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23 留言者:陳氏 [2012-01-21] |
| 主題:資訊分享 資訊科技正從多角度起革命! =============================================== 美國蘋果電腦公司準備發動一場教科書革命,發布了一系列新的工具和服務,準備「再次發明教課書」。 美國蘋果公司19日在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正式發布了全新電子教科書平台iBooks2,這一創舉將為傳統的教科書市場帶來一場變革。此次發布的電子教科書平台可以讓小學和中學的學生以觸控的方式輕鬆地在蘋果平板電腦iPad上閱讀教科書、看3D動畫、互動視頻,並且實時更新教科書的內容。蘋果公司說,已經開始和美國知名教材出版社展開闔作,中學電子教科書的定價將不會高於14.99美元。世界一些知名教育出版商比如英國的培生教育出版社(Pearson Publishing)也參與到蘋果的項目中。 蘋果新推出的工具中最引入注意的是iBook Author,這是一個免費軟件,教課書出版商或作者可以用它來製作可在平板電腦iPad上使用的互動教科書。蘋果公司全球市場行銷高級副總裁席勒在產品發布會上說,全新的電子教科書平台將為世界各國的學生帶來更加豐富有趣的學習體驗。他說,目前蘋果平板電腦平台上已經擁有2萬多個與教育相關的應用軟件,全球應用於教育領域的蘋果平板電腦已經超過150萬部。在當天的發布會上,蘋果公司還發布了用於教科書寫作和排版的電子書製作程序,並對網絡公開課服務應用軟件進行更多優化,教師通過該軟件可以直接將筆記、作業以及通知發給學生。 |
| 回應﹕ 謝謝週知。 此一課題恰巧觸及老朽暮懷,緣與中國動漫集團合作項目中,有一為「孔子學院」制作之「中文教材」。沈子早已忙得難以分身,故老朽不得不「臨耋受命」,前事已然忘得光光,如今又得拾之淨淨焉。 原先,老朽以為,早期曾公佈多項寶貴之漢字資料,以「洪水猛獸」自況的國人,自必如當年中文輸入法一般,前仆後繼、遍地花開焉。孰料,除了偶見網上有自以為能識之無之輩,認定老朽已瘋至膏肓外。絕大多數皆自我菲薄、竊竊而喜,將漢字視同敝屣,努力投奔西營。故老朽所公佈之漢字真經一如敦煌石刻,但見高速公路上,遊客成串,觀光至樂。 為此,老朽返觀過往留言,方悉自己體重如山,竟係食言自肥的後果。蓋2006年老朽於6013則,曾略示字易內容,後又有十餘位網友助拳,完成「字易字典」。自後,老朽「得意」大功告成,頓忘「原意」係寫一本「漢字容易」之基本原理。直到上月王總談及,當今之「文化大國」竟乏合用之「文字教材」,打算輔以動畫焉。 老朽於「漢字樂園」中,公佈了數十幅「漢字字形演變」之動畫,當時是為了號召「志同道合」者。不幸,風雨交加乏客來,而本室人手有限,無法泥石一擔挑,只好放而棄之。其實,漢字字形演變只是「字易」簡單的形變部份,漢字最重要的在於「義理」,為人類文明之精華所在。古聖苦心孤詣,將自然界萬事萬物一一納入芥子錦囊,理應有一花熟蒂落之日也! 老朽今年虛歲七十有七,記憶力大不如前,每次夢中都在「找家」,說不定有夜一夢,果真迷途!再看看《字易、詞易、文易》三書,連所存之目錄都宛如自沉大海,累尋未得。待好不容易找到原檔,興奮雀躍,甫閱,檔中資料又如天書,還沒跳到天花板、就實實在在跌落地磚,真真愧煞! 蓋,漢字之奧妙,在於賢俗共領,功能各別。其中先聖的境界高倞,古今得識者寥寥無幾;次者文義字理,唯勤讀聖賢書者可窺其中概要,今已全數失傳;至於用之為符號,供彼此溝通記事,「識字」即可,斯為主流。如今,漢字與「拼音符號」相同:千載未見高倞境界,百年不知文義字理,但人人識之無礙、寫之成章,可謂「知識大同」矣! 然而,西人之「知識大同」,尚在不停地改進,正如閣下來文所介紹。我國之大同,尚停留在出國一窩風、妙股滿盤紅、春晚有歌舞,跳完成龍!人生在世,不過由無知過渡到有識,一百年算什麼?一個人的認識尚未成熟,談什麼生命、生存?