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10255 留言者:漁儿 [2011-11-05]
主題:意識型態与意識形態
  對先生的教誨感激不盡!學生會繼續努力。
  
  這裡,想向先生請教「意識型態」,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先生已多次提到文獻中將「意識型態」與「意識形態」混淆。我從漢字基因出發,試著做初步的理解:
  形=可見之外表,有邊緣效應者。
  型=下刀於土,使成一定形式。
  態=有能之心,見之人的行為和舉止,引申為事物的變化。
  
  於是,「意識形態」指意識所呈現的形式和狀態;「意識型態」指將意識的某些形態固化、模型化。
  人間事態悉出自人之「觀念」,那麼,是否可說:「意識型態」,指將某些觀念固化,形成各種「主義」、「學說」等,作為大眾共識的基礎,實際上,就是某些人、團體的「主觀的論見」;而「意識形態」則是指「觀念」?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非也!老朽不同意有「意識形態」一詞,正如沒有「意識滋味、意識色彩、意識身體」一般!蓋以常識而論,「意識」為一「抽象」觀念,無形、味、色、體。那麼,無形何來形態?無味何來滋味?無色何來色彩?無體何來身體?
  概念本係「約定俗成」,問題在當今愚民當道,火星為文,人們除了吃得腦滿腸肥,大腦已成真空!如此之約定,猶如「希臘民主」,千年前神話連連,到如今歐強搖身變為宙斯(Zeus),巴本德里歐(Papandreou),死皮賴臉只能唬唬老百姓了!
  老朽生為中古人,死作中今鬼,貶謫人間註定要陪伴美人魚(愚)!人類還有希望嗎?當然有,死路一條也!若非死,生何為?吃得飽飽的,讓後世燃燒石油?不幸老朽雖被貶,卻無意自謫,看不順眼的就講,不惜得罪諸方神聖,死不同意有「意識形態」!
10257 留言者:漁儿 [2011-11-06]
主題:意識型態与意識形態(2)
  在寫上則留言(10255)時,就有些猶豫:形者,可見之外表,有邊緣效應者。「意識」指思維,如說「意識形態」,不就相當于說「思想是有形」的嗎?但轉念又想,「觀念」是「意識」的產物,「觀念」又有表達,對表達就可以說「形態」了,就好像說「數學公式」的「形式」一樣。所以,就主觀地認為,「意識形態」指觀念,確切地說,指觀念表達的形式。
  那麼,我這「意識形態」之說,是否混淆了「意識」與「意識的表達」的層次?
  
  謝謝先生再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所述『「觀念」是「意識」的產物』,正確,但正人不保証能生正子!『「觀念」有表達,對表達就可以說「形態」了』,錯!憑哪門子「表達可以說是形態(除非表達者)」?闢如表達「一非二」是什麼形態?難道不是意識的兒子了?產下了一個妖怪?
  又「數學公式有各種形式」是實,但卻不能據此引伸為「數學形態」。數學原本就是一種符號表達的形式,若談「數學形式」,所指者係符號表達所具有的:「序位、規律性、定義值」;不公平的是,庶出子「數學形態」則只能供藝術家忽悠了。
  數學係人類觀察大自然的客觀認知,由具體而抽象的主、客觀介面,是有「式(有求於規矩,規格方法)」。其中,「序位」有大小、先後、從屬,代表「天」;「規律性」有運算法、取代法、簡略式,代表地;「定義值」有數量、單位、內容,代表人。
  「形式」不同於「形態」,形式是抽象的,是人類整理出來的參考系統;形態是具象的,有可見之形、有可動之態,來自自然。「意識形式」不知所指;「數學形態」亦然。概念文字本為釐清主觀認知,以期溶入客觀世界,若一味張冠李戴,不如參加嘉年華會。
  老朽但知捍衛傳統文化,任事一扯到「個人主觀」,活的可以說是死的、死的當然也是活的,恕「老狗不理」!
10259 留言者:黎明近焉 [2011-11-07]
主題:
  朱夫子尊鑒:
  
