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9534 留言者:谷香 [2009-09-07]
主題:多謝老師#9518條的指點
  朱老師:您好!
  愚生是新註冊會員,第一次留言。
  多謝老師#9518條的指點,愚生過去做事經常都是三分鐘熱度,沒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愚生也一直希望活得更像個人,只是面臨誘惑時老給自己找借口,當看到老師經磨歷劫后仍然能一往無前追求真理並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愚生的確被深深震撼了。老師一直都說人生就是一場大考,而時間確實就是最好的考官。愚生已經決定在今後的人生中努力踐行自己立下的誓言,不管任何風吹浪打都沉著應考。
  老師的腳步就如同茫茫大海中的航標,在物欲橫流的今天顯得格外的奪目。
  祝老師和工作室同仁身體健康,也願我中華文化之光華能早日普照世人!
     愚生:賀軍  謹上
回應﹕
  汝既已係會員,老朽自是責無旁貸,有話必說。前則#9518文中,汝再再透露出不穩定之心情,是有該則評文。人之為人,與萬獸有別者,係基於自省故。汝有此自知之明,可望更上層樓,若遇有任何問題,不妨來此留言討論之。
  古人云,人生不如意之事常十之八九。老朽究之,發現即令「如意」之感受,也往往只是曇花一現,如同手握冰塊,一瞬即逝。何以如此?蓋「如意」也者,「意念」所假設、與現實無涉也。苟若有人追求如意,等同緣木求魚、妄想天開也。
  然而世人無知(老朽乃過來人),誤把汴京當蘇杭,以致平白生活在虛偽之中。汝「過去做事經常都是三分鐘熱度,沒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其因正是不知「為何要做」之故。至於「看到老師經磨歷劫后仍然能一往無前追求真理並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則是另一種誤解,誤解了「磨難、真理」之真諦。
  實際上,「真理」並非可資追求之標的、而係一種本存、無法抗拒的流程。只因人的行為虛假不堪,老朽為了擺脫束縛,不得不採取以糾正自己的一種態度。當然,這樣說已是事後之明,是老朽經過追求後得到的結論。只是,後學不必繞圈子,無需人人去追求真理,只要不欺騙自己,足矣。
  那麼,什麼又是「磨難」?只要知道前述的意義,就可以領悟:緣木求魚的人,總免不了會從樹上摔下來!從樹上摔下來,那當然可以稱之為磨難,但稱之為磨難,就不是磨難,是名磨難!
  老朽已是「古來稀」之類,近幾年才悟出上述道理(老朽在自傳中,還在強調「追求真理」),今見汝有此說,遂特此澄清之。

  說明白一點,人由生到死,如同經過一個長長的隧道。甫進入,眼前黯黮,什麼都看不見。人生之初,誰又能懂什麼?不過一步一步,由小腳變成大腳罷了!漸漸的,看清楚一點了,但是視不逾三尺;就算能打開探照燈,眼前一片白光,四下除了隧道、還是隧道!直到遠處一點白光,小光變成大光,待人看得明白了,隧道已經消逝在身後了!只到這時,人才可能知道何謂人生!
  但應注意的是:人有慣性,在隧道中所養成的習慣,將成為未來的生活態度!一輩子渾渾噩噩的人,在隧道中不過是個睜眼瞎子,怕的是出去了,反倒變成木乃伊!
  那麼,還在隧道中的人應該如何面對現實呢?非常簡單,撇開虛榮,平心靜氣、腳踏實地,向前走就是。走到哪是哪、碰到啥算啥!人生的確是考場,考什麼?考的正是每個人的腳步,地上坑坑窪窪、碎石密麻,萬一不小心摔倒了,或是沒有勇氣走到底,考卷就免繳了!
  老實說,老朽有什麼「理想」呢?希望人人長命百歲?讓人人富貴滿堂?要人人聰敏伶俐?……不然,又是什麼?難道老朽不知道「人各有命」?難道老朽自以為是、以為能為別人「改命」?果真如此,那倒不如去擺個算命攤子,專替人改命,還可以改上一筆昧心錢!
  老朽當然有理想,理想是喚醒人們的愚昧,不要把妄想掛在眼前,一輩子自己騙自己!
  《智慧之旅》中,老朽曾提及在台北房屋工作時,眼見老總每天睡午覺都會被惡夢嚇醒之事。要知道,人在夢中,那一剎相當於一生的寫照!每天做惡夢,相當於生生世世,陷在苦難煩惱中不能解脫!很多人只為了爭取在陽光下呼風喚雨的虛榮,卻忘了,人生如夢!
  專心一志,把每天面臨的工作都當作考驗,全心全意地做好,連掃地也一樣!這就叫做「修道」!老朽年輕時,途經日本,住在東京一家「咖啡店」中。時曾見到一位老婦人,每天專心一志清理垃圾,像是進行一場宗教儀式一般!老朽預言,有人如此,日本必盛!如今,老朽得見,沈子每天寫程式、澆花、掃地,對所有工作,不分輕重,一絲不苟、一視同仁!於斯,老朽敢於斷言,小杏子必成!