在「文字化育」猶埋藏在垃圾堆中之際,人祗是血肉之軀,西人求新是為了賺錢享樂,國人守舊只因天垮下來等人去頂! 話說回來,蘋果的這套iBook Author,除了鈔票「麥克、麥克」之外,又和ipad iphone 之類有多少分別呢?假如得不到「真知真識」,再新再駭也敲不開年輕族石頭般的腦殼!那麼,什麼又是「新知識」呢?難道當今的知識太陳舊了嗎?快刀已經切不開豆腐了嗎?再說,任何未經時間考驗之前的新玩意,又有多少能存活到下一個新賣季? 不過,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有變化是好事,老朽當全心全力完成這三本「奇書」,以待「山寨版」致力推廣!當然,老朽不寄望先聖的境界能夠大同,此外,「記事符號」也與老朽無干。目前正與「文義字理」拼搏奮鬥中,蓋自聖賢隱匿後,大義至理蒙塵!後人張口即食、睜目即衣,早已不知人生為何,無智難知舊,遑論聞新? |
| #10324 留言者:漁儿 [2012-01-21] |
| 主題:定義 先給先生、工作室同仁及網友們拜早年!祝願先生身體安康! 這些時,我向先生請教了許多問題,這些問題主要來自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思考,我想多少也能反應網友們的一些思想困惑,換句話說,我不敢把先生的教誨僅僅當作個人的幸運,我深知其中的分量和意義! 留言(#10322)中,我簡化了觀念的理解,是想向先生請教觀念的「定義」。雖說,我現在已能運用漢字基因對一般觀念進行分析了,卻仍然覺得對觀念的「定義」缺乏系統的認知。比如,我曾被法國朋友一個簡單的問題難倒:為什麼「國」在前,「王」在后,指「國王」;而「王」在前,「國」在后,指「王國」?我先試著用「體用因果」、排列組合找交集的方法解釋,他們都不容易接受;後來,我又試著用「詞首(常識分類)+ 詞身(細部定義)」來解釋,他們就明白了:國王,國之王,君主國的首領;王國,王之國,帝制的國家。 我知道,于「文義字理」,這樣的理解過於簡化了,我只以此作為理解「定義」的一個切入點。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彼此,彼此! 有問題可問,是莫大的福氣,有答案可解,更是難得的機遇。本網人數不多,兼以國人常不求甚解,以致老朽肚中貨如山積,一件也賣不出去!有幸能與汝在觀念上交流,水壓略釋,也得以讓眾網友認識,何謂「學問」! 作為理解定義的切入點可稱正確,實際上也是「唯一的捷徑」,漢字即漢文化、極端講究「倫理」。因此,每一個概念結合成為觀念時,先到為主、後來是從(所以老朽永遠無法接受什麼倒裝之類!幼兒豈可為尊)。 要談「觀念定義」,首先應由「概念著手」,否則仍是一知半解。中國人是活在福中不知福,幾千年前就被慣壞了,以為「文字化育」是天經地義,哪個民族不是如斯?孰知,西方只知符號組成的拼音文字,誤以為「文字」只是一種符號,而「文化」則是歌舞飲食!今天不妨舉個實例,是老朽在《字易》中的一段,大家不妨「見識」一番。 例如說,把英文的bone譯成中文是「骨、骨製品」,為什麼?因為「定義如此」,所以如此! 然而漢字的「骨」就不能簡單地譯成bone了,為什麼?因為「骨」祇是個「概略念頭」之一。傳統中國人認為,溝通是種禮節,必需力求「概念」完整,否則等於「失禮」。那麼,如何使「概念完整」呢?當然就要精心設計概念,用最單的法則,以代表廣袤繁複、且層次分明的大自然。 「字易」之名字易,正是因其簡單容易,以200多個字(部)首、約700個字身,組合成具有「意義」的常用字六千餘,此外,再用「形聲法則」,可拼合出數萬個獨立的概念用字。不幸,上個世紀王道式微,有不少亡國新貴,一口咬定英文近四十萬字彙、近四千萬詞組才叫博大精深。於是萬犬吠聲、漢字唱衰,成為搖滾流行曲,人人篤信「漢字難學」! 是嗎?如果一個人學會一種法則,就能得知一應「人生常識」,明禮知義、行規蹈矩,那叫難嗎?且看看偉大的科學吧!要瞭解「骨」,那是一種「高級知識」,要苦學十載,踏進了大學之門,專攻醫學生理,才能摸到一點邊邊。