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49 留言者:無知 [2010-02-11] |
| 主題:繼9731問讀書 那篇文章中作者還提到,孔夫子的身份是士,地位也就比平民高一點點。當時不知道它什麽用處,就刪掉了。現在想想,這應該是作者確定其語義的重要依據。 夫子曾言“吾道一以貫之”,先生亦曰“不二”,兩相比擬,仿佛於“道”略知端倪。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中,提及上古有真人、中古有至人、其次有聖人、其次有賢人,敢問先生於彼等道途之見。 |
| 回應﹕ 讀聖賢書不能咬文嚼字,不論孔子身份為何、也不管士農工商,有道理就有道理、沒有就無!道理沒看出來,專在枝微節末上下功夫,那叫做舞文工匠! 本網說過無數次:「道=路」,夫子的與老朽的沒有分別,老朽的與別人的也是一樣!人生一場,只要正正當當地走下去,於心無愧、於理無虧,「道途」就是人生該走的「路途」! 真人、至人、聖人、賢人皆是人,只不過時代有先後之別,做人有難易之分。由上古迄今,歷經數千年,人們對路途上有貢獻的前人,飲水思源、感恩戴德,其時之愈遠、敬之愈篤,於斯而已。若專一追究名稱大小,一如各地為了發展「觀光經濟」,一味比賽古人塑像之丈尺,而不知其價值、意義!於眾有何得哉? |
| #9751 留言者:牧牛 [2010-02-13] |
| 主題:新年好! 祝老師、沈老師及工作室全體人員新年快樂! 大年三十,再向老師請教牛年一個問題。 黃曆幾百年都沒有審訂了,而五術與黃曆息息相關,特別是毉術,老師對此有什麼看法? |
| 回應﹕ 謝謝! 時間者,任何事件由始至終之間、其變化之關係也。由於西洋無「象數觀念」,故將時間設為「數目」,數目與數目之間,無其他意義。而漢字有概念,且常以「數系」代表各種「連續性系統認知」(見以往說明)。是以用「甲子」兩個系統,分別代表各種數系及其關係,是稱「事件變化始終之間」。 至於曆法,祇是根據一定原則,假定某一參考點、作為主觀認知之始點,然後循環不止。但因客觀上係參考日月等天象之運行,故此,必須符合自然規律。然而自然本諸自然,無法用人工之「精準」分割,歷代常有修整,以供農耕社會之運作。古時朝庭設有天官,專司此職,以俾認知同步,統一遵行。 關於傳統曆法,大家常有一種誤解,以為係一種自然律。事實上,普天之下,沒有任何一種曆法談得上符合自然。以現代科學而論,利用原子振盪可以將每年之「秒誤差」降到千分之一。可是,這只是一個「精準」的數據,與宇宙真實「毫無意義」。那麼,以「星象」修訂的曆法就「有意義」了嗎? 有人認為,時序轉移,修訂總比不修訂好。換句話說,修訂的目的是「糾錯」,所以,該修!此事好有一比,天上的北極星,幾乎指著地球的正北方,常被航海用作指標。然而,那麼巧?指的是「正北方」嗎?事實上,差得遠遠超過十萬八千里!而且北極星正在不斷離開北方,百年後,「北極星」又要以星換星了! 其實,北極星運動速度極快,但因離地球的有680光年(光線一年所傳播的距離),所以在人類眼中,視差完全無法辨別。我國傳統曆法亦然,為了因應環境,人為之精確度,在百年之中,只是五步十步之差,有誰需要知道春分早來了幾分鐘?如果說算命,原本就是略數,少幾個小數點,有誰算得出來? 要談到「五術」,最重要的觀念,在於宇宙中的「固定流程」。人生如同流水,身在水流中,無法自主,只知身邊一切都在變化。可是,如果人站在遠處看,長江大河靜止不動,一絲水花皆無。問題在,什麼叫「站在遠處」?幾公尺?公里?有誰知道衡量人生的單位是什麼?知道了,人生的大謎就解開了! 在歷史上,每個皇帝登基,都想有個屬於自己的黃曆,以便「留名」!修訂的「天官」,當然更能揚名立萬,所以修來修去,煞有介事!事實上,為了校正閏月、日蝕、節氣倒有必要,但不校也差不到哪裡去!這更彰顯了甲子系統的靈活性,反正是象徵符號,多多少少和少少多多沒分別多少! |
