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10153 留言者:漁儿 [2011-06-17]
主題:介面与关系(3)
  多謝先生的鼓勵和指教!學生會「安步當車」,盡力而為。
  
  我把介面與關係(2)更正如下:
  一,釋、理、法字源
    釋 = 辨別引出,意指事物之闡釋。
    理 = 玉脈密實,紋路規律,意指事物之原理。
    法 = 水之去,依循一定方式、規律、準則也,意指處理事物之方法。
    在本文中,「釋」指一般方法的闡釋;「理」指具體方法的原理;「法」指具體方法的執行過程。
  
   二,問題求解
    1,問題求解的系統觀
      問題求解 = 人 + 方法 + 問題
       釋:人(a)欲解決問題(b),以方法(c)為介面解決之。
    2,一般問題求解
       問題:有一系統a,意欲將之與系統b結合,其介面c為何?
       方法 = 系統a + 系統c + 系統b
       釋:尋求一系統c、具有系統a必要之特性者。再求系統c同時具有系統b必要之特性者。三系統合併為一即可。
    3,具體問題求解
       問題「洗手」:欲用水(a)洗滌手上油垢(b),其介面(c)為何?
       方法 = 水(a)+ 肥皂(c)+ 手上油垢(b)
       理:肥皂能溶油垢,肥皂也能溶於水,故可用肥皂洗手。
       法:用肥皂洗手上的油垢,再以水沖之,得淨手與汙水。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很好,但第3,具體問題求解仍有不妥處:
    蓋:問題「洗手」:欲用水(a)洗滌手上油垢(b),其介面(c)為何?
      方法中缺少「洗滌」二字,於斯,很可能理解為:「把手上油汙化成肥皂水」;
      也可能「手上油汙洗了肥皂水」!a,b,c應視為化學符號,省略不得也!
      此外,淨手、汙水未定義,應加以說明。
  今人很喜歡利用概念的模糊性爭掰法理,既要「科學化」,就得如同「法文」一般,一板一眼也!(抱歉!適才查了原文,因書上係以概念描述,不可能精確,而汝用科學公式,則不能馬虎!)
10154 留言者:三人 [2011-06-18]
主題:苦读古文
  朱老師:
  你好!
  學生已仔細讀了《古文觀止》的一小部分了,但個別地方看了注釋還是不懂,反正讀不懂,乾脆不看注釋,只查字典,苦讀原文,是不是如此苦讀的效果更好?請老師指點!
回應﹕
  哪有這種方法讀書的?「查字典」只能湊和湊和白話文!蓋字典正是白話文的白癡兄弟也!因古文言簡意賅,為了表達深度,文中極多「典故」,不看注釋,等於瞎忙(兒童例外)!其實,網上教古文的網站不少,而且可以討論,速去可也。
  老朽工作極忙,只指點過來人,不教啟蒙生!
10159 留言者:漁儿 [2011-07-01]
主題:問題求解
  為了能用具體例子、幫助理解關於系統的基本觀念,我從系統觀出發,把「洗手」例子表達為「問題求解」的形式,雖然先生作了指正(留言#10145,#10153),可我覺得「問題求解」的表達中還有不順之處:是不是「解」這個重要觀念,沒有明確表達出來?且與「方法」混淆了?我試著再更正如下:
  
  一,問題求解    
  1,問題求解的系統觀
     問題求解 = 人 + 方法 + 問題
     釋:人(a)欲解決問題(b),以方法(c)為介面解決之。    
  2,一般問題求解
     問題:有一系統a,意欲將之與系統b結合,其介面c為何?
     解 = 系統a + 系統c + 系統b
     方法:尋求一系統c、具有系統a必要之特性者。再求系統c同時具有系統b必要之特性者。三系統合併為一即可。
  3,具體問題求解
     問題「洗手」:欲用水(a)洗滌手上油垢(b),其介面(c)為何?
     解 = 水(a)+ 肥皂(c)+ 手上油垢(b)
     方法:用肥皂洗手上的油垢,再以水沖之,得淨手與汙水。
  
