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0 留言者:漁儿 [2013-04-04] |
主題:弗 先生常引《中庸》中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來勉勵網友們,此話後面接著是「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學生每每讀到此,心裡總是十分感動,以為:這不僅是前人對後人的教誨,更是安慰和鼓勵。 漢字之「否定字」皆有特別的含義,先生曾于留言(# 10217)中作了解釋。這裡,先生可否再解釋一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中的三個「弗」?謝謝! 學生漁兒 敬上 |
回應﹕ 漢字基因字典:「弗,其形兩直一弓,象物之彎直相違。」彎、直皆本存,既違,當有以不從之理,是謂弗。(於10217則,老朽對「弗」字解釋有誤:「理解:特指人之心態,多用於地方語。例:他弗越位。意指他不願接受越位,不通用。」實則,「弗」有順乎自然之義,特此更正之。) 以此五句「學、問、思、辨、行」之要義而視,斯乃超凡入聖必經之途也:人無學不知、無問不明、無思不進、無辨不正、無行不至,斯乃根本。知者方脫離我私之獸性、明者可見諸暗而發問、思者須擇其善以精研、辨者必遠諸惡以戒之、行者乃返歸社會以盡中庸之道,是故學則博、間宜審、思應慎、辨可明、行以篤,前後呼應不斷焉! 知此五要,「弗不從」之理遂明,蓋因有「違」於「本存之根性」故。萬物皆有本性,本性悉應自然,而自然之理不外「成住壞空」;人之行為因之而立,「生老病死」如影隨形,人恒苦之。「聖者,善聽善言,可任意而行之人」,其實,「聖」乃「凡人弗至」之域,苟有人發心欲從「聖」,當必由「五弗」著手。有「必」有「弗」,斯稱「中庸」。 今人所學皆立足工商之道、問係利害得失之機、思盡食色大慾、辨莫過耳目、行各方門戶!故有不學,學之未必尊貴;有不問,問之足証乖謬;有不思,思之百般無奈;有不辨,辨之莫明其可;有不行,行之僅為一己!以上五「不(意志攸關)」不可以書之「弗」,蓋「無違可為」也!漢字之微言大義若此! 人問:既言中庸之道,何以滿篇聖賢言行?孰能至之?須知,是非好壞者,悉皆比較之值也,人間世俗平凡之輩比比皆是,苟欲知中庸之道,必有聖賢以反思辨証之。如今舉世唯物是問,其中庸之較,無非財產之多寡、權力之盛衰而已。所幸「文以載道」,中華文化得以傳世萬載,正宜以當今魍魎魑魅與聞也! 網上之白話解釋:「要廣博地學習,詳細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別,切實地力行。不學則已,既然要學,不學到通達曉暢絕不終止;不去求教則已,既然求教,不到徹底明白絕不終止;不去思考則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絕不終止;不去辨別則已,既然辨別了,不到分辨明白絕不終止;不去做則已,既然做了,不確實做到圓滿絕不終止。」可供參考。 |
#11119 留言者:子文 [2013-03-26] |
主題:幼兒養性 古人在人文教育方面,有“幼兒養性,童蒙養正,少年養志,成年養德”一說。尤其是三歲之前的“幼兒養性”,更被視為“三歲定八十”的扎根教育,幾乎奠定未來的人格。先生可否解說這“性”的本質,及如何養之?沒了這“性”,難道“正、志、德”教育都没希望嗎? |
回應﹕ 「性」即性質,人性乃人之本質,然因人獸同源,做人辛苦、為獸輕易。儒家認為人性本善,而各人生活習慣不同,必須加以規範以符合社會所需,行之既久,遂有善惡之別。生活習慣影響最大的,首在食色,食代表物欲,不控制即形成貪枉;色則為對異性的生理需求,一旦放縱,必如水銀洩地,人生遂成育種場! 人類社會成之在人,當社會人重視平安和諧,共同來維護相互約束的規範,是有「禮教」;待社會人只顧自我、主張弱肉強食,則社會上爾虞我詐,食色泛濫。前者相當於青山綠水,容不下任何私利、自由;後者則貼合獸性,各種行為毫無顧忌,人們由欣喜而興奮、由狂熱而騷亂!最後社會兩極分化,強者受到追捧、人人效法,絕大多數斯乃弱者,必然成為利益所得者之祭品。 古人重視身教、德教、母教、家教,諧和為先,所以社會進展緩慢,人心咸安。然近代物質文明崛起,資金強權為主、自由民主掛帥,工商業主宰了生活行為,人性必須縱放,以符合經濟發展。是故不過數百年間,人世已發展到今日狀況,時光不能倒流矣。老朽相信道法自然,苟人要自毀,曷不任之?舉世社會如此,如此亦屬自然,蓋「人隨性走、水往下流」是也! |
