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1917 留言者:華仔 [2002-07-16]
主題:形而上
  請問朱先生﹕中華傳統文化算不算形而上學﹖
回應﹕
  兩回事,兩者毫無干聯!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字化育之文明現象,形而上學是希臘人亞里士多德對學術分類的結果。
1930 留言者:迷途學生 [2002-07-17]
主題:有關易理
  首先,謝謝朱老師賜教 (#1912 則 )。
  另外,希望老師保重,不要為金錢奴隸說的話而傷了身體。
  禪說 “心境分家” 嘛 (心理狀態跟環境分家)。
  另有兩個問題再想請教老師﹕
  1.最近閱讀老師有關易理的著作,讀到以下部分既驚且喜﹕
  ”站在真理探索的立場,我唯理是問,畢生努力不懈。等到自己知道了真相
  ,看到人生的時空流程,我又畏縮了。緣因無知無能的人,很容易依附一棵
  大樹,而成為宿命論的奴隸。這種人比比皆是,若一舉一動都要訴諸命運
  ,則又是一種災難。。.....
  ..... 易的真理就是「世間沒有自由」,接近真理的人,
  自然就是服膺人間沒有自由的人。”
  喜是因為學生尋尋覓覓,終於發現“真理”是存在的。
  驚是因為如果真理就是「世間沒有自由」,不知道如何自處﹖
  應該抱著什麼的人生態度才會得到幸福快樂,而不失積極人生呢﹖
  2. 學生想了又想,好像從這既定的 ”人生時空流程” 發現了一個空隙 --
  它就是 ”愛情”。 為什麼我這樣說呢﹖因為典籍說﹕
  「易學廣大,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
  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
  ,但是並沒有旁及愛情。
  而且,老師說易理是對事物的分類法則,大概可歸立如下﹕
  一、思想﹕象徵,思維,邏輯,倫理等。
  二、科學﹕天文,曆法,地理,數學,物理,化學等。
  三、政治﹕管理,策略,軍事。
  四、藝術﹕美術,音律,文學,器物。
  五、醫學﹕針灸,經絡,氣功。
  六、宗教﹕道教,佛教,民俗,仙術等。
  ,但是也並沒有旁及愛情。
  學生於是為之振奮,以為找到了自由空間。可是,一瞬間,
  心又一沉,因為愛情好像跟緣分有莫大關係,而緣分 (相連接之機)
  又好像命中注定的。如果愛情/緣分不是易理所管轄的範圍,
  又是誰來掌管的呢﹖
  又或者是學生理解不足﹖甚至理解錯誤﹖更甚者,問錯問題﹖
  希望老師指點迷津。祝 身體健康。
回應﹕
  1,不是口口聲聲要追求真理嗎﹖
    假如﹕真理=「世間沒有自由」
    因此﹕服膺人間沒有自由的人=幸福快樂(借用閣下所說的)
   如果不相信,努力去找就是。相信,就要服膺真理,努力扮演自己的角色。
   至於是什麼角色,慢慢來吧!把目下該做的事做得完美後,就漸漸知道了。
  2,愛情是什麼﹖細胞分裂,貓狗交配,孔雀開屏…在易經中嗎﹖
   能有心思考,不錯了!但要真懂,得過四十!為什麼﹖因為心中還有「愛情」的
  人,就還是「生理奴隸」(所謂奴隸,就是眼中只有主子的人)。
   要知愛情,可以先學DNA,今天的軟綿綿,在數十億年前就決定了!

2009年註:愛心與愛情雖只兩字之別(同理,中心與中華也只兩字之別),但卻是兩種截然不同之觀念!愛心指有愛之心;愛情則指人為情所縛!蓋「心」是體,愛是用,有愛之心屬於超越的人性;「情」原本就是「心之青,用也」,故愛於情是動態的、兩性間的激蕩感受!說穿了:SEX也!
