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87 留言者:宋長榮 [2005-01-11] |
| 主題:評價 老師對清朝之嚴復,評價為何? |
| 回應﹕ 國學他不通,西文老朽不懂! |
| #5188 留言者:劉全慧 [2005-01-11] |
| 主題:人物 你對清朝之李鴻章,有何評價? |
| 回應﹕ 老牛拖破車,貨重難行。 |
| #5193 留言者:punk [2005-01-12] |
| 主題:還是歷史 請問讀歷史的時候,該如何判定歷史上過去的許多決策是否符合當時的情況所下的,而不是依個人利益所決定的,因為觀看”黃仁宇”(不知老師對其著作評價如何)的許多歷史著作,提及歷史上的很多重大事件以及決策,事後觀來有許多不得不然的情況與因素,而之後也因為這些決策,導致歷史上的許多重大轉變,所以有此疑問,想知道該如何由歷史了解自身處於當時狀況,如何全面的了解的下決策 |
| 回應﹕ 做學生要「安分」,不要把自己當作「上帝」,不要管自己所管不到的事。 |
| #5197 留言者:涂哲明 [2005-01-13] |
| 主題:見解 ”美即真,真即美 ”(Beauty in truth,truth in beauty),老師有何見解? |
| 回應﹕ 此說不知何意,可能於某種假設情況下為真。僅此一句,礙難同意。 老朽對「真、善、美」之定義,可參閱《智慧學九論》。 (網管補)請參見本網【白鹿書院˙網絡講堂˙美】,網址: http://www.cbflabs.com/academy/ beautiful/beautiful.htm) |
| #5198 留言者:徐明啟 [2005-01-13] |
| 主題:影印版 何以不將”倉頡輸入法與中文字形產生器 ”之”影印版”,公佈於網上? |
| 回應﹕ 當下甚忙,待行有餘力,再考慮之。 |
| #5204 留言者:無名 [2005-01-15] |
| 主題:補過 前次,餓昏了頭( http://www.zope.org.tw/Members/ nameless/abc/cause/c11),胡言亂語,抱歉之至,尚請見諒!其次,心領好意,謝謝! 此次為彌補過失而來,雖力量薄弱,且有事(電腦禪修站)待忙,只能略表心意,尚請海涵! 今將多媒體劇作導論安置於此 「http: //www.zope.org.tw/Members/ nameless/stu/th/nini/」處,並搜索相關之過往留言,經擇要整理後,另置於此「 http://www.zope.org.tw/Members/ nameless/mno/om/omg/」處,可乎? 往後,會慎重看待此事;擬邀網友聚會(北台灣),相互切磋琢磨,增進文學素養,以為不時之需;然如前所言,時間有限,只能自任「聯絡打雜工」,幫忙張貼宣傳,其餘尚待網友共襄盛舉;若有應徵改編小說者,敬請前來會中,帶領大家,教學相長,促進良性互動,以產出更多優良作品;如何? 若可,尚請網友來信(在「http://cksman.myweb.hinet.net/」之尚請賜教、共襄盛舉),提供建議(如場地、時間、議題等等);凡欲參加聚會者,敬請事先來信,以便統計人數,安排相關事宜,並再次敬邀「欲參與改編小說者」,前來指導,讓聚會更有意義。 如今,行之矣。盼勿掛網,尚有諸多事理請教,但不在此時(尚須努力),就如同所言,猶須時日也。 |
| 回應﹕ 老朽已除籍人間,曾一再表明,無親無友、不群不黨! 無能者不能、有為者自為,世事如斯,非老朽力所能及也! |
| #5206 留言者:網主 [2005-01-16] |
