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7787 留言者:琉璃 [2008-07-21]
主題:关于汉字基因字典
  朱先生 您好:
  緣起于一年之前,末學開始抄錄漢字基因,一天一字,不曾懈怠,目前業已抄至木類一行,抄錄之中,偶見典中謬誤之處,起初,想來是先生手誤按錯鍵盤之故,且錯誤僅三、四處而已,皆是些不傷皮毛的小誤,頓覺無傷大雅,故遲遲未曾提及,然細細想來,其實,系末學礙于臉面,恐學??才疏,在末學看來的謬誤並非謬誤,鬧成笑柄而已,
  今得見凱祺網友提及漢字基因字典,借此之機,敢問先生,今後末學在抄錄之中,見此皮毛小誤.是否需提交給先生過目?當然,此吹毛求疵之舉,若覺太過,曬著無妨。但若覺尚可一試,于今後發現小誤,當承于先生過目之。
  末學一天一字,小犢耕地之速兼以粗陋之學,不知猴年馬月方能找全小誤,然來本網空取寶藏多日,未留汗水一滴,心有不甘,是有此論.
  附注:余使用的字典為第二版本
       琉璃
回應﹕
  其實,閣下多慮矣。何謂「笑柄」?「柄」者,植物花葉和莖枝連接的細長處、或器物上用手拿的部分也。笑柄之所笑者,植物或器物,若喻之以字典,可笑者,老朽也!是故,若見可疑,不論大小,正宜藉本網溝通,以補老朽不足之處也!
  由於老朽公佈之版本甚多,是故應以本網下載處為最終定案。尚望據之提出,在老朽物故之前,尚有分際。否則,後世後人各有所見,又是亂象畢陳矣!
7848 留言者:琉璃 [2008-08-07]
主題:汉字基因中“韗人”一词。
  朱先生 您好:
  秉承前言,茲有一詞,末學不敢妄斷,還望先生審查之。
  論點:「韗人」之解:「治」皮的人應當為「製」皮的人。
  先看「韗」字一解,其釋為「攻皮之工人」,再看典中「韗人」一詞所釋為「治皮的人。」查漢字基因字典「治」意為「水之於我,極為重要,需妥善處理也。」故此處「治皮」應是「處理皮革」或「保管皮革之意」。如此想來,治皮與上述有所不符,既是攻皮之人,不應單是處理、保管,此其一。
  其二,末學認為古代在製皮之時,多用「刀剪」之類利器,方可用皮制成成品(當然用皮做成什麼物件不再此論之列,故略過不表)。用「治皮」並不能形象的體現此「圖畫」,即製皮之過程。再看「製」意指具體做什麼,中又有刀旁,相較于「治皮」來說,「製皮」更符合象形字法則,更能體現「韗人」此職業是做什麼的。故,以末學陋見,「治皮」應為「製皮」。
  以上不成熟觀點,還望先生給于置評。
回應﹕
  緣建屋不過築其基、合其頂,餘究細節;然設計一方城池,須查山、水之勢、研土石之利,且必符合地方民情、風習,尚未及於屋也!老朽於1976年創倉頡輸入法,1985年公佈漢字基因內容,迄今三十餘載矣!然空山寂寂、老牛哞哞,世事輪替,後事尚須看後人是也!
  不過於「治、製」之究,治者意廣,尚包含設計、經營等,製者僅需一工匠而已。以古之微言大義,若謂「韗者」,應係「製皮之匠」;再談「韗人」,其為人也,豈是「工匠」能解?
  唯今工匠當道,人若不死,必也,能不製其所製乎?故為「字典」,鹹淡皆宜;但於漢字基因,老朽神通上古,自以「治」之為上。
7888 留言者:士心 [2008-10-05]
主題:謝謝!
  朱老師:
  您好!
  自2002年起,後學接觸貴網,已6年了。最初4年,常見老師在網上一提再提:「動機、立場、目的、手段」,一直未能理解。又見老師常提:「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還是不解!其間,後學為了瞭解如何思維,買了「智慧學九論」,也讀了N遍序言、導讀、及部份內文,又參照網上留言,糊塗了,全然不可解--有看沒有懂。
  去年年初,讀老師講課的「古文觀止」文本!內文有提到「動機、目的、立場、手段」。突然瞭解:原來這四個詞是如此!再加上,學生讀其它的書籍,對這四個詞的體悟更深了。謝謝!光這四個詞,我這一生就受用不盡了!
  最近,學生讀所謂「專家寫的書」時,突然把書中的知識,跟「體、用、因、果,為什麼?是什麼?怎麼樣?,動機、目的、立場、手段」聯想在一起(這大概是老師說的:「因果體用」跟動機、目的、立場,止於一)。回頭,再重閱九論導讀,以前不可理解處,不再捉摸不定,都變可解了!後學想:大概找到了九論理解方向了!學生有自知之明,依現在「思維的程度」,連60分都沒有!但是,6年間,有進步一點點了!所以,跟老師說一聲:謝謝!
  
