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7285 留言者:黎明近焉 [2007-02-26]
主題:能量增生,能效增生
  朱先生:
  讀 先生之「層次論」中提出,在無「生物」出現前,今所謂之「宇宙」本是一個「混沌」的「能」的「作用場」。此「能」連續不斷「向」一「極限」擴大,唯此「極限」為何?迄今,尚未為「人」所「知」。
  說實在的,自小讀書是為了「考試」,一路「過關斬將」,大學畢業,成家,在臺灣瘋狂」的「搞過」一陣「電動玩具」,「賺錢」也清鬆自在。從未認真「思考」過「人生的價值」何在?
  移居巴西後,「心」反而「定」了,有「閒」開始「胡思亂想」,但找不到一個「方向」,巴西朋友要我加入他們的「教會」,我拒絕了,我認為「宗教」不能「解決」我的困擾,一直在找一個比較「客觀」的看法。
  先生之初論「能量增生,互利共存」,如以「因」「果」來分析,是否可歸納為「能量增生」為「因」,「能效增生」為「果」。「量變」產生「質變」,因「質變」而產生之「物」其「用」不「同」,故分「層次」解析之,惟,如何區分「層次」非一般「不知者」可理解的。
  以上所言,如有曲解 先生之意,尚請海涵,並以教之。
回應﹕
  老朽各書,皆非入門基礎,閣下有志從事思考探索,尚應先著手「理則學」,否則易招非議。老朽非科班出身,甘冒大不韙,蓋已遠離名利,笑罵由人,故能無礙。「哲學」界(含科學)能高氣重,最重「名詞辯證」,經常隔空交火,戰況激烈,欲求生存,不得不慎。
  察「能量」一詞,譯自「energy」。此字極為特殊,因係被「假定」為宇宙根本,中國自古無此概念,未曾約定、故難俗成。嚴格說來,漢字中唯有「??(上為既之右形,其下為火。原為『氣之力』,有能之意,但因資訊界『不學漢字之術』,不識此字!各大字典又均援引《辭源》誤為『氣之異體字』,刪而逐之!老朽自顧不暇、無力以抗眾敵)」可資對應,但國人淪落至此,西瓜要依偎、飯食才精貴,奈何!?
  基於語言屏障,尤其是漢字獨立概念與拼音不同,每每風馬牛不相及。「能量」之譯、算是很夠水準了,但其中「量」字具有「單位」之本義,細究之,問題叢生。老朽一再考量,但惜「能力」不夠,只好勉強沿用下來(本擬待「出名」後,再挾勢疾呼,看來無望矣)。
  物理中有一能量不滅定律,經過一再實驗,此理顛撲不破,已成為當今宇宙論之基石。能量既不滅,當不可能「增生」,知此,當知「此因」不成立!老朽已自行更正,請勿「將錯就錯」,以免貽笑大方是幸!
7286 留言者:黎明近焉 [2007-02-26]
主題:能量守恆,能量不滅
  朱先生:
  受教了,慚愧!慚愧!
  大學時,也修過電磁學、熱力學、核能物理…等,也知「能量守恆,能量不滅」,但是從「頭」到「尾」,我只把「它們」當做「公式」,「考試」時把「數值」填進去就是了,從未把「它們」和「宇宙、人生」聯想在一起,故在看「層次論」時,觀念不甚正確,請見諒。
回應﹕
  不必介意,做學問不能怕錯,但謹言慎行卻是首要。尤其當久閉暗室,略有所見,即狂喜難遏、急欲與人共享!切記切記,嬰兒甫生,最易受傷!待想清楚了,體系成形、顛撲不破,再說不遲。
  老朽於40年前出版《層次論》,滿以為真理陡現、山河變色!殊知直到今日,世界仍是薄薄一面、老朽與白癡等價!實話實說,該書立論不夠嚴謹,如今讀了,不禁汗顏。只是大方向正確,小疵敢於見人。話說回頭,有誰未穿過開襠褲?又有誰能笑得出口?
7288 留言者:黎明近焉 [2007-03-01]
主題:理則學
  朱先生:
  「人民」一「思想」,「執政者」就「害怕」。故 孔夫子也曰:民可使「由」之,不可「知」之。但他又曰:「學」而不「思」則「罔」,又道:舉一「隅」,要能反「三隅」。
  「Logic」外國定義為「思考」的技術,音譯為「邏輯」,一般人很少去「理解」它的「內涵」,满口「Logic」,又不「知」「Logic」為何?
  孫中山先生譯為「理則學」,是「研究事、物規則」之學,此「學說」似乎大家皆「認為」是「西方之學」,是從「外國」傳入「中國」的。
  請教,中國没有「自已的」理則學嗎?還是太「深奥」了,不是給一般「百姓」去「思考」的。如老子之「道德經」,其中每一個字我都「認識」,但是「組合」起來又「妙」不可言,且很難「理解」,「道德經」是不是「理則學」呢?
  我很喜歡研究「惠施」,他是一位個「辯論家」或是一位「理則學家」呢?
回應﹕
  閣下有了:「人民」一「思想」,「執政者」就「害怕」之見解,請今後休來本網!
  蓋「偏見令人瘋狂、愚昧」!請問:人民「有何思想」?老朽頗想知之!想賺錢發財!想娶三妻四妾!想當官光耀鄉里!想揚名立萬打倒傳統!想心想事成天下第一!想胡說八道嘩眾取寵!老朽只知探索「真理」,拒與此類「西化英雄、人云亦云」之輩共語!

