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82 留言者:你我他 [2010-01-18] |
| 主題:讀「結構邏輯」有感 朱老師: 您好! 近日老師論「結構邏輯」,學生我讀之數遍,略有穎悟、驚嘆不已。粗識如下: 1、「結構邏輯」正是老師常說之「一、二、三」、「天、地、人」,此乃通往宇宙真實之階梯。人欲識宇宙真實,需通透此「結構邏輯」。 2、老師之為文,似一舞動之「智慧寶劍」,在在都劃破黑暗長空,直趨真如!老師論「結構邏輯」之方式就是用此「結構邏輯」。 3、為文要成就此一「慧劍」,就需正確之思維方法;而正確之思維方法,就是老師所論之「結構邏輯」。又「倫理道德」係「結構邏輯」中之人類之道,亦可將之引立為「漢文憲法」,如此,不僅能導正語文,且能導正思維之道。 「結構邏輯」之論,發千古之未發,我等何其幸運,得受老師如此之大恩大德,何以報答?!當「學」、「思」、「行」並起,得者傳而繼之,能者發而揚之。 拜謝老師!又請老師指正。 學生 你我他 敬上 |
| 回應﹕ 只要知大腦神經結構,當知,人類思維正是如此,故可謂:概念網絡相當於大腦神經網;結構邏輯則是人類思維的途徑。試觀人類文明史,任何一種新觀念,由啟蒙到為大眾接受,起碼要經過一代人。為什麼?社會廟堂常被專家霸佔,後人所學無非前人所遺,是稱「思霸」,故宇宙中生死斯稱動力。 1,正確。 2,正確。 3,正確。 天道剝復,時至緣熟,老朽不過職司土地、供給營養,千古始為機緣。須知,以結構邏輯重新思考人間萬象,可發以往人之未發,於此衰世為人類贖罪。中華文化之興,絕非抱殘守缺可得,各位網友得近水樓台之利,速速奮起。苟若選擇正確,早起之鳥兒有蟲吃;反之,早起之蟲兒被鳥吃也! |
| #9683 留言者:網主 [2010-01-18] |
| 告網友: 每日一得 2010年1月18日 週一 昨日晴 室溫22度 濕度60% 五術正名(五)相術--人理(上) 人理之原理。 1,整體系統觀:人乃社會動物,在社會行為上因個體與群體互動而定。 2,人之感受力:人有私心、又有公德,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主要因素。 3,三維之結構:天指時空環境;地指社會效應;人指個體之狀況。 根據上述原理,用以觀察各社會中個體之表現行為,並分析判斷其得失休咎,是稱「相術」。人與人相處,必須「面面相覷」,故而面貌成為觀感之首要因素。而人之心態,恒因身處環境之刺激而定;心態養成習慣、習慣決定行為;行為適為人生成功失敗之因果。故而追源溯始,相術可透悉因果,利於觀人。 由於私心,在與他人相處時,人常會掩飾一己真正的目的、或渾渾沌沌,令人無法預料。有了相術,作為一種常識,可以幫助觀察他人,以供自己參考。其結果,善觀人者,必會用人;善於用人者,其成功機會必大。因此,人間的功名利祿、成敗休咎,是相術流傳重要的助因。 從結構邏輯而觀,相者,於人,可藉觀察而瞭解也。概略言之,美醜、壯弱、貴賤等參考條件,莫非先天--骨骼身體:種族家世;五官形態:生理條件;面龐配置:個人心態。而社會遭遇、能力、個性,則屬後天--皮膚紋路:生活痕跡;舉止動作:教養習俗;氣質風度:學識見解。 以上先後天之交集,則為人間諸相,茲僅以此三者之表徵分析如下(各種人貌之概略定義可參考相書。平凡者及灰色地帶全由主觀判定,非本文可及): 表徵: 一,人貌相美者:其必然性及親和性,可令他人感覺安全,常受到呵護、扶助。 二,人貌相醜者:人畏而無伴,寂寞孤獨,多自暴自棄;或奮發圖強,意志堅定。 