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 207 留言者:泉朱先生 [2000-06-24] |
主題: 可否襌釋「空」﹖ |
回應﹕ 「空(=穴+工﹕古人穴居,工官營之,使其中空。﹚」者,外有內無、外實內虛之狀況,係三度空間之用語。佛家引申至人生,以「三千大千世界是實,人生世界為空」,正因其「空」,人以其行為「填」之,而永不得「滿」之意。 |
#舊 228 留言者:skylees [2000-07-03] |
主題: 金剛經大乘正宗第三提到﹕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覺得疑惑的是,若菩薩無眾生相,那祂們又何苦度化眾生呢﹖其他的倒是可以理解,請先生代為解惑,不勝感激﹕﹚ |
回應﹕ 在禪宗,此乃一大「課題」,須參之又參,直至了悟。 此題須從客觀及主觀立場來參,在客觀上,應知「有情即是無情,無情亦是有情」;換句話說﹕「有相實乃無相,無相又乃有相」。何故﹖「文字語言」不過一種「代用」之「方便法門」,學者若不能參透其「虛無」之本質,人生處處是荊棘障礙,將步步維艱矣!故經中一再強調﹕「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名實相。」 在主觀立場,「將心比心」為人性之通律,「人心」不盡略同,立場高偉始能容眾。有容而導,指點迷津,是名「慈悲」。然而人心易變,一旦有所分辨,即屬「私念」,循私為害,其害與能力成正比。久居廟堂之上,慣受阿諛奉承,慈悲心化為「貢高心」,雖仙佛亦等同魔鬼。故菩薩不得「住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也。 上二者參透徹了,更進一層,再參「體用、因果」。已知宇宙整體為一,此「一」包容萬有,假設其名為「佛」,其用為「心」,則「佛心」等於是前述宇宙之體用。又根據佛經定義,「菩薩」為已得「佛法」但尚未證「佛果」之「悟者」。是以,菩薩必須「歸之於一」,不能有「分別相」,否則「即非菩薩」。 在「因果」上,「渡」之前,宇宙間所見皆「異」,渡者,使之同。佛渡化眾生,是宇宙求同之本來因果,眾生既異,如陰陽亙隔,遂不能安。既知渡因,可知渡果;當學者參悟「諸相非相」,佛境已達,何須苦苦渡化焉﹖ 故「是佛法者,即是非法,是名佛法」。善知識既參此題,必須「苦苦」參透,至參透之際,佛法已成。準此,是「渡化眾生」矣!何曰不明﹖ |
#舊 234 留言者: [2000-07-06] |
主題: 靜座須意守丹田否﹖如何能做到﹖素食是否更有利於身心﹖ |
回應﹕ 1,「意守丹田」是「練氣功」的訣竅,除非有「明師」在旁指點,不可率為也。 2,素食也要看目的,如為有益「身心」,也未必。任何事「過猶不及」,素食有「大素」、「長素」、「間素」及「齋」等,「齋(=齊+小﹕齊者規律,小者不大﹕小小的規律,指保持肅靜的書房,或人不吃肉食。﹚」本指出家人所食,出家人心存慈悲,不吃「可動」之生命體。「素(=+糸﹕光澤之絲,指單而純之性質。﹚食」係簡單而純淨之食物,坊間自以為是者,加油添醋,人云亦云者推波助瀾,遂成花花世界。實則人生道理簡單至極,沒有智慧的人就喜歡弄成複雜如「很有學問狀」,實則愚者自愚。 「中庸之道」是絕對正確的(請細讀《中庸》,比老朽講得透徹﹚,食物須均衡,飲食要節制,心情要輕鬆,觀念要凝聚,身心自然康泰了。 |
#舊 261 留言者:skylees [2000-07-21] |
主題: 朱先生您好!又要請教您金剛經了!在善現起請分第二這篇,佛祖答須菩提「云何降伏其心﹖」的提問曰﹕「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百思不得其解,後來就擅自延伸經中義理為﹕「專心一致發展自性」。但是我又發現敝人在工作狀態的時候,心意集中,思路敏捷,可是一旦脫離類似這樣的專心狀態時,例如吃飯,思路就如萬馬奔騰,漸漸淪為胡思亂想,苦不堪言。想要藉由意覺來調整,不料被受覺反將一軍,試問先生可有妙方來「降服其心」呢﹖ |
