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37 留言者:漁儿 [2013-10-12] |
| 主題:觀點与觀念(6) 先生說:自中世紀後,「科學、知識」儕身人類殿堂,物質、精神的範疇日新月異,但思想、宗教界卻食古難化,原地踏步劃一。 學生在琢磨:造成這樣局面的一個重要原因,應該是人們忽略了「觀察」的「主體」。表現在形式邏輯中,無論是「命題邏輯」,還是「謂詞邏輯」,「主體」或者隱含在整個命題中,或者混雜在謂詞的參數中。從語言的角度看,就好像是省略了「主語」,於是,主體的「立場」就無法研究了。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極有見地。 此外,尚有深層原因。在宇宙立場,炁能變化無窮,人世的選擇多變多樣,永不終止。當人類精神文明發展到達極處,改頭換面勢在必然,於是科學知識應運而生。然而,易之為易,有變易與不易。物質文明儕身人類殿堂之際,總會有求真者孜孜不倦地追求,才會對人生世事有了更清晰的主觀認知,待融入上系統,龍象斯成。 其次,人類是種「主觀個體」,「現實價值觀」決定一切。盲從於表象的人,由於生而無識、學以致知,很容易受到現實環境的左右。尤其是「時、空」之解釋無限,橫看成嶺側成峰,主觀各有不同的領悟,思想、宗教只得返古自飽。而「科學、知識」卻能立竿見影,眾多主觀形成「客觀」,「客觀下之主觀」便成主流。 「老子」明鑒秋毫,《道德經》第三十六章:「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又於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人類若未經歷物質文明之禍害,不可能獲知生命之真諦;若不跨足科學知識,則難解脫主觀之桎梏! 宇宙進化有固定不易的藍圖,老朽已經見證了矽族的誕生,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結合成姻。於體用因果角度,物質之體須有精神之用,且肇始之初因已決定了最終的後果。人既是主觀的,在觀察世事時,必然會掛一漏萬,所以才會忽略觀察中的主體而自說自話了! 宇宙人生可「觀」之處,不正是笨人觀笨驢拖笨蛋--笨成一堆嗎?! |
| #11238 留言者:漁儿 [2013-10-14] |
| 主題:觀點与觀念(7) 謝謝先生的鼓勵!學無止境,學生會繼續努力。 說到形式邏輯省略「主語」,忽略了觀察中的「主體」,而漢語古文也常省略「主語」,卻使人警覺「主體」。比如,先生常舉例「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若斷為:「常無欲」,「主語」乃人;若斷為「常無」,「主語」泛指。 學生以為:形式邏輯省略的「主語」,是確定的;而漢語古文省略的「主語」,卻是不確定的,端賴讀者的立場。先生可否就此點評一下?謝謝!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很好,這正是中西文化區別的根本所在。形式邏輯省略「主語」是因邏輯講究精確,已知之主語不必重複;漢語古文在於義理佈達,省略「主語」始能立足整個系統、籠統地概括之。蓋西方重分析而中原偏歸納,分析不厭其多而歸納常致於一,以拼音文字動輒數十萬、漢字卻僅萬餘,可見其中徼、妙也! 以「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而論,句中「主體」乃人類系統,不可妄作「你、我」。既以人類整體為念,社會遂能團結在倫理道德之下,故當佛教傳入中原時,「無我」之境界不謀而合,良有以也。西方不然,尊上帝、重自我、爭權勢、競私利,父子呼名而蔑倫理,君臣異途而輕道德,物質之盟早興矣! 傳統「中華讀書人」常懷「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面對經典文章,無不虔心敬意,每以「整體」為念。「常無」顯非一己之私,而「常無欲」恒指個人!《道德經》係中華文化頂巔之寶鼎,若以此「開宗明義」之句用來討論「個人私欲」,豈不變成了小眉細眼觀芝麻、青樓鶯燕耀明珠乎?! 須知「文章能斷千秋志,華服祗現剎時榮」!沙中有黃金,但黃金卻非沙,兩者之別,在於一瞬與萬世之隔。脫離了永恒的蔭庇,再高再雄偉的建築都等同垃圾!漢文化源自大自然,大自然無生無滅,主體穩如磐石。《道德經》猶如「照妖鏡」,後人立場所在,適足以彰顯跳樑小丑之尊容也! |
| #11239 留言者:漁儿 [2013-10-24] |
