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 454 留言者:沒有我這個人 [2000-08-31] |
主題: 非常同意少帥的話。退一步說,若真如那些學者所言,某些書有一部分或全本都是偽書又如何﹖能流傳幾百年以上而不致亡佚,就該有它一定的價值。那些考證若有興趣,看看也就罷了,不必太認真。 |
回應﹕ 先生知矣,老朽一介野人,豈敢妄言「漢文化」﹖實則係欒先生在,故有恃無恐也。因考證工作係一精密之專業,必須有一機構鼎力支持,務使持續勿匱。前未多所著墨者,蓋欒先生個性耿直,得罪權貴極夥,言之過多適足害之。今欒先生方「獲准」告休,解禁不久,待能來澳後,將邀請海內外方家學者,共商文化大計也。 在過去考證工作難為,主因全靠手抄及記憶,今有電腦之助,先將資料收集齊全,校對無誤(即令版本不同,亦可據理分判,或兼容並蓄,以存其真﹚。最後一一列舉對質,作一次徹底之整理。老朽之刻意發展「數碼網絡」,其目的即在於令文化人得免於「科技」凌虐,來日擬贈送各界學者「人文系統」(連中文輸入皆可免,用語音及手寫即可﹚,不論天涯海角,隨時隨地上網辯詰。斯為文化盛事,先生萬萬不可缺席。 |
#舊 457 留言者: [2000-09-01] |
主題: 請問「信息」與「能量」有何不同﹖ |
回應﹕ 「信息」是指可信之消息,「能量」則為能力之度量。然而在物理學及宇宙論中,「能量」為一專有名詞,代表人類所能理解之物質基礎。 兩者皆屬抽象,但並不同類。信息要經過智慧體的認知,是一種溝通的要素;能量則為事物變化的根本,不宜等同比較。 |
#舊 458 留言者:少帥 [2000-09-01] |
主題: 多謝回答!沒想到欒先生也是苦難中人。嚴肅是訓詁者必具的態度,但目前的訓詁學界僅有極少數的學者將它「放在心上」。至於「枯燥」卻不然,是否枯燥得看所訓詁的書籍是哪一種類別,及訓詁者的動機何在(目的何在﹚而定。就我而言,我只感到有趣之極,因為我的動機在探索智慧,我的目的在復原古籍(這看似必然,但承我昨日所言,則不必然矣。﹚而我所訓詁的正是中國書籍中蘊含智慧最多的一門,而因為它特殊的性質以致它同時也是一種最沒人訓詁的一個類別(人棄我取﹚,包括清代的訓詁「神人」高郵二王(王念孫、王引之父子﹚亦避而不談。所以這既是一種對自己智慧的挑戰,同時也是一種對自己智慧的磨練。 在我的印象中,目前使用電腦去進行訓詁的人少之又少(指訓詁的過程全用電腦軟件進行,沒適用的軟件再自己寫。當然,後面這一項一般人不須具備。﹚。因此欒先生竟「精通」電腦軟件一事,倒令我頗感訝異。不過轉念一想到「中國社會科學院」這個桂冠,也就不足為奇了。 我前不久曾有言及先生《智慧學九論》中文字定義的問題,先生回答不能成一家之言,這個當然。只是自從許慎的《說文解字》成書之後,能不受其影響的人少之又少,因此《康熙字典》雖然很有價值,但很多的字義仍只有「許慎的那一種解法」。又如前言的「為」字,我當時言甲骨文是「人牽象服役」之形而非如許慎所說如「母猴之爪」,蓋其時係以「象」為助耕之牲畜(因此當時從「象」「文」的「字」很多,正如後來「牛」取代了「象」的地位以後,從「牛」「文」的「字」就多了起來的現象一樣,蓋農為民生之本也。而此皆「客觀」「過往」之「現象」。﹚,因此「牽象」正象徵「有所作為」也,而「牽象」必為「耕種」,因此是有「目的」也。所以文言中「為」有兩義(目前讀二聲與四聲﹚,其意皆在於此。此是否一家之言,恕我不知!但「母猴之爪」,何以必是「母猴」!何以必是「爪」!何以如「為」字這麼「常用與重要」的字卻跟對「民生」沒有太大助益的「母猴」搭上了線,那就令人「難以想象」了。