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 留言者:芳麗 [2001-07-31] |
主題:落日觀的細節問題 老師﹕ 您好!關於落日觀,尚有疑問,希望老師能夠解答; *觀時若感受到頭中一股脹脹的壓力感,漸漸地下降,是否代表做對了﹖ *觀時是否該將心念集中在眉心﹖我常會情不自禁地將心念,隨著下降的 壓力感,下移到約鼻尖的位置。 *這個落日該是個在眼前的特寫落日﹖或是個遙望天邊的落日﹖還是都可 以呢﹖ 感謝老師回答,亦祝老師身體安泰健康! |
回應﹕ 恭喜!已有進境矣!「頭中脹脹的」,實際上是「緊緊的」感覺,正是「心志集中」之兆。不必理會,習慣了,以後閉目思考時,想問題會專心得多。 心念最好集中於頭頂,比較不容易陷於昏睡(視鼻尖是放鬆態,若只求靜坐,多雙目微閤,眼觀鼻、鼻觀心,眼、鼻、心成一直線,是最佳的休息姿態。此外還有集中於「丹田」的,那是練各種功夫,另有訣竅)。但「落日觀」是一種修練意志的法門,必須閉目凝心,故應反其道而行。 靜坐時,地方要清靜,空氣要流通,所以子時最佳(道家說,子時陰氣盛,因為「陰」代表「靜止」故。當四下俱寂,萬念不生,日久自有效應)。但應注意,如附近有空調,機器之聲會形成干擾,在極靜之際,突然的響動,會令人驚怖。 其實古人在山上修練,山風吹襲,蟲鳥唧鳴,無處不是干擾。因此,要做到萬緣不擾,確實要下一番功夫。如若有了聲響,不必駭怕,這時頭皮會發麻(如果心志集中),身體好像突然昇起(「高大身」的幻覺),透過頭頂上一個黑洞,離體而去。這種境界,是稱「靈魂出竅」,至後各人境界又自不同,但一緊張,就化為烏有了。 所謂「落日」,只是一輪圓光,或亮或晦,因人而定。老朽見過數次明亮的太陽,但因工作重擔在身,沒有心情及時間沈湎其中。老朽「觀止」主要是為了睡眠,因時時在動腦筋,每到入睡前,思緒起伏,特別興奮(數十年來,老朽堅持在家工作,床旁就是辦公桌,如此隨時可就「戰鬥位置」)。為了維持生活正常(卯時起,亥時眠,午酉進餐),必要時或靜坐或觀止,每有所止,就可入睡了。 不怕鐵杵磨成針,只怕功夫不夠深。「止觀」是「自我控制」、「收心」的法門,而非人生追求的目標,見到落日,就表示控制成功。修道畢,可以行道了,功力不足,再努力進修。似此,人生充滿活力,必能面對問題,應付各種變化。 |
#607 留言者:芳麗 [2001-08-03] |
主題:尚有一疑問 老師﹕ 您好!感謝您的解惑。 另有一疑,若心念集中於頭頂,又如何觀落日呢﹖ 因為落日於內視時是位於眼前的啊,似乎有一心 必須二用的感覺。 |
回應﹕ 「觀止」之際,雙眼須閉,與眼睛無關也(否則心念集中在鼻尖,豈不是「觀鼻」)。當心念集中於頭頂時,正是落日的位置(落日不可能比人頭低吧),更無二用。 |
#610 留言者:lee [2001-08-03] |
主題:請神容易送神難 請神容易送神難 敬鬼神而遠之 台灣有人養小鬼最後難逃一死 道教符咒法術是很靈嗎 先生如何整理才不會鼓吹迷信 |
回應﹕ 所言甚是,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正因人之愚昧,問題叢生。但,有生於無,明始於有,事之必然也。諱言忌醫,並不能使病魔消之無形,反而令人無所適從。唯有導之於正,經人類一代一代地努力,或有真相大白之日。 科學本是人類追求真相的一種法門,今日「科學昌明」,是人類自己臉上貼金也。實則科學發現愈多,人類的瞭解愈不明確(除了「應用學科」,蓋其與「真相」無關)。不過從文明的演進過程來看,努力探索終究會有一些成果的。 鬼神之說,是人類對大自然不夠瞭解所致,是虛有或實存,端視各人「主觀、客觀」立場而定。目前,老朽正奮戰於「工具」之中,待行有餘力(應該說是機緣和合),當全力以赴,向大自然取經矣。 養小鬼是徇私,研究小鬼是公利(養小鬼=技術,研究=科學),欲知有無鬼神、符咒法術,理應由過往文化陳跡中,先整理出頭緒,再推導理論,進而求證其實。如果頭緒不得,理論難建,再若鬼神於世道人心毫無助益,小鬼終不能登大雅之堂也。 |
