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9642 留言者:常溯 [2009-12-26]
主題:立標簽與否?
  據#9620留言,狐狸網友向先生請益,該如何學習?先生已簡明地列出如下的學習順序:
  一、漢字基礎:
    字易、漢字基因工程、漢字基因字典
  二、小說
    巴西狂歡節、東尼!東尼!、智慧之旅、宇宙浪子
  三、藝術
    多媒體劇作導論
  四、心志
    經書錄音
  五、綜合
    罟網鴻爪、罟網雪泥、古文觀止錄音等
  六、資訊
     中文電腦漫談、組合語言的藝術、中文字形產生器
  七、思想
    老子止笑譚、易經明道錄、易理探微、智慧學九論、層次論、智慧學
  當今所謂的「博客」、「部落格」皆盛為文並立標籤,好拜搜尋功能之所賜,多得讀者光臨,實乃滿足自己。若罟網立了標籤,雖是大開方便之門,但恐眾人忽略先生明白告知學習的順序,導致眾人盲修、瞎修,只取主觀所愛。故請先生三思,是否有為罟網立標籤之需要?倘若不能細細體會先生一路走來的路程,標籤之功能或許僅是道中人的方便之器。
回應﹕
  標籤之設,係專為「罟網留言」之分類用,至於其他項目已可由各檔名稱分辨,無須標籤。蓋本網內容廣袤,目前已有千萬餘言。如不分類,全部掠看一遍,須一年多時間;而且,留言中各類雜陳,分身必缺,唯用標簽可面面俱到。因此,若欲「全覽」,可選「罟網鴻爪」,而「罟網雪泥」則係性質略異之八類如:
  做人做事:討論為人處世。
  觀念文化:討論思想認知。
  知識技術:討論技術知識。
  利害風雲:本室工作記實。
  漢字精華:討論漢字精義。
  宗教人生:討論宗教內涵。
  浪子心得:討論宇宙浪子。
  藝術戲劇:討論電影戲劇。
    其他事項係無法分類或內容不明者,聊為一類,以保其全.

  謝謝建言,所言甚確:「若罟網立了標籤,雖是大開方便之門,但恐眾人忽略先生明白告知學習的順序,導致眾人盲修、瞎修,只取主觀所愛」。然而,世事利害交雜,利中有害、害中有利。於留言中,老朽發現如「藝術戲劇」,並非人人喜愛者,而一些分鏡劇本長度驚人,閱覽頗為不便。
  此外,「宗教人生、浪子心得、漢字精華」範圍較偏,也必須分離,以供有心網友鑽研。「利害風雲」更是本室工作記實,其中血淚交織,看了令人感慨不止。分類後,主題集中,對問題之分析更為清晰,有利閱讀。

  至於老朽所著各書之閱讀順序,請見#1724則。
9650 留言者:網主 [2010-01-04]
告網友:
  近日老朽時間比較寬裕,常時思索智慧學中關於「我」、以及「生死」的理論。事實上,有很多感悟極難用語言表達,且在日常生活中,找不到可以比喻的例證。如果祇談理論,由於語文的主觀性,各人認知不同,迷團只有更多。想來想去,禪宗境界確實高超,不立文字究竟分明!
  但《智慧學》既是一本書,在「科學昌明(?)」的現代,總不能打打禪機充數。不管老朽有無這種能力,能多剝一層皮,就不能還披著一身長毛!為此,挖空心思,哪怕只帶一點毛邊,能讓人領悟到一絲一毫,也比滿頁空洞的「理論」為佳。

  方才,坐在馬桶上(經常是動腦筋的良機),突然想到地球的氣候模型。大家知道,由於能量作用,地球表面有無數「氣流變化」,顯著的可稱為風暴(可設想=人)。且不論大小風暴,都是一個有溫度的氣團(假定=人體),氣團由中心到邊沿,有一定的溫差。於斯,可假定氣團中心,相當於「人之自我」。
  能量變化不止,生生不息,大氣隨之起伏(如同人類社會)。當某一氣團的溫差消失了,該氣團(人)中心不存(對人可謂死亡)。
  由於人眼向外,看到的比想到的更易領悟。今人貪生怕死,是因為執著於「物質」及「我」的實存,怕死後一切成空。當人一旦怕死,生命的意義便消失了,只剩下一團血肉!

