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117 留言者:長假 [2001-03-31]
主題:【問題五】﹕本書第六回,古嚕嚕博士的故事,其主題為何﹖
  試答主題為﹕在宇宙規律之下,個体即整体。
  請先生指教!謝謝!
回應﹕
  「個體就是整體」有四字訣﹕「一就是萬」。但此主題只對了一半,為何一是萬呢﹖為何一不是萬呢﹖
  還有,學習用字精簡,有助於思維的效率。
118 留言者:陳智民 [2001-04-01]
主題:行者處世之道
  <答問五>主題﹕「人生無自由,世事無絕對。」
  <問一>在「人生無自由,世事無絕對」的人世之中,「行道者」應如何自處﹖
  「人生無自由」,悟者尚可隨緣行止,得大自在;但「世事無絕對」,晚輩年紀尚輕,歷世甚淺,於此人生灰色地帶之處理經驗不豐,尚請先生指教。
回應﹕
  第五問答案不全,所謂的「世事無絕對」,是指什麼,因古嚕嚕有所指也﹖
  行道者率指「行於道中之人」,既行於道,不可破壞道路,「克己、制欲、法自然」足矣。經驗不足,故需不斷體驗,穩步前行,不疾不徐可也。
119 留言者:陳俊廷 [2001-04-01]
主題:答題五
  凡受物性外力影響者無自由
回應﹕
  正確,本故事係由古嚕嚕先述壓力之理,再假移民法官以正面吹捧民主自由,實則以負面證明自由之無存。敬贈簽名電書一冊。
  答案﹕「在外力作用下絕無自由」。
120 留言者:劉代德 [2001-04-01]
主題:回答【問題五】﹕
  主題﹕ 西方各國所倡導的自由、民主、平等實為假象,骨子仍脫離不了集權及霸權思想。
回應﹕
  請見119則。
121 留言者:逍遙子 [2001-04-02]
主題:試答問題五
  主題﹕萬法歸一、理一分殊。
回應﹕
  請見119則。
122 留言者:網主 [2001-04-02]
告網友:
  《宇宙浪子》一至十二集已經全部完成,其中內容略有調整,繁體版已交由本企業集團屬下、香港「環球出版社」印行,簡體版本將由北京「文娃公司」全權處理。網友若擬購買,請向「網管」登記,一律七折(出版時間未知)。
  此外,待電書量產上市後,《宇宙浪子》書卡將隨時修改、隨書贈送。
  如有必要,本導讀之問答可能另出單行本,以供讀者參考。

  本書共十二集,每集各有特色,「主題」不同,「結構」亦異,渾沌一體。
  以往五問,皆為簡明的故事,其「人事時地物情法」單純,故常以「人時地物」為「體」,「用」以解釋「事情理法」。
  但在一個結構複雜、人物眾多的故事中,常會以「事情理法」說明「人時地物」,如此就不能用前述方法了。比如說,某人的傳記,主題必是某人。如果該傳記「言之有物」,必有其「觀點」,主題則應為「某人的某些觀點」。
  同理,「時地物」皆可成為主題,如遊記等。總之,全部內容所歸納出的綱領,就是「主題」(老朽在談及前數問之主題時,為求大家易於萃取,刻意簡化了。《宇宙浪子》全書當然另有主題,但必須一步一步萃取,否則難有共識)。
  故此,在本書第一集中萃取「全集主題」,難度當然大些。前述之「累比法」可用,但須注意,其中「內容」相當於數學上的「單位」,萃取之主題等於「數字」,不可任意「累加」(如一塊加一斤),故特稱「累比」法。
  若主題近似,內容可以用同質性的觀念取代,則宜先合而為一,先將主題單一化。若無法合併,則很可能屬於「背景」(如左非右故事中,有刻意襯托情緒的情景),或者是「論理」(如古嚕嚕所說的),這些可能與主題有關,也可能只是裝飾。
  判斷之法﹕如果背景及理論不斷出現(為了不衝犯前文,常將細節略事修改,但性質一貫),一般會重複三次以上(重複加重複,稱為強調,強調又強調,讓人印象深刻),則應以之為主題,再用其他故事加以印證。
  若主題各各不同,無法合併,則可用「結構」定義之。舉例而言,第一集千頭萬緒,必須將各種緒端編織成線,即組成結構。故第一集之結構,可以說是「百川匯流」或是「搓絲成線」……,只要點出由多線發展到集中方向就對了。再看第二集,結構全然不同,故事完全繞著文祥發展,承先啟後,應是「一瀉千里」、「一氣呵成」。
