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6711 留言者:土壤 [2006-09-04]
主題:求教作文法(上次的留言有錯別字,現已經改過,很是抱歉!)
  求教作文法

  關注本網年餘,敬仰朱先生的道德智慧,後生小子,無知無識,冒昧請教先生傳記文字的做法,先生能在百忙之中,予以提示教導,小子感激不盡。
  我是一個計算機業的技術人員,今年二十九??,要為去世多年的祖父作傳,祖父是個農民,略略讀了點《四書》,兒時曾教我背誦《大學》首章,其言其行對我影響頗大,上大學後,就有給他作傳記的念頭,但是由於所學專業的局限性,缺乏系統的作文訓練,無法下筆,就一直拖到現在。
  去年春節回家,父親又提起這事,希望我早些完成,他現在已經退休,老人所關心的,除了我們這些後輩的延續外,重要的大概就是讓前代人物不至於淹沒無聞了,所以我才在工作之暇開始認真考慮起這事。
  現在冒昧向先生請教:
  作文之道,大致如何?
  要完成這件事,需要做些什麼工作?
  且希望能給一些入門的方便指導,或者推薦一些入門書籍,供小子抱佛腳之用。
  望先生不嫌棄小子的卑陋無狀,發提進後學之悲心,開示愚蒙,逐層點撥,小子不勝祈盼!
回應﹕
  傳記素無尺牘,要者,不過「信、雅、達」三原則。
  信者,據實而書。善者力求避免「歌功頌德」;縱惡,亦不應「刻意渲染」,否則出書無益。
  雅者,不落俗套。既為「祖父作傳」,平實就是好文章,尤以一介農民,真實即可。
  達者,能懂易明。以閣下來文而論,為傳綽綽有餘矣。
  所需做之工作:首先,大事年表不可或缺;如有像片、信函等記錄,列之以為佐證。最後決定寫作之方式,係以第一人稱自白(比較親切)、或以旁觀(容易取信)陳述。
  欲成書,起碼要有十萬字以上,否則份量太輕,成為宣傳品矣!
  (沈補)四史、傳記類書籍(不包含阿諛成功者之暢銷書)均可參考。
6712 留言者:網主 [2006-09-04]
告網友:
  於6605則,老朽同意每週一公佈一「思考之題目」,網友們自行作答,不必留言。但若有問題,不妨提出。同時敬請體諒老朽之處境,免貼「長篇大論」之文,以確保溝通之流暢。蓋老朽一目十行,每逢超過一目之文,老朽必然低空掠過,故常有遺珠。

  請定義「系統」一詞。(可參閱《智慧學九論》,但應有進境。)

  建議思維方法:
  1,概念理解:根據漢字,其字源代表根基,可作為推論之本。
  2,層次分析:大前題所能涵蓋之範疇。
  3,應用分析:小前題所能涵蓋之範疇。
  4,結構分析:2+3之配合方式即為結論。
  5,定義:
    大前提:
    小前提:
    推 論:

  定義者,確定將個人認知剔除(義=以我為羊,奉獻犧牲)之理,故可稱義理。既已「定義」,自後一切解釋皆以此義為準。因此,於定義中,除語法、語詞等常用概念外,舉凡具有「新意(非一般已約定俗成者)」之「名稱概念」,皆應另加定義。
  老朽將出一系列有關「思維」之基本概念,每週一一次,任由網友練習。已定義者可一再引用,如此以往,網友們當能領會概念「網絡金字塔」也!
  思維可用三段論法,但請注意,「三段論法」只能供概念完善,而不能推出「真理」。真理乃「概念網絡」之整體背景,也就是說:概念能代表真理,但非真理本身!喜愛思想者,宜熟練此法,大腦反應之效率必可提升,對思維之承上啟下頗有助益。
  在三段論法中,「大小前題」可能無關,但於推論中,必須絲絲相扣。故有人謂三段論法為「搓麻繩法」,要搓得成功,亂麻便有「條理」。
  註:大前提=主題;小前題=副主題;原則上,主題為體、分層次,副主題為用。
  