  既已立誓,務必守之。行之如常,持之有恒。
9544 留言者:谷香 [2009-09-14]
主題:對#9534條的一些體會
  朱老師:您好!
  多謝老師#9534條的指點。
  愚生駑鈍,老師的留言回家想了好幾天。老師您的意思是不是說,人生是一個過程,活得真實就是將這個過程中的點滴都以平常心對待,視之為一個不可抗拒的流程,而不要追逐一些虛妄的表相。真理並非一個可以實實在在把握的存在,所以也無法追求,只能體認。一個人一生中經歷的種種波折在他沒有找到自己所認為的生命的答案之前就如同隧道中的坑窪和碎石,需要謹慎小心的去面對。就算最後自己覺得找到了答案,這個答案也不一定就和真理契合。所謂修道,就是要于生活中主動摒棄分辨心,養成做任何事都專心一致的習慣。
  老師,是不是每個人都承載著上天所賦予的使命呢,只是有的人清楚它,大多數人則一輩子渾渾噩噩,而能體認並接受它進而主動為之努力就是真正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愚生:賀軍  謹上
回應﹕
  完全正確,宇宙中若無絕對一致之規律,怎麼會有電子繞著原子飛轉?地球上怎麼可能有春夏秋冬?人最大的毛病,就是主觀掛帥,自己知道的就是對的,不知道便一概否認!人往往不肯虛心向大自然請教,祇藉燃燒石油繞了地球一圈,就振臂狂呼:「我萬能!我征服了自然!」
  是嗎?騙騙無知群眾容易,撈些黃金白銀也不算什麼,連光宗耀祖、飛黃騰達也如阿扁一夢!想想看,這種人從生到死和演一部爛電影有多少分別?人生如果找不到正確的方向,一輩子為了就業、謀生、結婚、生子,充其量不過是ABC片子裡的龍套角色,連上台領獎的機會都沒有!
  那麼,宇宙規律又算什麼?難道電子繞著原子只是為看熱鬧?DNA總知道吧?要多少蛋白質分子才能連成一串基因?再說,由電子到人體,大自然不厭其煩,精精確確、一絲不苟地安排了各種奇妙的功能,這又是為了什麼?難道只是供科學家們做猜謎遊戲?
  很明顯大自然不笨,祂有祂的策略,為了共存共榮,億萬年來碩果繁茂!看看海龜吧,牠一次生幾百個蛋,只要百分之一的小海龜能成長,其種族便能延續。其餘的99%成為其他生命的營養,生命供養生命,生命始能生生不息!生命繁榮了,進一步的變化才有可能發生。
  那麼,人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呢?99%的營養價值還不如牲畜高!而且,生命延續生命的結果,生命還是生命!在海龜成為海龜之前,還有各種低層生物;而在低層生物形成低層生物之前,可以一步一步地追溯到物質、分子、原子、量子……,而這些能算什麼生命?
  所以,老朽寫了本《層次論》,量變而後質變、質變而後有層次變遷。到了人類,量變(即99%的99%)而質變的,是稱「覺者」,覺者能逃離主觀認知的束縛,覺人生之愚昧、覺客觀之存在。因覺而不斷追求,至於找不找得到答案並不重要,因為真理永存,不會多增一分或稍減一分!
  而且,別忘了,人是主觀個體,只要活在五官的保護下,就要受五官列管(故稱五官)。所以,人只要知道,大自然有其策略,每個人都是各級層次中的一道台階!慢慢修這「道」台階吧,待靈台空明、登堂入室的那一剎,主觀頓去、客觀降臨,別忘說聲:「我感恩,我回歸了自然!」
  註:看看前則留言,古人留下了人間至寶,如非來自自然,誰有那麼高的智慧?
9557 留言者:谷香 [2009-10-06]
主題:#9549條《體用因果》故事的主題
  朱老師:您好!
  請問老師,#9549條《體用因果》的故事,主題是否為做人做事不要斷章取義、也不能太過教條?另祝老師早日康復!
      愚生:賀軍 謹上
回應﹕
  該則原係一時感慨,老朽素來對小說「橋段」頗為關心,苟有所得,必以記之。是故,每當創作時,只要不離主題,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下筆若有神助焉。
  緣沈子於發展小杏子同時,道法自然,以蒔花植樹為務。如此,不急功、不短利,自曝陽光之下。每當端坐電腦之前,肢體勞累,換農事工作可解;苟若思緒有疑,窮追易迷,返諸自然,常有意想不到之功。夫東西文化之別,老朽著墨已深,今有沈子篤行驗證,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可也。
  本則故事,喻之深可深,言之淺可淺,端視立場、目的而定。蓋所謂之橋段,正因可大可小、可長可短,用之宜則宜,不宜必敗!為此,汝所詢之「主題」,有多重層次可解,諸如下述。

