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9869 留言者:漁儿 [2010-05-24]
主題:三才合一 - 事物之三才結構
  謝謝先生打消了我的顧慮!謝謝先生的告誡!
  您說,“任何概念都有其局限,所謂‘三才合一’就是將三種不可或缺的概念合在一起,使之完整,簡單明瞭。基於立場認知,表達有別。”對此,我繼續作理解。
  1,立場
    人之認知立場可分客觀和主觀,對應著事物之靜態結構和動態變化,即事物之體和用。當對事物之體和用不做進一步的分析時,此體可指“本體”,此用可指“觀念”。“本體”和“觀念”在體和用之三才結構中,處于“人位”。
  2,事物之三才結構
    已向先生請教了體、用、事、物之三才結構,我可否再向先生請教事物之三才結構:欲認知事物之體,事物 = 對象(地)+ 概念(人)+ 系統(天)?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好學是好事,但進學要有章法,絕不可餓極飽噬。三才結構僅係「國學」汪洋大海中之一個珊瑚礁,要想在礁上生活,豈是餐餐飽食鮑魚而已?一個問題往往不只是一個問題,且一個問題必與其他問題絲纏根結,若不能作全面的瞭解,即令把「三角函數」背熟了,遇到實際事物,保證還是「摸不著邊」!
  當然,以汝當前身處異國,兼以超過了「從良」的年齡,一旦發覺自己有所不足,確是求教無門。然而,道通天人,只要目標、方向正確,加上努力不懈,也不難峰迴路轉,柳暗花明又一村。待訂定了目標,或許老朽能(也可能不能)為汝開列參考書藉,以便有系統地學習。
  所以,汝且不妨先作自我介紹,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打算取哪一杯飲用?此外,曲徑雖可通幽,草色青青,卻難登大雅之堂。汝能撥出多少時間、精力,除了開口發問,尚須研讀大量資料。否則,如同蜻蜓點水,老朽撒下種子,營養不良,未必能令池塘生蠆。
  老朽著書不少,不知汝看過多少?三才合一祇是其中極小的一部份,就算弄通了(顯然不可能),只是為大廈立了一根柱子。為學方法有二,或專精一門、或總攬眾有,若是後者,首應普識廣見,讀萬卷書(當然指中文)。待融匯貫通了,兩儀三才始能舖天蓋地,人居其間,渾成一體!
  老朽是過來人,在四十歲之前,可說是「正經文盲」一個(自傳中坦白從寬)。所幸老朽「雜書(尤其是還珠的劍仙小說)」滿腹,頗知「正道無功」,遂得以自信不慚。直到「自以為明心見性」後,老朽得自斬三屍,一心向道。後不論何書何技,一見即解,且常透視到人所不能及者。

  所云二者可謂正確,但因無「標準答案」,故「領悟」重於記憶。待換個情況,答案又有變化也!是故,知之為知之,欲將概念貫通,「得意而忘言」,斯為必要手段!
9868 留言者:想飛的魚 [2010-05-23]
主題:感想
  學生在一年多以前,偶然在網上看到《宇宙浪子》一書,遂下載下來閱讀。細讀之下,不僅被書中離奇的情節所吸引,更為書中處處體現出的思想的火花所折服。由此,學生在網上搜索朱老師的名字,得到了很多關於老師的介紹資料,更有幸來到這個網站。
  因為當時沒有開放會員註冊,學生一直只能瀏覽其他學生的留言以及朱老師的解答。待到上次開放會員註冊的時候,學生就趕緊註冊了一個帳號。本想著自己可以在閱讀老師的作品的同時,如果遇到問題可以向老師留言請教。不想日子倏忽而過,老師的作品卻只閱讀了很少一部份,而且只是一知半解。而自己卻也快要大學畢業,開始步入工作的崗位了,想想也是因為自己太懶惰的原因。
  一直對朱老師的傳奇般的經歷和所作所為佩服以極。希望自己能以朱老師為榜樣,勉勵自己努力學習傳統文化!
回應﹕
  歡迎,中華文化之優越,無需老朽吹捧;真金本不怕火試,唯因人心浮動,先練好自制功夫才能遠行。
  大學畢業才是人生的第一步,蓋成長的過程首在求知,知行合一方為坦途。休以為「工作崗位」=就業,要知道,「業」字大有文章,業=象記載成就的牌匾,指有所成之事。而「成」又分兵兩途,或成己之惡或成人之美,若只顧一己,當可追隨西人之狩獵,否則,傳統中華文化應以農耕自許。
  老朽常言,人生乃一考場,十二道關隘,關關待過。千里江陵一日還,老朽已過白帝城,所幸至今心無碴滓,夕陽雖西下,餘光猶送溫。
  祝一帆風順。
9867 留言者:漁儿 [2010-05-23]
主題:三才合一 - 形、相、象(6)
  關於“三才合一”的理解,現在感覺有所進步。這些時連續向先生請教,心裡不免有點不安:一則擔心先生會因此很辛苦;二則擔心會不會影響別的網友提問。所以,我先退下去,花些時間消化先生的指教,再作進一步的請教。
  另外,請先生不要因網友們一時不能領悟一些道理,而過于著急和生氣。以自己為例,每一點的認知進步,都需要反覆的失敗經驗和時間。多謝先生耐心的指教!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錯矣!老朽此生唯一的價值,即為啟迪後進,否則,祇是吃飯排餘的廢物!天下若有人善教,老朽當如附骨之蛆寸武不離;汝苟有進境,切勿鬆懈!需知,求學乃傳世不二之道,辛苦實為做人價值的體現。老朽再辛苦,能造就一二有見識之學子,勝過千萬金元入袋!多想多消化有其必要,但擔心不安則係過慮矣!