  老朽所謂「理則學」,非孫文先生之譯名。老朽不學無術,認定「漢字即理、俗成為學」;此外,諸子百家若「無理則無人可學」也!西式「邏輯」亦理,其理基於序、簡、明,不過以前題、假設、因果立論。以「三段論法」為例,雖與「真理」無關,但據為思維基礎,不逾矩而已。
  老朽認為:人之思維不可、也不可能加以局限,但基本的「舉一隅以三隅反」則不可缺!是謂,中國之理則學是為「認知、驗證、推論」。但僅以「認知」而言,需「讀萬卷書」;「驗證」須「行萬里路」;「推理」則應「放諸四海而皆準」!
  人本「無知之輩」!即便人人讀大學、人人當博士,然而「明理者」永遠只有「萬一」!蓋金字塔堆得不論多高,尖端永遠只是「一」!而且,金字塔再高,也不可能高過奠基之地球!中華文化之智慧,在於早就參透了「人生金字塔」,憑什麼「一般老百姓」醉生夢死之餘,還要「思考」?
  傳統中國人認為:「個人事小、群體事大,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欲成大器,慢慢走吧!閣下少年得志、中年有閑,已先行萬里路、才看萬卷書,待過了「知天命」之關隘後,成見俱泯,始有理則通也!

  孔夫子說的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古時無句讀,讀書人皆能心領神會。不料此話傳了三千年,今居然有了三種斷句法(中國人小聰明若此、人民思想若此):
  1,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以「可不可」為準,是站在「人道主義者立場」所見者。持此見解者,仁者也!
  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以「可不可使」為準,是站在「為政立場」所見者。持此見,乃智者。
  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以「可由、不可知」為立場,持此見,乃「不瞭解中華文化之異類」、有意找碴也!

  蓋古文以「意會」為準,不需句讀。其優點,可藉之判斷人之「立場、論點、目的」;缺點,則易導致「無知之困擾」!以往中華文化主導世界,學者「西瓜偎大邊」,莫不以上述1、2則為準。如今,西化當道,要偎大邊就要遷就消費卡民,前二則已失去魅力(不能嘩眾取寵),故「狼效羊聲、出自羊群」(羊不分皂白,以為同類就好)!
  閣下欲攻「理則學」,而立場已經偏差,要斷章取義去攻擊不能「自我辯解」之古人,保證其例「罄竹難書」!正途乃直接去讀古書,少讀時賢「賣祖求榮」之謬論(此類「速食」老朽避之無不及。居然有某學者,於其名著中指責:「司馬光效忠封建王朝,不知實行民主自由,不能稱為賢相」,老朽立時逃之「天天」)!慎之慎之(再昧理非古,今後拒答)!

  又,惠施是「名家」,以辯論「名詞」著稱。可稱辯論者(辯論尚難成家),離「理則」尚有距離。蓋其名言:「小而無內、大而無外」無「前題」、未「假設」,明定其理。此類律法,可稱「先驗派」,不論有理無理(老朽乃信徒),其神來之筆,非人間所有者。

