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29 留言者:漁儿 [2012-01-31] |
主題:概念分类 先生指正:要談「觀念定義」,首先應由「概念著手」。那麼,我可否從理解「概念分類」入手?我知道,這是個艱深的題目,我僅僅試著做最一般的理解。 這裡,我想向先生請教讀「字易」時遇到的問題: 一,二個概念分類系統 在「乙、漢字學習方法」中,先生將常用字首分為「植物」、「自然物」等若干大類,其中每一大類中的字首又為漢字「常識分類」之代表。如此,就有了第一個分類系統,簡稱「系統1」。 在「丙、漢字之理解及獨體字」中,先生又根據易理,將概念分為立場、現象、認知、四別不同層次,共計256類。簡稱此分類系統為「系統2」。 「系統1」和「系統2」看起來好像有很大的區別。以「感」、「念」為例: 在「系統1」中,「感」、「念」屬于同一「心」類: 感=字首〔心〕+ 字身〔咸〕,念=字首〔心〕+ 字身〔今〕。 但在「系統2」中,「感」、「念」卻被分到了完全不同的類中: 「感」是一種「靜態、客觀--抽象--定義--根源屬--感源」,而「念」卻是一種「動態、主觀--行為--能力--技能屬--思維」。 我初步的理解是:「系統1」站在自然之立場,以字形為手段,視常識理解為目標;「系統2」站在人之立場,以字義為手段,視系統理解為目標。如此把一個字歸類到「系統2」,字形只起理解字義的作用,然後就靠主觀對字義的理解,將其分類了?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
回應﹕ 是的,要談「觀念定義」,首先應由「概念著手」;只是「真正且透徹理解概念」,又必須由「系統觀」下手。「概念分類」就是一種「系統觀」,以系統分析、二進位分類、層次結構所組成。 因為漢字概念相當於一本「人類百科全書」,以數千個獨立的方塊字,涵蓋了全人類的認知,豈是區區小事?時賢自以為是,自暴自棄、降格以求,向西方取英文,結果是「肥了肚子、空了腦子、丟了孫子」!表面上看來,中國會成「全球首富」,要知道,人欲欺人先自欺,三千年的皇冠醉落溷軒,然後模倣西人做頂泥巴冠,還揚洋自榮! 對老朽而言,道法自然,不爭氣的人無氣可爭,有眼無珠的人捧著金碗討殘羹,自然之極!要知道,只看得見GDP、只會數鈔票的西化博士們,百分之百相信人是蛋白質+澱粉的合成物,又何勞老朽做羹湯?再說,第一代建立了偶像牌坊,第二代已化時代磐石,另一代正待創造落磯山巨石像,舉世悉成大理石國,東人西人又有什麼分別? 關於這些,老朽早已談得舌焦口敝,反正歸期在即,收拾行裝尚自不及,前言早留諸罟網,以待有緣。這次為了「孔子學院」小動干戈,只緣食言過多,賤胃難安,將「未完成之三易」譜成完結篇。倒不是「偷懶」,實在是太累了,七老八十還在還債!老實說,一生區區百年,一天不過三餐,老朽有欠那麼多嗎? 既然有汝留問,老朽不得不言,以免杜賢者之門也! 由系統觀來看,概念分類之立場奠基在三才結構上,是為: 天:思想者、人:探索者、地:應用者。 對上焉者,此系統結構必須完整,以切合人生認知;對中層探索者,能夠認識到字的義理即可,上溯端靠自力;而於一般的應用者,文字不過是些符號,只要死背活記,換些功名利祿、蔭妻育子足矣! 老朽所公佈之「漢字基因」表,係供探索者學習用,對應用者毫無意義(彼等根本不需要任何意義);至於思想者,原本就是超然物外,絕對不可能來此蜻蜓掠水!只是,老朽之資料已公佈數十載,以探索者論,汝尚係第一人。既是第一人,又因天高高無垠、海闊闊無際,汝能潛水多深,老朽自當披露如許。 