三,人肢體壯者:傾向於體力活動,若佔優勢其發展更速;此類較難從事思考。 四,人肢纖弱者:傾向於文藝活動,若佔優勢其發展更速;此類心理易致缺陷。 五,表現高貴者:此類養尊處優,不可能學一技之長,終生視環境條件而定。 六,表現鄙賤者:此類無可救藥,只知自怨自憐,為社會渣滓。 影響: 甲、溫室中成長:心理慣性養成,難以改變;其人力求保持現狀,難以進取。 乙、順境中成長:成就視人之覺悟而定;大多數平平凡凡,心理正常。 丙、艱困中成長:環境不利,勉能維持;大多數庸庸碌碌,心理反常。 丁、奮鬥中成長:若意志堅定,必有大成;否則性格異常,對社會影響非凡。 結論: 社會承平:一類人功名利祿易得,但成就有限。加丁類則有厚望。 二類人為社會弱勢,難有成就。加丙類必為常態。於丁類或有希望。 三類人視機會而定,一成有就,九成居社會下層。 四類人平平,得甲、乙為幸運,處丙、丁難出頭。 五類人只能偷生於甲、乙類。 六類人無所適從。 社會紊亂:一類人若非淪入玩物即懦弱無能。 二類人若有機會,必可成就非凡大事。 三類人必有機會,但成就一時,終必有限。 四類人有機會,成就不大。 五類人無望,常為才子佳人戲中人。 六類人或有所成,但必為反面角色。 如斯,綜合應用,諸如天氣,雨已下落,是稱落水相法。 網主人白 |
| #9684 留言者:網主 [2010-01-19] |
| 告網友: 每日一得 2010年1月19日 週一 室溫22度 濕度60% 昨日晴 五術正名(六)相術--人理(下) 前已言及:於五術中「人理掛零」。何謂人理掛零?實乃傳統讀書人將「相術」列入雕蟲小技,文人雅士以之炫耀;王公貴人藏作利器;小民百姓賴以活口。歷代雖有著作問世,但其中僅《麻衣相法》可稱完備,餘如《柳莊相法》、《相法全編》、《水鏡集》、《相理衡真》等格局有限。 傳統相法是以人的面貌、五官、骨骼、氣色、體態、紋理等推測貴賤夭壽、吉凶禍福,也就是說,根據觀察所得,將一己對他人的「印象」,用做判斷人生得失成敗之法。至於人理,本是指人與人相處時,基於環境的需求、條件,經過觀察、認知、統計,最後得到的必然結果。以此而論,顯然,相術層次不高。 環境決定地貌、世態影響人生。如若相法未顧及時代因素,必然偏頗不確。實際上,傳統相法是某一時期之統計資料,古代社會變化不大,勉能適應。而人理則是人類行為之社會效應,錯非掌握了有效的認知法則,否則,要想分析人類生理及行為之社會效應,其難度極大!荒山無人蹤,故「人理掛零」是也! 在結構立場,於天,時空環境決定大環境;於地,社會效應影響人之需求;於人,身體條件不可忽略。三者必須綜合考慮,實事求是,方可解釋「人理」之體用因果。祇惜傳統相法之統計資料只有個人生理特徵,兼以係用文字描述,準確度不足,可信度不高,需後繼者另行研究。 1,時空環境(屬天): 於功利社會:對明顯、利害分明之因素,成指數值增加。 於和諧社會:利害因素相差有限,正性略增、負性略損。 於啟蒙社會:對智力之認識有限、強弱武力之因素加倍。 2,社會效應(屬地): 地位、尊貴、名聲、財富等皆人所追求者,以之作為判斷標準,量化即可。 健康、幸福、平安、快樂等係人所嚮往者,然因各人心態不一,極難定義。 3,個體條件(屬人,相法內容從略): 漂亮英俊--小馬哥:身長面方,眉目討喜,青少年處處受寵萬事如意,順理成章。 時值亂世,中年後登大位,患得患失,判斷偏頗,懦弱無能。 身材高大--姚明 :時值籃球盛行,高人一等!但失諸健壯,故傷病交加。 若以以往社會風習,身材離平均值太遠,常被視為妖怪。 體能特長--嫪毐 :秦始皇嬴政母親的情人,因話兒特大而物盡其利。後慘死。 如今可任AV主角,周旋政名流之間,居高樓巨宅貴極社會。 貧窮自力--小陳 :五官擠縮,身材瘦小,生性自卑,投機有利,得理必不饒人。 如生於太平之世,難有作為,卻能安分守己,平安一生。 權勢交集--老李 :長臉長身,垂唇垂眉,能屈能伸,掙出重壓,膨脹至目中無人。 亂世之梟雄、盛世之良臣,可尊百君而盡忠、常恥低下而鬥狠。 網主人白 |
