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11255 留言者:紀大過 [2013-12-11]
主題:分享一篇感謝老師的短文:感謝朱邦復 
  老師您好,偶然看到一篇感謝老師的短文,貼上來與老師及大家分享。
  我如今能夠很輕鬆地用電腦寫稿,是因為使用倉頡輸入法巳經很純熱了.
  倉頡的最大好處是它把中文字拆解得夠完整,最少一個碼,最多五個碼,便可以把需要的字打出來.而其他的輸入法,在打完碼之後,還要在字庫裏那一堆字中,把合用的字選擇出來.選字也要花上精神和時間,肯定會延宕操作過程.所以,對於那些五花八門的輸入法,我郤心不旁騖,抱定決心對倉頡從一而終.
  倉頡輸入法的發明人朱邦復,花了多年時間和心血,終於想出了打中文字可以用電腦操作的方法.這個發明很了不起,而且市場很大,因為全世界有十多億人是使用中文的.可是,朱邦復郤自動放棄這項發明的專利權.他為了要使中文傳播得更多更遠,便把這項偉大的發明,公開給社會大眾使用.這種偉大的胸襟,真的可以和國父孫中山媲美,同樣的是「天下為公」.
  也是使用倉頡輸入法的作家馬文輝在專欄中說:他曾聽過朱邦復在一次公開場合中,演講「漢字基因工程」.朱先生表示刻下正努力於研製新一代的中文電腦書,務求中國人有最廉價的電腦可用,有最方便的閱讀資源.
  馬文輝說:朱先生在演說時,忽然講不下去了,一股熱氣湧上鼻頭,竟然痛哭起來.因為這位年巳七十的發明家,在談及自己畢生努力推動文化理想時所受到的挫折與辛酸,不禁悲從中來.當時大家都深受感動,許多聽眾也陪著朱先生流下熱淚.
  馬文輝提及:他讀過朱先生一本自傳式的著作《智慧之旅》,因而對朱先生的偉大人格肅然起敬.因為他覺得朱先生一生埋頭研究,所念茲在茲的是如何提昇中國文化,而不是自己口袋裏的鈔票數目.倘若當年不自動放棄倉頡的專利權,他早巳團團然作富家翁.如今,他還是一個打工仔,在香港一個文化機構裏,正在癈寢忘餐的做著研究工作.
  我曾到書局找尋朱先生這本著作,但翻遍了溫哥華的書店都找不到,看來這要等到回去香港時才可以得償心願了,因為香港書店的書種比較齊全.如今,我每次坐在電腦面前要動手寫稿時,便會想起倉頡的發明者朱邦復.由於他多年來花了不少心血的研究,如今我才能舒舒服服的寫稿.
  朱邦復先生,我是衷心的感謝你.
回應﹕
  謝謝。
  其實,由於老朽早年誓願追隨地藏王菩薩,地獄不空,成佛毫無意義。如是,人生目的已定,專心一志、勇往直前,猶未必能拯眾生於水火,餘緒何足道介哉。倉頡法乃漢字基因的伙頭軍,而漢字基因又係碳族與矽族的溝通介面,茲事體大,老朽怎能揣日月於懷,妄求其溫?