  此題對老朽也是首次,前次著《智慧學九論》時純屬潛意識行為,今教學相長,大家平起平坐,自己也得「紅腳盆裡翻身」也!
         網主人白
6719 留言者:陳真 [2006-09-05]
主題:可否透露能量定義?
  「能量」是朱先生宇宙論的核心概念。而西方科學以高深的數學工具來定義「能量」,無助於認識宇宙的體用因果變化的本質,產生不少令人眩惑的學說,到最後還是不知道能量究竟是什麼。朱先生在#6693曾以能量為題,可否透露幾句天機讓我們參話頭?
回應﹕
  所言頗有見地,只是於#6693則留有一陷阱。緣於當時所談之主題為「語言文字」,無人自甘落後,遂「各家爭鳴」焉。為此,老朽祭出「殺手」,以息噪音!此陷阱者,係因定義「能量」之門檻極高,不預先備足「基材」,實難以動工也。
  如今,因有網友建議,擬有系統地,由「系統」開始定義。如此,不久就會定到「能量」前,到時,一切觀念自必清楚明瞭(否則到不了)。

  要談這些問題,不能不談談哲學史,否則網友會認為老朽「信心太過」。
  西方哲學啟蒙自希臘之泰利斯(公元前五百多年),他認為宇宙之基礎是水、火、氣、土。這種思維激發了西方唯物之道,及後希臘三聖再接再厲;蘇格拉底以追求真理著世,遇人即討論「定義」;其再傳弟子亞里士多德將這種思維發揚光大,定義了「科學(physics)」等學科,應用至今。
  二千年來,西洋思想是以基督文明為主,以唯心的創造論,否定物質。直到十四世紀爆發了「文藝復興運動」,希臘文化抬頭,緊接著重商主義興起、封建城邦破產、教會衰微、民主自由呼聲入雲,整個人類社會幾乎是在「失序下」,一舉跨入了科學時代。
  亞里士多德的原始動機,是因當時各種不同領域的如品德、能力等觀念,在討論中混淆不清,因此提出一種分類法則。「科學」原是「形學」,亞氏將各種討論「宇宙基礎」之主題總合而得。至於哲學,因亞氏一時找不到更理想之名稱,便將原資料放在「形學」之上,後人率稱「形上學」。
  在中世紀,中國煉丹之經典《周易參同契》,經由絲路傳入歐洲,被一些「苦修士」視為瑰寶,開啟了化學研究。文藝復興後,天文學大盛,力學繼起。在實用上,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國的海上霸權更助長了這類研究之效益。於是近世紀在西方殖民、掠奪的推動下,物質文明君臨天下!
  因此,要問「能量」是什麼,這些玩弄砲彈、軍火、石油、核子之輩,只緣身在此山中,雲深霧重不知詳!這種事,必須在客觀立場,另起爐灶!
  中國思維是以自然之道為經,概念應用為緯,即令是「宇宙元素」,金、木、水、火、土也不是五種物質,而是複雜異常的五維循環關係。換句話說,陰陽五行不僅具有物性、非物性,且具有結構性、生機性。舉凡這些,豈是箋箋一言兩語可以「分類」?
  沈先生已在嘲笑老朽,認為這次出題不過一月行情!其實,只要不閱卷,題目已備妥,到時從《智慧學》中一段段地抽取即可。若每週一題,以儲藏量而論,大概可以燃燒十年(能量包括其中)!
6748 留言者:濁流 [2006-09-10]
主題:吃apple
  先生在6697要求大家不要來文「談義理」,本人因此也不敢把東西拿出來,但能否請先生點
評ㄧ下,論義理之最前兩件事,本人的能力在哪?

