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32 留言者:黎明近焉 [2011-01-19] |
| 主題:有朋自遠方來 朱夫子鈞鑒: 懇請 先生正之。 朋: 古人造字借月為貝,月月為朋,實乃貝貝相並也。其延伸之本義為: 體:同類相聚也,「貝貝」相並亦可解為「人人」相並。 例: 親朋:因血緣或婚姻,而相並之「人人」也。 朋黨:同尚黑有同一目的,而相並之「人人」也。 朋友:因某種原因相交(友之本義:兩手相握),而相並之「人人」也。 例:友「直」、友「諒」、友「多聞」。 用:貝貝相並,人人相並有「結合」之義。 例: 朋比:人人「結合」以「比」。 朋義:人人「結合」以「義」。 朋利:人人「結合」以「利」。 遠:距離大也。此遠可分為(空間-遠地)、(時間-遠古)之距離。 立場: 孔夫子的中心思想「仁」、「克己復禮」。 目的: 孔夫子欲天下歸于仁,達到「大同」。 方法: 孔夫子上與遠古之老彭相並,有教無類,教化時人,不分地之遠近。 結論:中國早期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子曰:君子求諸己。因此,我猜想「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當時 孔子說這句的本義,應是 孔子對自己的期許。 我的新解:子曰:我與古人「老彭」以禮相並為「朋」,現又有各地來的「人人人...」與我以「仁」相並為「朋」,一齊學習「克己復禮」,真是快樂呀! |
| 回應﹕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
| #10034 留言者:漁儿 [2011-01-20] |
| 主題:困而學之 - 兼谈对法国大学教学法的质疑 感謝先生循循善誘的教誨!我明白先生在解我多年的困惑。這裡,想談談我的困惑之一:對法國大學教學法的質疑。 從我在法國大學教書的第一天起,就遇到了令我不解的事情:法國大學生沒有課外作業(有些科目有課題設計),學生在課堂上做習題! 以“面向目標建模(Object Modelisation)”一課為例,大課(14h),習題課(20h),實習課(16h),外加課題設計。習題課和實習課分小組上,每組大約二十人。大課上,教師講解概念、原理和方法;習題課上,學生做習題。一道題,一般讓學生思考十到三十分鐘,教師就開始講解答案。雖說有些科目有課題設計,但基本概念、原理的學習,主要是在習題課上進行的。 我一直對此教學法不習慣。最初,以為是自己的語言不好、專業不扎實、做事動作慢;但幾年下來,語言、專業有所改進,不習慣的感覺卻沒有減緩,於是,我開始質疑了:在我看來,教師化幾星期、甚至更長時間準備的習題,要學生在短短的二個小時內完成,對大多數學生而言,這二小時連真正看懂問題都不夠;另一方面,對教師而言,課堂上回答學生的即時問題也不容易。所以,我認為,這種學生當堂做作業、教師當堂解答的教學法,可能給教師和學生留下的思考空間不夠,長期可能導致學生對基本概念不重視。 為此,我和同事討論。中國同事的回答一般是,此教學法旨在培養學生敏捷的反應能力,且照顧了大多數學生,因為教師在課堂上給出了每道習題的詳細解答,故此教學法符合現代社會的要求,所以,我的質疑站不住腳。法國同事的回答一般是:學生多,如果教師改作業,忙不過來,況且教師的工作量只算上課的課時,所以,我的質疑也不現實。但這些回答,在我看來,缺乏說服力,於是,我“困而學之”。一方面,在教學中,提醒自己不要迴避自己的弱點、陷入主觀,努力實踐;另一方面,我轉向了傳統文化:試著對西方的教育史作些瞭解,明白此教學法的來源;重新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希望從文化、思想上受啟發。