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10188 留言者:乾乾 [2011-09-05]
主題:床之軟硬問題
  朱老師:您好!
  道隱乎微,中西文化差異往往體現在小地方。
  我最怕出差,因為在家裡睡慣了硬板床,而酒店一般都是軟床。軟床讓人背部的氣機堵塞,十分不舒服。
  昨晚出差在客房和同事聊天,聊出一個辦法來:就是把軟床墊搬到地上,直接睡在床舖上。然後得一宿好覺。
  感慨有二:1,西方花了近百年時間,把中國人的床換成了軟床。再要回復到硬床,也得要一百年吧。2,凡事和人多商量,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好處。
  學生乾乾 敬上
回應﹕
  回復到硬床?千年也難!尤其老朽已經軟成爛泥一攤,氣機相當於機器!
10189 留言者:漁儿 [2011-09-05]
主題:存在(3)
  先生出差一切可順利?
  我也注意到了先生所說的,到傳統經典中尋找「上帝」的現象。此現象反映了當前人們認知的困惑、及由此帶來的深刻的精神危機。我想繼續就「存在」向先生請教,我試著從「存在」字源的角度,解讀西哲「存在」的迷思:
  
  西文的 「存在」,由動詞「be」或「exist」表示。「be」,意指「是/非」的「是」,主要表達判斷;「exist」,來自拉丁文「existere」,意指「生成、成為(to become)」,主要表達「有/無」。
  「be」與「become」有層次之別,因為欲判斷一事物的「是/非」(to be),應確定其「有/無」,故應先探究其「生成」(to become)。
  然而,在西方傳統哲學中,「一神論」主導人的認知,「上帝」充既始神、創造萬物,「存在」失去了「存在」的核心內容:事物的「生成」。於是,「be」和「become」的層次混淆,「存在」的觀念主要由「be」表達,「邏輯判斷」等同于「思想」,「存在」遂成了西方哲學中說不清、又強說的觀念了。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出差順利,謝謝!
  由於傳統概念與今人相違,一大堆新朝新貴,採用西方觀念給老祖宗裝金!妙!妙不可言!
  所釋完全正確,要知道「人有原罪」,所謂「原罪」,就是傳統文化的餘蔭。老朽也屬食古不化、罪大惡極之流,所幸中國老祖宗恪遵「道法自然」,而且在文字中保留了「認識的源頭」。這種活水正是人智的基礎,在當今世上,僅存於漢字之中。如若吾人不識之無,數十年後,最後一個「原始現場」消失了,人類文明將成為宇宙進化史上命最短的恐龍類!
  西人的原罪就是「性」,由於食色掛帥,各國文字都成為「時代拼盤」。就算原始文字尚有些蛛絲馬跡,也早在公元前因腓尼基人的通商交流下,「良幣取代劣幣」,最終統一於拼音字母了!時至今日,「不知古意強說古」,存在當然就是強者的天下了!
10203 留言者:漁儿 [2011-09-20]
主題:存在(4)
  多謝先生的指教!我以為,自己對「思想學」與「哲學」的認識清晰一些了(留言#9982)。這裡,我還想試著再從三才結構的角度,進一步解讀西哲「存在」的迷思:
  