| 告網友: 本網頗有大德,一事可以證之。緣老朽於月初言及,後山有若干「山友」,每於凌晨登山大吼,擾人清夢。而今已數日未聞此類「叫山」矣,初尚以為耳背,旋憶及本網於澳門約有「常駐網友」近百。若中有大德,必將有以規勸,更有可能山友從善如流故也。 由此可知,社會風習出之於人,得瓜得豆端視播種也。一人惡、眾惡;一人善、眾善!斯乃人性之常。本網大德甚夥,中華文化復興有望,於此可見一斑。 是耶非耶?既得數日耳閑,特此鳴謝。 老朽出差北上,十八日歸。 網主人白 |
| #5207 留言者:Rich [2005-01-17] |
| 主題:日令/日剋/日拱/日合是如何產生 首先感謝貴站提供相當寶貴及詳細之資料, 而愚等仍有些不能了解之處, 望貴站能再提供少許提示. 有關下例. 日令/日剋/日拱/日合是如何產生.祈待回音. 謝謝. |
| 回應﹕ 餘文已刪。 請見過往留言,「本網不談易經占卜」。 |
| #5208 留言者:何誠厚 [2005-01-17] |
| 主題:開放文學 清朝之林紓,其翻譯英、美、法文學作家之文學作品 若在不違反倫理道德,不改動外文原文,不離文意太遠 之原則修改其譯文,可合開放文學之標準嗎? 林紓傳記可見於 http://www.tw001.com/gd/l/linshu/ 此譯文源於http://www.tw001.com/gd /l/linshu/000/010.htm 譯文如下: (選自《拊掌錄》,今譯名為《杰弗里.克雷昂先生的見聞雜記》) [美]華盛頓.歐文 著 林紓 筆譯 魏易 口述 一日為蕭晨,百卉俱靡,秋人寡歡之時,余在惠斯敏司德寺游憩可數句鐘。當此荒寒寥瑟之境,益以陰沈欲雨之秋天,可云兩美合矣!余一入寺門,已似托身于古昔,与地下鬼雄款語。門內列甬道至修廣,上蓋古瓦,陰森如履地洞;修墉之上,作圓竇通漏光。是中隱隱見一僧,衣黑衣,徐行若魅。余一人既入是中,決所見必皆厲栗之狀,即亦無怖。牆壁年久,莓苔斑駁,泥土亦漸削落;壁上碑版,隱隱亦悉為苔紋所封;而鐫刻之物,觚棱漸挫,但模糊留其形式而已。黃日布地,四圍仍陰悄動人,高墉修直,仰望蔚藍,直類井底觀天;而本寺塔尖直上,半在云表。 余循行廢殿之上,遙想當日之經營,至此已榛蕪滿目。更讀殘碑,半傾側于地,或即成為砌石,履跡所經,字畫均漫漶不可讀。尚有一碑,列三巨公名,仿佛可辨,其事跡則久已磨平,無可求索。三公者,均本寺主持,為十一二世紀時人。余痴立久不能語,以為人死留碑,即碑亦不足深恃;可知人欲圖名,欲身后令人思慕,其事滋難恃也,若更數年者,將并此而沒矣!當日營謀,刊石立像,謂可不朽,不知石亦有時而漫滅也! 徘徊中,寺鐘已動,回音若抱柱而鏗,余立身叢冢之中,似此鐘聲詔人,今日光陰又匆匆逝矣!余在聲浪之中,搖搖似為此聲催吾入諸窀穸,可悲也哉! 已而徐步入廣殿中,既入,而壯麗之奇构,令人震越失次;盤花大柱林林可數百株,藻井直上,高厲不見其极。余自視若在殿礎之下,蠕蠕直如虫豸。以此殿之高且廣,寂寥無人,履之心悸,足不敢前。每一窺足,而回音輒發于壁間,覺一舉一動皆生奇響。余肅然,處吾旁者,均先代賢哲英雄之骨,不能不加敬恭。然不禁一笑者,笑彼功蓋宇宙,言成經典之人,至于今日,則殘骨數星,与沙土交雜,聚此漠然無人之區,外此其又何戀耶!生前舉手可以奄有江山;至于鐘漏歇時,欲与前勳爭此土壤,尚有吝惜不复相讓者,則又可憫矣!夫万年之名,人人所歆,而銘誄陳陳,觀者又复几人?矧此石苦漶,复不足深恃耶! 余此時迤邐至古詩人墳碣之下,盤桓久之。詩人遺事,至簡而易讀。惟莎士比、愛迭森兩先生尚有小石像存焉,余人則半像粗記姓名而已。嗟夫!詩人固無勳榮,而吊古人來,往往于詩人斷墳多增留戀。凡人之吊古英雄,但有駭歎,若詩家遺像,則綿綿然情動于中,即亦不知其所以然。以詩人感人之深,雖异代有同夙契。蓋著書者之神,往往合于讀書者,情絲蒙絡,款款深深。余人則但憑歷史為准,而史殊不足恃。詩人印人以心,每誦其詩,輒如新發諸硎,不斥為陳人屏之也。