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3591 留言者:glace [2003-12-11]
主題:問題
  九論的知識論以人事時地物情理法做為人事資訊分類法則。在講古文觀止時朱老的講法似乎是再分一下:人事時地物,為背景資料;情理法,則為整件事的動態運作機制和法則。(如趙太后一文)

請問是不是可以這樣細分?還是要視具體情況,靈活運用?

如果可以細分的話,情理法的排列順序是不是同時代表了它們重要性?抑或要對應到”天地人”的結構中去呢?
回應﹕
  師父引進門,修為在個人。老朽號不二,不二教、不二說,才能在有限的時間中,把一肚子雜碎傾倒淨盡。老朽忙到這個地步,再不賺錢都要被掃地出門了,哪能像教中學生一般,句句舉證,字字推敲?經只一本,註解萬千,自求多得吧!
3597 留言者:邱宗鴻 [2003-12-13]
主題:假定與認定
  本人讀了智慧學九論之附錄英文版
老師何以假定與認定中子石存在宇宙中
回應﹕
  宇宙能量不斷變化於渦漩中,連黑洞都有,怎會沒有白石?
3603 留言者: [2003-12-14]
主題:新的體系
  相較於西人,中國人重整體而輕細節。我們要如何才能建立一個如西方邏輯一般,有完整方法與規則、以整體為導向的思維體系? 謝謝。
回應﹕
  「方法」者,四方所限,條文所列也。「規則」者,規律已定,細則隨之也。西方邏輯,斯為細節:以三條命題,可推出歐氏幾何;以三大定律,可知物事。唯生命與人生,西方迄今猶在不斷摸索,吾人何以削己足而適西履哉?
  閣下所問者,適為矛盾之源也,從此下手,豈非緣木以求魚乎?
  中國重聖人之教,聖人者,千百年一遇,因時機而定。世俗只見「方法」,可習「規律」,即令聖賢當前,亦僅能管窺蠡測,難識玄妙。「真實」須時間考驗,非速成可達,識者宜多學常究,迨至精微之極,時至自成。
  然體系易建,真偽難辨,欲與「整體」印證,無非後事,須問後人也!
3623 留言者:正名 [2003-12-22]
主題:繼往開來
  自古以來,文字的「形、音、義」已有些許轉變,請問是否要重新歸納、整理?

由前言可知,此地為寒山惡水,適宜修身靜心,以生根固本。
經一番調教之後,可與沈紅蓮成為右左手,以使文字語言合而為一。
回應﹕
  有此必要,但無此急迫,尤其是此重責大任,唯有德者當之。老朽等人尚在考驗之中,關隘未過,坎坷未平,斯窒礙難行也。
3659 留言者:阿達 [2004-01-02]
主題:何謂愛
  書上總是以不同的方式來表現愛
但是我總覺得不是很瞭解
最初以為對一個女生的迷戀叫愛
再來認為對事物的喜好叫愛
有時認為對一切事物的包容和接納叫愛

答案是"以上皆是"嗎?

迷惘呀迷惘...
回應﹕
  年輕人別急著了解「愛」,青春期前,愛是純純的「美感」;一旦進入「性」,愛又等於肉體需求的代名詞;再進入社會,愛是人際關係的擋箭牌。
  只有人老了,經驗豐富了,思想成熟了,才夠資格談「愛」。
3661 留言者: [2004-01-02]
主題:陰與陽,看似相反而實相成
  朱老師、沈姐:

倆位好!

