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60 留言者:王祥麟 [2004-11-30] |
| 主題:讀後感 大思想家王充。他在『論衡』中說:「天生萬物,以萬物含五行之氣,五行之氣相賊害。」「故天用五行之氣生萬物,人用萬物作萬事。不能相制,不能相使,不相賊害,不成為用。金不賊木,木不成用,火不爍金,金不成器。」「且一人之身,含五行之氣,故一人之行有五常(五行)之操。」「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丑未亦土地,丑禽牛,未禽羊也,木勝土,故犬與牛羊為虎所服也。亥水也,其禽豬也,巳火也,其禽蛇也,子亦水也,其禽鼠也,午亦火也,其禽馬也。水勝火,故豬食蛇,火為水所害,故馬食鼠屎而腹脹。」「世曰:男女早死者,夫賊妻,妻害夫。相賊害,命自然也。」 及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以上所述老師意見為何? |
| 回應﹕ 欣然同意! 「用」字原從「卜中」,事需卜者,利害難決也。又事物有害、害中有利,相制相侵以避其害、取其利,是為卜焉。既卜,得利是得,得其害亦是一得,何也?「得利」是屬眼前;其害之至,適為後事之師,此皆卜之為用也(未卜則無辨)! 任一具有「生機」之完整系統,其中「必具五行」。蓋因五行循環平衡,相互損益,是稱「生機」。茲以恐龍為例,待其體積長至地球引力、大氣壓力之極限,失衡之餘,任可一點環境變遷,即可導致其種族永遠之毀滅。其實,一生物之身體亦然,五臟分屬五行,相互平衡,以維持生理之「常態」。苟一臟獨旺,謂之曰病,是也。 無內憂外患者,國恆亡;夫妻之間,若無相互制衡之策,久必仳離!是謂刀不磨不利、拳不練不精,知此道,是明人生之途也! |
| #4961 留言者:李業強 [2004-11-30] |
| 主題:意見 干支原先只是象徵樹木生長的象形文字,唐朝中葉,有位李虛中卻把它們的屬性改了,除了甲、乙、寅、卯仍代表木外,其餘各分配給金、火、水、土。原先象徵樹木生長過程的干支,被李虛中套入陰陽五行後,原先象徵實物的干支,成了象徵非實物的抽象符號。干支分屬五行是人為,而非自然天成的。如果說干支真有屬性,它們應統統屬木。以上所述,不知老師意見為何? |
| 回應﹕ 請勿誤解自然,自然本然,本然皆然;然自然有變易,變易亦自然也。宇宙進化於今數十億年,初由微生物進化至龐然恐龍;及至恐龍滅絕,哺乳類應運而生;數百萬年前,人類繼起;數千年前,文明逐步誕生。此皆自然,唯人經進化之餘,能返觀自然,其與自然何異? 初民結繩記事,後有文字,進而賦與意義,又非自然而何?是否李虛中賦與干支五行不足爭論(尚有一說為鬼谷子),若謂如此:「干支分屬五行是人為,而非自然天成的」;試問,宇宙中有何「自然生成者」?「干支原先只是象徵樹木生長的象形文字」不是人為的?牛頓定義了「萬有引力」,難道「萬有引力」是人為乎? |
| #4968 留言者:周宏翔 [2004-11-30] |
| 主題:明清為何會消亡? 明清為何會消亡? 明清會滅亡 也不一定代表是不好 況且經書一直流傳至今 並未消失呀 而我們中國也一直存在 不過改了幾朝換幾代而已 歷史記錄中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一則新聞供您參考 大意是明朝滅亡和太陽黑子運動減少或許有關 造成氣候不穩定 加上朝庭束手無策 流寇成群 長城以北亦鬧飢荒 所以揮軍南下......... 不知老師有何見解? |
| 回應﹕ 天下有不散之筵席乎?生老病死,常態也。 |
