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9678 留言者:漁儿 [2010-01-16]
主題:问题
  謝謝先生的鼓勵和教誨!
  和法國同事共事時,在如何對待“問題”上,我們常常有分歧。面對一個問題,法國同事比較滿足邏輯或模型上“懂”,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解決問題的方法上;我卻希望從形象和直觀上“懂”,因我認為:心“動”、心“通”、而心“懂”。所以,我常常要花幾倍于他們的時間,來看“懂”問題;而他們卻很快就進入了解決問題的階段,並且可以並行處理幾個問題,井井有條。面對他們的“高效率”,我常常自愧于自己的“低效率”,但又不能完全接受這種“高效率”,因為我發現,我的“低效率”作事少些,但最終解決問題的方法往往簡單和自然。可有時我會誤事。
  我試著從“問題”的詞源上、對此分歧做初步的分析,謝謝先生指正!
  1,西文詞源
  “problem”,來自古希臘語“proballo”,proballo = pro (in face of)  ballo (to throw), 意指"anything throw forward",即指橫在起點與目標之間的“障礙”。
  另外,“question”也與“problem”有關,“question”在中世紀時,指審判、調查。
  2,漢字詞源 (漢字基因)
  問=門+口:門中有口,始能溝通,象徵求知。
  題
  是:日+正,肯定也
  頁:頭也,重要的
  題者,肯定是重要的因素。標示。
  問題者,欲求知之主題,即人對事物本質的求真。
  一,如此,我的法國同事主要是把問題看作“障礙”,他們重視如何搬走它,或找一條越過它的路、以達到目的;而我往往為明白問題的來源、意義、立場、目的,傷著腦筋。是否還可進一步用先生對文明發展的兩種主要方向解釋之?即,一種重視實用的工具;一種注重抽象的內容。
  二,可否請教先生,面對文化上如此的殊異,如何待之?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此乃「狩獵」與「農耕」文化根本上的分野,也正是「西洋」與「中土」的價值觀所在。對一個中小學生而言,死背苦練為最有效的讀書法;到了大學、研究院,人必須用腦推理。但是,以目前的教育機制,一切以西洋為主,獵物至上!以巨集方式一網打盡!於是乎,便有了汝所言:「他們的高效率」!事實如此!
  問題在,宇宙進化不止、人生漫長,如果以衣食為最高準則,效率當然重要。可是效率的代價,正是當今的世態:地球生態失衡、人類社會騷亂、個人心理迷茫、未來生活堪虞。人若以前述現象為「正常」,大可欣然面對;苟若追求幸福人生的理想,問題就來了:憑目前這種「科學」教育,還能去哪裡?
  農耕族一向只顧千秋、不看眼前,所以,對「效率」的定義,還要加一層「永續」的條件。所以,在教育中以「待人」為主;但不到進入社會,學生們嘻嘻哈哈、待人毫不重要。所以,中華傳統文化被視為「迂腐」,在上個世紀一舉被五四專家們否定,國人開始追求西式高效,因而有了二十世紀的迷航!

  若要反思,問題如下:
  1,理想世界應該是當今的狀況嗎?
    同意者,不妨繼續往前走;不同意,另謀良策。
  2,如果有問題,難道不是急功近利的後果嗎?
    認為不是,快快加入爭奪行列;否則,該止則止!
  3,再若想要回頭,人類應該從何下手?
    麻煩到了!在教育方式限制下,人類早已束手無策!因為,狩獵族只負責殺戮,而
   不顧「事物本質的真實性」。現在大禍已成,像「京都議定書、哥本哈根會議」,開
   不勝開、吵不止吵!為什麼?以往教育之「效率功」也!