  在這種情況下,「結構性主題」可以分成數條(老朽相當主觀,對結構的定義,絕不超過「天地人」三才,未知其他),分別陳述。
  
  第六問﹕第一集全書之主題為何﹖(限三十字)

  「寫作小說」不是「創造小說」,人實無「創造」能力,不過將己身經驗認知以主觀角度表達也。以本書為例,人物事件繁多,時間前後跨越千年,地域又廣達各大洲及月球、火星。欲將人事時地的關係理清,已是艱巨異常的工程。再加上其中述理分量極重,涉及當今所有的知識範疇,更多寓未來的預言,稍一脫節,就不可收拾。
  好在老朽有沈紅蓮幫忙,得無後顧之憂,寫來輕鬆愉快。此乃「天賜機緣」,「累世積德」所致,後學千萬不可小覷(沈補﹕個人校對、修辭、整理背景資料之經驗,均將放諸「人文系統」中)。
  本書寫作之初,僅有首尾之構想(最後一回是為明證),以及所欲表達之主題,並將之分配在十二集中。基於「道法自然」,一應人物故事,順理成章,水到渠成(老朽每日約寫十小時,平均得一萬字,從不勉強)。
  任何角色,先假定其背景、個性,則「化學作用」已然具足。再加上當前催化因素,取其符合「常識」(即最大可能性)之過程,一一展開。
  寫時心中空明瑩澈,放情於玄思(第六集小週天一段,老朽為「試瀑」,曾靜坐良久)。如遇文意已盡,或寫作都覺無趣之處,宜覓一「中性」之橋段,略作轉圜(但不能離開主題)。宛如乘興遊山,山路已盡,切不可堅持前行(即東坡所言「行於所當行,止於不可不止」)。
  是以,寫作之人,必係生活經驗豐富,心中塊壘高積,其勢難遏,始能一瀉千里。有意從事寫作者,茲建議多事觀察,待水庫滿載,再行「創作」可也。

  又﹕再答「行道之人何以自處」﹖
  人生之道可分成三段﹕習道、行道、成道。古人又云學道者有三個境界﹕「初,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既而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最終山非山,水非水。」
  初者,習道也,要虛心,事事否定自己,專心學習(是三十而立之際,之前,無所謂山水,人只是感官的小玩偶而已)。
  十年寒窗(不是當今的惡補),到了不惑之年,信念具足,方向明確,可以行道矣!此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正值為人群服務,勇往直前也。
  既而十載功成,該知天命矣!歸隱山林,忘卻軟紅萬丈,不帶一絲塵埃!是山非山,水非水他!
  老朽許願過高,道行未了,責任纏身,耳順一關尚在掙扎中也(有人責難,不論善意惡意,正是自我砥礪之良機。恚怒不可,方寸不移,以免誤人誤己)。
123 留言者:長假 [2001-04-02]
主題:本書第六回,古嚕嚕博士的故事,其主題為何﹖
  再試答主題為﹕
  無有分別,萬即是一。
  再請先生指教!謝謝!
回應﹕
  正解請見119則。
  萬與一僅是立場之不同,在外太空看,地球是一;從細胞看,人豈僅是萬﹖本書無處不在討論此類課題,太廣泛了,便無邊際。
  前者反問﹕「為何一不是萬呢﹖」正是指出閣下對這一段未說出其「一」之主題所在也。萬是一,在故事中,舉凡人權、自由等等,無一不是「在壓力下所產生的各種現象」。既然要談本段主題,就必須點明這各種現象之「無自由可言」是一也。
  天下之理,實為一也,知一而達萬,是稱智慧。但在學習過程中,如不先知其一,輒以萬為所得,是得者「空無」也。
  習禪者,有所謂「野狐禪」,即未究其一、動輒以萬應卯者。人生過程,就是要由一為始,至萬而止。能知一及萬,是「智慧」;能歸萬為一,始謂「圓滿」。
124 留言者:長假 [2001-04-03]
主題:第六問﹕第一集全書之主題為何﹖(限三十字)
  道法自然,個体遑論自由。
  緣起則行,緣滅則止,順應自然,可矣。
回應﹕
  不可也!
  「累比法」不等於「累加法」!把前五問的各主題加到一起,只能謂之「雞尾酒」。第一集中可問的主題極多,那些沒有加進去的會罷工的!
