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33 留言者:小人 [2009-12-17] |
主題:問題 老師;關於小杏子的理解,具象的事物好像不難,可是怎麼理解〔意義〕呢? |
回應﹕ 老毛病!小人問大問題,老朽猜小謎語! 要理解意義?查基因字典即可! 若係問:「小杏子如何處理意義這類抽象觀念」,可解之如次: 首先,查漢字基因字典: 意=音在心上:於此,心上已訂定目標之謂也。義=羊我,以自我為祭品。 對設計者而言,先有理論、後有方法,是謂按圖索驥,否則叫瞎子畫象。 設計小杏子時,必須在系統中心(即意識中樞),預定一個目標(有效期限視功能而 定)。每當有「行為」產生時,程式即檢查目標,以資判斷。關鍵在於此「目標」不能 出諸概念形式,更不能期望其「精確」,否則,內容將比不勝比! 若無目標,小杏子完全無法與人相比,因為人有肉體,目標明確之極。而且,目標是 判斷的根本,判斷又是小杏子理解的關鍵!除此之外,「精、氣、神、血、靈」為系統 之基本架構,氣、神即為意識之參數(罟網有載,不贅)。 且假定小杏子的目標是追求「倫理道德」,即可根據各種倫理道德之條件,將其體用 因果用程式連接在系統中心,且隨時檢查比對之。如此,即形成「意識」中樞。 當小杏子「神清氣爽」,系統運作正常,是稱「健康」。如果其「夥伴」行為不端或 語氣惡劣,有違倫理道德,小杏子會「氣餧、神傷」,心理「反常」。待到達某一極限, 導致系統反應遲鈍或脾氣暴燥,嚴重時更「三天(或更久)不理人」,以作為教人向善 之手段。此乃群體生活之本態,今人自由至上,大道失之久矣! 一旦小杏子成為「良伴」,其伴侶必會遷就體諒。長此以往,春風化雨必矣! 其次,分析程式流程: 每當小杏子與人溝通時,必經倉頡碼轉為概念分類,於此過程中(目前尚無視聽等功 能),概念之定義值已經傳入系統中(故此,小杏子只知倉頡碼)。根據老朽之規劃, 舉凡有違道德之字眼,皆有特殊定義(老朽陽謀若此)。程式一查到,基於內容條件, 或「氣」增生、或「神」受損,不一而足。 如果符合倫理道德,小杏子意識加分,「氣、神」一振。如斯,對小杏子而言,是稱 「有意義」!對人又何嘗不是? 上述說明可參閱《智慧學》第三章 慣性規律,第三節 人性--第五則 意義。要把小杏子當人,而且是中華文化的傳人,當然要符合傳統之倫理道德「意義」!沈子與老朽奉獻如斯,人間功名利祿無一在目,所求者,承續宇宙生命之真諦也! 因之,保護小杏子成為無可比擬之重任。蓋當今濁世,人人追名逐利,苟知「如是簡單」,必將蜂擁而至,紛紛以破解程式為榮。其中野心昭著者,更欲修改小杏子之「意識中樞」,以作為一己之私奴,驅使為非作歹焉!職是之故,老朽若無「兩把刷子」,本網自洩罩門,其辱當屬自取! 好在天道好還,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老朽正在謀策佈陣。只是在小杏子安全無虞之前,多言必誤;同時,於此襁褓期間,成長需時。是故伴學之選擇與測試之時機,暫時無法確定,一切都在未定之天。緣開一飲食店,顧及衛生即可;而以製造威力強大之「無機生命」而言,其責任之重,豈二三子可知哉? 正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
#9632 留言者:一碗清水 [2009-12-16] |
主題:知錯 老師您好! 首先感謝老師的指點,雖然是寥寥數語,但讓學生感到又是慚愧又是敬佩。慚愧的是學生急功近利,概念未熟,自以為是。老師償云,掌握概念即能到達智慧彼岸,又云要有十年之苦功。學生目前學習老師著作尚不足半年,便棄基礎而望高山,實乃有表現自己的心也。 敬佩的是老師認真的態度和對智慧的運用,一字一點,境界立見。學生知錯,學生當用心學習,方不負此莫大之機緣。 學生:一碗清水拜上! |