  假如用地球大氣模型比擬人類社會:

   氣團有能量,佔有一定的時、空    --人有能量,佔有一定的時、空
    大氣團能量大、成為風暴      --相當於大人物
     小氣團能量小、無盡無數     --相當於一般人
      氣團由空氣、溫度形成     --人由物質、精神形成
       氣團有一中心、主導氣團動向 --人有一中心(我),主導行為
        氣團之動向由大氣決定   --人之行為亦由環境決定
   氣團有生成及消失          --人有生及死
    氣團生成及消失僅係大氣變化的局部 --人之生及死為社會的局部
     氣團中之空氣、溫度循環不已   --人之物質、精神亦然
      氣團與外圍氣流之互動不止   --人之經驗記憶傳衍不已
       氣團之中心僅為虛幻     --人之「我」亦然
        氣團消失後能量存於大氣  --人之身體死亡後,精神還諸天地
         氣團不以中心為住    --人不應以「我」為住

  於此,可以理解為:能量充斥自然界,氣團的變化係因能量趨向於均衡所致;而人有精神能量,屬於自然的一部份,故人應依循自然。換句話說:以大氣模型來看,「我」只是氣團中心能量變化的「臨時現象」,當某一氣團消失了、死了,另一個氣團又會生成,又形成一個中心。
  所以,「我永遠存在」!人根據各自的經驗記憶,認定那個經驗的記憶體是「我」。同理,氣團中心永遠存在,氣團中心也一如外圍氣流之變化。小杏子可以證明:她所依憑的是「小杏子資料庫」,若換一個「某甲資料庫」,她的「我」就變了「某甲」。

  因此,本書又稍有改動如下(放心,此屬常事):

第三章--第二節--
六、生死
  生=草木長出,活著,起始,不熟;死=人向枯骨跪拜,喪失生命,不再變。
   生死者,系統之初始與終止態。

  生命系統結構生機、生理、生活三才之完整,是謂生;完整性破壞謂之死。這種完整性即為生命系統之特性,在生時,運行無礙、系統結構正常。至於死,則是三才結構的破壞,生機可能分解成更多生命,各行其是(如同癌細胞);生理或許衰微,但未必消失;生活則幻化為獨立事件,隨生命而逝。
  根據守恆律,生命有生必有死,是因果的平衡。而在系統之間,一生命提供另一生命炁能之轉移,則是體用的平衡。肉體生命有物質基礎,容易觀察,其生死一目瞭然;精神生命是肉體之用,端賴精神之共鳴,其生死不是感官所能判斷。生死原是生命的起始與終止,在其過程中一應現象,只是時空的轉變而已。

第四章--第二節--
三、自我
  自=象鼻之形,本人,變化始於;我=象持戈英勇之形,持戈者,第一人稱。
   自我者,第一人稱。
 
  「我」=肉體+精神+意識
  基於層次結構,肉體係物質之體用功能;精神則是炁能的因果變化;意識來自環境經驗的互動。三者共同之界面即為「我」,是生理機能、心之感受、腦之記憶共同形成的感知介面,是種抽象現象。「我」屬於主觀、但面對客觀環境,僅僅存在於剎時之「現在」,空間之中央,經歷的頂端。
  在正常狀況下,「我」之經驗與環境變化形成整體之認識,再根據主觀的條件採取相應的行為。由於「我」有了整體認識,對於不斷進化的宇宙,多多少少有著一定之影響,可謂是推動宇宙進化的一個分子,也可以說是微觀宇宙與宏觀宇宙之介面。明確地說,「我」是宇宙存在的基礎,永遠轉移在各個主觀結構中。