#611 留言者:網主 [2001-08-04] |
告網友: 於609,610兩答之後,自忖必有網友懷疑,閉眼如何看「落日」﹖豈非「迷信」﹖是的,對自己所「不理解」的事物,輕易寄以信念,是稱「迷信」。但若有理論可資遵循、有實例佐證,那就叫做「實信」。老朽無意功名利祿,終生以發揚「實信」為職志,絕不迷信。 當今「迷信科技」之輩比比皆是,但這類人除了「搖旗吶喊」、「上呼下從」、吃得好穿得光鮮之外,未見有任何實際建樹。老朽從事「發明創造」歷三十年,無一失敗(過去不賺錢是對自我的期許),連什麼是「神」都敢深入虎穴(請見《智慧之旅》)。人唯一珍貴的,是「思維能力」,如果不用,日久就生銹了。因此,趁今日進度落後、工作需要重新調整之際,闡釋一下「觀止法門」的科學理論。 首先談談「實證」,人在睡眠時,兩眼緊閉,卻能「夢見」一應事物,迄今科學家莫衷一是,提不出一個可信的理論來。於此可證,「科學並非全知」,「非全知」當然不可全信,不全信就非「迷信」。 其實,問題很簡單,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關鍵在於人類本身。由於「人」是「學習動物」,學而時習之,錯了再改,百萬年下來,形成了特有的「人類文明」。所謂「知」者,指的便是那些孜孜不倦於人類文明的追求者(無知才迷信科技、否定文化)。 「科學」是一種方法,其來有自,科技則是一時的「副產品」,隨社會需求而改變。自以為是「科學家」的「科技人」,從事著短暫的「流行行業」,正是「錯了再改」的渣滓,只因為「賺了垃圾錢」,就「財大氣粗」,與過去的「土豪劣紳」何異哉﹖ 老朽不是「科技人」,今廁身「資訊科技」,只為眼見工業文明的危害,惡霸滿天下,民不聊生。這口氣吞不下去,斗膽一戰,要把人類精神文明推上台階。且和同從俗,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用科技來否定科技,不亦樂乎! 老朽也不是「生意人」,但「生意」不是壞事,生意者,「生力量之意」也。有了資金的力量,用以「拯饑扶貧」、「脫愚致慧」,有何不可﹖伏爾泰曾經證明過,哲學家也能發財。雖然「以三千大千世界金銀財寶」不足以助人於萬一,但在今世,老朽若不能擠上「富豪列車」,無力洞開本網,恐怕別人連「耳邊風」都聽不到。 要知道,「人所信者,其利之所在」也。一個人說他頭上能放光,乍看無人能信,但在巧妙的包裝下,找來一些「受薪」的高級知識份子「經營管理」,把「放光」當作「商品」一般推銷。等到規模一大,「商場」上人來人往,在那種氣氛感染之下,重要的不再是放不放光,而是每一個參與的人是否得到「好處」。 於是,「老鼠會」有人相信,「金光黨」有人相信,「減肥術」有人相信,連「賣祖求榮」都有人信心滿滿!似此,人世除了相互欺騙,唯利是圖外,還剩下些什麼﹖佛祖曾因「一大因緣」問世,老朽不才,難甘雌伏也! 「夢」沒有人不相信,「觀落日」與做夢略同,為何又不信了﹖ 再談理論,人之所以為人,是身體機能統一(國不統一是稱亡國,身不統一是謂亡身)。身體是由內機構、外感官所組成,外感有五,是為「眼耳口鼻身」。五感之和,是為「意識」(有將意與五感併為一談者),人則因意識而知「有我」。 因外在變化不止,意識必須接收、分辨、判斷各種刺激,以維持身體的正常運作。人因襲了萬年來生物的演化,在「學習過程」中,通過神經的「用不用」原理,用得越多,神經原的聯結程度越深,以致形成「永久通道」,是稱「記憶」。 