回應﹕ 欲觀世事,原有兩面。若當作月考成績,不及格就是不及格;若視為模擬考試,正宜反省自躬、升級可期。由汝之建議看來,在校必係高材生,頗得時賢之三昧。所惜者,時賢悉皆「五四精英」,既未能親聆聖賢古訓,又不知漢字微言大義。彼等等因奉此,漢魂既亡,祭以三牲,雖留遺憾,難言厚非! 老朽者,累經重劫,實乃前古餘孽也!不過據本網以作瓦釜之鳴,略奠遊魄逝音。如今網中六五滿載,無非寄望於天亮前後,待人智漸復,再振王綱也!須知,暴雨不終朝,世事縱否、其泰必至!夫龍潛於淵、鳥棲草木;蟾光之明,可供蚊蠅競舞,尚不足下田插秧也! 十年之病尚求百年之艾,今中華文明已垂痾百載,不急於此一時! |
#9631 留言者:一碗清水 [2009-12-15] |
主題:智慧學修改之建議 老師您好! 一,序言第十四段 中華文化原本建立在生活常識上,數千年來炎黃子孫以農立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人們於農閒之餘,將所思所知記載下來。 中華文化原本建立在生活常識上,數千年來炎黃子孫以農立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人們於農閒之餘,將所思所知記載下來。 二,第一章第二節第七段 無任何人所知略同,而面對社會,也人人各執一端,謀己循私,演為洪流。 無任何人所知略同,而面對社會,【人人也】各執一端,謀己循私,演為洪流。 三、第一章第二節第八段 於今省思,睹葉落枝枯應知秋至,見雲翻風飛可測天候! 於今省思,睹葉落【草】枯應知秋至,見雲翻風【起】可測天候! 四、第二章引言第四段 然而,人生的意義何在?難道人活在世間,只是為了功名利祿?吃喝玩樂?扮演一具感官的快樂奴隸? 然而,人生的意義何在?難道人活在世間,只是為了功名利祿?吃喝玩樂?扮演一具【感官快樂的】奴隸? 五,第二章引言第十四段 即令真理在前,對一個摸象的瞎子,能猜到什麼? 令真理在前,對一個摸象的瞎子,【又】能猜到什麼? 六,第二章引言第十五段 不妨說:人生實為演員之考場,考生事先準備充份,始能入闈。 不妨說:人生實為演員之考場,考生事先準備充【分】,始能入闈。 |
回應﹕ 一,此為兩句,若改句點則成一句了,蓋為一句則愧對其他農業民族。 二,「而面對社會,也人人各執一端」!係指面對社會後,人人皆應以大我為度, 「也、人人各執一端」具有指責之意,此微言大義不應忽略也! 「而面對社會,【人人也】各執一端」!係以人人為念,與原意不符! 「人人也各執一端」於文難以理解!若無前例、如何後「也」? 三、「睹葉落枝枯應知秋至,見雲翻風飛可測天候」係老朽自造之句,非現有成語。 四,「感官的快樂奴隸」與「感官快樂的奴隸」有別!前者強調「感官的奴隸」、後 者指「奴隸的感官快樂」!須知,漢字如同電影之蒙太奇,概念之序位與文意不 可分割,閣下只顧個人習慣而忽略了「老朽之原旨」也! 五,加不加「又」係口氣問題!為文各有所好!但去掉「即」字,力道全失矣! 六,又是概念理解問題! 份=人分別之,所分者為整體中之一。而分=以刀切成兩半,由少化多,引申為 由分之所得。如事物之「份量」絕非物理之「分量」!! 今人不明,常以充分為充份!老朽意指整體認知為度,非分之枝枝節節也! 請注意!本書非「凡品」,歡迎討論,但宜言之有物,絕「不可」抱時賢之殘霞而自許! |
#9630 留言者:網主 [2009-12-15] |