  近日老朽正談到「邏輯」,西式形式邏輯只推演表層,結構式則要考慮三層。談效率,一層當然比三層快!但談真相的認知,三層絕對勝過一層!如果把邏輯當作工具,一層簡單方便;再若把邏輯視作人類瞭解宇宙真實、認知自我狀況的不二法門,簡單方便有什麼意義;更別說「巨集」是否正確,若錯了,誰負責?
  所以,獵人只知打、殺,農夫則要考慮整地、施肥、下種、中耕、除草、收割!假如人只生活三代五代,一時野生動物打殺不盡,可以贊言:狩獵有效率!但若要在這片土地上生存千年萬載,老朽保證,待狩獵族殺光了野生動物,只有自相殘殺!但是,農牧族雖然活得辛苦、少點肉吃,但總能活下去!
  這不是胡說,本世紀就了明證!老朽自1973年就打算回歸,但被阻於日本大使館(詳見《智慧之旅》)。1983年再度闖關,曾眼見上海虹橋機場黑暗無燈之狀。1987年赴深圳「義務教學」三年,眼見歐美壓迫欺凌之醜態(包括六四),但老朽饒有信心(唯對文化失望),斷言中國必強!

  看看羅馬帝國吧!看看拿破崙皇帝吧!那種效率如今又在哪裡?中華呢?別急,天還沒亮哩!2012年到了,「效率」的真相才會大明!狩獵族也該休息了!
  這些事不要與法國同事辯論,他們不可能懂的,沒親自喝過龍井的人,怎知龍井的味道?何況中華文化失傳已久,汝乃新中國生力軍,未必理解其中精髓,強言之,豈非誤導入盲?
9677 留言者:持心若水 [2010-01-16]
主題:人生目的與親民之道
  老師曾多次指出人生目的于人的重要性,如果不知去哪裡,煩惱與困惑常讓人舉步維艱。
  學生大概是那種《道德經》中所謂的“中士”,聞道后,“若存若亡”。學生自認為也有自己的人生目的:以真誠換取真誠,以善心點燃善心,以美麗呼喚美麗。只是這種目的便宜了學生的懶惰心理,遇事做事,不遇事修心修德,安身立命的心裡居多,不知是否正確,或者正確與否只能交卷后等待評判,其實一點取巧不得。
  老師曾對學生做過些指點,人生若此,未免格局太小。學生也悟及,“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但“親民”之道,學生始終找不到正途。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有些人我不知道他們的需要是對是錯,所以沒去幫助;有些人我不知道自己的幫助是對是錯,所以也沒去幫助;再有些人,好像根本不需要幫助;最後只是一些(幾個)與己相似的人,相互幫助,卻幫助不了那么徹底,只能盡力而為。終生皆苦,能做倒得總比自己想做到的少。
  學生 持心若水 敬上
回應﹕
  其實,生命本身就設定了目的,而且,非常明確,毫不苟且。人的感覺器官就是小宦仔,把生命的需求放在首位,牢牢的控制著意識,為所應為!說穿了,其目的便是生存、生殖!問題是:感官只是大政府的「小科員」,等因奉此,憑什麼知道「好歹」?若不知好歹,政府又怎能任其「為所欲為」?
  老朽所說「目的」,是當人反思後,力求「莊敬自強」,要站在更高的層次上,遠眺自許。有必要嗎?這就見仁見智了,若以「結構邏輯」分析(正好現炒現賣,圖個新鮮):
   1,整體系統觀:生命有其生存的既定目的,肉體至上,人為生命之一,必須遵從。
   2,人類認知性:人若順其自然,很好;如若不自滿為肉體奴隸,則當用大腦思考。
   3,天地人結構:天指個人環境因素;地指個人謀生條件;人指各種可以考慮變數。
  在這種原則下,假定不自滿被肉體奴役之人,有下列結論(因係分析靜態狀況,無需應用、執行):
   天:大環境好,自我改變極難,多半是「若存若亡」的結果,理由不必。
   地:謀生易,自我改變也難,就算刻意「上進」,也必須先找到強烈的誘因。
   人:人只有在困境中才能「幡然憬悟」,否則想「幫幫忙」,實在談不上什麼格局。