| #9685 留言者:秦漢唐 [2010-01-19] |
| 主題:智慧 老師您好: 讀#9680則留言後,猜想牧牛先生可能誤認他人了,學生實并未「見及智慧即為倫理道德」。此真知灼見乃老師畢生經驗而得,如欲深刻理解之,建議通讀《智慧之旅》和《罟網鴻爪》(尤其是「利害風雲」)。蓋缺乏人生經驗者,不可能對倫理道德產生實信;唯有切身體驗到自由放縱之危害時,才更尊崇倫理道德。 據學生主觀認識,老師明心見性之後,早期以道法自然為準則,近幾年則愈加重視倫理道德,不知然否? 智慧=倫理道德,再請問「道法自然」、「明心見性」與智慧之關係。 學生 敬上 |
| 回應﹕ 缺乏真實之人生經驗,相當於外星來的觀光客,食住六星級賓館,出入房車代步,自爽終日!老朽自鑽出地表後,回顧前半生之遭遇,只能以蚯蚓自況焉!及後寫作《智慧之旅》,心神皆顫,每每泣不成形!幸有「任職嬉皮」之經歷,人生宛若一場三溫暖,自是大道得明,遂有本網之設也。 老朽架網之初,立志自況,不論成敗、是非,點滴留白。凡人行事,唯成功是求,雅不願自曝己短;鮮有將心中所思、途中所見,一一公諸於眾者。似此,人人得見高官富商之成功偉業,卻不知創業艱辛、人世險巇之實情,於文化何益哉?是故,專闢「利害風雲」欄目,可見一將殞落眾骨枯,萬心齊陳天酬勤! 道法自然與倫理道德乃一體之兩面,前者本存、後須冶煉,若無原礦,何來精鋼?祇緣早初高爐未就,火候不足,老生常談怎得精煉?兼以杏子尚在襁褓,既缺實證,難以令人信服也!即令今日,有眼無珠之輩,不待杏子隨伴身邊,矢口不信!何耶?若老朽乃彼耳蓋子、或留金自重,雖迷信亦必生實信也! 人生一夢,然若醒後一無所獲,勢必再墮輪迴,惡夢連連!夫倫理道德原係自然進化之正面規律,匪此,自然界早已毀滅無餘矣!人世何獨不然?區區二十世紀,只緣美人一夢,鬧亂人間百萬般!如斯,天已翻、地正覆、人間即將淪為煉獄!倫理道德之否泰剝復,一如陰陽互補,悉皆自然規律也! 至於明心見性,係指個人之境界,時時保持通透,始可貫穿迷霧、得睹宇宙真相也! |
| #9686 留言者:網主 [2010-01-20] |
| 告網友: 每日一得 2010年1月20日 週三 室溫23度 濕度65% 昨日晴 五術正名(七)山術--物理(上) 華夏大地上,先民沒有統一的宗教,但人生玄秘重重,生命無常,人心難安。為了生存,社會上利害間雜,人們不得不全力以赴;但一到農閑工餘,各種疑團,就紛至沓來。凡人碌碌;有頭腦之士,認識到問題源自人性之私。然而,人若無私、天誅地滅!百般難解之餘,遂自遁山林,與人無爭,是為隱者。 待人隱匿山林,始有足夠的機會苦思冥想,將各種問題一一加以研究、衡量。人私實來自三個方面,上焉者好名利,為了得名獲利,幾乎無所不為!中者精於飲食,為了謀生,飲食本無可厚非,但人奢侈浪費成習,衍生出各種社會問題!下者好色,無時無刻不蠢蠢欲動,一旦不能自制,人間頓成獸域! 早期人類文明方興未艾,人們對大自然所知有限。凡人不過為了生存,只知傳種接代,但總有少數精英,不斷地探索人生真相。中土之南為楚,楚地多山,山上雲霧繚繞。六七千年前,原始之巫道已有神仙之說。「神」者,引出萬物之主宰,具超自然、神祕的力量;「仙」指人在山上、能高瞻遠矚,有長生不死之能。