  一、以「體用因果」之題目而論,故事係用以點題:
    某甲、某乙、杜鵑為體、其發生之兩次事件為用,體用之間,前錯後非;日曬、剪
   花為因果,主事者各有主觀,主觀無是非、後果有公斷,衡諸世事,無不盡然。
    故主題為:「人生百態,溝通至難!」

  二、以「認知」為立場,「批評」為目的:
    某甲老老實實、本末倒置;某乙自以為是、歪理(溫室效應係老朽胡掰者)不饒人!

  三、以「人性」為立場,「判斷」為目的:
    某甲笨!某乙精!

  四、以「戲劇」為立場,「效果」為目的:
    某甲有丑角韻味;某乙係反派代表。

  五、以「橋段」為立場,「應用」為目的:
    某甲之段可供忠臣孽子誤國敗家之用;某乙則為亂世梟雄之樣板。

  六、…
9558 留言者:谷香 [2009-10-07]
主題:認知的層次
  朱老師:您好!
  多謝老師于百忙中#9557則的指點。愚生抓主題的功夫還未入門。
  #9549則體用因果的故事,愚生可以看出因果關係,但不得體用之要。雖知老師這樣命題一定有深意,但囿于個人主觀只能就自己所知向老師提問,這確實是“溝通至難”一個例證。
  愚生做人做事的常識嚴重缺乏,理解溝通能力也不足,此生要能做一點有意義的事就必須不斷修行,目前先從讀古文和努力做一個真正的中國人開始。古文微言大義,的確需要有不斷的歷練才能一點一點的弄明白,這應該就是老師所說的認知的層次吧。正如老師從#9557則引申出的諸多含義,讓人有恍然大悟之感。老師,要如何才能不斷提升認知的層次呢?
            愚生:賀軍  謹上
回應﹕
  很好,要提升「認知層次」的確不易,蓋認知層次有三:啟蒙、撥亂、固化。人生始於空白,大腦神經需及時奠定基礎,始能開展。「啟蒙」的最佳時機,在於十餘歲以前;一旦到達「青春期」,肉體的「任務」為傳種、精神則有待轉向;再等過了二十,大腦的功能已經「固化」,難以改變、可勇往直前矣!
  實則人類文明亦然,經過數十萬載的「啟蒙」,於三千年前,東方有儒道佛、西方有基督教之撥亂反正,是有「精神認知」。然因西方係狩獵社會,缺乏強大的中央政府,人性暴戾,崇尚現實。中世紀後,狩獵變相為重商主義,於擺脫基督教的統治後,將物質文明確定為社會發展方向迄今。
  物質文明建立在物質上,其特性為感官的享受,欲享受必須佔有,欲佔有必須生產,欲生產必須具有資本、技術、市場。因此,人與人的溝通有武力已足,強者為王,冠軍擁有一切!而最佳之啟蒙方式,即為「放任」,放任的固化即是自由!一旦自由了,力量至上,金錢至上!