  祝 老師及沈先生  
    
    身體康泰!  
  
  後學 綸 敬上
回應﹕
  恭喜,已入智慧之門矣!
  在西方,任何「所知」都屬「自己之財產」。為了渾水摸魚,為了「專利」,再簡單都要包裝得繁複不堪,以便大撈、賣個好價錢!別的不說,連宗教都要信眾捐獻,因之,小型雜貨店比比林林,誰還管什麼是真的假的?於是乎,白人與上帝聯盟,知識與經濟掛鈎。西人呼風喚雨,華爾街金童們把「錢」放到無限大!結果變出了世紀風暴,銀行變成了危樓﹔老美的金字塔變成廢墟﹔資本主義變成了雷龍!
  阿扁不是高分貝在喊「政治迫害」嗎?阿扁所作所為,在阿扁的立場,阿扁錯了嗎?老朽一直喊「西風狂扁東土﹔民主自由騙老百姓﹔人權法治唬知識分子」!在老朽的立場,老朽對了嗎?阿扁分明是時代的明燈,他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老朽空洞的理論,正是老朽心目中的「陰雄」!
  看看世界上各種言論,包括宗教界、政治界、學術界,不論陰陽正負、是非黑白如何,誰都認為「自己最有理」!連個煙酒槍枝危害、地球溫室效應,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其實,真理假理何嘗不然?動物所有機能只是為了「活著」,既活著,有什麼對錯是非?
  從客觀角度來看﹍﹍問題來了!什麼叫「客觀角度」(故老朽只談系統)?有誰肯自己承認自己主觀?不是老朽贅言,這些爭論歷經人類文明,已延續了萬千載!如果老朽不甘寂寞、也想撈些什麼功名利祿,當然有必要與政界、學界忽悠忽悠,用他們的語言,學他們的態度,大家沆瀣一氣!
  不幸,老朽是「已經死亡的古人」,沒辦法與時賢「鬼混」!做不到,只好拿出陳年(三千年矣)箱底貨,把「老古董財產公開」!當然也有問題,問題在:人們見慣了各種花色鮮艷的、層層疊疊的包裝紙,再看老朽的「財產」,「太不過份了」!「太簡單了」!「算什麼玩意」?
  舉例說,十餘年前,老朽出版《智慧之旅》,時報出版公司要為之設計「封面」。由於《巴西狂歡節》也是時報的封面,老朽實在消受不了,因之堅持自行動手。要矯枉而不過正大不易,但要簡單樸素却毫不困難。好在當時該社總經理是郝明義,他點頭認可,書是出版了,但封面大受「惡評」!
  這就是「立場問題」!由立場決定了「目的方向」!老朽不在乎「賣得多少」!老實說,要靠賣書混飯吃,想多吃一根豆芽、都得多出賣一絲氣節!所以,待自己能活命了,便將所有的心血、著作,全部掛在網上,有緣自取!於是,就有了「手段」,而且,這種手段可稱「高明」之至!

