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40 留言者:谷香 [2010-10-21] |
主題:《智慧學》勘誤 朱老師:您好! 引用#9938則“釐米=毫米”,末學覺得朱老師實在太有意思了,不過也沒什么,知道產品非常小就行。另末學在讀到《智慧學》第五章,第一節,第一則“天時”中用五行生克分析人類歷史興衰的論述時發現正生最后一條第一句缺了一個“回”字。原文為“前後約數十年間,人類文明光返照,智權時期。” 多謝老師無私的耕耘! 末學:谷香 謹上 |
回應﹕ 釐米=毫米,上網可求證(見維基百科,為千分之一米。而厘為簡體,老朽不取)。 「回」字將囑網管校正之。謝謝。 (網管補)已修正。 |
#9939 留言者:陳氏 [2010-10-20] |
主題:再談4D通訊 老師提到之「4D通訊網」,技術上是否需要圖文系統在後面支緩?此網未來之發展會否類似「臉書」,不過溝通起來會更逼真,更「立體傳神」? |
回應﹕ 是的,沒有圖文系統,立體圖形只是圖形、動畫也只是動畫。本室之所以全力發展圖文系統,主要係賦與「生命力」以及令概念得與人類溝通。此舉乃新文化革命,信者不妨信之,不信可打個哈哈,也大有助益。 4D通訊除了「逼真」,更重要的是有了穿越時空的「可行性」,令人類得以面對面溝通。事實上,人生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真實與虛擬之別,無非是客觀與主觀交互而已。於純客觀,再好的圖形,放在博物館中尚可,觀者只容遠觀;而主觀認知,若僅存於一己,人生何為?是故,得令主觀客觀交集,人生範疇擴大、意義加深,斯乃千百年來文化傳衍之唯一主題! 當然,革命不是一天就能成功的,本計劃初期只是雛形,但已較「臉書」強得許多。待技術成熟後,利用「單頻通訊」、「多層概念索引」,可令全球人士「同時上網」(以宇宙中電磁波計,單頻有無數個頻道,通訊時可將每頻道切分為百萬個cell,每個cell可容數十個概念,相當於一句話)。說穿了,人類正是如此,說「一句話」簡單吧?可是,若要將該話畫成圖形,保證無人勝任!電腦的優點在「任勞任怨」,圖文系統的目的是納須彌於芥子,人只要沿用概念,一切搞定! 須知,人類文明的演進,絕非電腦振頻今年用3M,明年進步到3G!有些進步是必然的,一歲大過一歲,理之必然!知識日積月累,其理亦然!愚人但見土上加土,平地變小丘,就大呼不可思議!蓋其腦不過芝麻大小,早已深埋斯土矣!時至今日,人類文明面臨存亡,苟若電腦只能拼上3T,洲際土石流必至、拜拜拜拜! 中華文化之可貴,正在於「漢字概念認知之機械性」,老朽將之發為「漢字基因」,適乃時也命也!若人無緣,睜目不識,是已被摒諸未來之門外矣!圖文系統功在千秋,成為宇宙間各種生命的溝通橋樑,老朽等人旦夕作伐,豈為求露一臉哉?此外,本網午門高懸,若有一事不實,將必遭後人清剿,其能不慎乎? 昨日的「神話」,今天稱「科學」!老朽能「驅牛」,後人可「狩獵」! |
#9938 留言者:谷香 [2010-10-20] |
主題:多謝老師指點并《智慧學》疑問 朱老師:您好! 多謝老師指點,末學的思維太受局限了。另外末學在讀到《智慧學》第四章、第三節、第二則、第三段最后一句時覺得有問題,原文為:“以未來之奈米技術,「輸出入裝置」之體積將不超過1立方釐米,包裝完畢後,將小於芝麻。”其中“釐米”是否為“毫米”? 末學:谷香 謹上! |