既難以想象,又怎麼讓一般群眾由形知意呢﹖許慎當時因未見甲骨文(因此這又牽涉到文字流傳訛變的課題。﹚故有此「誤」(主觀看法﹚,今人豈能再「執迷不悔」(還是主觀看法﹚。 而這就是我考證字義的方式。因此,我是從先秦諸子古籍及近百年出土的古文中去探索字義,而非是從《康熙字典》、《說文解字》(但這卻是必備常識﹚等堪稱「完備」字書(因此是自找麻煩也﹚!我所研究的正是前人如何用字的問題,至於概念分類我亦是從中汲取營養,當然比起先生的分類表,我的算是小巫了(暫無系統﹚。不過因為我埋進訓詁學的時間並不算長(三年左右﹚,因此到二年前才知道清儒阮元有一本《經籍纂詁》已做了類似的工作,不知先生的《新易》是否有參考過此書﹖ 原本,成為一個「優良」的訓詁學者的首要條件是「博學多聞」(如顏之推所言﹕「讀天下書未遍,不敢妄下雌黃也。」﹚,其次「明白事理」。今人有幸,拜電腦之賜,「博學多聞」與「明白事理」已然易位。因此可以說,若要再造成另一個訓詁盛世(其用乃釐清故有文意,此工作甚難,我自認欠缺必備智慧。﹚,邏輯(理則﹚已成為必修課程。因此訓詁最難的不再是「尋找資料」的問題(僅管仍然很重要﹚,而是你是否想得到「要找些什麼資料」及如何「安排資料」的問題﹖因此如何將「考證文章」寫得有「智慧」(絕不枯燥﹚,才是難題所在!(另一難題為少得罪人,因為今日的訓詁學者,鮮見有智慧者。大底人成一言,自立門戶,卻又愚昧可笑!而欲「正本清源」,則必得罪此等既得利益之「專家、權威」也。因此「人性論」,又成訓詁學者必修課程之一,以免死不得其所也。哈。﹚ 我自出生以來,不喜與人言,早已孤癖成性,亦過慣了「曳尾於塗中」的生活,且喜「閉門造車」去成「一家之言」,因此只能祝欒先生等早日竟功,實無參與意願,再加上「即將」得罪之人恐怕有幾卡車之多,更不願給人添麻煩! |
回應﹕ 欒貴明先生之專長為「文獻」,與「訓詁」有區別。據老朽所知,訓詁學分兩派,一主「窮源究始」,一主「博徵旁引」。有清一代,以後者居多,但因資訊工具不發達,收集及保存資料不易,以致各家爭鳴,難有交集。 今值資訊時代,知識爆炸,文物山積。前人所為固不足以訓,但取材參考,尚無法逾越既有之軌跡。尤有甚者,野史裨言,多成一家之言,欲一一究之,果若讀天下之書已盡,人不成白骨,亦難以在字縫中著墨矣。 老朽知陋聞寡,一無所長,故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於返樸歸零中,從「易理」下手,另起爐灶。「漢字基因」無非先有「基因理念」,依人性認知釐定分類,後求證於經典,「得其主旨,杜撰其餘」。所恃者為「電腦理解」,以「體」求「因」,以「用」得「果」,舉凡「概念認知」,以電腦能「實證」者為度。 既知其「因、果、體、用」,則「象」與「母猴」實等價,遂得跳脫窠臼矣。至若「新易」,謂之「智慧學」亦可,「一瓢已飲千江水」。蓋宇宙有其目的,人類文化僅係精神演進之過程,而人類則係物質、生命之結晶。當「小我」幻滅、萬相俱寂之際,宇宙之間「大我」猶存,精華既聚,何必介意爐鼎﹖ |
#舊 461 留言者: [2000-09-03] |
主題: 宋代西夏曾造字字體由漢字字符組成今,日已無人能讀,國樂樂譜中許多奇怪符號亦由漢字字符組成,這類符號是否可由目前之蒼頡系統表示(打出﹚,並納入同一自然語言理解系統﹖答案若是不能,則是否可經由擴充蒼頡系統而得﹖ 如何擴充﹖答案若又是不能, 則此類符號當有其蒼頡原理,原理雖異然為人心所識所解則一,西夏 文與漢文同為文字之用,樂譜符號則為音聲,請問通同、異之理﹖ |