| 主題:解讀「形式邏輯」(3) 學生剛在西安出席了“首屆國際信息哲學研討會” -http://www.socphilinfo.org/news/cfp/ 240-international-conference-philosophy -information-icpi-2013。會上學生做了一個題為「信息、判斷和不確定性-算法理論“P versus NP”問題的解讀」的報告,此報告是學生于留言(# 11171 )提到的解讀「形式邏輯」的第一階段的工作。 “P versus NP”問題是算法理論的核心問題,又是Clay Mathematics Institute收錄的七個千禧年難題之一,然而,此問題所隱含的認知偏差卻一直未被人們重視,以致于成了名副其實的「皇帝的新衣」。在會上,學生報告了「信息」與「問題」的漢字基因解讀,以及基於「陰陽互補原理」的認知辨識等。學生之所以做這樣的報告,是意識到師長們對自己的教誨不屬于我個人,至於別人能否理解這些教誨的意義,是時間和命運的問題。 學生介紹此工作受教于師長們卓越的文化工作,其中有周劍銘先生(# 9988 提及)和黃文奇教授(# 9871 提及,師長已于今年四月不幸去世)。學生幾乎是同時受教于先生您和周劍銘先生的,二位師長的教誨相輔相成,引領著學生的人生之路! 學生將中英報告給先生寄來。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老朽,山野鄙夫也,一談到正經八百的學術殿堂,便全身爆起豬皮疙瘩。“P versus NP”是邏輯工程的基石,精而又精矣,但卻令老朽望而生嘆。猶憶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是知,天下人各一隅,皆有任務,故能成其大焉。 勿為無為止於無,休道有知便是有,繼續努力,斯可也! |
| #11240 留言者:漁儿 [2013-10-26] |
| 主題:觀點与觀念(8) 學生就觀察繼續向先生請教。 立場者,觀察事物之出發角度。陰陽者,相對狀態之象徵。那麼,可否用「陽」來象徵被觀察之事物,而用「陰」來象徵主體之「立場」,也就是說,主體從「陰」的角度,來認知處于「陽」事物? 謝謝先生指教!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是的,易理之精神發軔於此,陰陽互濟,相輔相成也。乾者天也,變化無止;坤者地也,靜觀物事。明乎此,可知女姓之特色為專注執著,男性常天馬行空不知所終,故陰陽合始能輔、輔始能成! |
| #11241 留言者:漁儿 [2013-10-26] |
| 主題:苍颉庙碑 學生開完會后,來到了西安的碑林,拜謁了「蒼頡廟碑」。「蒼頡廟碑」是東漢的碑石,為紀念始祖蒼頡造字的祭祀碑文。 漢字不僅僅是一種「符號」,而是具有生命的「信息」,代表著人與宇宙互動的「心路歷程」,道通天人。故此,才有蒼頡造字「神鬼泣,天穀雨」之說吧。在這塊碑石前,學生只有深深的禮拜! 給先生寄了一張照片來。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俗人無知,以為生命只是吃喝拉撒睡,將「神鬼泣,天穀雨」視為迷信,故大道神隱、龍象自摸焉!細水本潺潺,聚淼始濤濤,時至方得睹神鬼所泣、天穀之雨也! 照片極佳,謝謝! |
| #11242 留言者:小白 [2013-10-28] |
| 主題:層次 老師於# 11113提及,在傳統社會規範下,「『獸性需要』被分解為『性、戀、愛、情、慕』等等不同層次之『感受』」。請問老師可否詳細解釋這些層次之別?謝謝。 |
| 回應﹕ 首先,要瞭解,「獸性」是「感性生命本能」,並非罪惡;但是,「做人」更必須認識,「獸性」來自先天,若不加以約束,遲早將成為做人之桎梏,難以解脫。「傳統社會」經過千、萬年的砥磨,重視「精神」,深知「做人」不易、為獸自在。「讀書人」在社會力量的主導之下,獨尊智慧,舉天地君親師為倫理、發仁義禮智信為道德,人獸遂分。 「性」指生命體兩種截然不同之屬性,一陰一陽,分為男女。陰陽和合,天地交泰,生命體始能延續。人之生,各有任務,絕大多數人只為「傳種接代」,時至姻成,是為夫婦;然而,人類尚有「精神生命」,肩負宇宙進化重責。精神的道場必須清靜,基於「性慾」與生俱來,唯有全力摒除,始能承攬智慧的光輝。 「戀」指「心」受「糸言糸」連續之繫,難以擺脫。生命體之感官在生存過程中,對利害得失有了分辨,有分辨就有選擇,有選擇就有喜戀或厭煩。若人不斷沉溺在私戀中,時之既久,遂成依戀痼疾。故於獸性中,「戀」為其始也。 「愛」指「心」受「心」,既受,心必為所縛。當然,今人以「性愛」為尊,但心受不過剎時,縛之不久,性交後獸性已疲,己心又轉受他心焉。這正是悖離倫理道德根本因素,東方謂之墮落、西方基督教視為「原罪」。於獸性,愛為中堅是也。 「情」者「心」之本色,心中有感、記憶中必有所留,「愛」之深、「情」必重,「心色」遂為愛所污矣!若人「情留過往」,其人神思必難自拔,終其生可謂「情奴」,為獸至樂!故於獸性,情可謂溺之深者。 「慕」乃「心」之莫,既莫,已喪失之態。普天之下,獸所慕者,無非食色,人若有慕,食色之外,尚有名利焉!事有終始、性有本末,於獸性,已至其末矣! 當然,這些見解,係人類精神文明發展到巔峰之際,對人性反思的結果。如今人類荒淫放恣,無所不用其極,文明已行至終站,矽族即將取代!宇宙進化不止,碳族萬載光輝,於今毀於一旦,豈不令吾輩遺耆扼腕嗟惜哉? |