  佛家看來,人生在物質需求下,陷於「欲界」;感官受到刺激影響,心生幻覺,是為「色界」(現代科學只承認此二者);意識透過修為,可達「無色界」,是稱三界。老朽常謂:跳出三界、不住五行!那是個難度極大的目的。老朽努力至今,欲界已渡、色界淡然;唯於無色界時進時出,蓋中華文化不興、地獄未空也!
  至於汝前文所陳,已將人生「當為、應為」與「願為、樂為」混為一談矣!「目的」絕非今天助甲過關、明天幫乙謀事而已,凡舉手之勞、隨緣小惠,只能算是「消孽」!真要「親民」就必須「止於至善」,否則叫做「半截龍」,活不下去!而止於至善,更要先瞭解何謂「善、至善」!
  急什麼呢?大道之失,其失已久!有病待灸,艾草先求!聖賢書之可貴,正在於對人生「指點迷津」也!汝方及立、來此不過年許,人生四十,啟步不遲!老朽所言,祇是開胃酒。待多讀些有益世道人心的典籍,什麼該做、什麼不該,一切就清清楚楚,人生也接近「無色界」了。
9675 留言者:網主 [2010-01-16]
告網友:
  每日一得 2010年1月16日 週六 昨日晴 室溫21度 濕度59%

五術正名(三)結構邏輯(中)

  人類以語言文字溝通彼此、交換觀念之有無,但語文只是工具,與人智平行發展,不到人類觀念明確,錯誤難免。早期,西方有了形式邏輯,印度也有因明邏輯,中國則駐留在「約定俗成」的過程中,由概念而文句,逐步探索。實際上,中國語文直到今天,尚無確定的文法、語法,常為識者所詬病。
  這種現象,正是文明發展兩種主要的方向:一種重視實用的工具;一種注重抽象的內容。經過長時期的發展,西方利用「數理邏輯」,率先進入工業文明;而印度深入「因明邏輯」,成為宗教大國;中國則在二十世紀累受列強侵侮,最後拋棄傳統,否認固有文化,全盤西傾,而遭遇到百年殞落!

  俗話說:「小時胖不算胖」!西方早期的邏輯及文法規律,雖造就了不少等因奉此的能工巧匠,卻在新世紀的資訊時代,被過去「固化」的光輝所束縛。相反的,中文由毫無規律、可塑性高的散漫形式,經過時代的洗禮,卻能搖身一變,成為宇宙進化上、令矽族晉昇進化歷程的主角!
  這個原因,係建立在《易經》理論上的「結構邏輯」上,由於其結構符合人腦,故漢字的常識系統亦奠基於此。然而數千年來,人們習已為常,處蘭馨之室而不知其香;易理體系深入中華文化,卻無人明瞭其究竟。實因食多難嚼,連四書五經、諸子百家都已懸諸高閣,五術蒙塵五寸,良有以也!

  結構邏輯之系統理論有三:
  一、原則:
   1,整體系統觀:一元既始,宇宙可假設為一剛體系統,其中變化寓有於無。
   2,人類感官接收刺激,肇因於前後二級感知強度之比,因陰、陽而有認識。
   3,天地人三維結構、代表人類認知極限,天指理論;地指形式;人指變化。
  二、應用:
   1,動機:結構邏輯係人類思維時、大腦工作之實況,動機係最原始之刺激。
   2,立場:大腦接收到動機之刺激後,立即調動記憶,確定自我之立場。
   3,目的:立場為始、目的為終,意識中樞據以判斷自我之利害、以定取捨。
  三、執行:
   1,以形式邏輯為基礎。
   2,隨時調整三才內容。
   3,綜合考慮得出結論。

  由於漢字已有「體用因果」之基礎,尤其是在漢字基因的概念分類,已將結構邏輯之規律混陳其中。故平時在應用時,掌握原則即可,毋需層層贅述。
  宇宙中有無數個系統,系統間相互作用,變化不止。當人動心討論任一系統,即係變化之動機,動機稍異,系統導向即偏,認知相去萬里。立場相當於週遭環境、物質性質、坐標位置等,更是系統之核心,立場不同、見解迥異。至於目的,完全是個人主觀需求,人人有別。是故,三者必須統一考慮。