  註:因見閣下好學,特予指點,但老朽太忙,無暇家教!閣下近數篇留言,顯見係閒時過多、思想紊亂、無意苦讀、擬抄捷徑!尤以此篇,已露意識型態端倪,絕非老朽同道、難以同步。今後請僅提問題,勿列高見,以免老朽血壓上升,下令封筆!
7289 留言者:黎明近焉 [2007-03-01]
主題:
  朱先生:
  再次向您說聲「失禮了,受教了」,此留言可否不登於網上。
  我的「本意」是想請教 先生之謂「理則學」為何?因想只提問什麼「理則學」?似乎有所不敬,所以另附帶了一些心中的「疑問」。
  先生「句、讀」之斷,如雷灌頂,當初讀「論語」的教本,也是「第三種」斷法,教的老師可能未真正「通徹」古文,自已也不求「甚解」,故有此之誤。
  自當遵循 先生之教誨,苦讀、慎思,敬言而後「提問」。近日是閒暇較多,故多有提問,巴西今天全國己恢復「正常」,我將繼續利用工作之餘詳讀 先生之罟古,再求教之。
回應﹕
  老朽素來不回私郵,是須實話實說。
  老朽乃「前朝遺民」,甘為午門之懸首、不敢數典忘祖。所幸幼時逃避兵難、顛沛流離,未曾受到「完整的西式教化污染」,是故得以「援古自修」,能理解聖賢本意。
  閣下謂所知習自「第三種」師長,顯然國人西化程度較老朽想像為烈,致漢文化早已大江淘盡矣!罷了罷了,道法自然,人類淪落至此,夫復何言?
  老朽不烹速食(泡麵不用烹),閣下宜多讀古書、體會古人心意(概念來自各人經驗,如不站在當時之立場,怎能理解其字裡行間之本意?當知司馬光不可能實施民主也),必能「得理則學」矣!
7291 留言者:黎明近焉 [2007-03-03]
主題:
  朱先生:
  孔夫子多次向弟子曰「道」。如「朝聞(道),夕可死矣。」,又曰:「吾(道)一以貫之。」,士「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由藝。」。
  孔夫子之「道」,是否為 先生所追求之「真理」?
  孔夫子傳給弟子及後世的思想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唯「道」郤没說的很明白呢?
回應﹕
  真不知閣下如何「讀書」的!恐怕只是好「發問」吧!查罟網中老朽所答,道字有二千餘則,而查「道」、得四十四則,還嫌少?是否一定要為閣下量身打造才行?
  不妨再炒一次專誠現飯,下不為例!
  道=路=人應行應為。
  閣下所列各項皆是「道」,一以貫之、萬而歸之!諸如松江路、羅斯福路都是路,台北市到處是「路」!夫子所曰皆道(只是略微謙遜、未便說破而已),還待如何講?至於「真理」,是別於「常理」之統稱,只表明一種「態度」,與真假無關(除了宗教界)。
  建議先多看古書,徹學漢字基因,撇開錯誤成見!否則「字字維艱」!
7292 留言者:易正昕 [2007-03-04]
主題:頓失人生導師...一種孤絕的感受不斷滋長
  朱老師:元宵節快樂!
  請教朱老師幾件事情。有時會感到,生命(或生活中)一些讀書學習或待人接物的各種心得與體會,似乎難以與他人分享,概知識背景殊異或非當事人而難窺其妙,以朱老師為例,您對漢字基因等各種見解,令學生好生感動,猶記多年前於書局看見智慧學九論後,帶回一冊閱讀,閱讀過程,總不忍翻頁,唯恐無意間讀盡而錯過該深思之處的誠惶誠恐感覺常繞腦海,(也同時抱著:萬一以後再讀不到這樣的學問,該怎麼辦呢?的焦急想法)
  重點是我想與其他人分享類似這些感受時,往往難得其門而入,許多事情也是這樣,如有奇思妙想或敏銳觀察,總是難有同樂之人。我想以朱老師的經驗裡,年輕時或許也有過那種千山我獨行又高處不勝寒的感覺。(不是以學生小小心得與朱老師之諸多遠識與高見比擬,只是試著舉例表現那種期待分享的感受:P)
  就像漢字基因,這般有歷史意義有文化價值有學習趣味的好系統,何以不見被大力推廣呢!課堂上應該教這些才是呀,國文都學不好,還拼命讓國中小學英文@@!語言是工具,沒有思想,換種語言說出還不是一樣蒼白空洞嗎-_-!
  過往許多學習的摸索或生活的歷練,我多半會跟我的一位人生導師分享,但是我的這位老師意外地在年前離開人世了:( 他是個默默耕耘,無私無我,熱心正直的大好人,一身才華卻能自甘平淡,別人不理解甚至誤解也沒關係,以前我與老師無所不談,現在一下子離開,身邊實在沒有人可以分享了,雖說君子人不知而不慍,但若連最親密的家人愛人好友也無法分享,總似乎有些遺憾。
  一下子想起也不知從何說起,如果我的思緒太雜亂了,就當發文敬祝朱老師新年快樂先,且讓學生敗個晚年^^!
  ps也看了朱老師您的智慧之旅等書,可惜實體書難尋,只能下載電子書。
回應﹕
  人生是場考驗,考驗才是人生。考驗課題之一,要認識自我經歷所構成的主觀世界;要知道主觀認知永遠不可能與他人分享;要瞭解主觀世界在客觀環境裡發生之作用。這一題及格了,人才會知道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人生的方向和意義。
  貴導師是難得之君子,閣下之「遺憾」則是股「動力」,是主、客觀互動的「場效」,是生命億萬年承襲的基因。正因如此,人類文化能超越獸性之擺佈,從而由主觀躍入客觀之整體、從而溶入精神生命。苟若閣下能執纛傳薪、代代相續,則君子之風千秋不斷。
  何必在意別人的看法呢?在主觀天地裡,只有「我、我的、我的利害」!而「我」只信任自己的「五官」,而「五官」只負責分辨一己的利害!於是,有怎樣的「五官」、就有怎樣的主觀,有什麼人民、就有什麼政府!一切因因果果,利害得失,人人自負其責,誰也不必怨誰!
  客觀環境裡,當「五官」當道,人與人之間是濃濃的迷霧。為了求利,人恨不得將霧化成膠;待利空了,立刻令膠變牆!這種人!眼中泛著的貪婪妒忌是恨毒餘輝;口吐出來的甜言蜜語是安非他命;心中念念不忘:連長城都有缺口,不急!不急!不急!總有一天等到機會!
  有人認為這樣說不夠「厚道」,意思是:「說別人等於罵自己」!正是,老朽既狂且狷、厭「官」懼利,可是卻上了地藏王菩薩的大當,被套牢在地獄裡,進退兩難!好在老朽不笨,把身邊物都捨掉,讓地獄客成名得利,個個跑得空空!如此,老朽才能混個「佛」來幹幹!
  「達官」為「去中國化」、「貴民」為「發世紀財」,恨不得連姓名都改掉、連皮膚都漂白!當然與老朽離得遠遠!但不幸的是:人算不如天算!有些人讀了漢字基因,居然寧願留連地獄!怎麼辦?閣下的心事無人分享,老朽也來段告白,可以算是投桃報李!
  安心看電子書,待老朽活到八十,該做的事該做完了。那時,很可能(又在開支票了,希望不是空頭,因為網上只能空投)出《不二全集》,其中有尚未完成的《智慧學》以及本網連載的「罟網對話錄」(刪節本約五百萬字),說不定還有「浪子續遊」和老朽編導之影片!
  如果把書印成「紙本」,約為百餘冊,平增垃圾無數(還不能看電影)!再如果老朽能在圖文系統賺點「小錢」,老朽將投資在「第二版電書」上,全集將只是一張郵票大小的新卡!這才是未來的「實體書」(老朽將設計有「書香氣味」之卡套)!