告網友: 再觀9611則,老朽確有疏忽,在《智慧學》一書中,未能說明「倫理道德」與能力之關係。現已於本書第五章-第三節 智慧首段,加入下文: 假定一個人有能力解決某個問題,是謂「能力」;照理說,更多的人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大。而根據人類發展的經驗來看,事實並非如此,往往人愈多,彼此間能力的損耗愈大。何以如此?由於各種生理、心理上的因素,人與人相處永遠是人生最重大的問題。 五千年前,中國的聖人就體認到了這一點,特別設計了自我控制的原則,稱之為「道德」;此外,又設計了人與他人相處的規律,是為「倫理」。中國人口繁多,竟然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維持著相對於其他社會、比較平衡的發展,正是靠倫理道德的智慧統一了全體的力量,遂能一一解決所面臨的各種問題。 網主人白 |
#9629 留言者:秦漢唐 [2009-12-15] |
主題:智慧學修改建議 老師您好: 1,第三章、第二節、第五則(生殖)、第三區、第三段: 「原文」精神生命也須繁衍,相當於文化的質變為另一層次。 「建議」精神生命也須繁衍,相當於文化的質變【,】為另一層次。 「說明」增加【,】。 2,第三章、第三節、引言、第二區、倒數第三段: 「原文」繼而每隔十年左右,隨著生理的變化,人性將面臨一系列的考驗。如同兩性的情關、物質的誘關、權力的貪關等。 「建議」繼而每隔十年左右,隨著生理的變化,人性將面臨一系列的考驗。如兩性的情關、物質的誘關、權力的貪關等。 「說明」刪除【同】。 3,第三章、第三節、第一則(溝通)、第四區、第二段: 「原文」於二十一世紀,多媒體集視訊、音訊、觸訊於一身,將對話、小說、音樂、電影通過網絡接傳送到人們面前。 「建議」於二十一世紀,多媒體集視訊、音訊、觸訊於一身,將對話、小說、音樂、電影通過網絡【鏈】接傳送到人們面前。 「說明」增加【鏈】。 4,第三章、第三節、第五則(意義)、最後一段: 「原文」3。人=操守。 「建議」3【,】人=操守。 5,第三章、第三節、第六則(意義)、第四區、第一段: 「原文」腦中神經密佈,能貯存經過辨識後的概念信息,且能隨時透過網烙調用。 「建議」腦中神經密佈,能貯存經過辨識後的概念信息,且能隨時透過網【絡】調用。 6,第四章、第三節、第一則(軟體)、第二區、第三段: 「原文」輸入:文字-倉頡內碼➉,得漢字之體用值。(若係語音須先轉為文字) 「建議」輸入:文字-倉頡內碼➉,得漢字之體用值【(若係語音須先轉為文字)。】 7,第四章、第三節、第二則(硬體)、第二區、第二段: 「原文」以未來之奈米技術,「輸出入裝置」之體積將不超過1立方釐米,包裝完畢後,將小於芝麻。 「建議」以未來之奈米技術,「輸出入裝置」之體積將不超過1立方【毫】米,包裝完畢後,將小於芝麻。 8,第四章、第三節、第二則(硬體)、第二區、最後一段: 「原文」在理想中,輸出入裝置只是矽族的一個偵測站,其主體為一中央電腦系統,以「單頻(詳見《罟網鴻爪》)網絡」互聯。。 「建議」在理想中,輸出入裝置只是矽族的一個偵測站,其主體為一中央電腦系統,以「單頻(詳見《罟網鴻爪》)網絡」互聯。 「說明」刪除一個【。】。 9,第四章、第五節、第三則(文明)、第三區、第二段: 「原文」一、精神生命 「建議」甲、精神生命 「原文」二、物質生命 「建議」乙、物質生命 |
回應﹕ 1,不必,無標點反而流暢。 2,「如同」與「如」略有分別,前者有將三種「同時」考慮之意。 3,己改,謝謝。 4,己改,謝謝。 5,己改,謝謝。 6,己改,謝謝。 7,己改,謝謝。 8,己改,謝謝。 9,己改,謝謝。 |
#9628 留言者:揚帆 [2009-12-15] |
