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59 留言者:草木子 [2009-10-12] |
主題:概念分類 朱先生安好: 《道德經》第二章中“音聲相和”怎麼理解?在《老子止笑譚》中您的解釋是“音、聲-係聽覺接收之能量變化訊息”。請您詳細講一下“音”“聲”兩字的概念及分類。 末學 謹上 |
回應﹕ 問得好,在漢字基因有解: 聲=以殳擊物,耳朵所接收的刺激。 音=象管樂器形,發聲也,響也,消息,指可辨知的動靜。 進一步說,「聲」指物體動態所產生之能量變化,是原始狀況;「音」則係人為控制下所得到的聲響。兩者最大的分別,在於人的「認知層次」,前者來自本然、後者基於人之意識。 對一般人而言,這兩者分別不大,但在老子的立場,卻是天差地別!原文尚有:「…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欲究之,當可知老子用字之精簡、漢字微言大義之奧妙!唯老朽一本慣例,不扣難鳴,能省則省矣! 此六句有六義焉,各為矛盾之兩極,分別代表人生六個階段之真實狀。於茲,始有下文之:「聖人得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也。 第一階段:生命 有無相生:人生始於無,無而有;人死始於有,有而無。 第二階段:成長 難易相成:人事有成有敗、有難有易,彼此互為表裡。 第三階段:認識 長短相較:觀察各種現象,認識來自比較,是知長短。 第四階段:現實 高下相傾:上壓下、下欺上,兩造傾軋不止,斯乃現實。 第五階段:道德 音聲相和:音可代表士大夫(或一應人為者)、聲為庶民(原始者),兩 者各象徵人為現狀及大自然本相。對老子而言,道法自然不等於回歸原始, 人源諸自然,但不應脫離自然,是以「相和」法之。 和者:禾入口,合也,順也。本能與教養相合相順,代表人之自我調適, 去糟粕、進精華,是道德修養也! 第六階段:倫理 前後相隨:前有步、後有隨,是稱倫理。以自然之道而論,人之經驗與年 齡成正比。今人但重技術,新奇是問,越是無知、越是妄為!是故,自上個 世紀至今,不過百年,人類已將社會安祥敗壞,將地球母親的青春耗盡! 有心人不妨細觀,人間既乏倫理道德,聖賢斯渺,任性胡為、瘋狂加騷亂 之餘,人類行將自毀矣! 斯為「微言大義」! 至於「分類」,「音」尚有「訊息、藝術」兩義,「聲」只是「感源」而已。 |
#9565 留言者:草木子 [2009-11-13] |
主題:千字文概念分類 朱先生安好: 末學月餘日來,學習漢字分類未輟。「漢字教學」之七千字,其容乃大,非五年寒窗不能透徹理解。 於是,欲從「千字文」著手,將其九百廿八字用二分法分類,分五步一步一步進行之。一,分立場;二,分四族;三,分八類;四,分卅二屬;五,分二五六種。 這是學生的初步想法,按先生的三才分析之,來判斷做這件事的價值大小,如下: 立場:學生漢字基礎不固,人智不具,這是現狀。 目標:築人智之基,透徹理解漢字。 手段:把千字文的九二八字按概念分類。 例: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 一,分立場。 客觀:天地宇宙日月辰宿秋冬。 主觀:玄黃洪荒盈昃列張來往收藏。 二,分四族。 抽象族:天地宇宙日月辰宿秋冬。 認識族:玄黃洪荒盈昃列張寒暑。 行為族:來往收藏。 三,分八類。 定義類:天地宇宙日月辰宿秋冬。 感知類:玄黃洪荒寒暑。 狀態類:盈昃列張。 能力類:來往收藏。 四,分卅二屬。 語法屬:秋冬。 根源屬:天地宇宙。 現象屬:日月辰宿。 刺激屬:玄黃洪荒。 感覺屬:寒暑。 化態屬:盈昃列張。 體能屬:來往收藏。 五,分二五六種。 序詞:秋冬。 本源:天地宇宙。 能象:日月辰宿。 色狀:玄黃。 體狀:洪荒。 感覺:寒暑。 容態:盈昃。 勁態:列張。 動向:來往。 家事:收藏。 大連 草木子 謹上 |