可是,卑微的漢字卻在幾千年前就做到了,只惜本地和尚唸的經沒人懂,非要混點「洋涇濱」才能通! 在分類上,骨是一種「靜態、客觀--具象--本存--肢體--結構」自然本存之系統。而在常識上,這種自然本存之系統具備一些必要的條件,只需匹配的字身即可,如同: 本體 外表 內裡 性質 結構 形狀 介面 於身體上之位置 骨製物 骨 體骳 骸髓 骯髒 骼骷髑骴 髐髏骫 骾髗骱 髂髀髁髆骶髋骻骭髕 骰髇??髊 上述各字,悉皆「骨」為字首,其右側之字身,代表「概念定義」(請閱漢字基因字典,700個字身算是入門功夫,上次網友們曾參與以字身組合字首的修訂)。老朽的「概念基因」便是取之於此!正因如此,見字識字,知義、明理,沈子發為「理解系統」,時賢視為「不二笑話」。而哈哈大笑的,正是這個站在棺槨前的老頭,早在小學三年級,就憑這一招,看完了商務印書館的《萬有文庫》之小說(如今大博士們未必有分)! 在計劃中,今年應可完成《字易》(包括動畫),「觀念定義」尚在《詞易》中,目前只有一些草稿,至於文章定義更是遙遠,再說吧! |
| #10327 留言者:陳氏 [2012-01-25] |
| 主題:感受分享 節錄自維基百科:「《美麗新世界》(小說)是在諷刺新世界的好處,雖然外表似美,其實科技並沒有在社會的總體精神進步,反而讓小說中的社會文化倒退。」 故事提到,當時的高科技只能為社會帶來高度物質生活,但未能為社會帶來「精神上的進步」。可是,當今社會似乎卻朝著這個方向進發,有幸現在還有有志之士,努力嘗試把中國文化、精神文明用高科技輸出全球,填補這一方面之缺失,期望令未來之社會實現真正的文明世界。 |
| 回應﹕ 此書為英國作家阿道斯.雷歐那德.赫胥黎於1931年創作1932年發表的反烏托邦作品。與《一九八四》和《我們》並列為世界三大反烏托邦小說。 不幸,人生短暫,人能認識的宇宙極其有限,只靠一代代個人主觀見解的語言文字,堆砌出人類文明。這種文明是超越物質、代表精神現象的客觀介面,正因如此,人類得以逐代擺脫原始的生命凝聚力,攀登到宇宙進化的頂端。 問題是,人類社會由廣庭大眾所組成,而組成的結構必然是「金字塔」式,能領受「精神文明」的人居絕對少數。為什麼?道理很簡單,在進化歷程上,從物質到精神,相當於宇宙能量累積的過程。太陽能累積成為石油、石油燃燒成熱力、熱力推動了工業生產、生產造就了物質文明,最後,人類踩在物質的頂端,終於回歸宇宙本體,斯為「精神文明」。 想當年,當「年」道清貧時,吃頓肉食是莫大享受;而今餐餐有魚、碗碗見肉,人們開始肓目追求其他物慾的滿足!精神文明水清無魚,「真正的文明世界」實際上就是「烏托邦」!待物質文明下野,年輕人發現精神文明中沒有交際舞可跳,知識分子失去了街罵、拉風、晉身的舞台時,「革命鬥爭」又將有理了! 再說,人人都能領會精神文明的重要與內涵,人類早就絕滅了!因為,物質為生命結構的基礎,「性」是不可或缺的孽力,感覺又是生命體的觸角。生命體沉迷在「性」的感官歡愉中,才能乘著肢體無限膨脹,直到恐龍再現。自然界汲取了經驗,將認知推向高峰,是有「精神文明」!當精神進入宇宙本體,生命退位,重視精神者便視身體為肓腸了。 於是,「金字塔式結構」成型了,最底層是依賴感官、樂於為感官效忠的龐大群眾,中層有上下游移、經常天人交戰的一干小眾,頂端則是力求「不食人間煙火」的虛無飄渺的極少數,有些消逝在無可名狀的他方、有些遁入默默枯寂中。然而,不論古今中外,只要有人,總有些不知死活的狂熱份子,永生不斷地追求著那種與俗世隔絕的玄妙世界。 老朽正是這類已經瘋狂、無可救藥的一員,所幸高處未必寒,低俗不勝耽!成敗得失空無際,兩岸四地雲與泥。人間緣本分久必合、有高有低,物質文明不走到死谷,精神需求無法提升。老朽自幼泥中打滾,看透了當今工商業泛濫的下場,知物質應抑、精神待興,既投身洪濤,當全力以赴,不敢妄求真正的文明世界。 |
| #10328 留言者:漁儿 [2012-01-27] |