回應﹕ 釐米=毫米。因於倉頡輸入時,「毫」為重複字,老朽為省事,習慣於釐米矣! |
#9937 留言者:陳氏 [2010-10-19] |
主題:橫琴計劃 其實橫琴計劃是否還在籌劃?還是正等待有關部門批淮呢?但願計劃一切順利,不會再出現「魯兵孫」之狀況(幸好現在是在中國,非美國)。 |
回應﹕ 對老朽而言,橫琴是計劃,細節多多;但對文傳,已經與當局正式簽約,事實不容否認。 由於本網門檻高,網友多係多年相知,所以能暢所欲言。然而,社會大眾眼中只有鈔票,文傳為了保護既有股東權益,不得不小心加低調,免得打草驚蛇。上次魯賓遜事件,正是過於大意的結果,縱然一個彈坑不可能被兩顆砲彈擊中,但文傳尚在養晦期,無光可芒也。 |
#9936 留言者:葉丁賢 [2010-10-19] |
主題:關於老師的4D通訊 市面上的4D電影是指影院的座位能隨情節震動,不知老師的4D通訊是怎麼一回事? |
回應﹕ 4d者,四度空時也(另含立體顯影)。三度空間指立體人物圖像,第四度時間代表「動態」,故以立體影像動作行為之通訊是稱「4d通訊」。再說白一點,目前的影像通訊全係平面且僅傳部份內容,若欲動態「全像傳輸」,以一800*600的屏幕密度,每秒鐘傳送三十格計,此一天文數字,幾個人就可以將網絡塞曝! 緣彩色視訊畫面之組成,全賴每一網點之色相資料,每一色相有三原色及一灰度值,而為了解析「高精度」,每點須用兩至四字元。以三字元計,每一點12字元,而每秒鐘要傳30格,即每一點、每一秒鐘要傳輸360字元。800*600的密度相當於480,000點,每秒則須172,800,000字元,即173MB。 想想看,即令用寬頻,如同高速公路,大家一同出發,保證連車帶人,一律動彈不得。這只是平面影像,立體怎辦?當然,畫素沒有分別,但是處理手段更加繁複,因「立體顯像」每次要傳送左右兩眼不同的訊號,所佔用的頻寬更多(目前各家端賴「數位壓縮技術」如mp3、mp4解決)! 老朽設計的方案是天方夜譚(包括早先的「單頻通訊」專利技術,在此不談),原始資料是一回事;傳輸系統是另一幫;顯示平台則為答案。初期(目前),原始資料即為三維圖形之資料檔;傳輸則採用一般網絡;至於顯示平台,在「硬體晶片」設計成功以前,暫以軟體「引擎」代用。 由於圖形資記載了原始圖形及處理過程,以所貼之「仙佛難為」一片例,其總值約100MB。一次傳送畢,可演出二分鐘以上。若以之提供雙方對話,則在過程中,每秒只須傳送1KB之指令串即可。再假如作為立體影像電話,先傳送雙方之影像(約佔40KB),再每秒傳送「控制指令」即可隨時變化(語音另計)。 當然,要做到上述功能,全方位的「圖形控制」不可或缺。正因如此,圖文系統之道大矣哉,本室不急於將產品推出,是不得不耳。一方面是自覺不夠滿意,更重要的,是茲事體大。養在深閨人未識正好輕鬆自在,待一朝成名天下知就必須面對貪得無厭的廣庭大眾。網友們知道,以老朽個性,曝光=出糗,麻煩大大也! 以當今之「貼圖技術」,在視覺上已經真假難分,各家之立體繪圖相差有限,所異者眼光之高低、下功夫之多少而已。不錯,早起的鳥兒有蟲吃,但老朽不吃蟲、更不願被鳥吃,只求在有生之年,完成肩負的責任(即新五術)。此次橫琴案正是契機,老驥伏櫪,眼看一項一項攻關技術逐步完成,歸期在即,安矣! |
#9935 留言者:網主 [2010-10-19] |