屈原的《九歌》、《天問》、《離騷》等,就是巫文化與鬼神觀念的述說。 此外,北方燕齊居沿海之濱、面臨太平洋,經常有海市蜃樓的幻景,激發了人們的遐想。在諸多傳說中,無不認為海上有蓬萊仙島,島上住著不死的神仙。而且,有一些方士,以服食外丹追求「長生」,無不以海山神仙為範。秦始皇虔信為真,不僅派徐福渡海謁仙,且長期服食「仙丹」,終於中毒而歿! 以歷史為證,先秦時代,人們尊重黃帝、老子,北方以「陰陽消息」和「五德終始」為中心思想、以稷下學派為代表的陰陽家。南方則因春秋楚人老子,著《道德經》,楚文化中遂有「道」的思想;戰國中期,莊子繼承和發揚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老莊學派遂得以形成,道家學說最終成熟。 每當社會發達,人與人之間,矛盾必然劇增。經歷了春秋、戰國之動亂,人心浮亂,大量有識之士逃遁深山,成為隱者。他們根據一己於山中求生之經驗,書之成文,遂為「山術」。後來追求山術者自稱道人,私心不去者羈留山中,少數能解脫桎梏者,則修煉成為神仙。 在人們嚮往下,代代相傳,仙人被形容為「長生不老、騰雲駕霧、點石成金」之流。事實上,仙只是山中之人,以研究人生真相為目的。至於山術,純粹以理性態度、力求解決人生兩大難題:肉體需要營養、精神需要指引。遂誕生了:養生(中醫)、健生(內丹)、強生(武術)、長生(外丹)、永生(典籍)法門。 這五種法門,名種各異,其理則一,不外以苦行修煉去除三種私心:名、食、色。當人得道成仙後,自能逍遙物外,與大自然合而為一。如是,肉體可以超脫、精神得以解放,自然而諸然矣。 人類文明的發展,一概係由無而有,在創始之初,難期完善,而有待努力。山術所遭遇的困境,在於人類智力進展緩慢,冒然跨入如此艱難的課題,難免捉襟見肘。國人之病,在於見識了中華文化的巍峨,自然而然,變得「眼高手低」!批評時理真氣壯!動手時不知所措!是故山術不待有成,已經笑話滿山走矣! 網主人白 |
| #9687 留言者:你我他 [2010-01-21] |
| 主題:「倫理道德」一悟、「漢文憲法」一疑 朱老師: 您好! 緣於#9680則留言中「牧牛」網友於子夜悟及「倫理道德能生智慧」,又於#9685則留言中「秦漢唐」網友再次問及「智慧=倫理道德」,這讓學生我生發疑情,即與老摯友(一同事)談論此一疑問,加於思考,略有所悟如次,請求老師指正。 倫理=遵循上下(包括內外),道德=立足本位。「倫理道德」乃宇宙真實之體,若用之於漢文,即可立為「憲法」;若用之於人類社會,則當立「五倫」;若用之於解決問題,則可視之為唯一正確之「思維方法」。似此,天理如此,物理、人理皆不可須臾離於「倫理道德」也。若人能於宇宙萬物、世事人生中体??及思維,逐步參透此「倫理道德」之精義,即得真實智慧。 另:老師於#8563則留言所立之「漢文憲法」中有一句「為文係以念表達體用或因果,二者不可或缺。」是否漏了一字?學生不敢肯定,特請老師明示。 「罟網原文」為文係以念表達體用或因果,二者不可或缺。 「學生加後」為文係以概念表達體用或因果,二者不可或缺。 【說明:原文「念」字前加了一「概」字。】 學生 你我他 敬上 |