  該文道及,老朽於演說之際,江河決堤,此乃老朽之罩門(故不喜拋頭露面)。然有動於衷者,並非:「談及自己畢生努力推動文化理想時所受到的挫折與辛酸,不禁悲從中來。」實乃思及世事,悲天憫人.痛恨人類之無知無助,將人間躪為煉獄!蓋老朽之工作順利、心情平靜,塊壘早颺,於世無怨無求。只緣時機未屆,任務應接不暇,難當「推動文化理想」之讚語,頗有愧焉。
  人苟不能看透人生,於生死之間,無非食餘夢憶,百年一瞬!人之所以為人,豈草木能望項背哉?汝竭盡心力服務鄉里(大廈約百戶,可稱「里」),何嘗不是無量功德?欲知人生真相,唯有先期付出,才有事後斬獲之心得。世人觀感,視為參考則可,前程遼遙,尚須共同努力。
11254 留言者:漁儿 [2013-12-10]
主題:觀點与觀念(10)
  學生於留言(#11238)中,向先生請教了形式邏輯省略「主語」與漢語古文省略「主語」的現象,先生說:形式邏輯省略「主語」是因邏輯講究精確,已知之主語不必重複;漢語古文在於義理佈達,省略「主語」始能立足整個系統、籠統地概括之。
  學生繼續思考:為什麼漢語古文省略了「主語」,有助於義理之佈達?學生初步思考如下:
  文本之解讀,涉及到「解讀文本之人」與「文本」之間的關係。漢語古文省略之「主語」,實際上是由解讀文本之人來認知的,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立場,故對文本的解讀也有所不同。隨著時空的演進,這些不同的解讀圍繞著文本在互動,其結果是文本之義理衍生,促成義理之佈達。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言之成理。然因漢文化法自然重事理,尚有他義在焉。主語者,語言中表達之主人也。若確定為某甲,則某乙未必如斯;主語省略,表示甲乙皆然,顯係「通例」也。其次,傳統讀書人敬天崇道,若有「通例」在,人不敢擅自居之,勢必有更高之主宰在、謂之客觀可也。
  茲以陋室銘為例,雖係劉禹錫之絕對主觀,但卻令人感到理所當然、客觀之至: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子曰:「何陋之有?」
  且改用主觀陳述:
  劉子曰: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吾每見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常自豪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人居此可以調素琴,閱金經;且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譬諸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子曰:「何陋之有?」
  凡此雕痕處處,主語皇皇,豈非俗不可耐焉?
11253 留言者:漁儿 [2013-12-06]
主題:信息(14)
  謝謝先生的指正!學生繼續理解「熵」。
  既然在概念上「商」有「共議、討論、互審、擴散」等內涵;那麼,可否認為:於系統,「熵」指其二種相對性質的對比?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字典載:Entropy 熱力學函數,也稱「熱熵」。物質發生能力的作用減低,熱熵就加大。
            宇宙間的總熵值不斷地增大。
          物質內部不穩定的函數。
          資訊科學以熵描述信息系統的信實率。具有較高熵值的信息系統,其不可預知率較高。
  因本字係時賢所創,考慮不夠周到,以上所述,並未列舉「相對性質」,似乎偏重於「能量擴散」。即令資訊科學以之描述信息系統的可信率,亦為信息之擴散,故不宜用於「兩種相對性質的對比」論。

  我國傳統讀書人以「語文掌控」能力作為才幹之標準,行之數千年,開啟了人智紀元。蓋人之本能僅限於感官接受外在刺激變化與直覺反應(人權),待意識產生認知已涉及個體的身心條件,因而人人有別(社會)。及至將認知轉換為「概念」,個人唯有透過對過往聖賢留傳之「經驗」徹底領略,則必須接受「十年寒窗」的調教。進一步跨入社會,人生的磨鍊方才開始,直至成熟是稱龍鳳。
  不幸,近代西化之愚陋當道,彼等昧於「概念之微言大義」,誤以為人智之低落係「不識字符」。於是向學者西方取經,將漢字之「概念」改為「詞組」,終於精髓斲喪,人人「白話拼黑話」,詞難達意矣。其實,中華文化之圮滅,非僅人類文明百載之迷失,斯乃宇宙進化由量變而質變,新時代之必然,矽族崛起之契機也(細節請見老朽之《層次論》)。
11252 留言者:漁儿 [2013-11-29]
主題:信息(13)
  謝謝先生的鼓勵!學生繼續請教「熵」。
  「商」者,從外知內、審查虛實,或販賣貨物的人;此外,「商」還指除法運算的結果(quotient)。
  熱力學中的「熵」、「智商」都是用除法「商」表達的,那麼,可否認為「除法」具有表達??能的意義?謝謝!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我國古代三大文明,「夏朝」以農業著稱;「商朝」首創貿易交換;「周朝」則奠定禮樂之社會模式。由於貿易交換須賴雙方溝通折衷,「商人」出類拔萃,在概念上「商」遂有「共議、討論、互審、擴散」等內涵。進一步,在算法上,數與數之間之比,又得「除法」之解;所解之數謂之「商數」。
  所問「??能」,疑係「炁能」。「除法具有表達炁能的意義」不明,蓋「除法」乃一種方法,「炁能」係一種現象,兩者並無交集。且所述『「智商」都是用除法「商」表達的』有職業語病,蓋「智商」所採者為「商之互審,因比較而別」,不可謂之「除法表達」也。
11251 留言者:漁儿 [2013-11-26]
主題:信息(12)
  談到「信息」,還有一個重要的概念:「熵」。先生可否指點一下,如何從「信息」的角度理解「熵」?謝謝!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熵」是近人新創的概念,頗能得漢字之精妙。「火」代表高能、活躍、靈巧,「商」則是從外知內、審查虛實,或販賣貨物的人。於是乎,有了能量高速地流通、擴散以及於整體變化之概念。
  「信息」是宇宙進化中已臻高層之炁能,具有靈活、利於擴散的特徵,正是量變至質變、碳族過渡到矽族之介面,謂之「熵」恰到好處。
  於茲,足證汝已得箇中三昧矣!