| 主題:「金字塔」模型 先生多次用「金字塔」模型闡述社會的結構,現代西方學者在分析社會、心理現象時也有用此模型的。我想試著分析一下二者的異同: 比如,陳氏網友推薦的小說《美麗新世界》中(#10327),赫胥黎用了「金字塔」模型,來描述「新世界」的社會結構:人被劃分為五個層次,分別從事勞心、勞力、創造、統治等不同性質的社會活動。但是,此「金字塔」結構是「靜態」的,因人所處的層次在生前已定。 而先生所說的「金字塔」結構,是以宇宙、人生進化的歷程為依據,具有「動態」性質,也就是說,視對物質與精神的認知,人在此結構中的層次是可變的:位于「金字塔」頂層的人,如果停止對精神生命的追求,會落入下層;而處于下層的人,因對生命有所感悟、進而實踐之,也會上升到高層。 是故,「金字塔」模型有「靜態」與「動態」之分。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是的,宇宙中事物,無非動靜,如若用來象徵某一事物,自應因其變化狀態作取捨條件。「金字塔」是一種實體,但卻因受地心引力影響,形成靜態的「能量分佈」與動態的「變化調整」。因是假借的象徵,故應靈活應用。 |
| #10329 留言者:漁儿 [2012-01-31] |
| 主題:概念分类 先生指正:要談「觀念定義」,首先應由「概念著手」。那麼,我可否從理解「概念分類」入手?我知道,這是個艱深的題目,我僅僅試著做最一般的理解。 這裡,我想向先生請教讀「字易」時遇到的問題: 一,二個概念分類系統 在「乙、漢字學習方法」中,先生將常用字首分為「植物」、「自然物」等若干大類,其中每一大類中的字首又為漢字「常識分類」之代表。如此,就有了第一個分類系統,簡稱「系統1」。 在「丙、漢字之理解及獨體字」中,先生又根據易理,將概念分為立場、現象、認知、四別不同層次,共計256類。簡稱此分類系統為「系統2」。 「系統1」和「系統2」看起來好像有很大的區別。以「感」、「念」為例: 在「系統1」中,「感」、「念」屬于同一「心」類: 感=字首〔心〕+ 字身〔咸〕,念=字首〔心〕+ 字身〔今〕。 但在「系統2」中,「感」、「念」卻被分到了完全不同的類中: 「感」是一種「靜態、客觀--抽象--定義--根源屬--感源」,而「念」卻是一種「動態、主觀--行為--能力--技能屬--思維」。 我初步的理解是:「系統1」站在自然之立場,以字形為手段,視常識理解為目標;「系統2」站在人之立場,以字義為手段,視系統理解為目標。如此把一個字歸類到「系統2」,字形只起理解字義的作用,然後就靠主觀對字義的理解,將其分類了?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是的,要談「觀念定義」,首先應由「概念著手」;只是「真正且透徹理解概念」,又必須由「系統觀」下手。「概念分類」就是一種「系統觀」,以系統分析、二進位分類、層次結構所組成。 因為漢字概念相當於一本「人類百科全書」,以數千個獨立的方塊字,涵蓋了全人類的認知,豈是區區小事?時賢自以為是,自暴自棄、降格以求,向西方取英文,結果是「肥了肚子、空了腦子、丟了孫子」!表面上看來,中國會成「全球首富」,要知道,人欲欺人先自欺,三千年的皇冠醉落溷軒,然後模倣西人做頂泥巴冠,還揚洋自榮! 對老朽而言,道法自然,不爭氣的人無氣可爭,有眼無珠的人捧著金碗討殘羹,自然之極!要知道,只看得見GDP、只會數鈔票的西化博士們,百分之百相信人是蛋白質+澱粉的合成物,又何勞老朽做羹湯?再說,第一代建立了偶像牌坊,第二代已化時代磐石,另一代正待創造落磯山巨石像,舉世悉成大理石國,東人西人又有什麼分別? 關於這些,老朽早已談得舌焦口敝,反正歸期在即,收拾行裝尚自不及,前言早留諸罟網,以待有緣。這次為了「孔子學院」小動干戈,只緣食言過多,賤胃難安,將「未完成之三易」譜成完結篇。倒不是「偷懶」,實在是太累了,七老八十還在還債!老實說,一生區區百年,一天不過三餐,老朽有欠那麼多嗎? 既然有汝留問,老朽不得不言,以免杜賢者之門也! 由系統觀來看,概念分類之立場奠基在三才結構上,是為: 天:思想者、人:探索者、地:應用者。 對上焉者,此系統結構必須完整,以切合人生認知;對中層探索者,能夠認識到字的義理即可,上溯端靠自力;而於一般的應用者,文字不過是些符號,只要死背活記,換些功名利祿、蔭妻育子足矣! 