| 回應﹕ 所悟所疑皆正確。 宇宙本一,基於觀者之立場、加上時空因素,人產生之觀念,多不勝數。假定將「倫理道德」之觀念書為A。於宇宙真實,A=本體;於宇宙進化,A=規律;中華傳統社會,A=五倫(天地君親師);漢文結構,A=憲法;解決問題,A=思維方法;人類生存生活,A=常識;於人=智慧;交通工具,A=發動機。 蓋實際上,A不過是種「代號」、具有「對外一統、對內自律」之本義而已。以物質結構為例,一群原子繞核心飛轉,在其衰期未至以前,必能維持正常運作。如果沒有「對外一統、對內自律」的條件,是為「原子分裂」。再若指國家社會,欲求穩定平安,也有賴「對外一統、對內自律」,否則是謂亡國滅種也。 不妨自舉千例、萬例,有何例外?是稱「舉一隅以千隅反」也!稱之為「智慧」、實因宇宙本態如此,人之主觀太強,當五四人一提及A就想到「禮教殺人、喪權辱國」。當然,「倫理道德」就揹了百載黑鍋,而黑鍋的學學教教、子子孫孫,就痛失「智慧」,搖身一變,成為「美大哥的黃色小兄弟」矣! 又:老朽思緒如飛、手指似牛!該文確是少了一個「概」字,已更正,謝謝! |
| #9688 留言者:網主 [2010-01-21] |
| 告網友: 每日一得 2010年1月21日 週四 室溫25度 濕度71% 昨日晴 五術正名(八)山術--物理(下) 山術之正名為物理,必有人質疑,但事實如此。由下列內容可知,無非人類早期之物理也: 1,養生術: 增強人體免疫力遠勝於醫病,養生即為增強自身體力之法。 養生如今已成為中醫的一部份,分食養、藥養、氣養等。 食養又稱進補,乃服食日常所缺乏的營養。其中多用植物,即道者所謂之「日月精 華」;且年分四季,菜蔬各別,若欲養生,須與時相配。實則植物多含微量元素,低 脂肪高纖維無膽固醇,有利血管及心臟。此外,肉類刺激神經,衝動力較強,對工作 者有利、但易影響心平氣和而擾亂修行。 藥養即為治療,係因身體系統失去均衡,必須以藥物輔助生理需求,以達到化濁去 淤、通氣導神、滋潤五臟、調和六腑的效果(與醫術有別者,因而可自行為之)。 氣養又稱導引,係以意念指導、令體內平滑肌(無法控制之肌肉)隨著固定方向運 轉。久而久之,平滑肌中之神經纖維形成臨時通道,可如隨意肌般控制。其最大的功 效在於「按摩」控制路徑之內部機構,諸如肝、脾、腎、腸、血管、心臟等。此外若 按摩七經八脈(穴道密集處),對神經反應、免疫機能有助(罟網有載,不贅)。 2,健生術: 即內功修習,又稱氣功或內丹功(詳見《智慧之旅》第三部炎夏-立夏)。 內丹係指「丹田」,位於肚臍下三寸處,在體內橫隔膜(肺腔下之薄膜)與提肛肌 之間。其實,該處有腹腔靜脈經過,當血液循環全身之後,血液集中於此,以備泵回 心臟。由於地心引力作用,血液上行必須有足夠的壓力,否則停滯聚集。 人體之能健康,係因運動時,腹腔以下肌肉(包括腿部)之收縮力,能加速血液循 環,進進新陳代謝。而道者在山中修煉時,必須長時靜坐,以保持心境的平順。若無 維持血液循環的良策,不僅身體難以適應,且修道將成為幻想。 道家發現,如若控制「丹田」,使之加壓,令腹肌、橫隔膜、提肛肌收緊,時腹腔 空間壓縮,將聚集之血液大量逼出(因血管中有「三尖瓣」防護,血液為單一流向), 回至心室。這時,血液須要新鮮空氣,同時應增加呼吸,故又稱氣功。 這種生理之道,一加上道教術語,便有些神秘了,如:「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 神化道。」說穿了,即如前述說明,絕對科學。 3,強生術: 亦為生理,為肢體運動之理。 如今成為揚名世界的武術,即為「中國功夫」。名為功夫者,是指人練武十年功。 當修道人生活在山林中,枯寂難耐,一方面為了收心、一方面為了防身,遂研究出 此「功夫」。功夫分內、外兩種,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 在秦漢以前,技擊原供爭戰攻防用,神醫華陀首創「五禽戲」,仿虎、鹿、熊、猿、 鳥的動作,活動關節,防病延年。後有達摩東來,引進印度的瑜伽(即易筋經)。