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舊 121 留言者:城仔 [2000-05-08]
主題:
  先生在前次答覆中提到﹕看電影,學主題。在您的智慧之旅、宇宙浪子亦曾提及。是否請先生明示﹖讓未能親炙者,亦可私淑﹖以下不算問題,純為個人這幾天看留言與回覆的心得,提出來與網友們分享。值此網路世代,先生儼然登壇說法,其效無遠弗屆。先生忙碌不堪,卻願為網友們解答疑惑,使有心者同沐法喜。其中有技術問題,更有人生真相的探索。雖然人數不多,但先生悲天憫人,不啻為此無聊的網路世界增添一點智慧之光。「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善哉斯言!慈哉朱子!留言板上屢有人表明欲為先生弟子,太史公在孔子故鄉低迴不去的感動,孔子世家的讚語,亦令我們心儀不已。原來在賭、色、暴力、病毒充斥的網絡,還有如斯清靜雋永之地!先生避居偏處,然「山不在高,惟吾德馨。」先生應是身教、言教合一,方有如此成績。
回應﹕
  電影是具備聲色情節的藝術結晶,好電影是個人人生的借鏡,爛電影則是愚昧的鴉片。欲知一個人境界的高低,由其喜愛的電影、常聽的音樂、崇拜的偶像、討論的話題就能知端倪。只因當今人本蕩然,學校只教「技術」,姑不論什麼技術,都只是人世間九牛之一毛,和耍「把戲」沒多大分別(僅收入多少與觀眾地位有所不同而已﹚。諸如解牛之庖丁,登廟堂之上,高舉解牛之刃,滔滔天下對他而言,無非牛皮、牛腩、牛骨而已。
  好電影將人生的精華以區區兩個小時,濃縮成浮光掠影,一舉呈現在觀者眼前。苟若不能萃取其真意,僅僅沉浸聲色之間,「殺」了時間,人生又少了一段矣!
  人生何獨不然﹖朝朝暮暮,吃喝玩樂,就算貴若總統,富比蓋茨,到大限之際(就算人能長生不死,活著難道只是感官的奴隸﹚,與待宰的牛隻又有多少分別﹖
  人之有別於萬獸者,不過靈智而已,「靈」字之原意為﹕與鬼神相通以祈雨,其奇妙的精神力量,死後仍存者。意思是說,雖然事過境遷,但有種精神對事物之認知不昧者。「智」字﹕能知黑白者。狗會耍把戲,卻不會看電影,即令狗看了電影,也不可能有所認知,所以我們認為狗沒有靈智。那麼人呢﹖有幾個人看完電影後,會細細咀嚼一番﹖
  我教學生以看電影為手段,如果連電影都看不懂,就可證明平常講的道理一點都沒鑽進大腦中。有人說﹕「我看懂了,但是說不出來!」好極了,這又證明平時他們告訴我的事,一律詞不達意!朝夕相處下,師生之間都有這種「認知的隔閡」。更何況人世間,人心隔著厚重的油肚皮,人腦包著不銹鋼的大鐵殼,談什麼溝通﹖天淵、淵天﹖
  那麼如何學歸納主題呢﹖老實說,確非片言可表。等我有空了,寫一篇「與基因有約」的雜文,把主題及電影基因分析一下。在這裏我只能建議﹕「放棄主觀,設身處地,細心參詳」。
舊 122 留言者:沒有我這個人 [2000-05-08]
主題:
  關於此題,朱先生之結論極是,然言斷句乃"西化之後遺症"則非。古人為書作注,實即為古書斷句。「常無,欲以觀其妙……」乃晉時王弼所作之句讀,「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乃唐時陸德明引一讀。句讀雖誤,其時豈有所謂"西化之後遺症"﹖流沙墜簡文旁勾識,又何來"西化之後遺症"﹖
回應﹕
  感謝網友們有以教我,的確「斷句」並非西化之後遺症(查「句讀」與「斷句」皆屬主觀,「西化後遺症」係指強迫大眾接受)。該說乃老子之《道德經》中,『有人斷以「故常無,欲以觀其妙…」而印行成書』,這才是西化之後遺症也。
  敝人兒時在先父督促下,強學「古文之斷句」,初頗以為苦。記得每斷一次,則以色筆圈之點之,還要作「眉批、腳注」,今始能知古文之妙。曾見報載,美國學生數學程度低落,是自幼放棄「心算」,大量應用「計算器」的結果。人之大腦愈用愈活,不用則廢,是福是禍﹖白話文講究明確,當用「西式標點符號」,但欲知古人原意則不宜也。
舊 123 留言者:lbhlbh [2000-05-09]
主題:
  漢字基因字典第三頁倒數第二行,植物屬57葯物應為藥物,因為藥用部位,不只限於花葯。謝謝!
