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9851 留言者:漁儿 [2010-04-30]
主題:动心忍性(2)
  謝謝先生!謝謝網友超文的心得分享!我先試著逐步理解先生的指教。
  1,漢字基因“性”的再理解
  您說:首先,在宇宙進化數億年的軌跡上,“性”是根本的因素。其次,當人類文明逐漸浮上檯面,人有了“心”,“心控制了性”。
  由此,我對漢字基因“性”再作層次上的理解:
  性為體,心為用;此性,是根本的因素,為事物之本質。
  心為體,性為用;此性,是心控制了性,為人所認知之起始。
  是故,性者,事物之本質,人所認知之起始。
  2,“動心忍性”的再理解
  您說:對一般人類而言,男人見到女人、女人見到小孩就會心動,因為他們的責任是建築人類社會,“心”是“斥侯”、“性”乃主帥。只有在極大量的人類社會、極長遠的人類精神文明的蘊育下,才會因量變而導致質變。有朝一日,心成主帥、性為斥侯,終於,時機到來!
  當“心”是斥侯、“性”乃主帥。此心司“感”,感者,人同此心,接受到刺激的影響力。當“心”成主帥、“性”為斥侯。此心司“意”,意者,心上之音,受到動靜的影響,人所關注的。
  您曾說:人 = 意識(人理)+心理+生理。
  由此,我可否認為:人性 = 理性+心性+感性
  是故,“動心忍性”,就是由感性(動心)而理性(忍性),其介面為心性。
  謝謝先生再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完全正確。
  因原文係「動心忍性」,此心指人心、此性指人性,故作此解。若文為「大江東去」,則係指大江中之水,其水性「濕、下」;再若係「大江東去浪淘盡」,其「性」則指「時間」。文章之層次在於「立場」,立場所見,無非各人主觀;主觀見解,在於「境界」。是故,本室以圖解文,恆由基礎起,至於個人看法如何,何妨置之九霄?
9853 留言者:漁儿 [2010-05-02]
主題:动心忍性(3)
  由“動心忍性”,我想到“論語 八佾篇第三”,子曰:“《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從義理上,可否將此看作是對“動心忍性”的闡釋:樂(動心)而不淫(忍性),哀(動心)而不傷(忍性)?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不論從哪個角度,兩者都扯不上邊,除了都是漢字。
  「動心忍性」是種「自制」的功夫,只有道德觀很強的人,才會極端「違反人性」,以免誤人誤己。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是一種「評論」,指的是現實「現象」,具有「不極端」中庸之道的特點。

  從義理上,「樂」非動心、「淫」不忍性;「哀」乃傷心、「傷」已害性。
  查《漢字基因》:「樂=象木上安絃,得和諧規則之音,人性好樂,歡喜,安於」,未表示「動心」也;「淫=不定任意而為,不正常,過度」,更與「忍」相反,怎能沆瀣一氣?「哀=依於口,痛呼也,悲憫也,憐愛也」,心已無助,是傷也!「傷=人體易知者,受損,痛也,戕害也;又憂思也」,顯已害性矣!
  欲學武技,先蹲馬椿;欲學漢字,先明基因!漢字微言大義,斯乃「天書」也!明察體用因果之脈絡,其較諸現代科學尤為嚴謹,焉可「想當然耶」?
9855 留言者:愚惑子 [2010-05-06]
主題:同大家共享好文
  逝者如斯夫。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如白駒過隙,逝如流水。道德永駐世,際遇逢時必中興,中華民族根文化的弘揚,已經揭開新的篇章。
  老子《德道經》云:「故大道廢,案有仁義。知快出,案有大偽。六親不和,案有畜慈。邦家昏亂,案有貞臣。」老子無限慈悲地關愛著人類社會,對人類的復歸道德充滿期待。聖人之跡熄亦遠矣,大道不聞其廢亦久矣。孟子曰:「堯舜既沒,聖人之道衰」「世道衰微,邪說暴行有作」 「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距詖行,放淫辭,以承三聖者」。亞聖之言何其高遠而深刻,用心良苦。
  大凡有道者,稟天心道統,傳太古清音,以德化天下為己任,以道德為天下生民指歸;有德者,立不世之功,開千秋偉業,以慧智文化為承載,以經典為世間後學接引。自三皇五帝至老子,彈指二千五百有年,道德之治日微。自春秋以降又二千五百有年,仁義蜂起。"五百年而王者興,其間有名世者。"道統的承載雖百折而不回,吾華夏精神人文之根--道德文化,綿綿不絕,千古流長。代有道師揚宗風,不乏名士重德文。仁人志士,大德明師,莫不以《德道經》為根本,從中覺悟宇宙真理,探尋生命的最高境界,究竟解脫,自在光明。中外學者,有識專家,莫不從《德道經》中汲取智慧,以東方古老哲學為源頭,努力擺脫西方文化叢林法則的錯誤邏輯和西方科技象牙塔尖的片面傾向,利用對《德道經》的深入發掘和研究,他們正在哲學、文化、科學、政治等領域獲得前所未有的成就,他們對《德道經》的讚美和崇拜是極其真誠和中肯的。
  人心道德迷失是世間亂象之源,慾念恣逞不息是心靈重荷之根。人類社會正面臨著生態危機、信仰危機、生存危機、和平危機……因因果果,此生彼死,惟有道德才是全人類的精神食糧,才是指引全人類回歸無為自在、清淨和諧、天長地久和幸福彼岸的靈丹妙藥。驀然回首,治世的上醫良藥就在一卷《德道經》之中。誠如聖祖所言:「夫惟道,善始且善成。」
  當今中國,正全面邁向道德中興,倡導以德治國,構築和諧社會,實踐執政為民,重文化,樹精神,塑靈魂,重振道德綱紀,致力民族復興。尊道可安邦,厚德能定國,中華大地上隨之興起一股"老學"學習研究的熱潮,吹拂起一股古典誦讀的祥風。善莫大焉!