教 導僧人強身,後來演為少林武術,以外功為主;南方則有張三丰,為了配合修行,以 內功為主,加入肢體活動之「雲手」,成為「太極」式,是為武當派。千百年來,各 門各戶,層出不窮,蔚為大觀。 4,長生術: 介於生理、藥物之間,原則上係以燒煉外丹、仙丹等長生藥物為主,實乃現代化學 最原始之探索。 事實上,丹經、丹道原係人對自然規律追求過程中的一些記錄,所謂「丹砂」,即 為水銀(汞)。於加熱後,與多種金屬化合,變化無窮,可說是一種「啟蒙科學」。 但國人視之「迷信」,待研究丹道的《周易參同契》在中世紀被阿拉伯人帶到西方,於 十六世紀,在大量研究下,成為當今的化學及藥物學。 5,永生術: 永生不同於長生,蓋長生不過追求「不老術」,希望永駐人世。而永生的定義是「 與天同在」,人必須先認識「天」,其心理、智理層次要求極高,能達到者不多。追 求永生者未必為道教人士,是稱道家。 「道教」只能謂之「民俗宗教」,係出自社會大眾的需要,而非源自「神的啟示」。 緣漢代佛教傳入,中國人趨之若鶩,與本土文化常產生矛盾。東漢順帝時,天下大亂, 民不聊生,張道陵首創五斗米教,以糾集窮苦人民,反抗朝廷。後來力量壯大,尊黃帝 和老莊思想的士大夫陸續加入,形成本土的宗教,是為道教。 道教因係民俗宗教,門派各別、信仰各異,大體上有重要的三類: 符籙派:修者認為,語文既為溝通之道,天、人之間,亦必有其適用之語文;所書 是稱「符籙」、所言則為「符咒」,以之與天溝通、治病驅鬼。 玄空派:研究道教經典,風水、陽宅為主,另有修者修煉法術、離體飛升等。 通神派:以扶乩、扶鸞、降神為主,通常與信眾直接溝通。 網主人白 |
| #9689 留言者:網主 [2010-01-22] |
| 告網友: 每日一得 2010年1月22日 週五 室溫25度 濕度73% 昨日晴 五術正名(九)命術--心理(上) 宇間萬事萬物,無非陰陽合和,有陰必有陽、有陽必容陰。人是一種主觀個體,主觀由感官或意識所決定,但不論認知如何,其中非陰即陽、非陽即陰。諸如功名利祿、淫慾財氣,得者必為之縛、縛之必浮沉其中。強者得多,繫縛深重;弱者失眾,縈繞等同。唯主觀得失,主觀自知,苦樂感受,盡在不言中。 夫愚昧之輩,必追風逐潮、穿金戴銀,以掩飾其內心之煎熬;而明智之族,常育德剋私、韜光養晦,從事公益不遺餘力。故而有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然欲評斷人生得失,主觀各有所見,無非泛泛;客觀則須訂立標準,以資取捨。夫「命術」者,即為前人約定俗成,從社會角度所提供、超越時空之休咎參考。 既是「約定俗成、超越時空」,表示必有一不變的推衍標準、判斷準則。此準則是為中華數千年來使用的曆法,天干地支是也。地支十二,係以地球繞日一週、月亮經歷的十二個朔望輪迴為度;天干則以五行為中心、陰陽為輔,代表相互間自我的關係。是此,每六十年為一甲子,人生百歲之遭遇必在兩個輪迴中。 歷來,人人熱衷算命,但知識分子經常質疑其真實性。其原因有三:1,人無法理解,何謂「命中注定」?2,即令注定是實,為何要用天干、地支運算?3,既能知,命運能否更改? 利用結構邏輯,可解上述三個問題。於「原則」上,整體系統觀要知道:「天理之有無」;其次,如何用感官認識之;第三,其三才結構為何? 再於應用上,動機為「懷疑」;立場為「理性」;目的為「可信」。 於焉展開: 一、原則: 1,有天理嗎? 大前題:天理為大自然運行的規律。 小前題:有運行的規律始得大自然之正常。 結論 :因為大自然運行正常,故有天理。 2,如何用感官認識天理? 大前題:人用概念認識各種觀念。 