在這樣學習中,我幸遇了先生!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大惑之下,必有大智!其實,所謂「西方教育發達」是「五四人」根深蒂固的錯覺!愚者之愚,在於不知充有知,盲人扮導遊!如今事實證明,中國只要三十年就一舉超越西方三百年的拼搏!當然,愚人還在說,那是因為在後面追趕容易,而創新領導困難之故!可是,急什麼?天道好還,再過十年看看!且讓西方追趕吧! 舉個實例(沈子又要抱怨了,她為人低調,但老朽不能自欺欺人):沈子與老朽同事三十餘年,每天工作十六小時以上,每年365天,卻經常無償或半薪!那她是為了什麼?是感到身負中華文化的重責,旦夕不能懈怠!沈子歷經新竹女中、台灣大學嚴格的訓練(早在教革之前),所學又係中國文學,正是見危知機也! 然而,在老朽的理論中,「學問」的關鍵,在於「知識界面」!要拯救中華文化之危亡,絕非精通中國文學而已!要者,當前時代的各行各業、真知假識,務須瞭然於心!於是,沈子開始了半個甲子的知識漫遊。最終的成績是,她一個人獨力完成了舉世唯一的「漢字常識大庫」,將文字理解變成科學(公開的時機尚未成熟)! 有了常識大庫,任何人學習都需要時間,遑論發揚應用(電腦程式師是天之驕子,發財都來不及)?於是沈子在百忙(兼顧圖文系統)之間,又獨力編寫程式(用組合語言),令電腦理解文字。證明是:本系統早已能「輸入文字、輸出動畫」!這種技術尚未公開,但已令多位外國專家學者,看得瞠目結舌!下一步是小杏子的飛龍東天,且看西方何年何時可望塵末? 憑什麼?中式教育也!家教也!困而知之也!沈子自幼讀書,名列前矛(與老朽專掉車尾恰恰相反,她大學聯考歷史一百分),養成作業一字不漏、作事一絲不苟的優良習慣(直到今日,沈子擦地板的功夫,直如洗臉)!中國三十年的成就,正好是西方人三百年玩忽喪志、養尊處優,然後,高樓自塌! 這是天理!老子曰:「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三百年前,我中華紅顏逝盡;如今,西方式微。此為輪轉之道,循環不止,天道也!天道外有地氣,地因勢利導,輕者升、濁者降,鳥獸頓分!地道外又有人謀焉,中華古聖先賢為「常保(非永保)」社會康泰,特別設計了「違反人性」的教育方式,以困拘人心、苦降怠惰,以快樂美好的童年換取安和樂利的大同社會(今人只知一己,已西化矣)、令少數精英甘願為大眾服務犧牲! 人不知不慍,蓋金字塔尖僅得一點,既能登頂,當應習慣與罡風為伴! (沈補)昨日中時電子報刊載美一新書Academically Adrift: Limited Learning on College Campuses指出,近半數的大學生念完頭兩年後,學習表現不見有明顯進步,此說引發美國高等教育價值的辯論。 |
| #10035 留言者:小陳 [2011-01-20] |
| 主題:新生兒起名 不二老,您好 前日喜得一女,取名便成為當下一件要事。現在有很多周易起名,說是根據易理,以生辰八字為參數進行取名。我的一個室友生完孩子後,就去花錢取名,結果打出一個列表,一個名字對應一個較高的分數,然後家長從中選擇。我雖然不信,但囿於見識短淺,也不知應取何名為好。您能指教一下取名有何講究嗎?謝謝。 |