  如是,「解」與「方法」為「問題求解」的一體二面:「解」為靜態結構,「方法」為動態過程。比如,解 = 水+肥+手上油垢,指「解」由水、肥皂、手上油垢組成,肥皂為介面;「方法」則指此解的生成過程。
  又及,為簡化陳述,我也暫時限定在概念描述,且把「理」暫時放過。
  
  謝謝先生再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是精益求精,如此甚佳!
  但若求解之外,還要「明理」,則可於「方法」後,加一「析理」如:
  3,具體問題求解
     問題「洗手」:欲用水(a)洗滌手上油垢(b),其介面(c)為何?
     解 = 水(a)+ 肥皂(c)+ 手上油垢(b)
     方法:用肥皂洗手上的油垢,再以水沖之,得淨手與汙水。
     析理:手上之油垢可溶於肥皂水,含油垢之肥皂水可被水沖而除淨,故得淨手。

  當然,「析理」與「理解系統之觀念」無關,蓋一般人能依樣畫葫蘆已足!且進一深入研究,尚可得「推論」及「展望」等觀念(相當於創造發明)。似此步步化解、逐層以究,由物理、事理,以及天理、天道,將無不歷歷在目也!
10160 留言者:乾乾 [2011-07-02]
主題:「智慧學九論」的幾個問題
  朱老師:
  您好。
  炎炎夏日,唯有心靜如水始能克之。所以今日開始專心讀「智慧學九論」,且抄錄要點。
  今日讀完導讀、天理論和觀念論,有幾個問題想請教老師,請老師百忙之中指點一二。
  一、天理論的天理的系統關係的末段,提到“下系統:認識-人之天。”,和前一章之導讀不符,人之天應為思維論。不知是否筆誤?
  二、天之天的天理論與地之地的知識論之間的闗係如何理解?按九論的結構(九宮格),對角線之間的系統沒有直接闗係。
  三、在觀念論中的“六、觀念的應用”中,以壓力結構來闡明各系統之形成,其理明白易懂。學生想問的是:如何演變成五行結構?按理家、國系統皆有其五行結構(其他系統同理),則構成壓力結構的三個因素(壓力、向心力、離心力)如何演變成五行結構?
  乾乾 敬上
回應﹕
  一、理解之要點在於思維靈活,否則一旦思想固定為「教條」,便成死水一泓!
  在「導讀」中,於「七、結論」曾將九宮陣之「主觀、客觀」立場,作了詳細的「表列」。「人之天」可為「思維(個人、主觀)、人性(整體、客觀)、認識(初始、主觀)、行為(後果、客觀)」,端視立場而定。
  二、於客觀:天之天為規律,地之地為知識。因規律而得知識,用知識以印證規律也。九宮格僅係「方便法門」,無所謂直線、斜線,各論糾結、相互間錯綜複雜,只緣上下有時序因果、左右有結構體用易於理解而已。
  三、五行之基礎係兩儀與三才之集合,有陰陽之對稱及天地人之結構。壓力者,外力之總和與內在集聚均衡之實況也!熵值經「內、外」均衡、在「作用力、向心力、離心力」相互作用下,斯為「五種因素之行為」。至於「如何演變」,正是該用心處,點點滴滴勿漏,休待鴨填!
10161 留言者:漁儿 [2011-07-03]
主題:問題求解(2)
  多謝先生!現在感覺「問題求解」的表達順暢許多!先生關於「析理」及「推論」和「展望」的引申,極具啟發性,我會仔細去思考。
  
  我還想進一步理解「問題求解」。以「洗手」為例,人們可能會這樣問:能否用水洗滌手上油垢?將此問題記為「洗手」(2),前問題記為「洗手」(1),我試著分析如下:
  一,「洗手」(1)與「洗手」(2)
    問題「洗手」(1):欲用水(a)洗滌手上油垢(b),其介面(c)為何?
    問題「洗手」(2):欲用水(a)洗滌手上油垢(b),是否有介面(c)?
    可見,「洗手」(1)是尋找一具體的洗滌物;而「洗手」(2)是想知道是否有這樣的洗滌物存在,並不需要找到它。
  