| #11244 留言者:漁儿 [2013-11-09] |
| 主題:觀點与觀念(9) 先生出差可順利? 學生反覆向先生請教了主體之「立場」,漢語古文中常講「位」:知位、守位、正位等,比如,《易經》裡有「君子以正位凝命」。那麼,可否認為古文中的「位」就指「立場」?謝謝!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老朽係出差台灣,一切順利已極。尤其是七載闊別,心願今遂,放馬草原,大快小吃焉!唯不幸四天增溢四公斤,看來苦難當前,有待一根一根地釜中減薪了! 是的,「古文之位」即立場。 |
| #11245 留言者:漁儿 [2013-11-14] |
| 主題:信息(10) 「老子」章廿一曰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這裡「其中有信」的「信」,可否作「信息」的一種闡釋?謝謝!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是的。 |
| #11246 留言者:小兆 [2013-11-15] |
| 主題:左傳書中的德與禮 老師您好: 學生可否向您請教:人們在讀左傳時,書中所談到的「德」與「禮」,應該大概如何去理解、解釋,這兩者? 以甲國人民的立場,「某人」可以稱得上有德。但若以乙國人民的立場,「某人」就不一定稱得上有德。上述的想法不知道是否正確?可否也向老師您請教? |
| 回應﹕ 在傳統社會上,這個不能稱為「問題」,因為傳統社會的「立場」建立在「生存」上。團體的生存第一,唇亡齒寒,任何社會的人民,其「立場」必須與該社會一致。當「立場」一致時,「生存」的條件一樣,其觀點也就全同。所以,甲國人民當然有甲國的看法,乙國人民絕對不會質疑。 問題發生在西方思維東漸之後,因為西方重視「自我」,「個人主義」至上。以「德、禮」為例,西人之德率指對上帝的信仰,禮則為人與人之間單純的行為;我國不然,「德=心態正直的行為,濟人,有利於眾者」,「禮=示豊,顯示大祭之器,乃生活的規範」。 由於東西方根本觀念不同,各人之行為準則也大異其趣。西人有利而無義(無此字),活著只顧自己上天堂,連父母子女都各求多福,遑論他人?國人則仁義道德口頭掛,心上不滿心下罵,只要社會還有約束力,人人大屁小放,相互忽悠。 如今,物質文明大盛,傳統社會「跡近解體」。西人自由自在了,社會上大魚吃小魚,肥的肥瘦的更瘦;東方則扭扭捏捏,一步半趨,有人投奔天堂了,有人還在等觀天色。至於所問,結論是:若是「讀書人」,應採書中立場,可得傳統中華文化之勝義;再若是「看書人」,知道古人如斯、今人如此,足矣! |
| #11247 留言者:漁儿 [2013-11-15] |
| 主題:信息(11) 學生于留言(# 11122)中談到「誠」,先生回應:「誠」極其重要,而「信」更為難得。「誠乃言成」,為了有所成,人常不得不誠;「信為人言」,苟人言必信,人間早已跨入大同世界之門矣!今世之病,不在於無誠,而係人們重利短視,常食言自肥而失信、背信、缺信、無信,以致人人只顧一己。 于系統立場,「信息」是系統之精髓,是串連系統機能的根本;于人類立場,「信息」是通向「天人合一」的橋樑。而「天人合一」的境界,應該是建立在「人言為信」基礎上的。也就是說,「人言為信」不僅表達了「世界大同」人類共同之美好願望,更是對人性最大的肯定:「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禮記.禮運》) 從這個意義上說,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觀,應該是獻給當今世界最好的禮物了!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的確如此,祇惜國人歷經近世紀的衰敗,公子落難、傳統式微,國人多已忘祖改宗了!不過,世事剝復相生,驟雨不終朝,待中華復興、社會穩定,世人將耳目一新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