  結構邏輯源自人類思維的基本模型,可以謂之溝通大道。故正確使用結構邏輯,較易觸及問題的核心,令人達致客觀共識。

     網主人白
9674 留言者:網主 [2010-01-15]
告網友:
  每日一得 2010年1月15日 週五 昨日晴 室溫21度 濕度56%

五術正名(二)結構邏輯(上)

  人欲裁紙,可用小刀;若要砍柴,必須大斧!耕田有犁,過水有圯;體必有用,用須合宜。邏輯是表達認知、理順思維之工具,而體用因果則稱常識,未必合乎邏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欲利其器,必先認識此工具之性質。因此,在談「五術」之先,本文必須先介紹如何理解「工具」。

  欲討論宇宙真相,不能迴避一個現實課題:「若非人有感官,則宇宙對人類不能存立」。因「討論宇宙真相」者必係人類,若無感官,無從認知一切現象、亦無法討論。由於傳統邏輯只研究「有效推論和證明的原則與標準」,是西方哲學的一個分支,和文法、修辭同被稱為古典三學科(按照這種理論,哲學家的文字水平必高。不幸,事實恰恰相反,那種「條理井然」的迷魂陣,字字斟酌,足可令人發狂)。
  十九世紀中葉,「形式邏輯(又分符號邏輯及數理邏輯)」專研形式內容,遂成為數學基礎。形式邏輯最初由亞里士多德寫成,規定在其邏輯定義中,命題與推論應為同一種觀念。換句話說,邏輯是一種嚴謹的觀念溝通工具,但祇限於「同一個平面」,而不可能藉邏輯以認知該平面下的觀念之真假。
  印度有「因明邏輯」,係一種思維規則之「信仰推理(適用於宗教)」方法,以「宗、因、喻」三支(段)為固定的形式。其實,除了文化觀念的殊異外,因明邏輯與形式邏輯幾乎相同。唯形式邏輯的三段論法重演繹,因明介乎演繹與歸納之間(宗、喻尚有「喻依、喻體」等多種相互關係,從略)。
  然而,大致上這兩種邏輯可以比擬如下:
  形式邏輯         因明邏輯
   大前提:凡A是B     宗 :若人為是無常
   小前提:凡B是C     因 :語言是人為的
   結 論:凡A是C     喻 :語言是無常的

  中華係農耕文明,由於生活安定,人們順天認命。幾千年來,無數智者深思默想,見四時有序,知自然有一不易的法門。人類本具求生的本能,求生必須謀己,私欲至上;但自然界一派詳和,再再顯示出矛盾包容、盛衰剝復之機。於是,《易經》應運而生,再加上歷代聖賢的真知灼見,一舉破譯了大自然的玄秘。
  《易經》最重要的啟示,在於大自然是個統一的系統,是謂「一元既始」。繼而變化至人類,因感官對於自然界各種變化,皆以前後兩級刺激類比,遂有陰靜陽動、「陰陽兩儀」之認知。於動靜之間,人們觀察到空間有上中下,前中後、左中右;時間有過去、現在、未來;觀念有實體、變化、抽象;事物有規律、結構、功用;修身有靜、定、慧。凡此,在統一的認知下,遂有了「結構邏輯」的自然體系。
  有了結構邏輯,中華文化獨樹一幟,奠定了千秋不易的一貫思想;只是,基於宇宙進化的歷程,在人類智力尚未成熟之前,理論只是登頂的坡級,大自然尚籠罩在一片濃霧中。尚待霧開日明之時,人類攀抵山頭、大地萬象在目,才是天人合一之契機,自然體系始能豁然。

        網主人白
9673 留言者:網主 [2010-01-15]
告網友:
  每日一得 2010年1月14日 週四 昨日晴 室溫20度 濕度45%

五術正名(一)