老朽所公佈之「漢字基因」表,係供探索者學習用,對應用者毫無意義(彼等根本不需要任何意義);至於思想者,原本就是超然物外,絕對不可能來此蜻蜓掠水!只是,老朽之資料已公佈數十載,以探索者論,汝尚係第一人。既是第一人,又因天高高無垠、海闊闊無際,汝能潛水多深,老朽自當披露如許。 以《文易》為例,係以「字形變化、字音學習、字碼認知、字義闡釋」為主,如: 字形象徵: 漢字象徵 ┌───────┴────────┐ 基本根源 輔助不足 ┌───────┴───────┐ ┌──┴──┐ 獨體=「文」 合體=「字」 轉注 假借 ┌───┴───┐ ┌───┴───┐ 具體(象形) 抽象(指事) 形+形(會意) 形+聲(形聲) 字形變化容易,象形、指事立即可變為甲骨文、金石文、小篆、隸書、楷書等;會意字較難,須將「所會之意」編成「故事」,再將故事演為動畫、由動畫溶入字形(約有三千故事待編);至於形聲,則採老朽之五線譜練習(見罟網「用倉頡唱中文」)即可。(轉注、假借例證不多,老朽認為價值不高,已取消)。 漢字分類結構(如下表)係供「參考」,蓋本結構僅在「上層立場」,始得而見之。根據太空人在外太空觀察結果,地球表面「唯一可見之人造物」,是為萬里長城。同理,一般人站在地球表層,長城只是數丈高的破牆,拍個記念照已足可光妻耀子!能有幾個有腦人知道長城對中華文明、人類使命的貢獻?遑論上了長城都稱難好漢之輩? 因此,不是「行家伸手」,老朽噤口! ![]() 各種分類係供電腦理解為主,其原則有三: 1,以上表為基準,力求類別中之各項下,其字數接近,以便電腦處理(老朽寫程式之精簡原則); 2,摒除西式分類之影響,一律以國人之習慣為主,且常一字多置。 3,參照「倉頡字母」及其常識字首及字身,以電腦認識時,能一氣呵成。 所問之「系統1」如此。 然而,在交叉處理中,又須兼顧漢字發展的途徑及現實,不能忽視,遂有「系統2」。 以「感」、「念」為例: 在「系統1」中,「感」、「念」屬于同一「心」類: 感=字首〔心〕+ 字身〔咸〕,念=字首〔心〕+ 字身〔今〕。 分類係以「類性而分」;在常識認知時,則以實際為主。當然,兩者應同存於系統1、2中, 若無,則係「手民筆誤」, 又:所云〔我初步的理解是:「系統1」站在自然之立場,以字形為手段,視常識理解為目標;「系統2」站在人之立場,以字義為手段,視系統理解為目標。〕原則正確(假定自然=電腦),但不論如何,「感、念」二字應兼具兩系統特性。根據方才查閱原檔結果,此二字全係「定義用字」,搜尋下來,所得資料山積,只好容後再議。 緣老朽不學無術,識字有限,只因不自量力,誓言「人棄我取」,漢字既遭國人「遺棄」,老朽不得不一肩擔之。待深入寶山,略見之無、一時目瞪神迷,始知茲事體大焉。旋字字俯拾,面面陌生,須一一求助「字典」,偏偏市上僅見「辭典」,「概念」猶似空谷餘音!以致一應系統全憑一己「想當然耳」。更不幸,老朽沾惹過多,工作太忙,心願大大而能力小小,孤身踽行獨木橋,無依乏援!如今諸緣已盡,臨去秋波,待重履「三易」,當在《字易》一文中更正之。謝謝。 |
| #10331 留言者:漁儿 [2012-02-02] |
| 主題:和氏璧(2) 先生痛心于國人「捧著金碗討飯」,學生深有同感!漢字是「和氏璧」,「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故需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但如果我們體認不到漢字的「價值連城」,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就成了「邯鄲學步」。 中國學者常常惑于西方層出不窮的新觀念、理論和技術,認為是西人富于創新精神,卻沒看到這繁復現象的背后,是極度的精神困惑。只要我們稍稍用心觀察,就會看到,如今在幾乎所有前沿的領域,都有西方學者自覺地到中華傳統文化中尋找啟發,比如說,心理學。 