以《文易》為例,係以「字形變化、字音學習、字碼認知、字義闡釋」為主,如: 字形象徵: 漢字象徵 ┌───────┴────────┐ 基本根源 輔助不足 ┌───────┴───────┐ ┌──┴──┐ 獨體=「文」 合體=「字」 轉注 假借 ┌───┴───┐ ┌───┴───┐ 具體(象形) 抽象(指事) 形+形(會意) 形+聲(形聲) 字形變化容易,象形、指事立即可變為甲骨文、金石文、小篆、隸書、楷書等;會意字較難,須將「所會之意」編成「故事」,再將故事演為動畫、由動畫溶入字形(約有三千故事待編);至於形聲,則採老朽之五線譜練習(見罟網「用倉頡唱中文」)即可。(轉注、假借例證不多,老朽認為價值不高,已取消)。 漢字分類結構(如下表)係供「參考」,蓋本結構僅在「上層立場」,始得而見之。根據太空人在外太空觀察結果,地球表面「唯一可見之人造物」,是為萬里長城。同理,一般人站在地球表層,長城只是數丈高的破牆,拍個記念照已足可光妻耀子!能有幾個有腦人知道長城對中華文明、人類使命的貢獻?遑論上了長城都稱難好漢之輩? 因此,不是「行家伸手」,老朽噤口! ![]() 各種分類係供電腦理解為主,其原則有三: 1,以上表為基準,力求類別中之各項下,其字數接近,以便電腦處理(老朽寫程式之精簡原則); 2,摒除西式分類之影響,一律以國人之習慣為主,且常一字多置。 3,參照「倉頡字母」及其常識字首及字身,以電腦認識時,能一氣呵成。 所問之「系統1」如此。 然而,在交叉處理中,又須兼顧漢字發展的途徑及現實,不能忽視,遂有「系統2」。 以「感」、「念」為例: 在「系統1」中,「感」、「念」屬于同一「心」類: 感=字首〔心〕+ 字身〔咸〕,念=字首〔心〕+ 字身〔今〕。 分類係以「類性而分」;在常識認知時,則以實際為主。當然,兩者應同存於系統1、2中, 若無,則係「手民筆誤」, 又:所云〔我初步的理解是:「系統1」站在自然之立場,以字形為手段,視常識理解為目標;「系統2」站在人之立場,以字義為手段,視系統理解為目標。〕原則正確(假定自然=電腦),但不論如何,「感、念」二字應兼具兩系統特性。根據方才查閱原檔結果,此二字全係「定義用字」,搜尋下來,所得資料山積,只好容後再議。 緣老朽不學無術,識字有限,只因不自量力,誓言「人棄我取」,漢字既遭國人「遺棄」,老朽不得不一肩擔之。待深入寶山,略見之無、一時目瞪神迷,始知茲事體大焉。旋字字俯拾,面面陌生,須一一求助「字典」,偏偏市上僅見「辭典」,「概念」猶似空谷餘音!以致一應系統全憑一己「想當然耳」。更不幸,老朽沾惹過多,工作太忙,心願大大而能力小小,孤身踽行獨木橋,無依乏援!如今諸緣已盡,臨去秋波,待重履「三易」,當在《字易》一文中更正之。謝謝。 |
#10328 留言者:漁儿 [2012-01-27] |
主題:「金字塔」模型 先生多次用「金字塔」模型闡述社會的結構,現代西方學者在分析社會、心理現象時也有用此模型的。我想試著分析一下二者的異同: 比如,陳氏網友推薦的小說《美麗新世界》中(#10327),赫胥黎用了「金字塔」模型,來描述「新世界」的社會結構:人被劃分為五個層次,分別從事勞心、勞力、創造、統治等不同性質的社會活動。但是,此「金字塔」結構是「靜態」的,因人所處的層次在生前已定。 而先生所說的「金字塔」結構,是以宇宙、人生進化的歷程為依據,具有「動態」性質,也就是說,視對物質與精神的認知,人在此結構中的層次是可變的:位于「金字塔」頂層的人,如果停止對精神生命的追求,會落入下層;而處于下層的人,因對生命有所感悟、進而實踐之,也會上升到高層。 是故,「金字塔」模型有「靜態」與「動態」之分。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
回應﹕ 是的,宇宙中事物,無非動靜,如若用來象徵某一事物,自應因其變化狀態作取捨條件。「金字塔」是一種實體,但卻因受地心引力影響,形成靜態的「能量分佈」與動態的「變化調整」。因是假借的象徵,故應靈活應用。 |