記憶又分兩類,一為「網狀記憶群」(相當於資料),所記的是各種刺激訊號之間的關係。另一種是「記憶通道」(相當於程式)。記憶通道在神經系統中也是網絡形式,其整體在現代心理學上稱「潛意識」。 在老朽理論中,意識是「動」(離心力向外),潛意識是「靜」(向心力集中),動者恒變,靜者恒聚。就像一個「渦旋體」,人的能量就集中在「靜態」的向心力中,人若不能入「靜」,則永遠似野獸一般,受外界刺激的控制,不能自己,妄稱為人。 唯因在「動感」之下,「靜態」難明(人目迷五色時,思維必亂),唯有將「靜態」的能力修練得爐火純青,能以靜制動(譬如輪轂,居其中而眾輻從之),意識方能在「自我控制」下,發揮人整體的功能,始稱「真人」。 實際上,「夢」中並無所見,乃記憶神經網中殘餘的電流作用。醒後,人用「動態意識」加以詮釋,彷彿與「感官」所傳達之「印象」相同。君不信,試將夢中所見仔細分析,譬如見到「某人」,但絕無「其人」之各種特徵,只是自以為是也。 「觀落日」亦然,非有一落日朗朗可見,實因人「止動入靜」,在「潛意識」作祟下(因此要修練成習),與意識合一(並未入睡),進入了一特定之記憶網絡。 有能力的人隨時可以入靜,故而心思靈敏,意識控制得宜。是以「止觀」的練習,是「真人」修練的必要過程。就算不是修道,止觀也能驅除煩惱,平心靜氣也。 |
#630 留言者:johnny [2001-08-11] |
主題:養小鬼 五鬼搬運是不是養小鬼 |
回應﹕ 五鬼搬運是一種方術,毌需養小鬼。老朽以身試法,曾經練過,未能成功。 養小鬼是蓄鬼為奴,與鬼為伍也。 |
#631 留言者:芳麗 [2001-08-12] |
主題:「落日」相關的再請益 老師﹕ *這個在頭頂上的落日,是否就有點像佛畫上菩薩們頭頂的那輪光圈﹖ *如果較能「自我控制」與「收心」,是否面對自己不論感興趣與否的 事,就都能專注全然了。(因為對感興趣的事很能自發性地專注,但 對生活中份內的事,卻常拖延散漫) 謝謝老師! |
回應﹕ 老朽曾經看到過這種「佛光」(沒有菩薩),但這祇是最初的現象。當修練的人心力尚不夠集中之際,黑暗中,淡淡的光影隱現,就會有這種感應。再進一步,光影更明顯,輪廓漸深,成為實心圓(大小並不重要,視人而定)。到功夫深時,日形必凝,有時金光耀眼,要能心平如水,始能持久。 是的,「止觀」練成之後,人必能超越「興趣(興=手同手+手手,意指雙手同用,振作奮起。趣=走+取,走者去也,取者耳聽手拿,指能吸引人者)」。人之所以對事物具有興趣,是因為「生理本能」的驅使,以完成「生存」之使命。 這種「驅使」的力量,完全來自「感官」,舉凡不能自我控制之人,很難擺脫「聲色味嗅撫」的引誘(是稱自發性)。但人有靈智(人與萬物之別),當人「覺悟」之後,追根溯源,發現「入靜」可止「萬感」,是稱「止觀」。既而於靜中,若果真已斷絕「外緣」,人心活潑自在,在控制下又能生「萬境」,遂知「本來面目」矣! 「止觀」最大的意義,是接引覺者領會真實人生,而非為了「飲鴆止渴」(有很多人永遠躲在止境中,為修練而修練,是「行屍走肉」也)。「止觀」是件武器,練成了,不論面對過去「有、無興趣」的事物,都能一視同仁(因任何事物都較靜中視日有趣,如若不然,那是功夫未到家)。 其實修練「止觀」並非只有「入靜」一種法門,在老朽教授弟子的過程中,舉凡掃地、洗碗、寫字(吾等幾十年來,一直在吃「大鍋飯」),人人都在修練。如果有人只做「喜歡」的事,在老朽名單上,就是一筆黑帳,真實功夫是不教的。 人世間何獨不然,一個只顧自己「興趣」的人,很難配合他人,必將阻礙重重。反之,若能犧牲自己,一定到處受歡迎。因此,把生活細節整理好,就當作練習止觀,一方面時間得以妥善地利用,心性也和光同塵,豈不比只看到虛擬的太陽強多了﹖ 話說回頭,在無人指導時,入靜還是可成的法門。只是不要把修練的目的忘了,止觀是為了「入世」,修到「無分辨心」,就成了。 |
