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66 留言者:秦漢唐 [2013-05-28] |
| 主題:中庸之醫 老師您好: 看到前則留言「除西洋參外,其餘與近日所服之藥類似」,貌似醫生也開了仲景方「麥門冬湯」。既是經方醫生,學生大可放心,唯一擔心的是方中麥門冬的比例,是否與仲景原方相同。蓋因麥門冬湯主要潤「脾之大絡」,是以脾為中心,以中央土的力道,灌溉四方臟。所以麥門冬的力道一定要夠強,劑量要足,不然潤不到其他臟。 學生許久未曾寫作長篇文章,有感於當前中醫與經方的處境,「顯擺」一篇。因目前仍是病身,心火不足、神明不出,改了幾次仍覺拙劣不堪。請老師指正! 中庸之醫 人常謂中醫是中國一個地區、一個民族的醫術,不過爾爾。又謂醫術,乃小術也,郎中乃是「下三流」行業,不過爾爾。是爾?非爾? 人之肉體生命為體,精神生命為用,中醫醫理以兩者之結合度為研究對象。追求物質生命者,以之延年益壽;重視精神生命者,以之平和身心、提升精神生命的輸出效率。醫理為天理之一,孰有優劣?唯人之志,各有所之。 精神生命與肉體生命結合緊密稱為健康人,即「平人」(醫家不談「仙人」,但由病人至平人再至仙人,築基固本、拾級而登,斯可矣);反之,則謂之「病人」。平人身心和合,可稱「中庸」之人,是具「中性」;病人未能中庸,是為「偏性」。其實,病人、平人本無差別,由於人處於變化狀態,因此絕對「中庸」的平人,鮮矣、「鮮能久矣」。而所謂醫者,即糾正偏性之人趨向中庸,故中醫豈僅是中國之醫,實乃「中庸之醫」。 世生萬物,亦本無差別,人類經過千萬年的試驗、選擇、育種,根據服用物質後、其性質對人體的作用,將使人平和、可補充物質與能量的「中性」之物稱為食物,偏性適中、恰能糾正人體偏性的(如同開關身體內一組邏輯閥)稱為藥物,偏性較大、不容易操作或者使用面窄的稱為毒物。無論藥性、毒性,皆為偏性,故人參殺人即是毒藥,砒霜活人亦稱靈丹。故此,以中庸「正其極端」之義,中藥可謂使人「中庸之物」。 既知「藥」「毒」同物、「藥」「食」同源,余在食用熬爛的大米稀飯時,當作是在服藥(只惜此方不能盈利,故無商家宣傳);服用「腎氣丸」的心態與吃花生米類似;慎吃西瓜的原因與勿用「白虎湯」相同(西瓜的物性類似天然的白虎湯,今人不分季節、不分體質,大量服用,身受其害而不知);爆炒食物當作炮製藥物,煎製藥物如同煲湯(無怪乎《傷寒論》中傳承自廚師伊尹《湯液經法》)。心中早已病人與平人不辨;藥、食、毒,物物皆物。 知此,即知能治萬病的靈丹妙藥,身邊本自擁有,不在遠方,中性之「主食」是也!然而,白米飯價廉質樸,百姓以之活命養生,日用而不知其珍貴,日久遂棄之如敝屣。又逢今世西風日盛,西醫把持的各式專家為了商機,借「科學」的名義詬病養育人類千萬年的主食,大力提倡控制、縮減主食,卻推銷或令人口爽、或稀奇珍貴、或治標不治本(各種「指標」非中醫之證,實乃西醫廣告詞)、或奇果異蔬(以維生素的名義服用大量寒涼水果蔬菜,滅人心火),以及種種琳瑯滿目的商業食品、藥品、保健品,乃至當今大陸經濟作物擠占莊稼耕地,糧食大量進口,糧賤而地荒。 世人耳濡目染之下,早已不辨物性、道聽途說,競相往口中填塞。偏性加乘偏性,「藥物」加上「毒物」,既乏「中性」之米麵肉蛋魚等主食補益,又缺中庸之藥以扶正,以毒為食而不自知,視藥為毒而難入口,無怪乎平人難見,病人、「亞健康者」處處! 嗚呼!舉世昏迷,莫能覺悟!竊以為,降低巨額的醫療費用、提高糧食產量和農民收入、濟世救民並不難,讓「主食成為主食」即可!