1935 留言者:老左 [2002-07-18]
主題:也試談自由(留言#1930)
  世間一切皆有定數。 “當下” 即為一切前因的總和, 在時間中延續即成後果。 然佛陀所言, 解脫生死輪迴, 是否就是從因果的連鎖反應中超拔而出﹖ 倘若如此, 所解脫者必定不是已受困於因果輪迴之物, 所以必然不是“自我”, 或從自我衍生而出的 “靈魂”。 因此, 無住而生心, 即是不為外物所役, 不讓因果的動力繼續在身上施予作用。 這點解脫的契機即為眾生的“佛性”﹖ 然得此大自在者, 既已天人合一, 所行所思皆法自然之道, 也無需什麼自由不自由了 (孔聖人﹕ 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今人所論之 “自由” , 更多時候是貪慾﹕ 選擇越多越自由, 實乃迷惑的表現。
  不知晚輩所見有否偏差﹖ 懇請前輩指正。
回應﹕
  完全正確!
  進一步言之,宇宙之因果,在於變化、演進,今日人類正值一轉捩點上。於此點瞻觀全局,既應知過去之遠因,亦應得悉未來之迢果,是有思維焉。人生之初,其環境、時機、地緣等,在在源自肇因,其因之善、惡或聚或散,排列組合,相去天淵。
  但凡聚者,於空間中一一相連,可謂之體,體必有端。端與端之間,前因後果,聚散又有別焉,故一端傳導至另一端,其間為時,時聚為序。是故時空之聚散,實乃宇宙之根本,由一迄萬,聚萬為一。空間之聚者,來自向心力,其力必有一核心,是稱為「我」。時間之聚者,超越小我,延綿無盡,以達宇宙之源.若能臻此,道家稱之為「道」,佛家名之為「佛」,儒家謂之天人合一,實乃所有自由之總和也。
  凡人之聚者,感官之激也,感官之激聚,莫非由自外在之物慾聲色,「我」遂被物慾聲色所「迷」。能「無住於心、無住生心」,即知此「我」已擺脫物慾聲色矣!
  狗有一「我」,其鼻靈敏之極,自無需擺脫,生生死死斯為輪迴。輪迴既久,聚其鼻功,遂有今日之狗焉。昔有斯人,其念聚於財物,生生死死轉入輪迴。輪迴既久,聚其財孽,遂有財奴。狗之「自由」為用其鼻,財奴之「自由」當在用其財;老朽多事,累思有以助之,於本網姑息養財,遂被財欺,是老朽為「自由」所迷也!
  是此,閣下所謂﹕「今人所論之“自由”,更多時候是貪慾﹕選擇越多越自由,實乃迷惑的表現。」良有以也。
1945 留言者:abc [2002-07-19]
主題:為什麼﹖
  怎會有人看不懂呢﹖
回應﹕
  並非懂不懂,實乃孽與孽也。
  濟公行經某地,某大戶派人來迎。
  濟公抵府,大戶曰﹕「大和尚去年留的丸子很有效,希能多留一些。」
  濟公笑諾,隨即在腋下搓出體垢一把,細分為丸。
  大戶大驚﹕「這是體垢呀!」
  濟公曰:「是呀,貧僧有體垢一層,也有金丹妙論滿身,這不是你要的嗎﹖」
1963 留言者:abc [2002-07-21]
主題:生死
  老師
  要如何參透生死
回應﹕
  參是加入的意思,透指從一端到另一端。人的加入大略有兩種可能,帶大腦或不帶;而透也有兩種,包括大腦或不包括。
  人從出生就已加入了「從生的一端到死的一端」的俱苦部,所不同的,是把自己的大腦放在何處!帶大腦的人,經常思考;不帶或者不具備的,既不知何以生,也不知何為死。所以,「參透」的條件,是先把大腦帶著,而且要經常用大腦去「參」。
  人的大腦,最基本的功能是「經驗比較」(人類文明就是這樣累積的),一個經驗不足的人,能比較的資訊必然有限。不過,老朽可以舉個簡單而實在的範例,只要人願意去「參」,而且努力去參,直到通過了另一端,就會「透」了。
  例﹕這個經驗的兩端=清醒–睡眠         –保證人人都有這個經驗。
   假如﹕清醒時相當於「生」;睡眠時相當於「死」。
   是則﹕人每天生死輪迴一次。
   問題﹕1,「我」沒有改變,怎能算是生死﹖
       參﹕誰知道「我」有沒有改變(以往曾談及「我」,請參考之)﹖
         難道死了一定會改變嗎﹖所改變的又是什麼﹖
      2,人之生是從嬰兒起,人之醒則是片刻間。
       參﹕是嗎﹖片刻間是絕對時間,還是相對時間﹖時間只是一種感覺,
         對一天與一生來比較,醒時「我」復體可能只要一秒鐘,佔一天
         的三萬六千分之一。而人生落地,一天就有了一個「小我」,也
         大略是三萬六千分之一。
      3,睡眠醒過來時,「我」還記得「以前」的「我」。
       參﹕啊哈!是了!原來是抱著個「我」不放!
