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7559 留言者:沙粒 [2008-01-07]
主題:是否少了一个“但”字
  第三章  慣性規律
  第二節  體用
  五、生殖
  第七段  
  兩性生殖之陰陽相合,不提供了排列組合的契機,而且在兩個獨立的生命間,建立了互依互賴的橋樑。
  兩性生殖之陰陽相合,不但提供了排列組合的契機,而且在兩個獨立的生命間,建立了互依互賴的橋樑。
回應﹕
  謝謝,已改如7558則之六。
7558 留言者:芋頭 [2008-01-07]
主題:修改建議
  先生您好:
  修改建議謹呈 先生參考。
  第二章第六節第三則第四區第三段:
    原文:當胺基酸能結合為長分子如蛋白質,將某些物質聚封閉在細胞中,且碳氫化合物之炁能轉換靈活,這兩種現象結合,新的質變導出了生命層次。
    建議:當胺基酸能結合為長分子如蛋白質,將某些物質聚封閉在細胞中,且碳水化合物之炁能轉換靈活,這兩種現象結合,新的質變導出了生命層次。
    説明:「碳氫化合物」改為「碳水化合物」。
       參考香港環境保護署「空氣污染指數背景資料」(
http://www.epd-asg.gov.hk/tc_chi/
backgd/hydro.php):“碳 氫 化 合 物 全 部 是 由 碳 和 氫 組 成 的 有 機 化 合 物 。 如 果 碳 原 子 連 結 一 起 形 成 一 條 直 線 或 分 支 的 鏈 , 該 化 合 物 便 屬 於 脂 肪 類 。 屬 芳 香 烴 的 化 合 物 , 特 色 是 碳 原 子 以 環 狀 而 非 以 直 鏈 狀 結 合 , 例 如 苯 。”
       參考百度百科「碳水化合物」(
http://baike.baidu.com/view/184.htm):“碳水化合物亦稱糖類化合物,是自然界存在最多、分佈最廣的一類重要的有機化合物。葡萄糖、蔗糖、澱粉和纖維素等都屬於糖類化合物。糖類化合物是一切生物體維持生命活動所需能量的主要來源。它不僅是營養物質,而且有些還具有特殊的生理活性。例如:肝臟中的肝素有抗凝血作用;血型中的糖與免疫活性有關。此外,核酸的組成成分中也含有糖類化合物--核糖和脫氧核糖。因此,糖類化合物對醫學來説,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回應﹕
  很好,「碳水化合物」正確。
7557 留言者:網主 [2008-01-07]
告網友:
  幸得網友義助,老朽得寸進尺,再公佈第三章。有意代校者,務請註明章、節、則、段,以便修改。
  由內容可知,老朽所謂「智慧」者,並無新意、莫非中華傳統文化。本書實係呼應老朽「論中華文化的第三次融合」一文,今子孫不孝,投西忘祖、認賊為父,令人啞然!但觀諸世情,春夏秋冬,四季不爽。老朽職在破冰,冰汎既破,夢幻將興矣!