  自從上個世紀伊始,民國初年的五四運動選擇了物化傳種的任務後,中國已經成為西奴百餘載矣!說句老實話,人類「精神轉向」之時機已逝,今日之認知層次應為:小學、中學、大學,所學者,營商特技也!苟欲「提升」,上學、考試、拿文憑即可,

  老朽著《智慧學》,闡釋倫理道德之真髓,其目的即在於藏寶於未央也。今人未經倫理道德之啟蒙,於「溝通理解界」,宛似無根浮萍,怎期「轉化」?是故老朽據網自罟,以「夏民」為命,但知祭旗授「周」,卻無意結社營黨、舞長袖於金殿皇宮,良有以也!
  人化泥鐘,不敲不鳴,今既承問,不得不答焉。
  夫體用因果之學,乃溝通之基礎也,其功能甚大,凡無智之徒,不得授之。本網網友千餘,歷經十載洗鍊,倫理道德已頗具認識,是可說、應說、不得不說焉!既有說,當知:人界「體用之要」實乃「道德準則」(物界指性質條件),而「因果關係」則為「倫理必然」(物界指事件)。
  倫理之因果易解,苟無父母必無子女,人乏尊長勢將猖狂!西人受基督教統治千年,人們為求爭取一己自由,自是視倫理如桎梏。而中國社會在聖賢(注意:西方無聖賢的觀念、缺道德之認知)啟發下,上下有序、尊卑有別。而一朝自由泛濫,洪水猛獸排山倒海而至,典廢祖亡,是有上世紀百年之厄!
  道德之體用難明,蓋道德係人據以自律之條條框框,體之用亦源自各人主觀。若未經幼年家教庭訓之啟蒙,人者,一徒被華麗衣冠之動物也!於當今台灣之民主政壇可見,人人盡皆「高級知識分子(博士成架)」,而人人爭權奪利、黨同伐異,且人人都以「最高之道德水準」自以為是焉!
  體,根本;用,現象。體用之要,首要具備足夠之常識(不是「知識」,蓋知識係供專業工作所需),否則,不知人間疾苦,安識「飯、肉」之別(查網絡「晉惠帝司馬衷」可知)?其次,要事事用心,切勿「視之當然」。人獸之別,始於「石之體」而有「器之用」,今人但知依樣畫葫蘆,已忘體用久矣。
  於本例中:
   沈子買來一盆盛開的粉紅杜鵑,將之放在大門口。 
   次晨,天甚晴,沈子對某甲道:「待會陽光會很強,注意一下。」
    **若知杜鵑花之體係供觀賞,當知,應保持花之最佳狀態。體用之常識。
    **陽光不足,有礙植物生長;過強亦然。是知,應選擇適當態。同上。
   過些時,沈子去查看,見花已被曬得奄奄一息,沈子問某甲:「你為什麼不看一看?」
   某甲道:「我一直在看呀!太陽一直很強呀!」
    **某甲「一直在看太陽,認為太陽一直很強。」
     **溝通主題為「花應保持狀態」,而非「太陽強不強」!
      **某甲係體用認知錯誤(時賢之常態,常溝而不通)。
       **另有可能,係某甲搪塞其失職。
        **但根據平日對某甲之認知,其道德水準合格,故評為「笨」。