#11118 留言者:想飛的魚 [2013-03-26] |
主題: 朱老師: 學生近來重讀《莊子》,及讀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一句時,學生又有新的認識。學生認為莊子此說跟佛家思想頗有相通之處。 「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即「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生其心」,而「同於大通,此謂坐忘」也就是達到了「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境界。作為修身之法,學生認為此意在於令人重視本心,不要沉淪在外部世界的紙醉金迷中。 學生早些年讀到此類古人之語時,皆視其為糟粕敝屣、阻礙科學進步,痛陳其合該盡棄之。待到得遇老師于此網,又結合幾年間的社會見聞,才感到沉溺于外部物質刺激,實為矇昧本心,欲壑難填。此時重讀古書,才有另一種感悟。 學生狂妄,因又怕自己所悟再次走入歧途,故懇請老師對學生感悟指點一二。 |
回應﹕ 所悟正確,當人到達「至境」,所見所思無非大同,所異者,唯經驗與概念而已。世道常變,人生隨著成長,挫折無礙、明理為上,休待物質文明走到盡頭,感悟已遲矣! |
#11117 留言者:乾乾 [2013-03-25] |
主題:金字塔結構 尊敬的朱老師: 您好。 金字塔結構是您經常提到的一種結構,今天想到一個問題:既然有正的金字塔,那麼是否也就有倒的金字塔呢? 比如癌細胞就是如此。從切片看它是一个脑袋约400条腿,且每条腿顶部有種子,呈几何级数爆发的倒金字塔結構。 還有美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結構,也與此類似。以大大小小金主的帳上資金估值,估計可以買下好幾個地球了。 還有龍卷風是否也可以算是倒的金字塔結構呢? 如此來看,中國文化之可謂異數,是否跟正金字塔和倒金字塔有關系呢? 請老師指正。 學生 乾乾 敬上 |
回應﹕ 麻煩大了!照這種思維,不想也罷,至少不會變成牛角尖中的蛔蟲!好,就算有了「倒塔」,那麼「反塔」呢?橫的豎的、大的小的、金的銀的、真的假的……有一為什麼沒有二呢?這一輩子光一個「金字塔」就逛不完,塔裡塔外、塔上塔上、塔質塔量、塔色塔形,佛塔人塔泥巴塔!不塔也塌矣! 所謂「象徵」者,以簡喻繁是也!如果人無聊到連癌細胞也要立墓建碑,那麼牛肉豬骨呢?大腸桿菌呢?能算哪一類「象」以徵之?人能看透宇宙真實,是因心志專一,無塵無染故!若是滿腦袋裝了癌細胞,也未能做良醫,就算看全了天下絕色美女,也難保神智清明!何苦? 總而思之,統而言之,人生有限、外務無窮!如果掌握不住「人生精萃」,深入虎穴以謀黃金,大腦真怕會與癌細胞為伍了!快快打住! |
#11116 留言者:漁儿 [2013-03-21] |
主題:集合 因感覺對概念認知有所領悟,學生想回頭來進一步解讀「集合」,這個數學中的核心概念。 從認知的角度,一個概念的完整定義應包括「內涵」與「外延 」,問題在於,人們現今認可的「外延」與「內涵」並沒有本質的區別(留言10877),於是,於概念的定義中,「外延 」事實上是名存實亡的。 數學中的「集合」是「由具有某種性質的元素構成的整體」,此定義只是概念的「內涵」,即回答「是什麼」。若要談「外延 」,就得回答:什麼是「具有某種性質的元素、構成的整體」?即「什麼的什麼」、「為什麼」? 於「羅素悖論」:假設所有不以自身為元素的集合構成了一個集合,問:該集合是否以自身為元素? 對於該「集合」,如果從「外延 」的角度考查,就會看到就會看到「所有不以自身為元素的集合構成的整體」 超出了「集合」的定義,因為在「集合」的角度,此「構成的整體」是不確定的,所以,問:「所有不以自身為元素的集合構成的集合」是否以自身為元素?只是個偽問題。 可見,「羅素悖論」問題的關鍵在概念認知上,即源於概念的「內涵」與「外延 」的混淆。但據我所知,西方科學到現在還沒清醒認識到這點,其補救「悖論」的方法始終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片面之舉。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