| 回應﹕ 作人做事切忌「迷信」,即令周易是「神旨」,其中保證沒有為人類取名字旨意!蓋人間事人間定,仙佛不可能無聊到「取名字、打分數」,更沒有雅興管個人的功名利祿、酒色財氣! 取名字是「家長」的責任,名字的好壞則是成績單!為此,做人要「有學問」,否則生個兒子名叫「狗兒子」,豈不自命為犬?尤其重要的,是名字代表「身世」。姓為「宗族」招牌;名為個體在家族中的序位(正統定義於族譜或家譜,名中第二字為祖傳輩份,第三字代表父母水平);字屬自己的權利;號則常為他人所賦。 當然,名字一旦確定,很可能影響孩子終生。所以為人父母者,焉可成家只為嘿休?嘿休只顧喘息?取名只是花錢了事?負責任的家長,每每有十個月的醞釀時機,是挑戰、也是樂趣!有擔待者更因此乘機鑽研文字意義,賺得學問通達人天!老實說,老朽反對「作弊」,所謂「姓名學」,不過是小丑跳梁,俗人自愚罷了! |
| #10038 留言者:黎明近焉 [2011-01-25] |
| 主題:概念分類 朱夫子鈞鑒: 今日教子研習「弟子規」,讀至「無心犯,是為錯;有心犯,是為過」,突然想到是否可以「無心為體、有心為用」,以「犯」字作「概念分類」練習,茲恭請 先生正之。 概 (犯) 念 ┌───────┴───────┐ 立場: 靜態,客觀(體)(錯) 動態,主觀(用)(過) ┌───┴───┐ ┌───┴───┐ 現象: 抽象(誤) 具象(節) 認識(失) 行為(分) ┌─┴─┐ ┌─┴─┐ ┌─┴─┐ ┌─┴─┐ 認知:定義 應用 本存 人造 感知 狀態 能力 經驗 (違)(戡) (殘)(缺) (觸) (奢) (冒) (侵) |
| 回應﹕ 若將過往各書悉發為「概念分類」,勢將天下大亂矣!若以「犯」為概念,斯乃一種「主觀之經驗行為」,焉可沿用「二分法」(前已說明,概念表至第三層以下俱乃細節矣)?須知,程咬金三斧頭,遇到小毛賊,尚可掄上幾個回合。一旦真刀真槍,上了戰場,除了上朝天威,怕不被斬為肉醬,也必身首異地! 「立場」豈可用「錯、過」二分?「現象」又怎來「誤、節,失、分」?如此「填字遊戲」幾似天文黑洞,無止無終也!查古人素無「概念分類」之舉,言之有理,循之;無理,忘之!老朽之漢字基因亦然,能理解,習之;不能理解,棄之可也! |
| #10040 留言者:常葛 [2011-01-25] |
| 主題:語音系統 朱老師您好, 最近台灣有一則新聞報導:中興大學有位退休教授黎自奮,花了2年多時間,研發出最新的語音辨識系統,可用語音輸入文字,且可適用世界各國語言,還可以依不同口音腔調調整,辨識程度高,單音、句子都可。報導中還提到,目前世界各國花了50年,還只能研發出單音的辨識系統。 此外,GOOGLE最近也致力於開發語音系統,已有產品應用於手機上網的檢索。 黎自奮教授網頁 http://researcher.nsc.gov.tw/ ct.asp?mp=1866&CtNode=530 相關報導 http://ctee.com.tw/News/ view.aspx?newsid=5785 學生提供以上訊息,希望對老師的語音系統有所幫助。 |
| 回應﹕ 黎教授的方法早有所聞,係以「猜測語意判讀」,句子輸入越長,判斷的條件越充分。這種方法,對老朽的技術並無幫助,蓋對於「理解」,必須有「文字基礎」,而文字基礎則建立在「單字」上。老朽目前最大的困難在於理解系統極小(因當年所做之語音辨識係用組合語言,只佔數萬字節),而所能得到的語音樣品,最小的也要nGB(IBM最誇張,佔200GB),卻只能供「查電話號碼用」! 果真有人完成了語音系統,一定是天大消息,焉有默默之理?在這一行中,老朽見識多了,自誇者多、實用者少!那麼,為何老朽自己不做?又是老話一句:各人扮演的角色不同也(黃石公與張良之別可見一斑)。老朽非名利中人,樂於逍遙山林之間,凡是瞬間即逝、或涉及人世利害之商品,概無興趣。唯因一時情急,為了漢文化、不慎跨入科海,為了贖罪,特此現身說法,將所有作為公之於世。姑不論成敗得失,後人有緣,可知因果體用之脈絡分明,庶幾知機也! |
| #10041 留言者:漁儿 [2011-01-25] |