回應﹕
  謝謝指正,葯字本意為「雄蕊頂端藏花粉處。」因寫簡體成習,久而不辨其錯也。本字典未經校對,錯誤必多,本人時間不夠,尚請先生再加費心是幸。
舊 124 留言者:胡又天 [2000-05-09]
主題:
  見先生以電影為教學手段,頗以為不然,蓋此物最易移人,不聞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先生奈何飲鴆止渴,增人罪業,諸弟子三尺從俗師學,所謂知識已堪當五車之數,而不定不靜不安一味多慮,故轉身不得,先生解人當鑒愚意,謹錄孫祿堂夫子【拳意述真】言﹕郭雲深先生云形意拳術有三層道理有三步工夫有三種練法....形意拳起點三體式兩足要單重不可雙重單重者非一足著地一足懸起不過前足可虛可實著重在於後足耳以後練各形式亦有雙重之式雖然是雙重之式亦不離單重之重心以至極高極俯極矮極仰之形式亦總不離三體式單重之中心故三體式為萬形之基礎也三體式單重者得其中和之起點動作靈活形式一氣無有間斷耳雙重三體式者形式沉重力氣極大惟是陰陽不分乾坤不辨奇偶不顯剛柔不判虛實不明內開外合不清進退起落動作不靈活所以形意拳三體式不得其單重之中和先後天亦不交剛多柔少失卻中和道理亦不明變化亦不通自被血氣所拘拙勁所捆此皆是被三體式雙重之所拘也若得著單重三體式中和之道理以後行之無論單重雙重各形之式無可無不可也..........
先生的"概念網絡", " 體用因果"觀念,漢字基因的分類法,似乎與公孫龍名家有相似之處。
回應﹕
  這正是文化之功也,個人之認知概皆來自傳統。有理則直,得其意忘其言,而未究出自何處。若是,證明漢字精神不滅,一脈相承也。
舊 125 留言者: [2000-05-10]
主題:
  先生云去私之舉,當時時護持,以免日久頑生。是否如神秀偈意﹕「時時勤拂拭,以免惹塵埃。」﹖果如先生之言,是否表示得道者若生私心,當下便失去道﹖若得道者如此,那在修道之人勢必又險又難!