      網主人白
9651 留言者:谷香 [2010-01-03]
主題:生死輪回
  朱老師:
  您好!
  學生在網上看過一個關于人類瀕死經歷的紀錄片《生命不息》,英文名是《life after life》,上面的事例在全世界普遍存在。似乎可以讓人看清一些關于生死的問題。
  鏈接是:http://v.youku.com/v_show/
id_XMjY1MjIxMDA=.html
  百度百科也有關于這方面的一些介紹,主題是:瀕死體驗;
  鏈接是:http://baike.baidu.com/
view/56940.htm?fr=ala0_1
  此則留言若不合網站主題請網管直接刪掉,不用打攪老師了。
     學生:谷香
     敬上
回應﹕
  「瀕死體驗」屬於「主觀經驗」,是一種「現象」,且例證有限,又沒有「系統理論」支持,人人各說各話。同理,理論歸理論,如果不能以大量的真實現象印證,則仍是空洞的理論。人世的知識、科學,以及常識、真相,都是在現象與理論的交互發展中、因得到印證而成為普世準則的。
  不僅是生死,宇宙中尚有不少現象不知如何解釋,尤其是缺乏「有系統的理論」。當然,其中有些現象可能純粹出諸主觀,但是更多的是由於不夠客觀,有人迷信表象、有人迷信理論,最終還是要看時間的考驗。老朽是個膽大包天的「理論派」,而且,一向唯求自圓己說,從來不管別人的看法。
  我國傳統上對生命的認知,一直是理性的。道家虔信自然消長,除了少數人追求長生之外,道者「修真」係為回歸自然本體。儒家則以入世為主,強調「不知生、焉知死」的務實態度。待佛教傳入,明確地主張生死輪迴,彌補了生死之間的關係,漸漸成為比較普遍的觀點。
  老朽認為,既然有人編著《推背圖》、《易經》,就表示有遠遠高出凡輩的「真人」;既有真人,就表示宇宙中有種「非凡的結構」,能令真人的思維通透時空,成為「全知」。道家的「修真」,指的正是這種境界,所以必須將「三尸(上尸圖名、中尸圖食、下尸圖色)」化盡。
  當三尸化盡時,人必無私欲、私心、私念;人既無私,生死無別,人=仙。當然,這種境界太過艱難,沒有幾個人到得了;但正因大眾止步不前,故而老朽興緻勃勃,樂得清靜也!

  在系統理論下,宇宙本一,如同圓周率之數雖無窮,其連續關係永不重複。若以「數」觀之,有一「大數」,於數學中稱為「大數定律」,其下各數或然焉。圓周率不重複乃「真相」,如若重複、或循環,必係「人為作態」,是稱為「私」。人若為人處世如圓周率般一本自然,其人與宇宙共存,何來生死之別乎?
9652 留言者:你我他 [2010-01-03]
主題:「住」與「無住」
  朱老師:
  您好!
  緣學生我近日聆聽「1997-智慧學九論-觀念論」之錄音有感,今讀到老師#9650留言而有應!
  夫人若無住,則「弗人」,是乃「佛」也!人乃「炁」之所生,終乃歸於「炁」境。
  我人若住於「酒色財」,是乃「酒鬼」、「色鬼」、「財奴」。從人類立埸而論,此乃「小人」。
  老師今住於「地藏王菩薩」願中,是即「地藏王菩薩」!此對人類而言,乃有大功!是乃大德!
  今老師於罟網留言接引我等這些「酒鬼」、「色鬼」、「財奴」諸人,讓我等「覺悟」而「住所應住」,實乃大行。
  我等諸迷,若已然覺悟,当「無住而住」,必「不戀生、不怕死」,當發住宏願,立德立功!不虛度此生是也!又老師於諸多論著中授予「智慧」、「能力」,我等當好好學習,恭行此道,依「大德」以立「大功」。
  拜謝老師!又請老師予以批評指正。
        學生 你我他  敬上
回應﹕
  妖魔鬼怪者,悉迷途之魂魄也,苟世上無人迷途,大道緣何?夫蓮花之可貴,因出於污泥而不染,非生而潔淨者!衡諸人間,無一不是光著屁股下地,雖有天使般的臉孔,卻孕懷自私自利的本能!緣和闐玉本係崑崙山上之頑石,因億年風化而崩落,再經千萬載河水沖擊,崚嶒磨盡方見瓊瑤焉!
  既覺,尚有待琢磨,斯乃老朽之責也。自老朽來到文傳,雲霧靉靆、林山蓊蓁,一時魔迷心竅!如今始知,發展企業與經商牟利,實另有其人,非一己所能!而詮釋文化、指點迷津方是鳴雞之本行。時值風雨將歇,曙光待放,二三子正當奮起也!
9653 留言者:常溯 [2010-01-05]
主題:西洋鏡下的天文學
  近日閱讀《寒山詩集》,其中有兩首詩在學者的研究與歸納後,將之分別為拾得與豐干禪師所作。依其所分,將此二詩記於下:
  拾得詩:君見月光明,照燭四天下,圓輝掛太虛,瑩淨能瀟灑。人道有虧盈,我見無衰謝,狀似摩尼珠,光明無晝夜。
  