榮格(Jung 1875-1961),是深刻影響了現代心理學發展的瑞士心理學家,他承繼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卻與弗洛伊德產生了嚴重的思想分歧:弗洛伊德追溯以性本能為源泉和主導的「個人潛意識」,而榮格追溯以「原型(Archetype)」為主要內容的「集體潛意識」。在他和弗洛伊德關係破裂后,陷入了極度的精神苦惱中,在這段時期,經由衛禮賢(Richard Wilhelm 1873-1930) 介紹,榮格接觸到了「易經」中華文化,由此,在他心靈深處感受到了一種共鳴和極大的安慰。 榮格認為,在漫長的進化中,人類積累了各種經驗,經過歷史的沉澱,這些經驗逐漸演變成某種思想形式固定下來,成為所謂的「原型」,故「原型」就是「集體潛意識」的表達。為此,榮格幾乎把整個后半生都投入到收集、識別、解讀各種「原型」的研究中。翻著那一頁頁文圖並茂、歷盡艱辛收集來的「原型」材料,感動于榮格悲天憫人的情懷,同時,不禁讓我想到漢字,「漢字概念相當於一本「人類百科全書」,以數千個獨立的方塊字,涵蓋了全人類的認知」,這不就是榮格夢寐以求的系統化的「原型」嗎? 由此可見,漢字不僅僅只是國人的「和氏璧」,更是世人的「和氏璧」。也就是說,時代賦予了中國知識分子不可推卸的使命:在文化融合的浪潮中,承繼、闡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普世價值!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實話實說,老朽的「抱怨」是真的,「擔心」卻是假的!怎麼說?蓋老朽堅信宇宙中有一定的規律,凡事因果爽然,該發生的必然發生,東方、西方不過是規律開展的現場罷了。華夏這種民族,稟性根深蒂固,兼以年歲大了,反應慢一些,但是,錯誤也少一些。西人正在跳跳蹦蹦中,「創新」只是兒童們搞破壞的前奏,等青春期過了,地球老娘也折磨得差不多了! 榮格之了不起,在於能打破東西壁壘,能摸到易理的皮毛,已經算是智者。可惜的是,他的意識型態僅止於「心理學」,將宇宙的「原型」強裝到人體中,以致於格局不夠。他若是成長於中國,能早日深入漢字領域,必然能欣獲虎子。祇是大自然有祂自己的時序流程,當電腦的功能還沒上架前(1980年),漢字的須彌芥子誰肯輕信? 老朽應運而生,機緣湊巧,三十七歲前浪跡迷魂道上,直到人生大悟後才接觸電腦(事詳《智慧之旅》第二集)。繼而,四十而不惑,只費了一週時間,老朽就由無至有,一舉摸清了z80微系統明細。自後憬凜於責任,專攻漢字,一路走來,能免於饑寒交迫、置功名利祿於不顧,正是掌握了榮格夢寐以求的「原型」,是以生死相許、不棄不離! 以當前重修《字易》為例,每天都有「重大發現」!蓋漢字基因雖已公開了三十年,但信其有者寥寥無幾,疑其無者比比皆是。蓋老朽以天下為公出發,凡有所得,悉免費眾享;而時賢咸信私利至上,便宜的沒好貨,何況免費?更何況所公佈的資料,原本就不夠成熟,他山缺石,寶玉難鑿,和氏璧也就成了「何事畢」,老朽就想改進,也失去了動力。 老朽編的《漢字基因字典》,始自1993年,當時手頭只有《康熙字典》作為參考,各種解釋「只敢照抄」,以致很多「邏輯不通」。可是,以一個夢想者,儘管有大開大闔之心,卻無一捶定音之能,於是只好韜光養晦至今。這次,老朽鐵了心,重編字典,借著電腦軟件之助,自作主張、統一解釋。700個基因,在三維結構的定性分析下,能讓人一目瞭然。 不急!不急!老朽堅信宇宙間的體用因果,如今程式及資料不到1MB,電腦已經能與人溝通,這不是神話,但也不足與外人道。再等些時吧,玉璧深埋信無蹤,春花欲開雪必融!該屬於上帝的且歸上帝,該屬於凱撒的必歸凱撒!當西方該煥發光芒時,人世間當然只看到繁榮的物質文明;待人類「集體潛意識」開始覺醒之際,中國和氏璧一定會為人類文明再創輝煌! |
| #10333 留言者:小英 [2012-02-06] |
| 主題:什麼公式 老師:老師於10330則所說:「概念之最大公約數、最小公倍數」是用什麼公式求出來的?能不能教學生使用? |