點擊閱讀 《智慧學》

         網主人白
7556 留言者:襄助 [2008-01-05]
主題:修改建意
  先生您好:
    謹呈 先生參考。
  1,概念為認知之載具,以便將各主觀個體之間之交換。
    概念為認知之載具,以便於各主觀個體之間之交換。
  2,所幸中華文化源久淵長,
    所幸中華文化源淵長久,
  3,例:甲系統為乙系統系統;或某人為某人之學生等。
    例:甲系統為乙系統之子系統;或某人為某人之學生等。
  4,大部份動物視覺約佔感覺八成
    大部份動物視覺感受約佔感覺八成
  5,故應覺最為靈敏。
    故感覺最為靈敏。
  6,各種受都有美感
    各種感受都有美感
  7,生命在數十億年化過程中
    生命在數十億年進化過程中
  8,意識會根據必要的條件選
    意識會根據必要的條件選擇
  9,又常隨際遇而印象變更
    又常隨際遇和印象變更
 10,以古社會形態論
    以古代社會形態論
 11,更重要的是其群規模要大
    更重要的是其群族規模要大
回應﹕
  謝謝代勞。
  並請於各句前加編號,以便處理(己代加)。
  1,很好。
  2,不必,此乃刻意更新者。
  3,很好。
  4,「視覺」與「視覺感受」有別,前者為客觀現象,後者指一己主觀,非比率值。
  5,很好。
  6,很好。
  7,很好。
  8,很好。
  9,改「和」字不正確,應「以致」二字。
  10,很好。
  11,改「族」不好,因前句用「群體」,沿用即可。
7555 留言者:襄助 [2008-01-05]
主題:修改建議
  先生您好:
    謹呈 先生參考。
  1,假設:欲洗滌手上(a)油垢(b)。
    假設:欲用水(a)洗滌手上油垢(b)。
  2,加上動態的分合,再加以三才分結構,
    加上動態的分合,再加以三才結構,
  3,舊的疾病死灰燃
    舊的疾病死灰復燃
  4,第二步就無法複製來!
    第二步就無法複製出來!
回應﹕
  謝謝代勞。
  並請於各句前加編號,以便處理(己代加)。
  1,很好。
  2,很好。
  3,很好。
  4,很好。
7552 留言者:網主 [2008-01-04]
告網友:
  因見網友熱心代校代勞,老朽甚感,特再提供至第二章第三節,歡迎指教。


二、性質

  性質者,人類對某一系統辨識之因素,藉以認知其體用者。
  人類習慣於將物「體」之性質、作為應「用」之基礎,並以之來定義系統。由於人對「體」之認知來自感覺,將這種感覺加以分類、定義,即為「性質」。在常態經驗中,同一結構之系統,其性質相同。因此,性質是人類認識事物之主要因素,且以之分門別類,是為人類認知之基礎。
  性指炁能作用於系統間、能於外表觀察、認識者,如:
    物質、物體外在之差異如形、色、體、量等,生物之雌雄、抽象事物之認知。
  質指炁能作用於系統上、需進一步分析而衡量者,如:
    物質之基礎、內在之結構等。

  宇宙系統為一,雖其變化無窮,但變化連續、無從分割,仍視為一。只因人為獨立之個體,主觀意識為了生存、生活便利,必須對事物有所分辨。故相對於自我之為一,對於「非我」者,多累加、少遞減,是稱之「數」。有數之後,因數之性質而定義單位,遂有「數量」。

  任一系統成立之要件,是該系統性質之連續性,否則不能成立。在第一則〔模型〕之陳述中,a與b為兩種不同之系統,如果沒有介面連接之性質,只能說是若干系統的群集。


三、介面

  前已介紹,(剛體1+介面+剛體2),介面為介於兩個系統之間的系統,此三系統相鄰,能合成一剛體且能獨立存在者。介面系統必須能與相接之系統重合,蓋炁能變化無窮,任何系統之變化,都有漸進之過程。這種過程,如能維持慣性之一致,再視之為系統,即稱介面。
    例:橋樑即為所隔兩岸之通行介面。語言則是人類觀念的溝通介面。

  對人而言,宇宙中萬事萬物繁雜無比,常不知從何下手。其實,這只是觀念問題,人只要能理解各種事物之體用關係,找到能夠解決問題之介面即可。只是,任一系統都是層層架構組成,如不能分析到其「基本系統」、看透表層的蒙翳,一切都是枉然。
  例如,有一系統a,意欲將之與系統b結合,其介面為何?
    方法:尋求系統c具有系統a必要之特性者。
       再求系統c同時具有系統b必要之特性者。
       三系統合併為一即可。
    假設:欲用水(a)洗滌手上油垢(b)。
    已知:肥皂(c)溶解油垢(b),同時也溶於水(a)。
    解 :用肥皂洗手,再以水沖之,得污水。