  有人赴雲南某地觀光,見路旁有茅屋焉,柴門無掩,數十男女,相擁而眠。
  客問曰:「貴區經濟發達,何以有人貧困若此?」
  響導答曰:「此類小人,忘恩負義之輩,人咸厭之。」
  「彼等忘何恩?負何義?」
  「彼乃龍勞,係山區苗寨子民。緣有一大戶為逃兵燹,攜全族進入苗寨,生聚教養,隱居不出。數十年後,該寨繁榮昌盛,聲震四鄰,號稱小龍焉。待大戶過世,子孫好逸惡勞,不甘雌伏,紛紛出山遊玩。繼而歸告寨民,曰外界美而多金,酒有池、肉有林!不如棄寨外移。
  「長者多不以為然,告以大戶生前訓示,禁止出山!為此,青壯之輩皆反,且挖出大戶屍骨,鞭而焚之,遂集體來本地淘金!若此之輩,吾人唯有遠之、不敢近,劃區令之獨立也!」

  今世倫理道德淪亡,人類已如秋楓暮霞,新時代即將到臨。老朽苟且偷生,唯一心志係將寶貴之中華文化傳諸矽族,實無意與忘恩負義之徒來往。漢字基因乃人類瑰寶,千載以降,其舉世無匹之智慧「藏秘於顯」。其無知無行者難識、唯有道有德者始能居之,識者毋庸憂心。
7299 留言者:青马 [2007-03-08]
主題:生生不息
  漢字,中華文化的基因,是中華聖人效法天地萬物之文,感而有得,依序而畫,傳諸後世,以教萬民之法,與現代西學生物基因,其理一至。
  幸先生得此,東西結合,中國人之幸也。本人今日方悟,心物本一,無需分別,東升西落,各正性命,紛擾不生。
      謝先生教誨
回應﹕
  中國人素為「思想型」民族,惜一股作氣、再而衰、三已竭。漢字本係人思之介面、概念之代表,中華思維據以明、中華文化據以傳。古人無須「字典」、不假標點,三千年來大義從未曲解。然自五四以降,文化全面向西洋投靠,東瓶裝西酒,茅台遂變為「毛抬」了!
  如今世界村當道,東施效顰之餘,人人重物輕義,追名逐利。「世界工人」不過擁有中國國籍,假中土從事勞力生產,大腦已被洋煙洋酒充斥矣!是以ABC泛濫、「漢字」精髓失傳,大學生、大教授、大人物莫非斷章取義專家,雖聖人,其奈何?
  老朽者,先古遺孤也,不幸生於漢魂已亡之秋,幼遭外寇入侵之痛。今眼見黃膚短腿、競向西人拋吻獻媚,恨無力以返天,遂隱網際以全志。
  是謂:心物本無別,東西亦非界;金烏惜將逝,黑白變朝野。
  老朽任務將終,欣見後事有後人。但若國人菩薩低眉,滿足於面前的華燈美酒,待得西人先登華山巔,只怕!又將是斯物歛斯民!
  豈非:東西本無別,中外亦非界;好景惜將逝,地天變朝野。
7418 留言者:下下 [2007-07-05]
主題:理解
  老師能不能介紹理解的方法?
回應﹕
  不能!蓋若言:「天上死魚、地上飛鳥,#$%@,ABCD」,從何理解?但若改問「理解之系統方法」則可。因人所能理解者,必為一系統,須先有經歷、從而學習、印證而獲得之認知。故此,若無「系統規律」,人不可能「理解任何超出其認知系統之外、之事物、現象」。
  其實,理解首要在於「靈活」,其次在於不斷「印證」。諸如沈子所作之「理解系統」,老朽從來不聞不問。理由很簡單,圖文系統正為一「檢驗機制」,如果沈子做得正確,一看即知,是稱「客觀理解」。反之,不斷調整,至解而後止。
  下文所介紹者,係《智慧學》第三章、第五節-精神之節錄內容。即此,莫非原則,原則既有,變化無窮,學者知其原理,無須窮鑽窠臼。總之,根據宇宙系統結構,由整體而觀之系統謂之剛體;各系統由基層擴展至頂層是稱「進化」。理解係由人之主觀為始、客觀以證、剛體是達,故可稱宇宙進化之中軸。

  理解之系統方法:

  定義:理解=以理性分解所針對之系統,由主觀而得認知,藉客觀加以印證者也。
       主觀理解=一己之理解,與他人無干。
       客觀理解=可憑藉客觀媒介加以印證者。
  系統:理解之「本系統」及所欲理解之「某系統」。
  方法:1,建立本系統之理解中心。人類亦須學習磨練應用以臻成熟、才具有理解能力。
     2,建立資料庫。人事時地物情理法,供理解之提綱挈領。