回應﹕ 專心致志是一種法門,「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已經「專心」者,故﹕「應如是住」。然而正如所言,吃飯走路時,心無所屬,致不能「專」。兼以專心過久,容易疲勞,所以佛又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什麼叫「無所住」呢﹖「住(=人+主﹕人作主,人性欲擁有也﹚」字可作停止在某處、佔有、被佔有、陷溺等各種解釋,其本意表示﹕「人自己作主」。問題在﹕「人能自己作主嗎﹖」當今「西方」思潮泛濫,一般人大啖「自由、民主」,實則是一種「思想嗎啡」,以便西方人恣意享受「落後地區」的資源。想想看,物理定律支配了一切,連遺傳基因都決定於生物發韌之初,誰又能決定什麼﹖ 每當人要「住」時,不是累了,就是神智受感官控制之際。如同「住旅館」,「住家」,「想女(男﹚人」,「想大吃大喝」,「要打人」……「胡思亂想」等等。 那該怎麼辦呢﹖唯一的「法門」,是向感官爭取「自由」,不要受其控制!但是談何容易,人體中感官無所不在,用什麼手段才能「解脫」呢﹖ 答案在於「真要解脫」或是「說說罷了」,若真要「降伏其心」,其法門是「無所住」!就是﹕「不要停在一處,只想這一件事!信馬遊韁,想過就忘掉,不要記下來,不要回憶,更千萬不能煽動心火!」 道理很簡單,「心」是血液匯聚之所,大腦思維會導致各種激素產生,而引發人「情緒」的煩躁不安。然而大腦有其機制,人不可能停止其工作(要大腦停止工作,等於是加重其工作﹚,也不能任大腦影響生理(生理需求一被挑起,麻煩就大了﹚。因此,讓大腦「自由」,但是人不去「理會」它,習慣一養成,「心」就降伏了。 話說回來,「人能自主嗎」﹖「人」是不能,但是「神」能!所以,別期望三天兩天就做得到,持之以恒,人可通神。「無所住而生其心」者,是稱神通也。 |
#舊 283 留言者: [2000-07-26] |
主題: 在佛教經典中(道德經中也有﹚,常常見到這種敘述法,如 「不學空,是名學空。」 「學般若波羅密能到一切種智,無所學無所到故。」「應如是學般若波羅密……不見般若波羅密當可學者。」「一切法皆不合不散,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無句義是菩薩句義。」「今欲說無諍處……無諍處皆……不可說。」可否請先生分析講解一下這種敘述法﹖ |
回應﹕ 宗教係因追求人生真實而產生,不幸人類所使用的語言,僅適用於日常生活(語言係因日常生活之需要而逐漸發展出來者﹚。設想有「某人」參透了「天機」,希望讓人領會其中真相,除了藉語言表達,還有什麼管道﹖ 語言的衍生,是由「指物」為名開始,進而「計數」以用,直到「述事證理」。百萬年來,發展迄今,也不過祗能說明「事物」的「體用因果」(其實,大多數人只把語言當作談情說愛訴苦的手段﹚,遑論宇宙真實﹖ 現代科學之所以能發揚光大,就在於發明了「應用符號」,諸如數學、化學等,絕無可能用語言文字作精確地表達。而在過去的年代,「科學」只是「觀念」,「符號語言」尚在萌芽階段,就算「先知」們能夠應用,也絕對沒人能懂(請參考上月對《金剛經》文之說明,以及日昨老朽所答之寓言﹕物理學家遠赴一貧苦國度,擬授以科學知識,結果被囚於籠中。商人略示「商品」便被尊為神,是指「人只能接受同一程度事物、觀念」。所謂「故事」,實乃「經驗所積」者,讀文宜細玩其中寓意﹚。 宇宙真實須待科學昌明後,人類才能更進一步,向深處挖掘。古代的「先知」們一片苦心,無法「言傳」,又不能「誤導」,只好採用「含糊句法」,正反面一概包容。同時也說明,所有的語言,都只是一種不得已的表達手段,不可拘泥,為名詞所限也。 |