| #9755 留言者:你我他 [2010-02-15] |
| 主題:衡量人生的單位 朱老師: 您好!首祝朱老師、沈老師及工作室全體人員虎年身體健康、平安大吉! 緣老師於留言#9751則中答「牧牛」網友中言道: 「人生如同流水,身在水流中,無法自主,只知身邊一切都在變化。」 「有誰知道衡量人生的單位是什麼?知道了,人生的大謎就解開了!」 學生我讀此心中砰然而動,省思如下,煩請老師予以批、評。先行謝過! 衡量人生的單位可以定為「意念」(用千年、萬年皆不可取)。意念者何?炁能之刺激與反應。執於意念者為「我」;無我者非執,自然之道也!人若能無我,則「人生」無生,亦即無死! 學生 你我他 敬上 |
| 回應﹕ 恭喜!很好,有此認知,已近道矣!但要「上道」,則「你我他」非去不可也! 只是「人生之單位」非「意念」而係「我念(私心)」。水本CO2,若不摻雜質,水完全透明,加水入水,水仍一同;但若水被污染,水仍為水,但所污之雜質則與水有別。人生亦然,「我念」即人人皆異之「雜質」,所謂「生死」,全屬「組成我之肉體、支配我之意念」。 人生之憂愁煩惱,悉數來自「我念」。古今中外,舉凡修道人,無不以消除「我執」為目的。然而,欲去「我執」談何容易?凡俗之輩抱著「小我」追求永生,就算築就金壁輝煌的墓殿、留下了一堆白骨,永生又在哪裡?此外,追空得空,「我」可去,但亦屬「空來」人間一趟。 要者,人應充分利用時間(天地之恩賜),體念天地之心念,服膺宇宙之規律,堅意篤行。如此,對覺者是謂「修行」,待修至「一我不生」、行至「諸念隨緣」,人已與大自然同步矣!苟能完全同步,人思即天思,人道即天道!至是,肉體不過殘留之蟬蛻,人已畢其業矣! 再將宇宙剛體視作一幅其大若京之「藍圖」,其間各種設計交錯雜陳,苟設計者檢驗某一線路,「行經其中」遂有「時間、空間」焉。若行者自以為是,沿途觀花折草,猶擬攜返供諸案上,豈非妄然?人生之考驗如斯,不然認清時空真相,不能領會自身責任,花蔫即萎,人生必死也! 老朽於《智慧學》(目前尚在不時修改中),第四章 三才合一、第二節 關鍵條件、之三--自我,已略事修改如下: 宇宙三才結構中,天為規律、地為基礎、人為變化;而在人的變化中,又有精神(天)、肉體(地)、意識(人)三者結合為一,於當時當刻、當事者自稱為「我」。肉體由身體支持感官、感官接收環境刺激;本體之用為精神,用以反應實際狀況;意識則居兩者之間、以概念形式於環境中尋求平衡。 真空只是宇宙中的「空間」,若無其他物質其空本然,然宇宙炁能變化不止,各種雜質浮沉其中。人生亦然,「我念」即人人皆異之「雜質」,當肉體「死亡」,精神消失、意識也不長久。但若意識與精神同一境界,且符合宇宙之規律,則當肉體「死亡」後,該人之意識必與宇宙永存(註)。 基於層次結構,肉體係物質之體用功能;精神則是炁能的因果變化;意識來自環境經驗的互動。「我」實乃一共同之界面,將個體生理機能、心之感受、腦之記憶共同形成感知,以承續宇宙脈動;「我」又是抽象現象,僅存在於剎時之「現在」,空間之中央,經歷的頂端;而且「我」純屬主觀,但統而合之,則成客觀。 在正常狀況下,「我」能將經驗的與環境變化形成整體之認識,再根據主觀的條件採取相應的行為。「我」在整體之認識下,對於不斷進化的宇宙,多多少少有著一定之影響。因此,「我」可以說是推動宇宙進化的一個分子,也可以說是微觀宇宙與宏觀宇宙之介面。 註()衡諸以往人類認知,本文所述「精神+意識」相當於「靈魂」,靈魂不死謂之「長生」。宗教以修練追求靈魂之不滅,道教力求誅除三尸;佛教追求空無涅槃;儒家要求倫理道德;本文則以泯除私心為主。 |