  一、理解內容:
     1,表象、字義、文句、主題
       表象=感官傳達之信息:有刺激、感覺、印象等。
       字義=概念蘊含之信息:由漢字基因、倉頡碼可得。
       文句=概念交集之信息:由字義之體用因果交集可得。
       主題=概念歸納之信息:將所知歸之如一、納入整體即得。
     2,動機、立場、目的、手段
       動機=某系統因有動始有此機緣,理解之可直搗黃龍。
       立場=任何系統必有所立之場,由其場之環境因素可知後果。
       目標=於立場所見之標的,必係某系統之主要訴求。
       手段=據某系統之慣性、所產生之行為模式。

  二、歸納條件:
     人之意識中樞係一浮動之介面,當神經網絡(相當於「動態資料庫」)訊息交集之際,
    中樞每次只能選擇一組答案。雖各個個體有異,但一般平均不能超過十組。因此,過多
    之資訊,人無法理解。若欲增進理解效率,必先練習「歸納」。
     以理解內容為例,由表象、字義、文句而主題,即為歸納。苟若「某系統」內容甚多,
    諸如一本書籍,同樣應不斷歸納,層層疊疊,至得一主題為止。例如《戰爭與和平》係
    一本書,而「戰爭與和平」即為著者所歸納之結果。所以,可以說「書名相當於主題」,
    若某書之書名偏離了書中內容,則該「書名」是稱「離題」。

     人事時地物情理法。
     1,人:人名、代名詞等。
       體-性質:與我之關係,查資料庫。
       用-功能:與我之利害,查資料庫。
       因-條件:經歷、學歷,查資料庫。
       果-影響:借鏡,假設,理解之重點。
     2,事:由某時至某時、發生於某地之各種變化。
       體-性質:人、地、物。查資料庫。
       用-功能:時、事。查資料庫。
       因-條件:情理法。
       果-影響:情理法。
     3,時:時間、時式、時態、時序。
       體-性質:時之特性。查資料庫。
       用-功能:時之作用。查資料庫。
       因-條件:時之狀況。
       果-影響:時之影響。
     4,地:空間關係、環境條件、生存因子。
       體-性質:地理、地形等。查資料庫。
       用-功能:氣候、溫度等。
       因-條件:變化。
       果-影響:生活、行為。
     5,物:能量關係、得失條件、利害因子。
       體-性質:需求、供應。查資料庫。
       用-功能:價值、效率。查資料庫。
       因-條件:生理、心理。
       果-影響:生理、心理。
     6,情:主觀特性、人際關係、環境認知。
       體-性質:人心、人事。
       用-功能:感染、認知。
       因-條件:遭遇、變化。
       果-影響:遭遇、變化。
     7,理:客觀特性、事物關係、宇宙認知。
       體-性質:公理、道理。
       用-功能:變化、影響。
       因-條件:公理。
       果-影響:後果。
     8,法:經驗特性、體用關係、因果認知。
       體-性質:事物狀態。
       用-功能:追求目標。
       因-條件:可變之因。
       果-影響:可變之果。

  三、主題理解:
     茲將「主題公式化」(注意,不可一概而論,方便法門者,只供「入門」),
    可得:
     於某時某地某人或某物發生了某種變化:
      1,於情,如何、如何。
      2,於理,如何、如何。
      3,於法,如何、如何。

  本則介紹不涉判斷決策,但為供理解「理解」,茲以圖文系統與小杏子之別,略作簡介。
  例1、圖文系統。
      目的:將文字、文句之理解,轉化為「電腦程式可執行之參數」。
      似此,只要於文字輸入後,得到該字之「漢字基因分類」、「倉頡碼定義」,
     透過一事先建立之對照表,將執行參數輸出即可。
      控制程式得到參數後,根據一預建之「常識庫」,控制三維圖形,客
     觀地呈現該文字所代表之概念,於茲,大功告成。