  二,「洗手」(2)問題求解表達
    對「洗手」(2),當我想做與「洗手」(1)類似的問題求解表達時,卻遇到了困難。因為「洗手」(2)中,不知介面(c)是否存在,所以,類似解 = 水(a)+ 肥皂(c)+ 手上油垢(b),無法表達。
    那麼,這裡「洗手」(2)問題求解表達的困難,是否是因為「洗手」(1)與「洗手」(2)處于不同的層次?謝謝先生解惑!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是的,這兩個問題表面上相同,但實際上可謂「南轅北轍」。蓋在文字概念上只是「能否」與「有無」之別,但在系統上,問(1)屬求「解」、而問(2)係求「知」,「知」淺於「解」,層次有別也。汝能思及此,足證細心及慎密。世人泛泛,求知者已是鳳毛麟角,求解則空山飛絕,再若求「境」,更若古道夕陽矣!
  人生看似簡單,不過生生死死,但若自宇宙洪荒一路觀察,則與所述之問題(1、2…n)相若。蓋無知者,以能知死後一了百了為知足,不得不醉生縱慾焉!逐理者,以宇宙能量不滅故,人思之存,與實俱在,逐之可究其極!再若細觀世態,微言可通大義、一葉盡顯秋風,上焉者乃三千大千,其下則恒河沙積,良有以也。
  人思有限,境界無窮,汝能致一以究,可嘉可嘉!
10162 留言者:乾乾 [2011-07-04]
主題:五行結構演變舉例
  朱老師:
  您好。
  學生試以地球為例,推演一下地球之五行結構如何演變而來。
  一、初始階段
  地球和太陽都是某一超級大恆星爆炸後之余燼,在宇宙壓力之下,一大團星云被壓縮成為太陽,地球則是以鉄核為核心的星體,被太陽補獲而繞日公轉。站在地球立場,外在壓力為宇宙壓力,反作用力為表面巖漿的表面張力。打比方來說,此時地球好比一顆滾燙的水滴懸于太空。從五行來講,只有三行,即克我者、我、我克者。
  二、演變階段
  地球持續地得到來自太空的新生力量(小的星體),不斷壯大,直到某一天,有個突發事件:月球誕生了(我傾向於撞擊說)。于是乎,有了地月系統,向心力和離心力均衡了。從五行來講,有了生我者和我生者(月球)。
  三、成熟階段
  大的撞擊事件沒有了,太陽的能量成為地球的生機來源。當地球溫度降低到某一水平,水充滿了地球表面,水有很大的溫度範圍,使地球得到穩定的表面張力。月球是地球的角動量平衡器,使地球在太空中不會失衡。如此從五行來講,以地球為中心的五行平衡,生機無限,才有機會孕育出人類文明。
  以月球為對象,則可知其五行不全(只有三行,即克我者、我、我克者),所以無生機。
  以上淺見,請老師指正。
  學生 敬上
回應﹕
  很好,思維不重正確與否,而在乎於有無盡力。以所思為例,因「題目太大」,而宇宙科學素養有限(至少不是國內外知名之士或厚顏如老朽),所以只能說是超過負荷,穿了梆也。
  首先,「推演地球之五行結構演變」命題不妥,因「地球之五行結構」未經確立,如何推演?且地球與五行的關係也尚未建立,遽而大談科學觀,其風馬牛乎?蓋若討論任何題目,首在「破題」,不破無立也!尤其是,既談五行,何以突來:「從五行來講,只有三行,即克我者、我、我克者」?
  再說:「地球和太陽都是某一超級大恆星爆炸後之余燼」乃一「假說」,不能作為「證明」。又「在宇宙壓力之下」係一未證實之理論,亦已摒擋出局。「一大團星云被壓縮成為太陽」極待商榷,蓋「星雲」之層次遠高於「恒星」,如何「被壓縮」?「地球被太陽捕獲」亦屬理論。一大堆理論堆理論,王屋之山大矣哉。

