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48 留言者:網主 [2009-01-08] |
告網友: 見網友們醉心學習,老朽自是責無旁貸,今後將不定期推介一些課題,以供練習。 既是自願學習,首先該養成習慣的,是「尊重之道」。須知「師道」艱辛,在傳習之間,如果學生不知如何表達尊重,這種學生不教反而神清氣爽!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若人學會了尊重他人,人人都將可能有所報之。反之,人不知如何尊重別人,必然動輒得咎,分明是好意也會惹得一頭灰!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只是偶因國家窮了,人心便浮動了。當看到鄰居是位暴發戶,華屋美車、頤指氣使,那頭腦缺筋的,難免不數典忘祖,遷名改姓。待得社會也亂了,知識份子經常是識時務的俊傑,撥亂更歪,成為王朝新貴。這時,只要看行文之規矩,便知知識份子內心有無氣節,是否禮儀蕩然! 因此,老朽在此要求,來學者若不懂「尊重之道」,很簡單,老朽不教,會籍除名!其實,網友有禮,於老朽一無所得,僅知對方為一有禮之君子。知係君子,大道可傳,如斯而已。 何謂尊重之道?「禮數」是也!為何中華文化流傳千年?因為在禮數的束縛下,人人相互尊重,社會祥和,人民團結!然而,又為何中道衰微、百載羞辱?因為十九世紀國人自大自滿、鎖國封關,致國勢大衰!待新時代到來,國人無能自省、卻痛斥「吃人的禮教」,彼此毫不信任,爭權奪利、黨同伐異! 溯本清源,即令家國擁有甲兵千萬,但若面對無禮取鬧之民,天將崩、地必毀、人間瘟然!以台灣之政局為例,蔣氏父子一個致力軍事、一個致力經濟,其結果,一個輝伯就埋葬了國民黨數十萬政經精英,再一個阿扁八年為亂,小龍蛻變為小蟲!今後還將有八載的民主、自由、人權、法治苦難! 本網只是「小千世界」,全靠禮數維持,經不住任何風波!老朽深悉世情,本擬安享遐齡,與人無爭。孰料因果既定,一時心軟,終至掛網難返!今各位既是願學,就須先學「吃人的禮教」,起碼先認識清楚,什麼叫欺世盜名的蓋世顯學,誰又是吃人不吐骨頭的食人獸吧! 《禮記樂記》說:「禮者天地之序也。」《禮記曲禮》謂:「毋不敬」。鄭康成解釋:「禮主於敬」。《孝經》說:「禮者敬而已矣」。人本獸,但卻有別於獸,所別者,人類社會之倫理,因倫理而制定之「禮數」!是故,禮教=秩序規律之教、專擅之教、人類社會團結之教,絕非鞠躬如儀之教也! 孔老夫子教學以禮為主,曰:「不學禮,無以立。」、「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在任一社會上,人與人相處,人能敬人,始有人敬,人們始能安居樂業。當人們居安行順,自是心平氣和,逢喜皆共歡樂,遇難相互扶持,是稱幸福無憂。 「禮」是中華文明與西洋最大區別的分野,諸如以下表列: 中華 西洋 人名 家族在先,輩份其次,己名在後 己名在先,無輩份名,家族在後 稱呼 嚴遵禮數,稱謂複雜,輩分井然 有名無稱,各自為政,毫無規範 關係 家族聚居,休戚相關,共存共榮 兒時居家,成長分離,互不相干 家教 恭謹嚴格,倫理道德,守常遵本 夫妻可離,子女可分,各謀已利 家族 廟堂為證,宗譜以襲,代代相續 貴族特權,奴隸無份,自我為尊 社會 尊老育幼,和而求同,節儉勤勞 競爭激烈,刺激享受,奢華浪費 於今,東山有雨西山晴,人生遭逢各有命。有緣,老朽歡迎!若來此,在網上,彼此化名相談,唯一能表現於禮之道,「文章規範」也! 一、語法--用語之法 稱謂:對方輩份高於己,不可直稱名道姓!自己也不可自稱「小弟」! 如對老朽,稱一聲「老師」已足;自稱則為「學生」。 行文:句有句點,段另起行,多段為則,多則稱節,多節是章。 每段初始,空二字以別;各則之間,恆空一行; 若有多節,應註明節數,下加標題:如:第一節 XXX 章等同節。 標符:於輸入漢字時(電腦上),標點悉數採用「全形」。 