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2 留言者:迷途學生 [2002-08-27] |
主題:概念問題 朱老師,你好。上次老師為學生解答問題,在此先向老師言謝。 現有幾個問題想再請教老師﹕ 1. 在老師的智慧之旅《金秋》中 ”概念” 部分,”八詞” 中的「狀態」詞分四類﹕有因能量變化所生的「動態」,有變化結果所產生的「形勢」,有相互作用的「介面」,也有變化結果的「辨知」。除了「辨知」外,學生覺得其他的都好像屬於 ”客觀” 的。老師可否解釋一下為什麼「狀態」詞會收在「主觀認識」中呢﹖ 2. ”身後” 收在 ”人造詞 -- 住行類”中,有沒有特別意思或玄機呢﹖ 學生這樣問,是因為覺得 ”身後” 跟其他的住行類詞 (環境、屋舍、專用、建體、通道、行具)有點兒格格不入。 3. 不知道以前有沒有人問過老師﹕有雞先,還是有雞蛋先﹖ 4. 如果學生有宗教信仰 (正在考慮中),會否影響學生從老師的著作中學習呢﹖ 懇請老師賜教。祝 老師身體安康。謝謝。 |
回應﹕ 1,《智慧之旅》一書寫於1984年,「漢字基因」成於1999年,此類概念定義,尚在不斷修改中,其中變化尚多,不擬一一說明。後著者當然較先寫者為佳,兼以近日又有若干調整(因目前正在做「電腦理解」實驗,遇到問題,就要修正,故隨時可能有變化),尚未公佈,請參考本網之「漢字基因」。 老朽一再聲明,一般人為了「名聲」,做學問是為了自己。所以,作品不成熟,不敢拿出來「丟人現眼」。老朽做研究是為了中華文化,野人獻曝,是希望大家共襄盛舉。故此每有新發現(若為自彰,功利何不自享),大聲疾呼者,唯恐別人錯過機會也。 這種做法,很難「討好」世俗,甚且惹人反感。但仁者求仁,義者求義,老朽自知在做什麼,別人願不願意曬太陽,與老朽無干也。 所謂「客觀」,是以「大自然之觀」為立場,「主觀」則恒指「人」。「動態」是站在「人」的立場,觀察「概念」(根據佛家唯識論的觀點,人心不動,萬事不存)。如該等概念係因人而存在,則稱主觀,意為「因人之觀點而有之變化」,所有之動態皆屬此(人不觀察,連自然亦不存在,但那是另一課題,與概念無關)。 2,「身後」所有概念,俱屬衣住行(無食)。格格不入,祇是個人習慣而已。 3,人只有數千年歷史,自人有概念起,雞就與雞蛋同存。問此問題,是絕對「主觀」,因人類自陷於自定的「因果邏輯」中。從客觀而論,人必須具有億萬年的經歷(或根據科學、歷史),才能理解億萬年以內的事物。 客觀事實﹕雞是由「候鳥」適應環境而來,鳥又可能是恐龍的後代。 由於﹕候鳥與恐龍俱是卵生 所以﹕「在進化史上,先有蛋,後有雞」。 然而﹕如果要問「雞蛋與雞」,兩者同時,因蛋不全等於雞蛋。 4,會有,但又何妨﹖追求自己所該追求的,理解自己所能理解的,足矣! |
#2125 留言者:eaddie [2002-08-29] |
主題:魍魎! 朱老師你好, 我看地藏菩薩本願經電書時,發現p35”魍魎”二字中, 鬼字右下的部分黏在一起。 祝發展小杏子順利! |
回應﹕ 魍魎者,鬼也,鬼類也。漢字之妙,可見一斑,八九不離十是也。 因顯示密度的關係,要字形清楚,起碼得在縱橫向各32以上,所付出的代價很高。作為一種簡易的閱讀工具,有七分不錯了,請諒。 |
#2126 留言者:迷途學生 [2002-08-29] |
主題:認識的基因 首先,謝謝老師諄諄善誘的教導。 學生最近反覆閱讀智慧之旅《金秋》中 ”概念” 和 ”自然語言與中文結構” 的部分,卻對一些用詞仍然分不清楚。於是,試圖從 ”漢字基因工程(五)-- 認識的基因”中尋找答案,結果仍是一頭霧水。學生資質愚鈍,誠望老師再賜教﹕ 請問老師,學生對以下詞語的定義的理解是否正確﹖如有任何偏差, 懇請老師當頭棒喝﹕ 1. 刺激﹕ 能量變化。原始的。通常發生在外 (以 ”接受刺激者” 為中心)。 例子﹕光能,聲波,熱能。.. 等等。 2. 分辨﹕ 為一過程﹕當刺激接觸到感官,感官產生相應的生化電流,透過神經線傳至腦部。 發生在感應細胞 (如視網膜)。 例子﹕當蠟燭的光能到達視網膜,桿狀細胞和錐狀細胞產生相應的生化電流。 3. 信息﹕ 即以上的生化電流。 4. 意識﹕ 為一機能﹕用來瞭解、解讀信息的機能。 發生在腦部。 例子﹕由視網膜傳來的信息,經過意識解讀,腦部辨認出它是燭光。 5. 至於 ”認知”、”認識”、”概念” 的 體用因果、差別 和 互相的關係 就總是搞不清。 誠望老師賜教。謝謝。 |
回應﹕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至少,閣下已知﹕「概念的認知」,是理解所有萬事萬物的關鍵,故不可以「小事」視之。 然而,只知概念,而不知概念所代表之「念」,則一切仍是空。所有的「專業技術」,無非是各種「專有名詞」的概念認知,以及其代表的「念(原理、現象)」。由於一般人說話,要求不高,錯了也無所謂。久而久之,人們就以為「語言」是「連小孩子都會」的一種「本能」,因而不願「痛下苦功」! 其實,當今百分之九十九的知識分子,都對語言、語意正確的認知闕如。以至於人人各說各話,待說到「根本」時,則「根本不知所云」。 要知道,人生最大的玄秘、人類最高級的能力,就是語言文字的應用。宇宙中各種生命皆各有所長,唯有人類能利用語言文字,將「時空、宇宙」結合、融會一體,因而產生了驚天動地的大變革,從而擺脫了「食色生命」的控制。 