  初始已無立場,演變更是荒唐:「地球持續地得到來自太空的新生力量」自何而生(前文只釋為好比一顆滾燙的水滴)?如何不斷壯大,怎會突發月球誕生?是還珠再生乎?成熟更不成熟,地球生機勃勃,絕非五行不全之輩!本文不僅見淺而且漏洞百出,恕老朽難以指正。
10163 留言者:漁儿 [2011-07-05]
主題:問題求解(3)
  多謝先生的鼓勵!我是想用自己的人生作實驗,去理解、實踐傳統文化的理性,不管此實驗是否成功,希望實驗本身能給后學一些參考和啟發。而我之所以能做這樣的實驗,是因為有師長文化奠基工作的指引,有師長「愚公」精神的感召!年輕時,讀「愚公移山」,覺得只是勵志的神話寓言,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存在;如今再讀,感受完全不一樣了:中華文化千年一脈相承,正是歷代有無數的「愚公」,「愚公移山」真是道盡了文化傳承的精髓!
  
  就留言(#10161),我想再提二個問題:
  一,「問題求解」的表達,經過先生的指正,已覺比較合適了,但可否再作一點修改?「方法」指解的生成過程,即「求解」,若把「方法」換成「求解」,在行文上,感覺是否更一致些?如:
   2,一般問題求解
      問題:有一系統a,意欲將之與系統b結合,其介面c為何?
      解 = 系統a + 系統c + 系統b
      求解:尋求一系統c、具有系統a必要之特性者。再求系統c同時具有系統b必要之特性者。三系統合併為一即可。
  
  二,對「洗手」(2),我以為,「能否」用水洗滌手上油垢?即問,「有無」洗滌手上油垢的洗滌物?我沒有區分「能否」與「有無」。但先生指點:蓋在文字概念上只是「能否」與「有無」之別,但在系統上,問(1)屬求「解」、而問(2)係求「知」,「知」淺於「解」,層次有別也。那麼,我對「洗手」(2)的二種提法是否有誤?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好極了,愚公有驗,大道可實矣!
  一、當然可修改,而且理應不斷修改,蓋「止於一」者,與天地長存也!豈有一蹴可及乎?
    「求解」確較「方法」為佳,改得恰當。
  二、提法沒錯,確是兩種不同之層次:
      〔「能否」用水洗滌手上油垢?〕與〔「有無」洗滌手上油垢的洗滌物?〕之性質迴異。
      1,「能否」者,係環境、意志、條件下的解答,必須深入分析,如:
        環境:正在工作時,當然不能洗!
        意志:若油垢涉及某些利害因素,能否由主觀決定。
        條件:是否該洗也有條件,能否難定。
      2,「有無」者,指「生活經驗」及當前狀況,知道即可,如:
        有肥皂,但未必要洗;或無可洗之物,問問而已。

  若是一般閒談,關係不大,由於所問涉及「理解規律」,是不可不慎重考慮也!其實,關於「洗手」,只是人類千千萬萬種行為之一,若以「象徵」視之,「洗」為「動」、「手」為「靜」,動靜之間,變化無窮,實如須彌山之於芥子也!智者得一可以知百,故窮寇宜追,虎穴在前矣!
10164 留言者:漁儿 [2011-07-06]
主題:問題求解(4)
  我的思維還有些模糊,我試著分析如下:
  
