我在小村落的一些見聞體會,望朱先生在上山修行的時候,也能分享心得呀。但也許是全封閉式,連網絡也不通了呢,真正的修道是如何的,是否要遵守各種傳統的儀式?已把雪泥和鴻爪備份下來,上傳網盤,或者可以打印一份出來。可以長久保存。 另外,拍打穴位可否考慮用低頻脈沖治療儀來施行?儀器很廉價二十多元,用電力代替人力也不傷皮膚。 |
| 回應﹕ 謝謝分享。 人間世是一種奇妙的道場,個人是主觀的奴僕、群體是吠狺的迴聲!人什麼都不知道、卻又自以為知,只不過憑著感覺,靠經驗比較忽悠。所謂感覺,居蘭馨之室,久而不覺其香,處野境荒郊,常年但見喧囂;每個人有自己的天堂、地獄,牛奶蜂蜜未必人人能消受,垃圾糟粕也見慣無怪!此次汝所經歷之村居生活,極其珍貴,正係人生之掠影,那些村民更是活生生的現實見證。 大自然根據成住壞空的因循變化,在人生老病死之設計中,珍藏了不少真經寶典,任由識者體驗。人年輕時,生命體在成長,一天一天地膨脹,除了一己,什麼都不在意;到了中年,傳種至上,家庭責任降臨,生存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來!待得老來,大腦清醒了、擔子輕了,好不容易有機會認真思考「生老病死」之課題,但卻是夕陽無限好,已經近黃昏! 老朽有幸,早年已有生活規劃,四十不惑,一頭栽進中文資訊工程,打算八十就去「上訪天心」。四十年來,為確保心靈的純淨,老朽旦夕工作,不家不業,力求生而不有、為而不據。人生之微妙正在於此,因能捨所獲更豐,因不滯行止堅定!當沈子接下圖文系統的棒子,老朽立即踏上輕雲,回歸大自然去也(雲騰霧起尚需天候,但老朽恐網友們錯過資料下載,故而提前洩機)! 對一般市井生民而言,群聚金字塔底,肉體生命遠重於精神,永生停留在青年階段。縱然宇間日起日落無殊,但文化教養卻是天差地別,以致於人間魚龍雞犬,混雜不齊!苟非如斯,人類宛似晶體結構,文明步履一統、是非分明,末世厄運早已面臨矣!以今世而論,老朽常言,休笑國人無知無賴,但看昨日與今朝!只有腐敗與顢頇,社會才有進步;只有多寡與不均,分配才會接近平衡! 人是主觀動物,主觀殊異越大,人間變化越頻繁。話說回來,既屬主觀,孰知何謂殊異?又何謂頻繁?有謂牛車牛步,但若旁觀者在草地上小寤,醒後張眼再看,牛車早不知其蹤了!老朽所謂之「天心」,在他人眼中,很可能只是池中雲影!有什麼關係呢?老朽知道自己主觀,從來不問時賢高見!四十年的經驗證明,自己心安理得、不忮無求,池中雲影何嘗不美? 至於未來老朽雲遊何方,目前尚無定論,蓋所餘精力有限,已不容有多少選擇。反正不是在大都市中,只要有座小丘陵,有個道觀,有個可供發揮的小天地,當然,還要有輕風拂面、浮雲駐足,老朽往矣! 拍打穴位事老朽所知有限,恕難奉覆。 |
| #11102 留言者:神遊子 [2013-03-02] |
| 主題: 朱老師您好: 小子自學易數年,志不在占卜算命,志在理解古聖創易的自然本心,數年未通,日前重讀繫辭之<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偶得一小解如下: 110010,渙,乘舟致遠。 0010,解,卸貨入舟,3陰1陽,陽為置物之平台,此平台在水中;雷之二陰表棧堆之貨及足立於舟艇上;水表載舟之水,泊舟之處。 1001,頤,貨載完全客登畢,雷表貨客入舟,亦表舟船離岸;艮為客貨入畢,舟船滿載。 1100,漸,藉風航行,孤帆遠影蔽空盡;巽為風,為利用力而行;艮,阻風之帆,抗流之艏。 10010,蒙,酬載滿艙,歷難,往目的進發;艮,酬載,航程的目的地;坎,載舟之水,舟行之險。 11001,益,藉風行舟,舟載客貨,益利遠方,益者亦溢也,貨重則吃水深,水滿而溢;巽為風,推引舟行;雷為舟載客貨藉力而浮航。 不知此解通否? 請老師指導! 謹祝安康! 小子 神遊謹上 |
| 回應﹕ 恕無法理解所陳述之內容格式:二進位值為何?從何而來?各卦為何?後釋立場、目標為何?該解欲通何處? 須知文字絕對主觀,自己懂只可自己用。一旦欲與人溝通,則須闡明立場、宗旨,否則各說各話,不如不說。 |