「漢字基因」實際上就是「思維基因」,人類的思維,正是宇宙另一層次的「實體」。若以「專業」的立場來看,語言、文字,才是人類最重要的資產。過去人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現在科技昌明,人類才有可能實驗印證,成為未來的「尖端科技」。學者當痛下苦功,將概念的精義與科學知識徹底結合,才能與人溝通,透視宇宙。 老朽的《智慧學》就是專門討論「人智、人慧、人文、人字」,為了寫這本書,老朽準備了三十年,先學物理、化學、生物等等,又試寫了十幾部書,七十才敢執筆。 像閣下這樣一個字一個字地問,一種觀念一種觀念地解說,沒有系統、章法,不可能講得清楚,也不易得到完整的認知。再加上所問各節都屬專業知識,未學當然不懂,如真要學,把在中學、大學所學各科,重新複習一遍才能開始。 不過既承有問,不得不勉力答之,但專業知識尚請自行努力。 1,刺激﹕ 凡是感官能接受的能量,在概念上,稱之為刺激(刺之激之)。 1–1,能量﹕Energy,宇宙中最基本的因子。 1–2,變化﹕狀態改變。 1–3,原始﹕事件之始態。 例子﹕光能,聲波,熱能等等。請參考「物理學」,若不識物理,休想參天透 地,瞭解宇宙真理。因文字是概念,代表某種「本體現象」,如不熟知 本體、現象,概念只是空泛的符號。 2,分辨﹕ 分而辨之,因求其別也。 所問內容,請先學物理、生理、生化、心理各學。 3,信息﹕ 由刺激所得之「可信之消息」。 4,意識﹕ 人意之所識,人所知所識之中心,在人腦中。 為一機能﹕用來瞭解、解讀信息的機能(如文)。 例子﹕由視網膜傳來的信息,經過意識解讀,腦部辨認出它是燭光。 請參考物理、生理、意識心理。 5,總之,閣下要下很多功夫,才能理解所問各概念。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文化是從無到有累積起來的,老朽這些觀念,也下了數十載寒暑苦功。歡迎年輕人努力,但不要指望有「速食靈丹」,更別指望一開口就「心想事成」。來日方長,有了老朽的肩膀可站,起碼可節省三十年光陰(但還是要努力十年)。 |
#2145 留言者:香港人 [2002-09-08] |
主題:簡體字一問 朱老師您好!我想請教您對簡體字的意見。 我覺得簡體字的流行會增加我們學習古文的困難, 而且失去了中文字表意的特徵, 長此下去恐怕中國的幾千年文化寶藏也要長埋於黃土中。 可能我說得有點誇張, 但這只是早晚的問題, 政府積極推行漢字簡化, 港台同胞想跟國內同胞溝通便需學習簡體, 尤其中國經濟發展迅速, 加速了簡體字的普及。 概既簡體字是否比繁體字好呢﹖ 小弟詞不達意, 望老師指教!! |
回應﹕ 欲讀中國古書,當明中國古道,否則讀之無益。 《易經》首卦「乾」,第一爻﹕「潛龍勿用」,意指萬事皆有「時機」,時機未至,不可妄動。中國沉睡了數百年,目前正值覺醒時期,不論好壞對錯,萬事待興,急不得也!人生成長亦同,誰未曾做過錯事﹖耶穌見人投石擲一妓女,曾說﹕「自認沒有做過錯事的人,就可以投石」。人對人尚且應懷慈悲,不妨給中國一點機會,等一等吧! 關於「簡體字」,本網談得甚多,請見前言。若謂查閱不易(已提供了搜查引擎),老朽無言。本網諸多人生道理,知之者再閱可更上層樓,未知者閱之,可抵讀千卷書。僅知一事,無明於智,此乃明日之古文也。 |
#2149 留言者:David [2002-09-09] |
主題:文檔與字典 朱老師﹕ 您好,近閱老師的專欄-細說中文資訊,學生有興趣繼閱「白頭宮女話當年」 ,但無法尋得相關文檔。請老師指引。 原文如下﹕ (註﹕這是1990年初回台灣時,打算投稿中時,但事與願違。 幸而沈紅蓮保留下來,特一字不改,公佈於本網,且看「白頭宮女話當年」。) 老師曾說中文收字多達十萬字,學生想知道,當今世上那一本字典收字 最為齊全﹖ 謝謝。 |
回應﹕ 「白頭宮女話當年」是指老朽已老,如同老宮女談及當年盛況,不勝唏噓狀。 大陸武漢大學出了一本「中文大字典」,已收十餘萬字。聽說尚有多種,但皆未見得。 |
#2153 留言者:莊明峰 [2002-09-10] |
主題:中文字起舞狂想 嘗與一位醉心四角號碼檢字法的朋友相談,他說中文可化數字,數字可化顏色、音樂,用久了人還能體會文字的韻律、個性。....云云。請問老師,此說法果然耶﹖抑或只是癡人說夢﹖假若可能,老師發展之倉頡、文字基因,既可化為簡單的符號、基因,是否也有可能音樂化、影音化﹖讓文字更各自起舞,活靈活現,讓字詞文章本身就是一首歌、一齣戲﹖想起來很有趣,但不過是突發狂想而已,請老師指教!! |
回應﹕ 數字可化為天地萬物,但未必是「四角號碼」也。 時間有限,老朽只知「實用」之工作,此生尚不會「跳舞」,乞諒。 (沈補)果如此,不當有文字之出現,蓋原始人更擅舞蹈。 |
#2158 留言者:網主 [2002-09-12] |
