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留言者:黑白 [2001-03-17] |
主題:金剛經一問 請問朱先生,在經中,世尊曾問須菩提﹕ 「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須菩提回答是否定的,但第二次世尊又問了同樣的問題﹕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 為何須菩提會答錯呢﹖ 請朱先生指點,謝謝。 |
回應﹕ 讀金剛經之法門有三﹕ 一、小乘讀法﹕背之誦之,以求遠惡向善。 二、大乘讀法﹕以究佛旨,力求及義。 三、高乘讀法﹕窮究佛心,以悉天理。 對第二、三類讀者,須知在三千年前,人類之道德標準、自然環境、追求精神三者皆已達到最高境界。但語言文字、邏輯知識、物質水平,則正值啟蒙,不可與今日比也。 佛於彼時彼地,於該機緣,面對眾生,是與今有別也。是以,各代皆有大德出焉,佛心佛意,唯有以當前之環境、認知,重新詮釋。否則,即為食古不化也。 於佛經中,常有此類「否定、肯定」之語法(中國亦有白馬非馬之辯)。蓋「言語、文字」也者,率為人類生活、生存所需,而相互約定俗成。不論何時何地,探究人生真實之大德,雖萬未得其一,故絕不可能發展出「探究人生真實之語言文字」。 因此,不必詳究其語文,能知佛之意旨足矣。 有些大德唯恐人言佛經有誤,發明了許多理論,實則是「違章建築」,不可信也。 然以此句而言,「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可以視作﹕「能不能用各種手段、各種方法,得到宇宙人生的真相﹖」 佛已示明在先,唯有「無我相」才是「真相」,那麼用各種手段,豈非「我相之甚」﹖當然不可能!此話須菩提自明。 可是佛再問第二句時,須菩提說﹕「如是!如是!(如果這樣)」那又怎樣呢﹖佛立刻接著說﹕「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法王即是如來!」這話對小乘人而說,「若要想盡方法求佛,那麼不妨去見轉輪法王!」,大乘人說﹕「轉輪法王是化身佛,人雖不應以身相見如來,但化身也是如來佛。」對最高乘,「有什麼關係呢﹖既無『我相』,已成佛體,還待見誰﹖」 |
#33 留言者:莊明峰 [2001-03-17] |
主題:生死大事 近來親近友人父親意外亡故,叫人直嘆天命難測也難違也。 我還記得小時候臨睡前面對黑暗的胡思亂想,就常想到人之必死 ,從此世上沒有「我」,不能再感覺再思想,竟也會毛骨悚然... 想請教先生死生之事該如何看待,雖云人生至古誰無死,然一旦 面臨,瀟灑者又有幾人?先生有以教我,謝謝!! |
回應﹕ 「生、死」事大,佛陀因之而得悟,欲知究裡,可閱佛經。《宇宙浪子》一書,是以「長生不死」的立場來研究「死亡」,可以一觀。 生、死若有一簡單答案,人早就不知何在了!正因此題難解,一般人約需一個甲子,待瞭解了,也該走了。 |
#34 留言者:陳智民 [2001-03-18] |
主題:瓶頸 <問一>在面對未知、解決未知的過程中。倘若遭遇臨瓶頸而無人可問,一切只能靠自己之時。是則,瓶頸的自我突破之道為何﹖尤其是對於全然未知的問題,我想先生在這方面定有豐富的經驗(漢字基因、智慧學、中文電腦..)。請先生指導晚輩一二。 <問二>我想找出「以簡馭繁」的法則,卻往往陷了「化繁為簡」的窠臼之中﹖其中的問題關鍵是什麼﹖ |
回應﹕ 兩問實一,人生大道,唯有「行者」自知,無人能代答也。既而「行」於「道」中,多讀聖賢書,慎思之,明辨之,不求急功近利,日久年深,其惑自解。 以簡馭繁者,是先知其繁,歸納而得其簡也。人見繁而避,萬事從簡,是空且乏,無繁可馭,是故未悉有一簡單之法門可得。 某煩於多讀多思,希能學一簡單之絕技,有識者教之用「斧」,曰﹕「斧者,鋒銳而力猛也,一斧砍之,萬事皆簡也。」某喜而受之,盡得所傳。後至一桃園,園主徵人採果,某曰﹕「某有特技,可敵數人。」錄之,委以採桃。某大斧砍之,其樹盡去,落果遍地,簡至無完桃可採矣! 此可謂「化繁為簡」也。 |
#35 留言者:鼠輩 [2001-03-19] |
主題:生?死? 去看看螞蟻,蜜蜂,就會瞭解何謂生死 |
回應﹕ 再加蝴蝶、毛毛蟲,可也。 |
#36 留言者:讀者 [2001-03-19] |
主題:宇宙浪子 宇宙浪子最後一集的最後一回, 襲用以前的文稿, 又另外自加批注, 弄得混亂不堪, 讀者看不出作者要表達什麼, 閱讀也沒有樂趣, 一部作品就這樣在末尾壞掉了, 殊屬可惜, 希望能對此再稍加修改, 以求完滿, 若不行, 就讓它在老雁那邊結束也好啊。 |
回應﹕ 某古董店中堂,懸掛一古劍,有客云﹕「此劍斑爛腐朽,何不磨之砥之,光之鮮之,以供英雄飾﹖」答云﹕「劍者,兇器也!存其真適足以戒焉!」 本書滿紙荒唐言,莫非愚迷,實為接引「覺者自覺」所寫,無意供人「娛樂」也。 最後一章,「主題」所在,能當頭棒喝,豈能手軟﹖小說文學不過工具,能識「嬉笑漫罵」於「虛實真假」中,始有該「……」之一刻也。 若不知所云,可視作「一切書中言,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37 留言者:陰隱客 [2001-03-19] |