  豐干詩:世間岐路心,眾生多煩惱,兀兀沉浪海,漂漂輪三界,可惜一靈物,無始被境埋,電光瞥然起,生死紛塵埃。
  個人曾經閱讀一系列的兒童天文學書,作者為 ISAAC ASIMOV(曾為美國 NASA 的科學家,退休後而著此系列的書籍),書中不免有記載美國「登陸月球」的豐功偉績等,並書中作者明確地說明「大爆炸說」,也曾確實地表示:倒底是什麼原因促成了「大爆炸」?他們一直無法理解並證實之,而這問題確實讓他們(科學家)傷透腦筋。書籍系列之後段,作者以大型太空船載運人類(離開即將毀滅的地球,佛家所謂的成、住、「壞」、空),好讓人類可以抵達適合生存的星球,得以延續人類的生存!
  如果以「世人生死為大」的心懷來看,個人主觀認為東、西方人似乎有著相同的「無我」特質;但若從千年前的《寒山詩集》中,如上二詩附所述,又覺其中有所分別?感覺西方人似乎是以實物來認知大環境,而東方人的思維,乃是知大,順從而為之。其兩者之間之利弊?而可否請先生釋疑,謝謝。
回應﹕
  按照小美的說法,寒山拾得乃老朽之嬉皮老祖宗,人生瀟灑如斯,三界悉泯矣!只惜老朽無德無能,尚羈留山積之文案間,有違小美、愧對先人!
  西方之「大爆炸」說實為「歷史共業」,蓋在基督文明統治下,欲談起源、上帝之創世論已成唯一選項,小猢猻們翻不出指掌也!說穿了,人類思想無非黑白,是黑是白則視喝什麼奶水而定。中華尊重自然,數千年以降,世世代代皆以自然為師;而西方狩獵成性,只顧自己升天、不管他人亡魂!國人之所以唯西方馬首是瞻,是因近世紀體弱多病,症急亂投醫之故。世道迢遙,一時落後正宜深思,壓軸好戲還未上演也!
  「無我」乃普世價值,基督教義中處處可見,若能做到可封為聖人,但只限於「教徒」。即令俗世亦且如此,以美國最享盛名的好萊塢影片「Casa Blanca」 為例,男主角自我犧牲,為電影公司賺取了無數鈔票,也給觀眾擠下了不少眼淚。只是,「美國夢」莫明其妙,錢是要的,要給自己;淚可流的,留給他人!
  至於東、西方的分別,所說正確,至於利、弊,端視「主觀立場」而定:
  立場一、宇宙進化:東方一步到位,西方滿頭大汗!(寒山拾得已達陣,西方追趕中。)
  立場二、人類未來:東方在看熱鬧,西方指桑罵槐!(此次哥本哈根會議可證。)
  立場三、國家社會:東方太虛浮沉,西方火山爆發!(上個世紀寫真。)
  立場四、家族家庭:東方崇洋拜美,西方分崩離析!(五步十步。)
  立場五、自我個人:東方壓抑委曲,西方放縱逍遙!(悉有苦!)
  立場六、生命永恒:東方細水長流,西方到此為止!(無言!)
9654 留言者:常溯 [2010-01-05]
主題:寒山與拾得
  謝謝先生於#9653的釋言。
  此處是寒山,拾得自拾得,若欲錦羅裳,珠璣遍可得。
回應﹕
  山不在寒,登高必凜;得之於拾,遠離叢林。
9660 留言者:常溯 [2010-01-08]
主題:自由與自然
  昔日,寒山問拾得曰:「世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厭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觀當今民主自由世界的眾人,各各有義氣,看見有人謗、欺、辱、笑、輕、賤、厭、騙,少有不挺身而出,加上網路之便,更有常駐於網上之能者,一聲喝令:「人肉搜尋!」眾將傾巢而出,來個徹底批評。
  乃知,拾得云:「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且待幾年,你且看他。」
  世人之所行是自由;拾得所應,非自由乎?「且待幾年,你且看他。」是自然之意不?
回應﹕
  能臻於此,當是文殊、普賢之真身塑立也!「且待幾年,你且看他」非「自由」、近自然實乃「自在」,蓋因有「在」而有「果」,幾年而後,因果爽然,遂得看他!若謂「自由」,自何由來?世間果得自由,豈非「自由禪乎」?且網上「人肉搜尋」魚龍混雜,「眾」者,外星居多,但聞諸聲,未見明義也!