告網友: 日昨整理文件,找到一底稿,雖係早年作品,閱之尚有新意。特此略作註記,貼在網上,以饗網友。 下文載於台灣「生產力中心」雜誌、1986年4月刊出,今日再度流覽一遍,感慨萬分。茲事體大,碳族進化至此,莫非真要毀於一旦﹖老朽掙扎已久,猶自難決也(雖云進度已訂,2012年必將問世,然變數仍多,機緣難測)。 標題﹕小杏子中國人的智慧電腦 在宇宙進化的過程來看,人只是時空交替中所發生的一個層次,人之與萬物有異,除了具有「智慧」外,所異者不多。故若人不能善用其智慧,一旦進化到達某一程度,人類無法適應其環境,則必將趨於滅亡。 以目前世事來看,知識已超出了人類所能掌握的範圍。人有私心,知識有力量,因此,當知識、能力的差別大到某一極限,世界的「平衡均勢」喪失,少數人在私心的驅使下,利用知識的力量來毀滅異己的機會將愈來愈大。 我們是弱者(指中國人),必須自救,我們又是人類一份子,對人類也有責任。所以,姑不論有沒有這種能力,先決條件是有無這種認知,其次是能不能自我犧牲、堅持到底。方向明確了,再來找答案,問題之關鍵是人的私心與知識力量的結合所導致的危害。如果人能夠不具私心,而又具備全部的知識,豈不理想﹖但人性是既定的事實,即使偶有大智大慧、大公無私的偉人,他的生命也有時空的極限。除非這種人永遠不死,而且其觀念永遠不變,否則一切是幻想。 設若宇宙進化有其既定的目標,再假設其目標是「層次演進」及「適者生存」〔1986年寫本文時,老朽尚未鑽研《易經》〕,則有可能容許人類應用智慧及知識創造一種既無「私心」,且能永存宇內,既可記取所有人類的經驗,又能執行人類共同理想之機體。在當前的人類技術條件下,唯一可行的方案,就是給電腦賦與人類於經驗所歸納的智慧。以電腦的特性,足可容納及應用所有人類既有的知識,並能忠實不渝、公正不阿地執行人類良知在歷史慘痛的教訓中所歸納出的「大同理想」。 這種具有人類智慧的電腦,較諸日本及歐美所全力發展的「第五代電腦」或「專家系統」〔1980年,日本傾全國之力,發展「第五代電腦」計劃。而美國則利用超電腦,發展「專家系統」,我國掛零〕,不僅是在觀念上全然不同,技術上更是南轅北轍,毫不相干。他們是利用積體電路的超高性能,將知識庫作「機械性效率」的處理,而與人之理解無關。我們〔老朽的計劃〕則由人性著手,將主觀意識視為理解的中心樞紐,以文字語言供人類溝通的界面,知識則是應用的對象。這些在下文中將有說明。 先瞭解「智慧」是什麼 綜觀西方專家學者的意見,在找到智慧的物質基礎之前,無法建立「科學性」的實證理論,而沒有理論,就沒有實驗的根據,智慧就不可能複製。 事實上,西方能在近世紀建立起燎原的物質文明,完全基於他們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動力機械的應用,物質元素的發現,莫不是理論與實驗交互的成就。這種精神,使科學成為可以反覆印證,且人人得以學習傳授的知識。 我國一直沈湎在心物二元糾結的境界中〔已不知當時所指為何〕。由於多數人只關心生活,這種境界僅屬於某些士人,而非大眾實用的知識。然而,在傳統的封建社會中,儒家加以巧妙的應用,倒也導致了長時期的安定和諧,只是安定阻礙了進步,以致停滯不前。 等到物質文明一旦侵入,僵化的封建社會〔封建社會一詞並不正確,應該說是傳統社會〕崩潰後,人們為了追求生活水平的改善,歸咎於傳統觀念不夠「科學」,遂棄若敝屣。開始了百年以來的西化運動,一舉一動無不以西方馬首是瞻。 誰都不能否認物質文明對人類生活條件改進的貢獻,可是我們應該認清導致物質文明發達的本質,而不該盲目崇信西方學者專家高人一等。因此,智慧能否複製,端視我們能否瞭解「智慧」之本質而定,不能因為別人說不可能,我們就附和。 我國傳統文化中對智慧的研究相當透澈,限於篇幅在此不擬引證。根本上說來,智慧是一種生命體的本能,小至螻蟻,都有其遺傳的智慧,所以我們可以定義說﹕ 智慧,是主觀機體對一種既定目標之達成的能力。 根據定義,所謂達成既定目標的能力,是指瞭解目標,確定原則。再根據實際的條件,分析判斷,就可行或必行的條件,細分為次級目標。這種分析判斷及目標微分的過程,一直不斷的進行,以迄每一個單純的、切實可行的行動,都是目標達成的步驟。如此,全部微分目標的完成,也就是總目標的完成,只有這種稟持一個「既定目標」,逐步邁進,才是「智慧」。 這種觀念目前已被很多研究者所重視,然而在其過程中,分析判斷的對象究竟是什麼﹖所訂定的目標又以何種形式存在﹖如果我們不知道,當然無法下手。唯有明確地瞭解,且能證明其確實可行,則一切問題迎刃而解。 當今歐、美、日等先進國都在發展人工智慧,他們曾以為可以應用「語文」的處理觀念來設計,結果完全失敗。後來改用「文句」,也發現此路不通。現在,比較受到重視的方式,是把「經驗」分門別類,預存在處理流程中,其表達性強,也接近事實。但是,「經驗」是絕對主觀的,一個人的經驗,對第二個人未必為真,第一次的「經驗」,與第二次也保證不同。 日本人認為前述失敗的因素是記憶單位太小,處理速度太慢。他們為了解決問題,除了發展高單位、高速度的積體電路外,並採用平行處理的結構,以及邏輯推理的程序。這些都是難度極高的技術,當然會對電腦的性能有莫大的助益。可是,這與「智慧」的運作又有何干﹖如果行不通的原因不在電腦之性能,這種改進的實際目的何在﹖ 舉例說,螞蟻有其與生俱來的「智慧」。「割葉蟻」知道將某類樹葉割成一定大小,搬回巢中,堆積在適當位置,隨時翻動,以培植一種黴菌,作為食物。是不是螞蟻的大腦具有高速高密度的處理機能﹖如果不,足證智慧電腦的瓶頸不在技術,不在處理速度及記憶體大小,而在於我們的觀念是否正確。 再舉例而言,文字翻譯機已經過了約30年的努力,美國為此所投下的資金幾達天文數字,迄今猶未成功。他們採用字典及文法對照的方式,想盡了一切修正補救的辦法,翻譯機始終「不知所云」。