| #4969 留言者:王建霖 [2004-11-30] |
| 主題:建築 老師對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明意見為何? |
| 回應﹕ 名過其實。 |
| #4970 留言者:零至一 [2004-11-30] |
| 主題:献一網址、與眾共享 香港電台網上廣播站的《古文觀止》網頁 http://www.rthk.org.hk/chiculture/chilit/ 源: 朋友推介予我,想到老師數度推介,響應多讀古文,故與眾同樂。 望: 網頁查閱方便,聲色俱備,期助大家入門。 |
| 回應﹕ 好事一樁。 |
| #4985 留言者:雲影 [2004-12-02] |
| 主題:創意 小弟行年十九, 自少愛好科幻玄奇小說, 日前發現老師之宇宙浪子一書, 老師之對人事之見解令小弟大開眼界,可惜小弟少時不學無術,書到用時方恨少, 令某幾段章一知半解...如小弟的問題膚淺無聊,請見諒 小弟就讀電腦,日前上堂時電腦老師曾提出"創意"一詞之見,本人想問問 何謂"創意"? 何謂"創新"? 何謂"新科技"?是否創造前無古人之事物為"創新"? |
| 回應﹕ 有問題不必怕膚淺無聊,只怕問前沒用心、問時不小心、問後無悟心。 何解?問事的動機、目的、立場應用心想想,不要張口就問;問時,用詞遣字,非常講究,否則得罪了人還不自知(比如閣下自稱「小弟」,是立場錯誤也!「自謙」雖好,但老朽年已七十,很可能與令尊是同輩,此稱豈不「罵人」?閣下自稱「學生、後學、在下」可也);待有了答案,不想透徹,豈不等於白問? 查基因字典:「創」=倉+刀,倉者速也;速用刀,此刻此事也。 「創意」=此刻此事之意。 「創新」=此刻此事之新。 「創始」=此刻此事之始。 「創見」=此刻此事所見。 「創立」=此刻此事所立。 「創造」=此刻此事所造。 所謂「新」,有別「舊」也;若古人無舊科技,何新之有?此時稱新,未來為何?是以,稱「新科技」者,係有別以往者,未必為創造也! |
| #4987 留言者:楊旭輝 [2004-12-03] |
| 主題:網路文學非書香,但見奇文共欣賞 以下文章已超過#4960留言,#4961留言,#4967留言,易經明道錄,易理探微,易理講座,所能解釋,不知老師意見為何? http://www.ios.sinica.edu.tw/pages/ seminar/religion/t1-1.htm |
| 回應﹕ 原留言太冗俗,恕老朽難以過目。茲轉貼在網友論壇上,有興趣者請自行往觀。 光有明暗,山有高低;雀鳥能於樹叢中找到毛蟲,大象卻無視砂粒。老朽意見如此。 後記:前文轉貼後,老朽往觀之,發現該文為「反迷信」者。為此,老朽認同其立場;但若論「立論」,老朽噤言。蓋陰陽五行已爭論了數百年,各有所見!真真假假,來日自知也。 有時裝設計師曰:「看那衣裙,又長又亂,早流行過時了!」孰知人之喜惡常變,等迷你裙看膩了,又謂:「兩條螺旋腿都露在外面,多醜!」是的,人自命為智者,所知者何? 查三百年前之「科學家」,自有其當時無比之權威;百年前又換了一批,否定前人,標榜自己;近代之科學家更謂已「克服自然」,且進駐地球村,以村長自居焉。 如今,地球風貌如何?台灣竟有「冬颱」發明焉!苟科學為「真理」!科學家所為如此,豈非人類罪人?若科學家謙虛一點,承認於世事所知不足,那何以只「迷信自己之理論」,而不能用「非科學之語言」,聽聽「人」的意見? 老朽不再贅言!如真有本事,且用「東方迷信證明西方科學為偽科學」!沒這個本事,敬請方家大笑特笑,笑後多呷一塊神戶牛排! |
| #4988 留言者:陳煌德 [2004-12-03] |