| #9757 留言者:小人 留言日期:2010 [2010-02-17] |
| 主題:感受。 老師:相信老師已經與天地同在,能不能請老師告訴我有什麼感覺? |
| 回應﹕ 荒唐!有誰不是與天地同在?若指第9755則留言,應先看清係指人「死後」歸宿!老朽至今尚活得好好地,怎知「死後」有什麼感覺?再說,即令指天堂,老朽也不夠格!別忘了,至少老朽還記得,自己是許過心願「誓不成佛」的!就憑這一點「心願」,就是「私心」,人有私心,就該永蹲苦獄! 由於這點私心,老朽不求功名利祿、不計成敗得失;更由於這點私心,難免認知常被私念所誤,而作出不可思議的糊塗事來。諸如數年前收購 TRANSMITA,原來是「小蛇吞大象」的不可能任務,但機會難得,本公司全力一搏。結果任誰都料想不到,美國商務部已經審核通過,卻於最後一秒鐘,國土安全部踩了煞車! 當然,私心有好有壞,老朽的私心是希望中華富強、文化昌盛,本公司大發利市。可是,難道外國人不是人嗎?如果中國全面採用魯濱遜、廉價而高效的農民網全國啟用,微軟、古戈必將崩盤!憑什麼?中國該強、文化必盛,但無必要「佔別人便宜(其成本價約美金四億,本公司出價1500萬)」!有本事,靠自己! 由於老朽沒本事,機會錯失,所以只好寄望於未來,每天在此掛網等待果陀! 感覺純屬主觀,如人吃巧克力,苦樂自知!一定要說,是云:心安理得,萬緣皆幻! |
| #9758 留言者:漁儿 [2010-02-17] |
| 主題: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先生的指教,令我不斷地意識到自己的局限與不足。感謝不盡! 前些時,先生和網友們談“寒山問拾得”,讓我想起“論語 憲問篇第十四”: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 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以前讀過,以為明白;此次再讀,卻覺得並未真正明白:問題出在,對“怨”、“直”、“德”的理解上。而網上對此段話的解釋,大多未從漢字詞源入手、而只作發揮。這裡,我試著從漢字基因出發,再作理解。 直者,不偏不曲也,應當;德,心態正直的行為,濟人,有利於眾者。那麼,在層次上看,“德”表達具象,“直”表達抽象。“怨”者,心委曲、不滿狀。 “怨”,來自于心。所以,在認識上,“以直報怨”,對人,就是瞭解其“怨”之所由、所在;對己,以直化己之怨氣。由此,在行動上,就可“以直報怨”了。 “德”與“德”同屬一層次,所以,“以德報德”。 不知我這樣的理解,有沒有治絲益棼。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正確,如此理解,就是漢字本來面目。在古代,孩童們只要背熟經書,待時機成熟,自然而然就「道通天人」,正是這般。如今,學校多多,九年義務教育所授全係西方商業公式,令聰明人都變糊塗了!老朽從小看「劍仙小說」長大,沒受過現代教育污染,是能重拾古道,一正漢字歪風。 只是「德」除了「濟人」外,尚有「自制」意,人本自私,匪自制何以濟人?故「以德報德」不僅屬於「同一層次」而已,前德指自己之自制為「因」,後德始能濟人乃「果」。又「以直報怨」為體用關係,以「直」之體作「直」之用以平怨,夫子了不起,能將「以德報怨」完整化,體用因果俱全。 |