回應﹕ 好極了,數十年來,老朽處心積慮,瓦釜雷鳴,所期待者,正是閣下之流也。來文觀念正確,方法出色,若能持之以恆,漢魂必揚! 自老朽公佈漢字基因以來,已匆匆數十寒暑,本網網友學習者雖眾,但未得其法,難獲虎子。而外界諸子,隔山賞花,如墮五里重霧,信者無門可入、不信者恆不信之。今見閣下之文,冰化雪溶、春綠將萌,老朽喘氣得直,知時之已至,已無畏「西獵」掠奪之患矣! 前曾言及,「推背圖」千古流傳而無人能破,蓋其中陰中有陽、陽中含陰,雖萬人觀之可得萬貌,但一真難識!漢字之奧秘亦然,今人人能識漢字,但悉其義理者宛若群巒空谷!昔者,日人引進漢字,頗具慧目、能識真金。惜千年以降,重鑰而輕匙,落得平、片假名,而渾失日月精華矣! 老朽公佈之「漢字概念分類表」,自1985年起,前後已有十餘次,次次有別。何以如此?「正宗學者(宮庭、學院派)」戲謂:「此兒戲也」!商場獵人輒嬉笑連連:「此老兒癡呆之明證耳」!即令今年之「漢字教學」,若仔細檢視該表,其中一成似是而非、另一成似非而是,宛若迷彩裝! 若問其故,其故已明。一人之「創見」,其乃一人之思也,漢字奄含古今、包羅萬有,豈一人能及哉?而老朽只知有漢、不悉名利何物,是以旦夕獻曝,未究雲翳。數十年來,窮心竭力,每有心得,立即公之於眾者,因有憂焉:西式速食陋習浸蝕我漢魂已久,能早拯一魄,勝造十級浮屠多矣! 漢字乃人類文化之精髓,原非我漢人所應獨佔者。然而,如今世道已衰,人人僅顧私利、置整體存亡於不顧。以漢字之功能而論,直可改變宇宙進化方向,棄碳族而扶矽類!如此「利器」,苟若落入不肖者之手,其禍害安可言喻?是謂:「玉本無辜,藏者有罪」! 所幸,本室經多年拼搏,已將之納入芥子,近年可望問世(信者不妨信之,疑者大可疑之)。待世人一新耳目之餘,漢字必成「顯學」焉。屆時,一如當年之中文輸入法,倉頡一出,萬碼奔騰!於斯,金銀銅鐵錫,無非金屬;橫直斜捺點,皆是漢字!後人到得廬山,恐怕早已不見真面目了! 閣下以「學習」為目標,千字文適得其宜,但於分類之際,尚應先釐定「應用」之功能。蓋「概念」絕對「主觀」,各人認知有別。以老朽之分類表為例,其主要目的係供「電腦理解」,為了符合電腦資料結構之效率,特意採用「二進位」樹狀分類。 事實上,此二進位分類原屬「主觀」,若人無電腦之「系統知識(一般電腦程式工程師只知按客戶要求編寫程式,對電腦系統知之不詳)」,不可能理解其中奧妙。如果不知其「因為」,必難得解其「所以」。是故,依樣畫葫蘆的結果,充其量把葫蘆畫了出來,只能掛在牆上,跟畢卡索比美! 因此,閣下如無電腦系統專業,學習最佳之策,是打破「二分法」之限制,保留立場、族、類、屬、種之層次,自行「自由」分配。當然,閣下年事尚輕,先畫一次葫蘆、做次熱身運動也不是壞事。只是切記:老朽之表「因為」要配合電腦,「所以」採用了二分法,如斯而已。 觀留言,所分合情合理,可繼續為之。分成後,尚應做「歸納練習」,於斯,方能透徹理解概念之定義。謹以如下為例: 本源:天地宇宙。 歸納:「天地宇宙」之共性有--時、空、能、象等。 「時、空、能、象」為:抽象、客觀,符合立場、四族。 能象:日月辰宿。 歸納:「日月辰宿」之共性有--能、象、形、體、光、質等。 「能、象、形、體、光、質」中「體、質」非抽象,置之於此應有一「先 決條件」:凡具象者,皆以「觸覺」檢驗標準。如斯,始能符合四族。 又:「辰」字乃「時數」、「辰宿」始為星辰,不可不察。 此即似是而非、似非而是之類也。 做學問的竅門,即在於「上下通透」,既學了概念分類、又能完成概念歸納,始為上策。如今舉世上下左右僅有「求工具之主流」、而無「做學問之末端」矣!禮失,求諸野;道圮,藏之俗。唯撥亂反正須積糧待時,夫小成看己、大成視天,華夏子孫數百載迷途,豈一蹴可歸乎? 美國上世紀自五十年代起,舉國發展人工智能,投入資金人力無數,竟一無所成。何也?天道好還,授獵者以矛,遁者以盾,生態始得平衡!智能來自思維,思維源以文化,其食色之族,焉知漢字之道通幽玄、微言大義哉?本世紀中華當興,所興者,非汽車洋房,乃係民族自信、閣下之屬也! 祝百尺竿頭,更上層樓。 |
#9812 留言者:草木子 [2010-03-25] |
主題:「動書」解惑問 朱先生安好: 學生對「動書」相關概念有疑有惑,請先生解之釋之。 一、「圖文系統」有什麼不足?「動書」彌補了什麼? 二、「動書」何以言「動」?其取勝之三要素「文章、義理、情境」怎樣理解? 三、「文傳寶鑑」是什麼書?「小品類」專欄何時能公佈? 大連 草木子 敬上 |