若有重點應加強調者,可用「」括之。 二、章法--文章之法 主題:為文必有「主、從」,「主」者,常為某一或一系列之觀念。宜先提煉成為 「主題」,主題可書為標題,亦可存諸一心,以作為文指引。 內容:主題之「從」,是稱內容,從者甚多,皆繞主題而述,以求其明。 若係靜態「體用」之陳述,內容可分「天、地、人」三才結構,由淺入深。 若係動態「因果」之陳述,則以「起、承、轉、合」依序以道,由始至終。 註解:若非本文、而與本文有關者,可以納入括號()、〔〕中,或於文後註以: 註: 三、思路--思考之法 範圍:宜廣 範圍者,所思之時空內容也,其廣無限,是以酌斟己力,量力而思。每思至 所熟悉之極限,記其概、定其界,以便複驗。 觀念:宜深 觀念者,因觀而有所念者也,謂之深,斯乃確定此觀念之範疇後,反覆思之, 思至明晰無礙,始謂之深。 取材:宜精 取材者,以概念所代表者也,既思,諸念雜陳,莫衷一是。待觀念明確後, 進而以概念複驗,剔除多餘之素材,是謂之精也。 四、條理--為文條理 文句:每句以完成一組體用或因果之陳述為原則, 每段必須將八大概念之關係交待清楚 每則必係任一主題之完整內容。 分條:當主題繁多,內容不及細述,可以分層、分條、分列為之, 為了一目瞭然,僅規定:在同一節內,條文必須統一: 計有:甲,…子,…一,…1,…A,…a,…(1-1等不再用)。 1,若僅有一層,宜用「一,」或「1,」。 2,若有二層,第一層用「一,」第二層用「1,」或用標題以代(如本例)。 3,若有三層,第一層用「一,」第二層用「1,」第三層用「A,」。 4,若有四層,第一層用「一,」第二層用「1,」第三層用「A,」餘援例。 5,若有五層,第一層用「甲,」第二層用「一,」第三層用「1,」餘援例。 6,若有六層,第一層用「甲,」第二層用「子,」第三層用「一,」餘援例。 每一標號,必須換行,且每層行首各空一、二字位。 如: 甲,XXXX 一,YYYY 1,ZZZZ A,VVVV 作業: 試以「人生」為題,用前述:〔三、思路--思考之法〕略析之(以200字為限)。 網主人白 |
#8947 留言者:阿勇 [2009-01-07] |
主題:#8931則作業 一.心得:1.用途:苟學了而不明其用,明白了而不會活用,是謂白學也。學生認為所學可用於日常生活如下: 1.認知:主題萃取、三才結構、體用因果、漢文憲法。 2.溝通:體用因果、作文。 3.學習智慧:三才結構、漢字分類、體用因果、漢文憲法、自省。 2.方法:教學雖結束,但學習漢文豈有止境?欲求精進,還可透過以下方法: 1.抄讀聖賢書。 2.溫習罟網及漢字講義。 3.以所學印證生活例子。 4.多作比較、分析、省思。 二.感想:1.以往認為研究文字屬文人專利,方今才知漢字尤關理解和溝通,於日常生活大有用處。 2.此種教學有別於現今教育制度下的填鴨教學方式,教學作業更人性化。如諸作業便往往不能靠搬字過紙作答,亦未必有標準答案,網友得以學習用心思考。且作答後每人獲得一定的評論,更知自己不足。 3.自己貼上作業後,參閱網友作業,方知比較之重要。從比較所帶來的刺激往往可激盪出新的體會,有益學習,網友遂不知不覺同步成長矣。 三.建議:定期指示網友翻閱指定古文並作主題粹取(可取材經典)。 學生得以略窺漢字堂奧,實賴老師和網友之功,不由感嘆良師益友難得。在此衷心感謝老師和眾網友! 阿勇敬上。 |
回應﹕ 一、1,正確。 1,正確。 2,正確。 3,正確。 2,正確。 1,正確。 2,正確。 3,正確。 4,正確。 二、1,文人者,心懷文化之人也。今之教育,著重訓練工匠,心中只有代價也。 2,此種作業只適用於小班,若一班超過三十人,老朽即難以勝任矣! 3,公開公正是必要的態度,唯如此難度極大,幸網絡可成。 三、建議甚佳,正準備今後題目中。 |
#8946 留言者:小兆 [2009-01-07] |
