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 留言者:陳先生 [2001-03-25] |
主題:回答問題二 1)學習過程一例 2)一個不認識牛和牛奶的印度修行者 3)事物認知和邏輯處理 |
回應﹕ 非也。 |
#72 留言者:鄧明芳 [2001-03-25] |
主題:本書第一回「一則流傳於印度的故事」,試答(限三十字)﹕ 1,主題為何﹖ 智慧 2,關鍵何在﹖ 任何事物必須親自體驗過,才能有所瞭解與認知 3,理論如何﹖ 智慧成長有其階段歷程 |
回應﹕ 稍近矣。 |
#74 留言者:李美慧 [2001-03-25] |
主題:答問題二 主題﹕人生之經歷。 關鍵﹕智慧成長之歷程。 理論﹕人生真相。 |
回應﹕ 太大了。 |
#75 留言者:劉代德 [2001-03-25] |
主題:回答問題二: 1.主題﹕要眾人接受道理 2.呼應﹕對的要做錯的也別漏 3.理論﹕太極圖或中庸 |
回應﹕ 離題了。 |
#76 留言者:網主 [2001-03-25] |
告網友: 各位想得太遠,希能一網打盡,自難見真相。要實事求是,「主題」已在字裡行間;「理論」必為支持主題者;唯第二問較難,係指「全書」之「呼應」「何在」。 不明主題,故事只是故事,過目即忘;理論不知,記在腦中也不能舉一反三;此二者透澈了,自能領略第二問,且知全書意旨矣。 今人讀書,不知「主題」、「綱領」,雖「資料滿腹」,思緒紊亂,何以致用﹖本書計約二百萬言,事件逾千,無一不在一明確之主題下發展。萬里之行始於足下,「導讀」也者,逐步而行也(此類題目將出到多數人熟練為止,唯獎品將另作考慮)。 思之簡,聚其精,盡天下知識,不過一網收! 日昨所問之內容如次(請勿超出此範圍)﹕ 有一則流傳在印度的故事,描述一位年輕的修行人,他從來沒有見過牛,也沒有喝過牛奶。一天,這位修行人問他的上師﹕「牛奶是什麼﹖」上師很仔細地對他講說牛奶的種種。最後,他終於瞭解了﹕牛奶是從牛身上擠出來的、白色的液體,這種液體很有價值,可以製做乾酪,也可以飲用。 有一次修行人外出,經過一個村莊。他看到路邊有一隻動物,很像上師所說的牛,牠旁邊還有一桶液體,也確實是白色的。不過站在桶邊的人並沒有飲用,卻像在進行什麼儀式似的,蘸起那白色液體,不斷往牆上塗抹。 修行人相信那樣有用的液體,一定就是牛奶了,只不知喝下去滋味如何﹖他向村人募化一碗,一口喝了下去。不料那液體味道非常奇特,令他覺得噁心反胃,連早餐都吐出來了。修行人回去後,便向上師稟明。 「那白色的液體,是你自己從牛身上擠出來的嗎﹖」上師問。 「不是。」 「生平第一次的經驗,必須從頭到尾親自一一體認,怎能只看後果﹖」 |
#77 留言者:鄧明芳 [2001-03-25] |
主題:再答第二問 主題﹕牛奶 理論﹕牛奶是從牛身上擠出來的 關鍵﹕必須從頭到尾親自一一體認其過程,不能只看結果 |
回應﹕ 請見答案。 |
#78 留言者:田智青 [2001-03-25] |
主題:答問題二 1.主題﹕體認 2.呼應全文﹕有天有地無人,智慧仍不可成 3.理論﹕因果乃相連不斷 |
回應﹕ 請見答案。 |
#79 留言者:學徒甲 [2001-03-25] |
主題: 先生有所暗示,小子試答如下﹕ 主題﹕人生經驗,必須從頭到尾親自體認。 呼應﹕以牛奶、油漆之故事始,杏娃與不二老對談終,首尾呼應。文、衣、左、風等人行道為故事主軸,用佛珠光耀與否視為依憑,並象徵人生的十二個關卡。 理論﹕﹖﹖ 古人說讀萬卷書,再行萬里路的意思在此,是嗎﹖可是理論我不太明白。以心理學為例,有容格、佛洛依德、馬斯洛,他們提出許多理論,也做了實驗證明。先生您應不會指此類理論吧﹖ |
回應﹕ 呼應正確,主題亦可,有此認知,非常難得。唯表達文字過長,應練習精簡,蓋思維之際,須透過「概念網絡」,耗用大量之腦力。如不能將所知提綱挈領,則勞師動眾之餘,常「雜亂無章」,往往失去「重點」,而枝節叢生。 老朽在此孜孜不倦者,莫非身負「文化傳承」之使命,盡心盡力。生命之「意義」,在於「承先啟後」。《宇宙浪子》一書,正是「集萬卷書」於一冊,希望後學者「行之履之」,若悉其理,智慧自生。 西方之心理學理論,率皆出於「分析」,不盡其然也。 請閣下將住址轉告「網管」,老朽將贈送簽名電書一冊(待五、六月量產後)。 |
#80 留言者:李美慧 [2001-03-25] |
主題:答問題二 天﹕人面對新事物的過程。 人﹕人是經驗的動物。 物﹕事件﹥體認﹥行為(客觀為事件)。 |
回應﹕ 主題接近。 |
#81 留言者:陳政宏 [2001-03-25] |
主題:答第二問 主題﹕過程的經驗重於結果 理論﹕親身體驗才能了解 呼應﹕移民太空重新經驗文明的演進 |
回應﹕ 接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