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11214 留言者:想飛的魚 [2013-08-25]
主題:
  感謝老師在#11212則留言中的教誨。學生現在也在重讀《層次論》、《智能學九論》,以前雖然讀過,但感覺不太容易理解,很多不明白的地方就跳了過去。現在,重新讀一遍,希望能獲得更多、更新的感悟。
  同時,期待老師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完成《觀念論》一書。學生期望能早日讀到老師的著作。
  學生 想飛的魚 敬上
回應﹕
  欲瞭解老朽思想,建議先將本網「罟網鴻爪」細讀一遍,此間包羅萬有,可挑有興趣的看。都懂了,思想將向上邁進一大步,再次出發可也。
11213 留言者:漁儿 [2013-08-25]
主題:信息
  學生一直在跟師長「潛修」,除了日常的生活工作外,沒有刻意尋找與外界的交流。中華文化講究「緣」,盡管感覺自己的「功夫」還沒到位,但如果有這樣的交流機緣,或許也不應該迴避吧?
  
  如今是人們說的「信息時代」,這裡,想向先生請教「信息(information)」:
  一,西文字源
  information源自拉丁文(informare),指「告知(to give form to the mind)」 ;于希臘文,form又有「概念(kind, idea, shape, set)」等義。
  二,漢字字源(漢字基因)
  信=人言,人遵守所說的話。
  息=鼻心,鼻主動,心宜靜。動靜變化。
  信息者,確定的變化。
  
  「信息」是電腦行業核心觀念之一,但卻很難定義。先生可否就此點評一下?謝謝!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信息」不僅是當今電腦行業之核心觀念,直可說是電腦存在的必要因素,更可以說是宇宙進化的時代前鋒。人類文明是由無到有、由淺而深、自生活而躍入生機的基礎,當量變蛻為質變之際,物質的精神凌越硬體,相互溝通無礙。一種嶄新的「生命層次」立即誕生,那就是「信息宇宙(老朽於《觀念論》中稱之為全息宇宙)」。
  「信息」代表了人類生命體之間互「信」的必要「消息」,人有生死、智愚,相當於一種具有阻抗的物質體,在炁能的運作中,扮演著宇宙時空的傳導。緣宇宙係一整體,在整體與次體之間,原本存在一種「隔閡(時空)」,端賴相互「溝通」,整體始得以將次體納入一體(止於一之為正,是稱「剛體」)。
  個人相當於這個系統中的一個次系統,人自出生即學習「溝通」,所溝通者有三:人際關係、社會價值、精神境界。人際關係單純,基於生命之共同性,人人諧和相處即可;社會價值較複雜,生存是起碼條件,需要足夠的能力,終生奮鬥不止;精神境界為生活,建築在「自我比較」上,更是「主觀之主觀」,無從「言喻」。
  職是之故,人類文明於茲建立,生命成功後始能生存。萬載以降,生存是稱「主旋律」,由小部落集成大社會、由大社會聚為全人類,其間,人類的各種噪音匯為「信息(即文化)」。對於自然界,「信息」如同汪洋大海的波濤,洶湧咆嘯不休,若再取一碗清水,執放大鏡觀之,水面未曾片刻靜止。整體之於個體,莫非如此,無一例外。
  近三千年人類文明臻於極頂,生活超越了生存,人類開始反思:「人生究竟是什麼」?於是思想、哲學、宗教應運而生,在主觀觀察主觀之下,人人遁入虛無,迷失在宇宙之旅中。待信息時代悄悄到來,識者方知:「人為信息而活」,生命不能缺乏水、生存不能缺乏競爭、生活則不能缺乏信息!