  觀10254則,有了一些觀念,不知是否觸及 先生之圖文系統」之九牛一毛.
  構想:雲破月來花弄影
  一。先做「雲破」「月來」。
  二。用windows附帶畫圖程式以手工繪製25幅bmp(100x100)圖片。
  三。先繪製兩幅圖:始態與終態。
    1。第一幅圖:將全部的「網格」以「黑色」填滿,名之「雲破」為「始態」。
    2。第二十五幅圖:複製第一幅圖,在圖中取一圓形區域,並以「黃色」填滿此區,名之「月來」。
    3。暫時先不做「形」與「色」之「漸進態」之「第二附圖」~「第二十四附圖」。
    4。寫一函式名之「形色俱變」,用此程式呼叫「雲破」「月來」二圖並「交互」「顯示」,所產生之變化名之「雲破月來」。
    5。這是一種粗陋的動畫做法,”如果想再求更好的動感效果,則再插入二十三幅「月形漸進、月色漸變」之圖片,用一矩陣
   名之為 雲破〔24〕,呼叫「形色俱變」函式,傳入矩陣起始地址,依序顯示圖片,產生雲破月來之動感。
    6。這種方式其程式效率較低,且佔據較多的記憶體空間。
  四.另一種方法直接用「程式」來操縱每個「網格」的「位置」「亮度」「色度」。(暫時的想法)
    1。先定義一矩陣〔100〕〔100〕,每一矩陣元素代表圖片的一個「網格」。
    2。每個矩陣元素又是一個次矩陣〔2〕,儲存每個網格的「屬性」「位置、色度、亮度」。
    3。另寫一些公用函式;漸進()、改變()、取代()、位移()、延長()、循環()等變化,來操縱每個網格的變化,可令一幅幅單純美麗的圖片,一變成為變化多端之動畫藝術,是名「莫非藝術」。
    4.這種方式其程式效率較高,且佔據較少的記憶體空間。
回應﹕
  很好,這種方法可行,望汝能自行動手,溫故知新,讓喜愛藝術的巴西人看看老中的新花樣。至少,所寫之「函式」可以提供給本網使用,以解本室人手不足的困境。
  「君子之交」有階段性任務,平台未妥,只能將三維網格顯示在網頁上,目前「程式」尚無法執行。處理「動態」雖有GIF格式,但所佔記憶體驚人,若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那真叫迷信應怕死波了!「莫非藝術」祇是暫充主角,卻可供不擅程式之網友解饞,當然越簡單越好。
  事實上,控制點位移動及改變色相也要有程式,所幸這些只是「數學運算」,如同函式,一般GPU就能處理。故此,對莫非藝術而言,門檻極低,如果運用靈活,很可能闖出一片新天地出來。

  如以「雲破月來花弄影」為例,在「圖文系統」中先要經過「理解系統」:
  一、在文字上:
   1,雲破:「雲」為一概念,為物,可由圖形庫中找到。「破」代表系統之分離狀況,
        在此,因雲之性質不定,故應查「破」處所得。
   2,月來:「月」為天體,其「來」指「可見態」。由上句可知,雲破處見月。
   3,花弄影:花之「擬人態」,「弄影」者,花搖動,地上之影可見。
  二、在圖形上:
   「雲」係一種「特效」,代表某一區域,其中有「水氣集中」。在三維環境下,雲層
  很難控制,尤其要「自動控制」,效果不可能令人滿意。但僅以此句而言,倒很簡單,
  只要選兩幅重疊之雲,各向相反或以不同速度在天上移動,其背後則為半遮的「月」,
  程式算好兩片雲錯開之時刻,令月亮出現即可。
   「花弄影」則靠光影,不難。