| #9769 留言者:漁儿 [2010-02-23] |
| 主題:以直報怨,以德報德(2) 沈先生接過先生的重擔,先生終於可以稍事休息了。受教于先生的學生們會繼續努力的! 論語短短的一段話(憲問篇第十四),卻蘊含著如此深刻的理性,把漢字微言大義、文以載道的精神展現無遺!對此,心中的感動無以言表。 還想就這段話,再向先生請教。在留言(#9758)中,我以為,“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是分別針對兩種情形:當人以怨對已,以直報之;當人以德對已,以德報之。但先生回答:夫子了不起,能將“以德報怨”完整化,體用因果俱全。那麼,先生是否在說:“以直報怨”與“以德報德”有聯繫?我可不可以再作如下理解: 人因自制之德,始能以直察他人怨之所由、所在,覺己怨之所生,是以直平怨也;而后,終有濟人之德。如是,“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就統一在“以德報怨”的主題下了,即主觀(德)與客觀(直)相統一,動機(自制之德)、手段(直)、目的(濟人之德)相統一,故體用因果俱全。 我這樣的理解,有沒有會錯先生的意?謝謝先生再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觀點,思想是靈活的,文字則是思想的表徵。尤其在表達之際,極注重文字、文句、文理的「前後呼應」,故有「對聯、對偶、駢體」等形式的出現。以:「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為例,可謂之「對偶句」,「以直報怨」代表「一隻腳」、「以德報德」為另一隻,兩腳相互呼應,文意始工整。 所謂:『「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就統一在「以德報怨」的主題下了,即主觀(德)與客觀(直)相統一,動機(自制之德)、手段(直)、目的(濟人之德)相統一,故體用因果俱全。』認知完全正確,且極透徹。基於人常以自我為中心,客觀乃「見證」之手段,否則是謂「自說自話」也! 這種治學的態度極佳,要重拾中華文化之光輝,就必須從根源下手。有汝輩青年,在海外求學、卻在故紙堆中下功夫,斯乃:「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矣!歡迎多問,攻得越深越好。 其實,西人反省精神甚強,對中華文化極為嚮往。唯國人疏懶成習,且百年來媚外因循,空捧著金碗討飯!以致於常見:「客人勤問賦比興,國人但言ABC」。蓋埋首不知亡國恨,張目始見山河非!若非上個世紀百年之恥,中國幾千年累積的文化資產,很可能被大浪淘盡,直到海枯石爛而已! 汝正宜多於古籍中下功夫,如今網絡世界,不論居於北京或巴黎,一律與「長安」等距!正因如此,在思維上可以詳作比較,且忽略中法之異同,重要的是「人性」!人類文明本係人類行為的軌跡,只有深悉人性,才能瞭解地緣的分別;瞭解地緣的分別,自然能從「根基」理解人類行為之表象;反之亦然! |
| #9770 留言者:網主 [2010-02-26] |