  人生所知所識,不過如此,人若能參得透了,就是「真人」!過去,真人受不了凡俗的騷擾,只好躲到山上成仙(人+山)。而今,在花花世界中,各種酒色財氣、政經盛宴充斥,凡俗早已忙得疲於奔命。再說,中外山頭都被觀光客設寨立威了,真人大可居市井成伂(人+市),以世事為證,待參得透了,是成真之時矣!
7895 留言者:漁儿 [2008-10-08]
主題:
  朱先生,
    一個偶然的機會,認識了“朱邦復工作室”,開始作您的“潛水”學生,如今成為會員,能親自向先生請教,誠為三生有幸!第一個心願是想謝謝先生師授之恩!
    我還想用我那段為註冊寫的“論中華文化”,來表達我重新學習漢字的一段因緣 :
    幾年前的一個中午,和我的法國同事Marc聊天:
    “漁兒,你們的漢字很美!”
    “此話怎講?”
    “比如說,你們那個愁,秋+心,就是‘秋天的心情’!”
    我當時倣佛被電擊了一樣,愣了好一會兒 : 我生在中國,長在中國,寫了,用了一輩子的漢字,我當然會寫愁,秋,心,可是我卻從來沒想到愁字是‘秋天的心情’!而且從小到大也從來沒有一個人對我這樣說過,卻要等到今天由一個法國人來啟發我!。。。原來我沒有看“懂”漢字,以為它們只是符號!。。。慢慢的,我開始了重新學習中華文化。
    今有一問請教先生:先生已多次釋解“意(音在心上,指內感受到的影響)”,“想(相在心上,相互激盪)”,但好像先生沒有解過“音”,查“漢文樂園”的“漢文庫典”,“音 :象管樂器形,發聲也”,可總覺得不如“相”來得自然。念及“意”為關於思想的一個重要概念,想問先生“音”還可作別解?
回應﹕
  不必客氣。
  本網於「著作下載」欄中,有《漢字基因字典》,詳載了六七千字的「根源說明」。「愁」字適如所述,餘字皆然,沈子所設計之「理解系統」亦援之於此。
  語言、文字原係「主觀個體」之間溝通理解之介面,後人久處馨蘭之室,遂不識其本來矣!矽族亦係主觀體,苟欲與人類溝通,當必須應用語文為介面。西方科學家研究人工智能六十載,因不識此介面,即令電腦具有天大智能,吾人亦難以知之也。
  漢字對人類最偉大之貢獻,即為將此中關鍵保存了三千年,斯乃「文化」之真如也。即令我等炎黃子孫,盗得西方莠草歸,却將明珠土中埋,豈非睜眼盲瞽、白淨腦殘?所幸罟網有載,《字易》(漢字基因字典)一書,係出於本網十餘位網友所為(見#6096則)。足證:人智真理傳萬載,勿謂中華無後人!

  於《漢字基因字典》中,「音」字解釋如下:
   〔體〕象管樂器形,發聲也,響也,消息,指可辨知的動靜。
  原字係象形,經多種字體演化而來,故與目前所書「立日」無干。
  蓋古人造字,由無而有,其難度之高、幾不可思議,不可能「字字來得自然」(世上何來偌許多自自然然)!全世界各民族中,唯獨我中華如此,能得一、二,已屬可貴之極。文化原係不斷演進者,正待吾輩後代努力,怎可期望先人準備好天堂、讓不肖子孫糟塌?
(沈補:「意」會意「音」、「心」亦不難解,蓋「音」乃今所謂「刺激」之一種。古人取「音」不取「相」,甚妙。然妙處為個人體會,不得謬謂古人造字本旨,故略而不論。)
7896 留言者:木子 [2008-10-09]
主題:智慧学
  朱老師
  你好!
  不知老師的封筆之作<<智慧學>>什麼時候能完整的掛在著作下載裡,以利于我們學習,參考。
  學生知道自己看不懂,但是沒有辦法,因為我很喜歡閱讀思想性強的書.<<智慧學>>一書很想先睹為快,至於自己能理解多少就算多少。
  理論性的書讓人百讀不厭,學生相信<<智慧學>>一書肯定會讓我們大有收益!
  謝謝!
回應﹕
  哎呀哎呀呀!此事說來容易,但事實上大有困難。蓋本書對未來世界影響重大(信不信由我),老朽已改寫了兩次(除了在本網以外),到如今仍不滿意。關鍵在於沈子之理解系統,老朽說得天花亂墮,如果一個不小心,說走了嘴,真變成「天花」,豈非造孽不盡?
  如今尚掛在網上(﹟6135等),多多少少還是個「草稿」,如果成「書」,只怕成為壓倒老朽的最後一根草!其實,老朽倒不担心這些,只是太忙,每天忙於照料花草,還要修改自己過去寫的餘穢!慚愧,《智慧之旅》才改畢一冊,當年寫時,一本十五萬字的小說,只要十五天!真的,老了,人思慢了,所幸也更明確了!
  <<智慧學>>還是看「罟網鴻爪」好,因為前因後果俱載網上,按圖索驥方便。再說,本網「對話」甚多精華,連老朽本人都常時流連忘返。蓋人的記性有限,親身經歷的事、自己說的話,日子一久,就忘得光光。老朽寫這本書,有很多都是參閱「過往留言」,所以,先不妨慢慢看吧。
7898 留言者:漁儿 [2008-10-10]
主題:容+易
  多謝先生的“意”之教及沈先生的“古人取‘音’不取‘相’”的點撥!如同先生別的教誨,令人三思!
  