  老朽未曾因學子難以領會而生氣,但卻常因人之「自私、愚昧」而憂心。前文告以某一來此「學習、求職」之青年,誤以為老朽重視「人才」,特意效法王勃,攬序自揚。老朽原擬「高薪」聘請畫師,俾遂「退休」原志,以便摩頂放踵、沐浴山林。孰料,天意示警,私念竟為孺子所折,知矣!知矣!所作諸孽自行承擔是也!

  黃鍾大呂,不扣不鳴,老朽滿腹食餘,行將付諸黃土矣!速問速問,勿待秋後折枝,花萎枝枯空自嗟!
9866 留言者:無知 [2010-05-23]
主題:為何相似
  見先生前則留言,心生一絲隱憂,略述其因,供先生參考。因初中美術課上,老師提及一種現象,一個人畫的各種人像都會略為相似,識者一見即能知其作者。觀先生紅樓族譜等圖,確有此感。請先生慎思其因,為我等解惑。
回應﹕
  正常之極,每人有其慣性,是以「簽名」可作印章用。不僅畫畫,寫文章、作曲亦然,連人想罵人,開口也祇有那幾句話。再看萬能的老天吧,祂創造的生命,都離不開「DNA」,吾輩小民,能有什麼例外?不過,話說回來,如果畫者所畫,圖圖皆異,那麼,當嘴巴畫到頭頂上,人如何辨識?
  為何隱憂?世上人誰不是彼此相似?早年,國人甫見老外,認為個個全同!如今呢?看得久了、習慣了,連同卵雙胞胎都能分辨。「紅樓族譜」看去相似,係因人對陌生者難以分辨故,一旦熟悉了,就涇渭有別矣(如明星照,見熟識者必可別)。老朽決定不再找麻煩,今後一人「獨畫」,好壞自理,免得有風格上的區別。
9865 留言者:網主 [2010-05-20]
告網友:
  老朽上網開講已歷時十載,每每「大道理」滿篇,不幸常與願違。近日為小展宏圖、培植實力,徵求「畫師」,特在本網篩選,蓋期以品味相投也。孰料,有一面試者,迢迢千里來此(由本室出資),竟當老朽之面,批評老朽之作品曰:「這點畫得不好」!
  若為測試老朽「品德」,老朽當應唾面自乾,欣然受教;但本次乃徵求「工作人員」,若「應徵者」嫌老朽畫得不好,是否有意「取而代之」?否則,甫一見面,即自命良臣苦諫、或挑館毀巢,老朽數十年之拼搏,難道一語喪邦、憑空禪讓?難怪往日明太祖大殺功臣,就算有天下大好江山在前,也必因噪音難忍也!
  老朽醒而悟矣!圖文系統已進入藝術領域,普天之下,藝術界人人相輕,難與共謀。求人不如求己,既然老朽已瘋入膏肓,今後不再「乘車」,免遭覆轍。本則小記乃於沉痛之下,慎重告知網友:即令是天才英豪,切莫輕顯自己威風,勿忘做人基本禮貌。
        網主人白
9864 留言者:漁儿 [2010-05-19]
主題:三才合一 - 形、相、象(5)
  多謝先生耐心的指教!
  一邊向先生請教著,一邊心裡感動著。我以為,所討論的這些概念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難的。在西文的語境中,對它們展開如此逐步明晰的討論,是無法作到的。我那些沒有西文障礙的法國同事,說起他們讀西哲們書的感受,就象讀循環、嵌套、遞歸絞在一起的程序,讓人直想往火爐裡扔,所以,對一般學者來說,他們不願、也無法深究這些概念。
  上則留言中,說起“體的三才結構”,因“體用”為事物一體兩面,我可否再就“用之三才結構”,請教先生:
  查“漢字基因”,
  體用者,事物的本體和作用。
  應用者,切合實用,運用。
  作用者,由本體發出,影響他人或他物的力量。
  由此,用之三才結構:用 = 體用(地)+ 應用(人)+ 作用(天)?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體用因果是春秋時期的一種含糊的觀念,時諸子百家大鳴大放,各種意見雜陳。直到漢儒,才漸漸引起人們的重視,尤其是佛學傳入中土,因果論深入人心,體用雖然只是聊備一格,卻已化為常識。
  其實,體用之說,與「真正的科學」殊途同歸,皆由本體出發、功能為依歸。只是西方重視物質,必須實驗,以達客觀;而漢學強調思維,以概念為基礎,以約定俗成供人們溝通。三千年來,中華文化奠定農業社會的基礎上,由於農業依賴自然,講究人際團結,所以,「約定俗成」斯為客觀印證。
  不幸,二十世紀知識大開,國人捨本逐末,採劣幣以逐良鑄。老朽不學無術,擅拾前人所遺。正因未學,故能與時賢有違;又因無術,不得不另闢新蹊。如斯而已。
  「用之三才」,亦應遵循:「天=規律,地=實際,人=變化」。所述不能算錯,但略嫌不足,未能搔到癢處。蓋用之規律係「因需要而有所作」,故以「需求」為宜;用之實際係「滿足標的而有所作」,故為「標的」;人之變化係「主觀條件」,是為「觀念」,各有不同也。
  只是,此類思維未必有「標準答案」,也不宜追求「一言堂」。只要學者認知有所進境,足矣!