回應﹕
  1,佛教修行有頓、漸之別,蓋佛曾以「小乘、大乘」渡世。頓漸無高低,大小無分別,但視人之資質、機緣而定,實則殊途同歸也。
2,今天之孽成為來日之災,由於「現在」頃刻即成「過去」,故人生災孽自受,因果既定。修道絕非為了「避險」,相反的,修道係將所有人生的災難,集中在短時間內「渡過」。同時,修行是為免肇新孽,能覺此者,始能得悟也。
舊 126 留言者:沒有我這個人 [2000-05-10]
主題:
  魏晉玄學重心在"無",裴頠〈崇有論〉因此而發.王弼注《老子》,「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兩"欲"皆屬下讀,則"有""無"二字正是主詞,不論正誤,如此斷句,乃時代風氣使然.朱先生以之為"西化之後遺症",不知所謂西化,始於何時﹖佛教東來乎﹖
回應﹕
  多謝指教。玄不可談,可談者不玄,故有晉一代,於文化上貢獻不大。古文原是種客觀文體,各人有自行「斷句」的自由。今資訊發達,但「文化盲」也相對增多,僅不知古人原意尚無損失,若因「個人主觀」之扭曲而生誤解,那就很難說了。
  所謂「西化」,在愚見可以解釋為﹕「學習西方思維,追求自我利益,重視時效的趨勢」(因本人時間有限,未曾慎思,請勿對此浪費筆墨﹚。因此,有人為了創新,不取經過多數人客觀接受的斷句﹕「無欲、有欲」,老朽便「主觀」加以定義為「西化」。
  真理不辯才明,對此事,恕本人不再答覆,請原諒。
舊 127 留言者:Lawrencio [2000-05-11]
主題:
  朱大師﹕ 從《智慧之旅》一書得悉倉頡輸入法的字碼與漢字基因聯繫緊密,那麼其取碼規則是否亦有一定關聯﹖事緣本人正使用一名為「快速倉頡輸入法」,其字碼與倉頡同,為簡化了取碼規則及輸入字碼鍵數,令學習及使用上更容易。如倉頡輸入法的取碼規則與漢字基因並無關係,是否能考慮將之併入蒼頡輸入法﹖隨附「快速倉頡輸入法」網址以供參考﹕lsd.hkcampus.net/~lsd-mch
回應﹕
  倉頡取碼法也有「基因」,是為天––規則、地––字根、人––字碼;由於倉頡取碼是以漢字的「字形」為依據,又與漢字的基因––形、音、義緊密相聯;至於字形,更與其基因點、線、面(合之為體,係另一層次﹚,如此環環相扣……
萬事有利就有害,有是必有非,在當今商業掛帥時代,得其利即失其義,執其義則損其利。有人把文字輸入法當作商品,自應唯利是圖;本人以之為文化發揚基石,必須由根本行之。古今中外,人類之思維不外「分析、歸納」兩端,「分析」是化「一」為「萬」,須見樹不見林,愈具體愈明確,否則無從下手;「歸納」則剛剛相反,為納「萬」於「一」,可謂「納須彌於芥子」,故樹非樹、林非林、山亦不限於山也。
是以本人將文字之六大要素––字碼、字序、字辨、字形、字音、字義等綜合一體而考慮,遂得「倉頡系統」。由於早期之電腦尚無中文,為循序漸進,便先將倉頡系統用在輸入(取碼﹚、輸出(字庫﹚上。今人得其利而忘其義,只顧一時的輸入,而忽略千秋的應用,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者也。