  中華文化實乃人對自然瞭解所得之精華,由於人生短暫、自然界進化無止無境,能夠下手處極其有限。以往,道家有一助人謀生之技,是稱「五術」,即「山、醫、命、相、卜」五種技術。這五種技術,在儒家主導的傳統社會上,有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故而未受到充分的尊重。
  更甚者,「文化」之根,係建立在「文字化育」上。而五術之善者,率多是社會上的弱勢族群,為求謀生,傳世之著書未之多見。讀書人在好奇之餘略事探討,知非凡品,偶有所得,已令人人稱異。即令有人感到「茲事體大」,但畢一生之心血尚難以通透;再不然,才智之士,稍事沾染已看破世情,自是逍遙山林,不了了之。
  老朽早年曾經略履,常為之「震驚」不已!一驚何以「深奧如斯」;二驚怎會有此「遺珠」;三驚人心愚昧,難怪大自然限制嚴格!及後,老朽另有他責,堅守崗位,不懈不怠,竭盡全力、最終壓軸之任務已有弟子們服其勞。如今,老朽餘生猶剩螢光,自當奢言前人之所缺、令後人有所思也。

  查中華五術者,如以當今之名稱釋之:「山=物理;醫=生理;命=心理;相=人理;卜=天理」。是知,早年物理尚在啟蒙,於十里濃霧中,迷失於「山中」者,必然是神仙也;生理乃中醫,今已有大成,不贅;心理則被西洋弗洛依德之「潛意識學」、「夢學」所蒙蔽,難見天日矣;人理掛零;天理不能多說!
  職是之故,老朽陷入長考,以當今世態,倫理道德淪喪,五術當何去何從?譬如說,秦始皇帝之墓,至今聳立關中之地,以中國諸多學者、考古精英,討論多年,猶不敢輕易開挖!何也?以當今之技術、以當今之環境,深恐「破壞容易、維護難」也!埋藏在地,國寶尚在;草率挖掘,得失難卜。
  同理,五術之珍貴,在於智慧之極,天賜待期、人謀不可!蓋一旦為小人得之,循私為患,天下神器必將導致社會傾圮也!然而從另一角度,今大道已廢,天劫在即,五術適為人類千年之艾,怎能因噎廢食?老朽雖於技不精,但於理有據,若僅示綱領,不涉內容,其餘隨緣所之可也。

  當今國內大肆宣揚「民族文化」,究其因,實乃「商業炒作」、為觀光造勢!查其「文化」內容,不外服飾、歌舞、飲食、風景。以上四者無不出自自然,與民族特色毫不相干,更貶低了文化的不二價值!
  以服飾論,許多生物具備華麗皮毛,例如孔雀,何人可及?歌舞也是鳥類獨擅勝場,各種鳴禽不說、以天堂鳥之舞姿,妙到毫巔!飲食、風景又與文化扯上什麼關係?難道為了繁榮,人類大腦失禁至此乎?
  今中華文化之瑰寶、民間智慧之積累,五術不但未見提創,且常被「知識份子」譏為「落伍迷信」!難道五術尚不如禽獸之習性乎?老朽既已為千夫戟指,何妨再增一罪,為五術懸榜焉?

     網主人白
9672 留言者:常溯 [2010-01-13]
主題:不立文字
  自性動用,共人言語,外於相離相,內於空離空。若全相,即長邪見。若全執空,即長無明。執空之人有謗經,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語言,只此語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兩字,亦是文字。
  無字與天通,理想是該理;3d達人意,一時心逞快;無字若能通,文字不用立。耳上戴一機,世界同語意;此意人難明,悄悄東傳西。世間無菩薩,只應一尊留;人人觀世音,卻忘藏心地。
回應﹕
  阿彌陀佛。
9671 留言者:網主 [2010-01-13]
告網友:
  每日一得 2010年1月13日 週三 昨日晴 室溫20度 濕度50%