| 主題:莎士比亞 "人生一戲劇" "世界一舞臺" "就是這張臉?使得特洛伊城毀滅無蹤" "他不只屬於一個時代,而是屬於所有的時代" 不知老師對莎士比亞評價為何? |
| 回應﹕ 作為文學,已臻極處;作為戲劇,古今無雙;作為成品,老朽甚表佩服,但不欣賞。 |
| #4991 留言者:網主 [2004-12-03] |
| 告網友: 老朽工作正忙,適才剛送走萬國專利兩位律師,又申請了數件極為重大的「發現」。因自不量力,開設此網,凡有網友來言,老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然皆需耗費大量精力、時間,此實係老朽所不足也。為了4987一文,老朽若不表己見,恐有誤會,若言之不詳,又將誤導! 查老朽之宇宙觀,係「心物二元」論者(中華傳統思想也),雖不合時宜,但常擇善固執。為此,正著手寫《智慧學》(以往曾曰七十發表,看來歹戲拖棚,得延到八十了)。於「智慧立場」,有則公理:「人永遠不可能得知真理,但卻能逐漸擴大認知、縮小差距」。 基於人生「現實」,人類居於「客觀、主觀」二元世界中(所有主觀之和=客觀)。物質科學的對象為「物質」,物質可做實驗,故以實證為要;精神現象來自「觀察」,觀察者恆為「人」,人際間又以含糊之「語言溝通」,絕不可能「計量、計質」。是稱「現實」。 因人類認知屬於一己,絕對「主觀」,今人不明「科學之精神」,動輒以「物質科學」之方法、或「自以為客觀」之態度,駕凌個人「主觀」之上!兼以西方思想「偏頗」,於「哲學」上,硬性規定若非唯物,即是唯心,此老朽之所期期不以為然者。(沈補)可證諸PBS出的THE QUESTION OF GOD--SIGMUND FREUD & C.S. LEWIS 然老朽人微言輕,雖著千書述萬語,終究自說自話,不信者恆難信之。退一步思之,若自知有理,何需他人相信?老朽埋名隱居,與世無爭,即為此也。繼而受文傳徵召,再出江湖,擬將丹心化碧血,只望土泥敷宮闕,其餘不足道介。 只因老朽承襲中華古老文化傳統,「所作所為無非沿習前人故技」,無意掠前人之美!然即令得以完成所有計劃中之資訊工程,後人不知,將誤以為老朽為西方取經者!為此,老朽膽敢將技術、計劃、進度、產品一概公開,且預告在先,完成在後。此舉雖屬不智,但可免無知無識、事後之明者,穿鑿附會:「一切榮耀歸之於『西主』」! 真金不怕火煉!老朽五年來留言數千則,字字可留待歷史考驗。老朽將用事實證明:「中華文化領先世界數千年,蘊含各種科學原理,絕非『迷信之徒』自迷之迷信」! 本網只「接引覺者」!不二者,「一不招待貴人,二不需毛遂自辯」!萬請網友,信者亦可存疑,不信者但請卻步!老朽對錯是非,自對歷史負責,非雀蜩所應知之者! |
| #4993 留言者:雲影 [2004-12-03] |
| 主題:中華文化 回#4985 學生用詞不當,在此道歉 回#4991 學生亦深信中華文化不論思想上或科技上,都比西式的物質思想進步 但近二百年來中國積弱乃事實,老先生認為是什麼原因? 世界大環境不合? 或是是炎黃子孫生活態度不當? 有西方學家曾說(對不起,名字真的忘了), 中國人充滿惰性,學生聽後反思,惰性是否炎黃子孫的通病? 學生自問都是懶散的人 做事都想用最少的力量做到最大的效果,這不是好的事情嗎? 懶惰是否真的只有壞的一方面? |
| 回應﹕ 不必道歉,所言俱散見既往留言,不贅。 科技與文化之別,在於科技求新、文化重舊。本網已有百萬言,閣下後到,尚請「入境隨俗」。以往所談,頗多此類反思,就當讀書學習,看看不會吃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