  緣百丈懷海禪師某日說法圓滿,大眾皆退,一老者獨留。
  禪師問:「所立何人?」
  老者答:「某實為一野狐,昔於古佛時在此修行。因學僧問:『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某答:『不落因果!』因此五百世墮在狐身。今請禪師正言,以求解脫!」
  百丈禪師答道:「不昧因果!」

  不落無存、不昧常在,漢字纖毫畢義;故此禪境直達西土佛心,雖云不立文字,實則磐石永固。歷代文人無不究玄談禪,將道儒釋融合為一,成就人類文明一大盛舉!
  如寒山詩瀟灑脫俗,尊為敝祖實不虛傳:「一住寒山萬事休,更無雜念掛心頭。閒於石壁題詩句,任運還同不繫舟。」又談「生死」:「欲知生死譬,且將冰水比。水結即成冰,冰消返成水。已死必應生,出生還復死。冰水不相傷,生死還雙美。」
9663 留言者:阿成 [2010-01-09]
主題:關於“問題”的問題
  朱老師:
  您好!大多數人在生活中總是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大到人生的方向、目標問題,小到日常生活中的工作、學習問題。當面對人生的各種問題時,有沒有一種比較有效的思考方式,可以由果而推因,準確的找到出現問題的根本原因,從而採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呢?請問如果朱老師在生活中碰見問題,通常都是採用怎樣的方式來思考解決呢?
  學生最近發現自己的貢高心隨著年紀的增加好像越來越強,看到別人寫的文章,感覺很多是垃圾,不值一讀,但讓自己寫的話未必有人家寫的好;看到很多20歲出頭的年輕人閱讀的書,總感覺讀的書太幼稚和功利,其實想想自己在那個年紀的時候讀的書可能要更幼稚和功利。自己也感覺這種心態不正常,缺乏寬容心,想以比較平和的心態來看待周圍世界的人和事物,但總是一看到這種事,首先的念頭就是輕視的心態。我覺得抱著批判的心態是可以的,但是我這種輕視的心態則比較危險,很容易讓自己變的自命清高。請問老師,該如何分清批判的心態和輕視的心態,它們之間的界限在哪里呢?
回應﹕
  所問甚為深刻,但世人如恒河沙數,沙沙有異、人人不同,實無一「有效之思考方式」。再說因果之成,係時之流向,順時而推是稱因果;若謂由果而推因,豈非「時光倒流」乎?老朽若有此「公式」,早已被人間之強者擄掠豢養、或五馬分屍,皮毛無餘矣!
  由於此類問題涉及判斷,必須先有立場、目標。在此,老朽且假定如次(如自己目標不同,可另行列舉相似之觀念分析之):
  立場:知識青年(20-40,大專上)。
  目標:做個受人尊重之人。