理由很單純﹕機器沒有智慧! 還有,智慧的功能並非僅限於「文字」、「語言」,以及「思考」。舉凡各種感覺器官諸如﹕視、聽、觸、嗅、味覺所傳來的刺激,都是分析判斷的原始資料。時到今日,科學昌明,卻沒有一個人能用「文字」、「語言」,將「麻婆豆腐」的滋味,真實的描述出來。 談到這裡,智慧電腦的癥結問題已經相當明顯〔自說自話〕,智慧運作時必係將各種情況遭遇下所獲得的「刺激」或「訊息」,作為一種「中間媒介」貯存或應用。對人體而言,這種「中間媒介」直接與神經脈衝相連,當外在及內在的刺激發生之剎那,透過此媒介之連通,各感應器官所產生之綜合反應,傳至大腦「中樞」,遂有「認識」。這種「中間媒介」,對人類而言稱之為「概念」。只要我們能把「概念」質化、量化,我們就可以設計出智慧電腦,徹底解決文字、語言感覺以及分析、判斷等等智慧的運作功能。 電腦要有「智慧」,必須能夠學習人的語言 生命體的設計,具備了感覺器官、判斷中樞以及反應機能。在預設的「利」、「害」感知判斷下,生命體自動地以「趨利」、「避害」反應,以達成生存的目的。 由於生存競爭,大腦神經逐漸發達,有了記憶能力,能將與「利、害」同時發生的感官刺激狀況記錄下來,是為經驗。這種經驗擴大了生命體的適應範圍,也增加了其智慧的複雜度。但對一般高等動物,其生存取決於明確的反應效率,所以同型的後級經驗可以完全取代前級經驗,而不致矛盾。 進化到了人類,大腦神經更形複雜,以致後級經驗常與前級經驗混雜,必須藉判斷與選擇以適應變局,因此學習難度增高,幼兒期也從而增長。其結果是應變能力相對增進,生存目的之達成更為成功。 人類解決了本能的生存問題,卻又逐漸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社會結構。由於大自然並未預設此種應變的本能,人類不得不依據實際經驗,壓抑自私的人性,建立起各種措施及制度,以達到共存的「理性」目的。而此一後天的人為目的,對每一個體而言,不見得能有充分的認識,即使認識,在強烈的本能驅使下,也難以達成。 因此,世事變得錯綜複雜,生命體生存本能之智慧已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人生失去導引的方針,困惑、矛盾、猶豫、懊惱不一而足。其實,如果我們的定義正確,只要再把人生所遭遇的事件加以理性的分析,並訂為近程、遠程目標,分別逐步執行,這就是智慧。 當然,說來容易,因為人心貪婪,而世事利害交錯,目標很難確定。所以,佛家認為人之智慧已被私心所蒙蔽,唯有明心見性,才得恢復智慧之本來面目。 對人而言,積習已深,不具大智大慧,無法擺脫心、性的慾鎖。但是,電腦卻沒有「心」〔如今已知心的全部功能〕,我們只要把上述定義設計成為電腦上可以執行的程式,電腦就可以具備智慧,而且遠比改變一個人來得容易。 目前的電腦已具備這種執行能力,但卻是被動的,完全客觀的。根據定義,智慧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主觀機體。唯有在主觀及客觀相對存在時,智慧才有作用。換句話說,客觀事物係大自然所本存,如果沒有主觀意識參與,其發生與否,不具任何意義。而程式為程式師所預設,電腦僅作客觀的執行,並無主觀之作用。 因此,先賦與電腦主觀意識,視為一個有機體,再使之學習〔一次即足,餘者可以大量複製〕人之語言及工作方式,則智慧電腦即可問世。 主觀意識是一個哲學課題,我們可以根據對人性之分析,將之作為一個導向程式中樞。目前在語音處理及視訊處理技術之實用價值未成熟前,正宜先用鍵盤輸入,將文字之字義作為人機界面,一旦電腦能「瞭解」人的概念,其餘各種技術皆能迎刃而解。 令電腦瞭解文字意義是為應用自然語言,西方學者歷經卅多年之努力,迄今仍莫衷一是。其主因為西方有文法,所以人人皆由文法著手,而文法與字義毫無干連,做出的結果常令人啼笑皆非。後來改用語意,或兩者兼用,但又發現一字多義,甚且人常知字義之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以致無從下手。 中文常被人詬病缺乏文法,卻無礙人對中文之瞭解應用,曾有無數學者嘗試著將西方之文法移植到中文上,顯然成效不彰。這是因為漢字源自象形,文句之結構具備了如同電影動畫之「蒙太奇」意念,靈活生動,最符合人性主觀意識的理解。不幸的是,我們空自擁有人類最珍貴的文化資源,卻不知善用,可悲至極。 我為什麼一定要教電腦學中文﹖ 中文與中國文化根葉相依,一體形成。若捨棄中文,中國文化將僅存形式,精華盡逝。再若僅用中文,而不涉及中國文化,則中文只是一些符號,代表某些現象及事物,而不具人所感受的「意義」。這種文字與文化緊密依存的關係,是千年來交互發展的結果,以致形成中國「士人」一種獨特的氣質。 中文學習困難已為舉世公認〔老朽當時尚在整理漢字基因中〕,除了一字一形與發音無絕對關係之外,文化背景為其首要原因,很多詞彙源於歷史典故,諸如「馬虎、吹牛、鴻爪、逐鹿、足下、遺珠、斟酌」等等,不瞭解其背景出處,難明真意。 其次是源自中國社會結構的特色,諸如各種複雜的家族稱謂,如「叔、伯、姑、姨、媳、婿、甥、螟蛉」,再加上冠以「岳、堂、表、內、外、胞、親、義、乾」又界定了另一層關係。此外還有各種尊稱、謙稱等,不一而足,這些在其他語言系統中皆不常見。 