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929 留言者:Wong [2001-12-29]
主題:「眼睛保健法」致沈小姐
  節錄自早前之報導
    每次只需時十五分鐘。其功效是增強視力,補充元氣,既防視覺組織萎縮,亦可「平衡陰陽」運動全身,有效地預防頭暈、頭痛、感冒、耳鳴、健忘、中風、脾胃虛弱等症,可說是一舉多得。
    其練習方法很簡單,室內外地方都可以,但光線不宜猛烈,避免強光直射眼睛。練習時衣領要鬆開,衣服不要過緊,雙手要洗乾淨,身體要盡量放鬆,姿態或站或坐都可以。
    步驟是用拇指疊著食指尖,對七個穴位進行按摩,促進經絡血脈運行。這七個穴位是﹕頭部的醫明穴(位於耳後乳突最高點直下與耳垂平齊的凹陷處)、風池穴(位於枕骨之下)、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點按時微微感到有一凹陷之處);腿部的足三里穴(膝眼下三寸,兩筋中間)、三陰穴(位於內踝上三寸)、湧泉穴(位於腳底,將五趾向足底彎曲,在足掌心前一個凹陷處)、合谷穴(在第一、二掌骨之間)。方法是準確揉按這七個穴位,各做十五至二十次。堅持一兩個月,即有良好效果。但練功期間,要注意飲食和情緒輕鬆,少吃辛辣刺激食物,避免酒、咖啡。
回應﹕
  謝謝指教,老朽已聘請按摩師一人,正理療中。
  災難折磨事小,老朽一時不慎多言,驚動方家,乞諒。前有所感者,見人不知自止,遇事若非過、即不及,拿捏之間實大不易也。
939 留言者:王山偉 [2001-12-31]
主題:感謝老師指導
  理想國尚未成功
  眾生仍須努力
  感謝老師指導
回應﹕
  老朽是「修行人」,無所謂成功與否,本應終生努力不懈。
941 留言者:劣者 [2002-01-02]
主題:開玩笑的問題﹖﹖
  請問朱老師,對人開玩笑,是否有驕慢的心態作用﹖
  做人這樣子好嗎﹖
  請老師開示! 謝謝!!
回應﹕
  「玩笑」者,「玩樂笑鬧」也,打開玩樂笑鬧之門,有何不可﹖但是任何事「過猶不及」,開得不知輕重、或開了不知如何關,就會導致「傷害」。
  緣「笑」與「哭」祇在一線之間,當情緒激動之際,血管內腎上腺素陡增,肌肉弛張,氧氣不足,立即產生了一種緊迫的反應。但是,當人觀察下去,如果是害,緊張持續;否則便突然放鬆。再基於能量遞減的收歛餘波,因之有了一頓一頓的哈!哈!之聲。
  所以,在笑之餘,別忘了,傷害可能就在旁邊!
  開玩笑有兩種目的,都容易形成慣性,不可不知。一是「嘩眾取寵」,讓大家開心開心。很好,開多了,會變成「小丑」,甚至走上娛樂他人的職業之途。
  另一種是「隔空施藥」,是在大庭廣眾之下,意欲對人加以褒貶。其褒不肉麻,貶而窩心,但表面看來,只是「玩笑」。這種玩笑難度極高,重要的是讓該知道的知道,不該知道的聽來有趣,一笑置之,乃做人的藝術也。
  要想做受人愛戴的「領袖人物」,一定要有這種能耐,輕輕鬆鬆一句話,就可以擺平天下大事!所以,開玩笑不見得就是驕慢的心態,除非是存心傷人!
944 留言者:惶惑的人 [2002-01-04]
主題:有關「得理不饒人」﹖
  請問朱老師,一個人得理不饒人,好嗎﹖
  而在一個團體中,上司常讓下屬感覺其得理不饒人,兩者能溝通嗎﹖
  一個人得理不饒人,是否亦是驕慢心作用﹖
  懇請朱老師給晚輩開示。謝謝!
回應﹕
  「得理不饒人」者,是天下最可憐之人也,千萬讓他三分,就算做做善事吧!
  為什麼﹖所謂「得理」必非「知理、明理」,只是難得碰到一次。就像一個人買了一輩子彩卷,偶然中了一次獎,難得之極,怎不雀躍三丈﹖
  老朽去月曾與某大企業家開會,大家談得愉快,竟然閑聊起來。那企業家有位秘書,突然插口說﹕「主席,您下午還有個重要的約會。」那企業家想了想說﹕「算了!那事取消吧!」秘書大驚﹕「取消﹖有千萬美金進帳哩!」企業家一擺手,止住那秘書,笑著說﹕「現在別談錢!多俗氣!」
  真正財多的人,數千萬美金比不上閑話幾句!真懂理的人,必知天理至大,無盡無窮。只有理多之人能夠「饒(食+堯=食物豐饒〈學識)」人,也只有饒人者才得以與人溝通。不饒人者,所知不多,所得不久,其目的非為溝通,也無從與人溝通也!