回應﹕ 老實說,要討論「集合論」,老朽力有未逮矣!在觀念上,「集合」應是數學專有名詞,而老朽自從初中草創了個「系數論」、把老師的大牙笑掉後,再也不敢舞爪了! 以往所討論的「內涵、外延」,老朽認為(當然是一家之言):「字意:文字所代表之概念內涵;字理:文字內涵之相關影響;字義:為何文字有此內涵? 」至於汝所問:「如何理解概念之外延?概念之外延,是否指概念的分類?」以老朽所知,不僅是的,而且還具有「字義」上「為什麼文字有此內涵」的必要因素。 為什麼是「文字內涵的必要因素」?答案很簡單,內涵有限、而外延無窮是也!老朽所作的「概念分類」,就是為了將所有的人類認知與自然法則籠而統之地設計在「漢字基因」裡(是言芥子納須彌)。雖言籠而統之,其中有大道在,是乃易理之0、1二分法結構。根據二分法層層架構,如果設計得「天衣無縫」,必可捭闔縱橫,將所有概念一網收! 由於老朽先天具備「出世」的根性,認定人生係如夢之臨時考場,能得六十分已心滿意足。偏生幸或不幸得與沈子為伍,她是功不分鉅細、德無論大小,凡考必爭取一百!於是乎,雲驤風聚,老朽不得不揚鞭自驅也!「概念分類」本未竟功,擬留供自己老來自娛用,孰料沈子已據而設計了「漢文理解系統」,居然有模有樣,成為圖文系統的大腦!如之奈何? 近來,沈子又完成了中華常識大庫,大致上(細節老朽不知)是以「概念分類」的二分結構、外延至無盡,用「動態資料庫」(老朽的另一個思餘)的形式而得。準此,這種「集合」已經遠遠超過「數學」概念之外延矣(如:「平行四邊形」,其內涵為「有四條邊,兩組對邊互相平行」,而其外延指一切正方形、菱形、矩形以及一般的平行四邊形)。 所以,「內涵」與「外延」之觀念的確有待革新!但已非老朽所能勝任矣! |
#11115 留言者:乾乾 [2013-03-18] |
主題:三字經 尊敬的朱老師: 您好。 最近有感于三字經的偉大。自古作為兒童開蒙的教材,實在是精妙無比。因為漢字一字一義,三字相連,就成結構,就能代表萬事萬物了。一如形意拳的三體式,是所有功夫的根本。 「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 ......古今史,全在茲,載治亂,知興衰。」 短短三百余字,就把五千年中國歷史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惜我們小時候沒背過三字經,花了好大功夫才記住一點歷史的皮毛。 現在的中國人,開口閉口各種知識技術、國家大事,講的人費勁,聽的人更是吃力。說到底,就是文字的基本功不足。不知何時小學從新開始教授三字經,那才是中華文化之福啊。 以老師上一篇文章為例,學生為了記憶方便,也為了練習一下三字經的格式,整理如下: 團隊管理學 一,好團隊,須人才,人才備,認知同,能容忍,團隊成。 1,團隊者,首系統,人所聚,達效率,顧需求。 1-1,人之需,存求物,活在神。 物用足,人即惰,恰好難。 精神者,人人異,痛苦除,無上樂。 1-2,目標明,先溝通,認知同,形諸文,以備案。 1-3,人事者,基分工,層次別,配人才。 堆棧式、分配式、分組式,視事定。 高層領,中層能,低層從。 2,次人性,人有命,為生存,不得已,始工作。 2-1,個性異,組團隊,須慎重。 不合群,或自閉、或放蕩、或貪逸、或固執、或喜鬥、或嗜非,各有因。 性反覆,精神顛,自視高,判斷低,習慣殊,各有異。 2-2,團隊立,成功否,在于德。 品德者,抑個性,教養成。識人品,德者居,組織者,基本功。 2-3,工作者,有特性,合生理、配心理。 3,組建者,最為重。能識人、能識事、能識任,有遠見、有魄力、有耐心。 4,大環境,是背景。 工商業,遷無常,其產品,三十年,全變易。 二,領團隊,主事者:要正直、當果斷、有權威、能包容。 三,領導者,與管理,有何別? 領導人,管理事。解人性,及習性;各種事,達因果。事理明,即智慧。 學生 乾乾 敬上 |