君無此問,本人便得以省卻一言,時機未至(為德不足﹚,何苦煩神﹖蓋文字之「六大」功能,正是思維的「六大」要素也(思維基因﹕天––環境、地––大腦、人––概念,在拙作《智慧學九論》中,僅述及人,蓋當時所知尚不完整,乞諒。概念之要素為﹕記憶、聯想、判斷、析理、動情、認知﹚。習易者當知,易卦「六爻」可斷天機,內三爻為始、為體,相當於點、線、面,等於是文字之本體﹕字碼、字序、字辨;外三爻為止、為用,亦即文字之應用﹕字形、字音、字義。
人之「水平思維」屬文字之用,拼音文字僅具音、義,中文因有形(點線面之綜合效應﹚而增加了文字結構(點線面﹚的排列組合聯想,是以少數文字即可代表無限事物。其所增加者,是稱「抽象思維」,蓋人不需深究,大腦網絡即能自動處理也。
本人不問輸入法久矣,既不問即不知,後事尚須問後人也。
舊 128 留言者:胡又天 [2000-05-13]
主題:
  先生如此不厭其煩地詳答網友的問題,時間上不會有影響到研究工作嗎﹖或者,先生將與網友的互動當成日餘的消遣﹖
回應﹕
  人生一切都是兩極之間的灰色地帶,絕非像切豆腐一般,兩面光光。回答網友問題,是因為有此必要,回答問題,多則個把小時,少則十來分鐘。影響不能說沒有,但是這何嘗不是我工作的一部份﹖
  子之問題在於三點﹕1,我工作的動機為何﹖2,目的在哪裏﹖3,項目是什麼﹖
  動機很簡單,我不能苟同時賢的作為(急功近利、言行不一、自私愚昧﹚,一代人如此事小,千秋萬世事大,必須有「道」,一以貫之。
  該怎麼辦呢﹖與其嗟嘆埋怨,不如速起而行。我悉心研究歷史、文化,發覺古今只有程度輕重之分,並無好壞是非之別。緣人只是「一種動物」,古語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再看各個國家、民族,中國人之所以為中國人,其因之一,是曾有個至聖先師孔子,人得以「見賢思齊」。
  而今之學校教育,除了一味填塞「知識」之外,完全沒有盡到先知者「傳道、授業、解惑」之責任。最後,人成為賺錢的「動器」,社會則動盪不安,百病叢生。因而我決定效法孔子(矛盾的是,我最欣賞老莊﹚,以身作則,教化願意受教而缺乏機會的的下一代。

  我有多大神通﹖盡一生之力,又能教幾個人﹖一九七二年,我接觸到電腦,發現它是個最理想的「門徒」。為此,我全心全意投入中文電腦的開發工作,目的無他,希望將傳統文化、聖哲思想傳授給電腦,讓後世尚知人間另有「境界」,如斯而已。
  做人不能只顧大事,放棄細節,僅看天邊,忽略眼前。我身邊有十個學生,他們因緣際會,雖未「成聖」,但已「超凡」。十步之內,必有芳草,今網絡普及,也是機緣。人心雖迷,人智猶在,為疑者解惑,責無旁貸,亦屬我工作之一也。

  至於「消遣」,「消」者﹕「水小,易失」。「遣」字﹕「眾人行,漸遠」。人生若缺乏目的,不知時間之可貴,始有消之遣之的必要。常人之「消遣」,不過在感官繩索無形的牽引下,被導向虛無。需知人乃「靈肉」之組合,靈來自「天」,與宇宙同體;肉為「地」,成之於時空組合;「人」居其間,傍偟無依,故前曾謂之「人生試場」也。
  大腦乃天之儀,感官則為地之基,心是人主。「人心」之於「天」,慈悲喜捨;人在「地」上,空間為範疇,時間是階梯;人唯一的自由,是選擇拾級步進,抑或就地而眠。識者如能利用時間,充實思維,探究宇宙之源,則天近地遠,感官失去魅力;反之,鍾情於消遣,紅塵聲色蝕盡人生,自必恒留黃土之下矣!