  吾幸生道學世家,幼蒙教化,少立弘願,惟道是從。不揣愚陋,懷赤子心,學聖人行,攘臂而呼;半生顛沛,何敢有私?以勇猛力,做獅子吼,弘揚道德。吾雲遊四海,無資財良謀,惟有平生道德文章、學術專著、經典講解等聊為資糧,以待有緣後學共匡道德,並見笑於方家。所幸有萬千賢達比肩,傳統文化傳播前景壯闊。邀得同德聞清音,換來春色滿芬芳;只此靈文五千言,神州處處起紫煙。
    誦讀《德道經》,心君放光明,清淨私和欲,智慧善人生;
    誦讀《德道經》,身康體魄寧,常保赤子心,坦蕩道中行;
    誦讀《德道經》,福德好家庭,五德報社會,仁義禮智信;
    誦讀《德道經》,華夏道德興,邦強民族盛,和諧又文明;
    誦讀《德道經》,天下聞清音,立志做賢聖,萬世開太平。
    願德慧智理念深入人心,道德後人茁壯成長,明明德棟樑之材輩出!
    願祖國德花早開,道果豐碩,中華民族早日鼎興,民安國泰大和諧!
    願《德道經》傳遍全世界,人類永遠和平大清淨!
  --北京德慧智教育科技中心董事長  熊春錦
回應﹕
  所云「德道經」恐係《道德經》之誤。
  蓋《道德經》之名,係因第三十八章中有云:「…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今世離「道德」已遠,連「失義後禮」都被視為「吃人」矣!因而死刑可廢,亂國可期,人間唯財色是問。至於中國之經濟、武功,登峰有望,但「道德中興」卻難以達成。老朽不才,食罷餘剩,行將賦歸,後事請看後人。
9857 留言者:漁儿 [2010-05-08]
主題:主观与客观
  一般情況下,當遇到難解的字,我會查“漢字基因”,但對那些覺得比較好理解的字,就沒有這樣做了。比如,“樂”、“哀”,字面上看起來比較好理解,就沒有做字源的分析。
  我以自己對“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認知的偏差,來試著談談對主觀與客觀立場的理解。
  1,主觀與客觀
  主=象火炷,持有者,負責者,自己的立場;客=室中各別者,外來之人也,系統外之系統。
  主客者,立場也,自己與他人之謂。(漢字基因)
  在#9853則留言中,我是這樣想的:“樂”,心快樂;“不淫”,不過度;“哀”,心悲痛;“不傷”,有節制。由此,我以為,“樂(動心)而不淫(忍性),哀(動心)而不傷(忍性)”。
  我這樣的理解,是從自己對“樂”、“哀”的大致印象出發的,故其立場為主觀。
  漢字蘊藏著人類思維之精華,是主觀認知之聚合。先生“樂”、“哀”的解答,是從字源出發的,故其立場為客觀。
  退一步說,如果當時我查了“漢字基因”,即使對“樂”、“哀”的理解,仍達不到先生那樣的水平,我可能也會多思量些。
  謝謝先生的批評!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所云乃當今常態,在物慾泛濫之際,語言文字已淪為謀生覓偶的工具。能瞭解樂、哀有別,大不易矣!在初,人類文明初興,人心謙和,為求瞭解人生,語言文字實為溝通人我、神交古今的橋樑。所以,主觀、客觀極其重要,當然,這種境界,只屬於有志天人之學者。而今,人類社會已邁向末期,夕陽黃昏,喜怒哀樂孰為賓主?