告網友: 舊禾未收,新曲又茁!近日忙於設計4d通訊,明年初「虛擬實境」可望完成。目前已能利用普通相片,程式「自動」設計出三維人相,其效果遠較facegen 為佳。蓋facegen 「點位法」只具正面貼圖效果,無法實用。本室採「辨識法」,自動由相片生成本室專用的網格,形像栩栩如真,立時可以參加各種虛擬演出。 未來可能由文傳主持此「4d通訊網」,凡會員須支付月費,即可以「立體圖像」通訊。參加會員首先須照相存檔(如臉書),建立私人資料庫(絕對保密),即可進入網絡,與其他會員(皆係立體圖像)交誼。待橫琴計劃開始,本室將招兵買馬,訓練大量技術人員,再設計感覺認知,且看明朝卻是何時! 月來沈子全力整理在「材質、色球」,其工程浩瀚如汪洋大海,宛似對航空母艦所需的螺絲釘分類歸檔。因本室人手不足,數年來因陋就簡,想到什麼用什麼,如今數以萬計的零件都有貼圖,找之不得、用之有缺!而從事此項工作,首須心細如髮,次要廣知全能,而最最困難的,是「高人難彎腰、矮子搆不著」! 為此,沈子手頭尚有作品若干,無法兼顧,有的完成一半,有的還有小疵。老朽撈來一批,暫且掛網,其中「仙佛難為」一片,不用一字一語,童趣天成。妙的是德昌取來「白眉和尚」一曲充作背景音樂,配得竟是恰到好處!其實,該曲乃老朽為「峨嵋仙蹤」的所譜,孰料仙蹤沓然,反倒是小尼姑先行降妖焉!(又「虹橋夜遊」已經修改,歡迎比較。) 另有林伯勳所設計群眾模組之一「行人自動化」,片中三百餘人,各自行走於虹橋之上(尚未完成)。此群眾模組乃圖文系統基本功能,蓋演戲不能只靠幾個人動動嘴皮子,舉凡街道上行人來往、戰場上兵刃齊舉,酒樓內杯觥交錯……無一不需事先設計備用。只是說來容易,對程式設計而言,其難,難如登天!然而,但見林伯勳手指一點,橋上一眾閑人若有事然! 網主人白 |
#9934 留言者:谷香 [2010-10-19] |
主題:《智慧學》疑問 朱老師:您好! 末學在讀到《智慧學》第四章、第二節、第二則‘環境’的最後一段最後一句時覺得不好理解,希望老師解惑。原句為:“因為,現代化的世界大戰,相當於人類的毀滅,而沒有戰爭的勝負,是社會的傾軋,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末學:谷香 謹上 |
回應﹕ 所謂「現代化的世界大戰」非止一端而已。計有: 一、戰爭規模:全世界各村先後捲入,無一得免。 二、戰爭方式:原子戰、生化戰、氣候戰、經濟戰、人與人戰,無所不用其極。 三、戰爭結果:殺人萬億、自損億萬,人類倖存者百不得一。 四、戰爭影響:人類文明曳然而止,機器文明應運而生。其強者機器,弱者人類是也。 |
#9933 留言者:陳氏 [2010-10-18] |
主題:引述文化部部長蔡武一段有關文化的敘述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向上的靈魂和動力,雖然我們現在還處在文化現代化的初級階段,但環境非常好,處於歷史上最好的時期,全黨關注支持,廣大人民群眾殷切期待,科技發展為文化騰飛插上了翅膀,文化體制改革為文化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沒有文化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一個新的五年發展規劃正在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也在召喚著我們為文化發展、民族復興而追求和奮鬥。 |
