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74 留言者:王克利 [2004-10-18] |
| 主題:问 老師說過"為惡有三,生子第一",請問老師:其餘兩惡是什麼?謝謝! |
| 回應﹕ 此乃「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之反思也。 緣趙岐註孟子不孝有三:「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不娶無子,絕先祖祀」。儒家係人類社會成熟期之人生觀,物熟必腐,而今人類社會已進入衰退期,天災人禍不斷,且將變本加厲。據估計,本世紀人口將超過一百億,也就是說,目前一個人所立的位置上,將還會再增加一個!放心,沙漠上沒人還是沒人,只是大都市將擠成沙丁魚罐頭。 既然如此,當然是「為惡有三,生子第一」了!餘自填可也! |
| #4779 留言者:非恶 [2004-10-19] |
| 主題:学生疑惑,文言文功底太差 在讀朱先生的《老 子 止 笑 譚 》章二 解釋 “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這兩句是,下面這段話中的『弗為不居,故不去』是否筆誤?我直接從字面意思理解為“不作為,不居功,故不去”。請先生指點一下。 感覺都文言文一直再用腦子思考,現在的白話文,真的是可以一目十行的讀。 祝好! 利既已得,為求不失,唯有歸功于不居功者,始能不失。這就是『弗為不居,故不去』。人有所為而不居功,一如宇宙生??萬物之德意,則與宇宙同心、同存。反之,有所得必有所失,得其功而失其德。功為表象,人見人非;德為本體,亙古長存。 |
| 回應﹕ 非筆誤,弗為不居=不是不居=是居=不去。 為文寫字,本需用心,文言文用字精簡扼要,有層次、重內容,養成習慣,有利於思考。白話文講究淺顯,一切說得明明白白,一目十行等於「嘸啥啥」,久而久之,淡如白水。如今,國人文化水準低落,生活中除了聲色犬馬、就是功名利祿,可悲也可悲! |
| #4787 留言者:思行 [2004-10-22] |
| 主題:風花雪月 請問何以用風花雪月一詞,代稱男女情事呢? |
| 回應﹕ 此屬「考證」,恕老朽不知。 |
| #4790 留言者:行思 [2004-10-22] |
| 主題:風花雪月猜釋 望先生指正 風花雪月,代指男女情事,或是以風花關係,比喻男女關係. 花是植物性器,風是自然之物.花要風廣播花粉,繁殖後代. 這近似男女關係,.而雪月者, 或是男女關係,在雪月景下發生吧. 故比喻之. |
| 回應﹕ 此文人事也,老朽所知有限,恕無從置喙。 |
| #4797 留言者:生 [2004-10-24] |
| 主題:失误、失物。 留言4744回應處有一誤,有意思的是有另外一種理解。 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鐘; “做一大和尚敲一天鐘” 正如此主題。 生活中有不少這種事情,請教朱老師講解其中聯繫。 |
| 回應﹕ 此乃巧合,可遇而不可求也。 |
| #4798 留言者:空夫子 [2004-10-24] |
| 主題:4793則 (沈補)「……慶為太僕,御出,上問車中幾馬,慶以策數馬畢,舉手曰:『六馬』。……」 敢問(沈補)文之出處及所喻何指?在下中文太差,竟不能會意. |
| 回應﹕ 沈先生答之。 (沈敬答)文出《史記.萬石張叔列傳》。網友釋「威」字,朱老師鼓勵之。旋見網友又舉數字(彼時此問朱老師尚未應答),吾慮網友視之太易,故回補此段。言石慶為武帝馭車,帝問今日幾馬駕車?慶雖目已見馬,仍慎重舉策(馬鞭)數之,確定無誤始作答。 |
| #4799 留言者:一轍 [2004-10-24] |
| 主題:請教老師中文教學之盲點 朱老師好, 看到關於中文教學的評論,心中非常激動,請教老師可否願意就此問題做更多的說明。 一、以中文為第二外語之教學:對非本國人的聽說讀寫教學方式。 二、以中文為母語的教學:對本國人以四書五經,古文觀止等,是否足夠? 三、以老師的漢字基因為基礎是否適合以上二者? 摘錄您的一段回答: 英文較中文「相對為簡單易學」? 此迷人囈語也,老朽每與學者專家討論,但聞「中文教學方式錯誤」,未知「英 文相對易學」也!果其然,中文自然語言怎生實現?老朽等莫非「神經病」乎? 中文僅學三千字即可(老朽約知四千),英文中學課本中已有三萬(袖珍英文中 學生字典);中文全部字彙有八千(其餘為人名、地名符號),而英文有三十餘萬 (見牛津大字典)主字根、三千多萬個字彙!數據說話!非自由心證也! |