然而,中醫不興,中庸可得乎? 日用而不知其理的瑰寶,尚有如同白米飯一樣樸素的「經方」,余學醫即以經方醫理入手,側重於搞懂人體運行機制的理論(比如:小便的機制是肺中氣壓、脾胃液壓、腎中水壓均至強盛狀態,膀胱之廢水始能順暢排出;如果諸臟燥氣產生額外的氣壓,不時擠壓膀胱,而致小便頻數,在《桂本傷寒論》中稱為「小便淋漓」),注重經典中的醫理的概念系統化、準確化,醫理中陰陽五行也可為學習其他五術打下基礎,通過學習藥性更可以了解萬物之性(疑似文祥「資料編碼」)。 待漸漸深入學習後,發現中醫自岐黃而興,至漢唐而大成,自宋以降,去聖日遠、醫理漸亡。後世醫師不知醫理、不求通透,自以為是、崇尚創新,重流行(時方、偏方及後世醫書)而輕經典(經方及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重治標(短期利益)而輕治本(長期利益),重局部(某一症狀)而輕整體(整體觀),近當代中醫大夫不會治病、只會調理幾成常態,待西風東進之際,中醫立刻摧枯拉朽般敗走麥城,實乃理所當然! 實話實說,經方確有其缺陷:其一,藥方療效迅速,病解後即停止用藥,而且看似多證實乃一個病因,通常一並搞定,因此難以將病患(被笑稱「藥罐子」)當作搖錢樹一樣不停調理,故醫生謀生不易;其二,藥品種類少,且價格低廉,方子也不創新,故缺少商機;其三,對醫生文化素養要求較高,尊重經典、虛心探求深意始可入門,若理論不通,一旦開錯藥,治病有多快、殺人就有多快。正因此缺陷,後世郎中逐漸莫敢用之、莫能知之,仲景雖被貫上名譽醫聖的頭銜,傷寒論卻束之高閣! 後世醫生既不知其理,又不知「人性不變、物性亦不變」,遂肆意篡改仲景原方,或更換藥材,比如腎氣丸中換生地黃為熟地(同仁堂之金匱腎氣丸與桂附地黃丸皆如此);或是畫蛇添足,比如金匱腎氣丸添加牛膝、車前子;或肆意變更比例,比如麥門冬湯,通常將麥門冬的比例調低。使用了亂改的經方之後又說無效,即言經方不合時宜,以致仲景方之真意千載蒙塵! 雖然從傷寒論中探求的醫療養生觀念,與當今主流觀念相違背,廟堂之上的中西醫反對者甚眾,但《傷寒雜病論》仍在,只是能讀懂的少了,能闡釋成現代人易於理解的觀念更少。前日,當余看到如下歸納: 風暑--血(少陽、厥陰)--傳導 本於「密度」,對於密度的兩者極端表象作描述。 風:能量的高速流動的現象。 暑:能量近乎不流動的現象。 濕燥--津(陽明、太陰)--對流 本於「濕度」,對於濕度的兩者極端表象作描述。 濕:濕度極高。 燥:濕度極低。 寒熱--氣(太陽、少陰)--輻射 本於「溫度」,對於溫度(分子間的動能)的兩者極端表象作描述。 熱:系統動能偏高。 寒:系統動能偏低。 頓時拍案道:這簡直就是系統概念化的中醫!是知:當今觀念繁榮,仲景原方的微言大義,今世當出! 有理由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以經方模型、本草模型而構建的電腦程式,將繼承仲景等祖先智慧,使世人身心平和!中庸之醫必將重放光芒! |