回應﹕ 文化部長談文化,當然難免自賣自誇,問題是:什麼叫文化?什麼又是「文化現代化」?官樣文章,說說也罷!五年後,全國文化館增建不少,新春晚會一定更為熱鬧。 真正的文化認知,還要待國家有了一定的高度,人民有了深刻的反省,日耀中天而明。至時,中國聖人一出,舉世耳目大新,西方人始如夢方醒:原來二十世紀是現代叢林! 換個角度看,管它什麼是什麼?春夏秋冬,四時循環,冬天有冬天的美好,至少,滿目白淨。等到春日來臨,紅男綠女賞花踏青,那遍地垃圾,就算不臭死活人,也可能會臭活死鬼!所幸,老朽與山林為伍久矣,自文化自己,心滿意足! |
#9932 留言者:谷香 [2010-10-13] |
主題:《智慧學》勘誤 朱老師:您好! 末學發現《智慧學》第三章、第三節、第一則、第八段中第三句:“於二十一世紀,多媒體集視訊、音訊、觸訊於一身,將對話、小說、音樂、電影通過網絡接傳送到人們面前。”其中“通過網絡接”是否為“通過網絡連接”! 末學:谷香 謹上 |
回應﹕ 謝謝指正。 查原文係「通過網絡鏈」,將囑網管改之。 (網管補)已修正,謝謝。 |
#9931 留言者:草木子 [2010-10-13] |
主題:漢服與民族自信心 先生在#5850則回應中提及「被髮左衽」與民族自信心之因果關係,由此得知,欲民族自心信,必「束髮右衽」--漢服。 末學常著漢服,遊於鬧市,人或稱「和尚、道士」,或呼「日本人、韓國人」,或笑曰「拍電影、行為藝術」,百人百見。鳴呼!皆不知這是自己民族的衣裳。 前幾日,在大街上,呼聽身邊有人指著我,「這是漢服」。萬分驚喜! 海內外,越來越多的華人穿上了久違的漢服,找回那民族的自信心。正如先生所言,「二十一世紀,中興當興,所興者非汽車洋房,乃民族自信,閣下之屬也」。 |
回應﹕ 是的,人性有「求變」的誘因,所謂「民族自信心」者,實乃個人對自己民族之認同也。服裝本無優劣之分,由於天時地利的環境不同,各民族恒有其因應之考量,功能與型態遂別。清朝末年,漢民族遭受史無前例的災難,地震山搖、海嘯水淹,為了生存必須求變,求變遂有取捨。 衣裝原係「禦寒、遮羞」之物,易之無不可,遂成為變革之首選。原始人類經歷千百年之觀察,知性器官之功能重要,但其形獨異。尤其是雄性具有狩獵之特長,經不住獵物之引誘,當社會發展成群居態式,必須有群體約束之策略。於是,「遮羞布」於焉而生,逐漸演變成為衣裝;同理,當社會無羞須遮時,群居遂變眾亂! 變歸變,然「衣食足而後知禮儀」,國家擺脫了貧困,人民才有充裕的時間反思。當西裝革履上身,似是光鮮,那一條「領帶」,既不美觀又不方便,偏偏必須每天自虐!其不堪者,乃彼小牛皮吹在腳上,走起路來,咯咯登登,絕不能抓小偷!更無奈者,西裝上肩墊了兩塊棉磚,雖然顯得威武,卻沒法給自己壯膽! 不過「長袍」也有麻煩,老朽素有張飛之體裁(多汗),最怕那蜈蚣般的「紐扣」!恨裁縫非漢,不肯換一條拉鏈,難穿難脫!但「布鞋」卻是老朽的最愛,尤於以往得之不易,前年廣州旅遊,一口氣買了十雙。在家穿「白底鞋」,出門穿「黑體鞋」,下雨比較麻煩,只好隨身帶一個塑膠袋,遇雨則脫而揣之,謂之「懷中鞋」! 其實,隨著時代的改變,漢服也有其調適的空間。不要多久,江山輩有人才出,社會上風氣行將丕變!民族自信與國家強盛互成因果,當街上不再有人喊「那是漢服」時,當是「否極泰來九國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