#647 留言者:紅色幽靈 [2001-08-15] |
主題:問題 請問朱老師和大帝公是否仍有關係﹖ |
回應﹕ 沒有等於有。 佛道最偉大之觀念,就是「人神平等」(不需民主自由的假面具),「大帝公」的責任是接引眾生,老朽既渡,等若神佛矣。自是,全心全力為眾生謀,與大帝公之間,於俗世無需任何形式溝通,是稱「無」;而在天界,各司其職,故為「有」。 |
#652 留言者:陳文忠 [2001-08-16] |
主題: 請問先生﹕ 1、先生於647問答中言及與「大帝公」之關係,先生所答之「大帝公」應是「神」。但先生在自傳中,亦有 言﹕「大帝公就是張先生」,而張先生是一個有預測能力之「人」。那「大帝公」是「人」還是「神」﹖ 2、先生於自傳中言,張先生的神通是來自於「預測能力」。那為何張先生能「操控」先生您的「夢」(夢到兩個 洋娃娃)﹖ 3、先生於630問答言及「養小鬼」(蓄鬼為奴,與鬼為伍)。請問先生,何為鬼﹖鬼可「蓄」乎﹖「蓄」之何 用﹖鬼可為伍嗎﹖ |
回應﹕ 1,「大帝公」是五位神界結拜兄弟的代稱(文殊菩薩、白眉和尚、韋陀菩薩、右判官、華光菩薩),張先生只是乩童。作法時,不定是哪位神尊附體,平素以韋陀菩薩降臨較多。 2,託夢是神意,與張先生無關。 3,「鬼」為一種人尚未能測知的「能量」,既不知,當不可為伍。 |
#660 留言者:David [2001-08-22] |
主題:道、佛 您好, 佛日﹕萬物皆有生命。 為何和尚只吃“植物”,不吃“動物”呢﹖(兩者皆有生命) 道教與佛教有何處分別﹖ 謝謝 |
回應﹕ 釋迦牟尼佛最初並不戒葷,隨人施捨而食。及後,佛教大興,僧侶化緣漸事挑剔,形成擾民。故而以不殺生為由,規定茹素。 道教在後,凡事援例而行。 |
#681 留言者:fifa [2001-08-31] |
主題:六祖的明鏡 愚生向朱老先生請教,希望能解心中疑團 一,作為一個文化人,一個思想者,思想背後那個用於思想的東西,是否就是神秀所說的明鏡呢﹖這個明鏡可否用佛家觀世音法門(即耳聽音樂,不起一念,警覺)而求得呢 ﹖ 二,為什六祖說“明鏡亦非台”,是否在音行斷滅處還有一境,即“非台”這一相呢﹖ 三,我覺得“非台”等同於古文“為有源頭活水來”以及佛家說的“真空性風,真空性火,真空性水”,才是真正脫離了欲界,出了三界,同西方聖經所說的宇宙起源於洪水(每個人既小宇宙)一樣,這一境不知朱老先生認同嗎﹖ 在下愚見望先生開解 |
回應﹕ 1,思想者的「背後」,當然是「主宰思想」的「﹖﹖」,這「﹖﹖」到底是什麼﹖在「系統觀」的立場(有興趣請閱《智慧學九論》之導讀),「上層」可「理解」「下層」,而「同一層次」是不可能理解「同一層次」的(螞蟻爬地球儀,永遠不可能知道那是地球儀)。 神秀說是「明鏡」,只代表了「反映」的意識,且執著於「反映」上。 觀世音法門只代表「觀世音」一態,法門儘多,渡人則一也。 2,六祖指出,「明鏡亦非台」,等於是說「反映非﹖﹖」。因為在釋迦佛的定義下,「﹖﹖」是「涅盤」。真實情況是,要討論宇宙本質,應當先將「時空」剔除(因為六賊所竊者,即時空也)。而時、空既去,哪裡還有「反映」﹖是指「多此一言」也! 「音行斷滅處」在主觀看,已「音行斷滅」,是為「涅盤」。但於客觀處,時空境中,當然尚有「非台」一相。如若此「非台」已與「佛體」同而為一,是稱「佛」境。否則雖「音行斷滅」而因果未償,則又重墮輪迴也。 3,所見正確,但若真正脫離了欲界,何來真空活水﹖ 唯聖經未云「宇宙起於洪水」(只有諾亞方舟與洪水有關)、而係「創造」,「創造」雖由無而有,但已假定了先宇宙而存在的「上帝」,是所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