須知詩人為人多而為己少,以詩人生平去歡樂而即幽邃,閉戶苦吟,取古人之心跡与今人粘合無間,而名譽又不從流血而來,一一本諸心思,以公道論之,后人宜有感戴之思。蓋詩人之留貽,非屬丰功偉烈,或徒托空名,直握其智珠,出其慧力,悉投諸后人,一無所吝也。 余既憑吊詩人,更進則古皇陵寢矣。又進,則名臣勇將及有名主教之屬。碑碣林林,顧乃無一聲響,大似《天方夜譚》中所言術士入城,城人皆化為石偶者。偶讀墓碑,佳者亦夥,獨有一家,則碑志中有二語云:“兄弟勇,姊妹懿。”言詞至賅簡,而感人亦至深也。 余當万念俱寂時,忽隱隱聞市聲及車馬之聲隨西風而至,此二境乃至不相侔。人世繁聲竟直至夜台之上耶?余徘徊間,西日將匿,似游人宜反,而暮鐘亦急。余見沙彌衣白衣,魚貫入殿。余獨立于亨利第七禮拜堂之前。門外階級重重,銅扉嚴闔。余仍入觀,堂中營造之工,一時無兩。壁端鐫刻垂滿,每刻均鐫先賢,而刻工之佳,几于視堅石為木綿,屋頂均密刻,仰觀竟纖細如蛛网。中立二石像,則帝、后御容也,旁立均勳戚大臣。每像之前,均玉石闌于旋繞,顧富麗至此,轉令人生無窮之悲,蓋經构此宇,非有大力烏能者?乃殘骨即居止廣殿崇墀之下矣!意必有一日,鳥巢其上,游人憑吊坏殿之基。殿外尚有二陵:一為英后伊里沙白,一為蘇格蘭后馬利亞。二人,仇仇也,今乃相距一丘,則所謂仇仇者,亦不外如此耳!方今力持公論,何人不為馬利亞鳴其冤抑?以大勢論之,二人生死當万元相見之期,不圖埋骨成灰,乃同此濛濛之埃壒。 余倦极,困息于馬利亞石像之下,怜而吊之。時万聲俱寂,并住僧梵唄之聲亦渺。天色沈沈,黑影漸生,石像亦漸模糊。晚鐘逐處皆動。余起立將出,遂拾級下。忽見愛德哇德圣王之墓,因复登臨。墳外環立多像。為勢稍高,歷歷見諸塋兆。左近有加冕御座一,為木制。余思加冕者,皇帝得意之秋也,今胡為移此得意之御座置諸寢園?然則人世得意失意事,相去亦不數武耳! 天色已晚,僧將閉門,余遵舊路而出。余既出殿門,寺門即闔,回音尚隱隱然。 余既出門,思欲默識今日所見,乃腦筋棼如亂絲。自念剛出此門,胡為遺忘如是之迅?然則智、名、勇、功,乃可令人久憶耶?彼所謂大名千古不朽者,亦讆言耳,駒光之隙,時推陳而出新,須知前此文字固佳,然翻閱已至未葉矣!今日名人,即推倒舊時之老宿者,不知后來之秀,久磨礪以待汝矣。故歷史陳陳,后人聞者,每疑信為荒唐之說。實跡偏成疑案,因之聚訟紛紛,而紀功之碑,亦不待人力推陷,皆倦极而思睡于地,所鐫古書,亦漸漸為空气所蝕,成為平面。無論華表、穹門、金字塔,后此均一堆沙石耳!縱使墳台堅固,亦复何濟?而亞力山大之尸灰已揚歸烏有,僅留空槨,置諸博物院中。埃及之“木默”,固長歷人世之光陰,即波斯之坎白西司,亦未嘗加以凌踐。今嗜利之人,乃竊取而鬻之。埃及佛羅之木默,今已搗碎為醫傷之藥屑矣。夫以金字塔中之物,尚屑以為藥,矧此區區之殿宇耶?今日尚有吾輩為文章以稱美此寺,安知异日非風吼鴟鳴之廢地,而斷瓦殘磚,均為野藤山花所蒙絡?夫人身死耳,死而留名于史,即史亦奚足恃?雖碑版亦但成遺跡而已,他又何論耶! 嚴既澄校注按語: 按此為歐文生平得意文章之一,最足表現作者之性情,极為當時作家所稱頌。惜原譯者刪節頗多;若悉為補入,又慮減原譯文之丰姿气勢。幸此類怀古之文辭,本無嚴整之布局,稍加縮節,似尚無妨。故除校正一二訛誤之句外,不欲多所補充。至原文所具之靈思美感,則此譯文亦頗能保持不墮。吾人不能不認為林氏所譯書中之上品也。 |
| 回應﹕ 文學與戲劇有別,此文未見「對話、動作」,不適合「改編劇本」。 |
| #5209 留言者:劉祥發 [2005-01-17] |
| 主題:人物 老師對清朝之張之洞,其人評價為何? |
| 回應﹕ 已答,請見過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