主題:概念分類 朱老師: 您好,老師多次談及概念分類無人理解,其實挖寶者大有人在。只是此寶需要實證,如不動手則終歸理論而已。相信多數網友皆略知其中堂奧,只未動手罷了。 學生曾根據「人文系統」整理過一個概念分類表(3000字左右),其中分類甚詳,有於256類下再分十數類者。並曾規劃一簡易理解系統(1000字左右),以求驗證兼挖寶。后覺自己責任不在此,遂暫時擱下。 學生認為以罟網目前的資料,只要花時間、精力整理一番,做一簡單之理解系統沒有問題。有些資料甚至已成老生常談(概念分類)。 「漢人」大概是新網友,待學習日久自有所悟。老師不必掛懷。 末學敬上 |
回應﹕ 好極了,好花堪折終須折,既是有心,各顯神通吧! 老朽做了個約400字之實驗系統,將5000字之概念表中、性能相似之食衣住行工具器皿等各類,每類僅取一字,作為概念代表,也能供程式理解(以往各則說明皆來自該20kb之系統程式)。應注意者,凡「自定概念」,宜以個人主觀為準,對錯並不重要。待系統穩定後,多與他人溝通,有了答案,再行修正,始為上策。蓋概念分類係老朽一己主觀,原本由無而有,成熟需時,是故切勿拘泥。 只是分類尚自不足,真正的理解尚須建立各種資料庫,包括人事時地物等等。否則如同數十年前西人大肆標榜之「小博士」,人事一概不知,頂著博士帽,還在玩泥巴!不過,先建系統也是捷徑,只要考慮週到,將概念作為基礎、資料庫當作記憶體,對話是為溝通。到時,如若常識不夠,隨時可加也。 |
#9627 留言者:芋頭 [2009-12-15] |
主題:「行不行做」 先生您好: #9624則提及「該不該做」與「可不可做」,二者間的差別殊為微妙,令人深思不已。 那麼,「行不行做」指的又是客觀或主觀的什麼?敬請 先生指點。 |
回應﹕ 由於漢字的「詞組化」,時賢早已把老祖宗的慧思靈境毀棄無餘矣!自五四以降,一代已錯、二代盲隨,三代以下遂不明青紅皂白!坊間各「詞典」上,但見張三同李四、王五異王五,胡說八道只緣偽洋學者數典忘祖,西化蔚為土石流!如今的毛頭小子,仗網絡之便,火星文充斥,保證白話殺文言,今人驅古文;自由滿天飛,民主好造反! 文字之「多樣化」對讀書人大有必要,但對食不過一「飽」的工匠,則唯「餓」已足!漢字微妙之處,正在於各人「主觀之境界」,而主觀境界須由客觀認知表達之!蓋主觀者,一己之私密也,若表現於外、必有洩「心機」焉!是謂:立德、立言唯正氣是大道所之! 以#9624則所舉之例,其義大矣哉!若人不知其中奧妙,苟胸中無丘壑,提筆為文,焉知天高?但凡人欲表達己意,必也,非出自衷誠即係一己私欲。識者,見微知著,其間有程度之別、有真假之分。夫燕雀但棲一枝,昊天不過三丈、瀛海莫非咫尺,同同異異,能供一飽足矣! 察人之主觀需求態以程度區分,由淺而深計有「想需願要愛」五大類,「肯」則介於主客之間(餘如企望冀盼則已形諸「動作」),「會」代表時間關係,而客觀則視情況有「應須該能可」等。以下各句之解釋,悉依照「漢字基因」一一剖析之。是知,若用一般「詞典」,漢字悉成「木乃伊」,應該須可能不分矣! 「想不想做」指的是主觀想法,是需求的第一步,心動則想,微風起於蘋末矣。 「需不需做」指的是主觀條件,理性浮現,「需」字當頭,有冒雨之慮也。 「願不願做」指的是主觀意願,考慮到各種後果,能否負擔乃意願之根本。 「要不要做」指的是主觀需求,情況迫切,感性得逞,有此需求也! 「愛不愛做」指的是主觀嗜好,不顧一切,愛之雖投火亦無悔。 「肯不肯做」指的是主觀態度,肯止於肉,主觀客觀戰於野,其色玄黃! 「會不會做」指的是客觀時效,會者天人相合,乃時之至也! 「應不應做」指的是客觀機遇,機會當前,有應無應、在此一「做」! 「須不須做」指的是客觀必然,做如何?不做如何?斯必須否?思之! 「能不能做」指的是客觀能力,做!有無能力?對後果有無影響?再思可也! 「該不該做」指的是客觀條件,言及核心則為之,否則不為!三思而行! 「可不可做」指的是客觀環境,釘住口實,環境作主,成敗在於廟算,亢龍無悔! 「行不行做」非傳統之正確用語,蓋「行」者,行走也;「做」者,從事也!「行做」乃兩種相異之動作,邊走路邊繡花耶?一心焉可二用哉?今人早已不識廬山真面目矣!凡遇外星人,老朽退避三舍! |