回應﹕ 西夏造字係取漢字之形,有形無義,實乃皮毛,不過諸多符號之一而已。我國之古樂譜亦然,夫眾人乃天,若以感官條件而論,眾棄者不取,斯為天意。 然智者無群,唯德者居之,眾若無德,必將失智。漢字之「內涵有義」,義貫古今,道通天人,是千百載以降,代代自有賢者出也。 若語文僅具「形音」而無「義理」,供一時之應用固無妨,其影響難以長久。「自然語言」須溝通「人、機」,其成敗端視「義理」之內涵而定。喻之金字塔,其塔身巨石重壘,或夯土高築,至頂而盡。其石為石,其土亦土,而塔已非石非土矣。 土石為塔之體,義理為塔之用,既已成塔,何必介意何土何石﹖ |
#舊 464 留言者: [2000-09-04] |
主題: 請先生解釋一下 五行生、克、制、化中的「制、化」﹖及「沖、合、刑」的意義﹖ |
回應﹕ 五行係二數系與三數系之綜合數系,故兼具「相對性」及「結構性」。當賦與二相對性質諸如「相生、相剋」時,五數即形成一循環之結構。古人頗以為異,尤以漢儒將之應用到日常生活之中,形成神秘的文化。 至於「制、化」,與「生、剋」略同,了無新意。再言「沖、合、刑」,則與五行關係不大,是指十二時中,相差對半者謂之「相沖」;以子丑及午未之間為界,兩兩對稱之時為「輔合」;再與每三時間的關係,加以其他因,稱之為「刑剋」。 |
#舊 484 留言者:Amigo [2000-09-13] |
主題: 關於以中文撰寫程式我有與部分網友不同的看法。我個人認為 if…. then….else是屬於西方式的思考,傳統中文書籍之中採用別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卻未必是純粹的邏輯分析思考。例如常見的禪說來思考哲學事物,用這類方式來描述會計規則可能反而可以避免項目過多分類繁瑣的不必要性。或許可已有人協助我將概念說的更精確一些,我的華文程度並不是很好,很抱歉。 |
回應﹕ 所言甚是,只是一種觀念的實現,需要無數的努力。西式邏輯已有現成軟、硬體,取之可得,人性貪逸惡勞,在此商業掛帥之際,有誰去另行開發他途﹖ 禪思精微,僅有極少數中之少數能掌握其奧,既得其奧,人生已足,何庸發展成為電腦程式﹖ |
#舊 494 留言者:一學生 [2000-09-16] |
主題: 請問何謂'角動量'﹖ 它與'動量'有關係嗎﹖ |
回應﹕ 「角動量」是「動量」之一,因其「動向」依循一定的方向、一定的「角度」進行,故稱「角動量」。 「能量」恒動,因而「守恒」。也可以說,根據人類到「今天」的認知,宇宙間充斥著一種最基本(當然,如果有人能發現更基本的,人類文明又要登上另一台階了﹚的「﹖」。由於無可名狀,僅知一切變化因之而產生,便假定一個名稱為「能量」。 比如說,「光有能」,是因為生命體受到「光」的作用。為什麼呢﹖科學家發現,「光」是電磁波的一小段,而宇宙中任何一種變化,都有可能產生不同頻譜的電磁波。而電磁波以相同的速度在宇宙空間中傳播,又引發了其他各種變化。 這些變化到底是什麼呢﹖打破砂鍋問到底,就必須瞭解宇宙的真相了。麻煩的是,宇宙無限,而人生短暫,有誰能用有限去瞭解無限呢﹖ 宗教家說得很簡單,宇宙最終就是「神」,不必再花腦筋問了。科學家不服氣,但時到今日,或許還有人在努力,但主流科學說到「能量」為止,再不多談了。 這不表示「能量」就是真理,作為一個學生,考試歸考試,私下不妨多想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老實說,只要多學肯想,收穫會大得很。 再談「角動量」,這就是個很好的課題。如果能量不斷在宇宙中傳播,想想看,是「一條直線傳下去嗎(在能量場的影響下,無此可能)」﹖如果不,只要有一點點「角度」,那不就成了「角動量(在該能量場中)」嗎﹖ 所以,為什麼宇宙不是「充斥著角動量」呢﹖「角動量」為什麼不就是「基本」呢﹖多花腦筋想想!轉轉彎,當作猜謎,也蠻有趣的! |