| 主題:困而學之 - 兼谈对法国大学教学法的质疑(2) 謝謝先生的鞭策!我當會銘記在心。 當我試著對西方教育史作瞭解,希望明白法國大學教學法的來源時,卻遇到了一件令我意想不到的事。 一天,我偶而讀到一句打動我的話:「教師是陽光下最美麗的職業(誇美紐斯)」。心想,能說出此話的人,對教師職業一定有不同凡響的見解,於是上網一查,才發現誇美紐斯(Comenius, 1592-1670)是現代西方教育的奠基人。正是他確立了班級授課制,因直到17世紀,西歐各國仍普遍沿用歷來的個別施教法,即在全年不同的時期招收學生,學生同坐一個教室,但教師對個人而不是對集體,進行教學和安排作業。此外,誇美紐斯論教育適應自然原則、四階段學制(學前、初等、中等、高等)、教科書等,為近代西方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但當我興致勃勃和好幾個法國同行(皆為大學、中學教師)討論這位前輩時,卻發現他們幾乎沒有一人知道,就連那個學養很深、用「愁」字啟發我漢字之美的同事Marc,也只聽說過,他馬上到網上查說,歐盟當前一個很大的教學計劃(Le programme Comenius)就是以誇美紐斯命名。該計劃開頭這樣說:Le choix du nom de COMENIUS a pour objet de rappeler le riche heritage europeen en matiere d』education -選擇誇美紐斯這個名字的目的,是提醒人們歐洲豐富的教育遺產。 我不禁困惑:我的法國同行們為什麼忘「本」? 先生從文化起源上闡釋了中西文化之別,我可否進一步從語言上,來理解上述現象:文化之別導致了文字之別,西方拼音文字的變遷,使得他們無法讀先輩的原著、直接和先輩溝通了。這樣,一方面,在社會上,他們也珍愛自己的祖先,比如,博物館林立,節假日紀念宗教、歷史事件,街道、單位以名人命名,待老建築如寶貝;但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個人卻無法真切地體會到生命和文化的傳承。正如那個在中學教法語的同行坦言:他看不出,知道誇美紐斯對瞭解法國教育有直接的幫助。而我聽到的話外音卻是:他體會不出其中「精神生命」的傳承!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見解不凡!真讜論也! 的確,人類各種功能,皆有其特性。視覺為主,巨細無遺,涉及認知及判斷,信息繁多,佔大腦記憶約八成;聽覺首輔,永不休息,極其敏感,能測知動態訊息,佔一成多;餘膚覺、味覺、嗅覺,皆有特殊功能不贅。由是,人類演化因循,文化油然而生,社會歷史、風俗習慣無不息息相關。 人類文明建立在追求效率的基礎上,由於視訊繁雜,學習不易。基於「劣幣取代良幣」之習性,早期人類文明尚在啟蒙,而語言、文字又是日常生活必需,音訊必然凌越視訊。甚至於,時到今日,一般學者因循成習,尚夸夸其談、歌頌此廉價效率,而漠視視訊功能於不顧。 漢字係舉世僅存之視訊文字,功能獨到,維繫了中華民族千載傳統不墮、將古人對宇宙、人生之認知點滴不漏地保存下來。而且,以一個佔有舉世人口四分之一的大國,居然沒有長期分裂,屹立世間!如果仔細分析,當知:「根存,枝葉興茂;本在,思慎知遠」,漢字之視訊功能,乃吾人之幸也! 於是,有了汝:「我不禁困惑:我的法國同行們為什麼忘『本』」?因為語音已經淡忘了,遠不如視覺記憶之持久且明確也!同理,由於聲音的「感性」,一瞬即逝,「精神生命」亦無法從語音中獲得。長時間的發展下來,人們對生活上的「空虛感」,轉化成具體的滿足欲,便輕易地陷入感官設計的大賣場,崇尚物質了。 不過,汝所謂:「文化之別導致了文字之別。」尚有語誤,正確說法是:文字導致文化之別。蓋事有終始、理有因果,以「文字化育」而論,文化當應後於文字(西式culture 則無所謂)。而且,正因係:「對感官的偏好、效率之追求而選擇了文字的形式,又因文字的簡便犧牲了思維的精密功能」。 正本溯源,條理井然,此之謂也! |