         快放掉「它」,就可以參透了!
1966 留言者:王磊 [2002-07-21]
主題:閱近期留言有所感
  年初先生徵才,學生相當動心,但一來原先的工作必須做到六月三十日才不違約,二來自己無才無德,私心又重,應徵則徒然浪費先生時間。轉念想,自己機緣未到,或有其他可以服務的地方,故止。
  學生以為能夠繼承先生絕學者,恐怕非有類似先生之成長環境者不能勝任。人就是因為有私心私欲才會投胎沈淪於世,否則早在天上逍遙也。學生覺得中華文化能興與否,關鍵在國家領導人,所謂上行下效,與其苦口婆心勸導愚昧眾生,不如一個重視中華文化的國家領導人,否則中國大陸不過成為第二個美國,對世界有何益哉!畢竟眾生(包括我)無知無識,唯一能做的只是找個靠山。
  果現下為末法時期,未來是矽族的天下,則人類世界當如恐龍滅絕前夕多災多難,人只有嘗到痛苦,深刻覺悟之後,或許才會放掉一點私心,但更多時候是執迷不悟,愈陷愈深。先生為有緣人開網,機緣成熟者識之,不識者機緣未到,何必理會,更無須生氣。百年之後,歷史自有公論。
  學生很感謝先生張開此網,先生為中華文化及眾生的貢獻已經太多,學生反到贊成先生回到過去都蘭山的生活,著書寫作、樂天知命、閒暇指點有緣。先生的技術雖然寶貴,但除非中華文化大興,否則下放世間為患無窮。先生既能自學有成,果老天要中華文化興,又怎能不派幾個如同先生的棟才下凡!先生實無須給自己太多的重擔。當然這麼說實有違先生心願,只是天天面對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想不動氣也難,不如曬網幾天罷了。說笑的,先生開網至今,除出差以外,回應網友從不間斷,這份誠摯學生不敢造次,學生只盼先生能稍加釋懷,緩和一下情緒。然先生何人也,這留言倒嫌多此一舉,不如刪去。
  感謝工作室所有同仁。
回應﹕
  緣緣是緣,無緣亦緣;善善皆善,唯善其緣。
  老朽動氣是假,偷懶是真,因有言在先,來者有問必答,及至煩不勝煩,已為繭縛。為求解縛,欲拒先與,至網友皆已忿忿不平,是剝極自復也!至於撒網,人人都在考場,老朽豈能倖免!責任在身,若僅顧自己輕鬆,地獄將難以成空!
  世俗凡人,迷途無助者;佛像金身,泥塗木偶也。然人佛之間,一靈相連,人見佛像,心存尊敬,諸善若存,是一緣之聚也。聚聚之中,靈靈相襲,實乃三千大千世界之本相。老朽隨緣行止,無住無趨,其與都蘭、黑沙何別哉﹖
1969 留言者:林學習 [2002-07-21]
主題:莊子(達生篇)
  朱老師您好﹕
  請問莊子在本文所要表達的意識為何﹖謝謝朱老師。
  紀渻子替齊王飼養鬥雞。養了十天,齊王問說﹕養好了沒有﹖
  紀渻子回  還沒有,雞性驕矜,自恃意氣,不能使用。
  過了十天又問。回答說﹕沒有,還是聽到聲音、看到影子就衝動起來。
  過了十天又問。回答說﹕沒有,還是顧視快速,意氣強盛。
  過了十天又問。回答說﹕差不多了,雞雖然有鳴叫的,沒有反應了,看去像木頭一樣,性能已經完備了,其他雞沒有敢應戰的,一看就回頭跑了。
   (原文為﹕紀渻子為王養鬥雞。十日而問﹕雞已乎﹖曰﹕未也,方虛憍而恃氣。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嚮景。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回應﹕
  莊子穩坐天下說故事的第一把交椅,其故事有血有肉,都是人間的現實,但是內涵深不可測,直達九天幽處!