  炁能作用之三段定義為:初始、介面、終止。介面係炁能作用由初始到終止間之必經過程,實際上,此介面亦為炁能之狀態,由一系統轉至另一系統。從系統的立場來看,任何系統一分為二,兩者之間即產生介面,若欲理解明確,介面自以簡明為上。
  人類對主觀、客觀之認知,無非透過介面作為連繫。只是人們習以為常,以為眼睛看到的,就是事物的本體。但卻忽略了,人眼只能看到物質表面反射的光線,而光線只能傳達物質表面的光滑度、分子結構之色相及兩眼聚焦所得之距離感。


四、變化

  炁能變化無盡,人類靠感官分辨,只能觀察宇宙中極小一段時空中之現象,故理解有限。兼以人以主觀認定、並定義為科學精神:「任何時空所發生之事件,必能在另一時空重複之」。於是,科學家將宇宙想像成一個大餅,並期望發明一個公式,一刀切下去,塊塊全同。
  不幸,宇宙雖有其規律,但卻非任何站在地面上的人所能知曉。事實上,任何時空所發生之事件,不可能在另一時空重複之。因事件經過變化,其精確性質、微數量必然有異。只緣當今科學的度量衡粗糙簡略,要求不高、觀察的誤差極大,對變化之一應細節,知之甚少。
  最重要的因素在於層次認知,若一系統因量變而產生性質之改變,稱為質變。質變後,其所屬層次丕變,絕不可以原系統之性質衡量之。因此,要瞭解宇宙中事物的真相,必須在量變-質變所形成之較穩定之層次上,如〔定理七〕於適當之距離、分析出其性質特徵,再逐一瞭解之。
  例:圓球面積=4乘圓周率乘半徑平方;而圓球體積=4/3半徑立方乘圓周率。
    當圓球半徑增減時,面積與體積之比,與半徑成反比。隨著圓球半徑變小,面積
   的比重越大;當圓球半徑縮減至某一比率(實驗值為原子之奈米級次)時,其表面
   性質丕變。半徑越小,其表面積與體積之比變大,表面所容之粒子數量反而激增。
     如下表:
      顆粒半徑/nm   面積體積之比  粒子占總數百分比
        10       90       20
         5      180       40
         2      450       80
         1      900       99
   註:本資料參考自國防工業出版社,沈海軍先生所著之《納米科技概論》。

  根據系統論,質變後,必須以該層次之性質分析之。這種「奈米現象」,已超出了薄餅的統一認知,曾令西方科學家大傷腦筋,於是,又一新「科技」於焉誕生。科學在層層架屋下,一個一個違章建築問世,變化越來越精彩,知識越來越繁華矣!



               第二節  均衡

  均=土勻,平也;衡=角大,體需持平始穩。均衡者,性質之均勻且平衡也。

  剛體是絕對的均衡;炁能與物質均衡;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均衡;生命與死亡均衡,系統保持均衡係基於慣性。在自然界,最基本之粒子都是球狀,因環境壓力,均衡作用於一中心,成為圓形,故圓形與壓力均衡。
  由於人類無法模擬自然,為求圓形及圓面積,在初期是用幾何、利用多邊形,不斷增加邊數,以逼近圓形。逼近所產生之比值(即每次多邊形增加之數與原數相比)為「圓周率」,而圓周率是個「無理數」。意即無法理解之實數,不能寫作兩整數之比。若寫成小數形式,小數點之後的數字無限,且不會循環。
  換句話説,「理想的圓形」並不存在,多邊形永遠不可能累進為圓。至今科學家利用超級電腦,已將圓周率推至天文數字,猶是無理數。因為慣性之均衡不是人為的數字可表,均衡是一種自然狀態,不可計量。數學的「有理」,只是違反宇宙均衡的假定下,人類所能控制之理。