#10327 留言者:陳氏 [2012-01-25] |
主題:感受分享 節錄自維基百科:「《美麗新世界》(小說)是在諷刺新世界的好處,雖然外表似美,其實科技並沒有在社會的總體精神進步,反而讓小說中的社會文化倒退。」 故事提到,當時的高科技只能為社會帶來高度物質生活,但未能為社會帶來「精神上的進步」。可是,當今社會似乎卻朝著這個方向進發,有幸現在還有有志之士,努力嘗試把中國文化、精神文明用高科技輸出全球,填補這一方面之缺失,期望令未來之社會實現真正的文明世界。 |
回應﹕ 此書為英國作家阿道斯.雷歐那德.赫胥黎於1931年創作1932年發表的反烏托邦作品。與《一九八四》和《我們》並列為世界三大反烏托邦小說。 不幸,人生短暫,人能認識的宇宙極其有限,只靠一代代個人主觀見解的語言文字,堆砌出人類文明。這種文明是超越物質、代表精神現象的客觀介面,正因如此,人類得以逐代擺脫原始的生命凝聚力,攀登到宇宙進化的頂端。 問題是,人類社會由廣庭大眾所組成,而組成的結構必然是「金字塔」式,能領受「精神文明」的人居絕對少數。為什麼?道理很簡單,在進化歷程上,從物質到精神,相當於宇宙能量累積的過程。太陽能累積成為石油、石油燃燒成熱力、熱力推動了工業生產、生產造就了物質文明,最後,人類踩在物質的頂端,終於回歸宇宙本體,斯為「精神文明」。 想當年,當「年」道清貧時,吃頓肉食是莫大享受;而今餐餐有魚、碗碗見肉,人們開始肓目追求其他物慾的滿足!精神文明水清無魚,「真正的文明世界」實際上就是「烏托邦」!待物質文明下野,年輕人發現精神文明中沒有交際舞可跳,知識分子失去了街罵、拉風、晉身的舞台時,「革命鬥爭」又將有理了! 再說,人人都能領會精神文明的重要與內涵,人類早就絕滅了!因為,物質為生命結構的基礎,「性」是不可或缺的孽力,感覺又是生命體的觸角。生命體沉迷在「性」的感官歡愉中,才能乘著肢體無限膨脹,直到恐龍再現。自然界汲取了經驗,將認知推向高峰,是有「精神文明」!當精神進入宇宙本體,生命退位,重視精神者便視身體為肓腸了。 於是,「金字塔式結構」成型了,最底層是依賴感官、樂於為感官效忠的龐大群眾,中層有上下游移、經常天人交戰的一干小眾,頂端則是力求「不食人間煙火」的虛無飄渺的極少數,有些消逝在無可名狀的他方、有些遁入默默枯寂中。然而,不論古今中外,只要有人,總有些不知死活的狂熱份子,永生不斷地追求著那種與俗世隔絕的玄妙世界。 老朽正是這類已經瘋狂、無可救藥的一員,所幸高處未必寒,低俗不勝耽!成敗得失空無際,兩岸四地雲與泥。人間緣本分久必合、有高有低,物質文明不走到死谷,精神需求無法提升。老朽自幼泥中打滾,看透了當今工商業泛濫的下場,知物質應抑、精神待興,既投身洪濤,當全力以赴,不敢妄求真正的文明世界。 |
#10326 留言者:傑克 [2012-01-23] |
主題:我心如一 給老師和沈先生拜年! 敝人希望自己「宇間縱然千變萬化、生老病死,我心如一」。 |
回應﹕ 彼此!彼此! 「如一」說難不難,說不難大難!蓋人若未參透「人世」,「一」等於萬,萬又可變化為億!但若真正瞭解:「人實乃宇宙結構的基礎,肉體是物質的分佈,精神則為能量的延續」,這就是「一」!也稱之為「道」!那麼「宇間千變萬化、生老病死」無非「道上行人亂紛紛」,作為一個清明拜祖的進香者,一心不動,是「如一」矣! |
#10325 留言者:華子 [2012-01-21] |