  若以「三才結構」來分析事物的「存在」,「無」可視為「天」,「有」視為「地」,從無到有的「變化」則視為「人」。
  在西方傳統哲學中,因「一神論」主導人的認知,把事物從無到有的生成變化,歸結為「上帝」的創造。因此,混淆了「人」與「天」的層次,換句話說,否定了「人」。
  由於「人」這一介面,在「三才結構」中缺位,遂造成了西方哲學「心物二元」的「獨立、分裂」,形成了「以神為本」的西式觀念。比如,關於「概念」與「表達」的關係(留言#9973),于西式觀念,概念=人,表達=天。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有此認知,已超越時賢一個層次,更已深入到西方根本意識型態矣!
  緣歐洲地形分割,上古各民族多以狩獵維生。基於生存競爭之殘酷,獵者、被獵者之生死往往取決於剎那間。人孰無懼?每當面臨死亡,人們常寄托於「信念」,於茲,心安理直。伺後,亡者已亡,存者有以言傳,其信念可資證明寄托恒真也。
  於「事後之明」的證據可以解釋:在狩獵行為中,專心一志者絕對強過漫不經心之獵者。於是乎,在長時期的歷史中,專心一志便形成某種觀念之「信仰」。繼而信仰傳之形成「宗教」,宗教專業人士分析歸納,便有了「神」的共識。
  雖然原始部落各有其不同之「神」,由於狩獵者尚武力,強者必勝。在某種機緣下,當「多神」被一神所征服,於焉「上帝」堂皇問世。後世之神學家認識到「三數系」的價值,為了鞏固其「一神」的「優越性」,便將三數系視為「聖父、聖靈、聖子」的理論根據。
  既然聖父、聖靈、聖子三位一體,「人」便成為「次奴隸」,人的概念相當於一種神的subject 了!正因如此,獵人找到了心靈慰藉,屠殺有理!二千年的基督文明如斯,文藝復興後,科學嶄露頭角,達爾文揭進化論高呼「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更有人信誓旦旦:弱肉強食如斯!

  近世紀西方的崛起,給人類文明注入了生機,當然也帶來了破壞。從物極必反的角度來看,農耕文明進化的速度緩慢,中國歷經五千年,也該下課休息了!而狩獵講求效率,三才不如一才,存在屬於自我!自我相當於上帝,其餘的人皆為我所生,是「我思故我在」也!
10208 留言者:漁儿 [2011-09-23]
主題:问题(3)
  祝賀工作室三維人像製作初告成功!謝謝先生于百忙中對學生的指教!
  
  于留言#9678、#9692中,我就自己與法國同事對待「問題」的分歧上,向先生做了請教。先生以基於狩獵文明和農耕文明的價值觀,闡述了這一分歧的根源。我可不可以結合目前「存在」的討論,再從認知的角度,試著解讀「問題」?
  為此,我想把「問題」納入「問題求解」的三才結構中,結合先生關於「析理」的指教(留言#10159),將問題求解的系統觀做點修改:
  一,問題求解 = 問題 + 方法 + 原理
    問題:有一系統a,意欲將之與系統b結合,其介面c為何?
    方法:尋求一系統c、具有系統a必要之特性者。再求系統c同時具有系統b必要之特性者。三系統合併為一即可。
    原理:系統觀念。
  二,中西方對「問題」認知的差異
    于漢字字源,問題者,欲求知之主題,人對事物本質的求真;于西文字源,問題者,橫在起點與目標之間的障礙。可以看出,在三才結構中,漢字的「問題」占「人」位,而西文的「問題」占「地」或「天」位。
    是故,于中華傳統文化觀念,問題求解 = 問題(人)+ 方法(地)+ 原理(天);于西式觀念,問題求解 = 問題(天)+ 方法(人)+ 原理(地)。
    在我和法國同事的共事中,此認知差異就表現為:面對一個「問題」,法國同事比較滿足邏輯或模型上「懂」,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解決「問題」的「方法」上;我卻希望從形象和直觀上「懂」,往往為明白「問題」的來源、意義、立場、目的,傷著腦筋。
  三,中西方對「問題」認知差異的來源
    此認知差異,可認為與「存在」的認知差異有關,進一步與「世界觀」的差異有關。
  
  謝謝先生指正!但學生有些顧慮:先生如今工作如此緊張,我繼續請教會不會太打攪?我可以過些時再來的。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不必顧慮,任何人都有本職及兼差,老朽亦然。為覺者(未覺必昧)解惑,老朽之本職也,目前所忙者,忙於「生存」。生存係為製造理想的解惑機會,若活著只為養尊處優,老骨頭一把,與活化石無別!再若活著僅為發財,必係與盜墓者有約也!