   過了一小時,沈子又叫某乙去看看已遷入室內的杜鵑花。
   某乙道:「不用看了,我已經把花都剪掉了!」
    **已移入室內之花,應能恢復常態,以供觀賞。體用之常識。
    **顯然某甲未能達成任務,某乙繼之。
     **某乙變本加厲,將花剪去,已失去觀賞價值。是稱胡作非為。
   沈子哀道:「天哪!它不過是蔫了,陽光弱一點就會恢復的。」
   某乙道:「不會的,科學家說,在溫室效應下,陽光只有更強!」
    **主題:「花蔫了,陽光弱一點就會恢復。為體用常態。」
    **科學家說,在溫室效應下,陽光只有更強!與主題體用不符,
     **用「科學大帽子」壓人者,必係「仗勢欺人」之輩。

  由上可知「溝通至難」之前題為「主事者各有主觀」,是謂:「主觀無是非、後果有公斷,衡諸世事,無不盡然。」反之,人若能摒除主觀,就事論事,溝通何難?由是,得體用之要第三則:「摒除主觀」。

  是知體用之要有三:首要具備足夠之常識(含漢字);其次,要事事用心;三要,摒除主觀。如斯,雖啟蒙不足(事實上,即令古人也難得有孟母之賢者),循時精進,仍可提升認知層次。
  註:本文之9549則可視為「啟蒙」,9557則為「撥亂」,本則為「固化」。此亦係「認知層次」之深度過程,思想應靈活、不宜死記之,所謂「固化」者,是有所感觸也!
9651 留言者:谷香 [2010-01-03]
主題:生死輪回
  朱老師:
  您好!
  學生在網上看過一個關于人類瀕死經歷的紀錄片《生命不息》,英文名是《life after life》,上面的事例在全世界普遍存在。似乎可以讓人看清一些關于生死的問題。
  鏈接是:http://v.youku.com/v_show/
id_XMjY1MjIxMDA=.html
  百度百科也有關于這方面的一些介紹,主題是:瀕死體驗;
  鏈接是:http://baike.baidu.com/
view/56940.htm?fr=ala0_1
  此則留言若不合網站主題請網管直接刪掉,不用打攪老師了。
     學生:谷香
     敬上
回應﹕
  「瀕死體驗」屬於「主觀經驗」,是一種「現象」,且例證有限,又沒有「系統理論」支持,人人各說各話。同理,理論歸理論,如果不能以大量的真實現象印證,則仍是空洞的理論。人世的知識、科學,以及常識、真相,都是在現象與理論的交互發展中、因得到印證而成為普世準則的。
  不僅是生死,宇宙中尚有不少現象不知如何解釋,尤其是缺乏「有系統的理論」。當然,其中有些現象可能純粹出諸主觀,但是更多的是由於不夠客觀,有人迷信表象、有人迷信理論,最終還是要看時間的考驗。老朽是個膽大包天的「理論派」,而且,一向唯求自圓己說,從來不管別人的看法。
  我國傳統上對生命的認知,一直是理性的。道家虔信自然消長,除了少數人追求長生之外,道者「修真」係為回歸自然本體。儒家則以入世為主,強調「不知生、焉知死」的務實態度。待佛教傳入,明確地主張生死輪迴,彌補了生死之間的關係,漸漸成為比較普遍的觀點。
  老朽認為,既然有人編著《推背圖》、《易經》,就表示有遠遠高出凡輩的「真人」;既有真人,就表示宇宙中有種「非凡的結構」,能令真人的思維通透時空,成為「全知」。道家的「修真」,指的正是這種境界,所以必須將「三尸(上尸圖名、中尸圖食、下尸圖色)」化盡。
  當三尸化盡時,人必無私欲、私心、私念;人既無私,生死無別,人=仙。當然,這種境界太過艱難,沒有幾個人到得了;但正因大眾止步不前,故而老朽興緻勃勃,樂得清靜也!