小前題:認識可用概念表達。 結論 :用概念表達可認識天理。 3,認識天理之三才結構為何? 天(理論):命即人生的生老病死、成敗得失。 地(工具):時間之「語言」。 人(過程):運為人生的時間流程。1,有天理嗎? 二、應用: 1,懷疑有理,迷信不宜。 2,理性決非「現代物理」,而係運用邏輯思維。 於邏輯思維: 大前題:測量標準即大自然運行規律(軌跡)。 小前題:天干地支(時空參數)為大自然運行軌跡(規律)。 結論 :天干地支即為測量標準。 然而,小前題有必要再行推理: 大前題:天干地支為數系10*12,即60數系。 小前題:60數系即人生循環變化之統計值。 結論 :由天干地支可知人生循環變化之統計值。 (更深入之推理請見「天理」。) 3,可信與否與本系統分析無關,果若人之命運已定,相信與否亦在命中,多談無 益。否則,不妨供作酒後飯前,閑聊題材可也! 三、既知命運,能否更改? 1,大前題:真實流程不能改變。 2,小前題:命中注定為真實流程。 3,結論 :命中注定不可能改變。 網主人白 |
| #9690 留言者:網主 [2010-01-23] |
| 告網友: 每日一得 2010年1月23日 週六 室溫24度 濕度64% 昨日陰 五術正名(十)命術--心理(下) 算命謂之「心理」,係因國人千百年來受到算命的影響,姑不論是否「迷信」,大多數篤信:「生死在天、禍福有命」,因而心性平和、順天由命。當然,崇尚西方船堅砲利者另有看法,魯迅用一本《阿Q正傳》將國人諷刺得愚昧不堪。如今,百年變法,西人猙獰面孔畢露,舉世大劫將臨,何嘗不是心理作祟? 宇宙中萬事萬物無不受天體運行法則所支配,億萬年來,其規律絲毫不爽,現代天文學可證。前人雖無當今之知識,但早已透悉天道循環不止的特性,知與時、空息息相關。於焉,賢者嘗試以實際觀察而得的計時參數,配合人生休咎得失,經過長時期、大量的統計,得到一種測算人生命運的方法,是稱算命。 算命有學理派、江湖派及邪術三種,本文只談有著作之學術派,以四柱八字及紫微斗數為代表。而且不論哪種算法,推算命理之基礎都在於天=時間、地=空間、人=命運。而且,其運算的時空系數,一律採用天干地支,是出現在甲骨文中、流行了三千多年的傳統曆法符號。 天干代表地球,是東方甲乙、南方丙丁、中原戊己、西方庚辛、北方壬癸,分別配以陰陽五行,甲=陽木、乙=陰木、丙=陽火、丁=陰火、戊=陽土、己=陰土、庚=陽金、辛=陰金、壬=陽水、癸=陰水。基於陰陽五行理論(《易理探微》有詳細說明),各天干皆具「稟性」,相互之間,以生剋決定其性能。 地支代表月亮,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分別為長生、沐浴、冠帶、臨官、帝旺、衰、病、死、墓、絕、胎、養由生至滅反覆循環之「自然消息」(其循環過程重於其代表之名稱)。同時,也與五行掛鉤,亥子=水、寅卯=木、巳午=火、申酉=金、丑辰未戌=土。 60數系=天干*地支所代表之生旺墓絕過程,也就是人生的一次循環。由於引力以及地球運動軌跡的變化,其作用於世道人生自無可質疑,但其中微妙而繁雜的枝節極難「理解」。前人係通過甲子說作了大量的統計,最後得到一些人生成敗得失的認識,是為60數系,即稱「流年」。 「四柱八字」融合了易經、陰陽五行、天文星象,成為一套非常浩瀚複雜的學問。其法源於漢朝,經唐代殿中侍御史李虛中的整理、歸納,而漸成完整的學說。最後由宋代的徐子平定案,將各人之生辰八字作為年、月、日、時「四柱」,分別代表「根苗花果」,以供判斷人生歷程,遂名「子平四柱」或「淵海子平」。 「紫微斗數」原出於道藏經,始於呂純陽,宋陳希夷集其大成。