#舊 437 留言者: [2000-08-20] |
主題: 1.可否請先生說明一下,佛佗所說的﹕「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法門 。」的意思﹖ 2.「動機、行為、目標」,其中的動機與目標是否相似﹖可否將「目標」改為「結 果」﹖ |
回應﹕ 老朽非佛門中人,只不過略識《金剛經》,台灣大德頗多,尚請移樽就教。 「動機」是指「事之端」,因「動」而有「機緣」。有了機緣後,人必以「行為」繼之,而於行為之際,人將「目光」移向「標的」,是稱「目標」。 「目標」與「結果」大大不同,且不屬於同一類別,前者無時間值,後者代表時間結束,兩者不可混淆。「動機、行為、目標」是指一種過程的結構模式,可以有「結果」(結成果實﹚,但實際上多半沒有(即令開花,也不一定結果﹚。 |
#舊 480 留言者: [2000-09-13] |
主題: 請問先生道家「玄關一竅」寓意為何﹖謝謝! |
回應﹕ 「玄」指不可知、不可明之狀,「玄關」則指「隱晦不明之關隘」或居家大門內「不令外人一眼可見之處」。 道家之修煉法門中,「玄關一竅」有兩義,一指頭頂之天靈穴(各家修煉目的不一,其穴位大有分別﹚;一指一種點破迷津的「心法」。 茲建議,欲修「道法」者,必須先拜明師,絕不可自己看書學樣。如若拜師,亦應先打聽清楚,須知「行道者為求濟世」,收費高昂者必假,不可信也。 |
#23 留言者:阿南 [2001-03-14] |
主題:善護念 謝謝先生的解答!觀諸先前解惑問答,其實答案泛見於您大作中,只是小子資質駑鈍,不求甚解,遂至一知半解。 先生於前述「導引」心法中提到﹕「首先要能『駕馭』自己的意念,練至萬緣無視,一心不起。」是否即金剛經所言﹕「善護念」之意﹖吾嘗試之,只覺理論簡單,但實行起來,要至一念不起,卻是萬難。靜坐下來,意守丹田,往往思緒紛飛,此起彼落,欲罷不能;嘗靜心觀念,不求不懼,亦未能竟其功。「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可謂知易行難,更遑論「將自己的意念化為精剛寶劍,以至吹毛斷鐵」、「出入空冥」,尚祈先生點撥一二。 先生指點以漢字基因為目錄,遇事以漢字究其根源,故能提綱挈領,小子故知之,然此亦需累數十載之功,非一蹴可幾也。小子當勉力習之。 另貴網中尚未能得覽《宇宙浪子》第十二集,是否能早日提供下載﹖ |
回應﹕ 難易也者,河溪之判也。人若滿足於所知所識,自必取易捨難。但若知所不足,當應苦而思之,困而求之,至滿足而後止。 今人習佛者眾,率皆墮入魔惑。何也﹖人人燒香叩頭,修廟貼金,若果得以成佛,豈非錢多之徒成佛希望最大﹖佛所教者,教人自攝其心,其心「無我」,佛道自成。 佛者河也,人乃溪也,成溪易,聚河難。人生漫漫,正因其難,始值得終生追求。否則撒溺成溪,一日可成其兆,入土即失其蹤矣! 前所教者,有人不識導引之妙,在未練成隨意肌以前,開始即用腹肌之力。一用力,腹腔便硬成一團,永遠難有按摩之效矣!同理,止念亦然,人若強迫自己「不想」,心情緊張之餘,潛意識立起而捍衛,人心即成一戰場,久久難息! 是以,欲求「止念」,有一「觀止」之法門。欲觀其止,應先觀其「動勢」,至勢之衰,其動必止。 假設要參﹕「我愛她,她不愛我,沒有她,我如何活下去﹖」 先求「動勢」,即令自己不能停止之原因。 千萬不要想「我、她」,一想就無止無盡,節外生枝矣!動勢相當於觀念中不斷發展之力量(簡單說,等於研究動詞),在此例中,當然是「愛」與「活」。 明智之人,應單純在「什麼叫愛」、「什麼叫活」兩者痛下功夫,千萬不要離了題。如果離題,就無法參透,要下次再來,直到真正瞭解為止。