125 留言者:樂山 [2001-04-02]
主題:請問為何用微軟的組合語言,又用linux的作業系統;不會衝突嗎﹖
  1.請問倉頡輸入法既然是用微軟的組合語言,會不會與linux作業系統不相容,還是有其他方法轉換﹖
  2.中文字形產生器是否就如同英文的字母儲存介面(ROM),linux作業系統如何使用它,且BIOS
   還是英文的介面,有影響嗎﹖以上是以chinese2000作業系統為標的所做的問題。
回應﹕
  組合語言與微軟無關,Linux系統可以應用。本公司之中文字庫係與CPU結合為一體。
  在本CPU中,還有系統程式、文字編輯、輸出入及應用介面等,可稱之為SOC(System on chip)。故在本CPU控制下,最底層就有中文,任何系統皆可應用,是以文昌電書只要這一顆晶片即可。
126 留言者:陳智民 [2001-04-03]
主題:辭行
  晚輩今日將入伍,故特來與先生與網上緒君辭行。先生之言行,「一路走來,始終如一」,我想已不需晚輩錦上添花。不過,晚輩心中有一事埋藏年餘,不吐不快,願在今日說出以饕諸君與先生。
  藉先生之緣,晚輩有幸接觸「易經」和「預言」。雖易經僅知皮毛,但預言倒還能懂一些。古聖先賢之所留之預言,皆曰今日中華將出聖人,乃一大治世。諸君信與不信,取決在己。
  當然,各位想必明白晚輩心中的「聖人」為誰,就算朱先生非預言之中國聖人。但至少從「智慧」、「心胸」與「品格」來評斷,世上也少有人能出其左右。是逢迎拍馬也好,錦上添花也罷。晚輩看法若錯,各位一笑置之可也;但倘若預言為真,我輩能有此機緣見證新時代的來臨,不也是人間佳話一樁嗎﹖
  離去之前,特留古聖先賢之預言於此,部分並附註個人見解,願和諸君同享也。晚輩狂言多事,望先生萬勿見怪,祝先生大業早成!
  <預言一>漢.諸葛亮--「馬前課之第十二課」
  「拯患救難,是唯聖人;陽復而治,晦極生明。」
  <預言二>唐.袁天罡--「推背圖之四十四象」(一人身帶弓拜見聖人)
  讖曰﹕「日月麗天,群陰攝服;百靈來朝,雙羽四足。」
  頌曰﹕「中國而今有聖人,雖非豪傑也周成;四夷重譯稱天子,否極泰來九國春。」
  晚輩註﹕朱先生為在坐之人,拜訪者為「張三」(文傳張主席耶)。
  <預言三>宋.邵康節--「梅花詩之九」
  「火龍蟄起燕門秋,原璧應難趙氏收。一院梨花春有主,連宵風雨不須愁。」
  晚輩註﹕一院梨花之事,應是指99年文傳邀朱先生出山,先生帶領一群弟子前往,此後生計不愁之事。
  <預言四>明.劉伯溫--「燒餅歌之最後一段對話內容」
  帝曰﹕「胡人此時尚在否﹖」
  基曰﹕「胡人至此亡之久矣。四大八方有文星,品物咸亨一樣形,琴瑟和諧成古道,左中興帝右中興。五百年間出聖君,周流天下賢良輔,氣運南方出將臣,聖人能化亂淵源,八面夷人進貢臨,宮女勤針望夜月,乾坤有象重黃金,北方胡虜害生靈,更會南軍誅戮行,匹馬單騎安外國。眾君揖讓留三星,上元復轉氣運開。大修文武聖主裁,上下三元無倒置,衣冠文物一齊來。七元無錯又三元,大開文風考對聯,猴子沐盤雞逃架,犬吠豬嗚太平年。文武全才一戊丁,流離散亂皆逃民,愛民如子親兄弟,創立新君修舊京。千言萬言知虛實,留與蒼生作證盟。」
回應﹕
  閣下差矣!老朽者,「仙人」也。以事實而論,老朽人籍除名、六親不認、無家無室、絕情寡恩,唯有「人遁山中」扮神仙!
  至若「聖(耳口+壬=耳聽口說,任意而行;七十行不逾矩,古時能過七十大不易,故活者非聖,率皆死後追封者)人」,凡人也,要在眾假中充真,實無趣之極。故「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既有此一說,看來墮落紅塵,確該洗耳了(老朽明年將投身「多媒體」製作,很可能效法左非右,來個「老來蠱」)!
  又「預言」不可說也,一說即破,破則漏,漏則不實。確有「聖人將出」,其人之名「雙羽四足」,與老朽無涉。中國張姓,約佔三十分之一,不足為法。人背負之弓,必非長弓,「陶」姓未嘗不可。「一院梨花春有主,連宵風雨不須愁」,是指中土大局,老朽一介小民,安居山林,坐看雲起,未曾愁過也!
  總而言之,「不二」之「二」者,其中之一為政治,其二即做人。行所當行,是「行於道中」,小杏子行將問世,浪子成真,廓然無聖矣!
  閣下入伍,宜謹言慎行,多讀書,至而立之年,始有所得,四十餘才見真章也。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