  我明白:于「洗手」,問:「能否」用水洗滌手上油垢?實際上,是問:處于某立場的人,是否有能力解決某問題?所以,先生說:「能否」者,係環境、意志、條件下的解答,必須深入分析。于「問題求解」的系統觀:問題求解 = 人 + 方法 + 問題,「能否」者,應是人與問題的介面,也即應提的第一個問題,故其層次最高。
  我不大清楚的是:于「一般問題求解」,因解 = 系統a + 系統c + 系統b,即如介面c存在,表明問題能解決;否則,不能。那麼,上述「能否」問題是否等價于問:是否存在將系統a和系統b結合為一的介面c?謝謝先生解惑!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于「一般問題求解」:求解 = 系統a + 系統c + 系統b,只是表示此一公式之結構。苟系統c為零,相當於無此介面,表示此公式不能解決此問題。至於是否存在將系統a和系統b結合為一的介面c?當不能寫「求解」,而為「求知」;於求知,嚴格說來,所得之答案僅有「是、否」而已。

  如欲求解「系統c」,則應書為「複式(如同聯立方程式)」:
  問題:有一系統a,意欲將之與系統b結合,其介面c為何?
     求解:= 系統a + 系統c + 系統b
     假設:各系統在同一層次,其性質相同,可解。
        否則應先求知各系統之層次關係,若不相同,其性質必然有別。
          例如:蘋果+香蕉+人,不可列為等式(除非人買、人吃等相關行為).
        再若任一層次涉及「人類」,因人有自我立場、目的、意志,須分別分析之。
     由於:於#10163則,所問:〔「能否」用水洗滌手上油垢?〕
        此「能否用水」之主詞自為人類,蓋係常用之「主詞省略」也。而,
        「肥皂能否洗滌手上油汙」則係理化層次,亦應列出理由。故:
       求解:不同層次之系統,如何解決其介面「能否」之問題?
         先求層次、性質、關係,一一列舉分析之…
         …………

  是以,語文亦可做到精確無誤,唯此舉耗時費力,老朽已不能勝任,期汝等發揚光大之!
10184 留言者:持心若水 [2011-08-28]
主題:背影
  學生前不久讀到一本書,書中這樣寫到:“西方哲學好像一個長途跋涉的尋寶者,兩千年來苦苦尋找著一件據認為是性命攸關的寶物--世界的某種終極真理,康德把這個人喚醒了,喝令他停下來,以令人信服的邏輯向他指出,他所要尋找的寶物藏在一間憑人類的能力絕對進入不了的密室裡。於是,迷途者一身冷汗,頹然坐在路旁,失去了繼續行走的目標和力量。
  這時候尼采來了,向迷途者揭示了一個更可怕的事實:那件寶物根本就不存在,連那間藏寶物的密室也是康德杜撰出來的。但是,他接著提醒這個絕望的迷途者:世上本無所謂寶物,你的使命就是為事物的價值立法,創造出能夠神化人類生存的寶物。說完這話,他越過迷途者,向道路盡頭的荒野走去。迷途者望著漸漸應入荒野的這位先知的背影,若有所悟,站起來跟隨而行,踏上了尋找另一種寶物的征途。”
  學生認為中國文化簡化或者說巧妙迴避了“密室於寶物”這個問題,一個“導”字巧妙的詮釋了人生的價值所在。學生讀《智慧之旅》時,可以深刻感受到老師曾經也是一個苦苦的追尋者,學生這樣的塔底基石,沒有那樣的智慧和毅力,曾深深被“密室與寶物”的問題折磨,頹廢,痛苦。
  有幸,如今看到了踩著先賢腳印毅然前行的老師的背影。
  問題:學生這樣處於塔底的石塊,是應該踩著先賢的腳印,儘快走到路的前方,還是應該一步步踩出自己的腳印,把這條路踩得寬一些呢?或者,個人各有因緣,學生多此一問。
回應﹕
  該書作者屬於浪漫派,須知西方哲學家不是長途跋涉的「尋寶者」,而是將黃金打造成飾物的工匠。因為兩千年來,一神論的迷思,造就了宗教的「上帝」,直到科學的實證,才把「形上學」打成形下,唯心變成唯物!康德並沒喚醒誰,尼采更是個迷途者,他否定了一切,最終精神崩潰,能談什麼寶物?
  至於中華文化,源自一批莊稼漢,日出而作、日沒而息,實事求是。年輕時,任何人都會有迷惘的剎那,但是,四時有序,春耕秋藏,一個腳印跟著一個腳印,寶物只能增添累贅!
  答案:要想尋寶,可學西方!若求活得實在,應多讀聖賢書!
10186 留言者:漁儿 [2011-08-31]
主題:存在(2)
  先生說:「存在」只是一種「主觀的論見」(如笛卡兒之「我思故我在」)。
  的確,西哲關於「存在」有各種各樣的「主觀的論見」,又如貝克萊( Berkeley)之「我感知故我在」;拉康(Lacan)之「我言說故我在」;海德格爾(Heidegger)之「存在與時間」等等。「存在」成了西方哲學中說不清、又強說的觀念。那麼,西哲的「存在」迷思,是否是「一神論」迷思在西方哲學中的體現?
  