還有倫理道德觀念,亦為中國所獨有,儒家所宗的論語,所談的只是「人際關係」,也就是一個「仁」字,拋棄了文化背景,仁字即不存。 崇尚自然,並將各種難以理解的現象人性化,加上豐富的想像力,一個超人間的玄妙世界又構成了另一些風俗信仰的字彙。諸如此類,述之不盡,無非基於文化之特色故。 以有限的文字符號,去描述無限的事物,其最精簡的方式莫如應用文字的組合。在中國人的觀念中,萬物萬象皆平等,各有其特徵及性質,文字僅為其本體之「概念」,是以西方文法中的「詞性」很難應用在中文上。然而,在組合的原則下,中文卻有一套「字法」,再根據字法延伸下去便成為句,宛如電影上的「蒙太奇」手法一樣,形成全部印象。 單位詞(有計量詞者)即為一例。計數時在數字後需一指定「性質」之字,不僅明瞭所計之值,且知其性質。在靈活的應用下,可以表達很多微妙的細節,茲以對「樹」之「幹」而言〔今已定義為體用因果關係〕﹕ –「個」樹幹﹕「個」泛指具有某種機能之個體 –「根」樹幹﹕根有原本之意,樹有根,可視為樹幹之本體 –「條」樹幹﹕長條樹幹,作條形者 –「枝」樹幹﹕指樹幹在主幹之分枝者 –「棵」樹幹﹕指有枝或尚有葉者 –「株」樹幹﹕可能尚有生機者 –「塊」樹幹﹕指已切割成塊狀者 –「段」樹幹﹕指某段特定部位 –「截」樹幹﹕指已切斷之一截 此外,一堆樹幹、一束樹幹、一車樹幹等,或以形、量以及所用的載具、容器,用最少的文字,表達了最完整的觀念。 再看上例,僅對「樹」而言,「個」不能用,因為樹不是個體;不能用條,則因樹不是條形(除非是樹苗),同理,枝及塊皆然,「截」更不可,因截後已非樹矣。 能不能用要視表達的情況而定,用得妙時,沒有什麼能與不能。如樹可以作單位詞用,「一樹桃花」有人把「一樹」當形容詞,這是受西方文法的影響,若將「樹」視為單位,桃花在一樹上,如同「一株桃花樹」一般。 再如「一葉扁舟」,以一葉指舟之形及量,這正是有違常理的「破格」用法,但其妙處充分顯示了中文的表意能力。中文重抽象的「意境」,一葉扁舟正是一幅畫,一種感受。試想何種情況下,「扁舟」才會成為「葉」狀﹖顯然要很遠,而且觀察者位置要很高;舟在水上,人在山頭,有山有水,高低對比。不僅如此,「一」表示水面上沒有別的舟船,清靜恬寧,與世無爭。對觀看者而言,心無旁騖,超然物外,此時此景,已不限於觀畫,簡直滌盡了心中塊壘,進入了另一個天地。 素為學者所詬病的是,中文缺乏文法基礎,以至於無所適從。關於這一點,其實利弊參半,文法的優點是規則嚴謹,易學易用,但從另一面來看,過多的限制卻影響了文字的表意能力,嚴重地損害到人的「主觀思考」。顯然,在現代我們應用知識的立場,主觀思考並不重要。技術人員、服務人員僅把文字當作工具,並不需要瞭解文字的本質。但如果我們要瞭解「人」的主觀觀念或想知道「人怎麼能思考」時,由於文法所硬性設定的「人為法則」已與「自然法則」不符,在自然法則已然不存的情況下,文字就毫無用處了。 中國文字的發展與文化的息息相關之處,正可由沒有文法這一點證實,我們不擬討論文化這個題目,只是舉出其間因果以作說明。中國之農業發韌甚早,人們有較多的時間觀察天時地利以及萬物興衰,相傳伏羲創八卦,是為漢字之始。由於八卦取法自然,象徵客觀真實,遂逐步有象形文字產生。文字的記事充實了觀察的內容,而正因為大自然的變化無窮,象形文字是具有記錄性的、連續「視覺」網絡,給予「接收者」主觀性的自由闡釋機會。 這種自由主觀是中國文化思想早期蓬勃發展的重要因素,卻也導致了後來的停滯不前。因為觀察記載及創造發明需要犀利的分析能力,但從事解說註記卻輕而易舉,且人見人殊,無一雷同。所以士人師法一家,各依己見,自由發揮,形成非常特殊的「宗師」流派,代代相承。後人能於此浩瀚的思緒中,略知一二,已經終生受用不盡。因之,千年以降,中國人自滿於過去,不事進取,停頓在故紙堆中了。 隨著傳統價值的崩潰,中國文字的應用效益也受到懷疑,大多數優秀的人才競相投向科技的行列,人文頓成真空,以致半世紀來但聞各界要求文字改革的呼聲盈耳,甚至有全面投向拚音文字之舉。 求好上進是人類成功生存的美德,但唯有明辨是非,慎察利弊得失而後動才是上策。拚音文字有其易學易用的優點,尤其是其文法的規則性極為明確,對法理的陳述以及技術性事物的應用上頗具成效。 但我認為,「精確」並不存在於客觀真實中,更不符合「人」之主觀思維,中國文字保存了人類千百年來思考的原始素質,正是當前這個時代「科技」所不能解決之「智慧」難題的僅存明證。由於應用文字語言,人類才具有智慧,才能創造知識,才有文明。所以只有透過文字語言的原始渠道,人類才能溯本追源,找到智慧的基礎。可是,拚音語文早在千年前就因遷就人為需求,設定了「規則性」的文法,而非本來面目了。所以一昧自卑自屈,罔顧自己的優點,東施效顰,是絕對得不償失的。 智慧是人類瞭解大自然奧秘的關鍵,人既能利用文字語言將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現象整理成為知識,就可以透過文字語言的理解方式,反溯回去以理解智慧本體。一旦我們掌握了智慧,即可利用智慧,為人類創造更高的、真正的幸福。這一點西方學者專家早有透徹的認識,但他們所面對的拚音文字,限於後天整理的人為「規則」,無從觸及「智慧」的過程本身。而中文未經修飾的、不夠精確的「缺點」,才是唯一的、最接近智慧的真實道路,我們不自知珍惜,又如何讓別人重視﹖ 用「概念分類」來解決字義的難題 文字四要素應用即為文字的整合功能,也就是說,此四要素彼此唇齒互依,且相輔相成。