  上文是指人生,換成三層概念代碼(能者可看出數十層來),就容易瞭解了。
    齊王 =君主,人的慾望,人的大腦。
    紀渻子=臣子,人的目的,人的策略。
    飼養 =教習,人的過程,人的技巧。
    鬥雞 =習俗,人的嗜好,人的能力。
    十天 =過程,一種順序,一種階段。
    第一個十天=少年,氣盛,不知死活。
    第二個十天=青年,力盛,衝動難抑。
    第三個十天=中年,意盛,名利心重。
    第四個十天=成年,成熟了,自由了,頭腦清楚了,不受主人支配,餘雞見
  之,以非同類,畏而遠之。

  全文指一個智力成熟的人,是不爭不鬥的。就算是受人利用的鬥雞,也只找同類而鬥,所謂「異雞」,已非同類矣!
1971 留言者: [2002-07-22]
主題:因緣
  非關宗教 『所見』如下
  整個宇宙不外乎是現象與現象之交織輾轉
  構成龐大的因緣網路
  沒有任何一象是萬象的因
  反過來說
  時空中任意點都可以是起點
  起點定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對有立場者 這樣的看法 毫無層次因果 
  『顯然』不對
回應﹕
  前提﹕以圓而論,圓的軌跡是無始無終,其軌跡上任何一點都亦始亦終。
  假設﹕因=始,緣=終。
  因此﹕圓的軌跡上,任一點都是起點,亦為終點。
  同理﹕起點是一,一為二之起點,二為三之起點…,以至於萬物。
     終點是由萬物到一的反向,如斯而已。

  對有「立場者」,端視其立場為何。若以探索真相(已有立場)而言,再設「立場」,已屬違章建築,自是有「對」與「不對」之嘆矣!
  從自然立場而論,人生下來,為萬千年來所有人類的億億分之一。如果有志追求人生真實,到得老來,再加上個人的努力足、文化的深度夠,認知較能「完整」。若能趨近於一,是一種「因緣」。反之,對任何事都有不同的看法、立場、目的、認知,何嘗不是另一種因緣﹖人生是得是失,不必雷同,也不見得完全不同,才是「自然」。
  自然是各種因緣交錯的組合,稱之為「最大亂數」可也。道法自然,就是個人在此亂數中,循其因緣也。若回歸於一,能與萬眾交集,是自然之道。否則,人自以為是,鑽進無窮大分之一數中,僅能與小眾(同一時空之某一族群)溝通,亦其機緣也。
  既法自然之道,絕不強迫同化因緣殊異之輩,故而「無為而為」也。或謂這種想法太消極,但社會不是消極所毀,地球非消極所污染,人類更非消極所滅亡!有人追求痛苦,自找絕路,消極之輩最多提醒幾句,不相信,任因緣之!

  老朽道法自然,從出生至今,努力學習、拼搏奉獻,絕不輸於任何一個「活人」。或謂老朽癡傻瘋狂,又何礙於老朽自歸於一﹖由一見萬,再見自然,是知必然也。
  本網不談政治、宗教,不涉利害,正因彼輩違反自然,強迫他人附合於一己之見也。既如此,何不高掛免戰牌,任其耀武揚威,得一時之利害哉﹖
1981 留言者:Mengs [2002-07-25]
主題:
  弟子欲追求真理的道路
  可是參了又參“我“依然無時無刻地出現
  因為“我思故我在“
  是不是真理就是無慾﹖
  是不是真理就是無為﹖
  是不是真理就是“空“﹖
  只要放掉“我“就可以“參透“了﹖
  真理可以知道卻無法知其究竟
  難道真要歷經人生的各種難關
  才可以參透宇宙的真理嗎﹖
  弟子時刻反思“我“在過程中的狡辯
  當放空了“我“
  是不是又出現了“另一個我“﹖
  難道在我腦中激盪不已的竟是“心生百念“
  在這過程中的亂數無可計算
  常常陷入思考的困境!