| #10042 留言者:黎明近焉 [2011-01-30] |
| 主題:唯其疾父母之憂 朱夫子鈞鑒: 今日讀論語為政篇中之問孝,縱貫 孔子答弟子之言,得一「孝」之概念如下,懇請 先生正之。 概 (孝) 念 ┌───────┴───────┐ 立場(為人子): 孝身 孝心 ┌───┴───┐ ┌───┴───┐ 現象: 起居 飲食 態度 溝通 起居:有事弟子服其勞。 飲食:有酒食先生饌。 態度:色難、無違、敬與不敬。 溝通:父母唯其疾之憂。 四象之中,以「父母唯其疾之憂」或「唯其疾父母之憂」最難。蓋父母之「愛」子女乃天性也,而為人子之「孝」則需「教」與「學」也。 在孝身方面,依個人經濟能力,起居不必華屋,飲食不必豐盛,盡力可也。 在孝心方面,態度尚可學「禮」以行之,溝通則須「竭心」以父母之心為己心,以父母之憂為己憂。 故為人子之孝,乃須「孝父母之身」+「孝父母之心」=全孝。 |
| 回應﹕ 老朽因事忙,於教授漢字基因時,發現網友們「觀念紊亂」,為免失之千里,故而打住。擬待沈子之理解系統完工後,有了實例,將再作馮婦。 蓋「概念」者,概略之念頭也。正因其為「概略」、又係來自「個人主觀經驗」,故無「放諸四海而皆準」之定則。古人謂漢字為「約定俗成」,無非取彼此之同以供作溝通之用。 老朽所採「易理分類」乃基於「相對之絕對」關係,在概念認知上,僅僅適用於「立場、現象、認知」三層,往後,即陷入「三週期分裂(混沌理論)」,相互夾雜不休。即使曾令網友作「組合字之思維練習」,亦先約定「君子之風(見6041則)」如: 1,先選一字。 2,確定「何維」?其為客觀名稱,或主觀之動、形容詞?或兩者皆可? 3,再確定「何象」? 4,再確定「何知」? 5,上面四則皆有共識,方能開始歸類於下列256項中(見漢字基因)。 然而,其事大難,今已擱置數載。汝「橫空出世」,東南西北各不沾邊,教老朽從何說起? 需知,「孝」為一種社會準則,不容個人另行分析定義(內容請見《孝經》)。 至於所述,問題頗多(觀念混淆),如:「立場(為人子): 孝身 孝心」不通!「立場」者,人所站立場所也,「孝身、孝心」何在?從何立足?「現象: 起居 飲食 態度 溝通」更不知「現之何象」!蓋此四者悉為生活範疇,可舉之不盡,置之於此何為? 「孝身」不可,斯有「侮辱」意,若「肉身」可孝,人其為皮毛乎?「孝心」為一種主觀認知,老朽曾見自命為大孝之賢者,若任老朽評分,百分之負一百矣!此外,「起居」如何「孝法」,若缺「態度、溝通」,視作房屋、臥床乎?至於所釋,乃「自我認知」,更與「概念分類」風馬牛也! |
| #10044 留言者:漁儿 [2011-02-01] |
| 主題:参观罗塞塔碑有感 - 汉字与古埃及象形文字 來給先生、沈先生、工作室的全體同仁、及網友們道新春祝福!雖說與先生遠隔萬里,但願為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盡心的心願,卻讓我覺得離先生很近! 說起拼音文字與象形文字,我一直想瞭解古埃及象形文在使用了三千年后中斷了,一千年后又被解譯的原因。在這樣的瞭解中,有兩件事觸動了我,一是商博良解譯古埃及象形文的故事,二是古埃及文字的演化。商博良解譯古埃及象形文,與珍藏在大英博物館的羅塞塔碑有關。去年四月的春假,我來到了大英博物館,站在這塊高1m、寬70cm、厚30cm的黑色斷碑前,凝視著它,想著商博良的話:「 我把自己全部獻給了科普特語(古埃及文最後的文字),我要像懂法語那樣懂埃及語,因為它是我古埃及文獻研究工作的基礎。