實際上,一般人無法真正瞭解「什麼叫愛﹖」會越想越糊塗。等到想不通了,潛意識為了保護自我,自然而然就停止下來,那不是達到目的了嗎﹖萬一想通了,增加了智慧,不是更好嗎﹖ 為什麼不是想「我、她」等名詞、代名詞呢﹖因為那涉及記憶的資料庫,是無限的,人會越想越興奮(即令痛苦,也是興奮的一面,稱之為負面的興奮)。所謂興奮,就是在某種刺激下,神經亢奮,肌肉緊張,讓人無法休息。 動勢是中性的,不涉及資料庫,對一般人而言,懂就懂,不懂就會逃避。既然要想「止念」,就要把握一點,「不能逃避」!堅持下去,把難題丟給潛意識! |
#29 留言者:逍遙子 [2001-03-16] |
主題:「無(止)念、入靜定」﹖ 請問先生,為何佛、道大部分的修煉法門,入門下手都要求「無(止)念、入靜定」﹖ 另外再請問,如何增加自己電腦中的繁體中文字(因為有些字無法顯示出來,如上旡下火)﹖ 謝謝!! |
回應﹕ 人之心念宛如海洋,浪濤起伏不定,永無已時。其自然本相如此,無所謂是非也。然而,人有神智,當人「覺悟」﹕「生命過於無奈」,希能脫離這種「狀況」時,則當如何﹖在一些大德的苦苦探索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最後都認為,問題在心上。 因此,要想擺脫「困苦」的人生,當然要先「無念、入定靜」。若能「無念」,進入「寂靜」,豈非絕對的解脫﹖ 至於文字不足,若供自己使用,系統中應有「造字」功能,若無,可買一個。 |
#32 留言者:黑白 [2001-03-17] |
主題:金剛經一問 請問朱先生,在經中,世尊曾問須菩提﹕ 「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須菩提回答是否定的,但第二次世尊又問了同樣的問題﹕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 為何須菩提會答錯呢﹖ 請朱先生指點,謝謝。 |
回應﹕ 讀金剛經之法門有三﹕ 一、小乘讀法﹕背之誦之,以求遠惡向善。 二、大乘讀法﹕以究佛旨,力求及義。 三、高乘讀法﹕窮究佛心,以悉天理。 對第二、三類讀者,須知在三千年前,人類之道德標準、自然環境、追求精神三者皆已達到最高境界。但語言文字、邏輯知識、物質水平,則正值啟蒙,不可與今日比也。 佛於彼時彼地,於該機緣,面對眾生,是與今有別也。是以,各代皆有大德出焉,佛心佛意,唯有以當前之環境、認知,重新詮釋。否則,即為食古不化也。 於佛經中,常有此類「否定、肯定」之語法(中國亦有白馬非馬之辯)。蓋「言語、文字」也者,率為人類生活、生存所需,而相互約定俗成。不論何時何地,探究人生真實之大德,雖萬未得其一,故絕不可能發展出「探究人生真實之語言文字」。 因此,不必詳究其語文,能知佛之意旨足矣。 有些大德唯恐人言佛經有誤,發明了許多理論,實則是「違章建築」,不可信也。 然以此句而言,「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可以視作﹕「能不能用各種手段、各種方法,得到宇宙人生的真相﹖」 佛已示明在先,唯有「無我相」才是「真相」,那麼用各種手段,豈非「我相之甚」﹖當然不可能!此話須菩提自明。 可是佛再問第二句時,須菩提說﹕「如是!如是!(如果這樣)」那又怎樣呢﹖佛立刻接著說﹕「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法王即是如來!」這話對小乘人而說,「若要想盡方法求佛,那麼不妨去見轉輪法王!」,大乘人說﹕「轉輪法王是化身佛,人雖不應以身相見如來,但化身也是如來佛。」對最高乘,「有什麼關係呢﹖既無『我相』,已成佛體,還待見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