  人之主觀意願,雖難免以確保生存為目的,但若一廂情願、唯我獨尊,自是違反均衡原則。只是,個人是環境的產物,一個人向左、另一人向右,一群人代表一種變化,一個時代的變化代表趨近整體的一小步。所以個體主觀對均衡的理解,不可以偏概全、或以一時評判千秋。

  在慣性宇宙中,各系統均維持系統均衡之本態,正因如此,宇宙始能持盈保泰。


一、真假

  「智慧」唯「真」是問,故宜先明確定義「真」的概念。
    已知:果出自因,凡後果追溯前因為真。
    假設:甲系統中有子系統乙,乙因甲而存在。
    定義:甲系統對子系統乙為「真」。

  本書所討論者,力求遵守此一定義,並希望讀者首尾一貫,循序漸進。尤以書中內容採《易經》數系分類之格式,將各種複雜之現象,化為簡單模組。欲理解此模組,務必緊記各章、節、則之「主題」,以期與內容交集融匯,萬萬不可「斷章取義」。

  在哲學上,德國之黑格爾主張:「趨近整體為真」。事實上,以有限的人生,人不可能瞭解整體。但基於個體出自整體,依照前述定義,整體對個體為真成立。
  以數學公式論,假設時間為t,任何事件、其時間變化之函數為零者,表示對整體時間不變。
  因此,下式為真:
    f(dt1-dt2)=0

  人的生命短暫、各人之生活經驗不一,且主觀的形成又受環境影響,是以真、假沒有客觀標準。兼以在人類歷史上,絕大多數人只是繼承著生命而活著,只有極少數的求真者曾留下了雪泥鴻爪。透過文字、文化,幾千年的時間串連起來,個人的主觀一一消逝,孰真孰假逐漸明確。
  只是近世紀物質文明興盛,舉凡社會觀念、思想教育,無不迷信科學為真。問題在,科學重視實驗,在人類精神無法被拘進實驗室之前,科學不可能承認人有精神生命。果如此,何謂真假?人果真只是是肉+骨+血?若然,人的思維又是什麼?顯然,這個迷信時代若不能振衰起弊,真理難彰。


二、有無

  兩系統間若具備相對之關係,是互稱為「有」,否則為「無」。

  宇宙建立在慣性上,炁能變化的排列組合皆備載藍圖中。但因人類隸屬其間,必須經由介面,將已知逐層展開。當某系統之介面出現,其相對的關係得以偵測,是稱為有。尤其是精神部份,有、無只是一己主觀,但正是這種主觀,才建立了人類文化,成為個體與宇宙的認知介面。
  本書之各項討論中,一律從已知系統逐步建立起未知系統之介面關係,如同「無中生有」。這種論點,是稱「介面衍生」,既然已有介面,介面能銜接系統,就沒有理由不認為「有」此系統。
  假設 :一系統名之為「鬼」,鬼之性質不詳,僅知係一不可見、不可知之系統。
  再假定:某人相信他看到了鬼。
  推論:1,從系統主觀定義的立場,某人主觀認為「有鬼」為真。
     2,從系統主觀定義的立場,某人應能解釋所見之鬼為何。
       如能解釋,再進一步追求客觀佐證。
       如不能解釋,可能某人無能;或某人所說不真。
     3,從介面衍生立場,鬼之介面可能為:
       3-1,神經虛弱,以致感官辨識不明。
       3-2,知識低落,以致意識判斷錯誤。
       3-3,別有企圖,以鬼神為私利工具。
       3-4,無法建立,以當今之知識,時機未至。

  總之,任何觀念皆具有、無均衡之性質,蓋宇宙間沒有絕對的觀念。人只是個經驗體,沒有人可能想得到「絕對的無」,也沒有人能認識到「真正的有」。所有的信息一概來自宇宙炁能的變化,得有介面,人就據以為有,介面未得,是謂之無。
  當今所有的科技對古人都可謂之無,同理,未來的科技對今人也是無。因此,有無之討論意義不大。此外,在生物界有「用不用學說」,是法國學者拉馬克所創導,他認為生命體有增生能力,且越使用越發達。在遺傳學上,一再證明其說為真,由無生有,物種因之得以進化。