  麻煩出在意境上,此句出自宋代張先《天仙子》詞中。張先字子野,浙江吳興人,是宋詞的代表人物。他宦途不順,只做過小小的文書吏(所幸天才皆失意於官場,否則文化只是腦滿腸肥的宣傳品)。時張先五十有二,患病閑居,傲骨孤腸,令他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名詞。
  為此,對圖文系統而言,必須將張先的生平遇合,編寫成劇,再一一穿插其作品,始能表其神韻。
  全詞:
   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 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后期空記省。
   沙上並禽池上暝,雲破月來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
  上闕指「事」,「水調」係一曲牌,張先聽曲時飲酒把杯,直到醉了、醒了,宿愁仍在。愁什麼?時光流逝,人生空渡,往事不堪回憶。
  事如斯,「情」又如何?「沙上並禽池上暝」與「雲破月來花弄影」是一對比態,一靜一動、一天一地,並禽雙雙相伴、雲花一天一地。「重重帘幕密遮燈」是期望、也是實況,「風不定」是埋怨、也是實情;「人初靜」代表不得已的心情,「明日落紅應滿徑」則是最終的感喟,再再都充滿「無奈」。
  若僅就「雲破月來花弄影」論,天上月移雲飛;地上,花影搖曳,都在形容「和風」。和風者,人體最舒適之感受,精神最平靜的狀態,而且必是社會和諧、國泰民安之狀況!但是,這與張先的「意境」並不一致,說穿了,詩人胸中自有丘壑,只是憑這一句卻沒法說明真相,難為圖文系統也。
10261 留言者:黎明近焉 [2011-11-10]
主題:型、刑、形
  朱夫子尊鑒:
  1。古人用「土」做出「物」的樣本稱「型」,用「木」做的稱「模」,用「竹」做的稱「範」。
  2。因每一物各有其「性」,故「型」被借用來當「類詞」。例:血「型」有A型、B型、AB型等等。
  3。形:物象也,物之外觀也。
  4。刑:傷也,以刀損物也。
  5。不知何時開始,有些字典指「型」「刑」互通,文天祥之「正氣歌」,典「型」在夙昔,寫成典「刑」在夙昔,「型」「刑」二字各有其本義,敢問 先生,這二字可以互通嗎?或是因「將錯就錯」,「約定成俗」而相通?不知故宮博物院是否有 文天祥所書之真跡?到底是「型」還是「刑」?
回應﹕
  很好,已得漢字基因之竅門矣!但不必追究文天祥之正氣歌「真跡」如何,因在啟蒙時期,即令聖人,有時也難免「訛吪難判」。重要的,理性時代以「道理」為依歸,物有物理,物質文明所以興盛;果若概念之正理得以振聾發瞶,在下一個時代,人智自會成為新文明的主宰。
  所舉之例甚確切,漢字係以「原物為象」,以象取意。不僅「土、木、竹」如言,舉凡能用以製造「成品」的原材料,皆有其「型類」。茲以代表性計,如金屬之「鑄」、玉石之「圭」、絲之「織」、巾之「帛」、米之「糧」、麥之「麵」等等,不一而足,悉為「類集」。
  老實說,漢文化待興,概念的整理尚須時日。不幸老朽涉事過多,祗屬開山闢地之蠻族,治世之大德有賴「秀才、舉人」也!凡事不破不立,若後人不動大腦,只知遵循前人足跡,「進化」將變「淨化」、「漢字」必成「汗蹟」!刑、形、型不分可也!
  是曰:江上一籠統,井上黑窟窿;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不亦樂乎?
10264 留言者:黎明近焉 [2011-11-11]
主題:天公、地道、人私
  朱夫子尊鑒:
  智慧學一書,吾已略讀、詳讀、復讀數遍,迄今仍未能窺其全貌,至感慚愧!但似乎又抓住了一些「什麼」。
  茲以智慧學的立場,釋《中庸.首章》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敢請 先生指正末學之「觀念」是否正確?
  (一元-點):天命之,謂性(天公)              德(性)
                        ┌───────┴───────┐
  一維(兩儀-線):率性之,謂道(地道)   善               惡
                      ┌─┴─┐           ┌─┴─┐
  二維(四象-面):修道之,謂教(人私) 益   利          惡(損) 害  
  1。(天)德:直心相待也。性:萬物「自然」之「作用」也。
  2。(地)德:「善」「惡」,只是萬物「自然」之「作用」,直直之顯也。好比「炁」之本「體」為「一」,因其「作用力」產生萬物,有「作用力」則有其「反作用力」。
   如硬要分「善」「惡」,則以「人類」為「立場」分為如下:
   甲:善:從「羊」也,羊對「人類「全體」有貢獻曰:「益」;人類之「個體」取羊之用曰:「利」。
   乙:惡:從心、從亞,亞:次也、歪曲不正也。「損」人類「全體」之事物曰「惡」;「不利於」人類之「個體」之事物曰;「害」。
  3。(人)德:人性本「私」,無分善惡,人本無知,只能採「修道之,謂教」,教人知益、利、惡、害。
   善:君子念其益,不計其利,小人反是。
   惡:君子憐其惡,不計其害,小人反是。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類只是「炁能」變化所生之「體」,去「人性」回歸於「一」也。
回應﹕
  本書難讀,但全貌無過乎「全」,今世之學以萬為彰,人人只求「萬一」,斯如「一夢(倉頡碼「夢萬」一鄰之隔)」。須知,多者眾、眾者聚,精密之餘力求專門;寡者稀、稀者散,簡略者在於粗放。欲領略《智慧學》,絕不可咬文嚼字,競逐其詳!要者,得意而忘言,凌雲可棄土也!