#舊 498 留言者:閒人 [2000-09-16] |
主題: yap 兄與朱先生一問一答,發疑解惑,實為難得。可惜yap 兄虎頭蛇尾,末了作兒女態無怪朱先先生英雄氣結也。敝人管見續貂也來敲敲邊鼓。 朱先生舉中文輸入之難為中文處理之瓶頸,確是令人費解。不過輸入不只有鍵盤,語音筆跡皆可為輸入。有輸入必有輸出,所謂輸出非僅指列印,舉凡檢索語音皆是。若能人機互動更是理想之輸入輸出。 倉頡法從輸入儲存處理輸出,一體成形,豈非理所當然﹖若不如此是自討苦吃也。 倉頡輸入及字庫已是產品可見,處理尚待先生自然語言功竣方見全貌。吾等有力出力無力則敲邊鼓。子曰「德不孤必有鄰」是也! |
回應﹕ YAP先生乃行家也,唯限於過去之中文系統不夠健全,又山頭林立,黨同伐異。其結果是是非不分,真相不明,難為其後應用之人。於今思之,責在老朽,未能據理力爭。但設若當年「根留台灣」,負隅頑抗,於今亦未必能有理想之「全盤解決方案」也。 世事得失互見,若一旦老朽之系統有成,「因自信而自信」,尊己排他,又何嘗不是另一個「一方之霸」﹖一種作業系統、一件產品、一種制度、甚至一個政府,皆無非暫時的立足之地。然而文化影響千秋萬世,尤其是當今世界千孔百瘡,自己國家又積弱不振,身為人類的一分子,能作繭自縛嗎﹖ 為此,老朽歸隱山林,讀書八載,本擬與草木同朽。不料去年初,蒙文化傳信徵召,適「漢字基因」字典第一稿已經完工,知是其時,該「臨老入華叢也」。 今生計不愁,資金充分,且得同道聲援,高人雲集,良機不再。唯驕者必敗,暴虎難成。必也,目標、理論、計劃、策略、步驟、產品、市場、服務等等,都應一條龍,點點到位。老朽雖謂成敗不計,但僅能代表一己。眾人齊心,全力以赴,絕無失敗之理。 為此,中華文化的應用才是最終目的,老朽堅信「第三次人類文明的大整合」(請見資料下載欄﹚,其契機即在於中華文化的發揚光大。是以正在設計一「人文系統」,其中包括文字、語音、圖形、影像等多媒體。至於漢字,其一字一文、一語一句的「出處、定義、應用」等等,都應隨手可得(翻譯事留待後人﹚。 以「出處」而言,有原文、典故、考據、釋疑各種交叉索引等大量工作。 「定義」係以老朽之「漢字基因」出發,有「字序、字碼、字辨、字形、字音、字義」之機能,以及「體、用、因、果」之常識庫。 「應用」則打算在系統完成後,開放測試版本,供各界提供意見,再行設計。 如此浩大工程,已全部規劃完畢,正設計「多媒體CPU」中。理想是有一大量生產之硬體,能對文化有全面「理解」,始能提供週全之服務也。《宇宙浪子》即為此一幻想之藍圖(唯機器思考不擬開放﹚,觀念不破不立,未來世界絕非今日可比也。 |
#舊 509 留言者:yap [2000-09-19] |
主題: 答前輩﹕ 五千萬字十分之一秒是平均值,最快約5~20ms(索引在cache﹚ ,最差約一兩秒(索引在CDROM ,受CDROM random seek 所限﹚,檢索的結果除了有URL 之外,還可以顯示keyword highlight 的摘要,並可以用建索引順序或比分排序,此外,比分,文件結構顯示(若干章,若干節等,支援天干地支最高三十六級﹚也是可以輸出的,使用者從按下psubmit 按鈕之後,如果LAN ,local user基本上是一秒內browser 回應,踫到user 要求顯示回覆太多(超過一百條﹚,那麼HTML formatting 和傳輸耗時甚多,也許要幾秒才能傳輸完畢。索引時間不計硬碟傳輸約2MB / sec。索引檔則約為資料容量之70% ~ 85% 轉換表容量不大,繁/簡/unicode轉換,加起來約 500K. 是純文字格式,載入記憶體後約少一半。 