  從語文學上分析,能「動心」者,係「名詞類屬」,舉凡功名利祿、美食嬌娘是謂。而必須「忍性」者,乃對易於成癮、一發難以收拾,設若今日不忍他日必成災殃之概念。哀、樂(形容詞)已成,即令有所動,不過「動容」而已。人皮可拉、人骨可植,人性何忍?是以舉世拜倒金山前,動心動手動干戈,只要自己爽,管別人什麼?
  於哲學上分析,哀、樂係直覺反應,無需動心;同理,淫、傷源自自然因果,也不可能忍性。若因安身學習漢字,飽學可及於學者專家之族,族繁不及備述。但若為義理、真相,則不得不返其源、盡其流,自遯荒山野林!老朽非人,可提供他山之石,卻未必足以攻錯!且略知世上尚有此一說,不亦無憾乎?
9859 留言者:漁儿 [2010-05-12]
主題:三才合一 - 形、相、象
  謝謝先生關於“動心忍性”詳細而耐心的解答!只是自己跟先生學漢字已有一些時了,還犯那樣的錯誤,覺得很慚愧。
  這裡,想就“三才合一”向先生請教。您說,“任何概念都有其局限,所謂‘三才合一’就是將三種不可或缺的概念合在一起,使之完整,簡單明瞭!”對此,一直有些理解困惑。我想結合漢字“形”、“相”、“象”,來談談對先生解答的初步認識。
  我以為,“形”、“相”、“象”是關於事物認知的三種不可或缺的概念,我試著用“三才合一”的觀點,對它們之間的關係做初步的分析:
  查“漢字基因”,
  形=幵+彡,幵是並立的二根桿子,彡是毛髮,人一見即知者。
  相=木+目,眼觀察樹木,觀察樹木象徵木亦可能在觀察人,有彼此之意。
  象,體巨易辨的一種哺乳動物,人可見而未知的徵兆。
  由此,人對事物的認知,由“形”到“象”,其介面為“相”。故形(地)、相(人)、象(天),為事物認知之“三才”;而將它們合在一起,達到對事物完整的認知,就是“三才合一”。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人乃經驗動物,無論是誰,過錯難免,慚愧不必。
  對「物件」三才合一的「形、相、象」分析正確,但不能視作「事物」。蓋具體「物件」有形、相,而「事物」包括更廣,尚有「事--象手持簡,所記載者」在內。凡所記載之事,必有時空、過程、體用、因果,皆非「形、相」所能表達者。是故,要研究漢字概念之精髓,必須慎明真義,絕非翻閱普通字典、辭典所能勝任。
  其實,任何概念都可以其三才分析論斷之,但必須「驗明正身、非的勿矢」,行之良久,自能認知明確。
9860 留言者:漁儿 [2010-05-13]
主題:三才合一 - 形、相、象(2)
  謝謝先生的指教!
  在#9859留言中,當我說,“形、相、象,是關於事物認知的三種不可或缺的概念”時,是感覺沒有把握。我可否更正如下:
  1,對象的認知,可分靜態和動態兩方面,在漢語,就是關於“事(動態)+物(靜態)”的認知,這裡,對象 = 事物。若對“物”作整體性認知,可有“形”、“相”、“象”三才結構。
  2,若對“事”作一般性過程認知,是否也有三個常用字表達其三才結構,比如,“無(地)”、“易(人)”、“有(天)”?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若指「動態」之事物,其動乃變化,所變者為其間之物質,皆依循既有規律進行;是以「天」=規律,「地」=物質,「人」=變化。「有、無」太廣泛,且需先行定義,否則另有他見,不宜作為三才。

  又於9859則留言,汝謂物有「形、相、象」之三才,係基於立場認知,因表達有別,是言「正確」。以老朽之見,物件指概念之體,供宇間變化之用,有其固定之結構;是以「天」=結構,「地」=物體,「人」=功用。以此兩則不同之定義間,天=象徵,地=形體,人=功相,又是一解也!