  以系統方法解釋農耕與狩獵族對「問題」之別甚佳,唯尚有發揮不足者。中西方「問題」認知的差異之根本在於:「中國曾有聖人指導,西方則係宗教主宰。聖人乃人,人人皆可成聖;宗教靠神,祇有一個上帝。」
  由數千年之事實可證,中國人即令沒落一時,也不忘言行規矩,三代以下必有能者出;西方諸國雖然曾各領百年風騷,而人人只顧一己,離開上帝便惶惶無主!若以「世界觀」論,中國人重視團體,彼此相互依賴;西方人英雄主義,唯我獨尊!
10212 留言者:陳氏 [2011-10-02]
主題:孔子廣告現身紐約時報廣場
  有報導指,「一則「孔子作揖行禮」的山東宣傳廣告,一日起在美國紐約時報廣場的一塊大屏幕上播放。片中水墨動畫形象、慈眉善目的孔子兩手相交,手心向上放在胸前,身子向前略傾,表現出謙恭禮讓。動畫版的孔子形象創意來自唐代吳道子的《先師孔子行教圖》,所行的正是有三千多年歷史的揖禮......」
  此外,中共第十七屆六中全會快將召開,屆時將審議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文件,提出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中國要致力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文化,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看來,弘揚中華文化已成為國家的重要戰略,亦已開始從不同的途徑慢慢滲入全世界。
回應﹕
  正是,衣食足而後知禮樂,社稷定始能興文化。人自詅萬物之靈,其所以靈者,係有別於禽獸也。生存於叢林中,以力為勝,是以弱肉強食雖恐龍亦不免敗亡;人類繼起,文駕乎質,遂得以集群力為眾力、摒小私為大公,是謂文明世界。
  近世紀中華衰微,西方葡萄牙、西班牙、英吉利、美利堅各領百年風騷。然而,驟雨不終朝,如今,眼看它紅樓坍塌、猢猻星散。非其力不強、物質不盛,實乃缺乏深層文化,只知眼前有己不識天外有人。苟若中華振興,千萬海歸博士迎來西方敗家各技,一一奉為經典,百年後又如何?
  「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中國要致力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文化…」,是時之至矣。國家領導有此認識,是國之幸;而舉世人民有此認識,則為人類之幸也!
10225 留言者:黎明近焉 [2011-10-13]
主題:先成為君子
  朱夫子尊鑒:
  觀10224則有感: 
  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佛曰: 「滅贪、滅瞋、滅癡、滅我相。」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曰:「克己」
  老子曰:「破我執。」
  老子曰:「吾有大患,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無欲, 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上述皆為古「聖、佛」之言,今人物欲氾濫,難與古人通,佛理艱深難懂、論語棄如敝屣、老莊視為天書。朱邦復 先生乃今之古人也!做為古今之介面,已多次在本網告示諸網友「去私、 放下、 捨得、道法自然」,再講的白一點即為「不執著、不牽繫,為所當為、捨所應捨。」於 10224 則回應中提及,求知、求學、求道不在於內容,而應著重「心態」,並曾在罟網告知其心法有三:
  朱邦复三大心法:是針對有心瞭解「人世真相」、最簡單、最艱辛的方法。
    1.「平心」靜氣的觀察:觀察時須客觀,是第一道難關,等於先要「否定自己成見」。
    2.「虛心」認真的追求:追求時要放棄面子、架子,空虛若谷,方能進益。
    3.「耐心」虔誠的接受:到得有了認識,更要能與大自然同步,忍耐時間無情的「考核」,直到心領神會與宇宙合一。
  正是!成聖成佛人難知,心存整體致良知;慎悟因果命中定,一任流程江河之。唉!還是先成為「君子」吧!與諸網友共勉之。
回應﹕
  不僅黎明已近,是日出東山矣!前述皆是老朽之坐右銘,依樣畫葫蘆,不論類虎類犬,悉類快哉!憑心而論,老朽正是古化今石,追隨地藏王菩薩願,雲遊濁世數十寒暑,無為而為不計成敗,自在且逍遙。是:身在此際心在古,精糧遍地僅食薯;看他紅塵漫天淵,祇求心安不求佛。
  時賢須知,當今知識大興,然所興者,悉皆商賈之技、五感之迷也。蓋因果互動,人世興衰剝復,無非能量變化,孽緣消長,西山充斥霞光返照!是故眾生惶惑,倉廩常滿心常空,日夜交歡情難從;君子應識千秋事,莫戀一時荒唐夢!
  自四十歲後,老朽白晝專心工作,入夜不做惡夢(僅有數次被學生嚇醒),是能心平氣和,進可攻退可守也!再觀時賢,一一目迷五色、口繫五味,沈醉於煙花泡影之中,旦夕效倣吹氣娃矣!所幸本網覺者甚多,老朽喋喋不休,因恐此類稀世奇珍昨日覺是今覺非,方到明日又徘徊!
  直到今日,老朽早已一無所需、一無所求,不過靜待宿命寵召(不敢略揣上意)而已!正如所云:「要能與大自然同步,忍耐時間無情的考核,直到心領神會與宇宙合一。」如是,如是,共勉!
10229 留言者:漁儿 [2011-10-16]
主題: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先生與網友多次談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先生說:「四毋」與一毋千毋無別,「毋自以為是」而已矣!
  