主題:答8931則作業 一、心得感想: 1,覺得應當使自己更加明白概念分類表。例如:認知、感知、認識,這些觀念有何不同。並且也要將 每一個單字的意義弄清楚〔參照漢字基因字典〕,如此一來,或許能使自己更加精進。 2,昨日才有所悟,以往在主題萃取時,都用自己的主觀去解析。往後如果再次萃取主題時,應當力求 將主觀減至最低,而去體會作者文中所要表達的文氣、文意、文義。 3,仍然無法將三才觀念、易理分類、體用因果,融會貫通。就像學了數學,卻無法應用到物理一般。 而對於體、用、因、果四鍵,仍是有不清楚,不能體會到此四鍵,對讀寫文章,有何影響。以上這 些應該多加思考。 二、建議: 在下參加漢字教學的動機,是想能夠看懂古書,不知若是能多瞭解,「定義類」之「語法屬」之內容, 是否有所幫助?若時間允許,希望有機會能瞭解其內容。 在此,很感謝老師的教導,也覺得相當幸運,能在網路上受教於朱老師,實在難以為報。但最少也將督促自己,在待人處事上,能夠符合我中華文化良好之一面,才不枉老師每日辛苦的講解。 |
回應﹕ 一、心得 1,這是個根本的問題,百年來國文之隕落,最大最嚴重的原因,就在「概念」不 彰,失去了概念的基礎,觀念就變得含糊不清,以致人思愚昧。尤其是各級學 校只教技術,技術可令國富,但卻難令國寧!以至於人人追名逐利,各各擁權 自保,到得頭來,社會上失去互信的準則,無法溝通而山寨林立,各人自成「 山大王」(舉世西化後之標準效應)! 舉例說,如果101大樓建立在一處沙灘上,會有什麼後果?同理,「認知 、認識、感知、感覺」這些觀念失去了堅固的基礎,人人各說各話、將成怎樣 的社會?自然而然,文學化身風花雪月,法律成了海市蜃樓,任何人說一句別 人不想聽的話,就可能吃上官司:妨害名譽!而官司又是梅花間竹,一審有罪 、再審沒事、三審又罪,再不服,還可以來個釋憲,一句閑話扯上十載!完真 的乾脆兵戎相見,革命到底! 這是多可悲的畫面?老朽在1999年,去北京介紹「漢字基因」,結果遭到「 北京大學中文系師生」大力反對。所幸,老朽有美國柏克萊大學校長田長霖押 陣,北大忿忿不平,私下說老朽是「洋人思維」!是嗎?北大是五四運動的大 本營,投靠西方百載,老朽復古,反被戴以「洋帽子」!有人慫恿老朽與北大 「宣戰」,笑話!他們夠格嗎?等小杏子出世後,讓這些「末世主流」見識見 識!也讓他們活著像「洋人樣版」、跟「無機物」去學吧! 其實,只要知道「認知、認識、感知、感覺」這些觀念是由「概念」組成, 只要將概念1+概念2,沒有什麼「觀念」含糊不清! 根據「漢字基因字典」之概念: 「認=言忍,多想而後分辨明白,承受」 「知=出口如箭之快速,引申理解」 「識=言及現象,體會到」註:果也. 「感=人同此心,接受到刺激的影響力」 「覺=見到自己的蒙昧之處,意識到」註:果也. 於是,排列組合之,得如下觀念,但唯符合常識者成立: 認知=承受所理解者-即有條理之資訊。與常識吻合,成立。 認識=承受所體會者-即能經驗之刺激。與常識吻合,成立。 認感=承受刺激的影響。 無此常識。 認覺=承受自己的意識。 無此常識。 知認=理解承受者。 無此常識。 知識=理解體會者-即有條理可經驗者。與常識吻合,成立。 知感=理解刺激之影響力。 與常識吻合,成立。 知覺=理解自己的意識。 與常識吻合,成立。 識認=體會所承受者。 無此常識。 識知=體會所理解者。 無此常識。 識感=體會刺激之影響。 無此常識(佛家常用)。 識覺=體會自己的蒙昧。 無此常識(佛家常用)。 感認=無此常識。 感知=接受刺激之理解-即已知其影響力。與常識吻合,成立。 感識=無此常識。 感覺=接受刺激意識到-即先感後覺。與常識吻合,成立。 覺認=無此常識。 覺知=無此常識。 覺識=無此常識。 覺感=無此常識。 近代「辭典」由商務印書館之《辭源》肇始,由1987年9月出版之「出 版說明」(第一頁)可知: ……辭源以舊有的字書、韻書、類書為基礎,吸收了現代詞書的特點;以語 詞為主,兼收百科…… 請注意:在這篇說明中,揭露了一個駭人聽聞的秘密,一舉謀殺了「漢魂」! 所謂:「吸收了現代詞書的特點」?古時有「現代詞書」嗎?