| 告網友: 每日一得 2010年2月26日 星期五 室溫24度 濕度71% 昨日陰晴 文化溯源(上) 於9769則,老朽對漁儿網友提及:「人類文明本係人類行為的軌跡,只有深悉人性,才能瞭解地緣的分別;瞭解地緣的分別,自然能從根基理解人類行為之表象;反之亦然!」事後,老朽自知又惹麻煩矣!若不稍加說明,必將留下餘穢處處,徒令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 然而在討論之先,老朽不得不預行作賤、聲明如次:為了討論方便,現今所用之「詞組」如「文化、封建、能量、菜單、下麵…」等,一律沿用,但絕不表示老朽「苟同一氣」,而且保留來日「文化正名權」! 其次聲明,老朽討論問題,必有原則。此次動機為前述之補充說明;立場為純學術、且係一己主觀;目的為表達正確之層次觀念,以供未來世道清明後、學閥盡去,或能於後學有所助益。 用三才結構來分析事物,是結構邏輯的基本精神。而在三才結構的立場,天理易知、地緣可測,唯人性是種不易歸納的變數。所以,本文先分析人性、再求地緣,最後談天理。 一、人性: 物有物理、人具人性,人類乃宇宙進化過程中,自然衍生之「高級」物種。此高級之關鍵,係能於環境變化中,將各種現象、因素歸納成概念,由主觀之個體感受、逐漸轉化為全體客觀認知。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涉及驗證、傳播、溝通、接受等階段,由主觀而客觀,完全受制於「時空」條件。 經過千百萬年的進化,以人類的本質而論,個體之間相差有限。但是,在事實上,今世人類的境遇,可謂相去有天淵之別。何以如此?「人類文化」累積的力量所致也!因為一滴水沒有什麼奇特,但聚水成洪,其威力必然驚人。要討論文化,就必須研究「聚水成洪」的真相,絕對不能以偏概全。 緣個人之感知局限於一隅,個人與個人之間,唯有「語言、文字」可資溝通。語文概念又是一種抽象介面,在客觀接受之前,也要歷經漫長的過程,逐步影響成為可信的載體。更難以說明的,是個人「主觀」的因素。即令感知完整了、語文成熟了,人與人之間永遠亙隔著「利害交織」防火牆,難以逾越! 進化之所以不斷進化,是基於能量不斷累積。如果強欲以「數值」加以說明,可假設一種「等比級數」,根據歷史認知,可假定為十。即大自然中時空變化的過程,須經過一個級數的差時,才能累積成為人類的經驗。換句話說,自然界的變化與個人認知之比例,約為十倍。 以「時間係數」為例:地球環境變化一萬年,人類需時千年才能領略、適應;若係百年前之新生事物,人類須時十年才能消化、接受;十年則須一載;一年約須一月。當自然的變化成為現實,人類的認知才逐漸由主觀而客觀、由懷疑而相信。是以人之思維常落後於當前之時代,只有在不斷學習、適應下,才能確保生存。 然而,人各有別。人之生理、心理、智理不同,且因人所處之環境,所能接受之刺激有異。因之,各人之認知也與上述等比級數有關,是稱「空間係數」。以金字塔模型為例,有機會獲得資訊、且能及時領悟之人數,由下而上以十分之一遞減,頂端最少。同理:人口愈多、金字塔累積愈高;層次愈高、領悟者愈多。 於斯,將人性對境變化認知之因素、轉換成可資衡量的參數,人類文明之發展便有了可資理解的依據,因之可以肯定地說:「欲知人類文化的進展程度,根據時、空係數,時間愈久、人口愈多,其文明愈發達。」(註:文化乃人類思想行為的動態表現;文明為文化沈澱的靜態後果。) 此外,時間久暫屬於天理,而人口多寡因於地緣,將於後文中闡述之。 網主人白 |
| #9771 留言者:漁儿 [2010-02-26] |