| 回應﹕ 糟糕!當狐狸把烏鴉口中的肉騙到手後,烏鴉竟然大叫:「你騙我!我告爸爸去」,咋辦? 需知,公式是公式,公式不是公式,是名公式!既然有問,有問必答!然而,老朽再寫篇「不二寓言」,卻怕侵犯了所無權;待寫個「不三寓言」,又怕不四排隊等在後面,果真成了不三不四!難!難!難! 其實,這個「是名公式」遲早要公開,醜媳婦也得見公婆!不過,要談公式,自以三國演義說得最好:「話說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千萬年來,無非如此!小美以為他們舉世無雙,可以取成吉斯汗而代之,百年以降,伐遍天下!凡現代知識分子,無不仰望星條旗,俯思美國夢!曾幾何時,如今財困兵乏,老美連對一個伊朗也舉不起手來了! 公式=公用的方式,數學所用的公式只處理符號數字,是稱數學;文字上用的方式是概念索引,故可謂「概念學」。在概念學上,必須採用立體的結構,分層分類,否則格局不足、只是另一種拼音。此外,在空間及數量上,取樣要廣;在結構及內容上,取樣要精;在系統分析上,又要分層分類,再一步循序展開,直到深入虎穴、奪得虎子! 公式之一,「概念網絡」。對這個網絡,老朽想了二十年、花了兩年才建成,然後,又等了十幾年,迄今再為馮公。有了這個網絡,把本室「第六代大字庫」收集的八萬字中,過濾出六千個「會意字」,以供分析。若問,為何只取「會意字」,簡單之至!形聲字佔99%,如同拼音符號,能發聲但卻不具任何意義,只能死記,充其量表示有「學」,幹啥? 公式之二,「結構分析」。在六千個會意字中,分析出字首、字身(明人不說瞎話,這早在倉頡輸入法中已披掛上陣,但如今已精煉許多,不可同日本而語),然後求出字首字身的有效排列組合(指漢字已有之字)。在目前的資料中,計有字首約200,字身約500,共計有700個有意義、能夠聯想、理解及應用的「基因」來(代表性佔九成)。 公式之三,「定性定量」。雖然只有700個基因(往日曾分析出千餘),但在排列組合下,可以化身萬億,對學子來仍然困難無比。那什麼叫定性定量呢?空口無憑,老朽且舉一實例說明之。如同「昜」之一字係來自「象形」,指在太陽下,飄蕩著一州里之旗。 可是,問題來了,什麼「州里之旗」?哪門子玩意?正如孔老夫子所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州里者名稱也。但遠遠望去,怎知不是酒肆之旗、房屋銷售的廣告、甚至是總統、副座的競選招牌?當然可能!若見一個標誌物,在陽光下閃耀,所代表的內涵,多不勝舉!華夏的子孫們毫不手軟,將之加上各種象徵,作為字首(或稱偏旁),遂有組合字:暘腸鍚楊湯煬場瘍愓揚婸逿禓颺蝪暢瑒陽餳踼等五花八門!但是,將其不同之「字首」去掉,都是「昜」的芳鄰!更妙的是,「漢字城中居民」不過700,卻能組成宇內億兆京垓種事物。 上一次,老朽做得辛苦,只好到此為止。沒想到,漸行漸遠,老朽竟百病悉避、老而彌堅,棺槨已就兮驥不伏櫪,生活無虞兮得隴望蜀!理解系統已有沈子操刀,而圖文系統又得胡子代勞,兼以在文傳虛位爬上精神堡壘,成有所擁、敗有所詬,一切不在話下。老朽東張西望,只得回首漢字,否則飯而不事,豈非肥桶乎? 繼而,再觀漢字基因字典,上次宥於原始資料,老朽所定之性各殊,所定之量泛無標準。苟以之學習,學者必迷途深山大澤之中,久不能出!所謂定量,本為概念之類量,老朽已成功地將各概念分成三維八類,但惜在〔公式三〕中未能應用。而定性則係各種概念之「根性」,須待明確訂定,果如此,概念即可比擬科學之「元素週期表」,不容主觀指東道西! 在「暘腸鍚楊湯煬場瘍愓揚婸逿颺蝪暢陽餳瑒踼禓」各字中,以其涵義(可查字典)根據下表(見#8410則),依類分別納入: (一元-點) 概 念 ┌───────┴───────┐ 一維(兩儀-線): 靜態,客觀(體) 動態,主觀(用) ┌───┴───┐ ┌───┴───┐ 二維(四象-面): 抽象 具象 認識 行為 ┌─┴─┐ ┌─┴─┐ ┌─┴─┐ ┌─┴─┐ 三維(八卦-體)定義 應用 本存 人造 感知 狀態 能力 經驗 暘陽 瘍禓 腸楊 鍚瑒 煬愓 颺婸 揚踢 逿 蝪湯 場 暢 餳 由上表可知,基因概念之分佈相當均勻,且由靜態之「體」觀之,其可知者有:大、長、在上、飄浮、變化各義。