| 回應﹕ 中藥之奧妙就在於藥方「大同小異」,大同者,同為治人病,病僅係時疾之丙,人體機制無別;小異者,狀況之別正係待醫之病源,人人有異也!因此,千百年來,各種經方歷久不衰,活人無數,卻又無一全同。西醫貌似「科學」,其科為機械、其學如齒輪,頭疼腳疼,部位雖異而用藥則殺疼如一! 汝此文,「開門見山」立論已偏,蓋所謂:「人常謂中醫是中國一個地區、一個民族的醫術,不過爾爾。又謂醫術,乃小術也,郎中乃是下三流行業,不過爾爾」本係無知無識輩之偏見,若以偏見斥偏見,頗類白犬吠黑犬,但聞吠聲震天,明眼人難悉所吠為何矣! 須知中華傳統素有士俗兩道,真士唯理是問;世俗但見功名利祿,以酒色財氣為念。世之真醫承之於天、以生命傳衍為目的,張仲景、李時珍者,神也!豈須躩蹦於權貴之舞台、嘩眾取寵?再言「中庸」,中庸指為人之道,絕非好壞兩端擇其中、黑白不分盡灰色!如此理解,中華文化無非天下食餘總匯,不顯黑白之潢汙! 汝既知中庸「正其極端」之義,斯乃抽象之精神境界,焉能將物質之中藥、推論為「使人中庸之物」。「極端」者,僅知其一不知其二之類,汝略知中醫皮毛,拉雜中庸大義,正係「極端之偏」,以致難明究竟,徒令識者空唏噓也!文乏大義,不可僭章,汝此文犯了輕忽之病,自以為是,當切實反省之! 做人須知:登山千仞,一日可竟;行路百里,旬日始達!中醫藥易學而難精,常看《黃帝內經》、《傷寒論》、《本草網目》等,僅知天高;若欲成就天人、有益於世,起碼要在熟學飽知之後再閱歷半生,多醫窮究,苦心志而盡絕思,始悉地厚!萬勿持粉彩塗鴉高樓,玩語文作秀網絡!風起雲湧,中庸道圮矣! |
| #11167 留言者:漁儿 [2013-05-31] |
| 主題:否定字 先生這些時與網友談論中醫及異步技術,學生因缺乏這方面的切身體會,所以沒有發言。好在先生有老中醫照料,又有懂中醫的網友建言,自己也就心安許多。 學生一直在解讀西方的形式邏輯,其中重要的觀念是「判斷」,所以也一直在琢磨漢字的「否定字」(# 10217),先生可否解釋一下漢字存在著那麼多「否定字」的意義?謝謝!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華夏文明與《易經》相輔相成,漢字則又受易理的影響,於陰陽相因相果之下,肯定之外必有否定,乃自然之然也。欲知否定字,於老朽之「概念分類表」中,凡立場屬動態、主觀之用者,皆有陰有陽、有肯定否定之謂。蓋主觀之見,有是有非、有愛有恨,訴諸概念,遂成體系焉。 |
| #11169 留言者:網主 [2013-06-05] |
| 告網友: 33年前,老朽為求證人間玄秘,曾拜師學習「五鬼搬運(事詳自傳--炎夏,據悉為武當山在台傳人,但惜無實據)」。師曰:「習此藝不難,難在要長期禁慾且必須在神前發三種毒誓:絕子絕孫、窮困終生、肢體殘癈,以致無人願學」。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老朽素來敢作敢當,只要得證人生真相,一切在所不惜。 師授以打坐、誦咒之法門,老朽練了一年,五鬼未見、搬運不得,但是「副作用」上身,如假包換!自後,老朽斷慾迄今,心淨性明,乃練功之助也;絕子絕孫成功,果無一絲一毫牽累;窮困雖不至於,但身上確無餘銀;只是肢體殘癈定義不明,老朽試以「病體殘疾」視之,卻是碩果纍纍、滿園春色! 天道公允,人生有得有失,自幼慈母見背,老朽身體疏於調養,但意志卻極端堅強。踽行至今,每視賤軀猶多餘之盲腸,而對精神追求卻絲毫不懈。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理之必然!是以老朽自頂至踵,具體抽象、坤靜乾動,未曾一日得寧(留言中悉曾備載)!夫求仁得仁、求義得義,其天理也! 近因計劃上山修道,恐賤軀罷市,特遍訪中外名醫,以免行囊淪為藥櫃焉。有幸者,數十年之宿疾「梅核氣」得癒,可省下大量喉片、喉糖;血壓恢復正常(略偏低);痛風遠颺、皮膚燥癢不再、頻尿已解。