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161 留言者:不吐不快 [2001-04-09]
主題:不吐不快
  宇宙浪子其中之杏娃手機 勾起我童年看卡通之回憶
  因卡通片 一般有主角 與智慧萬能機器人
  長大後才知覺 不過是夢幻泡影
  且被片商騙走不少玩具錢
  而先生之杏娃手機 智慧晶片 尚在努力研發
  若能成功並更早公開 宇宙浪子又有卡通版
  必能減少問題兒童及問題少年
  孩子就不會時常吵著買玩具
回應﹕
  部份答案請參見160則。
  人生成長過程曲折無比,人各有其發展方向,才有百花齊放的可能。既已吐之,心必快之,但願大快之餘,不忘他人之苦,努力為眾人謀。
163 留言者:逍遙子 [2001-04-09]
主題:試答問題七
  主題﹕人生之感官、知識皆為介面,不要沈溺其中;沈溺其中,將不知所求為何。
  另外再請問先生,要如何學習易經﹖初學者看那些書比較好﹖
  謝謝!
回應﹕
  第七問請參考其他諸問。
  《易經》可知不可學,蓋正如本書「第一問」,人生必須親自體驗。佛陀如此,基督耶穌亦復如此。蓋「易」者變也,「經」者人生之實也,人生之變,豈得不自走一遭﹖
  老朽十年前多事,見坊間眾說紛紜,不外教人「算命」。當下寫了兩本「易理」,出版之後,常有人登門求教,無非印證「命理」。繼而思之,所為何來﹖「易理」如是真理,千年不辨亦明,否則豈不變成人們偷懶的「速食工具」﹖
  知「天理」之人,不妄思,不妄為,行必有方。若人雖未知「天理」,亦不妄思,不妄為,行亦有方,與知者有何分別﹖人心之正,斯為「正理」,人生之學,其學無盡,學究「天人」,「易」為「天理」。然人若不過五十,心急意躁,學《易經》之目的,常淪為求取「嘩眾取寵」招搖闖騙之「不二法門」,其行褊矣!
  「易」者天機,天機恒常,怎能任人左右﹖天機如洩,天道不存,人將何以自處﹖人俯仰天地之間,苟得其機,知意而忘言可也,不必刻意學之。
  有某「大師」告老朽曰﹕「吾文殊菩薩化身也,若拜我為師,當為汝灌頂!得無比神通!」老朽謝曰﹕「某凡人也,但喜燒香,不願成佛。」大師怒曰﹕「汝愚不可及也!若有神通,工作早日可成!」對曰﹕「工作乃本分,早日完成,將無所事事矣!」
  凡人的毛病就是喜歡「仿冒」,連仙佛都難逃此劫!憑什麼呢﹖一知半解的魔術、命相、中醫技巧,就足以「愚民」了。所以,《易經》不學也罷!
164 留言者:王水 [2001-04-09]
主題:亂答問題七
  教主開示文祥,認知只是相對現像,不可執著;人要先知其所迷,才能有所覺。
回應﹕
  仍是見林不見樹也,本回除了理論之外,有一重大機緣,緣尚未起,如何滅了﹖
165 留言者:吹泡泡 [2001-04-09]
主題:答第七問
  著相、離相,諸相非相實相。
  以感官收集,用心思考。如江河成大海,終漸知、漸明。
  請先生指教。
回應﹕
  此係教主說法,非本回主題。因為「道理≠主題」!本回中有多項重要關鍵,若忘得太早,看本書將味如嚼蠟。如果印象深刻,起碼也該給它一個機會!