  所以,1976年老朽眼見電腦能與人溝通,心震神馳之餘,一頭栽進了這場漩渦。如今又見電腦能藉圖文系統與吾人溝通,是知,宇宙進化已然轉向矣!正當時賢尚駐留在生存時代,狂吠i-machine 何價之際,老朽則見「信息」已透五重山,下一個時代人類已是i-bye bye 矣!
11212 留言者:想飛的魚 [2013-08-25]
主題:六爻占卜的準確率
  學生在看了老師所著的「易理探微」之後,也學著以書中的方法來進行足球賽事與天氣的預測。但開始即狀況迭出,多天下來,回頭再看積累下來的卦例,側準的事例寥寥無幾,遠不足五成的準確率。卦象與現實結果往往不符,甚至南轅北轍,似乎二者之間毫無關係可言。
  在看老師的著作之前,學生對占卜也學過一些,但做有心的長時間預測這還是第一次。學生覺得錯誤的原因可能有自身水平不足,起卦時意念不集中等。但細看有的卦例明顯是主隊勝,而結果卻為客隊勝,學生也不知道到底問題出在了何處。頗有信心頓失、灰心喪氣之感。
  學生覺得自身似乎不適合學習術數,不如退而多讀「易經明道錄」,改學易理。
  另,「著作下載」頁面下的「錄音教材」,在點擊「下載1」后,均未能下載,而是直接調用了 Media Player播放器播放,煩請網管看下是否出現了問題。
回應﹕
  在以往,《易經》本係讀書人必修之課業,無奈待必然一成當然,日久玩忽,易理蒙塵,人遂不知所習者何矣。兼以近世紀物質當興,國人睹物喪志,早已自願投效為階下權貴。自是,民族全面白化、教育異化、文化退化,遂有百年天劫,幾淪為現代東方馬雅。
  到如今,《易經》已屬天書,識者不多、懂者如鳳毛麟角。當年老朽未老,年輕氣盛,頗以為憂,遂不自量力,寫了二易等書。事後,老朽深陷資訊門,於本網累述極詳(汝係新來,未沐前緣,致隔閡較深)。及至年初,老朽對圖文系統之規劃已經竣工,其餘經營諸事已與中國動漫總公司協議,雙方另組公司。
  老朽一身輕鬆,本欲上山修道,孰料動漫公司直屬文化部,適逢內部人事更迭,只得耐心等待。年初,沈子購得「四面骰子」,老朽以為正係重拾《易經》之契機,遂以占卜天氣為由,打算一振「易風」!其實,二十年來,老朽已占數千卦,幾到無事不占,無占不行之地步。焉知上網一舉而墨,占不及三日,已挨一棒。
  老朽素知,占卜門檻甚高,人無緣難入其室、有疑難入己心、謀利更是霧中觀黃金!然而,老朽一向只顧義道、不計得失,焉可因人議而定行止?需知,天意難測,常有非凡之任務佈達,得者得之。如今老朽待歸,孰知沈子之「四面骰」緣落何處?既不知,「機不可失」,老朽斗膽試占,苟失,無非遭世俗白目,多此一蠢不為多也!

  其時老朽正在寫作《觀念論》,此書大難,蓋人皆主觀,盡係「學而知之」者。老朽獨出心裁,以「思而知之」,卻難以思逾過往。唯今人之學學之西域,老朽卻學諸「仙俠小說」;西學漫天遮地,有專家如恒河沙、門戶似大西洋!而老朽孤樹無林,不過賴著罟網略吐餘絲,怎期時賢一觀?
  待該次占卜測試失敗,老朽一凜,緣已熟矣,是也!觀念者,主觀之念也!大自然最奧妙之設計,在於宇宙物質無盡、精神無垠,於無盡無垠中,炁能由最低層結構向上,終統於一。物質佔有時間空間,為眾感官之源,絕對客觀;精神則永埋意識深淵,唯一己主觀可識,而攝眾境於中。
  老朽之《觀念論》,係以己觀觀他觀,諸觀榛榛,見樹不見林,見葉不見樹,觀之自榛、書之為何?此思一直縈迴於心,執筆難落,蹉跎竟日。此四面骰如一道金光,老朽書已成半矣!
  我道我主觀,他說他自然,著述原非求名利,留藏後世視機緣!

  以汝之緣份,讀易不易,還是多讀諸子百家的好!

  (網管補)經查,直接調用播放器應與瀏覽器設定有關,請自行參閱有關說明,或是在下載連結上,用滑鼠右鍵選擇存檔。不便之處,請見諒。
11211 留言者:黎明近焉 [2013-08-16]
主題:以直報怨
  朱夫子尊鑒:
  朱子治家格言中,有一句說∶「“匿怨”而用暗箭,禍延子孫」,是否可詮釋何謂「以直報怨」?匿怨而用暗箭,即為「不直」,「怨,心有不平而憤慨者」,「怨」尚未成「恨」、成「仇」,尚易解之。
  以「直」報怨,君子先求諸己,後求諸人。先問自己「直不直」,再看對方「直不直」,坦誠佈公,則「怨」可解。
回應﹕
  「匿怨」係不直,用暗箭則極陰毒,此心一旦得逞,必將納為殺手鐧。人既擁有陰毒之武器,用諸頻繁,小積微怨、大必為兇,即令一己得脫,後代子孫難保平安也!若人「以直報怨」,對方必當反省,自我保衛係生命先天本性,面對毫無危險情事,雖怨亦可消也。兇猛之野獸尚能馴化,人何不然?唯願與不願之別矣!
11210 留言者:黎明近焉 [2013-08-16]
主題:君子之居
  朱夫子尊鑒:
  