| #11103 留言者:無知 [2013-03-02] |
| 主題:请教 想請先生評點朱自清的《背影》。 |
| 回應﹕ 其文乃中學國文之一課,不幸老朽課業成績欠佳,毫無印象。唯以「背影」而論,顯係「其人已去、空留悵惘」之意。雖老朽行期待定,但可知駕鶴之際,人所得見者,絕非「背影」而係「鞋底」是也,故難點評! |
| #11104 留言者:想飛的魚 [2013-03-02] |
| 主題: 朱老師您好: 學生一直忙於工作,最近瀏覽老師留言時才知道,您不久之後即遠赴仙山,尋訪正道而去。學生資質愚鈍,又毅力薄弱,于傳統文化一直想一窺門徑,卻不得其門而入。老師的著作,我多有下載,卻看得極慢。讀到疑惑不解之處,就很快心中煩悶淤積,不過一個小時就心有旁騖,轉做它事去了。如今老師在罟網停留時日不多,而學生又學無所成,深愧老師此前敦戒與教導。 學生此前曾言及自己練武之事,而平時學生又對周易甚感興趣。由此,學生結識了幾位此道中的朋友。北京師範大學有幾位博士生聚集一幫學科研究同好者(有研究機構人員,也有業餘愛好者如學生)定期進行讀書會。互相探討各種話題,不拘科學、玄學、哲學,能言之有物者皆可。更有觸類旁通者,混而談之亦可。機緣巧合,學生認識其中一位對周易頗有心得者。其所用頗似梅花易,重於取象,與納甲六爻相較別具一格。看他占算,也是相當靈驗,又想起讀過老師所著《易理探微》。由此,雖然周圍人多斥責周易迷信,學生對周易的認識卻更為堅定。 學生練武期間認識一位朋友,與學生一樣也是業餘練武者。其師父曾是瀋陽武警支隊隊長,為孫劍雲的弟子,而孫劍雲的父親就是學生曾提及的民國期間的武術大家孫祿堂先生。聽這位朋友轉述,學生大略瞭解些內力打人、發人出去數丈的情形。又曾彼此探討內力是什麼,是電磁力或其他而莫衷一是。以眼見而言,內力不是肌肉之力,即孫祿堂先生雲,練成金丹即內力。以現今科學解釋而言,又頗摸不著頭緒。 學生前面略述二事,都是學生相信,但又無法理解的事情。而此二事又本出一源。或者如孫祿堂先生言,儒釋道三家莫過於誠中、空中、虛中,至真之道,貴乎中庸。學生相信傳統文化終有否極泰來之日,埋沒的文化亦有重現光輝之時。而道不遠人,以老師之修為,必有所成。 老師歸隱在即,學生自當秉承老師教誨,繼續學習,為所應當。幸老師在罟網留言也可以下載,學生早有下載之念,此間欣喜不已。只不知老師屆時欲歸往何處名山,內地或是台灣。祝老師早登仙道。 |
| 回應﹕ 時賢對於文化多不甚了了,休謂中華傳統文化,即令市面上的時興風習,也是魚肉滿桌,不知如何下嚥。其實,此乃人間常態,人活著,只因為生理催迫、心理需求,中外古今無別!若不談「文字化育」,風俗習慣本係社會發展的餘緒,但在任何社會上,生存競爭永遠是道緊箍咒,終生如影隨形,揮之不去! 中華傳統文化是人間異數,人人掛在嘴邊,但人人不知其異為何。以文字化育而言,當然要先解「文字淵源」,否則文字不僅不能化育,反而成為生活障礙。由於人生短暫,個人不可能認識生命中的一切事物,但通過人類代代相繼,前人利用文字記錄下來,是有「文字化育」。當然,其先決條件,是要有「用心、奉獻」的前人,願意犧牲一己的時間及幸福,以造福後世。 這就是中華文化的價值所在,在唯私利是從的人類社會中,是稱「異數」。老朽累受傳統文化之惠,故能投身文化之末。今對社會責任已盡,既無家室之縛、又無情債之繫,是故仙佛鬼魔不拘、山川海湖皆宜,當再作探險之旅焉。苟有所獲,是得諸後世;即令兩手空空,亦為一得也! |
| #11105 留言者:想飛的魚 [2013-03-03] |
| 主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老師在前則留言中教誨的是,學生自當從毫微處做起。從文字入手,發心于一途,夯實自己要走的路。略一自省,學生毛病頗多,眼高手低、好高騖遠的問題時犯之。以後務必時時警醒自己。 |
| 回應﹕ 是的,說到做到,魚才能飛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