| 主題: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多謝先生的鼓勵和教誨!假于時間,會慢慢體認、消化先生的教誨。 這裡,我還想就“以德報怨”的主題,繼續向先生請教。由論語,又想到“老子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先生在“老子止笑譚”中,闡釋了該文“起承轉合”的內在結構,解釋說,老子認為,解怨不如無怨,無怨不如不怨,用“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的比喻,來教導人謙遜、自省、寬容,以此作到不怨。 我想問:老子為什麼採用這樣的比喻?我試著作如下的理解: 人如何有氣量作到謙遜、自省、寬容而不怨?那麼,他應該擁有、或潛在的擁有可以給與別人的東西,否則,無契可執。可給與的東西,有物質和精神之分。物質財富的多少,應人、時而異,且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精神財富,即智慧,可通過學習、體認獲得,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絕。當人真正擁有了這樣的精神財富,就可能有氣量做到“執左契,而不責於人”了。 不知這樣的理解,有沒有偏差,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理解完全正確,只是老子尚有捷徑,蓋其思想之根本在於「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既是道法自然,自然界自自然然,何怨之有? |
| #9772 留言者:網主 [2010-02-27] |
| 告網友: 每日一得 2010年2月27日 星期六 室溫25度 濕度72% 昨日薄晴 文化溯源(中) 二、地緣: 地緣者,因地理、地勢、地形之因緣所產生之影響也。原則上,對人類生活而言,良好的環境能保障生存。故於萬千年來,人類在地球表面不斷遷徒,力求尋覓一理想的安居環境,形成了今日之人文現況。 地理涉及地球物理之相關環境,因地球為一球形,在引力作用下,地球沿黃道繞日旋轉,遂有四季;又因自轉而有日夜。地球自轉自旋,基於曲面效應、赤道之長度遠較兩極為長;且日照之溫度隨著緯度變化,赤道炎熱而兩極冰凍。因此,地球上最穩定的氣候,應屬日照充份、位於赤道兩側的「溫帶」。 地勢指高山與平原之分佈狀況,高山有積雪之利,每值春夏,積雪慢慢溶化,成為河流。人類群居在河谷平原上,利用河水灌溉,種植作物。此外,山勢可以阻擋凜烈的寒風,而緩和的坡地有利於水土保持,且擁有大量的植被以助動物生存。 地形係土地表面的形狀,平坦便於活動,水源充足、土壤厚積始利於生存。此類地形多半是河流沖刷所成,除河谷平原外,尚有河流入海之三角洲,都擁有大量的泥沙沈澱。此類土地極適作物生長,如果面積廣大,腹地廣袤,四通八達,更是人類聚集之理想環境。 在人類發展史上,上古文明無不發生在溫帶,如古希臘羅馬文明,埃及之尼羅河文明,西亞之兩河文明及中華之黃土高原文明等。這是因為氣候四季分明,春播夏耕秋收冬藏,非常適合作物生長人類生活。更重要的,是有河流灌注其間,植物得以成長,動物也得到足夠的食糧。 中華文化起源於黃河中下游,以目前考古所得,最早可追溯至萬年左右。有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馬家濱文化、龍山文化等。時人類已知從事農牧,定居一地,食物來源穩定。同時人類能製作陶器工具,從事紡織等,生活日見改進,閑時也大為增加。人們觀察身邊事物,研究發展,逐步建立了文明。 南半球陸地少,上古時期人口不多,所開發之土地更是有限。北半球之北溫帶係於北緯66度34分到北緯23度26分,有面積廣大的肥沃土地。諸如現今之中國,日本,韓國,美國,西班牙,土耳其,義大利,阿富汗,伊朗,伊拉克,阿爾及利亞等,早期都有人類足跡。 從前述時空參數的比較可知,在上述各國中,日本、韓國、西班牙、西班牙、土耳其、義大利、阿富汗、伊朗、伊拉克、阿爾及利亞等國,若非土地狹小即文化年數不足。