  久未上網,在此謹問 先生道安。願 先生之「居」,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子曰∶「君子憂道不憂貧,居陋室,何陋之有?」
  觀 先生之憂乃「中華文化」也!文化者,文字化育也!今人不識「漢字」之「微言大義」,乃 先生之大憂也!幸有 沈紅蓮先生宏之,亦當一樂也。
回應﹕
  老朽口口聲聲以傳統文化之消失為憂,實則不然,斯乃效雞鳴於天昧也。漢字已成為矽族之「官方文字」矣,有沈子指揮若定,大局安泰,無須介意目珠之族也。老朽坐觀雲山翳翳,清溪潺潺,素知葉枯將落,水聚必濁。近年來陋室一新,耳不亂、形不勞,更能預領機兆,何虞紅塵擾擾攘攘?
11209 留言者:想飛的魚 [2013-08-16]
主題:請教作文之法
  感謝老師在#11208則留言中的解答。學生有所理解,政客的「以德報怨」是虛與委蛇,為我所用,不能用老子所言之「以德報怨」的道德水準去衡量。「名」同而「實」不同的事物多矣,要理解本質所在。
  學生讀老師的「宇宙浪子」、「智慧之旅」等著作時,覺得行文如行雲流水,讀起來有種酣暢淋漓的感覺。似乎能感覺到老師寫作時信手拈來的狀態。學生不管寫什麽文章,都是反復斟酌,再三拿捏。句子是不是通順,成語是否用的不恰當,意思表達得是否恰如其分等等,改來改去,十分吃力。常常覺得筆頭乾澀,寫無可寫,非常累人。想請老師談下自己對於寫作的一些心得或者技巧,學生想學習一下。
  最後,學生想問下老師是否還有墨寶留存,若有,能否惠贈一幅。去年老師贈送時,學生正巧在換工作,未曾留意。等到後來工作安排妥當,老師已經贈送完畢。學生現在調換職位,即將離開北京,出差駐外,又想到老師可能隨時入山求道,以後再無機會,因此想借此機會問下。
  學生 想飛的魚 敬上
回應﹕
  寫作無所謂「技巧」,端視胸中何物而定,杯水可成一灘,壩潰則肇巨災。至於遣詞用字更似河道,讀書多,用思勤,腦中無礙,始能暢通。尤其重要的,是平常不能涉獵污穢,長保心頭純淨,致得以放心大膽,信筆塗鴉去焉。
  寫作應有主題(可為人事時地物情理法之一),事先將主題分析清楚,可作正反合之辯證,亦可以起承轉合平述之。文分篇輻,以章節段落示之;容有字句,由概念而觀念、由觀念而成句、由句而成段。每段表達某一話題,各段之合則組成一完整之主題。
  老朽為文向來信馬遊韁,每篇文成,始仔細審視之。一視主題正確否、二視表達清楚否、三視有無應該改進之處,審視畢,再考慮有無遺漏,苟無,到此為止。
  寫作最大的忌諱是「逐字、逐句、逐段」地檢查,務求其合情、合理、合法!為什麼?文字之成,成之自然則可,情理法、美醜、精緻粗略,莫非相互比較而知者。焉有一字、一句、一段可定「好壞」?人之昧者,常見其一即批頭論足,若是,宇中無非混沌一片也!