9861 留言者:呆子 [2010-05-15]
主題:鬼穀子
  朱老師,您好晚輩想讀些古書充實自己,因鬼穀子的學說看起來比較神秘,所以吸引我讀了起來。《本經陰符七術》是講自我修煉的,讀了感覺很有用;而《鬼穀子》主要是講縱橫之術的,艱澀難懂,世人對它毀譽參半。
  不知朱老師對鬼穀子有何看法,謝謝指教。
回應﹕
  恕老朽讀書不多,難以建言。
  鬼谷子之書確實難懂,蓋因涉及人性與技術,刻劃甚深。而在兩千年前,其觀念太新,無法表達故。建議懂後能用現代概念加以註釋、整理,或能收另類之效。
9862 留言者:漁儿 [2010-05-16]
主題:三才合一 - 形、相、象(3)
  我試著再理解先生的指教:
  1,物體、物質與物件
  物=古人計數以牽牛為始,故以牛為物,象徵有形體的東西。
  體=行禮之骨架,系統結構之本,引申人所認知對象。
  質=貝可論斤,象徵實在實有。
  件=古人以牛為重要財產,故代表事物的數量。
  物體者,有形之體。
  物質者,形體的本質。
  物件者,成件的東西。可有物體與物質之分。
  2,事物的認知
  事物的認知,一般可分靜態結構(物件)和動態變化(事件)兩方面的認知。事物之靜態結構,指物件之結構,其三才為,天=結構,地=物體,人=功用;事物之動態變化,指事件之變化,其三才為,天=規律,地=物質,人=變化。
  物件結構之分析,得物體之結構,又由此結構,得物質之本質。事件變化之分析,即從物質之本質出發,研究其規律,確定其變化。故“物”與“事”的關係,為靜態結構和動態變化的關係,即概念之體用關係,也即先生所說,物件為概念之體,供宇間變化之用。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正確,漢字理解係以「基本概念」為主,世上常識為輔。所謂基本概念者,乃單一「文字」之象徵,欲理解語詞文句,必須逐字剖析,以迄「概念網絡」。於斯,人得識漢字八千,可知宇間萬象;於此,漢字為人類文明表率,可通天人也!
9863 留言者:漁儿 [2010-05-18]
主題:三才合一 - 形、相、象(4)
  我可不可以把前面請教中關於物的三才結構,總結如下:
  1,物的三才結構
  若認知物的實體,物 = 物體(地)+ 物質(人)+ 物件(天)
  若認知物的本體,物 = 物體(地)+ 功用(人)+ 結構(天)
  若認知物的整體,物 = 形體(地)+ 功相(人)+ 象徵(天)
  2,體的三才結構
  體 = 實體(地)+本體(人)+整體(天)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1,欲認知物的實體:物 = 物體(地)+ 物件(人)+ 物理(天)
    蓋「人」代表變化,物之件數可變、物質不能變。「天」代表規律,故為「物理」。
    本體可。
    欲認知物的整體,「整體」即全部:物=實質(地)+變化(人)+規律(天)
    欲認知物之用,則:物 = 形體(地)+ 功相(人)+ 象徵(天)
  2,正確。
9864 留言者:漁儿 [2010-05-19]
主題:三才合一 - 形、相、象(5)
  多謝先生耐心的指教!
  一邊向先生請教著,一邊心裡感動著。我以為,所討論的這些概念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難的。在西文的語境中,對它們展開如此逐步明晰的討論,是無法作到的。我那些沒有西文障礙的法國同事,說起他們讀西哲們書的感受,就象讀循環、嵌套、遞歸絞在一起的程序,讓人直想往火爐裡扔,所以,對一般學者來說,他們不願、也無法深究這些概念。
  上則留言中,說起“體的三才結構”,因“體用”為事物一體兩面,我可否再就“用之三才結構”,請教先生:
  查“漢字基因”,
  體用者,事物的本體和作用。
  應用者,切合實用,運用。
  作用者,由本體發出,影響他人或他物的力量。
  由此,用之三才結構:用 = 體用(地)+ 應用(人)+ 作用(天)?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體用因果是春秋時期的一種含糊的觀念,時諸子百家大鳴大放,各種意見雜陳。直到漢儒,才漸漸引起人們的重視,尤其是佛學傳入中土,因果論深入人心,體用雖然只是聊備一格,卻已化為常識。
  其實,體用之說,與「真正的科學」殊途同歸,皆由本體出發、功能為依歸。只是西方重視物質,必須實驗,以達客觀;而漢學強調思維,以概念為基礎,以約定俗成供人們溝通。三千年來,中華文化奠定農業社會的基礎上,由於農業依賴自然,講究人際團結,所以,「約定俗成」斯為客觀印證。
  不幸,二十世紀知識大開,國人捨本逐末,採劣幣以逐良鑄。老朽不學無術,擅拾前人所遺。正因未學,故能與時賢有違;又因無術,不得不另闢新蹊。如斯而已。
  「用之三才」,亦應遵循:「天=規律,地=實際,人=變化」。所述不能算錯,但略嫌不足,未能搔到癢處。蓋用之規律係「因需要而有所作」,故以「需求」為宜;用之實際係「滿足標的而有所作」,故為「標的」;人之變化係「主觀條件」,是為「觀念」,各有不同也。
  只是,此類思維未必有「標準答案」,也不宜追求「一言堂」。只要學者認知有所進境,足矣!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