ㄧ 符號層次:人所運用之語言文字,係供生存、生活之工具,若欲以之理解一切,必需加以定義。

二 結構層次:
  本句的內含可解譯為:
  (a)人需要生存、生存中的群體關係謂之生活,
  (b)生活之中個體與個體之間傳遞自身理解的事物、乃是採用「語言、文字」;
  (c)因此為了要能夠讓個體能夠明白其它個體所傳遞的訊息,所以必須加以定義。
回應﹕
  人貴自知,切勿他覓!教與學之目的,都在培育人之自信,苟人無自信,舉止維艱。
  追求自信之法:
  1,自己多作準備,如上所述可矣!先勿計「對錯」,僅就「合理」與否,自己痛加針砭!
  2,上網搜尋資料,一一比對,若有錯,改之;有不足,補充之!
  3,以已知求未知,以少知求多知,以偏知求全知,自信必足。

  閣下所言全錯!唯義理層次談義理!怎可張冠李戴?符號來自其制定之機構,如〔+-?!〕,閣下能定義什麼?結構係指文句之「結合與構造」,與閣下所舉無關(請勿再以這種「扁式兵法」來此印證!,再來必刪)!
6749 留言者:網主 [2006-09-10]
告網友:
  於6712則,老朽提供一「思考之題目」:

  請定義「系統」一詞。(《智慧學九論》中並未討論「定義」。)

  建議思維方法:
  1,概念理解:根據漢字,其字源代表根基,可作為推論之本。
  2,層次分析:大前題所能涵蓋之範疇。
  3,應用分析:小前題所能涵蓋之範疇。
  4,結構分析:2+3之配合方式即為結論。
  5,定義:
    大前提:
    小前提:
    推 論:

一、緣起
  在約定俗成之概念中,具象的都稱「東西」、抽象則稱「事件」,日常生活足資應付。但在思想及哲學上,毫釐之差謬以千里,諸如「東西、事件」,既無代表性,更無明確觀。因此,在人類追求義理之認知上,如不加以嚴格之規範,各說各話,必將導入虛無。
  我國歷代聖賢都極重視概念,並賦與義理,是有漢字之傳承。正因如此,上古禮儀之邦,建造了千載文明。只是物極必反,人壯則老;百年來,在西洋的物質文明衝擊下,已現下世光景!實際上,西方之盛,機運使然!羅馬帝國之光輝,如今又何在耶?
  希臘哲人蘇格拉底,不論談及何事,常要求別人「定義」,他認為是獲得「智慧」的必要法門。其法:第一步必須謙虛,否則如同裝滿水的瓶子,滴水不入。其次,對事物不斷地定義、反覆詰難,直到歸納出結論止。第三步才能「發揮」,這就是他認定之「智慧」。
  國人將蘇格拉底捧得天高(可憐!民族自尊人喪失了,對哪個西方人不是如此?連外國月亮都圓些),說與孔子價值一樣!老朽對此說「嗤之以鞋」,包括希臘三聖在內,較春秋諸子差得不可以道里計!老朽只能頒以淺薄!淺薄!淺薄三項「傲死卡」大獎!
  奈何國破家亡山河在,山河遍植西方材!未見古服與漢冠,但聞杜鵑啼血來!如今真理蒙塵,人類文明已迴光返照,夫復何言哉!

二、原則
  老朽讀書不多,但卻頗知掌握重點,故此,在討論之初,先定義所要討論者。且不論是具象、抽象,名稱、詞性或動作、行為,一概稱為「系統」。因此,要重新將概念「定義」,第一個就是「系統」。邏輯思維有非常嚴謹的步驟,一個定義接著另一個,否則,一步亂,全盤大惑!

  定義之對象:為「不夠明確之概念」,已明、已知、已定者,不必定義。
  定義之目的:令不明者明、不知者知、不定者定之。
  定義的方法:
  1,暫時或口頭定義:
    要求不嚴格,討論雙方同意即可。
  2,因某種目的之連續定義:
    不可前後矛盾。
  3,為明確概念之連續定義:
    態度嚴謹,除不能前後矛盾外,定義中陳述之概念,必係已約定俗成者。且已
   陳述之概念,不可再加以定義。
    例:假設在討論中,有定義陳述:「人有身體及靈魂…」,已知「人、身體、
   靈魂」均未曾另加定義,意即此三種概念與一般認知相同。是則,於事後之討論
   中,不可對此三種概念再加補充定義(除非從頭開始)。