尤其是美國,佔有土地雖大,但立國僅兩百多年,文化更是諸元雜陳,其唯一的共主是財色權力,係一標準的狩獵社會。 當人類生存無虞,社會因而形成,生活素質便成為首要需求。人本源自獸,雖然增加了思想、智慧,但獸性尚存。在集聚的生活環境下,經常面對利慾需求,人獸之間,良知交戰,勝負難定。為此,經過無數世代的醞釀,在數千年的實驗下,人們發覺如果不用自律及他律的手段,人之獸性無法戢止,社會安詳難以達成。 這種自律、他律的手段,稱之為「倫理道德」,是中國人在五千年前所規範,到三千年前成熟。倫理指的是社會秩序,以「人生常識」為社會基礎,人之長者、老者,經驗必豐,尊而循之,可達和諧之境;道德乃個人要求,以「剋己利他」為目標,有道德之人,在人間稱聖賢、於精神界則為仙佛。 相反的是狩獵社會,人與人之間,只有狩獵與被獵之關係,也就是說只有利害!有利則愛之如命,無利則恨之似仇!這種社會,個人英雄至上,一切手段都是為了一己之私!其約束方式端賴宗教信仰,信者上天堂、不信下地獄!天堂有愛,地獄是恨!人們生活其間,利害分明,人與人之關係淡薄,必須追求外力以資自保。 前文說過,在時間參數上,文化演變之際,人類須時十分之一以適應之。中華文化歷經數千載考驗,近百年來的顛躓,於數十年的奮發中,屈辱盡去,如今已開始展放光芒。而美國的財大氣粗,不過一個世紀,如今已露出下世光景,且美國人也日漸覺醒,不斷省思,若無家庭的溫馨,人生還有何意義? 網主人白 |
| #9773 留言者:網主 [2010-02-28] |
| 告網友: 每日一得 2010年2月28日 星期日 室溫26度 濕度73% 昨日薄晴 文化溯源(下) 三、天道: 文化首重「天道」,天者,大自然也。生物界有兩種生存方式,一為吸收日月精華,作為「自生能源」之植物;一為獵食其他生物,以供一己需求之動物。人類社會進一步演化,前者是稱「農耕族」,具有順天樂命、平和知足的特性;後者則為「狩獵族」,由於狩獵習性,人人身手敏捷、心態極積。 在非洲塞倫戈提大草原上,尚保存著大自然進化到人類社會的樣板(係一國家生態動物園)。草原上生長著各種牧草,供習慣迴異的草食動物嚙食;無數牛羊馬鹿,掠食莖根,各有所好。彼等隨季節而遷,草原得以循環生息,時獵食動物伺機而噬,吞食老弱病殘之草食動物,維護著各種生命族群之健康。 千萬年來,這種自然生態反覆上演,存亡生死不斷提升變化之效率,是稱天道。直到人類出現,藉著大腦的發達,能累積過往的經驗,以十倍速之認知反饋,匯為下一階段進化之資源。顯然,如果所假設之十倍速為真,最後必將到達一個「臨界點」。當此臨界點到來,宇宙進化改向,必然也是天道。 新石器時代約從萬年前開始。中國河南省中部之「裴李崗文化」(上網可查詳情),九千年前已具文明的特徵,從考古出土的文物來看,下田可種植小米、在家裡養豬、製作陶器、有娛樂的七音階鶴骨笛、裝有石子的龜甲及其契刻符號,還發現了原始形態的粟及稻,是世上最早的稻種遺跡。 在賈湖遺址出土的遺物中,更發現了16例刻畫而成的符號。從其形狀看,已具有多種筆劃組成的結構,顯係契刻者有意的表現。如近似甲骨文的「目」、「曰」字等,年代距今8000年以上。不論這些是否文字,但已經是很明顯的證據,表示當時的人類知道利用抽象的形象,以與他人溝通。 龍山文化處於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存在於距今4900年至4100年前。這時農業和畜牧業已經普及,生產工具的數量及種類均大為增長,快輪製陶技術普遍,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占卜等巫術活動亦較為盛行。