老朽躊躇滿志,自以為上邀天眷,及時脫胎換骨、皮輕肉賤,大可羽化而登仙矣! 然而,幸中有不幸,丹毒大軍來襲焉!緣年前入浴時,驚見右腿脛前有紅色圓斑,其徑約五公分,不痛不癢,數日而逝。去載又現,初不以為意,三日後長成水泡,去鏡湖醫院診治,始知為「丹毒」。醫生謂此病係細菌感染,唯有以紗布浸消炎水濕敷之。老朽因換紗布麻煩,改以衛生紙,隨時可灌注消炎藥水,療效倍增。此次復至,正好測試新法,二日即癒,看來數瓶消炎水即可對付。 常事乃常識,怪人多怪病,上周二老朽突覺左頜咬合困難。次日,嘴每動必痛、且聞關節「咯咯」之聲,老朽試以熱敷,頗能緩解。又一日,飲食已受影響,但卻不知此病為何方神聖!遂向鏡湖醫院求教,始知此病為「顳顎關節症候群」,屬「口腔外科」,惜該院無此專業,老朽只能自求多福了。 上網一查,此屬「新時代症候群」,老人關節常磨損,患者較多。得悉有下列六則自療方法: (一)舌尖頂住上硬顎(上門牙後面),此姿勢是顳顎關節休息的位置,壓力最小。 (二)舌尖頂住上硬顎(上門牙後面),然後張嘴打開關節。維持下顎關節良好活動,避免過度磨損。 (三)顳顎關節穩定性運動,以雙手拇指給與相對阻力。促進維持正常地關節位置。 (四)眼睛維持平視,下巴後收,將上頸椎關節與枕骨之間關節打開。 (五)頸椎中軸後伸運動,頭頸部後仰時,下巴不可向上或向外凸出。矯正頭頸部向前伸的錯誤姿勢。 (六)肩胛骨夾擠運動,促進頭、頸部及肩胛維持正常位置。 然而,偷多常為階下客,病久未必成良醫!自療幾天下來,頗有進境,一時心喜,輒張口自驗之。不料,信心爆棚,一時張口太大,卡嗒一聲,舊創遭難。時疼痛難忍,各種止痛藥皆失其效,不得已,覓一「口腔內科」救急。奈何內科不顧外科,醫生開了些消炎去腫藥,無濟於病,老朽已有首無口焉! 日昨,沈冰玉發動陸海大搜索,於新口岸得一「口腔保健中心」。沈子慎重之極,令林伯勳駕車、沈冰玉護衛,三人急奔該中心。中心有一醫師,行家一開口即知是關節咬合不當,病因多係心情緊張或用牙不均。經詳診後,謂情況尚輕,歸家熱敷即可,但近期絕忌張口過大或下顎左右搖動。 果然,細聲說話,小口慢嚼,不哭不笑,不怒不驚,如今已雨過天晴矣! 自我檢討,此次無妄之災有巧有驗,緣老朽「口腔植牙」數枚,上週剛妥;值VHDL開發系統受阻,正想方設法。由於新牙新到,右側用力較重;加上設計杏子金身,時間有限而工程浩大,難免心情緊張。一時不慎,擾動了老化的關節,偏又急功求癒,不斷在舊創上施力,是有災如是焉! 人生之奧妙,在於什麼叫做該不該!要知道,判斷一件事,無非是「利害權衡」。以「看病、吃藥」為例,病是害,但病癒未必是利,為什麼?關鍵在於「病之害」為何、「病癒之利」又如何,判斷不是拿刀胡砍,如砍得不到位,經常傷的是自己!是故,訓練自己大腦,遠比戴頂博士帽難得多! 人人主觀,不論上智下愚,人知一己所知、而不知己所不知。更甚者,人之知必自得、而不知常輕忽,老朽素來自制成習,久而遂不知何謂自制矣!此次利、害涉及道遠之重責,知最有價值的是時間,偏偏所剩不多,故時間有損就是大害;所不知者,利能熏心!不該急者不急,是謂「道法自然」,心既熏,是不該也! 痛時難思、不痛思定,好在沈子業已打通「電腦軟硬」二脈,對此異步技術胸有成竹,老朽大可將結構流程規劃妥當,時機一至、水到渠成。蓋單絲不搓線、獨木難成林,家國之存亡、文化之興衰,絕非任何一人之責也!此口腔關節,小恙也,苟若見小不知著,大事必偏!是有以記之。 |
| #11170 留言者:小人 [2013-06-06] |