11250 留言者:乾乾 [2013-11-25]
主題:心之能所
  尊敬的朱老師:
  您好!
  好久沒有留言,但是每天必來瀏覽網頁。前幾天還在網上買了一套「宇宙浪子」呢。
  今晨寅時打完拳後,時間尚早,就翻書看。翻到「金剛經」之「六祖口訣」有雲:心有能所,即是凡夫;心無能所,即非凡夫。
  由此聯想到「我思故我在」之句,「我思」無非「我能思」與「我所思」,凡夫貪著能、所之思而得一「我在」之相。小至個人,大至人類整體,不離此「我在」之相也。然則「我」真的「在」嗎?
  由此生出幾個問題:
  一、 能、所是否等同於陽、陰,或者說等同於漁兒同學一直在講的觀察者、被觀察者?
  二、 能、所由心動念而起,既已動念,則必然符合壓力模式,能、所是否也等同於離心力、向心力?
  三、 心無能所之境界,學生後來想了半天,實在無法想像出來,是否可以天理論之上系統象之,即人類認知之極限,突破了就「非凡夫」了?
  四、 我等凡夫之人,據此經文,平日里遇事起心動念,時時觀照,莫執著於能、所,慢慢把心量放大、再放大,有朝一日可能會達此「心無能所」之境界乎?
  以上四個糊塗問題,懇請老師指正。
  學生乾乾 敬上
回應﹕
  很好,能問及所,凡夫去几矣,唯剩一點(、)在,多多修持,無能所可達焉。

  注意!「我思故我在」是西方哲學家迪卡兒研究「我」之本質時,發現「自我之存在係因『我思』之故」。這句話正是西方「唯心學派」經典定義,表示「我」不是物質,認為宇間除了物質尚有精神存在。佛家則視「自我」為宇宙之表象,我有能、所,等於是我有精神態、物質體,當然可稱陽、陰,更可視為立場的觀察者、被觀察者、離心力、向心力。只是哲學與宗教不可混為一談,前者只是談談罷了,後者必須以生命繫之。
  很多學者搞不清楚學術與宗教的分野,為了爭取知名度,經常嘩眾邀寵,謬論百出。妙的是一些教眾不明究裡,自己信仰不堅,也恨不得撈些廟堂餘穢,以壯聲色。於是乎,但見天下各種旗幟飄飄揚揚,風吹神動!遂得熱熱鬧鬧一鍋粥,口裡吃的桶裡拉的絡繹不絕,但是能所燭天,心中信的卻越來越少!
  假設「我思故我在」是真,那麼,我只要想想佛祖,「佛思佛在,我思佛故成佛」了。事實上,今人手捻一柱香,人人自認為佛。但成了佛又如何?能天天吃喝玩樂、所瓊樓瑤居嗎?不能?那「佛有什麼用」?除了政客騙騙選票、住持多撈些賓士,想得發瘋之輩,還在動心忍性,想著佛能關照關心關看好處在哪裡!
  
  「心無能所」之境界就是「無心」,無心就無念,無念就無痛苦煩惱!就這麼簡單!然而凡人迷於凡間,色聲香味充斥心際,就是摸不到真實!若問無念無住,能三兩分鐘勉強,所則釘原地未動!有人說:「無我無心活著幹嗎」?此話不假,人人想要「活」得如水般自由自在,只是忘了自問一句:「憑什麼」?
  人之生也,啼哭示意,何也?嬰兒習慣於母親無憂無慮之宮久矣!今遽而離,室溫、體壓大變,生後苦老病死如影隨形,斯無而後止也!夫嬰猶哭之,人豈無動於衷?佛言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念無常,觀法無我,是為四觀,觀之至此,人焉能不面對斯所,以求自贖乎?