如果沒有,哪又 從何而來?所謂之「現代」曾經被時間考驗過嗎?這些「現代詞書」作者為誰? 難道不負責任地順手牽幾個「現代人」,呼朋引類,就可魚目混珠,任意用西方 低能的糟粕,一舉將漢字概念「全盤殲滅」! 其實,文中說得分明:「語詞」為主之辭源,實指「文辭之源」,意謂非「 字典」!偏偏當時西化風潮當道,德先生、賽先生登堂入室,國人唯恐髮黑皮 黃不時髦,不如先習蝌蚪文! 由《辭源》而《辭海》而《中華大辭典》、《國語大辭典》、《新華大辭典》 等一系列國文工具書的濫觴,各級學校莫不以之為教學標準。自是,「漢字無 字義,僅有詞解」遂成主流,「白話文」因而滋生,人僅用詞而不知字矣! (每談到這些,老朽就「怒髮沖冠」,且稍息之)! 例如以下辭典所載之解釋,可謂「莫明其妙」!老朽完全無法領會: 對「認」之解釋為: 動詞-辨識。例:認明。 動詞-允許。例:認可。 動詞-雙方本無親屬關係然結成關係。例:認養。 對「識」之解釋為: 名詞-見解。例:見識。 動詞-辨認。例:認識。 對「知」之解釋為: 名詞-所有知道的事情。例:知識。 動詞-明白、瞭解。例:知曉。 動詞-賞識。例:知遇。 動詞-覺醒。例:不自知。 對「覺」之解釋為: 名詞-先知。例:先知先覺。 動名詞-感官感受到外界的刺激。例:知覺,感覺。 動詞-明悟事理,感悟。例:覺悟。 動詞-發現。例:發覺。 動詞-睡醒。例:夢覺。 動詞-啟導。例:覺世。 於是,查字典時就慘了,查到「字」還不行,要查到「詞」才有解釋。更麻 煩的是,以前例來看: 動詞-辨識。例:認明。 動詞-允許。例:認可。 相當於:認明=辨識 認可=允許 見識=見解 認識=辨認 是嗎?如果再推下去,認明=辨認=認識=認知!遲早會推成:有罪=無罪! 錢沒放進口袋=沒有貪污!倫理道德=不愛台灣! 2,完全正確! 3,不必急於一時,這些問題「失傳已久」,連老朽也只是「一知半解」。中國站 起來了,自尊心恢復了,中華文化才會受到尊重,傳統瑰寶將一一歸建的。 二、建議: 看懂古書唯一的方法,是多讀多看,建議先由《古文觀止》開始,由淺入深。來日 老朽將推出「古文萃華(正在備戰中)」,相信必有助益。 |
#8945 留言者:心一 [2009-01-06] |
主題:汉字教学之心得 十分感謝恩師之無私教誨,也十分慶幸自己參加漢字學習,受益匪淺。盡管我漢語言基礎很差,不少問題理解的不到位,但是較以前,我已大有進步。 一、心得總結: 1,漢字學習之心得 1.主題萃取之訓練是理解文章的基礎,真正掌握還需要平時有意識地練習。 2.漢字是概念,表達人們客觀世界認識的常識,漢字與漢字功能鍵相連,組成觀念,蘊藏著古人的智慧。 3.學習分類法是漢字學習的前提。 4.兩儀、三才之分是認識和分析事物的法寶,可廣泛應用于很多領域。唯靈活應用還需時日。 5.漢字與中國文化傳統的關係:漢字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漢字憲法重視倫理道德,尊先后之序。漢字結構體現了中國古人生活儉樸、崇尚自然、敬畏天道、與自然和諧相處之理念。 6.漢字學習與個人道德修養息息相關。一方面漢字學習可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另一方面,唯道德修養高之人才可能掌握漢字之精髓。反之,即使一個人天賦再高,理解再透徹,若沒有用于自身修養,也無疑于鸚鵡學舌。 7.我對漢字寶藏認識模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通過漢字學習,我認識地更清晰、更深刻。 2,學習老師之做人、做事之心得 老師之修養、人格和大智慧是我人生的楷模。我雖然愚鈍,也許永遠也不能達成老師之境界。但是,我明確了人生的方向和價值,無論最終走多遠,我都無怨無悔。 二、建議:我個人水平較差,漢字學習非一日之功,需要不斷努力學習和消化吸收,對老師的建議無。 |