… 我和自己講著科普特語,這是讓埃及語進入我頭腦裡真正的辦法。」 當年(1799)發現羅塞塔碑的消息發表后,立即引起了各國學者濃厚的興趣。碑上用三種文字刻著同一碑文,最上是古埃及的象形文,中間是古埃及的通俗體文,下面是希臘文。碑上的希臘文和通俗體文被讀通了,但是,學者們仍然不能解讀象形文,因為他們都跌在了傳統思維的陷阱中,認為古埃及的象形文只是神秘的形符,沒有看到其背后也有理性結構,那類似于漢字的理性結構。我不知道商博良是否真的受了漢字的啟發,但他的確研究了許多古代東方語言,包括希伯來語、古印度梵文和漢語。我想,是商博良與古埃及文那種物我相忘的境界,那種廣泛吸收世界文化的胸懷,才讓他解開古埃及象形文之謎的吧。 在讀古埃及文的演化歷史時,我也感觸頗深。古埃及文大致經歷了,象形文-> 僧侶體文->通俗體文->科普特文。但僧侶體文又經歷了,從linear到hieratic的簡化過程。linear還是在對象形文字作整體的簡化,但到了hieratic,卻是純粹的局部取捨(注)。從此,古埃及文就完全失去了象形文字的「形」、「象」,逐漸演變成拼音文字,讓後人再也讀不懂它了。聯想到漢字,它也經歷了千年的風雨,卻始終保持著自己的「形」、「象」,使得今天的我們依然能與祖先同思共語,傳承著他們的思想。那麼,漢字不是偶然為之,背后該有深刻的理性支持吧?這支持就是“易理”的系統觀,是它使漢字始終能保持它的「形」、「象」,使漢字的概念與表達具有內在的統一性,從而完整地記載下古人關於宇宙和人生的智慧吧。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注:僧侶體文二階段的簡化圖形說明,圖形在以下連結頁面左邊的法語版中: (1)linear簡化,http://en.wikipedia.org/ wiki/Cursive_hieroglyphs (2)hieratic簡化,http://en.wikipedia.org/ wiki/Hieratic |
| 回應﹕ 舉世學者都有一個「誤解」,認為人類使用的文字僅有「象形、拼音」兩種。事實上,漢字還具有一種更重大的功能,可謂之「表意」。待沈子完成了小杏子的法身,漢字理解將成為「顯學」,到時,老朽將細述緣由。否則,口中說說、網上寫寫,主觀仍是主觀,只會落得有心人嘆氣連連、無知漢大笑哈哈! 蓋象形也者,取物之形,知形之體,較諸拼音直觀得多。然而,當人智未萌之際,天高三千丈已屬不可思議,焉有二百億光年之認知?因此,在文字之「精義」未彰前,指著 Milky Way道是「銀河」,人人羨稱多聞!苟若有人不識相,正名為「星系」,保證不上斷頭台便得識相地滾下台! 那麼,何謂「表意」?「意=音在心上」,代表人所知所識、須臾不離者也!換句話說,漢字具備了「天理、地道、人心」之完整結構,天理與宇宙中之能量變化相通,地道與自然環境之符號相合,人心則與刺激認知息息相關。此三者乃人類文明之精萃,係天人合一激蘯之結晶,聖賢皆出自中土,良有以也! 由所述古埃及文可知,「象形」文不過如斯,苟漢字依然故我,百十年後又當如何?是以,實踐檢驗真理,多言不如多做,老朽等原非人間人,將攜來的責任盡了便可返鄉。玉棄於地,與石無異,若遇識者,自是良機。機之達否,莫非雲泥,有緣自研,無緣且棄! |
| #10053 留言者:漁儿 [2011-02-09] |