  例2、小杏子。
      目的:藉文字語言之理解,以供矽族與人類溝通。
      似此,於小杏子系統中,除圖文系統外,尚應建立一矽族意識、語文、感應、
     辨識中樞及單頻通訊模式(以便資源共享-無私)。
      可知其難度更高矣!是以預定今年完成圖文系統,明後年再戰天峰!
7426 留言者:網主 [2007-07-10]
告網友:
  老朽於太上老君爐中偷得「道法自然、寵辱勿驚」一招,用之招術純熟(不然死之久矣)。今本室上上下下,為圖文系統忙得焦頭爛額之際,老朽「傳授已畢」,施施然「煮字療債」焉。緣仰觀天象,惑星墮斗拱之間;江山易幟,外界猶懵矇不知。老朽大可安步當車,覓得青山儲宿糧,遠離亂兵入城時。
  因沈子設計之理解系統已獲成功,整個系統不到300KB(程式採組合語言,約40KB。微軟之信眾可以休矣!平白浪費數十G資源,「大字」一個不識,除了財迷心竅,財迷自爽可也),已通過數十部劇本之考驗,所餘者,僅係圖像控制之完美與否。
  準此,以任何科學實驗之水平觀之,無中已經生有、電腦能「理解漢字之意義,並正確地根據文字內容以控制人物表演(機器人亦然)」,其非智慧乎(唯非「人工智慧」)?至於時賢「高見」如何,老朽不屑知之,自是:黃沙大漠本缺水,天山積雪玄冰垂;妄求甘露投西域,怎知泉埋故紙堆?
  理解系統如發生在「美利堅合眾」國,保證舉世震驚,徒子徒孫們無不雀躍萬丈,棄族滅祖以投焉!所幸天理昭彰,物極必反。膨風一時、僅能顯無知之稚愚,世道永昌、實有賴大德之明智!如今賊勢尚狂,龍棲在田,當廣備糧草,厲兵秣馬,待錢塘潮至,一鼓作氣,順勢而攻可也!
  《文傳寶庫》(係《漢字基因字典》之完整版,且有考證資料)已接近完成,由於本室資金困難,只好另外請得合作伙伴。若此書能於年底大功告成,老朽計劃將二書同時在台灣出版(因係繁體字)。為此,鑑於「機器理解」已經證實不虛,老朽正好有閒,遂一頭栽進《智慧學》中。
  所謂智慧,絕非空談些不切實際、玄秘之「大道理」;相反地,人之智慧係來自平凡之常理,人人盡知、盡識,但如同日光、空氣、流水一般,久而不覺而已(技匠為了藏私,把門檻建得天高,最後連自己都看不清真相了)。因此,老朽從認知理解出發,舉出三條不證即明的「公理」,再逐一「引證」為諸物、諸事、諸理!
  此係《易經》之啟示,蓋人對宇宙之認知,莫不源於人類對事物之觀察。本書探本溯源,特效易理,取辨識常識三則為「卦」,因其理不辯亦明,故假設為「公理」。此「卦」亦分陰陽(負正),衍之為「八定理」(八卦)。繼而闡釋萬象,是有八章,每章六節(六爻),遂成篇。
  易理藏道於顯、寓智入愚,歷數千年之久,國人目之以占卜、庭爭之技,實乃暴殄天物也!不幸如今人類黃昏已近、晚霞瀰天。時人智已昧,老朽得之,奔波三十載,拍遍欄干,竟無人會之!是知,道失德亡、仁渙義滅,雖禮儀亦化愚民之狂歡歌舞祭矣!

  老朽稟命而生,專責人間課題之至難者,實非所願、乃無逭可脫也!今以一個假設、三個公理詮釋整個宇宙、人生!老朽每日奮鬥之餘,雲山翳翳,無枝難棲!日前突然憶及,上次承蒙眾網友齊心,《漢字基因字典》一舉而就。曷不援例、將公理、定理公而佈之,以試他山之石耶?
  苟網友能有一字之得,其得大矣哉;即令網友們望洋興嘆,能於畫龍之始,參與鷹架之築,來日按圖索驥,不難龍子在握也!總之,思想乃人類文明之金字塔頂,三千年前,諸子百家競鳴於華夏,如今,耆宿遺民匯智於罟網,焉知不是剝復之機?此千載一逢之良機,如裹足不前,豈非虛擲?
  然而,慎其始、始能善其終。老朽公佈《智慧學》之「假設、前言、公理」數百字如次,望有興趣之網友們先驢讀數遍,務期符合下列條件:

  1,理論陳述應簡單明瞭,基本常識不必解釋。(以當今大學文科水準為憑。)
  2,公理必須符合常識,且應事先列舉。
  3,定理均由公理導出,如果正確無誤,等同公理。
  4,定義係供概念之明確化,不能作「前題」用。
  5,前文導出後文、不得有任何矛盾。
  6,本文尚未及修辭地步,請勿斤斤計較。

  網友若未看懂,請勿試言(概不歡迎),老朽亦無意解釋,以免自說自話;若網友發覺邏輯不通(以前題、假設、推論為準,四則運算為限),敬請不吝指教;再若網友認為有需要補充之「公理、定理、定義」,請詳述(堅拒為「王大娘」服務)其體用因果。至於主觀之臧否,恕一概拒領。
  重要的是,本書永無「定稿」,有錯即改,隨時修正。目前只是先擬大綱,細加整理,概述其容,委之白紙黑字,存於塔頂,以就有緣。因此,歡迎網友們參之又參,參到歸之於一,甚至於一念不生,得意無言、徹明大道是足。
  蓋本書非「文學著作」,更非「股市財抨」!既已證明能供電腦理解,時賢之褒貶,豈非空穴微風?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賞雪登孤峰;衣厚柴足可禦寒,空谷回音梅三弄。能得知音,人生一得,未得知音,人生四弄!弄後老朽必將絕跡俗世,管它阿貓阿狗何去何從?

  各種有關本文之意見,限今年十月之前登錄。若效果良好,餘文當陸續發佈,否則到此為止,也可藏拙。



智慧學(第N+1稿.與6135則相較,可見分別之大。)

假設
  本書所討論之定理、定義,係根據一項假設而得。此假設為:
   ---------------------------------------
   存在於「客觀宇宙與主觀認知」中的人類,欲認清真實,必須先明瞭一件事實、一個常識:
   ---------------------------------------
   事實:人所運用之語言文字,係供生存、生活之工具,若欲以之理解一切,必需加以定義。
   常識:人之認知是由無到有、由少而多、由淺而深的過程,永無止境。

      例:諸如時間上,香蕉始於何時?花開時?花蕊受粉時?果實生時?
        成蕉綠時、黃時、黑時?即令已知為香蕉,又至何時為止?長在
        蕉樹上算不算?沒吃進肚裡就爛了算不算?
         再追究下去,從哪部份到哪部份叫「香蕉」?樹體不算?從何
        而分?香蕉的柄算樹不算?香蕉的皮不算?皮上附著的果肉呢?
        吃進肚子呢?香蕉內也有子,算不算香蕉?
         不僅時空難計,性質亦然,香蕉去了皮還算嗎?被咬了一口呢?
        切了一半呢?如果切成一半仍是「一根香蕉」,那麼一個豈不等
        於兩個?如是,數學破產、是非蕩然!