9863 留言者:漁儿 [2010-05-18]
主題:三才合一 - 形、相、象(4)
  我可不可以把前面請教中關於物的三才結構,總結如下:
  1,物的三才結構
  若認知物的實體,物 = 物體(地)+ 物質(人)+ 物件(天)
  若認知物的本體,物 = 物體(地)+ 功用(人)+ 結構(天)
  若認知物的整體,物 = 形體(地)+ 功相(人)+ 象徵(天)
  2,體的三才結構
  體 = 實體(地)+本體(人)+整體(天)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1,欲認知物的實體:物 = 物體(地)+ 物件(人)+ 物理(天)
    蓋「人」代表變化,物之件數可變、物質不能變。「天」代表規律,故為「物理」。
    本體可。
    欲認知物的整體,「整體」即全部:物=實質(地)+變化(人)+規律(天)
    欲認知物之用,則:物 = 形體(地)+ 功相(人)+ 象徵(天)
  2,正確。
9862 留言者:漁儿 [2010-05-16]
主題:三才合一 - 形、相、象(3)
  我試著再理解先生的指教:
  1,物體、物質與物件
  物=古人計數以牽牛為始,故以牛為物,象徵有形體的東西。
  體=行禮之骨架,系統結構之本,引申人所認知對象。
  質=貝可論斤,象徵實在實有。
  件=古人以牛為重要財產,故代表事物的數量。
  物體者,有形之體。
  物質者,形體的本質。
  物件者,成件的東西。可有物體與物質之分。
  2,事物的認知
  事物的認知,一般可分靜態結構(物件)和動態變化(事件)兩方面的認知。事物之靜態結構,指物件之結構,其三才為,天=結構,地=物體,人=功用;事物之動態變化,指事件之變化,其三才為,天=規律,地=物質,人=變化。
  物件結構之分析,得物體之結構,又由此結構,得物質之本質。事件變化之分析,即從物質之本質出發,研究其規律,確定其變化。故“物”與“事”的關係,為靜態結構和動態變化的關係,即概念之體用關係,也即先生所說,物件為概念之體,供宇間變化之用。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正確,漢字理解係以「基本概念」為主,世上常識為輔。所謂基本概念者,乃單一「文字」之象徵,欲理解語詞文句,必須逐字剖析,以迄「概念網絡」。於斯,人得識漢字八千,可知宇間萬象;於此,漢字為人類文明表率,可通天人也!
9861 留言者:呆子 [2010-05-15]
主題:鬼穀子
  朱老師,您好晚輩想讀些古書充實自己,因鬼穀子的學說看起來比較神秘,所以吸引我讀了起來。《本經陰符七術》是講自我修煉的,讀了感覺很有用;而《鬼穀子》主要是講縱橫之術的,艱澀難懂,世人對它毀譽參半。
  不知朱老師對鬼穀子有何看法,謝謝指教。
回應﹕
  恕老朽讀書不多,難以建言。
  鬼谷子之書確實難懂,蓋因涉及人性與技術,刻劃甚深。而在兩千年前,其觀念太新,無法表達故。建議懂後能用現代概念加以註釋、整理,或能收另類之效。
9860 留言者:漁儿 [2010-05-13]
主題:三才合一 - 形、相、象(2)
  謝謝先生的指教!
  在#9859留言中,當我說,“形、相、象,是關於事物認知的三種不可或缺的概念”時,是感覺沒有把握。我可否更正如下:
  1,對象的認知,可分靜態和動態兩方面,在漢語,就是關於“事(動態)+物(靜態)”的認知,這裡,對象 = 事物。若對“物”作整體性認知,可有“形”、“相”、“象”三才結構。
  2,若對“事”作一般性過程認知,是否也有三個常用字表達其三才結構,比如,“無(地)”、“易(人)”、“有(天)”?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若指「動態」之事物,其動乃變化,所變者為其間之物質,皆依循既有規律進行;是以「天」=規律,「地」=物質,「人」=變化。「有、無」太廣泛,且需先行定義,否則另有他見,不宜作為三才。

  又於9859則留言,汝謂物有「形、相、象」之三才,係基於立場認知,因表達有別,是言「正確」。以老朽之見,物件指概念之體,供宇間變化之用,有其固定之結構;是以「天」=結構,「地」=物體,「人」=功用。以此兩則不同之定義間,天=象徵,地=形體,人=功相,又是一解也!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