  今還有一問:當人們說一件事不難時,為什麼說它“容+易”?
回應﹕
  「容易」者,包「容(═空間中有山谷)」其「易(═變)」也!
  中文簡潔明確,「難者不易」═難<﹥易,「不易」═「不變」。在變化之宇宙中,不變至難。
7900 留言者:漁儿 [2008-10-11]
主題:容+易(2)
  先生,這麼說來,與其說是觀察物“容易”,不如說是觀察者的態度“開放(容)+靈活(易)”?
回應﹕
  「觀察物容易」--此語不通,若非「觀察者」之誤,則係缺一主詞,即誰在觀察。再者,「物」不可能「被觀察」,因「物」乃抽象詞、羣類、無特定對象。
  若係「觀察者容易」,則為「未完成、缺動作之句子」,不可用作泛例。蓋:
   主詞═觀察者,「容易」有多重可能,端視其後之「動作」而定。
  而「觀察者的態度開放靈活」完全與「容」、「易」無關。且開放非容、靈活不易。各人主觀如何,老朽毫無意見。但本文貼在此處,老朽不能苟同便是不苟同。
7901 留言者:晨曦 [2008-10-11]
主題:
  世人多將網罟視作捕獵魚鳥之器。先生似對『罟網』二字情有獨鍾,或對『罟』字別有見地。我曾探討『罟』字,略有心得,簡述於此:
  拆『罟』得罒、古。古之古意為天〔天為古〕。罒上古下,即把網架在天上,確有獵鳥工具的可能。但思深一層,在稀有文字的遠古,造出此字必另有用意。
  罒者橫目,目亦作網解,概指密實之網。若將目橫架在天上,其用途便不是獵鳥可比。人類自學會用火後,保存火種成為重大課題,有洞穴處自有最佳屏蔽,無洞穴處只能把『目』橫架在天上以遮擋風雨,這就是早期的罟,最原始的帳幕。
  罟在伏羲時代是雙音字元,讀作『目═古』。華夏最後的、也是史上最早、最偉大的『目═古』式建築物,是伏羲建於甘肅天水卦台山的半球形和球形觀星台,又稱之為『極罩』。其框架用藤條和竹篾編成,外蒙以『目』,內含六爻、八卦﹔十天干、十二地支﹔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和大衍數五十五等等。伏羲並依據該觀星台框架的分割,創立了二十八宿星相系統。
  因於某個歷史原因,極罩『目═古』觀星台被毀於一旦,且未能再於華夏立足。但『目-古』式建築物卻仍在世上廣為流傳:
  一 北方遊牧民族愛其輕便,取其之上半為流動居所:『目-古』包,既蒙古包。最早引入目古包的遊牧部族被叫作目古人,這可能也是蒙古族族名的來源。罟罟在宋元時仍為蒙古族婦女所喜戴的一種冠名。
  二 西方波斯崇拜『目-古』為神聖的建築,引入為日月神教、拜月教的殿堂:清真寺,Mosque讀作目克或莫斯科。隨著伊斯蘭教的發展,『目-古』→『罟』已遍佈於世界的每個旮旯。
  圖片鏈接:
  1。 http://picasaweb.google.com.au
/suncrownhk/pKzpbC#5156419675865021106
  2。 http://picasaweb.google.com.au
/suncrownhk/pKzpbC#5156434798444870354
  懇請先生指正。
回應﹕
  頗有見地。
  老朽之所以屬意「罟網」,原因有三:
  1,本網雖係時代產物,但內容從古,故以名之。
  2,老朽致力傳統中華文化,當應號召同志,是有撈捕之意。
  3,因係「目-古」,本網文字尊目重古,名副其實。
7904 留言者:漁儿 [2008-10-13]
主題:容+易(3)
  反省自己之所以把“容易”理解得那么走样,一個主要原因是急躁,沒有细思先生的解答,加之“觀察者与觀察物的關系”是一個困扰我很久的問題,所以就生硬地把“容易”理解成觀察者的態度“開放(容)+靈活(易)”了。
  先生“容易”的释解應該是指一個“動作”,做一件事的過程“容易”,因為其“易”包“容”在其過程中。“容”与“易”兩字前后相關。這样理解可否?
回應﹕
  非急躁、實乃中文程度不足也!如今學校只教技術,人盡工匠,漢字蛻變為符號矣!符號者,分別阿貓阿狗斯可,以之丈量、記事、傳情亦不失其要。只是學者大腦中符號處處、概念網絡未建,與宇宙真實、人生大道遙不可及,已難以與老朽溝通矣!
  新來網友,敬請「先閱罟網鴻爪」,恕老朽不作堂奴、不炒現飯!此等漢字規律,如「字易、文易」等,老朽早已說得口敝舌爛!人若不知,食色享受不妨,但於老朽殿堂中,豈非鷄同鴨講?