「紫微」又名北極星,「斗」指南北斗十四星,以之佈於命盤,用來推算,故稱斗數。其預測原理與四柱相同,但所排列出十二宮垣,有命宮、兄弟、夫妻、子女、財帛、疾厄、遷移、交友、事業、田宅、福德、父母、身宮等,判斷較為直觀。 以傳統之天干地支計算人之生辰而論,可以說是時間流程的截面參數,其排列組合不過56萬多種,也就是說每萬人中就有一人與另一人全同。以當今人口究之,若係六十億、世界上就有六十萬人同一命運!此乃一般人否定算命真實性之最大理由。 其實,算命術只是統計法則的應用,比「民意調查」已經「準確」多多!再說,就算是高級知識分子,寫一本自傳,都難以「明確」地說明自己日常生活中的遭遇。語文原只是一種以有限概念、表達日常生活認知的工具。用來表達事先的蠡測,實是捉襟見肘,數十萬種代表早已超過人所能理解的範疇了。 以生物界之分類來看,界門綱目科屬種七大層次已是琳瑯滿目,再要細分,已進入專業範疇。算命也只是一種「概略分類」,何況人生遭遇本無從分類,要分,不過「命、運、休、咎、得、失」。如若後人努力研究,不局限於既有格局,將「時間」再向下分割、詳定「人生遭遇」之分類,必可得其餘。 然而,如此有何意義?譬如一場球賽,即時觀賞,尚可得七情六欲之感受;如果再觀看錄影帶(研究球技在外),已知過程者必然興趣缺缺。若問有何意義?只能說:於開賽前後,參考專家見解,略知兩隊之強弱、近況,以增樂趣。人生絕對主觀,活著可以欣賞花花世界,懂得命術,便增加了瞭解什麼是花、什麼是世界的機會。 網主人白 |
| #9692 留言者:漁儿 [2010-01-24] |
| 主題:问题(2) 謝謝先生的教誨!我當會深思、體認之。 這裡還想就“問題”再向先生請教。 1。“問題”與“惑” 既然,問題者,人對事物本質的求真;那麼,是否也可用“惑”來闡釋“問題”? 惑(漢字基因) 字身〔或〕:持戈守域,疑也。 字首〔心〕:內感器官,司情緒及認知。 惑者,疑心,難明。 如此,可否認為,解決問題 = 解惑 = 慧? 2。“心物二元”與“心物合一” 如果說,在西文,“problem”是指橫在起點與目標之間客觀上的“障礙”;那麼,在漢字,“問題”就指人認識事物時主觀上的“障礙”,即人心上的“惑”。這裡,中西方對“問題”不同的理解,是否也就是中西方關於“心物(mind and matter)”關係不同的理解:西方“心物二元”,而東方“心物合一”? 東方“心物合一”的本質,是否就是三才結構?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1,然。兩者尚有所別,以圖形直觀視之,「或」於「心」上,一應皆可能,係當前之狀況,尚未形諸於問也;「問題」未必來自「心」上,且時間必有落差,時過境遷始有題可問。 「解決問題 = 解惑 = 慧」正確。 2,「問題」與「人認識事物時主觀上的障礙」不盡相同,蓋「主觀上的障礙」係「難題」,層次有別。孔子教學,鼓勵人問,是「門中有口、開之有題」即可,是為「問題」。 「心物二元」係西式「哲學」之專有名詞,而「心物合一」應係「天人合一」,緣傳統士人不屑論「物」,近代學者常「自以為是」,另闢新詞,實不知用何機器「合一」!而「天人合一」係國人之修為境界。「心、物」二元指「獨立、分裂」,素為西人手段;「合一」則重視「統一、諧和」,是中西有別也! 老朽在罟網有「論中華文化的第三次融合」一文,係指天人合一所缺者「地」。新時代之到來,待矽族擁有智慧,又不具私心,始為「天地人」三才合一之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