回應﹕ 一、1, 1-1,多多用心,遲早可達。 1-2,正是。 1-3,正是。 1-4,正是。 1-5,正是。 1-6,的確,不過鸚鵡若不學舌,也將自絕於野外矣! 1-7,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上高樓。 2,欲學,先自「條理」下手,文字無「層次」=大腦沒整理。 由老朽之回答,難以「立足」,可見層次紊亂也。 二、阿彌陀佛。 |
#8944 留言者:朴石 [2009-01-06] |
主題:8931則作業 朱老師: 完成8931則作業,請指正。 參加漢字教學後之心得以及建議: 1、漢字體系是對天地人總體系的歸納與模擬,識字知義的過程就是明智慧的過程。易的八卦結構是古人模擬天地事物的工具,漢字分類也可以八卦結構分之,其核心是層次結構與二分法則。 2、文字文章可視為不同卦象的有效排列組合(內合易理),推廣之,文章之道就是在認識世界、啟迪智慧。 框架結構表述如下: 漢字基因(核心)--漢字(基因組合排組)--詞句(體用因果鍵,漢文憲法)--段章(主題三界、八大要素、起承轉合)--修飾文章,一以貫之。 3、自己對漢字基因這個“核心”沒系統學過,學習過程中感覺吃力(特別是後期),有許多功課要補。主題萃取與二分法訓練,有效訓練了觀察思維方式,比照老師及其他網友的認識,很受益,很希望練習能繼續下去。 樸石敬上 |
回應﹕ 1,「漢字體系是對天地人總體系的歸納與模擬」、「漢字分類也可以八卦結構分之」 --不確。 「天地人」三才是一種「觀念結構」,適合於所有認知體系。「二分法」不能稱之 為「八卦結構」,而是生命體「認識刺激」的根本。因所有感官都是以前刺激 電流脈衝與後刺激相比所得的印象,故只有「動、靜」「強、弱」等非此即彼 之認知。易理援此而發,只能說聖人「道法自然」。 2,不明所列之「條理」,無從回答。 3,再回去看罟網鴻爪,必有所獲。 |
#8943 留言者:小程 [2009-01-06] |
主題:答#8931則作業 一、心得: 1,概念: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小杏子童心來復夢中身?! 2,觀念:基於常識、一秉赤誠、心無旁騖,才能直探真如。 3,分類:沒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根據需要、最合適的方法。 4,漢字:智慧的結晶,於平平常常中蘊含不凡。 5,漢文:古之道德文章,誠不我欺也! 二、建議: 1,先生的漢字教學系列,可否增加簡明的導讀? |
回應﹕ 一、1,認知之得,在於文字!小程子又是如何? 2,確然。 3,不盡然,雖無「最好的方法」,但人比人氣死人也! 4,確然。 5,古聖先賢固然不欺,今人時彥自必有詐! 二、1,不可能!對老朽而言,此乃最淺白之說明。 2? |
#8942 留言者:空夫子 [2009-01-06] |
主題:#8931則作業 以在下之見,曾凡兄得朱老師教化之精髓矣。可謂入室弟子乎? 見賢思齊,以之自勉。 空夫子 再拜 |
回應﹕ 老朽無家無業、無門無室,故,人人可學、處處可知。緣漢字漢文,老朽悉習自「自學」,正如六祖惠能所謂:天下大熟,衣缽不傳,良有以也。 |
#8941 留言者:逆海風 [2009-01-06] |
主題:#8931作業提交 一,心得 1,內容:此次教學,以常識破題,再將以往講述過、隱而未顯的觀念講明、整合,透過題目作答,使學者能達到提綱挈領,自行運用的程度。如粹取主題是對主題之體用因果分析;而觀念的體用因果四常識鍵,便如同系統的因果體用系統般。似此,過往各種觀念漸整合成一個整體。是為漢文之道。 2,題目:每講之題目,皆由不同角度出題,各有妙意。一路答來,如同經歷一場心智之旅。日後重讀,當思索每題之出題立意,必能更明瞭漢文之體系。 3,感想: 甲,原來自己以前對兩儀三才、體用因果的瞭解相當膚淺。今次終於得窺堂奧,才明白兩儀三才和系統的關係為何。在此謝謝老師。 乙,於﹟ 8806中,見網友小白二分「本體屬」概念之文章,朱老師讚曰舉一反三,得老師之神髓。是若能將三才兩儀等等方法基本練習熟練後相乘運用,當妙用無窮。 二、建議 兩儀三才、體用因果常識鍵等等觀念,可以用圖形表達其結構、思維流程、相互關係,將更易理解。然只怕太過容易,反使人不識其珍貴。 另:網絡講堂中的漢字基因似缺最後一講:「漢字基因第十二講:漢字基因的學習方法」,原文載於﹟ 956。 再次謝謝老師月來的教學。 逆海風 拜上 |