主題:給老師拜年 先給老師拜年,春節好! 老師前幾則留言談到漢字,企待老師盡快完成新書(有動畫的字易),以惠我眾。最近特別開心,自認破解了一些常用漢字,例如「要」字,為何上西下女表示「要」?緣查了「說文解字」及其他相關資料,包括漢字基因字典,所得解釋不甚滿易;後來了解到,西字不僅是指方位,還代表季節(時間),如東象徵春,北象徵冬,西象徵秋,南象徵夏;於是,西之女(要)即秋之女,同秋之心通,即愁,有愁才有需,有需才想「要」;這也與女性比男性有更多要求及憂慮之常識相符。再如「單」字,為何吅আ表示單呢?原來吅表示喊叫,而আ是車少了一個輪子;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開車途中輪胎爆了,這時我們通常會打電話請求支援,這時我們是焦急孤單的。 總之,以上只是個人之主觀,還需客觀(大家)之檢驗與認同。惟學生認為,漢字必須回到她之象形表意之境,即每一個字都能用常識說通她的形意之間(而現狀卻是只有部分之漢字做到了,還有很多字未能「自圓其說」);唯這樣,漢字才能真正脫離符號化,使之回到其原本之有義理、有情境之象形風景,這時漢字必將重回世界語言舞台。 請老師批評指正。 華子敬上 |
回應﹕ 彼此!彼此! 「盡快」不通,應為「儘快」!「滿易」應為「滿意」,是用拼音輸入吧?看來「漢字常識化」是場夢! 如何理解「自圓其說」是個人問題,要「每一個字都能用常識說得通」則是椽木求魚,蓋漢字源遠流長,誰知道河道中發生了什麼「意外」?老朽之「字易」只求釋之適用(基因字典之解釋絕大部份係查古書所得,僅換些用字、不敢擅自作主),對世界舞台興趣不大,說白了,老朽不忮不求,懷寶自珍總比暴露於途少些污染。 既已自認係主觀,難批無評。 |
#10324 留言者:漁儿 [2012-01-21] |
主題:定義 先給先生、工作室同仁及網友們拜早年!祝願先生身體安康! 這些時,我向先生請教了許多問題,這些問題主要來自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思考,我想多少也能反應網友們的一些思想困惑,換句話說,我不敢把先生的教誨僅僅當作個人的幸運,我深知其中的分量和意義! 留言(#10322)中,我簡化了觀念的理解,是想向先生請教觀念的「定義」。雖說,我現在已能運用漢字基因對一般觀念進行分析了,卻仍然覺得對觀念的「定義」缺乏系統的認知。比如,我曾被法國朋友一個簡單的問題難倒:為什麼「國」在前,「王」在后,指「國王」;而「王」在前,「國」在后,指「王國」?我先試著用「體用因果」、排列組合找交集的方法解釋,他們都不容易接受;後來,我又試著用「詞首(常識分類)+ 詞身(細部定義)」來解釋,他們就明白了:國王,國之王,君主國的首領;王國,王之國,帝制的國家。 我知道,于「文義字理」,這樣的理解過於簡化了,我只以此作為理解「定義」的一個切入點。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
回應﹕ 彼此,彼此! 有問題可問,是莫大的福氣,有答案可解,更是難得的機遇。本網人數不多,兼以國人常不求甚解,以致老朽肚中貨如山積,一件也賣不出去!有幸能與汝在觀念上交流,水壓略釋,也得以讓眾網友認識,何謂「學問」! 作為理解定義的切入點可稱正確,實際上也是「唯一的捷徑」,漢字即漢文化、極端講究「倫理」。因此,每一個概念結合成為觀念時,先到為主、後來是從(所以老朽永遠無法接受什麼倒裝之類!幼兒豈可為尊)。 要談「觀念定義」,首先應由「概念著手」,否則仍是一知半解。中國人是活在福中不知福,幾千年前就被慣壞了,以為「文字化育」是天經地義,哪個民族不是如斯?孰知,西方只知符號組成的拼音文字,誤以為「文字」只是一種符號,而「文化」則是歌舞飲食!今天不妨舉個實例,是老朽在《字易》中的一段,大家不妨「見識」一番。 例如說,把英文的bone譯成中文是「骨、骨製品」,為什麼?因為「定義如此」,所以如此! 然而漢字的「骨」就不能簡單地譯成bone了,為什麼?