回應﹕ 很好,學以致用,其道大矣。只是用字重覆太多,且未押韻腳,不符「三字經」之規律。此外,這篇內容太簡陋,老朽前文,不過臨時交差,價值不高。此類練習極具意義,再若慎選佳文、注意尾字之音韻即可。 |
#11114 留言者:文飛 [2013-03-17] |
主題:關於團隊協作 朱老師, 您好! 社會以家庭為單元,經濟以企業為單元。不論家庭與企業都是一個組織,一支團隊,都在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共同的理想,共同前行。個人能力再強,但精力有限,只有團隊協作才能更好作為。想向老師請教三個相關問題: 其一,怎樣才能組建出一支好的團隊? 其二,怎樣才能帶領出一支好的團隊 ? 其三,領導與管理有何區別? 謹祝安健! |
回應﹕ 好問題!大問題!好大的問題!任何人能回答而做不到就叫做「理論派」;而不能回答卻做得成功的,是謂「命運流」;那麼,說到做到又當如何?時到今日,老朽未之見也! 為什麼?說穿了,涉及一個簡單的大道理:世事常變、永變,所謂的「好」,只是「暫時狀態」。 既有問,老朽當答。只是千古以來,人類發展的知識,無一不與之相關。尤以如今大學設有管理學院,而且分門別類,洋洋灑灑,學者專家滿天飛,老朽焉能一語道破? 且先定義一下「好的團隊」:「好=符合理想;團隊=若干人在某種目的下結合為一團體、隊伍。因此好的團隊必須有各種適當的人才;有共同的認知(由於每個人對「概念」的認知不同,所以「共同的目標、理想」往往只是外表的「相互敷衍」,一遇到認知的衝突,就土崩瓦解);有容忍的精神(能容忍才能團結)。」 一、怎樣才能組建出一支好的團隊? 1,從系統工程的角度看: 一個由人組成的系統,若要達到「最佳效率」,必須顧及「人性需求」。 1-1,人需要生存、生活,生存賴物質、生活要精神。 物質條件可用金錢滿足,但人在滿足情況下容易陷入懈惰,恰到好處極難。 精神條件人人有異,唯有在解除痛苦的期望中,能獲得無比的興奮。 1-2,團隊要有明確的目標,尤其要事先充份的溝通,彼此對目標的「認知」全同。 即令「認知全同」,最好形諸文字,以免時過境遷,記憶不一。 1-3,團隊需要適當的人事組合,基於分工,各層內涵有別,要配置適當的人才。 原則上有金字塔堆棧式、平行分配式、分組作業式等,當視工作性質而定。 高層領導能力要高,中層工作能力要強,低層要能服從命令。 2,從人性角度看: 人是一種生命體,「工作」只是工業社會的生存方式,人係不得已始為之。 2-1,每個人有不同的個性,組建團隊時必須慎重。 有人天生不能合群,或因自閉、放蕩、貪逸、固執、喜鬥、不良嗜好等。 有人心性反覆,精神不穩定,自視太高,判斷能力低落,生活習慣特殊等。 2-2,團隊之成功與成員的品德水平有關。 品德是壓抑個性的教養成果,認識人之品德則是組織者的基本功能。 2-3,工作有其特性,應與人之生理、心理全面配合。 3,從組建者的立場看: 能識人、識事、識任,有遠見、魄力、耐心 4,從環境的背景看: 工商業社會變遷無常,其產品大約每三十年一易,而學校教育難以適應。 故工作成員除必要的條件必須符合外,餘者應以環境情況為主。 二、怎樣才能帶領出一支好的團隊? 主事者要:正直、果斷、權威、包容。 三、領導與管理有何區別? 領導是對人,管理則對事(人不能管理)。對人要瞭解人性以及對方習性;對事則須瞭解各種事件的因果。 |
#11113 留言者:漁儿 [2013-03-14] |
主題:愛 和國內友人談及「愛」,友人感歎:現今人們感到太缺乏「愛」了。 學生不禁想:「愛」是人類區別于動物、與生俱來的能力,為什麼現今人們會有如此強烈的「愛」的饑渴感?學生以為,一個重要原因,是人們于逐物中把自己的「心」給丟了,於是,對「愛」的真正含義越來越缺乏瞭解,「愛的能力」自然無法發揮出來。關於這點,簡體漢字的「愛」把「心」給簡化掉了,就是明證! 于繁體漢字,愛=受+心。愛者,受心,領略他人之心,用心承受他人。 于中國傳統文化,「仁」闡釋對人之愛,「孝」闡釋子女對父母之愛;「慈」闡釋父母對子女之愛;「悌」闡釋兄弟姊妹之間的愛等等。也就是說,「愛」是建立在人與人的關係上、建立在對人性的認知上的,而此認知的出發點就是「心」。 如果我們把「心」給丟了,如何能瞭解「人」?又如何能瞭解「愛」?學生以為,解讀為什麼簡體漢字把「愛」中的「心」給簡化掉了,可能有助于我們回答:為什麼現今人們感到太缺乏「愛」了。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