回應﹕ 一、1,確然。 2,確然。 3,甲:不客氣,此乃中華文化之核心也! 乙:確然。 二、圖形結構固易領會,但也極易流失。天下學問,唯苦思勤學,始能更上層樓。 另:往事不知多少矣!所云待查。 |
#8940 留言者:修行人 [2009-01-06] |
主題:提交作業 一、學生的學習心得如下: 1、老師講「漢字教學」,熱鬧一陣子,但2個月就結束了!老師說是道法自然,有緣者得之;但學生還不知道在何處?緣繫何方?所幸老師鼓勵會員們有問題可多留言,開了一扇窗! 2、自從老師有了網上作業後,學生鼓勵內人也要上網留言,這可是難得的機會。但結果是於「主題萃取」的作業練習上,內人答對的題數比學生的多,學生常自覺難堪,自疑怎變笨了! 3、學生參加漢字教學的最大收穫是「自我反省」,得知自己主觀過重,都成了偏見;其次是生活安逸,大腦退化、習慣惡化! 4、學習「字易」、並多查「漢字基因字典」,掌握文理、文義,這是基礎。進而練習主題萃取、觀念分析、體用因果。再來備素材、學陳述,以為文之道。而概念分類表乃漢文化的精華,更需細心體驗。 二、學生的建議如下: 1、老師所談皆自成系統,若能於理論後擇例說明,或針對社會上、知識上等事件,提出對比,學生必更能體會。如留言﹟8921,老師談到「勾股圓方圖說」之運算基礎為「常識」,雖是短短數句,學生也不能全理解,但很驚訝,原來常識就可以運算!坊間的書那麼多,但從沒說明白。 2、老師所著的「宇宙浪子」是「智慧學」的普及版,若作業從「宇宙浪子100問」(老師尚未問完)而來,學生們對人生、觀念上必有更多收穫! 3、老師要重寫「峨嵋仙蹤」的劇本,不知是否會補足「峨嵋三次鬥劍」? |
回應﹕ 一、1,是也! 2,學校所教乃技術,老朽所教是智慧。真知來自比較。 3,確然,最終是「骨灰化」。 4,確然。 二、1,古聖人「述而不作」,老朽效而法之,是有後望於時賢也。 中國無「數學」而有「算術」,且自遠古即已具全。算術者,計算之術也。 凡算,悉由「常識出發」,人人可得而用之。西方之數學全賴「公式」,是必 須專業訓練也!如今大門洞開,學者何不自行叩之? 若欲瞭解更多,可試想中華古代之諸大發明(遠不止四種),無不成自「非 數學」之常識運算。已經歷數千年之「木結構建築」如此!萬世不朽之萬里長 城亦然!再看看超前西方千年的古天文,周公於三千年前已知「日高算法」! 李淳風(推背圖之作者)且為《周髀算經》作注,我輩能無愧乎? 2,今網友們程度精進,有可能重拾浪子之問,且觀後效。 3,美感中有所謂之「殘缺美」,保留些想像空間更佳!再說,三次鬥劍群邪盡 殲!太血腥了,恕老朽下不了手! |
#8939 留言者:九洲 [2009-01-05] |
主題: #8931則,心得報告。 本則作業: 試述參加漢字教學後之心得以及建議(限500字以內,最好用條列)。 心得一、漢字系統化、思維結構化、夢境概念化,三大綱領合而為一,可應用於「圖文系統」。 心得二、考題是測試學生的學養品德、理解力、領悟力、判斷力。 心得三、老師的講評和針砭,是糾正學生的不良習性、闡釋漢字精義、啟發思維繫統化、結構化。 心得四、想要精通滲透漢字天機,務須恪守「倫理道德」之漢字唯一憲法,並身體力行。 以上是個人概略粗淺的心得。再次感謝老師一個月來的針砭,雖然藥力強了點,學生仍獲益良多。 |
回應﹕ 條理不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