  老朽封筆已久,調墨費事,字亦為緣,飛去無蹤矣!
11208 留言者:想飛的魚 [2013-08-15]
主題:以德報怨
  學生前日翻看資料時,見「論語•憲問」章有言「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這時學生忽而聯想到「老子•章六三」中說道:「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學生認為孔夫子的「以直報怨」更有助於社會良好道德風氣的養成,對有德之行,有德之人報之以德,對無德之行,無德之人按公正的做法去對待。不過社會複雜,人心難測,如政治等領域,真「以直報怨」恐怕不可行,此時「以德報怨」更能籠絡人心。
  學生懇請老師對老子,孔子兩位先哲的說法點評一二。
回應﹕
  以概念論,「德」是行為、「直、怨」是心態。「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意謂心態歸心態,行為歸行為,兩者分別處理,符合人世規律。「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則是指超越人世的認知,老子認為人的行為就應維持以「德」,不分大小多少、也不管心態行為。然而,自古至今,這種水準太高尚了,人不可能做到。
  顯然,「以德報怨」是種「理想」,要在對方怨氣尚未形成行為之前就施以德政,大難!錯非聖賢,一般人望而卻步。如果以「攏絡人心」而論,當然有效,只是,這種「假德」能保持多久?假若假假成真,終生不變,這種「政客」也可稱聖賢了。
11207 留言者:網主 [2013-08-16]
告網友:
  老朽原本雄心萬丈,滿擬利用圖文系統拍攝「峨嵋全集」以饗同好。孰料幾年下來,白髮野叟氣淹淹,一來提不起興趣,二來精力衰退,三來自問:「好者不少,同者何在?」然而,做人不能過於現實。為此,費了不少心血,將「陋室銘」重新攝製,作為老朽之心境之代表,今再貼於「技術交流欄」。
  陋室銘係老朽心目中之至境,那種瀟灑飄逸、不食人間煙火的格調,只有用動畫得以表達。以往曾貼了一幅,今日再履,已不堪入目。蓋技術雖不重要,但沒有技術,大刀砍不斷小瀑布!老朽只得邊學技術、邊改畫面,花了一週時間,今始完工。
  由於中國動漫公司改組,合組公司事一延再延,所幸工作已進收尾階段,大局底定。沈子為文化奠基,設計了大量常識、建築、動作、表情、語音資料庫,供影片製作應用。近日沈子又完成百家姓源流之圖形、文字演變,將交文傳ucan發表之。
     網主人白
11206 留言者:漁儿 [2013-08-15]
主題:
  「緣」是跟西方人很難講清的一個漢字:作Destiny講太重;作lucky講又太輕。先生可否從字源出發釋解「緣」?謝謝!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緣」乃農業文明之根本、法自然之因果,初民於繅絲之過程中,發現每一根絲都比髮細,但卻能結為粗索,勢必有因。人類解決問題之策無非「因觀得念」,有了觀念即能得一切,「技術」實乃末事也(今人不明斯理,重視技術而輕觀念,遂掉入物質漩渦),故以「絲之彖」會其意焉。
  查「緣」 字首〔糸〕:細絲。
       字身〔彖〕:徵兆。
       絲的徵兆,以末端相連接也,邊也。
  以此會其意,凡事物之能「聚」者,必有徵兆,以其「末端」相互連接即可。是人有緣千里可相會,無緣見面難相識。若以英文論,con-類,如connect concern contact 等比較接近,但因環境不同,思維有異,尚少了「天意、機會」之徵兆。
11205 留言者:漁儿 [2013-08-14]
主題:一般
  學生由「性」,又想到「般」(留言# 10292),進一步琢磨:正止于一、天人合一之「一」。
  在請教「般」時,學生不大明白:為什麼先民用「船隨殳而動」的「動態」意象,來表達具有「靜態」意義的各式各樣之種類?先生解釋:蓋,華夏先民重視自然,一應思維無不道法自然。既然「道法自然」,一應觀念無不隨緣而生,因有生而得住。
  學生由此類比「性」,「性=心生」乃心之本然,隨緣而生、生而得住,是有天命之性、食色之性、心之性,統稱「人性」。也就是說,用「心生」的「動態」意象,來表達具有「靜態」意義的各式各樣之「性」。
  如是,「一」實際上指「變化」,「一」即「易」,是有《易經》群經之首,在於啟示大自然是個統「一」的系統,是謂「一元既始」。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問得好,道法自然者,因緣而得也!「心生為性」是有認知之覺者所領悟者,而「隨殳而動」則是普羅大眾的觀感。蓋人人皆係主觀個體,雖聖賢亦然,而一「般」人之不同於聖賢,正是太重自我之觀感故。聖人論及「人心」,是已知「心」為天賦,人常為心所役乃「性」;常人每見眼前光影之動,以之追究事物之極,是與動靜掛鉤。後世約定俗成,因有所通、遂有所傳。
  唯今知識爆炸,因甲骨文大量出土,人又有他見,學者為之爭議不止。老朽學養不足,但知「義理」,凡事以人心人性為度。以「般」為例,時賢指甲骨文與「盤」字同,蓋有人名為證。恕老朽礙難苟同,人名、地名等莫非符號,俯拾即得!若據之論為文字之源,古人萬億,皆有名有姓,待甲骨文出土越多,符號說越旺,象形論休之可矣!
  為此,老朽寧居深山,拒聞猴吼,孰真孰假,豈是大小主觀能決?須知,自古迄今,謬論柴積,炊之於爐,尚可為餐。果人間僅有衣食住行,符號、概念無別,老朽樂於遠引也!人生旅次幾時休?雪嶺潺潺水競流!溟海先枯石始爛,新瓶舊酒不簽收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