  汝此問以「觀念」比諸「概念」,已失之「精確」矣!根據老朽定義:「單字稱概念,概念與概念組合始得觀念」。蓋「概念」為人類認知宇宙事物之「基礎」,「觀念」則係因意識觀察事物所得之綜合概念。故「概念」一字一概、一概一念,而「觀念」有主觀、客觀,各各所見難同。
  以所分析為例,「主題」是問「觀念是否正確」,但不幸所列之表卻是標準之單字「概念」!似此,千言萬語無非引道入蕪,「正確」與否難說,但兩造風馬無牛可及當之無愧矣!
10268 留言者:漁儿 [2011-11-16]
主題:意識型態与意識形態(3)
  學生一直在試著理解先生的指教(#10255、#10257),但學生愚鈍,覺得思路仍然不太清晰,先談談初步的體會:
  
  既然,「意識」為一「抽象」觀念,那我就試著從「抽象」與「具象」理解起。
  觀念者,人觀察認知對象所得到的意念。認知對象可以是具體的,也可以是抽象的,故觀念有「抽象」與「具象」之分。「抽象」者,無體、無形、無色,僅存在於人類思維之中,可供認知;「具象」者,有體、有形、有色,存在於自然之中,可供辨識、應用。
  是故,于具象者,有可見之形、有可動之態,可說具象的「形態」;而于抽象者,無可見之形、無可動之態,以「現象」被人感知、以「觀念」存在於人的認知中,故說抽象的「觀念」。也就是說,認知一「抽象」對象時,就是認知與之相關的一應「觀念」及其之間的關係。「意識」為「抽象」的認知對象,故談論「意識」時,就是談論「意識」這一「觀念」,即對「意識」的體用因果的認知。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正確。
  休道是當今「科學發達」,須知此「科學」所指,全係「物質生產分科分類之學」。而物質生產係為滿足物慾,端賴「眼可視、耳可聞、手可觸、鼻可嗅、口可嚐」,此五大家族之類,無非「具象」。故此,當今唯物當道,道上車馬亂紛紛,行人疏離喪心魂!心魂既失,自是無象不「可」矣!
  老朽不甘心扮演物界小老弟,斗室晝眠,獨醒於沉寂之午夜,自樂融融。所樂者,眼前一片黯黲,無象可具也。既無象,無體、無形、無色、無香、無味、無觸,是謂「抽象」,非五大家族可攬者。舉世物化雖久,但歷代如老朽之「無材」比比皆是,且萬里江山一脈延,何來口鼻眉耳眼?
10271 留言者:漁儿 [2011-11-17]
主題:意識型態与意識形態(4)
  1,可不可以這樣來理解先生不同意「意識形態」一說的深意:實際上,先生是在批判當今世界的迷思:「科學」與「人文」分離,「科學」執「有」斥「無」,忽視對人心、人性的認知,導人入盲?
  2,在留言#10238和#10247中,我說:「我」之存在形態、「我」之形態。當時,我是把「形態」理解成存在的「形式和狀態」,對此,我須要修改嗎?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1,正確,老朽是今之古人,深痛中華文化之淪亡,令後人不得不俯拾西人之思餘,無倫無類!然而,和田未必滿地皆玉,相反的,廢料絕對多如山積!老朽人微言輕,倖免於浩劫,至今殘體猶存,尚得小坐梢頭吟輓歌,隔海有魚相唱和!
  2,「形態」的確是「形式和狀態」,唯應注意者,「意識無形」故不適用;且「我有形態」是實,但「我之存在(為一種精神)」無形,亦不適用「形態」。再若斷句為:「我」、之存在形態,也有語病,蓋「存在」原是一種虛擬用語,諸見恆異;然何謂「存在形態」?「存在」有「形態」、「存在」是「形態」嗎?且「我」能有何「存在形態」?又如何描述、定義?
  更複雜的是:若將「我的形像」視為「存在形態」,那麼,「我」呢?難道「我」=「我的形像」?換句話說,有張相片是「我的形像」,那麼,是不是國人喜開倒車?因為三千年前公孫龍子早就討論過「白馬非馬」了,難道時到今日,人們還認定:「我」=我的相片?
10272 留言者:漁儿 [2011-11-21]
主題:意識型態与意識形態(5)
  感覺對「抽象」與「具象」的理解有些進步,多謝先生的指教!
  