| 回應﹕ 教育者,應善於利用人之本能,「順水推舟舟自行」也。兒童期,記憶天生,任之嬉遊胡鬧,大腦空空,平白浪費了大好時機。青年期,心緒複雜,乃「意志力、自控力」訓練之關鍵,否則風花雪月施施然而至,人皆傳種去也。中年經驗、常識已豐,但記憶力欠奉,尤以已成家立業者,難以分心他顧,但此時期利於「理解力、判斷力」之學習。 讀誦四書五經,乃「記憶力」之利用也。 遵從四書五經,乃「自控力」之利用也。 漢字基因乃「理解力、判斷力」之基礎,起碼要到高中始能教習。 敬答: 一、以中文為第二外語之教學:對非本國人的聽說讀寫教學方式。 成年人以基因教學為主,以利於聯想及應用(教材於《文傳寶庫》完工後製作)。 兒童應誦讀四書五經,兼可學習「漢字字源演變」。 二、以中文為母語的教學:對本國人以四書五經,古文觀止等,是否足夠? 兒童已夠,再輔以常識教材,如「漢字字源演變」等即可。 三、以老師的漢字基因為基礎是否適合以上二者? 已答如上。 |
| #4802 留言者:玉持 [2004-10-24] |
| 主題:讀書 概念結構是多層次的組合,縱橫結成網絡,當網絡聚合為一「交集」時,人始能認知各概念間的關係。聚合有其必然的過程,過程的長短會影響網絡電勢的強弱。時間短效率高,時間長則電勢減弱,無法聚焦。 因此,概念最有效的應用方式,必是在電勢尚未減弱前,聚焦完畢。所以句子不宜太長,人對超過十個概念以上的句子,常常要重複思考,否則不能理解。 (以上出自《漢字基因工程》之〈八〉--機器理解) 例一:由此路企欲脫逃之存有者和思辨系統下所成就的歷史文明終必須面臨毀滅或瓦解崩潰的危機,吾等的歷史文明正是在此況內部行進著。哲學思辨要脫離舊有形而上的路線單企圖由符號的解析仍然出不了被指為「意識型態」之自體非自明格局內部… 例二:為制定決策和選擇適當的策略而需要的可用資訊常常是模糊不清的。策略者從未能絕對地確定市場是否可用精確和量化的方式去反應它們的期望… 例一出自一本哲學書,以前嘗試著讀它,但每讀必頭痛,只好放棄。例二是英文翻譯,許多翻譯書讀來也頗辛苦。 公司的總機小姐桌上,放著一本外國名著--《少年維特之煩惱》,花了十分鐘翻閱,算了,不如讀中國的古典小說、文言文舒服。 |
| 回應﹕ 是也,青春期已過矣! |
| #4804 留言者:天鬼作坊 [2004-10-24] |
| 主題:請問 物體和物體之間是用什么來聯繫的????? |
| 回應﹕ 這種方式問問題,是純粹「考試」也!主試者應有足夠條件,否則尚應自考。 既屬考試,立場、考場在在不同: 1,古典哲學唯心派:唯心。 2,古典哲學唯物派:唯物。 3,物理學:能量。 4,心理學:認知。 5,佛教唯識論:現象。 6,佛教禪宗:自打屁股八大板! 7,知識份子:做什麼用? 8,一般大眾:無聊之至! |
| #4823 留言者:jack [2004-10-29] |
| 主題:天人合一與佛、道 先生您好: 請問先生『天人合一』的思想晚於佛、道有1千多年的時間,那麼可以因此認為『天人合一』的境界高於佛道? 謝謝! |
| 回應﹕ 古今中外,所有觀念、思想之產生,都不外於「人己」之間的矛盾統一。中國經長期且穩定的農業社會,重視「自然」,以克制自我服膺大眾為原則;西方由游牧進入通商社會,重視競爭,故以「創造」論為主,以造物主上帝統一一切。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人際溝通,任何一種思想,很難斬釘截鐵地說是哪一家之言,基於地緣關係,都難免有相互影響之實。宋儒受禪宗影響,提出「天人合一」之說,其實早在秦漢時期就有天地人三才合一之理想。只是儒家之天泛指「禮教、倫理」;道家則指「自然、道德」;佛家則指「本性、空性」;「人」當然是指主觀之一己。 故除東、西有別而外,言及中華文化,多是大同小異,難分彼此。 2009年註:天人合一高於佛理一說應屬個人主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