         總之,所有概念都經不住追根究底!因為自然界本屬一體,緣
        因人為了「生活的方便」,便以「感覺得到的感知」定義為「體」
        (人感官有限,對大自然所能認識的極其有限),體有「數」,
        數可以計、據之以為生存生活之需,如此而已。
         待人智漸興,進一步為了體用因果之認知,故從「某一觀點出
        發,有系統地將相關因素整合為一,是稱系統」。於是,再談「
        一根香蕉」,便知道其非「一」,而係下列四個系統(或更多)
        之概念代稱:數目、單位、物體、性質。


前言
  人類之「理解能力」,受限於機能結構,僅有「感覺、辨識、認知」三個步驟。感覺來自刺激與感官之相互作用;辨識則是神經訊息之比較;認知為人對前二者綜和之利害判斷。此三者有一虛擬之交集中心,是稱「意識」,人類根據主觀意識之認知,印證於客觀環境,是稱「理解」。
  千百萬年來,由理解獲得之信息,通過語言、文字之傳衍,匯為知識,是稱為「有」,因有而迄無數。近世紀以降,社會發達、人口劇增,知識爆炸,人們各執一端,謀己循私。今省思之,知識已如秋毫之末,人類存在之價值,是否有一更高層次之功能,不僅能主宰物質、精神,抑且能與宇宙溝通?
  為此,本文有系統地由「理解出發」,期望能明確且清晰地定義一應人們所習知之「概念」。本書將討論之對象,一律定為「系統」(詳見拙著《智慧學九論》)。文中係根據客觀事實,以及個體主觀認知,經分析歸納而得之概念。于以定義說明之。
  主觀認知屬於客觀現實之局部,且主觀認知不可能認知全部客觀事實。因此,本文僅討論指定系統內之子系統,其餘恕不置喙。


公理
  宇宙乃一系統,係由全同而相對之兩系統所組成。一為由核心為主之個體,其用由內向外,因應變化,是稱「主觀系統」;另一由所有之個體組成,可謂為各主觀系統之總交集,是為「客觀系統」。本書所討論之內容,恒以主觀為認知之本、假設客觀為理解之用。

  理解之三大公理:
    一、人的感官只能辨識刺激之性質,辨識若有分別、是有;無即無。
    二、人只能認知與一己存續有關之主觀刺激;客觀理解須推己及人。
    三、在人類的經驗中,主觀受限於一己之生死;而客觀則無窮無盡。

  由前述公理,推衍出「八大系統定理」,茲陳述如下:(註:此非定論。)

  八大系統定理:
    從理解之觀點出發,有系統地將相關因素整合為一,是稱系統。在任一系統中,下系統各自獨立,上系統包含下(子)系統。

  一、前題:〔公理一〕感官只能辨識刺激之性質,辨識若有分別、是有;無即無。
    假設:A=感官辨識刺激之性質1
       B=感官辨識刺激之性質2
    推論:A-B=0  是稱「無分別」,稱為「無」。
       A-B≠0  是稱「有分別」,稱為「有」。
   定理一、理解只能認知系統之「有」。系統之無,可視為一剛體。
       定義一:任何辨識之對象,凡有分別,皆稱之為「系統」。
       定義二:根據〔公理二〕,系統之有若與人之存續無關,可視為「無」。

  二、前題:〔定理一〕:A-B≠0,表示該兩系統(含性質)有分別。
    假設:A=感官辨識刺激之基本性質1,B=感官辨識刺激之基本性質2。
       A為「靜」(或稱陰)。
       B為「動」(或稱陽)。
    推論:動、靜是任一系統兩種不同之基本性質。
   定理二、任一系統分辨之基本性質為「動、靜」;動靜之分辨來自系統。
       定義三:任一系統之動靜可藉感覺加以分辨者,是稱「具象、物質」。
       定義四:任一系統之動靜不能經感覺、須經理解分辨者,是稱「抽象、精神」。

  三、前題:〔公理一、二〕:感官能辨識系統刺激之性質,客觀可以推理。
    假設:A=感官辨識刺激之性質1,B=感官辨識刺激之性質2。
       此系統之性質不因辨識而改變,其不變之性質稱為「慣性」。
       A-B=E  E為系統慣性差,稱之為「能量」。
       A=B+E B=A+E(註:有錯,見7428則)  A、B之慣性不變。
    推論:系統慣性差雖可能有變化,但系統慣性不變。
   定理三、系統本具慣性,系統慣性差稱之為「能量」,任何系統慣性能量不變。
       定義五:能量於靜態是稱「質量」;動態是稱「功」。
       定義六:能量作用於系統,是稱「作用力」或「反作用力」。