| 主題: 老師:對於11168則,學生看了很多遍,但是還是不能瞭解,為什麼「分」字在「本源」中。 |
| 回應﹕ 真想瞭解?還是想湊熱鬧?是今天才不解?還是一直不解? 須知,三亞海灘是供人們休閒的勝地,男女皆宜;太平洋海溝則是地質變化結果,觀光客莫入!蓋漢字有很多層次,「字易」可以嬉遊、玩耍,但「漢字分類」卻只能望而遠之。為什麼?學習應有一定的立場、目的,老朽公佈「漢字分類」已三十年,從未多加著墨,道理很簡單,非人可立、無目為的也! 不錯,漢字之發展曾經「約定俗成」,但發展到今天,焉能「唯俗是用」?知道電腦軟體有種「組合語言(大陸稱匯編語言)」吧?當今有幾個工程師還會寫這種程式?何也?組合語言實乃「機器代碼」,是供電腦硬體使用的,硬體是其立場,效率則是目的,對「商業為帥」的工程師而言,難不可耐也! 再說,漢字真有256類嗎?如果沒有,憑什麼「分」?那麼,為什麼一定要「分」呢?可是,為了效率,能不分嗎?沈子的漢字理解程式只佔NKB空間,說來簡單;而小美用舉國之力,用超級電腦、花了七十年、寫了無數則程式,結果是佔有了全球市場、高科技人吃喝得腦滿腸肥,但是,一個LOVE都不能解! 真想學漢字,一步一步走可也!飛翔不宜!「漢字分類」蘊含天理、納須彌於芥子之中,兼融瘋人情、是人類思維(軟體)與生存「硬體」之介面也!神器寶物,可藏諸名山、可懸之廟堂,端視安全條件而定。時至今日,名山遊客如織、階為之平,而廟堂門可羅雀、清淨無塵!美材但知ABC,自然無意256矣! 故老朽謂之:「多多」思考,可正其義、或略近山門!然而,苟非出家人,緣何趣山門? |
| #11171 留言者:漁儿 [2013-06-10] |
| 主題:解讀「形式邏輯」 學生解讀「形式邏輯」,緣起於對當前教育和研究中忽略概念認知的反思。忽略概念認知的典型表現,是對「問題」認知的忽略,而只集中在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效果」上,於是「皇帝的新衣」層出不窮,其後果是造成了人們認知的困惑,乃至價值觀的混亂,即先生所說的「信」的問題。 學生一直在思考:人們為什麽會如此忽略概念認知?從思維層面上說,學生以為與「形式邏輯」占據思維的主導地位有關。先生曾說:「數理邏輯有其真實性,然而人類的概念思考也有其真實性,既然我們能承認數理邏輯的突破空時,何不利用概念的陳述,在人類理解範圍中,去描述宇宙的真相呢?」(層次論,二、存在的意義) 學生自知能力有限,所以將「形式邏輯」的解讀限制在自己的研究領域「計算複雜性理論(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theory)」,且集中在最基本的概念上。隨著解讀工作的深入,學生意識到了此工作的艱巨和危險,因為從觀念上來說幾乎是顛覆性的。好在學生報持「平常心」,將此當作自己人生的修行,看能否給後學們一些啟發。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是的,這確是「顛覆性」的議題,影響極其「嚴重」,涉及空中樓閣之根基!與論者若不深入虎穴,不立即斬帥奪旗,學者們面臨得失,必將群起而攻,戰況血腥無比!老朽認為,人本係主觀動物,千百年不過一瞬,真理永存,無須直指人非、毀人心志也!汝來此為緣,有緣說緣,果若當作「自己人生修行」斯乃正途也! 其實,人間諸相,無非夢幻泡影,舞台上熱熱鬧鬧,觀眾才有好戲消遣,何必分辨演員是誰?人活著,時間是債孽,千年前莊子與惠子樂魚之爭何在?如今蝴蝶、螢火蟲幾成瀕絕生物,人類亦正步之趨之!「形式邏輯」最多還有三十年市場,三十年?中國將成世界首強,漢字水漲船高,另一場主觀惡夢又將降臨也! |