某日看書時,閱到【陰與陽,看似相反而實相成。】一句,【相反】容易明白但如何才是【相成】? 這疑問放在心多月無法得悟。 近月正在學太極拳,便找來一些有關太極的書參閱,看到一個例子: 【設想自己是一扇轉門,轉軸在中間,人推我左半,自己的左半隨其推而後退,同時自己的右半同步前進,能量大小相同,方向相反。】,從這一例子推想,而得點頭緒來理解,陰與陽原是”一體”。

再從以上例子來理解現實生活,如何可體現“陰陽原是一體”?
如: 一對夫妻,丈夫性格剛強,作事快捷;但粗心大意, 而妻子性格柔順,作事緩慢;但心思細密。 可是性格、行經相反的夫妻到處皆有,為何有些可白頭到老,而有些卻弄得各走各路? 主因會否在於軸心? 若二人不能成一心就沒法依一軸心而運轉,陰陽難成“一體”?若找不出軸心,就只可見陰陽之相對而體現不到兩者原是一體呢?

老師,請問可這樣地理解【陰陽原是一體】嗎?
回應﹕
  可以如此想,但不能局限於此。
3673 留言者:勁苗 [2004-01-06]
主題:聽了先生的古文觀止錄音高興之余特謝謝您。
  我在山鄉長大不知您去過曾國藩的老家否, 就是那窮鄉僻壤, 雖然我的爺爺讀過四書五經一直以聖人之道要求自己,但是他沒有把自己知道的古文化一一教我們,不過他讓我們背《古文觀止》的文章,只是沒講解。 而且很遺憾的是我一直沒有機會碰到一個好老師能象您這樣來細細賞悉一篇好文章。過去的語文老師就是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無趣極了以致愛文的我竟厭文。 聽了您的課我更深刻感到中華文化的魅力。 我想讓孩子學古文除了背唐詩宋詞, 不知您還有其他的建議嗎?謝謝您希望沒給您添太多麻煩
回應﹕
  文章多背是為了築基,只要能理解一部份,觸類就可旁通。
  唐詩宋詞要等本室的軟件,因老朽記不得什麼平仄規範,只是為了方便,偶而順手拈來,實乃「偈」也。再過些時,將有軟件不僅講詩,甚至可教作詩。不急,不急!
  (沈補)學古文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掌握概念的應用,還是灌輸中華文化?若是前者,可多背誦三字經、成語等較簡短的篇目,並多作文;若為後者,可講述歷史人物的精彩故事(以小孩的經驗與理解力為素材選擇前提)。
3679 留言者:minichang [2004-01-08]
主題:一個企望
  尊敬的朱大哥您好!能夠聽到您講課錄音的聲音,感覺很好,如果再能夠看見您講課的神情,就更理想,
除了錄音之外,不知是否可能也錄影,感謝您。
祝中華文化更康健
回應﹕
  錄影所需設備較繁,且浪費資源過鉅,恕無此計劃。
3685 留言者:阿達 [2004-01-09]
主題:古文疑問
  先為之前冒然發問 浪費老師時間感到抱歉
最近發生一些事 讓我想到古文"郢書燕說" 而有疑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載:“郢人有遺燕相國書者,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而誤書‘舉燭’。‘舉燭’,非書意也。燕相受書而說之,曰:‘舉燭者,尚明也。尚明也者,舉賢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悅,國以治。治則治矣,非書意也。今世學者,多似此類。”
在網路上看到的
現今總把此成語引用為穿鑿附會 曲解言意之用 但我知道了整個故事卻有不同的看法.
我認為郢書燕說這樣不完全是壞的 雖然說者無意 但聽者用心 重點是最後結果是"國以治"
(因我沒看過前後文 故做此判斷實有失公平 遂提此問)
回應﹕
  是了,多讀有益。(未見問題)
  (沈補)典故的應用與對典故的感想是兩回事,設若原書作“熄燭”、“翦燭”,諒燕相又必有他說。不管燕相如何說,此典故之應用不變,而閣下之看法,恐怕將有不同了。
3690 留言者:廣達 [2004-01-13]
主題:請問「解脫」的概念
  請問先生願意談「解脫」的概念嗎?
回應﹕
  1,脫為結果態,因解而有完成意。
  2,「解脫」為「果」,其「因」必係「繫縛」。
  3,去除原有的「繫縛」態,即為「解脫」。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