主題:﹖﹖﹖ 先生三句不離主題, 為何日前有「嗟予出世更無因」一歎? |
回應﹕ 作客三千里,饒舌四十年,人疲馬瘦塵蔽日,空山任我閒。 |
#38 留言者:kunfuz [2001-03-19] |
主題:I have got it Dear Webmaster: This is to let you know I am so excited, I saw it. the whole thing I can read it all on the downloaded books by Master Chu, The problems were on the ZIPed files. I did not use the WINZIP to "unzip" it before I tried to open those files up, I am so stupid, and funny part is that how come nobody can tell me that was my mistake, It made me waste so much time, Anyway it is still my own stupidity, please do not tell Master Chu, this stupid guy, anyway I am so happy to be able to read his books for free now. I printed them out, they looked so--so--so-- Good. Thanks |
回應﹕ U're welcome!! |
#39 留言者:逍遙子 [2001-03-20] |
主題:「元極、太極」 可否請先生解釋一下「元、太」兩字,再推及「元極、太極」的意思﹖ 謝謝!! |
回應﹕ 「元=二+人。古字以二為“上”,上者天也;元之下為人形,是指天人,始也。」「太=指事字,原從大,有泰意;大+點,大之極也。」「極=木+亟(天地之間),頂立於天地之間之木,形容狀態之最也。」 元極﹕初始之最,指時間。 太極﹕狀態之最,指空間及時間(狀屬空間,態屬時間)。 |
#40 留言者:陳文忠 [2001-03-20] |
主題:意識? 請問老師﹕ 何為「意識」(所關注之體會)﹖「意識」與「觀察」(目觀意察)有何不同﹖「意識」是「對內」,而「觀察」是「對外」嗎﹖「意識」與「概念」、「認識」又有何關係﹖「意識」為「因」,「概念」為「果」嗎﹖「意識」的「基因」與「結構」為何﹖老師於宇宙浪子中有言﹕「意識才是人生的真理」,為何「智慧學九論」中卻無著墨﹖ |
回應﹕ 「意=音+心,音在心上。此刻心有所感也。」「識=言+音戈,言及聲(音)形(戈),知其現象也。」 意識﹕某一主體因動心而能得知各種現象之謂。 「觀=雚+見,雚者貓頭鷹,其視銳,可見細微。」「察=+祭,室中祭祀,古禮,祭神如神在,必須明知環境禁忌。」 「認=言+忍,觀察清楚後再言。」認識也者,意識之功能也。 觀察﹕以感官攝取所應知之現象。 故,意識為體,觀察為用(若認識為體,意識可為用),無涉內外。觀察僅針對刺激、現象(內心也有,若觀察為體,認識可為用);認識來自觀察,須與經驗及概念相結合,以供意識所用者(體用關係應靈活應用)。 《智慧學九論》僅係《智慧學》的一部份,故不完整,係以一模式說明九種觀念,重述理;《宇宙浪子》乃生活細節、相關故事,供「覺者」理解「智慧」之用。前者是知識,後者乃人生體驗。「意識」僅知識之萬一,此類名詞尚多,掛一則漏萬。後者可以娓娓道來,用生活例證體驗之,不能一概而論也。 |
#41 留言者:工人 [2001-03-21] |
主題:「人疲馬瘦塵蔽日,空山任它閒。」 馬革裹屍。老將當然。 先生之言。恐沮志士之心也。 |
回應﹕ 余本山中人,偶來人間遊,無為事可為,有為難回頭。 先父曾述及於主九十七軍時,正值抗戰前夕。軍中有一營長,係某大學數學系高材生,矢志從軍報國。先父勸之曰:「捍衛疆土為軍人職責,振興知識乃汝輩當為。若幸得全勝,汝官拜將軍,是浪費所學知識。若果捐軀,所為何來?」 然該營長執意「馬革裹屍」,果如願以償矣! 老朽所長,非人間事也,中華源遠流長,文化之精髓,豈今世賢達能解哉?OK歌舞,窮搖小說,無非眾之「沃土;立之及之」,老朽耳不能淨,眼不能明,唯有避之。既而馬革滿道,死屍遍野,仍需工人為之掩埋,石匠為之立傳也。 智慧者,應知有所為有所不為也。為所當為,革所應革,豈可暴虎馮河?士欲善其事,必利其器,工作環境,乃器之極也。 老朽奉獻資訊數十載,大局雖定,然田園荒蕪。有人克紹箕裘,正宜轉戰文化思想,豈能尸位素餐,霸佔主位,作那「老不死」之圖? 苟有志士,當知「江山代有人材出」,是以「後事尚須問後人」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