  此次所提供之題目,係針對上述第三種,當學者習慣之後,自然而然,大腦之「概念大道」將四通八達。因此,概念定義之次序,非常重要,

  人所能知道的,不外乎:「人、事、時、地、物、情、理、法」八大類;而所需要探討的則不外乎其中的「體、用及因、果」。但,舉凡「人、事、時、地、物、情、理、法」及「體、用、因、果」都須加以定義,因此,目前不能用來定義「系統」。
  
三、定義--系統
  概念分析:以繩或理念繫之、使能將相關之概念統合一致者。
  層次分析:大前題為「某一對象」,如具體、抽象,名稱、詞性或動作、行為等。
  應用分析:小前題為「某一對象所涉及之現象、功能、影響」等。
  結構分析:根據「某一對象」之性質,一一對應述明其功能、影響。
       最後歸納成統一之格式,再加以「定義」。

  系統之定義陳述:
  ---------------------------------
  系統是一種概念,此概念包括某一對象之全部認知、以及所有相關之訊息。
  ---------------------------------

四、補充
  其實,老朽平素為文,早有隨時定義之習慣。例如老朽為文時,常喜將「有系統之概念」用括號(「 」)表示之:
  如:……明日黃花…
     代表一句引用之成語。
    ……昨日黃花…
     代表昨日之花已黃、已謝之事實。
    ……「明日黃花」…
     代表此成語包念其餘之用意。
    ……「昨日黃花」…
     網友當知,此句代表「昨日黃花」公案,指某網友因不滿而攻擊老朽往事。

  老朽察察,網友默默!其實,老朽只是無餘時「為網友們改作文」。但若網友們觀念不明,儘管放心來問!諸如前則網友觀念尚未通曉,一碰到「定義」,手舉鎌刀亂砍,老朽如何評斷其「能力」?舞刀乎?尤其人一上網,反正避居幕後,黑白飛蝗大軍殺來,老朽必亡!
  人欲提升程度,須知:獨木不能競高!博覽群書、精研事理,十年念載,當能有成!即令是天才,可於音樂、藝術上大放光芒;但於思想上,不到五十,不可能「成熟」!奉勸年輕朋友,學習重於表現、成就在於通透,老朽最反對「速食」,欲速者不達也!

五、新題
  有興趣之網友,請定義:
  「陰、陽、靜、動」及「體、用、因、果」。

  建議思維方法:
  1,概念理解:根據漢字,其字源代表根基,可作為推論之本。
  2,層次分析:大前題所能涵蓋之範疇。
  3,應用分析:小前題所能涵蓋之範疇。
  4,結構分析:2+3之配合方式即為結論。
  5,定義:
    大前提:
    小前提:
    推 論:

         網主人白

2009年註:前述之「概念」係廣義說法,老朽發現在此前自己之定義都不夠明確,在此先說聲抱歉。
  現更正如下:「概念」指一個「思維的中站」,常以一個「文字」代表之;兩字以上(除翻譯名稱外,如沙發),則為「觀念」(更正:系統是一種觀念)。至於「廣義」說法係包含「觀念」在內,但此乃「事後自圓己說」,不足為訓。
6751 留言者:無名 [2006-09-11]
主題:國之四維
  請問,何謂禮義廉恥?可否分別定義之?
  謝謝!
回應﹕
  漢字原本「字字獨立」,各具義理;尤以此四字古聖陳述甚多,怎可另行定義?(陰陽動靜、體用因果素來「無人定義」,且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老朽希能「正義」,是稱「定義」。)
  「禮義廉恥」係古人提倡、治國之道德規範,出自《管子˙牧民˙國頌》:「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禮者,人與人相處之規範也,人人知所進退,始有規矩。
  義者,人與事相持之規範也,人人知所取捨,方向自明。
  廉者,人與物相待之規範也,人人知所得失,社會始寧。
  恥者,人與己相知之規範也,人人知所趨避,人心必安。