  問題一:人生的方向、目標選擇(人生方向=目標)。
   的確,連選擇目標也需先有目標!同理,要找東西先要看到東西!人們常將「已知、
  所見」視為稀鬆平常,以致於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每每遇到問題,便強
  渡偏峰,最後便東南西北不清、上下左右顛倒了!
   由於能在本網逗留者,洵皆「非凡」之士。蓋老朽堅持用文言文,一般火星族、電玩
  輩早已逃之夭夭,怨聲四揚矣!是故,門檻既高、鼠變必朅,跨步登堂,已有標的在目
  矣!否則,因特網上色香味處處,羈此何為?
   需知「受人尊重」絕非易事,諸如馬英九總統,貴為哈佛博士、國家元首,兩年來卻
  飽受批評、嘲諷。為什麼?因為:「尊重」二字,客觀、主觀各半,得其一尚且不易,
  何況兩全其美?尊者為現實態,總統應尊,係尊人民意旨;重者為虛擬態,恒指人心之
  「承載量」,鴨毛雖輕,猶可沉於酒精,人心喜惡,焉可衡量?
   馬英九不知己、不知人,僅憑勤學認真,道途平順,得登玉山之頂。水可載舟、亦能
  覆之,尤以水性喜流,出自雪峰而傾之瀛海,苟若不能善導,阻之順之將適得其反。台
  灣地勢特殊,求生於兩大強權之間,動輒得咎。數十年來,風雲起伏,民心朝夕難安,
  當前現狀實非得已!天地交殃,豈六法全書可解乎?小馬誤判形勢,以為面對對岸、心
  向西洋,外攬仇敵、內肅親友即可成就千秋「中西之治」,其夢幻耶?
   主觀之「重」,唯重以德,人之權衡,在於一己之能。所能者必輕不能(如問題三),
  而倫理道德乃難中之難,一般人望而止步,故為重中之重。
   「尊」者,有地位、權勢、錢財、名望等可尊,趨之可也!而「重」須剋己自勵,守信
  承義,雖一時難逮,但堅持篤行,日深月久,必將有以致之。

  問題二:日常生活中的工作、學習。
   工作有兩個階段,在謀工作之初,應先衡量一己之能力、興趣、需求。此時千萬不可勉
  強(除了臨時求生、非工作也),否則一個輕忽,必將「誤入岐途」!
   既已從事工作,則應先行瞭解工作之性質、技術、要求,盡心盡力,以期全善。又於「
  工作性質」中,力求趨利避害,保護環境與自身安全;「技術」應求新求效,用心研究,
  切勿滿於現狀;「要求」指品質,盡善盡美猶不夠,應以百尺竿頭更進一寸為目的!

   學習亦然,進學之初,應慎選科目。科目者,有為人、處世兩大類,於今,「為人」須
  返求古籍,難之又難矣!處世之策則多如牛毛,難以贅陳。可進言者,學習態度極端重要,
  經常被世人所忽略,以致「學而無功」!
   蓋學習者,學前人之識、習眼下之知也!若信之不疑,以一己之生命歲月,投入染缸,
  不論上智下愚,終有所得。然而,既然人人皆有所得,何以彰己?是故「物競天擇,適者
  生存」戰事之盛也。所謂天擇,有「創世論」焉,捷足先登為主,尾隨其後為從;主子選
  嫩擇精,從者過濾其餘,至於殘渣餘剩,有緣者始可分之。此類學習一如宗教,態度應全
  神貫注,錙銖悉收,千萬不可置疑!
   苟若不屑既有,甚或寧願獨行,千萬不可從師!由基本知識自修自學可也!此道維艱,
  但若苦盡、必有甘來,又緣空谷足音、人煙稀少,成敗得失唯己自知。