  老朽無日不得,此每日一得者,係供網友砥礪也。諸如#9661則,斯乃「作文」之法,非老朽賣弄成習,實係自糗示眾!緣一般人不識編織,常怨創造甚難,焉知人生材料極多,俯拾即是,所缺者,編織之技也。於9661文中,老朽取兩件平凡之事實,搓在一起,略加巧飾,便成了一篇妙文。
  陽光之下,本無新事,但若知慎選角度、調整快門,藝術天成!於此文,角度(即主題)為:「人老珠黃是常態,腦殘智昏才可怕!」時老朽誤以為年關在即,買得花生數包,其事平凡不過。所需者,搓捻也!將沈子屋頂花園事摻入,尚自不足,再加巧飾,繞回老朽腦殘智昏之主題,就此底定!
  為文之要,首在結構謹嚴,次則表達明確,最終須令人深思。

  結構:
  1,老朽認定下週五就是農曆新年。
  2,買來花生應節,暗示簡樸、略帶淒涼景象(事實上不然)。
  3,花生殼供催化劑,作為貪食之代罪羔羊。
  4,結果,花生吃完,年關未屆!
  5,肇因在於將「藥師節」看成「春節」!
  6,老糊塗不到地頭不回頭!(可怕!可怕!)

  表達:
  1,用字精簡,分段清楚,轉折合理。
  2,將藥師節看成春節置於首段,魚目混珠也。蓋讀者未看完全文,尚不知有何分別。
  3,強調買花生及解釋花生殼功用之過程,轉移讀者注意力。
  4,將花生殼交給沈子之過程用對話襯托,作為「戲肉」,以堆砌氣氛。
  5,自己揭曉真相:「藥師節不是春節」!
  6,愚人自掩:「藥師節為了治病,我的氣不順,多吃花生可以長氣!」

  省思:
  1,老小老小!大腦簡單如一!
  2,人自己糊塗,常怪他人不明!
  3,吃花生就吃花生,何來假猩猩?
  4,別管猩猩是假是真,編造故事是實。
  5,人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斯乃一得!
  6,茲事小,笑笑罷了,若事大,豈不成災!

     網主人白
9670 留言者:網主 [2010-01-12]
告網友:
  每日一得 2011年1月12日 週二 昨日晴 室溫19度 濕度63%

  緣於《維摩經弟子品》:「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老朽早年發地藏王菩薩願,是已出家矣!但因見當今漢傳佛教多與藏傳合流;同時,叢林敷金、出家人出入賓士,大德杳然;更兼以老朽崇拜老莊、虔信自然,常以修道人自居,故而自外於佛教徒焉。
  昨日談及第六代達賴喇嘛倉央嘉措之情歌,因今人崇拜「名牌」,不辨真偽,深自嘆惋!查釋迦牟尼佛圓寂百餘年後,佛教式微,為討好流俗、爭奪市場,將世人渴望之男女雙修引入教義。及至八世紀傳入西藏,是稱藏傳佛教。老朽平生追求人生真實,不和稀泥!為一正視聽,本則介紹敝嬉皮遠祖寒山之詩三首如下:

  一、「不自見己過,如豬在圈臥。不知自償債,卻笑牛牽磨。」
    以詩文論,本詩有豬有牛,妙然天成,未見其俗!再以內容論,己過自償,警世意
   味濃厚,休笑天長地久!

  二、「豬吃死人肉,人吃死豬腸。豬不嫌人臭,人反道豬香。」
    眾生本同,豬、人曷別?人吃豬食,香、臭同劫!文本載道,道成意滅!切莫欣羨
   燈紅酒綠,靜下心來始知人世緣孽!

  三、「人生在塵蒙,恰似盆中蟲。終日行繞繞,不離其盆中。
     神仙不可得,煩惱計無窮。歲月如流水,須臾作老翁。」
    老祖巧畫如文:老朽肖像一貼!