因為「骨」祇是個「概略念頭」之一。傳統中國人認為,溝通是種禮節,必需力求「概念」完整,否則等於「失禮」。那麼,如何使「概念完整」呢?當然就要精心設計概念,用最單的法則,以代表廣袤繁複、且層次分明的大自然。 「字易」之名字易,正是因其簡單容易,以200多個字(部)首、約700個字身,組合成具有「意義」的常用字六千餘,此外,再用「形聲法則」,可拼合出數萬個獨立的概念用字。不幸,上個世紀王道式微,有不少亡國新貴,一口咬定英文近四十萬字彙、近四千萬詞組才叫博大精深。於是萬犬吠聲、漢字唱衰,成為搖滾流行曲,人人篤信「漢字難學」! 是嗎?如果一個人學會一種法則,就能得知一應「人生常識」,明禮知義、行規蹈矩,那叫難嗎?且看看偉大的科學吧!要瞭解「骨」,那是一種「高級知識」,要苦學十載,踏進了大學之門,專攻醫學生理,才能摸到一點邊邊。可是,卑微的漢字卻在幾千年前就做到了,只惜本地和尚唸的經沒人懂,非要混點「洋涇濱」才能通! 在分類上,骨是一種「靜態、客觀--具象--本存--肢體--結構」自然本存之系統。而在常識上,這種自然本存之系統具備一些必要的條件,只需匹配的字身即可,如同: 本體 外表 內裡 性質 結構 形狀 介面 於身體上之位置 骨製物 骨 體骳 骸髓 骯髒 骼骷髑骴 髐髏骫 骾髗骱 髂髀髁髆骶髋骻骭髕 骰髇??髊 上述各字,悉皆「骨」為字首,其右側之字身,代表「概念定義」(請閱漢字基因字典,700個字身算是入門功夫,上次網友們曾參與以字身組合字首的修訂)。老朽的「概念基因」便是取之於此!正因如此,見字識字,知義、明理,沈子發為「理解系統」,時賢視為「不二笑話」。而哈哈大笑的,正是這個站在棺槨前的老頭,早在小學三年級,就憑這一招,看完了商務印書館的《萬有文庫》之小說(如今大博士們未必有分)! 在計劃中,今年應可完成《字易》(包括動畫),「觀念定義」尚在《詞易》中,目前只有一些草稿,至於文章定義更是遙遠,再說吧! |
#10323 留言者:陳氏 [2012-01-21] |
主題:資訊分享 資訊科技正從多角度起革命! =============================================== 美國蘋果電腦公司準備發動一場教科書革命,發布了一系列新的工具和服務,準備「再次發明教課書」。 美國蘋果公司19日在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正式發布了全新電子教科書平台iBooks2,這一創舉將為傳統的教科書市場帶來一場變革。此次發布的電子教科書平台可以讓小學和中學的學生以觸控的方式輕鬆地在蘋果平板電腦iPad上閱讀教科書、看3D動畫、互動視頻,並且實時更新教科書的內容。蘋果公司說,已經開始和美國知名教材出版社展開闔作,中學電子教科書的定價將不會高於14.99美元。世界一些知名教育出版商比如英國的培生教育出版社(Pearson Publishing)也參與到蘋果的項目中。 蘋果新推出的工具中最引入注意的是iBook Author,這是一個免費軟件,教課書出版商或作者可以用它來製作可在平板電腦iPad上使用的互動教科書。蘋果公司全球市場行銷高級副總裁席勒在產品發布會上說,全新的電子教科書平台將為世界各國的學生帶來更加豐富有趣的學習體驗。他說,目前蘋果平板電腦平台上已經擁有2萬多個與教育相關的應用軟件,全球應用於教育領域的蘋果平板電腦已經超過150萬部。在當天的發布會上,蘋果公司還發布了用於教科書寫作和排版的電子書製作程序,並對網絡公開課服務應用軟件進行更多優化,教師通過該軟件可以直接將筆記、作業以及通知發給學生。 |