  問題三:批判、輕視心態之同異。
   「批判」為行為、「輕視」是心態,概念各異,其實略同。
   「貢高心隨著年紀的增加越來越強」乃正常狀態,自我剋制即可。人高始見人矮,未登
  山頭,怎見人如螻蟻?只是,一山尚有一山高,萬象常為萬象掩,只要心懷慈悲,了悟人
  生本幻,勿墮惡孽即可。
   事實上,世間荒草蔓延,雜亂無常,略一沾惹,即刻失足。人能行向正道,必然鄙視邪
  門,此時此刻,萬勿東張西望,以免分心。夫鮮花與荒草,莫非自然所賦;而正與反,實
  係一體之兩面,見「反」應極力守「正」,是稱修為。待修至道心穩定,慈悲在懷,再普
  澤眾生,斯為行道是也。
9665 留言者:牧牛 [2010-01-10]
主題:文字般若
  每日上罟網讀師之文,覺師現今之為文與寫《層次論》時相去天淵。師謂得智慧者,即通一切智,學生以為然也!
  今日偶見一詩,感其意境深遠,覺文字之重要,二三子能不奮起直追乎!
  附詩:(倉央加措)
  心頭影事幻重重,化作佳人絕代容。
  恰似東山山上月,輕輕走出最高峰。
回應﹕
  確然!確然!為文如練劍,不可一曝十寒。罟網千萬言,老朽受惠最深,表面上係接引覺者,實則自渡自性。為了回答留言,不得不挖空心思,力求文字簡練、思路清明。於斯,一應問題,千迴百轉,若不通透,安能輕渡關山?由是可證,智慧者,於社會為倫理、於一己乃道德是也。
  所附之詩,乃西藏第六代達賴喇嘛倉央嘉措所著之情歌,英特網上有全部介紹。此詩甚長,約有千餘字,係曾緘(北大中文系畢 1892-1968)所譯,原文不悉。以老朽之管見,本詩譯文雖佳,若斷章取義、僅此四句稱得上「意境深遠」。其後各段,逐步走入凡塵,全力宣揚「樂空雙運(參歡喜佛)」焉。

  文字概念只是表象,文字深層的義理才是價值所在,中華文化之所以偉大,係因「文以載道」。此詩所載,無非荷爾蒙之遺緒,只因作者頂了「西藏教宗」的帽子,受到政治保護;再加上詩中敷以佛教專有名詞,便搖身一變成為「經典」!老朽慧眼無礙,若文不載道,即稱幽篁小徑,探幽之觀光客遊之可也!
  以宗教為例,如果有人主張:「男女交歡是稱修道」、「射精、高潮等於成道」!信者不妨信之,修者大可旦夕修之,自認成道者當然頂禮奉之!只是老朽寧願永居地獄,清靜無為!倉央嘉措如係詩人、騷客,不論怎麼愛得死去活來,此詩都可稱得上是情愛「經典之作」!但身為「活佛」,沈迷在:
  「結盡同心締盡緣,此生雖短意纏綿;與卿再世相逢日,玉樹臨風一少年。
   吩咐林中解語鶯,辯才雖好且休鳴;畫眉阿姐垂楊畔,我要聽她唱一聲。
   縱使龍魔逐我來,張牙舞爪欲為災;眼前蘋果終須吃,大膽將它摘一枚。
   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安得與君相訣絕,免教生死作相思。」
  以上所載係該詩最後十六句(全詩可上網查看),根據老朽的認知,只能說:此乃「活佛」思凡,後悔出家之床笫明證!但於文化水平,由於有北大文學高手捉刀,較諸鴛鴦蝴蝶派,即便輸人也不輸陣!(老朽對佛教之認知,請見《宇宙浪子》第二集、第十六回--青鳥殷勤為探看。)