而由動態之「用」視之,可知有飄動、展動等因子,這就是概念之「最大公約因子」 如斯,可以總結「昜」具有:「展開,飄揚狀」之概念(忘掉太陽與旗幟,即是概念之最小公倍因子),再分別與相關字首結合(不可能組合者難以理解,除作為聲符供形聲之用外,必不能通行於世),遂有前述二十個概念文字。同理,各概念無不如是,學者熟稔700勇士,即可擁抱九成漢字,至於其他餘孽,不知也罷(至少可與老朽同層愚昧)! 因此,如此這般,待老朽將各種性、量分析完畢,即可重寫圖文並茂之《漢字基因字典》焉。 |
| #10353 留言者:無知 [2012-02-14] |
| 主題:問「仁」 先生于#10342則中釋「仁」,請問,為何「仁」要引申至「有影響性」? |
| 回應﹕ 問得好!「見賢思齊」即為影響,此乃倫理道德價值所在!然而,在四維八德中,真正具有影響力的,恒為「孝、仁、信、義、禮」。蓋,忠常止於於一己,愛也出自本性,至於和平、廉恥,常與大環境息息相關,非二三子可以自決者。 #10342則,「囚皿」原字從囚,指囚人食皿。緣任何社會若有犯罪之人,必須施以牢獄之應,牢獄本意原為「隔絕」,以免再危害他人。古聖人曾設計了「劃地為牢」,在民風純樸之際,斯為人天美談。然而,人本獸,所謂犯罪實乃「自我失去控制」,而每個人「自我」之定位,必須施以教化;教之文則文、教之質必野,是故「仁義禮智信」遂用為教化影響之始。 須知,今日監獄中食住不愁,但於古代,物質困乏,一般百姓常望而興嘆。苟罪犯尚可「食皿」,豈非「仁政」?凡行仁政者,若非考慮對人性之正面影響,其所為何?當然,每每有宵小混吃混喝,但既為仁政,當不惜米糧、而毋坐失影響之良機也! |
| #10358 留言者:漁儿 [2012-02-15] |
| 主題:概念分类(6) 是的,學生的問題首先出在,對「分類」觀念理解有誤。 在系統認知的角度,「分類」指對事物做系統的整理、所形成的具有層次結構的系統,而不是簡單地將一些事物匯聚。如此,「分類」就是一種系統觀,故我所引之例,是「骨、昜、皮」之「組合字」,與「分類」毫不相干,從而,留言(#10337)的問題,就成了似是而非的「偽問題」。 學生很慚愧,只有繼續努力!多謝先生辛苦的指教!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不必介意,自古以來,文字研究者一向就是「自說自話」,老朽之舉早就笑翻了一票魚腩肚!然而,時代在進步,科學之有今天,也曾犧牲了幾代人!老朽沒像布魯諾般葬身火窖,也沒有克卜勒那麼悽慘,能赤手空拳建立一個「理性主觀規律」,不留些誤解的痕跡,那是不可能的。漢字是人類文明的頂峰、是人智冠冕上的巨鑽,其價值尚有待肯定,而努力是無止境的,互勉。 |
| #10373 留言者:漁儿 [2012-02-17] |
| 主題:是 現代白話說:「白馬是馬」或「白馬不是馬」;古文卻說:「白馬,馬也」或「白馬非馬」。 現代白話中的系詞「是」,是從西文的系詞「be」翻譯來的;而古文卻不把「是」作「系詞」用。我可否這樣來理解:因「是」指客觀之「肯定」(先生于#10366則的解釋),而「白馬,馬也」或「白馬非馬」,是個人之主觀判斷,故不用客觀之「是」?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說文》之「是」作昰。直也。從日正。古文早已有「是」,與「be」無干,而且相反的,「是」才主觀。古文直述「白馬」、「馬也」才是直觀、真正客觀的事實認知,未加一絲個人見解。一旦加「是」,就必然具有「正--止於一」之要件,與自然相違。 中華文化中,「一」是「神聖的」,人必須謙卑,只能期望「止於一」,故以「正、昰」為準繩。由於「白馬」原本為「馬」,故謂之「馬也」;若言「白馬是馬」,顯然,此言必出自某人「追求正確」之主觀。主觀未必錯,但口氣不如「白馬馬也」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