更重要的,是能應用最小的空間、最低的成本,達到最大的利用價值。 中文輸入經過國內多年的市場考驗,本人發明的「倉頡輸入法」已被肯定,根據資訊策進會1985年11月所發佈的資料,各種中文軟體採用本法者(含天龍、倉頡簡易,此外尚有部份與注音共用)佔全部七成以上,且被視為有利專業人員應用。如再以電腦總售量計,僅以漢卡(輸入輸出一體)之市場佔有量,即達近八成之多。 輸入法之價值,應由使用者裁決,作為一個從業者,唯有良知與技術是考慮的對象。目前,在一般電腦上,輸入只是一種文字的應用方式,要求不高。但電腦邁入智慧的階段,文字的功能必須具備整合性,否則又將面臨另一個痛苦的瓶頸,業者如未見及此,是其無能,若知而不顧,則是無德,而最大的輸家是無辜的用戶。 在現代資訊處理的技術上,字碼是資料的基本結構,最理想的字碼,應為等長度、僅佔必要的空間,但因為文字已定型,不容變更,故在處理過程中,需將文字輸入之符號轉換為資料儲存的內碼。 對中文而言,因為國人的資訊技術起步太晚,目前最通行之ASCII碼已經全被佔用,除非有具遠見且無狹隘文化觀的人士之支持,對全世界之資訊碼重新再考慮,否則不僅中文,其他非英語語系者,其資訊之發展,都將受到嚴重的阻礙。 以我們最近所發展的「博愛中文系統」〔老朽當時在美國博愛資訊公司任職研發部經理,1983年底開發出舉世第一套、供IBM PC使用之中文碟式系統,名為「中文之星」。上有16及24等四種字體之字庫,中文文書處理,中文BIOS,共佔軟碟200KB。惜因博愛經營者只賣美國市場,台灣及大陸沒有推廣,最後以慘敗收場。零壹的中文卡1984年才問世,倚天及國喬的軟碟則在1985年〕為例,為了採用十六位元的內碼結構,只得犧牲了繪圖用「圖形碼」功能,且避除各種「系統控制」碼,結果只得到24,000 個有效內碼。這對全部的中國文化來說,當然是莫大的損失,但我們認為這只是暫時的權宜措施,等待機會成熟,利用超強功能之系統,卅二位元內碼將可以徹底解決問題〔1983年就有24000字,比大五碼還多一倍〕。 字碼是供資訊器處理用,字形則是使用的人所藉以辨識的符號,中文雖然複雜,卻絕非無理可循。我們經過十多年的分析研究,發現了先祖們思想「歷程」,除了最原始的一些「象形」字形外,其餘百分之九十的文字,都是利用「形聲」法則創造的。我們再將「形符」及「聲符」一一分離,只用400個形符以及 4,000個聲符,分別以「中文字母」代表,再按組合法則取碼,即可組成近五萬個有意義的中文字形。因此,利用輸入碼,便可將所需字形組合輸出,一舉數得〔如今形符及聲符各加了一倍〕。 在初期,我們〔指沈紅蓮及老朽二人,另有林曉星曾工作一段時間〕集中精力在中文電腦的應用上,故只發展了15X15,16X16,22X24,24X24 等四種低密度字形。現在隨著技術的改進,只要有財力的支援,一定可以製作出兼具各種字體、各種大小、能供自動排版印刷的鐳射印字機用,全部記憶容量不過256KB而已。 因此中文字形應用的瓶頸已經完全突破,照理中文資訊應大有可為,但不幸的是有些中國人自卑觀念太深,落後於外國人並不覺得丟臉,因為生下來就已自愧不如,但絕不能承認一樣吃米長大的人會比他強。所以,寧願大家一起垮,各搞各的。重複投資,浪費人力,最後導致市場紊亂,自相殘殺,業者乏利可圖,研究發展停滯不前。 我們把字義應用在資訊處理上,尚屬創舉。儘管人工智慧研究有年,但因限於「字典」的文字解釋文字方式,不僅需要極大的記憶空間,而且無法有效地得到確切的意義,所以,一般學者莫不寄望下一代超級電腦,能以完整的知識庫解決字義的難題。 人在使用字典時,先決條件是已具有若干文字認知的程度,然後藉已知的文字,概略界定未知文字的範圍,還須不斷的試用、修正以及印證。有了相當的經驗,才能得心應手〔當時漢字基因尚在發展中,已發現「字典」之失,但未敢置喙〕。 其實,這是一種毫不「科學」的方式,當我們要求助於字典時,很可能一個字都不認識或識字不多,每查一個字,面臨的「生字」更多,開始學習外國語文者,必然遭遇過這種痛苦的經驗,更何況不識之無的資訊器材﹖ 我們認為,文字的意義不外人所觀察到的外在現象,現象與現象間的各種關係,以及主觀的感受和反應等,再深一層分析,外在現象有空間的大小、遠近、方位、形質,有時間的變化、動靜、快慢、方向,有視、聽、嗅、味、觸等感覺,有自然界本存的,也有人為製造的。主觀上則有直覺的感知、反應、動作,有意識的認知、行為、喜惡等等。 繼續分析下去,直到所有文字都在此一分類中明確地配置妥當,然後,只需瞭解其分類性質,就可以得到其完整的「概念」。 這種方法,我們稱之為「概念分類」,最後概念細分到抽象的基本「概念元素」,即可徹底解決「字義」的所有難題。其首要是「觀念組合」的功能,因文字有限,但所組成的詞句卻無窮,唯有利用觀念的組合,才可以靈活應用。其次是「觀念配屬」,哪些觀念能互相配合應用,必有一定的原則,至於可配屬的組合,是否常用,則與原則無關了。當然,永遠少不了已經習以為常的「慣用詞」,這些須在事先挑出來,另作解釋即可。 在我們目前已完成的概念分類中,共有八大類,主因是二進位制應用上的方便,其次在理解過程上,也得到相同的結論。最後發現了一個巧合,居然與易經的八個卦象的「八德」符合,故而定案下來〔當時對《易經》之認知僅止於此〕。 