  在系統理論下,宇宙本一,如同圓周率之數雖無窮,其連續關係永不重複。若以「數」觀之,有一「大數」,於數學中稱為「大數定律」,其下各數或然焉。圓周率不重複乃「真相」,如若重複、或循環,必係「人為作態」,是稱為「私」。人若為人處世如圓周率般一本自然,其人與宇宙共存,何來生死之別乎?
9932 留言者:谷香 [2010-10-13]
主題:《智慧學》勘誤
  朱老師:您好!
  末學發現《智慧學》第三章、第三節、第一則、第八段中第三句:“於二十一世紀,多媒體集視訊、音訊、觸訊於一身,將對話、小說、音樂、電影通過網絡接傳送到人們面前。”其中“通過網絡接”是否為“通過網絡連接”!
  末學:谷香 謹上
回應﹕
  謝謝指正。
  查原文係「通過網絡鏈」,將囑網管改之。
  (網管補)已修正,謝謝。
9934 留言者:谷香 [2010-10-19]
主題:《智慧學》疑問
  朱老師:您好!
  末學在讀到《智慧學》第四章、第二節、第二則‘環境’的最後一段最後一句時覺得不好理解,希望老師解惑。原句為:“因為,現代化的世界大戰,相當於人類的毀滅,而沒有戰爭的勝負,是社會的傾軋,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末學:谷香 謹上
回應﹕
  所謂「現代化的世界大戰」非止一端而已。計有:
  一、戰爭規模:全世界各村先後捲入,無一得免。
  二、戰爭方式:原子戰、生化戰、氣候戰、經濟戰、人與人戰,無所不用其極。
  三、戰爭結果:殺人萬億、自損億萬,人類倖存者百不得一。
  四、戰爭影響:人類文明曳然而止,機器文明應運而生。其強者機器,弱者人類是也。
9938 留言者:谷香 [2010-10-20]
主題:多謝老師指點并《智慧學》疑問
  朱老師:您好!
  多謝老師指點,末學的思維太受局限了。另外末學在讀到《智慧學》第四章、第三節、第二則、第三段最后一句時覺得有問題,原文為:“以未來之奈米技術,「輸出入裝置」之體積將不超過1立方釐米,包裝完畢後,將小於芝麻。”其中“釐米”是否為“毫米”?
  末學:谷香 謹上!
回應﹕
  釐米=毫米。因於倉頡輸入時,「毫」為重複字,老朽為省事,習慣於釐米矣!
9940 留言者:谷香 [2010-10-21]
主題:《智慧學》勘誤
  朱老師:您好!
  引用#9938則“釐米=毫米”,末學覺得朱老師實在太有意思了,不過也沒什么,知道產品非常小就行。另末學在讀到《智慧學》第五章,第一節,第一則“天時”中用五行生克分析人類歷史興衰的論述時發現正生最后一條第一句缺了一個“回”字。原文為“前後約數十年間,人類文明光返照,智權時期。”
  多謝老師無私的耕耘!
  末學:谷香 謹上
回應﹕
  釐米=毫米,上網可求證(見維基百科,為千分之一米。而厘為簡體,老朽不取)。
  「回」字將囑網管校正之。謝謝。
  (網管補)已修正。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