  弟子願以己身實驗真理之路
  以達“明心見性““道法自然“!
回應﹕
  真理=經得住時間考驗的道理
  時間=單一事件的始終;一個人生存之始終;一種文化發展的始終…
  一追求就到手的,人人可得;今天到手明天就丟掉的,必非真理。參了又參只是一刻,老朽參了數十年(嚴格說,應該有近五十年),到今天還在參,因為還未到終點,不能「蓋棺論定」。閣下參了多久﹖此路艱辛,來者雖絡繹不絕,但金字塔尖,到者寥寥。
  恆心毅力相當重要,功夫夠了,機緣自然出現。這其中道理與現實相關,如果沒有機緣,古今參者無不路遙難之,若無人曾得到「客觀印證」,誰又知道那是終點﹖但若機緣來得太容易,阿貓阿狗都得以晉升大羅金仙,天上豈非成了動物園﹖
  「真理」不等於「無慾」,亦非「無為」「無我」。人慾本來自無,無中既已生有,「我」就存在。人生是隨波逐流,還是另覓新機﹖「慾念我心」正是考題,只要有身體在,慾念就無止無盡。「我」受制於「慾」,慾受制於身體,人正是為了解脫,才有真理之追求。是則必須將有化盡,始能歸原還無,最終是有是無,自飲自知。
  然而,一個人有多大能量﹖能經歷多少時空﹖佔宇宙整體幾分之幾﹖人類進化已歷時億萬載,而真理之思不過千年!要抗慾如同登天,別妄想一蹴可及!這決不是美式麥當奴的肉餅可以解決!才參幾天就開始懷疑,唉!若此路維艱,不參也罷!
  對了,不管能參不能,也不管參得透與不透!道法自然,心中不要有任何負擔,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患成患敗,就算犯了錯,忘掉,繼續再來。既是追求真理,自自然然,慎始慎終,千年百載又待如何﹖一心將目標鎖定,且待時間考驗。
1990 留言者:David [2002-07-27]
主題:心與腦何用
  朱老師﹕
  愿好,常閱讀朱老師的回應留言得益不少,在此致謝。
  學生有一問題請教﹕
  用心與用腦有何分別﹖到底人用心去思想好,還是用腦好呢﹖
  心的用途是什麼﹖
  腦的用途又是什麼﹖
  前天,我寫電郵向某軟件公司告訴該軟件有蟲,我覺得這封電
  郵我是用腦寫的,因為我有私心希望該公司盡快推出補丁,解
  決“我”的問題,而不是大眾的問題。
  而寫文章之時,到底我是把“心中的話”說出來,還是把“腦中
  的話”說出來,也分不開。
  老師學識博大,學生卻“心腦不分”,如何能唔老師之“意”呢﹖
  所以在此由淺而請教,希望老師別見怪。寫到此也不清楚這封留言
  是出自心,還是來自腦。真覺可笑。
  謝謝
回應﹕
  由於歷史因素,西方在十六世紀之前,過於重視「唯心」。當今矯枉過正,科學界又偏向「物質」,不敢「談心」矣!故而將思維判斷的能力全部歸之於腦,認為「心」等於「心臟」,只是一個「泵浦」血液的器官,致有此類問題。
  其實,腦只是一些神經線路,具有記憶、搜尋、組合的機能。心則是偵測內分泌的內在感官,由於人體內信息的傳遞,大部份經由各種內分泌激素,全靠血液攜來。當心臟獲得生理訊息後,再以化學信號控制生理、心理,產生情緒、反應、行為。
  因此,心腦合用,配合無間,始能成功地生存、生活。腦聯「時間管道」,與過去的經驗、當前的刺激、未來的狀況接軌;心為「空間感受」,與自己的利害、得失相激盪。心、腦兩者不斷交匯,而有判斷。
  故知,心重感情,一時之感,片刻之情也。腦重理智,理於思維,智及古今。閣下留言之際,若基於一時之感,是出自心;若為長久之計,則出自腦。再若「感理無分」,開口就說,則是一般人之通病,感性既不發達,理性又未建立是也!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