回應﹕ 為什麼現今人們感到太缺乏「愛」了?因為人放解了「性」、誤解了「心」、曲解了「愛」故!蓋人本獸,「獸性」僅具需要與佔有,及至草創「文明」,社會精英們深知人類必須加以約束,遂設計了一些避免獸性發作之規範。於是,「獸性需要」被分解為「性、戀、愛、情、慕」等等不同層次之「感受」,直至「文明解體」。 當今,物質文明已登堂奧,嶄新的金字塔遍佈全球,人類社會未解體亦不遠。「精英」被青春推翻了,「感受」被物慾取代了,傳統規範被商場出賣了,癌症末期癥兆全面擴散了!政治由只顧食色的平民作伐,在利益既得「共主」的操縱下,「貴族」撐腰、「議士」(知識分子)承膝、「愚民」皆大歡喜;宗教也式微了,取而代之的是惶惑的迷眾,以及混水撈魚的邪教;至於思想,宛似山間的清泉,原本就經不起污染,一旦言論自由,水星火星人人各唱各調,天籟風然。 今人者,「返祖進化」之采獸也!「性、戀、愛、情、慕」等等不同層次之「感受」又再度還原為「獸性需要」,且「一性獨統」!如此,「共主」們才能恣意壓榨、「貴族」們才能全心享受、「議士」們才能振振其詞、「愚民」眾才能大聲狂呼:「我要自己作主!我要佔有一切!」 既如此,誰管「愛」是施心或受心?反正一應食色,自己佔有才作數! |
#11112 留言者:網主 [2013-03-13] |
告網友: 方才在網上見到一篇妙文,其文歌頌耶蘇基督偉大至極,說耶蘇是人間最了不起的「義人」,因為漢字之「義」,是犧牲自我。耶蘇為了救世人,犧牲了自己的生命,正符合漢字「義」的本意! 人們崇拜義舉,民德歸厚,世間多福。老朽素知世人皆主觀之輩,各有所見,本無可厚非。但不幸大義不容小覷,似此愚目混珠、以訛傳訛之餘,豈不污衊了千古高風亮節之義人? 查基因字典:「義=羊我,犧牲小我,不顧私利的行為」,其中「犧牲」意謂奉獻生命,代表其「生命終結」。蓋因寶貴之生命終結,不能復生,其代價之大無與倫比!苟人願為某種目的奉獻一己的生命,姑不論是什麼目的,其犧牲之行為,可稱之「義舉」;當然,「不顧私利的行為」未必需要犧牲生命,但不顧己利必非「以圖後利」!準此,任何行為涉及利益,絕對不可稱為「義舉」! 基督耶蘇是個偉人,也是個成功的生意人,他精明的「犧牲」後果是「復活」。因為他的死而復生,導致無數信徒的崇拜與追隨,但卻與「義」無關!老朽於世無求,與人無爭,但對漢字的維護從不後人。故此,雖云棺木已然就緒,但於義必為,正誤於此,是休而未朽也! 網主人白 |
#11111 留言者:漁儿 [2013-03-10] |
主題:表意(6) 學生從第一則留言起(# 7895)就在向先生請教「意」,到如今終於感覺對漢字的「表意」有所領悟,當然進一步的理解,還須下許多的體認工夫。 這裏,學生想總結一下漢字象形表意的請教: 以文字論,漢字=字義+字理+字意。從概念認知角度,概念之外延=字理+字義,概念之內涵=字意+字理;就思維方式論,垂直思維=字理+字義,水平思維=字意+字理。 簡而言之,漢字具備了「天理、地道、人心」之完整結構。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
回應﹕ 意者心上餘音也,文字所達,無非音餘,所述完確,已得箇中三昧矣。是知,各民族之間,因長時期生活之積累有別,形之於生活上是稱風俗習慣;貫穿在認知及思維中則是文字。風俗習慣一見即知,逐日可得;認知思維唯潛心探求始證。西人因缺「思維文字」,故將風習與文字統稱為「文化」,訛之又訛焉!如今華夏旱魃為虐,江淺河涔,無知之輩不得不向西人投降了。 所幸「天理、地道、人心」無缺,千載玄奧代代相傳,遲早將華開九洲,勿慮也勿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