  《智慧學》云:信徒對所信者為真。由於「信仰」的主觀特性,人一旦有了信仰,等於是地牛翻身,沒有什麼理性可以介入的!另外,政治亦然,成者為王敗者賊,說什麼都可能見血不見頭!老朽一向敬而遠之!汝一文涉及南北兩造,偏又把文字、意境扯到一塊,老朽再不開泥口,豈非鄉愿?
  目前,最大的麻煩,在於國內政治精英們對宗教的無菌效應。無菌室相當於氣候上的溫室,然而人生事態複雜,變化多端,絕非閉眼不看就能永慶昇平!是以,大陸各種邪教頻傳,鬧亂君臣百萬般!諸如藏獨、疆獨、法輪功等事件層出不窮,為什麼?人心萬古如斯,生來死去的迷霧永非任何藥水可以消毒的!
  多談無益,老朽甘冒大不韙,對從不置喙的「宗教、政治」破了大戒!誰知道會有什麼後果?蓋狂熱的定義等於無視於理性,老朽不能惹毛了蜂群而犧牲一己之文化責任也!
9667 留言者:常溯 [2010-01-10]
主題:一把臭骨頭
  昔六祖曾示其弟子:「死後不過一把臭骨頭。」圓寂前,見其弟子皆涕,乃告其弟子:「吾不知何去!縱汝涕之?」為何至今仍有六祖的真身,受世人敬重?又為何其語,世人尊為「經」?
  實在難懂,漠非不敬,吾不可知,是故有問,如何告與世間?
回應﹕
  (宗教事見#9665則回答)宗教之傳實有三類,如若不深入理解,難免諱莫如深,各種疑團夾雜。由於人生本係「考場」,老朽無法暢所欲言,蓋「有說沒有懂」會誤人一生;再若談穿了,有是必有非、有真必有假,待得罪「狂熱份子」,吃不了兜著走,勢將無波掀起千層浪也!

  如老朽之類,宗教乃認識人生的階梯,不親身爬去,安知天梯高度?老朽多次拋棄一切、身入虎穴(《智慧之旅》有載,不贅),最後的結論是:「宗教是人生的縮影,本質為真、表象是假」。換句話說:「人生真象非語言可以說明,因語言只代表人生常識」。為此,老朽絕對尊重各人的信仰,主觀所之,乃各人之緣、孽也!
  第二類人依賴宗教,人世本係「迷者之燈塔、覺者之考場」。人生而無知,生後依賴環境生存,性相近、習相遠,繼而成長。成長只是生理、心理必經過程,對於智理,則係由迷而覺之道場。至於迷者能否覺、覺者能否悟,考後方知。羈留場中諸子,迷者再轉輪迴,始有此花花世界,沙裡始可淘金!
  迷信科學之類,多自以為是,雖未必真有「理性」,但對宗教一概斥之為「感性」幻象!蓋自有「科學」至今,已有兩三百年歷史,舉世牽連其中,但科學始終無法分析「人心何物」!妙的是,「人心」在唯物的滋養下,生命的早期是矇矇憧憧、中期是忙忙碌碌、晚期則返諸迷迷糊糊,直到無言以終!

  六祖,悟者也,考場之狀元也,即令是狀元,也不能公佈答案!正因六祖已徹悟天人,如同《易經》之可信不可說,既「不立文字」,還能說什麼?如果六祖無此能耐,怎能「預示歸期」?既知歸期、當明歸處(已購車票)!圓寂前,弟子皆涕,表示諸弟子修為不足,故告:「吾不知何去?縱汝涕之?」
  六祖歸後,肉身未腐。若問:「為何至今仍有六祖的真身?」依汝之意,難道後人應焚之毀之?再問:「為何受世人敬重?又為何其語,世人尊為「經」?」是皆「第三類」接觸也!讀過「壇經」應知,其中真言,當今諸大博士,何人能開此金口?孔夫子、老子之經典亦然。欲問,為何不問「關公怎地搖身變為武財神」?
  夫人間世事,各有其因果,可告世間: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