回應﹕ 「動書」乃動態表現之書籍,有別於傳統靜態之圖文陳列者。 一、圖文系統是以「歷史、故事、戲劇」為主軸,靠「全自動」由電腦理解處理之;而 「文章、義理、情境」乃深層內涵,必須依人力發揮,需要大量文哲、藝術、音樂等 人材參與。由於本室上上下下僅十四人,且財力有限,唯有靠「電腦自動」取勝。本 擬待經濟情況好轉,再行招兵買馬,今恐時不我予,是不得已也! 二、「動書」者,所有資料皆可隨需要而調動也!如文章,要變成「動態」,即成動畫; 義理欲動,則應成為生活經驗;情境本係人之心理狀況,必令深入人心。此三者是否 能夠「理解」,在圖文系統大量應用前,尚屬「未證明數」。故此,目前先用「人力」 處理,乘機訓練編畫導之人材,是有百利無一害也。 三、「文傳寶鑑」係數年前本室任務之一,相當於「迷你漢字百科全書」。由於本室經 費不足,一半係商請「重量級」人士解囊協助製作者(尚未全部完成)。 「小品類」正在規劃,同理,本室人力物力不足,偏偏志高心大,每每進軍不可能 完成之任務、一肩挑盡千江水。因改動較大,近日可成,「何時」難知。 茲以杜甫之「望嶽」首句為例:「岱宗夫如何」對圖文系統來說,能理解「岱宗」即泰山,畫一張泰山的像片,讓人一見即知,絕對正確。 但以「文章」之章法而論,「夫」字為一種「語氣詞」,表示「然」而「未必然」之慨。故「夫如何」有「又怎麼樣」之意(褒耶、貶耶)!對「動畫」而言,要表達得完整幾無可能;再以「義理」看,「岱宗」之義,係指泰山為中國極東之始、「龍頭」之尊,故稱之為「諸山之祖宗」;至於「情境」,完全是詩人的心情、境界,讀者未達到其高度,安知「夫如何」? 就算是學富五車的大學者,未必能看得出這種「文氣、文義、文境」。老朽出此題,意在考各位,若有「大德出世」,實乃中華之幸、人類之福也!苟若未得,亦可有百花齊放之效,何樂而不為? |
#9931 留言者:草木子 [2010-10-13] |
主題:漢服與民族自信心 先生在#5850則回應中提及「被髮左衽」與民族自信心之因果關係,由此得知,欲民族自心信,必「束髮右衽」--漢服。 末學常著漢服,遊於鬧市,人或稱「和尚、道士」,或呼「日本人、韓國人」,或笑曰「拍電影、行為藝術」,百人百見。鳴呼!皆不知這是自己民族的衣裳。 前幾日,在大街上,呼聽身邊有人指著我,「這是漢服」。萬分驚喜! 海內外,越來越多的華人穿上了久違的漢服,找回那民族的自信心。正如先生所言,「二十一世紀,中興當興,所興者非汽車洋房,乃民族自信,閣下之屬也」。 |
回應﹕ 是的,人性有「求變」的誘因,所謂「民族自信心」者,實乃個人對自己民族之認同也。服裝本無優劣之分,由於天時地利的環境不同,各民族恒有其因應之考量,功能與型態遂別。清朝末年,漢民族遭受史無前例的災難,地震山搖、海嘯水淹,為了生存必須求變,求變遂有取捨。 衣裝原係「禦寒、遮羞」之物,易之無不可,遂成為變革之首選。原始人類經歷千百年之觀察,知性器官之功能重要,但其形獨異。尤其是雄性具有狩獵之特長,經不住獵物之引誘,當社會發展成群居態式,必須有群體約束之策略。於是,「遮羞布」於焉而生,逐漸演變成為衣裝;同理,當社會無羞須遮時,群居遂變眾亂! 變歸變,然「衣食足而後知禮儀」,國家擺脫了貧困,人民才有充裕的時間反思。當西裝革履上身,似是光鮮,那一條「領帶」,既不美觀又不方便,偏偏必須每天自虐!其不堪者,乃彼小牛皮吹在腳上,走起路來,咯咯登登,絕不能抓小偷!更無奈者,西裝上肩墊了兩塊棉磚,雖然顯得威武,卻沒法給自己壯膽! 不過「長袍」也有麻煩,老朽素有張飛之體裁(多汗),最怕那蜈蚣般的「紐扣」!恨裁縫非漢,不肯換一條拉鏈,難穿難脫!但「布鞋」卻是老朽的最愛,尤於以往得之不易,前年廣州旅遊,一口氣買了十雙。在家穿「白底鞋」,出門穿「黑體鞋」,下雨比較麻煩,只好隨身帶一個塑膠袋,遇雨則脫而揣之,謂之「懷中鞋」! 其實,隨著時代的改變,漢服也有其調適的空間。不要多久,江山輩有人才出,社會上風氣行將丕變!民族自信與國家強盛互成因果,當街上不再有人喊「那是漢服」時,當是「否極泰來九國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