內碼可以自由選用,基本上建索引時會轉成 unicode CJK (用UTF-8﹚,缺字則記錄成漢語大字典字序,再不行就用構字式(字根加一些運算符號﹚字碼轉換只在輸出入階段發生,輸入通常只有幾個字,可以不計,輸出每秒大約可轉十萬字左右,一般而言是足夠了。 末學所作在前輩面前固然不值一晒,但我的user覺得還可以,因為用系統提供的grep來檢索整部大正藏,就算用最快的硬碟也要好幾十秒,並且也無法列出最相關的經文。 前輩開示的「資料性質、原文出處、承前啟後、相關因素」,「平行輸入之每字轉換空間」末學不太明白,可否煩請舉列說明﹖全文檢索若不根殖於”逆向檢引”(inverted index﹚,字詞檢索如何快速實現﹖古籍佛經含意甚深,末學不敢妄加判斷,佛經有云﹕依義不依語,我只能乖乖地遂字比對,不敢對經文的語法和語義做進一步的處理,事實上,對自然語言完全不懂,只知道白話文就很不好做,何況是文言文﹖中文很妙,”心花怒放”竟是形容極度喜悅,我想計算機是永遠不會懂的。 |
回應﹕ 人生像一場「馬拉松」賽,任一個亂集團的主流形成,在於一個定律﹕「後面的人看得見前面的人」。人的能力來自學習及經驗,如果看不見,沒有參考值,人就無技可施。在歷史過程中,冠軍經常出現在主流的前端,但也有例外,而例外將改變比賽生態。 緣主流集團只是眾目焦點所聚,若有人落後或領先太遠,超過視線所及,與賽者就難以知曉了。人生如此,科技亦然,閣下正在局中,可能居集團中領先地位,但斷斷不可自以為「中文技術在台灣,台灣各界唯xx,xx是我所發展」。 由於前曾聲明,本欄不再討論「技術」。原因無他,「技以害道」,技術日新月新事事新,人自己是誰尚不瞭解,經常「玩物喪志」。老朽本因時光流逝,滿腦都是未來世界衣冠文物,無人共享,頗感寂寞(僅指技術方面,思想上有古人為友,樂不思俗也﹚。 詎料在網上談技術,等於雞同鴨講,立涉實質利害,於是口沫橫飛,「惡名」昭彰。旋自思,所為何來﹖無知之輩本無知,火水未濟,是根性故,移苗於田,不過瓜瓜果果。時值戰鼓頻催,老朽自洩行跡,豈非「授人以柄」哉﹖ 「國之重器,不可示人」,老朽知錯,知錯則改!但閣下所下功夫甚深,不同凡響,可於觀念上略加探討,如是,尚不離本網之原則也。 首先是立場問題,目前之檢索,率皆以個人應用為原則。個人條件不同,系統功能及軟體效益差別極大。老朽所言,是指以「電書」上網、資料庫共享之大眾系統而言。所謂「平行輸入」即指一共用系統於尖峰態同時接受的文字輸入。也就是說,電書相當於最基本的鍵盤及顯示器,系統所接受之碼,不可能是任何「內碼」也。 其次,涉及目的,老朽忝屬「水滸」(剛演到第十九回﹕「林沖水寨大拼火」﹚一員,只知替天行道。當今「資訊落差」,必為後世首要之亂源,故全力鑽研「大眾資訊系統」,以為窮苦人民謀,一應「個人」皆不在局中。 因此,「文詞索引」的目的,不在於供「專家」找字查詞(如紅學專家,統計一下書中用了幾個「玉」字,就成了「寶」﹚,而是希望藉著「人文系統」,令不識字的老百姓可以領略中華文化之美(用文字、聲音、影像三位一體的多媒體技術﹚。令有識之士,正本清源,得以「探幽索隱」,以發揚古聖賢之「微言大義」。 故「資料性質」應將「概念」分解,化為結構性之「代碼」,使文字、聲音、影像三者得以互換處理(部份內容可見「漢字基因」字典﹚。 「原文出處」則供應用者考證,舉凡「人、事、時、地、物、情、理、法」,須全面檢索,以求出一多維的認知環境。 「承前啟後」有兩義,文化傳衍是大觀念,在此不談;微觀係指內容的完整性。從古至今,有心人常用「鋸箭法」(有人中箭,醫者僅鋸下其中一段﹚,「斷章取義」。若後人不查,以訛傳訛,對文化為害極大。今人習用「標點符號」,然多不知如何「斷句」,古文常無「句讀」,普通之檢索更增困擾矣! 