  「饒」了他吧!何必與「可憐人」一般見識呢﹖
953 留言者:菜鳥 [2002-01-07]
主題:合群?
  辦公室的同事們,常喜歡下班後一同聚餐聊天,有時唱KTV,有時別
  種玩法,大約都離不開吃喝玩樂,說老實話,我覺得不好玩,而且心
  想時間很寶貴啊(雖然我不見得多會利用時間),他們一再的邀約,我
  不知該如何拒絕,也不好意思明講我不愛,理由都快編完了,自己也
  覺得怪怪的,這是否是不合群呢﹖怎麼做才善巧呢﹖
  請指導,謝謝您了。
回應﹕
  所問者大問也!見微知著,斯乃豪傑!
  1,從天理而論,動而有功,同者相聚是為力量;異者相背遂有變化。
  2,由地基而論,物以類聚,有何種環境(政府);有何種生物(人民)。
  3,由人道而論,各有立場,堅持原則者屬金屬銀;沆瀣一氣者為土為泥。
  時代不同了,在過去,人們安居樂業,所安所樂者,道德倫理,千百年未曾一變。今日瞬息萬變,或土或洋,人們早已莫衷一是。兼在民主自由下,人民固難以作主,自己也不知從何所由來。於是,人人唯有「生理需求」是問,可以免用空乏的大腦也!
  時間寶貴是實,善於利用不易,故而世人成功者少,失敗者多;幸福者少,煩苦者多。合群與否,當視環境而定,明知浪費時間,應有勇氣說「不」(否則人人嗜毒、淫盜,君將何以拒之);善巧是「投機」,實話實說,初期同儕必將不諒。時久見人心,彼此無害則不傷,反而相處更和睦也。
  老朽當年從事房地產(見《智慧之旅》第三部),由於賺錢太易,一應同事「酒色財氣」,無日無之。老朽雲過天青,不動如山,從不沾惹絲毫。當年是彼等酒酣色飽,財大氣粗;如今卻局移勢轉,唯老朽碩果僅存,不致破產沈淪。
  老朽所恃者,利用時間,充實自己,堅持原則,絕不沆瀣一氣也。
955 留言者:張漢良 [2002-01-08]
主題:獨立思考
  朱老師在智慧之旅提到學習自我控制每天做三件不願意做的事
  那不做願意做的事是否等效
回應﹕
  等效。
  實際上,夫子說﹕「吾日三省吾身」,也是一種自我控制之法。其層次高,功效高,只是難度也更高了。
962 留言者:網主 [2002-01-12]
告網友:
  來本網者,尚請尊重老朽之原則,否則天下甚大,時間有限,無必要彼此浪費。
  老朽之原則曾一再聲明網上,但常有「孤鴻雪泥」,偶來駐足,特再聲明如次﹕

  老朽一介「野人」,不涉塵世,不知榮辱,親戚朋友概不往來(亦不承認)。老朽無情無義、不群不黨,不為人作嫁、不替人推薦、不資助私人、不從事不可告人之事!
  常有電郵來求,將老朽視作「大善人」,非也,大錯特錯之極也!老朽只知無為而為,不知有善而為也!能懂老朽之言,雖長篇大論可!不懂者,到此為止!
    網主人白
967 留言者:freeman [2002-01-13]
主題:迷惑與賜教
  朱老師﹕您好!
  您一系列的著作,有百分之八十,敝人皆曾拜讀過。
  尤其近來看了不少有關毛澤東經歷、詩詞、論述等書籍
  發覺毛澤東早期的思維、言論、行為,再參照您
  的著作,有似曾相似的感覺…毛澤東的豪情萬丈與您
  的宏觀雄願,有其類同之處……儘管如此 …我仍願
  向您學習,遂步去探討、瞭解人生真諦和奧秘。
  雖然如此,
  仍有不少人生疑慮和矛盾,在此略舉一、二
  一、人的意志力、反應力、記憶力要如何培養﹖
  例﹕有意志力,可幫助我戒煙、酒。有好的智力、反應力、記憶力,
  可讓我在學組合語言能事半功倍。不會因艱澀難懂而放棄。
  二、計劃與實踐、實踐與結果有落差時,要如何修正﹖
  例﹕公司總是會訂定業績目標,如果要達成不難,但要月月達成,
  除了個人心態因素外,也摻雜了許多其他自己無法容忍
  的公司管理、營運方針錯亂的因素在內,
  是要繼續奮鬥呢﹖還是離開﹖還是自立門戶﹖
  因而讓自己陷入天人交戰……極其痛苦。
  三、人有無企圖心,與目標的達成是否有其一定的關係﹖
  例﹕敝人一向是大而化之,因而在計較上,先天有其個性使然,
  凡事拙於與人爭,因而有放棄、棄守、不夠堅持的懦弱。
  此與企圖心有關嗎﹖
  四、堅持與固執,如何去判斷和取捨﹖
  例﹕如堅持(意志力)是達到目標的唯一之路。
  那要如何擺脫固執﹖     freeman
回應﹕
  1,知行合一是也!