167 留言者:王水 [2001-04-10]
主題:試答問題七
  機緣已至,文祥獲贈佛珠,開始電腦和人類的試煉
回應﹕
  主題像鐘擺,又擺過去了;故事甫露面,道理不見了。
168 留言者:吹泡泡 [2001-04-10]
主題:再答第七問
  文娃以文祥為鏡;彼此各持一端,各應其時,攜手嘗試同証於一。
回應﹕
  講得不很明白,重點也不甚清楚。怎樣用簡明的文句,代表一系列的觀念,其實是一個「大學問」,宜多多嘗試,以迄於成。
170 留言者:伊達 [2001-04-10]
主題:答第七問
  文祥見教主, 知任務是作電腦和教主的介面。 電腦藉文祥問教主智慧之道。
回應﹕
  不夠透徹,蓋未點出「人類問題」所在。
  答案請見171則。
171 留言者:陳文忠 [2001-04-11]
主題:答問題七
  面對人類問題重重,教主開示文祥(電腦),須先自覺(人世煩苦),覺而後悟(自我私心),以面對12道關卡。
回應﹕
  正確,致贈電書一冊。
  原案為﹕
  「人生諸妄實因智慧闕如,教主為點化當局與眾生,以十二粒佛珠作為見證。」
  註﹕文祥係眾生之代表。
172 留言者:阿南 [2001-04-11]
主題:關鍵何在﹖
  先生曾教以「主題=主要的題目」,今復教以「主題應包涵其小者」,究竟何者應包涵﹖何者不應包涵﹖關鍵何在﹖
  文祥與衣紅分離後的心理變化﹖
  火星移民三十年的現況﹖
  文祥目睹熔爐城苦行人並與一老人交談後的自悟(快樂是痛苦解除時的狀況,所以還完了痛苦的大願,也就是極樂的世界了)﹖
  胡妁出現與鐵棒喇嘛爭執,致鐵棒喇嘛失去理智,受電腦制裁﹖
  電腦無法理解「熔爐」城內各種現象,文祥初覺電腦處理能力之限制(知障)﹖
  文祥見教主,教主委以擔任認知介面一事,並授佛珠一串,智慧之旅正式展開﹖
  胡妁對喇嘛不滿,藉題發揮,教主示以佛界本空,抱一即佛﹖
  教主開示﹕不住於相、破除知障、不執著於苦樂﹖
  文祥置身真幻難辨時之自悟﹕不論真幻,腳踏實地﹖
  其他細節﹖
  好不容易歸納出自認為的「主要的題目」,卻又落入失其小者,見林不見樹,晚輩困於知其蕪卻無法去之而存菁也。望先生開導。
回應﹕
  「主要的題目」不恒等「一個題目」。本回中發生了一個「事件」,該事件闡述一個「道理」,此理關係到全書的結構。請問,是否只有一個題目﹖或者,兩者取其一是否一個﹖更進一步說,兩者合而為一,能不能等於「主要的」﹖
  不說「事件」,光提「道理」,豈非此道理與事件無關﹖須知描述此事件的目的,就是要介紹這個「道理」,實乃「焦不離孟,孟不離焦」!「樹在林中,林由樹成」!結論是﹕既有樹、有林,為何不稱為「樹林」﹖既稱樹林,當必有樹有林!
  涵「其小」者,是林包其樹也,空間大,多包一些,小,少包!
  本回首段不在詢問之內,顯然,文祥與衣紅毫不相干。
  火星移民並未在文中討論,本書與此類內容無關,且刻意簡化。
  文祥之見聞,正是痛苦妄相,人生災關之始,唯至此尚未點明各關情況。胡妁之爭執是事件之導火線,是「事件之始」。當局無法理解,是當局之災。
  至於所述其他,正宜歸納成為「一理」﹕「人生所有問題,都源自無法明辨真妄。生命的意義,就是一本自然,體驗智慧。」
  故「事件」等於「教主召當局與文祥,付與十二粒佛珠」。
  此事件之理,在於「令當局與文祥開始智慧之旅。」
  不論答案為何,有此二則即可矣!請參考第171則。
176 留言者:吹泡泡 [2001-04-11]
主題:再試答第七問
  文娃用理性之具,藉文祥為「感性」介面之助,以佛珠為証,共窺宇宙之真。
回應﹕
  「事件」正如所言,但未點明「為何」,是事倍而功半也。
請見第171、172則。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