| #11172 留言者:漁儿 [2013-06-15] |
| 主題:解讀「形式邏輯」(2) 人們常說:修養、學養等,先生可否釋解「養」?謝謝!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查漢字基因「養-(字首〔羊〕:家畜。字身〔食〕:吃,吃的東西)育,畜,延續生命。」 羊可食,食之,人因之而得生存,世事遂有進展。 修養:修之養之,以利延續。 學養:學之養之,以利發展。 |
| #11174 留言者:文飛 [2013-06-17] |
| 主題:思維方式對比 發言主題:思維方式對比 老師: 您好! 感官接受外界刺激,因前後二級強度之比,始有認識。通過對比,比較,比擬,比喻等類比方法,常能便於人們對事物的理解,加深對事物的了解。 晚輩對“思維方式”這個抽象概念有些模糊,想向老師請教三個相關問題: 其一,具體到人類群體,中國人與外國人在思維方式上有何相同與不同? 其二,具體到人類個體,男人與女人的思維方式有何相同與不同?(中外思維相關的書沈老師多有涉獵研究,這個問題不知沈老師可否一起參與解答) 其三,同為人類,群體與群體,個體與個體之間思維的差異,是因文字語言與環境的差異產生的嗎?那共性是因何而同呢? 順祝近祺! |
| 回應﹕ 人們對事物的理解,未必採用各種類比方法(類比係微觀立場,供研究分析用),蓋人必主觀,各有所見、各有所知,不能一概而論! 答一:人就是人,中外皆人,所異者「文化教養」也。 答二:古謂男女有別,乃基於當時環境,值今工業時代,分別有限矣! (沈補)有些事無法一一經歷,故參考汲取他人載之籍冊的精華,俾縮短學習時間。至於思維,從小到大,男性、女性,所見多矣,應該多利用個人思維去思維(除非是到神經元層次的專業知識)。 與其說男、女有別,不如說先天、後天兩因素,對個人思維的絕對影響。《文心雕龍》所論雖撰文一事,於思維觀察上亦有可取者:「相如含筆而腐毫……淮南崇朝而賦騷」就是對思維遲敏的描述。 幾百萬年的演進,男女生理及生存目標的差異,再加諸各個時代大環境對男女的要求、個別小環境(如家庭)對個人的影響,排列組合,不一而足。 沒有提供答案,男女思維的「方式」,在生理層次(神經元)是相同的,在心理或精神層次,影響因素如上所述,就比較複雜了。 答三:思維之別源自生活環境,共性來自人性,語言文字乃其末事也! |
| #11175 留言者:漁儿 [2013-06-18] |
| 主題:養(2) 發言主題:養(2) 先生的「顳顎關節症候群」好些了吗? 修養:修之養之,以利延續。學養:學之養之,以利發展。故所養者与生命延續有關。那么,学生可否进一步理解:就人性根本而言,此修之養之、學之養之者,「心性」也?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老朽在靜養之下,「顳顎關節症候群」已痊癒,謝謝!匪此生命必要之風浪,人安知秋景平湖之幽閑? 古人發漢字以承春秋大義,深悉人性與獸性無異,故以修養為延續生命、學養發展人性。今人輕「心」重「物」,唯物之餘,拜金求顯,道義皆忘,「心性」無蹤矣!兼以賢愚同鍋、煎炒如一,技術凌駕思維,民主蒸騰宗祖。於是乎,大庭廣眾之前,人人可無遮作樂,事事必期諸高潮,人已返獸矣! 於獸之域,水草應豐、芻料須足,否則難以為繼焉。是見舉世粥粥、鈞體肥肥,熙攘忙碌求溫飽、馭身勞力為富高,心性早已淡化為水矣(汝之理解不差,蓋淡水鹹水乃純度之別,多少不可以東西南北分也)! 註:近因工程師遠赴大陸,本室內聯網故障,資料上傳不便,時間延誤請諒。 |