  我想結合先生闡述的個人認知觀念之形成:感覺-辨識-認識-認知,試著分析「自以為是」的主觀認知之形成:
  一,「意、必、固、我」之漢字基因
    意 = 心之音,受到動靜的影響,人所關注的。
    必 = 分界,絕對肯定,唯一,專也。
    固 = 囗體之能持久者,堅牢,結構的上限。
    我 = 象持戈英勇之形,持戈者,借用為第一人稱。
  二,「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之理解
    意:因刺激,起「意念」;
    必:由意念,對現象做「必然」的「判斷」 ;
    固:由專斷,建立「固執」的「認識」;
    我:由固執,形成「自以為是」的主觀「認知」。
    故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在「我」之主觀形成過程中,又以「意念」為起因,即先生所說:世事無非人隨「念」轉。所以,先生傾畢生精力於文字、文章、文化,是一之正也,為正「念」也。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是的,不論古今中外、釋道儒三教,舉凡涉及人性之根本問題,千篇一律,無非一「自我」在。對於「自我」,西方宗教因假定有「神」,只怪魔鬼誘惑人類,遂有了「原罪」;東方無先驗之神,認「自我」乃主觀屬性,佛教指「心」、道家謂「私」、儒家則歸為「習性」。
  基督教以原罪來自魔誘,人應向神懺悔,以回歸上帝;佛教要修心,須摒因避果、修入涅槃;道家強調去私,要斬三尸(上尸在腦好名,中尸在體好食,下尸在身好色)昇華成仙;儒家則主張教化學習,導人入善,以為社稷謀。
  釋迦牟尼說:「天上地下,唯我獨尊」!從系統觀而論,系統有上下之別,同一系統內也有上下。人世為一系統,天地者系統之上也,「我」乃天地中之一微塵,此一微塵為下構成之基,無我,人世不成立。佛指人世乃一虛幻泡影,萬事無常,修至寂寂,念念不興;道家認為宇宙一本自然,人因我私而自棄,斬之即可(本網不談宗教,討論到此為止)。

  歸根究抵,以漢字基因分析之,「意、必、固、我」皆係「我」之所「據」也!有我才有「意」;我有專擅乃「必」;我為自尊當「固」。人世間諸多紛擾,無非有「我」!然有我屬實,我該如何處之?對入世之人而言,修至空無不易、斬更難為,「毋」斯可矣!
  然而,說易行難,「我」宅居大內、腦壁為壘,僅靠五官兩宦與外界接觸。其中,視宦僅樂見外表,而聽宦不能受惡語,久而久之,官宦主政,昏君必我!蓋上系統遠遠超越下系統無數層次,苟人世之上系統欲對下系統作一考核,凡君昏必廢,無「我」是毋也!
  尤其是,人心無常,三天打漁、兩天晒網!前天的得失已隨逝水,昨天下定決心,今天又忘得光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感官才是主子,宦奴充當泡沫上的浮光掠影。說好聽一點,人們腳踩著過去的過去,堅認「我就是我」!但若被拆穿了,有誰不義正辭嚴地-意必固我!
10235 留言者:漁儿 [2011-10-17]
主題:毋意、毋必、毋固、毋我(2)
  多謝先生!連同先生關於世界觀的指教(留言#10208),我還需要一些時間來體會。這裡,想向先生請教「毋」。
  