  現在,我再試著理解「意識型態」:
  「意識」,可泛指觀念。「意識型態」,指從某一立場出發,將與之相關的觀念形式化(型),形成具有一定功能(態)的觀念系統,以此作為大眾共識的基礎,規範人們的言論和行為。實際上,「意識型態」,就是某些人、團體的「主觀的論見」,如各種「主義」、「學說」等。
  「意識型態」與「意識形態」一字之別,在于反映「意識型態」這一觀念系統,所具有的人為的功用性、目的性。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豈止?正止於一!一字之別,在於國魂一幽之茫矣!
10273 留言者:漁儿 [2011-11-22]
主題:意識型態与意識形態(6)
  我想再從字源上理解先生不同意「意識形態」一說的理由:
  
  從文獻上看,「意識型態」譯自ideology,ideology=ideo(idea)+ logy(logos)。
  idea,指觀念。
  logos(邏各斯),是古希臘哲學及神學的術語,乃西方哲學的核心概念之一。原義是「話語」,又認為「話語」使人與動物相區別,故引申為拉丁語的ratio(比例),法語的raison(道理),後成為英語的reason(理智)與Rationality(理性)的字根。此外,英語的logic(邏輯),及各種學科的字尾(-logy)也來自於logos,例如生物學(Biology)、地質學(Geology)等。
  
  按字面翻譯,Ideology應譯為「觀念學」,但卻譯為「意識型態」。我試著分析其原因:
  在西文字源,無法區分研究「具象」事物的學科(Biology、Geology等)與研究「抽象」觀念的學科(Ideology);在漢字,因漢字的表意功能,可以做這樣的區分,譯作「意識型態」,以反映觀念系統所具有的「人為」的功用性、目的性,與「自然」學科相區別。但如果「意識型態」寫作「意識形態」,一字之別,就可能模糊「具象」與「抽象」、「自然」與「人為」的區別,從而喪失漢字最寶貴的表意功能。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正是,任何語文都是「獨木橋」,若僅以食色財勢而言,只要是人,古今中外分別不大。但是,一涉及觀念、思想、風俗、宗教,其中的差異就宛似雲泥。雲不知所氣,成之浮於青天,終古如一;而泥上可進可退、有得有守,生命欣欣向榮。雲泥固同處天地之間,不幸,若欲得氣,兩造無橋可通也!
  是以,當科學尚不發達(所謂科學,在老朽的認知中,祇是將某些固定之觀念精確化)前,人們對語文瞭解有限。而今(尤其是在西方「人工智能」走入末路後),人們才認識到語文是人智溝通主、客的唯一道途,但近世紀具象物化的結果,世人飽暖沐淫慾,關心「形、型」之抽象者,已屬瀕臨絕種矣!
  語文既為人智基礎,欲真正認識「漢字」,必須先由華夏初民生活下手。否則,祇憑半調子混混、中西皆非的現代學者之見,西方看不到、東方摸不著,「沒作為」等於「不作為」!反正吃飽了肚子、生夠了兒子,「人為」等於「自然」,還有誰管「什麼」是「什麼」?
10274 留言者:黎明近焉 [2011-11-24]
主題:身不在、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
  朱夫子尊鑒:
  近日,看得一中國攝製的影片,竟雄女俠「秋瑾」。姑且不論其拍攝的手法、技巧像似武打片,僅就「秋瑾」女士的犧牲,讓我更進一步暸解了“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其用,吾從先進。」”這句話的含義。
  今之得利洋洋者,不但不為「君子」且反其道行之,真乃無恥「小人」也!
回應﹕
  能量之基,在於性能互補,陽主動、陰主靜,是成宇宙。男人女人,在傳宗接代的時代,各有特定之任務,男進取、女保守,自有其必要。如今,人智漸開,能階晉升,雖粗鄙鋪地,但精緻已觸雲天。互補功能更益趨抽象,陽之視野廣闊而陰堅毅執著,是故,已不能再以「常規」而範諸雲上也!
  後進於禮樂固稱君子,終歸於禮樂者,必非凡類矣。返觀歷史,無非由動物蛻變至人類、進而由愚夫愚婦而及於略知略識,最終超凡入聖、得登金字塔頂之階級。既登頂,須知塔底恆河眾沙,尚在苦苦掙扎奮鬥。其利得愈夥、心墮愈深,其榮顯愈彰、餘生愈惶,夫慈悲者,適因無助是可憫也!
  生死何價?食之竟餐,不過五穀餘氣;色遍天下,無非夢幻泡影。彼貪生之輩,百載猶似一瞬;其就義之族,萬死證諸天籙!蓋人間本係「仙餘」,自以為是者,永錮主觀之境可焉!夙有蜉蝣者,飛翔於水草之上,顧謂:「今吾已翱翔萬蝣之上,明日豈可期哉」?是為小人誌!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