| 主題:表意 謝謝先生關於「表意」的闡述! 的確,人們對漢字的「表意」功能普遍缺乏認識。比如,英語中,稱漢字為「ideogram」或「logograph」。雖然「ideogram」的詞源有「idea」之意,但人們的理解卻側重在「象形」;稱漢字為「logograph」,其理解的側重點在語素的「形聲」。先生說,這是因為文字之「精義」未彰。我想從「意」字出發,試著理解先生對漢字「表意」的闡述。 「意=音在心上」,代表人所知所識、須臾不離者也。由此可知,意 = 知(天)+ 覺(地)+ 念(人)。「音在心上」,心對事物之體用因果有感覺,意覺也;「音在心上」,心對事物之體用因果有體會,意念也;「音在心上」,心對事物之體用因果有認知,意義也。以「意識」統稱之,意識 = 意義 + 意覺 + 意念,即先生所說,漢字具備了「天理、地道、人心」之完整結構:意義 = 天理,意覺 = 地道,意念 = 人心。 意識者,思維也,思想也。故漢字之「表意」,即表達「意識」、「思維」、「思想」。是故,漢字蘊藏思維之精華,以充作人天之介面!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完全正確。 大自然的進程,完全委諸「時間(始、終之間)」,冬未去、春不至,天才兒童再聰明,成長前難曉人事。雖然因地理環境之別,各地氣候不同,但千百萬年形成的規律,巍然儼立。人類文明不過千載,於生命歷程說來,最多只屬幼稚階段。有人偷嚐了禁果,傳宗接代身不由己;即令有人憧憬旅行太空,較之兒童操縱玩具車輛又差之幾何? 人類祇是摸著石頭過河,剛下水,涼寒浸骨,大家還知道謹慎。待走了幾步,腳底接觸到鵝卵石、皮膚習慣了水溫,就有人得意地高呼:「人定勝天、心想事成」!漢字是華夏民族最先踩到的石塊,那只因機運好,並不代表漢人腳丫子具有靈性!就算最初選擇上道者不是凡類,但是,一個天才不可能讓人人開聰啟明。 及至近世紀重商主義橫行,謀者為了操控無知愚民,便發明了美妙的口號民主自由!於是民為主、利為導,上者大塊吃肉、下者大碗喝酒,黨同伐異。貪婪本係生性,圍觀者愈來愈多,聲勢也就愈來愈浩大!更荒謬的,是人類靠著地球上積累了數億年的資源,大肆揮霍,卻自翎自誇,道是「科學萬能」! 愚民有樣學樣,看到汽車燒汽油,就認為機械通天,人類智慧已經成熟,生存無虞。有謂:人應放縱聲色、享受物質樂趣,因此,「性教育」從小學教起。於是乎,人體成為遊戲機,學校成為性樂園,保險套成為通用券,吃喝玩樂成為生活準則。人本獸,習之更近,若在腦漿中灌滿了食色,哪裡還放得下「意識」。 對時賢而言,「音在心上」早已隨MP3深入人世,人人掛上耳機,搖胸擺臀多美妙!再說,人類所知所識盡在iPOD中,所謂「思想」,只剩下買賣股票、房地產以及追求快爽的功能!再談「意」,更是「生意、民意、玩意」的代名詞,還有誰管什麼「天理、地道、人心」?至於漢字,還給古人也罷! 然而,縱觀世事,冬去春來,四時依然不誤。待人們紅樓夢醒,方知人間繁華風光好,只是酒榭收攤受不了!再待災禍臨頭,人們清醒過來,才發覺需要「智慧」解決面對的問題!那時,「覺悟的一代」會打起精神,放棄腳下的鵝卵,努力去找穩固的「磐石」。唯有到那時,「人智」青春期來到,真正能知性擇偶,「意識」才在心上! 世上剝復說不盡,後事尚須看後人!迷途已知返,望繼續努力! |
| #10054 留言者:漁儿 [2011-02-10] |
| 主題:表意(2)- 概念之内涵与外延 謝謝先生!我想結合先生的漢字教學之二、三(# 8365,# 8383),從文字的角度,繼續理解漢字之「表意」。 一,漢字之「表意」 先生說,以文字論,漢字=字義+字理+字意。我可否理解:以意識論,漢字之「表意」,表達「意義、意覺、意念」;以文字論,漢字之「表意」,即表達「字義、字理、字意」? 二,概念之內涵與外延 對「字義、字理、字意」,先生解釋說,字意:文字所代表之概念內涵;字理:文字內涵之相關影響;字義:為何文字有此內涵? 我的問題是:概念之內涵與外延密切相關,那麼,如何理解「概念之外延」?概念之外延,是否指概念的分類?因按一般的理解,概念之內涵,指所有包括在這個概念中事物的屬性;而外延,指所有包括在這個概念中的事物。 