  本文站在宏觀立場,視時間為一組衡量參數,若問有、無,答案是:「唯介面是問」。蓋宇宙中一切變化本存,只是不具介面,人無從得知而已。所以,具體物質之有,是因為有感官作為介面;而抽象精神之有,則在於能領略精神感應之介面。


三、主客

  因果守恆,炁能常變。宇宙建立在個體、整體二元系統上,個體系統因整體系統而存在,整體系統因個體系統而成立。若以立場而論,若無整體,個體無場可立,反之亦然。人之於宇宙,正是個體認知之主、客觀之系統,無個人之意識認知,整體宇宙不存。
  在人的立場,「人」為已知宇宙中、最「基本之認知單位」,任何個人認知觀念之形成,必與其個體感官所經歷之環境變化有關。由於個人之認知以「自我為主」,故稱「主觀」,而經過個體與其他個體之溝通,人遂知有主客之別,並將自己以外、所有他人認知視為「客觀」。
  於此,可以確定:
  主觀對主觀個體之認知為真、且無任何兩個主觀個體之認知全同。

  「人類」為已知宇宙之特定群體,由無數個人所組成。個人以外之「客觀」,可以是一個窮鄉僻壤中、數十個不離方圓的個體;也可能涵蓋古往今來、舉世生活在各種環境中之人類。
  由於宇宙環境包括恆變之時空,是知:
  既無任何主觀雷同,是以客觀未必為真;但於特定之時空中,客觀與主觀相互影響,故客觀對受其影響之主觀個體為真。
    例:宗教對信徒為真;偶像對崇者為真;理論對派系為真;權力對隨者為真。


四、陰陽

  陰、陽為辨識之基礎,人因辨識而認知,對人而言,陰陽兩儀之認知為真。五千年前,伏羲氏發明八卦,及後聖人書為《易經》,揭開宇宙之奧秘,其意義無與倫比。若非宇宙有徵,何以人能於混沌初開,即知一元生兩儀之理?準此,後人始可按圖索驥,循步漸進,直搗黃龍。
  苟欲從無知到有知、以有限觀無限,著手方法之「正確」斯為首要,否則將是緣木求魚!有了正確的認知,人類文明得以一線相延,在中國開啟了五千年的智慧史。所幸至理本存,近百年來西方的暴力霸氣,凌虐弱小民族若俎肉。強者可以稱王,但驟雨不能終朝,世事剝極必復。

  人之思維係由主題驅使,生化電流沿神經元形成之概念網絡前進,觸動所貯存的印象,人才得以認知、理解。而概念網絡則將主觀經驗簡化成結構信息,不需太多的神經元,就能令結構信息組合成類似之經驗。當人之意識再度感受到經驗訊息時,得以連續驅使電流前進,是為認知。
  《易經》開宗明義,指出「太極生兩儀」是宇宙終極之陰陽兩種性質,加上動態的分合,再加以三才結構,完全符合人類思維的模式。更重要的,是這種模式來自主觀經驗,而且與宇宙客觀真實一致。
  陰陽兩儀與三才結構所代表的三種端倪:
  1,規律:宇宙之本,在於時、空;時空之認知,基於動、靜;動靜之認知,肇始於
      主觀、客觀二元;而主觀之認知,莫非刺激訊號前後級之比較值。
  2,變化:宇宙中變化無窮,然任一變化,皆循「正弦波」模式,從波進行之一端至
      另一端。此二元之變化,完全符合炁能之規律,蓋感官所見、所聞者,無非
      是些性質變化,一一介於兩端之間。
  3,象徵:漢字源自象形,如將所象之原形設為象,是有象徵意義。陰、陽是兩種相
      對、抽象之性質,從漢字特性分析:
      概念     原意         性質
      陰:阜今云  山之北、有雲、難知  負、靜、暗、藏、弱、合、吸、慢
      陽:阜日昜  山之南、有日、易見  正、動、明、開、強、分、斥、快