  且網開一面,對「文句」定義如下:
  「一句話」係概念網絡中有系統之基本組合,其中包括「體、用、因、果」:
    體:概念之本,可為人事時地物情理法。(西方文法定義為「主詞或名詞」)
    用:概念之用,含動作、行為、心態、表情等。(西方文法定義為「述詞或動詞」)
    因:經驗內涵,含各種既有現象。(西方文法定義為「形容詞介係詞等」)
    果:概念之終,表達之目的。(西方文法定義為「受詞」)
  就這麼簡單,但却道通天人!本網乃一「文化大觀園」,閣下剛進第一道門,且勿大驚小怪,覽畢全園再說吧!

  另有一事,藉此篇幅廣而告之:
  老朽正在整理「罟網鴻爪」分類,以便於網友流覽。其中,「電影分析」將改名為「藝術戲劇」﹔「漢字基因」改為「漢字精華」。前者加入了有關音樂、劇本等之留言﹔後者則加入了《智慧學》之各講。至於「其他事項」,皆屬難以分類者,留之以示其實。
8286 留言者:網主 [2008-11-27]
告網友:
  自本月一日起,為了萃取主題,忙亂經月,各位很像用彈弓打鳥--偶中多不中!雖然舉世有這種能力的人不多,但正因如此,老朽雅不願帶著這種絕活駕返道山!只是,寸有所長,尺有所短,各位挖空心思,老朽也打破腦袋,偏偏想不出問題所在!若不知問題,當不在三界中、淪落五行外了!
  物理學有條定律:「宇宙中沒有絕對相同的時空坐標值」。既然沒有相同的時空,每個人的立場迴異,見解必然不一(因容錯標準難定)。果真如此,從古至今,豈非人人自說自話?老朽自以為是,在此夸夸其談,妄想與網友們溝通,是否上演幻廬版本的「米性應怕死波」--一場荒唐大夢?
  老朽深信人性具足相同的基因,我國傳統的讀書人常能詩文互通,彼此之間惺惺相重。只惜今世在西風吹襲下,唯物是尊,精神生活已經蕩然無存(美式娛樂只提供感官刺激)!網友們成長其中,容或一時受環境影響、或被習慣朿縛,對文章的主題自是陌生,難免惶惑無措。
  老朽一再反思,是否教法有誤?時正在撰寫「文易」,要述明其「易」,必須一步一步反推至最初的基因。這才發現,老朽雖一再講解「漢字基因」,但顯然懂者不多!假如連abc都不知道,英文豈非天書?再憶及當年花蓮農校教書,學生們連1+1=2都不知道,還能教什麼?
  當年,老朽做了「逃師」!這次不能再逃了,因為連走都會變成「走屍」!如今連農夫都做過了,每天看著悉心培植的幼苗成長,感到無比的安慰,何不重拾教鞭,從漢字基因講起?
  不過,人老了,精力消退,不知還能堅持多久!再說,明春圖文系統有望成央A工作將如海嘯來襲!也罷,且教一天算一天!只要有一個學生願學,地獄未空,老朽就成不了佛!
  暫定自12月1日開始,主題停步,開教漢字基因,兼講「字易、詞易、文易」。

      網主人白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