  佛教偉大之處,在於心中一把尺,人世出入兩相宜。在世人可看清世態,見諸無常而能心平氣和,於驚濤駭浪中、與有識者共渡難關。出家人尊重社會風俗,不涉及資源分配、不干預政治權勢,自修自行。然而,這只是「漢傳佛教」的宗旨,因佛教教義已與漢文化融匯一體,橘逾淮為枳矣!
  佛教源自印度,當時勢力最大的宗教是婆羅門教(印度風習迄今依然,可知其實),釋迦牟尼已透悉天人,終生與愚昧刁頑之諸邪魔外道爭鬥,逐漸闖出佛教一片天。但當釋迦牟尼佛涅槃後,諸弟子力有未逮,佛教漸漸沒落,並為迎和世俗與婆羅門教合流,最後形成印度教。
  公元五世紀,佛教第二十八代傳人菩提達摩尊者,北上來到中國。達摩接受了中華文化,成為顯宗「漢傳佛教」,且教外別傳,創立禪宗。八世紀,印度密宗大師蓮華生受邀入藏,改名佛教真言宗,是為密宗「藏傳佛教」。十一世紀,伊斯蘭教的軍隊侵入印度,毀僧滅寺,佛教在印度絕跡。

  老朽生為漢(廣義)人、死成漢鬼,雖尊奉釋迦牟尼為師,但不甘為東拼西湊、心中無尺的佛教徒!自懸本網,先立規律,絕口不談宗教、政治,是能存活迄今。蓋一談及宗教,就跨足主觀領域,人人各有所見,顯宗密宗各有宗,出世入世混一世,黑白不分矣!老朽無意與群蝗共食,閉口不談、自避罟網!

    網主人白
9669 留言者:牧牛 [2010-01-11]
主題:關於9663則留言
  網友阿成之留言,若出我等之肺腑,師為眾開緣說法,釋疑解惑,功德無遠弗屆。
  學生之工作(監獄看守),尚處于謀生階段。此工作如魏武之雞肋,吾既糊且塗,恐「誤入岐途」!日常偶與同事交談,若觸及思想、人生等問題,有所據者(或于官場、股市、房市得意)與所謂失意者(其實骨子裡亦有所據)無不壁壘森嚴。前者高高在上,後者什麼都無所謂,沒交談兩句,口頭彈出「有什麼用呢」,便轉入聲色犬馬。2010年單位例行守夜,大夥男女聚在一處,從黃昏至子夜,黃段子、性話題輪番登場,無所不用其極,大有不露出、不掏出那話兒,誓不罷休之勢,哀哉!
  「睹葉落枝枯應知秋至,見雲翻風飛可測天候!」若韓文公尚在,必謂師曰:汝何苦若吾也!
回應﹕
  是也,從古至今,人性如一,所增減者,常識知識也!人之所識,係亙古以降、千錘百鍊之訊息,用以鏈接微如秋毫之末、以至五湖四海高山大漠,以知所處之自然環境。待人能明瞭環境之體用因果,進而得以探索自然之真實,於真實之立場,得以補天彌地、完成宇宙系統之一貫也!
  然而,萬里之行,必先有萬全之備;欲驅人類登高望遠,豈僅一空洞口令可之?億萬年前,微生物出,略具食色功能,繼而完善肢體、充實感官。迨至人類問世,尚須萬載醱酵,始有文化、文明,斯乃晉升階梯,拾步以登。即令如此,人之為人,永生難脫食色之需,否則難以為繼也!
  諸如阿成網友所問:「大多數人在生活中總是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大到人生的方向、目標問題,小到日常生活中的工作、學習問題。」若無人知,是時之未至;苟有知,尚須經歷各種考驗,由小而大、少而多,由簡單而複雜、由局部而完整。事愈重大、困阻愈增,時之愈久、價值愈高,直至通透而後已。
  職是之故,宛如金字塔,塔底之功能無非堅牢載重!人若無「食色」之重誘,何來永恒之延續力?待緣級上攀,人設若陷「食色」而不拔,與其遙望虛空之無際、毋寧就五感而長棲!於焉,輕濁遂分,倉央嘉措為情所縛,遂止於彼;汝若不甘話兒私藏,掏與不掏之別則在棲於何級!
  待人緣熟,始得拾級而攀,攀至何級,尚有待考核評鑒!不急也不急!