但我總覺得,自己對概念之內涵與外延的理解不清晰。我在想,黎明近焉網友關於「概念分類」的困惑,是否與我的困惑相似? 謝謝先生解惑!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問得好,樂於奉聞。 今人不解古人意,問題出在幾個華夏先民獨具的概念如孝義仁愛等。其中,義=羊我,中原人民以農維生,但又必需動物營養。羊為一種與人類共生之溫馴動物,其全身上下皆有大利(羊屎為肥料及燃料)。人為了生存,每當屠羊時,恒見其生不忍見其死,敬意頓萌。是故寓心意於文字、傳善念迄久遠:羊之犧牲為我,我當以「義」回報也! 故爾,中華文化中,「義」之概念重大已極,孔子言「仁」,孟子道「義」。儒家幾經歸納,將「仁」之精要融於「禮」中(禮乃形諸外表之形式,仁為存於內心之根本)。管子.牧民:「何謂四維?一曰禮, 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踰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 實際上,管子之「禮不踰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有待酌斟。蓋「氣盛難明氣勢,道興不知道途」,人若不深悉源流,只能斷章簡念。何況今日氣衰道亡,連「踰節、自進、蔽惡、從枉」皆蒙塵千丈,致禮義廉恥一變成為匾額裝飾,名其無明矣! 以老朽而論,常以鬼谷自命,卻甘願埋名終生,何也?古有成訓,非禮不視、非禮不聽、非禮不聞,今人無禮成習,老朽豈自甘作賤之輩哉?禮者,出之形表、發諸內心之精神意念也!老朽懷抱凌雲壯志,及見諸泥石,遂於世無念、於物無求、於人無爭!縱曰坐看紅塵漫漫,眼前卻是一脈青山,何其首尾兩端?多媒體之功也! 時賢多擅「彬彬有禮」,卻是面上笑容、心中笑料,於義更是「羊肉入我口,我心怨羊瘦」。及至老朽投身中文大業,數十年來行遍天下、費盡口舌,道義無憂、笑禮無數,然義人曲指可數焉!緣,癌症擴散、人人為己,中華傳統利眾之文化已成雲煙!從此,老朽偕小眾義人避開康莊大道,專擇羊腸小徑,以免未被氣暴已遭塵掩! 國人如此,西方更甚,諸羊已成工業原料,與「我」很難扯上關係! 再回到所問: 一,漢字之「表意」: 意指人心所存者,苟欲與人溝通,自必將之「表達出來」。語音乃動態,速度快內 涵有限,必須有表情、手勢、身姿輔助之;文字靜態,形愈繁複所容愈廣,可觀而察 之、靜而思之、止而悟之。 「字義+字理+字意」與「意義、意覺、意念」略別,然大致不差(意=感受)。 「字義+字理+字意」指人心中所悟之「大義(主旨)、道理(客觀)、感受(主 觀)」;「意義、意覺、意念」指所悟之「義」、所悟之「感(覺也)」、所悟之「 念」。若逐字相較,前則天地人三才具全,而後者層次不明。 二,概念之內涵與外延: 如何理解「概念之外延」?此即本文之初,老朽詳細解說之「義理」,不明該理,難 明「本義」!讀書亦然,不知著者身世,難以領會其中因果。 蓋「概念之外延」者,指該概念所未能包涵者。漢人瞭解漢字本屬自然,然時久惰生, 花香易逝,後人未必能悉前人意。故若做學問、發揚古文化,必須「設身處地、將心比 心」,即所謂「外延,指所有包括在這個概念中的事物(歷史因果)。」 所感正確(但概念分類乃老朽獨創,尚未成熟),理解「漢字」的人已是瀕臨絕種之屬,若談「內涵」,時賢已登九霄雲外;再曰「外延」,更是挺進黃泉矣!不過,以當今「普世準則」來看,科學萬能、快樂至上,活著不過等死!老實說,人類時辰已近黃昏,能夠苟活殘存,且不用「人工授精」,已較大熊貓殊勝多多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