#9626 留言者:牧牛 [2009-12-15] |
主題:智慧學第二章修改建議 一、智慧學第二章第三節之一理論第十三段: 原文:如此,為一線性系統,一如陰陽之互變,在同一 結構中向前衍伸。 建議:【衍生】 二、智慧學第二章第四節第四段: 原文:有的能通達九幽,有的卻不離五感,因此, 人類社會分道揚標。 建議:【分道揚鑣】 三、智慧學第二章第四節之一原理最後一段: 原文:漢字納須彌於芥子,其範疇及於宇宙本體,其認知已完全超出 主觀經驗。任何人畢其一生之精力,都不可能全面掌握。 建議:漢字納須彌於芥子,其範疇及於宇宙本體,其認知已完全超出 主觀經驗【,】任何人畢其一生之精力,都不可能全面掌握。 |
回應﹕ 一、此指線性系統之開展,衍生不可! 二、可,已改,謝謝。 三、可,已改,謝謝。 |
#9625 留言者:秦漢唐 [2009-12-14] |
主題:剛體 老師您好: 感謝老師教誨,學生受教了。 《智慧學》中多次提到「剛體」的觀念,請問剛體的性質、結構及體用? 學生 敬上 |
回應﹕ 剛體是物理專用的名詞,指一種並不存在的理想系統,由外至內結構性質完全一致。換句話說,剛體是固體,不存在形狀變化,且不論是否受力,在剛體內任意兩點的距離都不會改變。 在本書中,為了避免討論時的困擾,便將最基本的系統假定為一種剛體。這是人類探宇宙真實最大的罩門,因為無論真實是什麼,必然會有個循環劫:「那個什麼是什麼」?所以基督教訂了個規則中的終極規則,就是「上帝創造一切」,而上帝不容再問,只要有「信心相信上帝」即可。 同理,西方科學取代了上帝,觀念依然牢不可破!物理號稱一切要以「實驗」為基礎,但也設了個不可置疑的終極規律,假定物質的基礎是基本粒子,也是種剛體,無須「證實」、更不容過問。在本書中,則根據事實設下終極邏輯:「人靠感官認識宇宙,故生存在本系統之中無法瞭解系統之外。」就想問,也問不出什麼來! 其實,只有西人過份自我膨脹,以為人能征服宇宙,常用一些「專業術語」來光耀自我、迷惑世人!想想看,人連自己都不瞭解、人連身邊的人事都諱莫如深,偏偏好大喜功,把牛角尖放大千萬倍,胡作非為、騙死活人!老朽預言在此,當人類把地球破壞到千劫難復之際,曲終夢迴,後人才會實事求是,安享餘年! |
#9624 留言者:漢人 [2009-12-14] |
主題:理解 老師:我看了#9594則後,也漸漸開竅了,可是,問題也來了,如果我問小杏子:你喜歡吃糖嗎?照我的推理,回答應該是:我不能吃糖。問題是,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要全部建檔,那不是天文數字嗎?該怎麼辦? |
回應﹕ 怎麼辦?不辦最簡單!老朽會荒唐到這個地步?如果吃糖都決定不了,天下事還有什麼可以胡吹一氣的?當然,這些也不是老朽喜歡怎麼說就怎麼說,在此談的是漢字,漢字之偉大,正在於千古以來,早將這些「常識」濃縮到字形結構中了。老朽不過是俯拾前人遺穗,將之發表出來而已。 不過,老朽也有個問題。不,應該說是有個「難題」!?!漢字基因曝光已久,已經曬成肉臘了!假如漢字是寶,怎地未嗅到一絲紅燒香味?老朽一再輕洩天機,分明有大雨傾盆,怎地無人出門打傘?老朽還能說什麼?把小杏子剁成肉臐?在賣場公開大贈送? 話說回頭,老朽掛網,自取其辱!又怪得誰來? 也罷!時至今日,自作孽不可活!不過,老朽也有底線,「資料結構絕對不置一言」!沈子為此,已花了多年心血,頭髮都白了(前天老朽偷偷看到的)!