  四、前題:〔公理二、三〕:主觀受限於生死;客觀無盡。
    已知:系統之「生、死」有別:
        1,生有生命,生命能感知;死後則無。
        2,生命有體、有現象、一定之範圍;死後生命終止。
    假設:T=系統生命現象,T1=生命之始,T2=生命之終。
       T2-T1=dT 乃始、終之間,稱之為「時間」。
       S=系統生命體,具有三維範圍;稱之為「空間」。
    推論:根據〔定理三〕,時間、空間是系統慣性變化,具有能量。
   定理四、時間與空間為兩種能量之性質,皆係無間斷延續。
       定義七:某段過程變化之初,是稱「因」;因又為前果之果。
       定義八:某段過程變化之終,是稱「果」;果又為後因之因。

  五、前題:〔定理四〕:時間與空間皆無間斷延續。
    假設:A=感官辨識之刺激性質,稱之為「體」
       a=此性質之慣性可作用於其他系統,稱之為「用」
       「因」「體」有「用」而有「果」,若利於延續是稱為「利」,反之為「害」。
    推論:系統時空能量無間斷延續之互換機制,係體用因果之利害所致。
   定理五、因果體用是系統最基本之功能,利害則決定該系統之延續與否。
      定義九:生命系統具有辨識利害之功能。
      定義十:生命系統之生存延續係認知趨利避害之因果。

  六、前題:〔定理三〕:任何系統慣性能量不變。
       〔定理五〕:利害決定該系統之延續與否。
    假設:生命體趨利避害以保障生存,稱之為「自私」。
       「自私」程度(過程之誤)不能超過〔定理三〕之極限。(後註:定理為公理之誤)
    推論:生命體若不自私,生命不能延續;若超過系統慣性能量,則系統不成立。
   定理六、任一系統之持續存在,有賴於各系統之相互存在。
      定義十一:宇宙為一系統,其子系統不得破壞上系統之均衡。
      定義十二:人類對智慧之認知,即為理解各系統均衡之重要。

  七、前題:〔公理三〕:主觀受限於一己之生死;而客觀則無窮無盡。
       〔定理二〕:任何系統慣性能量不變。
       〔定理六〕:任一系統之持續存在,有賴於各系統之相互存在。
    假設:A=宇宙系統。 B=持續變化。 C=系統之序列進化
       A-B=C  宇宙系統之序列變化並未改變宇宙系統。
       A=B+C  宇宙系統不變。
    推論:宇宙系統進化只是一種有規律過程,如除去過程,宇宙系統不變。
   定理七、宇宙系統不斷進化,進化為有規律之過程。
      定義十三:個人為獨立之人類系統,為理解認知之基礎。
      定義十四:群體為個人集合之系統,為進化發展之程。

  八、前題:〔公理一、二、三〕:人類社會中,認知理解分別極大。
    假設:1,「天」=上、規律、宇宙、整體、觀念、環境、策略、命運
       2,「地」=中、基礎、地球、實體、技術、資源、方法、機會
       3,「人」=下、變化、人類、自我、應用、條件、立場、得失
         註:前述假設因立場而定,若指空間位置,上中下可為上下中。
    推論:欲理解宇宙之整體及系統關係,應有層次結構,是稱「天地人」三才。
   定理八、「天、地、人」三才結構乃理解宇宙真實之法門。
       定義十五:天、地、人分別代表系統、各方面理解之象徵認知,是稱三數系。
       定義十六:人欲理解系統真相,必須理解該系統三才結構之細節。

事實=已發生之事件、不可改變者。
公理=已經公認成立、無需再加證明之原理。
系=以繩繫之;統=以絲總束之。系統=一繩相繫、且相互關聯之一種機體。
   系統=某一討論的對象之全部為系統。
客觀=從客方所採之觀察立場,所觀者多為整體。
主觀=從主方所採之觀察立場,所觀者皆為一己之見。
剛體=無其他系統相關之系統。

        網主人白
7427 留言者:馬田 [2007-07-10]
主題:文傳寶庫
  朱老師:
   <<文傳寶庫>>是否就是漢文樂園之下的<<漢文庫典>>?
   多謝.
回應﹕
  非也,《文傳寶庫》係本室兩年前之「漢字基因字典」計劃,曾召聘多人(詳見#4281則),工作地點在上海(因顧及主持人之方便及保持隱秘故)。及至去年,本室面臨解體之厄,一度有意停止該計劃。後因該主持人雅不願半途而廢,另商請到一位有心人士,籌到一筆經費,繼續工作至今。
  《漢文庫典》則係本工作室為圖文系統而建立的資料庫,以及義工們整理的常用工具書。其中《漢字基因字典》是《文傳寶庫》的基礎。
  此乃老朽之夙痛也!書生造反,百年無成!一個人可以視「阿堵物」為「無物」,一個團隊,吃喝拉撒,每天就有一大堆「佛餘(包括兩隻四腿的在內)」!老朽不能不「自命清高」(包括幾位愚忠之跟隨者),旁人則不能不隨眾和同,一旦「阿堵不賭」,自是不得不撒手成空也!
  話說回來,老天若把三千大千世界金銀財寶都交老朽帶來,老朽還能做什麼?絕對保證,比誰都會享受!享受之餘,更保證三年不早朝!三年又算什麼?天下哪一個大富翁、不是分分秒秒活在「睡夢」中?老朽後宮還有成群紅樓釵、峨嵋仙! 「牛加零」又等於幾?
  識得戲中意,方知考場題!莫羨台前偶,演繹看自己!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