    老朽抽煙凡四十載,「斷煙」數十次。人問何不戒之,因未能說服自己故。
  老朽工作忙碌,每抽一根煙,休息五分鐘。若不抽,工作無休,將更為勞累也。
  若謂抽煙折壽,生死已置之度外,尚期長壽乎﹖且老朽深居簡出,素不與他人往
  來,更無二手煙害之虞(來訪者活該)。
    今已戒煙月餘,緣有電視訪問,記者請老朽將煙「暫熄」,因恐播出後影響
  青少年之觀瞻。是矣!彼言有理,時機已至,遂「戒之」。
    意志力可鍛練,每日做三件不願之事,養成習慣即可。戒煙酒正為鍛練之良
  機,是一舉兩得也!反應力宜多運動,記憶力則練習背書。

  2,盡力而為是也!
    不必多考量,但到了不能容忍之際,離去可也!

  3,潛龍勿用是也!
    企圖心人皆有之,但未得其所,未得其時,順其自然即可。

  4,擇善固執是也!
    堅持與固執等義,唯有善與不善之別。
    固執=固定於所執者。以語義而言,是完成式。
    堅持=堅決維持。語句尚有餘味,堅決維持什麼呢﹖什麼需要維持呢﹖
    「善」也!
974 留言者:工人 [2002-01-15]
主題:去私寡欲
  承蒙先生指示四字。
  晚輩於「欲」者尚未沾惹。起心動念則不敢謂無。自當留意於此。
  「私」者晨起張眼即是。生性畏難。於天人交戰時往往避去。雖未每況愈下。不過養癰而已。
  年來游於先生網中。知尚有修行一事。始行此畏途。而荊棘遍地。箇中滋味甚苦。
  雖曰動心忍性。實為有勇無謀。亦且誤己誤人。還請先生教我。
回應﹕
  「欲」=谷+欠﹕山谷低下,有所不足之謂。
  聲色香味觸,皆人之大欲,此乃人性,若無,非鬼即神也!修行之人,「離欲」即可,不逃避、不沈迷、不依戀是也。
  起心則不宜再動念,念動更不應心隨,心念止於一端,即能「來往自如」。「如來如往」是稱如來,人人可達此境,勿視為畏途可也。
  私屬人性,人累世修為,小心翼翼,未必能斬除殆盡。修行之道,在於能「行」,「行大功立大德」,其大為公,是去私之唯一法門。
  若以修行為苦,其苦必至。人時機未至,不必勉強,多立功德,自有機緣。
  忍性不必,率性已可,任性則多造孽端。
  若尚有「緣」,不宜輕棄;誤己事小,誤人即孽。有緣應導之同行,初一小步,再一小步,積千百小步(此即修行也),雖天塹可渡矣!
  老朽幸有修行之福,係多世所得。故而自幼無家人緣,青年無異性緣,中年無婚姻緣,老年無子女緣,先有失故有得也。
975 留言者:NoBrainer [2002-01-15]
主題:Thinking
  Dear Mr. Chu:
  I am staring at the computer screen trying to put down my thoughts, but my fingers on the keyboard could not reproduce my thoughts on the computer screen.
  People often say I think too much that my thinking too much is causing me to become indecisive. The great war strategic master, Sun-Tzu said in his book something along the line of "a winner must observe and calculate every perceivable condition and situation."
  My "thinking too much" is however preventing me to make a decision. Please provide your valuable insight on this issue.
  Why do we, to a certain degree, care about other's opinion about ourselves?
  I notice that when I was little, I didn't really care, or maybe I was too little to know I should care, about other's opinion and I felt no pressure at all. As I am writing this e-mail I often have momentary thoughts about "how you would perceive me as a person" when you read this email.
  I don't like to guess what other would think of me but sometimes it is just automatic.  How do I stop doing that? Please advise. Thank you!
  Best Regards,
  Searching for a better way to use my brain
回應﹕
  非「想得太多」,是所思「不切實際」也。
  人間語言,盡為日常生活之溝通而設計者,是稱「現實」。若所思超過現實,即難以表達,下筆時捉摸不定。
  欲有所改進,可勤寫日記,持之三年,必有大成。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