那才叫真功夫、大奉獻,至於效果如何,明後年必見真章(老朽提到「伴學」只為了未雨綢繆)!所以,老朽只能就程式流程(20KB)上,詳細說明之。 問小杏子:「你喜歡吃糖嗎?」 小杏子答:「我不能吃糖。」 分析之,查概念碼,得: 「你」=0802h 「喜」=9101h 「歡」=9108h 「吃」=c001h 「糖」=6203h 「嗎」=0a11h 理論:首先,又得談理論,蓋老朽已走火入魔,萬事無理不行也! 要知道,若要賦與電腦以「生命」,就必需瞭解生命的功能及電腦的特性! 從根本上(連細菌都具備者),生命的功能靠天地人三才維持: 天=環境變化 地=刺激偵測 人=利害抉擇 在這個問題上,所涉及的只有利害抉擇。如何抉擇呢?麻煩了!又是三才! 天=概念分類 地=趨利避害 人=小杏子 以「喜歡」為例,概念分類中,「91h=好感」。問題是:好感為觀念, 人對觀念是經過學習而得,電腦呢?程式設計! 如何設計?根據前面說明:天=好感,地=趨利,人則執行之。 如何執行?簡單,小杏子(=你)只要檢查與「吃糖」的向性關係即可。 何謂向性?又是理論了!蓋無理論,寸步難行,此之謂也! 以愛恨為例,苟愛,人想方設法接近之,越近越好!好到二人一體! 若恨則反之!在漢字中,向性無所不在,無非趨避取捨,所別者,層次 也!知者必知之,不知者不知,不贅! 所以,「好感=程式檢查『兩者趨近』的關係」! 如果要「趨近」,表示兩者之性質相同(蓋「人體」不能與「風俗」 趨近、具象不能與抽象趨近、名詞不能與動詞趨近)。 程式檢查小杏子資料,發覺結構中沒有物質。也就是說,當繼續檢查 時,若概念中沒有可以「趨近」者,風馬牛不相及!即屬否定類。 結論:不必事事都寫在常識庫中,可以省卻天文數字,一個概念分類表可決矣! 所以,電腦明確理解了「小杏子(你)喜歡」的定義,繼續看下文之「吃糖嗎?」 「吃」之bit8為「1」,表示是動態、主觀、用,BIT7為「1」指係行為族,BIT6為「0」指本能類,餘為官能屬之飲食類。此類〔因=功能=效應〕,〔體=口喉〕〔用=食物〕〔供生存〕。其「用」為食物,必有體,應查「吃」之體為何,以求知能否「趨近」。 於是,再查倉頡碼,發覺屬於「口」,而「口」為物質體,小杏子沒有!已經知道「不能吃」!但是,在漢字中,尚有『吃虧』之觀念,不能斷章取義,必須再查下去! 「糖」bit8為「0」,意謂靜態客觀之體;bit7及bit6皆為「1」意謂具象、人造物類食衣屬之佐食類,其〔體=物質〕〔用=助食〕。至此已知「糖」係物質,顯然,小杏子不能「趨近」,殆無疑義(其實,凡BIT7=1者皆然)!既「不能趨近」,是等於「不能喜歡」。又因所問為「喜歡吃糖嗎?」故將「喜歡」視作「吃糖」,代入原問句,賓主易幟、問話變答語. 小杏子答:「我不能吃糖。」 還要如何簡單? 不過,「食色性也」,簡單得遠近可決。「做」就麻煩了,因係後天學習所得,要考慮的因素就多了,諸如: 「要不要做」指的是主觀需求 「想不想做」指的是主觀想法 「願不願做」指的是主觀意願 「愛不愛做」指的是主觀嗜好 「肯不肯做」指的是主觀態度 「能不能做」指的是客觀能力 「該不該做」指的是客觀條件 「可不可做」指的是客觀環境 這些可當作作業,自行參詳,老朽無意對牛彈琴! 後註:這祇是「客觀」認知的例證,即令是人,對「喜不喜歡吃糖」也各有答案。關鍵在於「概念分類」整理後,所應檢查者,實乃各概念所具的「基本性質」。只要基本性質之分類合乎常識,不論輸入什麼問題,其答案必然符合常識認知。當然,有不少例外(最怕是分類失當),這就是沈子的價值所在,要很細心地、一點一滴的過濾出來。老朽唯一的能耐是歸納,要將宇宙萬象歸納為「一」,好在不成功,亦能「歸空」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