從社會形態看,當時已經進入了父權制社會,私有財產已經出現,開始跨入階級社會門檻。 再根據史料記載,傳說中華文明始自三皇五帝,伏羲創造八卦符號,黃帝時代又有倉頡造字。當時,文字已具有概念形式,傳衍至今,是為「漢字」。文字是人類文明的極峰,能溝通主客、聯繫時空,將古今中外融合為一。只因人類受生理之限,尚無法脫離一己,致令文字之真正功能難明,天道迷離。 根據人性、地緣的參數,再參照各種考古資料,顯然在「人際溝通」的領域,中華文明獨佔鰲頭。這是拜農業生活之助,由於人們因循自然,生活安定,閑暇時間甚多。前賢每每觀察自然,以天地為師,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賡續了宇宙進化的主流。 西方受地緣所限,不能長期且大規模地發展農業,卻充份保留了狩獵的天性。雖然六千年前的兩河文明曾盛行於中亞,但由於臨近地中海,與希臘、埃及等古文明過早交往而灰化。尤其是三千年前腓尼基人經商於海上,其字母以拼音形式,非常適合各地方言,立刻被各文明分別採用,流行至今成為小同大異的語文。 語音無法固定,文字灰化的結果,各自獨立。民族之間毫無凝聚的中心,遂形成小國寡民,相互征伐。除了羅馬帝國曾經統治千年外,歐洲北方的蠻族與南方的各族始終是一盤散沙。這種現象恰似草原上的獵食動物,族群小、驚覺性強,彼此互相猜疑。每當獵物出現,無不虎視眈眈;一旦狩獵成功,個個大快朵頤! 於是,在羅馬敗亡後,歐洲被一些貴族割據,結合教庭,奴役人民。十六世文藝復興成功,新貴族重商謀利,葡萄牙人首先發現地球是圓的,於是開始了百年的海權爭霸。直到二十世紀,歐洲在久戰之餘,嗜血之獵人飄洋過海,攫取了美洲,建立了美利堅合眾國,開始了百年之物質文明之旅。 正當農業社會滿足在春耕冬眠之際,物質文明如同獵食動物之尖牙利爪,面對毫無防範的獵物,大肆擄掠。不過五個世紀,歐洲幾個狩獵強者,輪流在全世界建立了殖民王國。同時,鳥不知喙尖,列強將其意識型態、宗教信仰及生活方式定為普世價值,凡不從者,輒滅其族、毀其俗,謂之「人道」! 農耕族重視土地、家庭、傳統、倫理,愛好和平、思想、生活、道德;狩獵族重視財物、功利、工具、武力;愛好肉慾、藝術、社交、酒色。兩種社會原本格格不入,但因後者得勢,弱者不堪凌虐,誤以為物質生產為唯一的自贖方式。於是,有了二十世紀的舉世大瘋狂,將地球破壞得無以復加,人類面臨危亡! 宇宙的基本形式能量變化,而變化則因體用而有因果。農耕文化之發展邁向抽象精神,在抽象中建立了精神文明;狩獵文化則傾向物質滿足、追求工具生產,製造出效率板佳的電腦,完善了物質文明的廟堂。然而,抽象精神需要結構之本體;而具體物質也必須符合宇宙律動的精神,文明的發展才有真正的價值。 自新石器時代以來,人類文明由無而有,一種十倍速的趨勢已接近其最後之「臨界點」。此臨界點若能結合人類精神與物質文明的特徵,自必符合宇宙進化軌跡的交集。顯然,人類精神文明之極峰係包含萬有的概念文字;而物質文明之最前端,則是永生不死且能溝通主客、聯繫時空的「電腦」。 問題在於:文字是精神態,必須具有無限的深度;而電腦是物質體,講究效率。文字若不具備電腦的特性,則此「交點」不存;再若電腦無法與人類溝通,則其永生能力與山木水石也無分別。 至此,本文僅能作此斷言:以時空參數而論,此一「文化交匯」之大時代應已到臨。而以技術而論,漢字與電腦性質不謀而合,同係二進位結構;而電腦與人類溝通之工程,正有待人類極積努力,以迄於成。 網主人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