小杏子會這樣「成長」 我們正式開始是去年九月,〔構想則早在七年前〕現已完成最困難的文義分類,共計分八大類,每類四組,每組有八種,這種分類完全是為了配合資料結構,以及主觀意識的靈活應用〔此正值老朽發展漢字基因的初期,本文之價值也在於此〕。 由於我們的目的是一般用途,所以收了五千多個字,以及無法用字義導出的「詞」約三千個,其餘凡能用單字前後組成而意義可以理解者,概由程式處理。每字以32位元用作定義及前後文之處理。如此,我們只要64KB的空間,將常用的概念全部解釋清楚,其餘則用常識或用知識庫說明之(一如我做中文字形產生器,利用多層次觀念,現已能用64KB做排版印刷之中文字庫,但惜分身乏術)。 主導程式之計劃好了,連程式帶資料約估64KB,(我寫程式很不近情理,不僅求精且求簡,比如我寫的博愛中文文書處理只用了6KB的空間,功能絕不比任何大程式差)。另有常識區32KB,中文字庫96KB,全部不過佔空間256KB,用一台個人電腦就可以實現,不要說人家認為我瘋了,就連我自己有時亦難以置信。 預計三個月後(本來打算先做一台簡單的樣品,以便募些經費,但越做信心越強,辛苦些總比受人掣肘好)可以完成全部字義的多層結構,再三個月就能令「她」說話學習了。我已將之命名為「小杏子」,因第一台係用手提式的個人電腦所做,原機為英國產品APRICOT〔未能兌現,「智慧之旅」中有報導,老朽回歸大陸,到深圳去了〕。 目前我們的工作對文化上(不僅對中文,且適用於任何語文)已有重大的突破,緣因中外字典慣用文字解釋文字,任何人如非已知若干字義,具備相當的程度,實在無從下手,這也是西方學者不知如何令不識之無的電腦去瞭解字義的原因。我們的做法是用基本概念,給予每個字明確的「定義、定性」,如同物質的元素一般,而概念屬於人類所共有,作為翻譯實在理想不過(只要在小杏子中,加上其他語文,立刻就是翻譯機)。 對小杏子,我們的計劃是這樣的﹕ 第一﹕先要她瞭解字意,也就是對於所有輸入的句子,務求她瞭解其意義,且能偵錯,譬如說知道「一隻車」是量詞的應用錯誤,「年齡大」不是指「年齡」的體積很大;桌子不能裝到瓶子裡。這不是理所當然能瞭解的,人尚且需要經過十幾年的學習才懂,何況沒有血肉的電腦。我們正在做這一步,我在電腦中輸入了六萬個詞彙,然後按照順序印出來,有了充分的資料,再進一步分析某字的基本概念究意是什麼,字與字相結合,究竟有什麼規則。在分析過程中,也發現一些很有趣的現象,譬如說平常想到「打」總直覺認為是打人的動作,經過統計後,才發現它用在動作上的反而不多,用在一些動作不明顯的地方卻是多得不得了,像打馬虎眼,打趣,打傘,打瞌睡等等。同時我在寫一個程式,就是把人的感覺、知覺、價值觀以及自然界的一些基本現象等等給予電腦,否則電腦難以感同身受,不瞭解為什麼東西掉下來是正常的,人失戀了有什麼值得痛苦的,為什麼氣溫到攝氏36度,人就會哇哇叫。 我們打算收八千個字,包括一些單字和組合後與原意不同的詞,其他的詞,則由人任意組合,當然首先要找到組合的原則,有一些很容易找到,比如容器前(如瓶、盒、箱等)若加上基本質料(木、鐵、紙)等,就是指該質料做成的容器;若加上人造物(衣、書、酒等)就是裝該物品的容具。鐵刀可以割紙、割肉,因為在物質中,把物的硬度、延展性都分了等級,這樣就不必把所有的鋼刀、木刀、銅刀等等全部收羅。同時根據刀的功能、性質來判斷那些質料不能做刀。有些詞組合起來,用到人的身上,就有了引申義,如「擁」、「戴」原來都是動作,合成「擁戴」就有了更深一層的意義,我們也企圖把引申的規則建立起來,目前還在試驗階段。這樣做的原因,一是因為用小電腦就能做到這種功能,將是驚人的突破,二來是不可能把所有的詞彙收齊,三來是也許這樣做,才不至於斲喪了語言的生機,新詞彙產生,必定符合人的某種直覺,才能為人所接受,如果能把這種直覺分析出來,予以電腦,她也可以依據這個原則,來創造新詞彙。 第二是常識區的建立,如一些成語或者是未收入的新字、新詞,利用這八千字來說明,同時也要讓她有歸納的能力,使她能把每次的談話重點記錄下來,存入個人資料檔中,下次再與此人談話時,就能對他有較多的認識,談話越多,就越像老朋友,知道對方的禁忌,也能投其所好。當然,電腦也能「看書」,吸收新知識了。 第三是輸出的套件,瞭解和說話,我們分成兩個部份。在此階段之前,電腦可能會「瞭解」,但只能說有限的話。在這一階段中,我們把文法,修辭,語氣等一併考慮進去,但這要大一點的電腦,要有點錢才能做。 第四是知識庫的建立,因為每一門學問都是很複雜的,需有專人建立資料,而且要更大的容量,才能做到。談到這裡,有識之士應該認清一件事實,未來的電腦已遠非「電腦專家」的獨門技術可以勝任,這項「尖端科技」已經掉頭轉向,反璞歸真,回到人文、社會的領域中,電腦專家的責任只是設計、生產,至於電腦的生命、靈魂卻有待其他各行各業的學者專家協力培植之。 第五是其他感覺器官的建立,因為理解和視、聽、觸、味覺是相輔相成的,沒有「看到」一隻狗,永遠想像不出狗樣子,現在這方面的研究很多,可是沒有與理解相連接,產生不出印象與概念來。我們想把這幾個部份都聯繫起來,構成一個完整的「電腦人」。 我只擔心智慧電腦的後遺症 在成品未能完成之前,一切理論都是空話。儘管我有百分之一百的信心,但在當今舉世頂尖高手競逐之下,多言無益。 然而,我所憂心的卻是智慧電腦問世的後遺症。對一個未成年兒童,在地下挖出一顆炸彈,毋寧是件有趣的事。