| #11177 留言者:漁儿 [2013-06-19] |
| 主題:善(3) 先生就「養」的釋解,使得學生對「學習」、「修行」的目的及方向都有進一步的認知,多謝先生! 這些時向先生就「主觀、客觀」的請教,讓學生想起有關「真善美」的請教。于「真善美」中,中華傳統文化特別強調「善」,比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人之初,性本善」等等。 「主觀、客觀」是現代漢語的闡述,「善」承自古文,二者都直指人性,學生在想:「主觀、客觀」與「善」是否有一致性,即可以相互闡釋?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主觀、客觀」與「善」因人而異,若有一致性,即成一家之言,則可相互闡釋。 於儒家,客觀係社會大眾,聖者處處以社稷民生為念,主客一致、天人合一。於道家,道法自然,主客不分,善待自然即善待人類。佛家出世,以摒除主觀為目的,人果無我、自必客觀(事實上已成佛矣)。 |
| #11179 留言者:網主 [2013-06-21] |
| 告網友: 老朽修身養性又進一層,多年努力,迥非易事,特此奉告。 緣以往老朽堅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最初,雖能做到「不視聽言動」,但每每心不由己,為了各種「非禮」情事致心浮氣燥。直到數年前,偶見社會上「非禮」泛濫,且已遍及各界,老朽竟然無動於衷。繼而尋思:係修為有得乎?抑或心態麻木不靈?再不然闇聾夜冥,老朽人事已盡,行將折返乎? 日昨,與沈子交流,因本室責任重大而人手拮据。事無大小,沈子獨力撐持,常感工作壓力沉甸。老朽告以:負重物登山,初始健步如飛;及至過半,觀腳下雲霧縈繞,頗以勝任為得焉;待心頭鬱悒、一應煩苦交集侵襲之際,是已近山頂之時矣!言甫畢,老朽自忖,詹詹大言常虛,潺潺清心為實。旋翻閱網訊,李登輝、陳水扁耀入眼簾,一時未以為意。再閱世事,六四餘孽未艾,歐美已挾技競相欺凌,新八國聯軍堪堪在目! 孰料,老朽不僅無絲毫之憂,反而撫掌失笑,蓋爐火方殷,打鐵須熱;雙羽四足,時之已近。若一奕局,雙方落子似雨,人居局中,恍然見棋不見勢,真章難識。憶及老朽寫作《宇宙浪子》之時,日書萬字,每半月完成一冊。初,老朽自命文之大豪,欣而有慰;及文已成書,嗒然若有失,恨意有未盡,常擬更新焉。 其實,此書並非老朽泣心瀝血之著,甚且連布局規劃都得未曾有!當時,老朽只是心存一念、手敲鍵盤,神思遠颺九天之外,一任飛瀑自然流瀉(罟網有載)。然而,天知地知,唯老朽不知是自何處「抄襲」而來! 如今大惑得解焉,蓋世事前定,老朽素知。但因「我心」未淨,每每見棋不見局、明利不明勢,常有一時之昧。老朽多年修行,雖竭盡全力,擬跳出三界,但略窺雲端即跌落塵埃!何以如斯?一則「私心竊喜」,小我又萌;二則修為不足,山頂尚遙是也! 老朽果真登頂乎?試問:此頂何在?緣在同網一修,千載所積,獨樂樂不如眾諤諤,是有此記! 網主人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