  于前則留言(#10229),我未分析「毋」,因覺得其字義明顯,可作「勿」、「不」、「無」解(來自一般文獻的解釋)。但先生說:對入世之人而言,修至空無不易、斬更難為,「毋」斯可矣!我又回頭讀先生關於漢字之「否定字」的闡釋(#10217),注意到「毋」未在其中。於是,查漢字基因,卻覺得「毋」之字義並非一目了然,所以,試著分析之:
  毋  :象穿物之形,穿物持之也。
  理解:「毋」,因瞭解、洞察(貫穿)事物之本質,而化有為「無」,自覺而「勿」、「不」。因此,「毋」屬靜態存在與否之「否定字」,其存在之有無為:主觀個體之意志決定客觀認知,即客觀現象因主觀而否定者。
  例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於10217及10229則,老朽未將毋字列入。蓋非當今常用字彙,若一一論之篇幅巨大;再若僅談毋字,則難免掛一漏萬。尤以最初之主題為「不越位(如央視喜用「xx不作為」)」,若再談「毋越位」則更多口舌矣!
  實則,漢魂幾亡,「一般文獻」可議之處甚多,「毋」絕非「勿、不、無」一般單純。正如汝之分析,毋具「瞭解、洞察(貫穿)」事物之本質,而化有為「無」者。是以,「毋」不僅有自覺而「勿、不」之意,且具有極深刻之反省、責難在焉。
  於斯:「對入世之人而言,修至空無不易、斬更難為,故毋斯可矣!」話說回頭,人已自責自省,何必非效出世人之修空、斬私不可?
10236 留言者:陳氏 [2011-10-17]
主題:中共十七大六中全會:「文化命題」
  這是2007年十七大以來,中共首次以「文化命題」作為中央全會的議題,也是繼1996年十四屆六中全會討論所謂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設問題之後,中共決策層再次集中討論“文化議題”。雖然中央目前還未正式提出文化興國戰略,但可以斷定,這次會議將很有可能成為中國文化建設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本人熱切期待以文化興國的新中國來臨!
  以下有一篇關於「文化興國戰略與中華民族復興」的文章,網友們值得一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
1018/6/9/9/101869981.html?coluid=0
&kindid=0&docid=101869981&mdate=1016072227
回應﹕
  一個負責任的政府,絕對不會忽略文化對國家民族的意義與價值的。同理,一個有文化深度的國家,在經過生存鬥爭的成功後,必然會培育出有文化素養的領導班底。
  是時候了,新世紀新風格,尤其在惡霸式美帝國的敗亡後,王道當興,中華文化正是明證!
10238 留言者:漁儿 [2011-10-19]
主題:毋意、毋必、毋固、毋我(3)
  經先生的解釋,再讀10217則,感覺清晰許多。我當初是忽略了「不越位」之主題,僅注意「否定字」,此為「我」之「意」也!同時,對「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理解,也覺得清晰不少,我可不可以再總結一下?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從靜態存在和動態變化二方面,闡釋「我」之主觀認知:
  1,于靜態存在,「意、必、固、我」指「我」之存在形態,因皆係「我」之所「據」也!有我才有「意」;我有專擅乃「必」;我為自尊當「固」;
  2,于動態變化,「意、必、固、我」指「我」之形成,即「我」之主觀認知的形成:感覺-辨識-認識-認知。
  
  謝謝先生再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好極了!汝已領悟,「意、必、固、我」乃「自我」思維之「體用因果」也!「毋」係因夫子智達天人,透徹精微,為入世人所設之止損點也!惜後人愚昧,無不勿非,百代以下,大道蒙塵,遂目毋為無矣!
  汝已得漢字骨髓、漢學精華矣!由是可知,時賢(汝所謂一般文獻)漢汗難分、天地一白!皮毛已稀疏,猶髹洋西漆!老朽野且痼,羞與語之無!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