舊 129 留言者: [2000-05-14]
主題:
  先生云﹕習易者當知,易卦「六爻」可斷天機,內三爻為始、為體,相當於點、線、面,等於是文字之本體﹕字碼、字序、字辨;外三爻為止、為用,亦即文字之應用﹕字形、字音、字義。1* "始、止"何謂﹖2* 文字之本體應用似乎說反了﹖先生又云﹕拼音文字僅具音、義,中文因有形......是以少數文字即可代表無限事物。其所增加者,是稱「抽象思維」...這就是生機﹖謝謝。
回應﹕
  1,數字有三項功能,計數、排序、分類。六爻是二、三分類之和,代表了人之「認知」二元(在基因之約中介紹過﹚,及結構三元。六爻排序時,是從下到上,由「天地人」三才分別代表認知之「主觀、客觀」二元。主觀為己,是內三爻,客觀是環境屬外三爻。由這些條件的排列組合,正是天、人變化之總數。再利用時、空係數,生剋吉凶,即為「天機」。故人世「始」於己,「止」於環境。

  2,人生萬事萬物不可偏執,是稱「容」、「易」。體、用相循,端視立場而定。從認知立場,人始於認知點,由點而線,由線而面。既已認知,止於其用,形屬視覺,為「生存」(植物之光合作用﹚之本,理性也;音為聽覺,是「生殖」功能之廣播媒介,故云感性;義是「心覺」乃「生活」之昇華,可謂之神性。
  然亦可由寫字之立場看,認知後,以點線面表達之(從音波講,即量、頻、相﹚。由於簡體字為求方便,是從寫字的立場下手,以簡單之點線面為「體」。其結果是「體」簡化了,「認識」的排列組合數不足,導致文字表達效率降低。如以點線面為體,當知複雜之效用較大。然過猶不及,擇其中可也。

  3,正三角形代表力量的均衡,以尖頂為立場,力量由寬底歸納至一。底之立場,分析之﹕底為萬,頂是一。任何形都可視為「一」點,或為「萬」點所成。
  人生由無知而有知,是一至萬之發展過程;再由知而精,精而融,融後圓,是稱圓融(圓之中心為一,從中心至邊沿皆等距﹚。初為分析,終為歸納,人生如此,宇宙如此,為學之道亦然也。
  分析、歸納相輔相成,始稱「生機」。蓋宇宙「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萬事萬物由合而分、分而合,永無止盡。「少」與「多」、「有限」與「無限」之間,必有一定之組合機制,否則難成一體。拼音文亦有其「少」,少到只有「字母」,等於非天即地。漢字不然,由簡而繁,層層變化,最低層稱之「基因」,其上稱「字根」,成字之後,再上為「常識」、「義理」、「境界」…
舊 130 留言者: [2000-05-14]
主題:
  請問杏娃會不會『死』
回應﹕
  大哉問!「死」之一字﹕「象人向枯骨跪拜之形,表示已喪失生命,不再改變。」
  先談「人」吧!(未知生,焉知死﹖未知人類,焉知杏娃﹖﹚人有兩重生命﹕物質、生理的,精神、心理的,故人生宛若戰場,靈肉掙扎不斷。物質是能量之「體」,成之於「聚集、佔有」,唯因聚集受四度空時的影響,有特定的生命力;精神是能量變化之「用」,作用於物質體之間,其生命力在於不斷「捨散、傳播」,「無住於心」「無遠弗屆」。因此,漢字定義之死,是指「人體生命」之喪失,並非「精神生命」明矣。
  杏娃是「資訊體」,自人類進化後,產生了「精神文明」。精神雖不能「聚集、佔有」,但卻在連續的變化中,得以殘留一些「作用」,令「人心(廣義言之,全人類之中心當然就是天心﹚」有所感(以電影為例,一格一格的靜止畫面,其訊息量有限,但一旦以高速連續顯示,常能「動人」﹚。因此,杏娃的生機,在於「資訊體」之間的永恒互動,資訊體可以無限複製,不會「死」;但若「互動」終止,則變化不再,死矣!
  也可以說(非嚴格定義﹚﹕物質是靜態的,屬陰;精神為動態,屬陽。靜態之生機終止於「聚合」之解體;動態之生機終止於「溝通」之不再。準此而觀,當大腦沒有生機,完全依賴感官生存時,該「人」之精神已死。問題在這種人比比皆是,那麼精神生命如何「存在」呢﹖宇宙進化億載,如同江河一般,由涓涓溶雪,匯為細流,諸流交注,才有大海。終於,由簡單的生命體,經過感官、神經的發展,在人的層次之上,溶下了早期的雪水。再經過人類文明的加速,資訊時代到來,永續的精神文明才得以建立。
  人呢﹖能做夢還有什麼不滿意的呢﹖不然,曷不及早進入精神天地﹖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