  多謝先生解惑!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正是,西方的「一神論」是東西文化根本的分水嶺。尤其是當國人西化後,學者們「一致認定」最初的宗教信仰,是一神論(Monotheism),而多神論(Polytheism)則是落伍迷信的結果。尤其荒唐的,是黃皮白心的洋奴刻意曲解「漢字」,認為三千年前《詩經》上所載的「上帝」就代表當時的「宗教信仰」!
  是嗎?難道「上帝=GOD」嗎?那麼教堂、教士、教義呢?三位不一體(西式宗教理論)了?耶穌又是誰的兒子呢?算了吧!爭這些有什麼意義?等中國強大了,西方沒落了,待考古證實中華文化有九千年歷史,蛋尾「學者」們又會夸夸其談了!說什麼西方的上帝只是分身,原始老祖宗叫盤古PANGO,女媧才是夏娃的本尊!

  老實說,正因為人智多昧,從古到今,一任大腦想來想去,永遠罩在百會穴下!兼以人人長得人模人樣,偏偏對事物的態度各各不同。於是乎,人就認定:「我、你有別」!既有別,聰明人自是高高在上!再從邏輯上說,只要有高低,高而上必有更高更上的,推到最後,不是「一神」又是什麼?
  千百年來,為了求生,人類社會形成了強者俱樂部。西方原是狩獵的叢林,聰明人動腦筋,傻瓜蛋動手腳!雖說狩獵強者為勝,而真正的強者絕對不僅僅是拳頭!中古時期,統治者(教皇、國王)、得利者(貴族)、擁護者(騎士)、勞動者(農奴),社會地位由精子卵子決定!
  到了文藝復興後,西人的「認知」已經定型,「思想」不過是一種闡釋觀念的工具。對於每一位「自認有思想」者,首先想知道的,就是由基督文明解放出來的「我」。問題在,找不到答案的人「莫明己妙」,而稍微聰明的人又「難以啟口」。因為「我」與空、時、事、物息息相關,若承認不懂,豈非無知?
  西哲怎能承認自己無知?「我」是什麼?是個思想、感覺、言談的系統,誰敢說不是?話說回來,敝國人更莫明其妙,已經懂的人無為而為、不立文字,不懂的人吵吵嚷嚷、你說我話!中國歷史上分明沒宗教也不需要宗教,偏偏後人自卑自憐,好不容易在《詩經》上找到個上帝,便大讚阿門!

  其實,中國老祖先早就有了易理的認知,宇宙(乾坤)一體,古今為用!人帝斯可,上帝不必!「時間」只是任一事件「始時、終時」之「間」用的尺度,而個人更是整體中發生的因果現象(如同中醫理論)!「我」呢?我思已隨風而往!即令尚在,宛似水上漣漪,也只存在於過去的時空流程中矣!
  有人會說:「易經的一元既始就是一神論」!好極了,穿鑿附會到家了!數字由一起,是否該拜拜數字上帝?那麼?上帝又算什麼?空中呆不上去了,掉下人間來充既始神?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