「相關因素」項目繁多,是為文時偷懶,順手所書者。蓋老朽不自量力,食少事繁,「理解模組及人文系統」尚未落實,卻又妄想「門門深入」。此外公事俗情,在在難免,每日忙得不可開交。網友來文,常未及「細思」,即「出口成章」。不幸老朽早已揚言「不計毀譽、成敗」,可謂「自囚牢籠,其罪無赦」也。 故相關因素不及備述,試想如此系統,要「不吃草的好馬」,若無速度,何以致之﹖不過,閣下切勿因噎廢食,老朽只是個「理想者」,說不定哪天「凌風而去」。手上抓的,總比天上飛的實際些,繼續努力吧,只要別以為「世上沒有可以征服的了」就對了。 |
#舊 516 留言者:yap [2000-09-21] |
主題: 前輩所言甚是,吾也覺得這幾年來花了不少力氣在技術的精進上,常常為了些少速度的改進奮戰數月,因而忽略了普及和應用,「玩物喪志」實是一言驚醒夢中人,技術生命如此短暫,不及時以惠眾人實在可惜。 末學受教於台灣,卻非台灣人士,深知網上高手如雲,內地藏龍臥虎,豈敢夜郎。前輩目光如炬,末學的確曾身居某集團擔資訊要職,不過現己走出象牙塔,效古時縱橫家,恃一招半式,為生計理想奔走各國,雖然不如昔時安定,但能親近奇人異士和廣大群眾,頗自得其樂也。 中國自古以來,傑出不群之士向來命途多舛,泰半人頭落地,不得善終,非天忌英才(天若忌又奈何生之﹖﹚,實係庸人狼狽不除之難以自處,前輩重出江湖,為眾生故,務必多多保重。香江美食甚多,切切不可效孔明先生,「事繁」難免,豈可「食少」﹖前輩應用丫頭數名,一奉食,一著衣,一文墨,一吟唱,一鬆骨,晚輩若係女兒,當隨侍提鞋。前輩既已立德立功立言,我中華必有慷慨才俊,承前輩之志,為民族大業,粉身碎骨在所不惜也! |
回應﹕ 技精而後眾濟,功成遂以道明。 閣下闖蕩江湖之餘,若得閒暇,請以一題試之,可作為「武功」之提升,亦能供修 身養性,寧靜致遠。 題目為﹕「主題萃取」 程式語言﹕不拘(文字語言描述亦可﹚。 方法﹕「動態資料庫」 所謂動態者,無固定格式、形式,且因應條件而改變者。其資料內容可為文字 、符號及影像,不一而足。但必須是透過人之感知、理解後,所能處理之「代碼」 (目前可先假定為文字,實則「文字」乃「概念資料」,可作為資料庫之基層﹚。 於原始資料上,分層建立「索引檔」,層層堆壘,直至頂端而止(是以此管理 程式,應完全「自動化」。對人而言,是稱「慣性才能」﹚。 索引 人、事、時、地、物、情、理、法(老朽之理解系統,將提供一應 內容,故以一己之認知,假定其類即可﹚。前八項常交互應用,求其同,存其異, 層層相因,最終之同,即為「主題」(反向則以主題檢索內容﹚。 關鍵在於﹕如何「定義」及求出前述之八大索引﹖(屬於分析、歸納﹚ 例﹕書名 ﹕《老子止笑譚》 原著者﹕東周–李耳 釋註者﹕朱邦復(出版公司、日期等等……﹚ 結構 ﹕分八十一章,各章、節分註。 三層索引﹕書主題,章主題,節主題。 章主題﹕第一章﹕理之理(是稱「道理」﹚。 第二章﹕情、理之理。 第三章﹕事之理。 第四章﹕事之理。 …… 第七章﹕時之理。 第十二章﹕情之理。 第十九章﹕人之理。 全書主題﹕人生事物(人事時地物情理法﹚之道理。 若知一句主題,其句極易尋查。若知一書主題,其書亦輕易可得。若識得人生主題,生命必將大放光明,夫主題者,文化之精華也。 有感於閣下之誠意,特此相邀(網友們如有興趣,亦請共參﹚。 沈補﹕朱老師甚少著鞋,提鞋可免。另奉食、洗衣、駕車、拂蠅皆有其人。唯彼勤於剃頭,煩不勝煩,然其法亦甚簡,有現成推子,但取三分即可。觀諸此業傳統,似男猶勝於女,若得高手,情願相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