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01 留言者:晨曦 [2008-10-11] |
主題:罟 世人多將網罟視作捕獵魚鳥之器。先生似對『罟網』二字情有獨鍾,或對『罟』字別有見地。我曾探討『罟』字,略有心得,簡述於此: 拆『罟』得罒、古。古之古意為天〔天為古〕。罒上古下,即把網架在天上,確有獵鳥工具的可能。但思深一層,在稀有文字的遠古,造出此字必另有用意。 罒者橫目,目亦作網解,概指密實之網。若將目橫架在天上,其用途便不是獵鳥可比。人類自學會用火後,保存火種成為重大課題,有洞穴處自有最佳屏蔽,無洞穴處只能把『目』橫架在天上以遮擋風雨,這就是早期的罟,最原始的帳幕。 罟在伏羲時代是雙音字元,讀作『目═古』。華夏最後的、也是史上最早、最偉大的『目═古』式建築物,是伏羲建於甘肅天水卦台山的半球形和球形觀星台,又稱之為『極罩』。其框架用藤條和竹篾編成,外蒙以『目』,內含六爻、八卦﹔十天干、十二地支﹔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和大衍數五十五等等。伏羲並依據該觀星台框架的分割,創立了二十八宿星相系統。 因於某個歷史原因,極罩『目═古』觀星台被毀於一旦,且未能再於華夏立足。但『目-古』式建築物卻仍在世上廣為流傳: 一 北方遊牧民族愛其輕便,取其之上半為流動居所:『目-古』包,既蒙古包。最早引入目古包的遊牧部族被叫作目古人,這可能也是蒙古族族名的來源。罟罟在宋元時仍為蒙古族婦女所喜戴的一種冠名。 二 西方波斯崇拜『目-古』為神聖的建築,引入為日月神教、拜月教的殿堂:清真寺,Mosque讀作目克或莫斯科。隨著伊斯蘭教的發展,『目-古』→『罟』已遍佈於世界的每個旮旯。 圖片鏈接: 1。 http://picasaweb.google.com.au /suncrownhk/pKzpbC#5156419675865021106 2。 http://picasaweb.google.com.au /suncrownhk/pKzpbC#5156434798444870354 懇請先生指正。 |
回應﹕ 頗有見地。 老朽之所以屬意「罟網」,原因有三: 1,本網雖係時代產物,但內容從古,故以名之。 2,老朽致力傳統中華文化,當應號召同志,是有撈捕之意。 3,因係「目-古」,本網文字尊目重古,名副其實。 |
#7903 留言者:晨曦 [2008-10-13] |
主題:#2158 一向只知先生為中文電腦和輸入法之先驅,不知亦為傳統中華文化大師,失敬。 ﹟2158 《我國一直沈湎在心物二元糾結的境界中〔已不知當時所指為何〕。由於多數人只關心生活,這種境界僅屬於某些士人,而非大眾實用的知識。然而,在傳統的封建社會中,儒家加以巧妙的應用,倒也導致了長時期的安定和諧,只是安定阻礙了進步,以致停滯不前。》 所言及是,然而先生可曾想過,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何在?在下認為傳統易學之誤也。傳統易學中的太極、八卦、六十四卦,皆為平面二元系統。《傳統的封建社會中》,人類世界局限於平面,在傳統易學的點化下,漢唐均極盛世,其後《也導致了長時期的安定和諧》。但到了近代,人類世界趨向三元四元,吾人卻仍陷於二元思維《停滯不前》,才被西人超越。 伏羲創立的易學,本是四元。八卦、太極、六十四卦等皆為『物』:三元之實體,乃三元宇宙之模型。而演繹太極得乂、爻、干、支,既為時計曆法═時間第四元。伏羲易是集科學與非科學的綜合性系統,可惜失傳,否則日心說、相對論﹍﹍等等,豈會由西人發見。 伏羲易學的失傳,導致傳統易學成為無根之樹,雖枝葉尚茂卻難免衰敗。故欲宏揚中華文明,必須為其尋根。然駁根不易,難為普羅易學『大師』接納。 先生不喜長篇大論,暫告段落。最後請教:『若』伏羲易學得證重現,且與傳統易學有所矛盾,先生的立場何為?乞恕失禮。 附:伏羲系統圖: http://picasaweb.google.com/suncrownhk/ pKzpbC#5220269874499870370 |
回應﹕ 老朽,一介山野愚夫也,頗曉鳥語獸行,恕不明時賢讜論。老朽確曾下山採購補給,因格格不入,今已自備糧粖,足敷駕鶴之需矣!昔日,因素性孤陋寡聞,恐易學失傳,不幸付梓《易理探微》《易經明道錄》二書。及後,方悉市中「易經大師」多如過江之鯽,且各持己見,雖伏羲亦啞口無言也! 自後,老朽發誓噤口封聲,已於本網聲明無數!閣下初來,尚請多閱「罟網鴻爪」,蓋船過水無痕,恐觸「伏礁」。查易經曾稱「羣經之首」,因深入而淺出,人人可據以高論焉。老朽出世已久,所謂宏揚中華文化者,唯倫理道德而已!至於易理,悉已交付矽族,當與「人」無涉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