  與其說台灣正發起「民主靜坐」,不如視之為「道德良知之掙扎」!老朽欣見其覺,但惜乎西化已深,尚難醒悟也!今既出妖孽,大妖雖去、小孽處處,亡乃遲早矣!
6752 留言者:網主 [2006-09-12]
告網友:
  因網友們緘默是金,老朽不得不自問自答如次:

  問1:此次出題定義,答者應採取何種「立場」?
   答:人類感觀立場。
     蓋宇宙層次無限,當今人類已接觸到「奈米層次」,其上尚有「分子、物質、
    生命」等層次,因屬於專業知識,不宜涉及。
     更應注意者,乃「在何立場、就必須運用該立場之語言及定義」。基於常識概
    念之考量,人不可能「站在宇宙立場」,蓋無宇宙語言可用也!

  問2:此次出題之目的為何?
   答:通過「無疑義」之認知,摒除不必要之困惑、追求瞭解人生現實之概念,以還
    原認知之「真相」。
     是以,歡迎置疑。

  問3:為何不接受網友之「作業」?
   答:由於網友們從未「正式受業」,以往對「概念」之理解及應用頗多錯誤。若有
    作業,老朽閱讀、瞭解費時。各說各話之結果,老朽若稟正而論,太過殘忍;再
    若草草掠過,又將誤人於千里之外也!

  問4:是否老朽太狂?不合時宜!
   答:正確之至!故此老朽避居澳門,與世無爭!渭水直鉤,沙石同沉!

       網主人白
6753 留言者:紫言直 [2006-09-12]
主題:什么才算是中华文化
  先生您好!
  是不是只有中國古代的文化才能算是 未被西化的文化呢?
回應﹕
  可以這樣說(因為未必正確),但老朽「反西化」之理由與今古無關;古代中國未必佳,西方有價值者也不在少數。但治重病必須用猛藥,尤以近代西方商業掛帥,文化已淪為企業界謀利之毒品,而國人已化為異物,故老朽竭力反對!
  中華文化一言以蔽之:仁義道德是也;老朽今生所為並無高見,不過助弱鋤強而已。此乃物極必反、否極泰來之天道,老朽道法自然,無住無求!
6763 留言者:濁流 [2006-09-16]
主題: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尚書》)
  晚上在家透過CRT(Cathode Ray Tube)讀人(位於台北市的人),非常感動只能《謝天》,心得如下:

大前提: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管子.牧民.國頌》)

小前提:
  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改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流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顧炎武)

結論:
  我不認識你,但是我謝謝你。(捐血廣告三歲女孩台詞)

回應6751:後輩以為,「亡不亡」沒關係,「有沒有」較重要。
回應﹕
  俗謂:一顆老鼠屎,壞卻一鍋粥;鼠屎既成堆,只得棄粥走!
  台灣四不(不禮不義不廉不恥)一沒有(沒有正統)由來久矣!昨日百萬人上街狂吼,今朝十五萬怒批!全世界在大步前進中,台灣卻逐日內耗一空!是有是無焉?
  聞時賢曰:道德乃封建餘毒!嗚乎,老朽焚香以求,求真命天子速速到來!
6770 留言者:網主 [2006-09-17]
告網友:
  於第6749則、第五項「新題」:
  請定義:
  「陰、陽、靜、動」及「體、用、因、果」。

  建議思維方法:
  1,概念理解:根據漢字,其字源代表根基,可作為推論之本。
  2,層次分析:大前題所能涵蓋之範疇。
  3,應用分析:小前題所能涵蓋之範疇。
  4,結構分析:2+3之配合方式即為結論。
  5,定義:
    大前提:
    小前提:
    推 論:

一、解釋:
  解釋非同定義,其目的在於「令人明瞭」所陳述之實;而定義之目的為「避免觀念混淆」。因此,解釋可採用尚未定義之概念,為免網友誤解,特說明如下:
  陰陽動靜=人類(待定義)對其他系統傳達刺激認知之性質與現象。
   陰陽=性質,動靜=現象狀態
  體用因果=人類對其他系統深一理解之根本。
   體用=靜態之理解,因果=動態之理解