回應﹕ 謝謝週知。 此一課題恰巧觸及老朽暮懷,緣與中國動漫集團合作項目中,有一為「孔子學院」制作之「中文教材」。沈子早已忙得難以分身,故老朽不得不「臨耋受命」,前事已然忘得光光,如今又得拾之淨淨焉。 原先,老朽以為,早期曾公佈多項寶貴之漢字資料,以「洪水猛獸」自況的國人,自必如當年中文輸入法一般,前仆後繼、遍地花開焉。孰料,除了偶見網上有自以為能識之無之輩,認定老朽已瘋至膏肓外。絕大多數皆自我菲薄、竊竊而喜,將漢字視同敝屣,努力投奔西營。故老朽所公佈之漢字真經一如敦煌石刻,但見高速公路上,遊客成串,觀光至樂。 為此,老朽返觀過往留言,方悉自己體重如山,竟係食言自肥的後果。蓋2006年老朽於6013則,曾略示字易內容,後又有十餘位網友助拳,完成「字易字典」。自後,老朽「得意」大功告成,頓忘「原意」係寫一本「漢字容易」之基本原理。直到上月王總談及,當今之「文化大國」竟乏合用之「文字教材」,打算輔以動畫焉。 老朽於「漢字樂園」中,公佈了數十幅「漢字字形演變」之動畫,當時是為了號召「志同道合」者。不幸,風雨交加乏客來,而本室人手有限,無法泥石一擔挑,只好放而棄之。其實,漢字字形演變只是「字易」簡單的形變部份,漢字最重要的在於「義理」,為人類文明之精華所在。古聖苦心孤詣,將自然界萬事萬物一一納入芥子錦囊,理應有一花熟蒂落之日也! 老朽今年虛歲七十有七,記憶力大不如前,每次夢中都在「找家」,說不定有夜一夢,果真迷途!再看看《字易、詞易、文易》三書,連所存之目錄都宛如自沉大海,累尋未得。待好不容易找到原檔,興奮雀躍,甫閱,檔中資料又如天書,還沒跳到天花板、就實實在在跌落地磚,真真愧煞! 蓋,漢字之奧妙,在於賢俗共領,功能各別。其中先聖的境界高倞,古今得識者寥寥無幾;次者文義字理,唯勤讀聖賢書者可窺其中概要,今已全數失傳;至於用之為符號,供彼此溝通記事,「識字」即可,斯為主流。如今,漢字與「拼音符號」相同:千載未見高倞境界,百年不知文義字理,但人人識之無礙、寫之成章,可謂「知識大同」矣! 然而,西人之「知識大同」,尚在不停地改進,正如閣下來文所介紹。我國之大同,尚停留在出國一窩風、妙股滿盤紅、春晚有歌舞,跳完成龍!人生在世,不過由無知過渡到有識,一百年算什麼?一個人的認識尚未成熟,談什麼生命、生存?在「文字化育」猶埋藏在垃圾堆中之際,人祗是血肉之軀,西人求新是為了賺錢享樂,國人守舊只因天垮下來等人去頂! 話說回來,蘋果的這套iBook Author,除了鈔票「麥克、麥克」之外,又和ipad iphone 之類有多少分別呢?假如得不到「真知真識」,再新再駭也敲不開年輕族石頭般的腦殼!那麼,什麼又是「新知識」呢?難道當今的知識太陳舊了嗎?快刀已經切不開豆腐了嗎?再說,任何未經時間考驗之前的新玩意,又有多少能存活到下一個新賣季? 不過,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有變化是好事,老朽當全心全力完成這三本「奇書」,以待「山寨版」致力推廣!當然,老朽不寄望先聖的境界能夠大同,此外,「記事符號」也與老朽無干。目前正與「文義字理」拼搏奮鬥中,蓋自聖賢隱匿後,大義至理蒙塵!後人張口即食、睜目即衣,早已不知人生為何,無智難知舊,遑論聞新? |
#10322 留言者:漁儿 [2012-01-18] |
主題:概念与观念(3) 由「經驗」,我想再來談談對「觀念」的認知: 先生說:「概念為記憶中,認知經驗之索引,當概念層層展開,同時調動了所有相關的經驗,也就是說對相關的概念有了觀念。這種觀念,令人能「一觀即能生念」,既已生念,對任一「主體」而言,可稱「理解」」。由此,我試著與漢字組合字類比,再來理解「觀念」: 字(概念)= 字首(常識分類)+ 字身(細部定義) 詞(觀念)= 詞首(常識分類)+ 詞身(細部定義) 這裡,概念組合與觀念組合不同在于:概念組合「非線性」,有上下內外左右等關係,誰為「字首」與「字身」,端視立場而定;而觀念組合「線性」,依排列時序,可認為在前的概念為「詞身」,在后的為「詞首」。 