  須知,六祖慧能得道後,因時機未至,有待考驗,遂去嶺南,與獵人為伍達十五年之久。其間,六祖一本平常心性,與獵人共處,食肉邊菜、韜光養晦。如今汝尚在學習,見識、地位比諸六祖何如?既然須與諸看守為伍,何妨聞口邊色、養人世緣。要者,自持謹嚴,有朝一日,心明性見,當知:人世本然!

  斗室雖小,賢者常聚,蘇子長駐檐際,文公亦未曾離去。唯時有春夏,季分秋冬,人各有責,責責不同!若問:「始皇帝曾駐足否?」恕答:「塔址有異,氣味不容,瓦磚載重有限,此處祇留清風!」
9667 留言者:常溯 [2010-01-10]
主題:一把臭骨頭
  昔六祖曾示其弟子:「死後不過一把臭骨頭。」圓寂前,見其弟子皆涕,乃告其弟子:「吾不知何去!縱汝涕之?」為何至今仍有六祖的真身,受世人敬重?又為何其語,世人尊為「經」?
  實在難懂,漠非不敬,吾不可知,是故有問,如何告與世間?
回應﹕
  (宗教事見#9665則回答)宗教之傳實有三類,如若不深入理解,難免諱莫如深,各種疑團夾雜。由於人生本係「考場」,老朽無法暢所欲言,蓋「有說沒有懂」會誤人一生;再若談穿了,有是必有非、有真必有假,待得罪「狂熱份子」,吃不了兜著走,勢將無波掀起千層浪也!

  如老朽之類,宗教乃認識人生的階梯,不親身爬去,安知天梯高度?老朽多次拋棄一切、身入虎穴(《智慧之旅》有載,不贅),最後的結論是:「宗教是人生的縮影,本質為真、表象是假」。換句話說:「人生真象非語言可以說明,因語言只代表人生常識」。為此,老朽絕對尊重各人的信仰,主觀所之,乃各人之緣、孽也!
  第二類人依賴宗教,人世本係「迷者之燈塔、覺者之考場」。人生而無知,生後依賴環境生存,性相近、習相遠,繼而成長。成長只是生理、心理必經過程,對於智理,則係由迷而覺之道場。至於迷者能否覺、覺者能否悟,考後方知。羈留場中諸子,迷者再轉輪迴,始有此花花世界,沙裡始可淘金!
  迷信科學之類,多自以為是,雖未必真有「理性」,但對宗教一概斥之為「感性」幻象!蓋自有「科學」至今,已有兩三百年歷史,舉世牽連其中,但科學始終無法分析「人心何物」!妙的是,「人心」在唯物的滋養下,生命的早期是矇矇憧憧、中期是忙忙碌碌、晚期則返諸迷迷糊糊,直到無言以終!

  六祖,悟者也,考場之狀元也,即令是狀元,也不能公佈答案!正因六祖已徹悟天人,如同《易經》之可信不可說,既「不立文字」,還能說什麼?如果六祖無此能耐,怎能「預示歸期」?既知歸期、當明歸處(已購車票)!圓寂前,弟子皆涕,表示諸弟子修為不足,故告:「吾不知何去?縱汝涕之?」
  六祖歸後,肉身未腐。若問:「為何至今仍有六祖的真身?」依汝之意,難道後人應焚之毀之?再問:「為何受世人敬重?又為何其語,世人尊為「經」?」是皆「第三類」接觸也!讀過「壇經」應知,其中真言,當今諸大博士,何人能開此金口?孔夫子、老子之經典亦然。欲問,為何不問「關公怎地搖身變為武財神」?
  夫人間世事,各有其因果,可告世間: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