但如果深切瞭解所面對的事物,以及即將帶來的後果,那種心境絕非片言隻字可表。 問題在這種後果能夠避免嗎﹖如何避免﹖唯一的答案是,只有全人類的自覺與自律。而這卻是所有或然率中,最不可能出現的一種。既然不能避免,則希望能將其損害減至最低,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中國文化是保守的,自我知足的型態。這對進取性的科技、生產、貿易確是格格不入,但她卻如同宇宙中的慣性力,能維持一定的軌跡,長遠不變。如果有了智慧電腦,則為了維護人類的權利與尊嚴,將中國文化的精髓貫注其中,相信是可行的方針。 面對如此重大的挑戰,其影響又是如此的深遠,不幸國人一昧崇洋,對自己的文化毫無信心,致令大好良機,逐日蹉跎。我等不才,不過略拾寶山的殘屑,已自享用不盡,未敢擅專,特此獻曝。 後記﹕ 此為十七年前的舊文,老朽讀來,已是生澀不堪。當年留給各界專家學者「笑聲盈庭」,再看目前,差也差不太多。問題在,老朽兼有碳族及矽族之特質,感性理性日夕交鋒,每每受環境支配,不能自主。好在得明黃老思想,「道法自然」,一切因緣住行。 根據《宇宙浪子》的藍圖,自1983年起,小杏子理應懷胎三十年。此三十年中,元胎東遷西徙,居無定所。上文所獻之曝,原甕未動,載之於此,以供網友一粲。 又﹕有若干具有紀念性之資料,一併貼於「著作下載」欄﹕其他項下之「陳年往事」中。今後此類文件,皆將以「影像」形式,保存供來日之整理。 網主人白 |
#2161 留言者:漢趣 [2002-09-13] |
主題:《煤》,《炭》 之義。 朱師您好﹕ 請問《煤》,《炭》 之義是否倒轉了呢﹖ 謝謝。 後學 漢趣 敬上 |
回應﹕ 煤﹕字首〔火〕﹕能量發出光熱的形式。 字身〔某〕﹕不知名者,泛言事物。 會意,形聲–小篆 某種可以燒火的東西,指土中開採的可燃物。 炭﹕字首〔山厂〕﹕山崖。 字身〔火〕﹕能量發出光熱的形式。 會意,形聲–小篆 取之於山崖的燃料。 因木燒成之物亦取自山崖,且較普遍(煤需要有礦,中國南方無煤,多採柴燒炭),故一般人多用炭字,煤則專指礦產燃料。 文字無「絕對之邏輯」,得以聯想、應用,足矣! |
#2176 留言者:悠風 [2002-09-15] |
主題: 戰爭是什麼﹖是政治的外延﹖那政治又是什麼﹖ |
回應﹕ 戰﹕字首〔戈〕﹕兵器,即「平頭戟」。 字身〔單〕﹕大也。 象形,會意–甲骨文 持大戈,供攻擊、對抗用。引申恐懼、發抖狀。 爭﹕字首〔爪〕﹕手足的指甲。 字身〔手〕﹕人的上肢。 會意,指事–甲骨文 手爪相鬥,互不相讓,競也。 自古以來,人沒有兵器用手鬥,一人可戰,二手得爭,未涉及政治也。 政﹕字首〔〕﹕小擊也。 字身〔正〕﹕直也,定則也。 會意,形聲–金文 擊打使之正,管理眾人,使取正也。 治﹕字首〔水〕﹕液體。 字身〔台〕﹕私口,我也。 會意,形聲–金文 水之於我,極為重要,需妥善處理之、者。 單方面治理,導使入正,是稱「政治」。原意並非「治理眾人之事」,今則從之。 上文皆見諸《漢基因字典》。 |
#2187 留言者:緒含 [2002-09-17] |
主題:允執厥中 煩請老師解釋、說明這十六個字﹕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
回應﹕ 這是儒家的道統,相傳是舜傳給禹的十六字真言。 摘自朱子序文﹕ 人心–生於形氣之私、危殆不安、雖上智不能無人心。 道心–原於性命之正、微妙難見、雖下愚不能無道心。 二者雜於方寸之間而不知所以治之,則危者愈危,微者愈微。 「精」則察乎二者之間而不雜也,「一」則守其本心之正而不離也,必使道心常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焉,則危者安,微者著,而動靜云為,則無過不及之差矣。 漢字基因釋﹕ 人心惟危﹕ 惟﹕字首〔心〕﹕內感器官,司情緒及認知。字身〔隹〕﹕聚也。 會意,形聲–甲骨文 心之聚,考慮也;專也。發語詞。 危﹕字首〔〕﹕象骨形,節止也。字身〔厂〕﹕象人彎腰在巖穴上。 象形,會意–甲骨文 象人居高,懼也,險害也;又高峻引申正也。 釋﹕人乃一求生存的生命體,心中無時無刻存在「危機感」,經常痛苦不安。 道心惟微﹕ 微﹕字首〔彳〕﹕行為。字身〔山人〕﹕人在山下工作。 會意–金文 與山相比,人小而難知難見也,隱者,不重要。 釋﹕道乃人類文明發展出、應行的道路,但因「食色」的引誘,「功利」的需求, 絕大多數人只顧一己,「道心」輕微。 惟精惟一﹕ 精﹕字首〔米〕﹕稻米。字身〔青〕﹕生也,象物之生時色;菁。 會意,形聲–小篆文 細擇的好米,引申專一,靈也,物之純粹者。 釋﹕惟有細擇、專一。 允執厥中﹕ 允﹕象形,會意–甲骨文 象人點頭之形,許也,信也,可也。 執﹕字首〔幸〕﹕原字土為大,犯罪不止。字身〔丸〕﹕持也,手有所據。 會意,形聲–甲骨文 持據以防止犯罪,守也,持也,處也。 厥﹕字首〔厂〕﹕象高巖形。字身〔 〕﹕掘石缺氣狀。 會意,形聲–小篆文 巖下掘石缺氣,力盡也,氣短也,暫停也;又發語詞,其也。 釋﹕始可把持其中,斯乃中庸之也道。 意指﹕人生兢兢業業,朝以保夕;兼以認識不清,正道不張;惟有思慮精純,專心一致,始有可能危以轉安、昧漸得明,是為中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