  動靜與能量有關,但因能量尚未定義,不能出場。正因如此,要認識自然,就應由最自然之認知開始。然後,一步步,一切昭然如揭。於是,下一次定義能量,就八九不離十了。
  在漢字基因上,靜者有狀(床上有犬,犬不希奇,床上之犬不得不仔細觀察也!譬若舞台供表演用,台上有政客,怎能不看個明白),動者為態,其態隨時而變,正為下一定義開路。
  不論從事什麼工作,都要靠正確的思維方法,否則一無所成。正確的思維就是「條理」,先決定「要上的道」,然後準備「道上用的工具」,最後全力以赴。定義這條道路,就靠「頭腦清楚」,所以,對概念的取捨不能亂,先解決必須解決的,再解決次要的,如斯以往。
  什麼是最需要解決的呢?當然是最根本的基礎,也就是「概念」。問題在當今學校已全部西化,以為「來來來,來上學」就可直登智慧的殿堂,完全不重視思維的過程。其結果,教出了一大堆鸚鵡、八哥,除了人云亦云,一概不知所云為何。
  以「定義」為例,時賢會說:有什麼了不起?蘇格拉底早就玩過了!不錯,「別人玩過了」不代表「自己有此能力」!如果人連這麼原始的思維方式都不知道,大腦中還能裝什麼?
  定義之難,尤以連續的、系統性的,而且要絕對正確,相當於「直搗黃龍」!誰都知道,建一座高樓須由基礎設計起,功能愈強,要求愈精。但不幸的是要待知識備足了,人才會運用思維,斯時,人早已分不清什麼是基礎、什麼是構體了!

  尤其應該注意者,漢字經數千年之約定俗成,任何定義「絕不可離義他釋」!因此,所謂「定義」,莫非是界定其範疇,以符合論述之整體環境。

二、定義:
  系統之定義陳述:
  -----------------------------
  系統是一種概念,此概念包括其全部認知、以及所有相關之訊息。
  -----------------------------
  
  當然,所有需要定義者,皆為「概念」。但是於開宗明義之第一條定義,自不得不作事實之宣示,此後,「重複可省」,就不必句句來個「是一種概念」了!
  蓋人能理解概念,很重要的「因果」,就是「簡單明瞭」!時人最大的通病,就是喜歡「賣弄」,把「浮華虛榮」視作珍寶,寫篇文章,恨不得把全副家當搬出來!這又是老美惹的禍,他們為了賺錢,一本書主題只有幾句話,而繁文縟節、扯些名人秩事來踵事增華,不扯上幾百頁,怎麼算紙錢?
  老朽沒有多少學問,無法賣弄,只得老老實實,有多少說多少。
  於定義前,首先應有下列認認:正與負代表兩種相對且相關之性質,變化代表一系統由同而異之過程。

  陰陽動靜與體用因果之定義:
  -------------------------------
  各系統基本性質之通稱:陰代表負、陽代表正;
  各系統變化之通稱:靜為同、動為異;
    系統之同:體為本、用為末;於異:因為始、果為終。
  -------------------------------

  至於其中之「性質、變化、正負、同異、本末、始終」等皆指單一「常識概念」之描述,與一般理解完全相同。但如未歸納成為「通稱」,則很難逐一解說與理解,因此,此段定義之主題在此。網友如能見及,可謂之觀念通透矣!
  定義之目的,就是要同「常識鎖定」之,力求簡單明瞭。其中,陰陽動靜之性質與變化代表上一層次:體用因果之本末、始終為變化之下一層次。
  當然,一兩個概念之定義並不表示已能理解,正如一棟大樓奠基,尚未顯示全貌。重點在於藍圖設計精確、用材穩固實在、施工謹慎快速。說來簡單,老朽千言萬語,但卻很難說服一些已經染色之網友,暫時跳出一己認定之主觀,奈何?

三、下次定義:
   能量

  能量是理解現實環境之門檻,說高不高、說低不低,有興趣不妨來個腦筋有氧操吧!

        網主人白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