比如,于靜態觀念: 經(詞身)驗(詞首)者,隨時空變化之體驗。 概(詞身)念(詞首)者,概略之念頭。 常(詞身)識(詞首)者,恆久之體會。 于動態觀念: 表(詞身)達(詞首)者,顯示而傳達之。 表(詞身)現(詞首)者,顯示而呈現之。 表(詞身)示(詞首)者,顯示而示意之。 不知我這樣理解可否?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
回應﹕ 概念有獨體字與組合字兩種,獨體字多來自「象形、指事、轉注、假借」、組合字(有字首、字身)則有「形聲、會意」,共稱「六書」(老朽正在著作《字易》及《詞易》二書,且擬用動畫技術闡釋之)。如此理解過於簡化,作為通常問答參考不妨,但難稱「完全正確」。 |
#10321 留言者:漁儿 [2012-01-15] |
主題:「道法人思」与「道法自然」(3) 在能用「天地人」三才的系統方法進一步分析前,我還想順著留言(#10311)的思路,再追究一下「道法人思」與「道法自然」。 「道法人思」與「道法自然」的根本區別在于,彼此對「客觀」立場認知的不同。立場者,人所在之處;目標者,人所見之對象。動機者,因變化運作而產生之機會,即令心動的原因。是故,心動而行動,但立場不同,目標有別也。於是,我想對留言(#10311)再做點修改: 于動機,中西方一致,共為「認知宇宙、人生的真相」;于立場,西方基於「人思」,東方基於「自然」;于手段,西方法「人思」,東方法「自然」;故于目標,中西方有別也:西方尋求世界的「終極原因」,即超驗的「上帝」或客觀的「科學」;而東方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即主觀(人)趨近客觀(天)。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
回應﹕ 真要咬文嚼字,「于立場」,東方之「自然」仍必須出自「人思」,其中之別,端視「主觀、客觀」之角度而定。故不宜以之作為東西方之立場論述,而只能以主觀、客觀分別之。 |
#10320 留言者:漁儿 [2012-01-11] |
主題:經驗、概念、常識(2) 謝謝先生的指正!我想繼續從文字的角度,理解經驗、概念、常識三者的關係。 既然「經驗」形成主觀意識,再不斷印證、修正於客觀環境之現實下,形成根本的「概念」與所代表的「常識」。從文字的角度,「常識」就存在于由文字為載體的典籍中,而文字就是「經驗」和「常識」的「介面」。 人類生存於宇宙時空中,最有利之認知必係「常識」,但要使「常識」發揮人生指南作用,必須要能由「常識」溯源逐本到「經驗」,但這樣的「溯源逐本」是否徹底,就取決于文字的「介面」作用。 西文為拼音文字,西文的溯源只能到「人思」,即「常識」是由各人闡釋的「主觀論見」;漢字為表意文字,由形生意,由字形本身可以還原「經驗」,即漢字可以溯源到「自然」。「人思」並非無價值,而能否由漢字還原「經驗」還取決于諸多因素,但若以認知人生真象而論,「道法人思」與「道法自然」有層次之別也。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
回應﹕ 完全正確。 尤其是當「主觀之人思」成為「社會中心」時,在物質效應下,於瞬間力量集中、強大。但是,物質受據於空時,能滿足個人之一生,卻無法令人類世世代代幸福。而人生於自然,只要宇宙常變,只要人有認識之機能,常識便與宇宙、人生同存。因此,常識超越人思、不能歸屬科學,而應道法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