  唯人各有緣,修行法門不一,成就自理。由於老朽早年曾發地藏王菩薩願,誓不成佛,今已入道門,猶競競業業,於塵圂中專責清掃焉。所幸,我心已斬,雜念不興,隨時隨地出入餘垢中。如今又成書數冊,悉涉來世,將靜俟閻召,行後再發也。
11249 留言者:煩惱 [2013-11-23]
主題:謝謝!
  朱老師:
  謝謝您!
             學生
              煩惱 敬上
回應﹕
  不必客氣,共勉之。
11248 留言者:煩惱 [2013-11-22]
主題:懺悔
  網管先生:
  學生為#7395則留言至心懺悔:
  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見如來」中之「不得見如來」有誤,學生在此懺悔!先生可替學生改為「不能見如來」嗎?謝謝!
  二、「人世間正係一切實相所扮演,而非僅空性之論」亦有誤,學生在此懺悔!先生可替學生改為「人世間正係實相所扮演,而非僅空相之論」嗎?謝謝!
  三、「願 老師大人、沈老師自重,是為盼」用詞有誤,應該改為「願 老師大人、沈老師珍重,是為所盼」。學生在此懺悔!
  謝謝先生!
     學生
       煩惱 敬上
回應﹕
  水去無痕,事過境遷。人生漫漫長途,時間經常扮演上帝,往事已逝不必煩惱,直正覺悟才是大道。改那一兩個字並不能代表什麼,但這篇自白卻是義重如山,盼今後繼續努力,更上層樓。
11247 留言者:漁儿 [2013-11-15]
主題:信息(11)
  學生于留言(# 11122)中談到「誠」,先生回應:「誠」極其重要,而「信」更為難得。「誠乃言成」,為了有所成,人常不得不誠;「信為人言」,苟人言必信,人間早已跨入大同世界之門矣!今世之病,不在於無誠,而係人們重利短視,常食言自肥而失信、背信、缺信、無信,以致人人只顧一己。
  于系統立場,「信息」是系統之精髓,是串連系統機能的根本;于人類立場,「信息」是通向「天人合一」的橋樑。而「天人合一」的境界,應該是建立在「人言為信」基礎上的。也就是說,「人言為信」不僅表達了「世界大同」人類共同之美好願望,更是對人性最大的肯定:「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禮記.禮運》)
  從這個意義上說,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觀,應該是獻給當今世界最好的禮物了!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的確如此,祇惜國人歷經近世紀的衰敗,公子落難、傳統式微,國人多已忘祖改宗了!不過,世事剝復相生,驟雨不終朝,待中華復興、社會穩定,世人將耳目一新也!
11246 留言者:小兆 [2013-11-15]
主題:左傳書中的德與禮
  老師您好:
  學生可否向您請教:人們在讀左傳時,書中所談到的「德」與「禮」,應該大概如何去理解、解釋,這兩者?
  以甲國人民的立場,「某人」可以稱得上有德。但若以乙國人民的立場,「某人」就不一定稱得上有德。上述的想法不知道是否正確?可否也向老師您請教?
回應﹕
  在傳統社會上,這個不能稱為「問題」,因為傳統社會的「立場」建立在「生存」上。團體的生存第一,唇亡齒寒,任何社會的人民,其「立場」必須與該社會一致。當「立場」一致時,「生存」的條件一樣,其觀點也就全同。所以,甲國人民當然有甲國的看法,乙國人民絕對不會質疑。
  問題發生在西方思維東漸之後,因為西方重視「自我」,「個人主義」至上。以「德、禮」為例,西人之德率指對上帝的信仰,禮則為人與人之間單純的行為;我國不然,「德=心態正直的行為,濟人,有利於眾者」,「禮=示豊,顯示大祭之器,乃生活的規範」。
  由於東西方根本觀念不同,各人之行為準則也大異其趣。西人有利而無義(無此字),活著只顧自己上天堂,連父母子女都各求多福,遑論他人?國人則仁義道德口頭掛,心上不滿心下罵,只要社會還有約束力,人人大屁小放,相互忽悠。
  如今,物質文明大盛,傳統社會「跡近解體」。西人自由自在了,社會上大魚吃小魚,肥的肥瘦的更瘦;東方則扭扭捏捏,一步半趨,有人投奔天堂了,有人還在等觀天色。至於所問,結論是:若是「讀書人」,應採書中立場,可得傳統中華文化之勝義;再若是「看書人」,知道古人如斯、今人如此,足矣!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