  是故,陰陽二字所代表者,恆非單純之概念、原意或性質,而係其象(體巨易辨的一種哺乳動物;引申為代表事物的形態)所徵(微字易兀為壬,指隱於山之能者,王召納,証明而任之)者。意謂舉凡兩種「相對、相背且最根本之觀念」,皆可以陰陽二「象徵概念」代表之。  

  人欲成家,絕不可遍識天下之對象;人欲立業,更不能試盡各種職業。同理,鑽研智慧,切不可「死記」無止無盡之知識、常識,探討沒完沒了的數字排列組合。要之,以簡馭繁、分層別類、求同辨異、思路一統,似此,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逐步展開之,可得悉動靜消長、體用因果,事物無不井然。



              第三節  科學

  科=禾以斗量;學=子女受教,有教之知識。科學者,可資衡量之分類知識。

  科學以追求真理為目的,但卻不討論真理,既不討論,怎知所追求的是真?在亞里士多德作科學分類之年代,科學家本是「愛好真理」的智者,前述說法有其道理。然而,到了近世紀之工業時代,科學家成為各種企業的領航人,私利至上,真理鍍金,已無理可談了。
  科學本是一種精神,一種態度,由理論而實證,要求非常嚴格。只可惜當知識搖身一變,成為商品時,科學便成了護身符,私利蔚為真理!只是全身染滿紅色油漆,不過是個紅人!人如果失去科學精神,充其量只是個科學怪物!近世紀各種危害環境之罪惡,無不頂著科學的光環,科學何辜?
  不幸物質文明已形成一「利益共濟」漩渦,舉世人類深陷其中。科學發展了技術,技術創造機會、機會需要資金、資金需要產品(及市場)、產品需要生產、生產需要消費(及能源、物資、勞力)、消費需要群眾、群眾需要生存、生存需要機會、機會需要就業、就業需要技術(及時間)……
  「共濟系統」在繁榮盛大的公演時,科學家、企業主、政客、明星在台上光輝耀目,志得意滿。基於炁能不滅定理,這種成就的代價,必需輸出、輸入,以資平衡。其輸出的是地球能源耗竭、環境污染、生態絕滅、人類社會破產;而輸入的是工作的時間、人生的幸福、壓力的負擔、虛榮的幻景!


一、理論

  歷史上累有明証,由於理論的多元性,人之立場不同,判斷就有別。諸如最著名的天動說到地動說,無數人犧牲在數百年的冤獄下。近年來,物理、生物課本也迭經改革,再再說明科學家一廂情願,選擇性判斷。雖然在真理的追求過程中,錯誤難免,但科學家們可曾虛心地自我檢討?
  1958年,作者在大學就讀農藝,時正值「綠色革命」高唱入雲。科學家宣稱:人類已征服自然,消滅了所有的疾病,能成功地驅風造雨,人類將衣食無缺、長生不老。於是,大學中所教的,是機械化耕種、企業化管理、化肥施肥、農藥殺蟲、除草劑除草、配種改種,科學至上。
  不到半個世紀,科學神話破滅了,石油危機竟在一夕間襲來,自然開始反撲。舊的疾病死灰復燃、新的病毒層出不窮,農藥殺光了昆蟲、化肥貧化了農地,最後食物危害人體、人類揮霍過度、環境失衡、氣候驟變。於是,有識之士才喊出了節能號召,提倡有機農業,不用化肥、農藥,回歸自然!
  這正是偽科學的實證!蓋人們只求急功,多謀近利,不顧科學真實,只是斷章取義。一種成果尚未經過時間考驗,就不顧一切,堂堂推出,所為何來?近世紀以降,此類實例,不勝枚舉。原子彈之發明,正是如此;近年基因技術又大行其道,各行跟風,方興未艾。
  其實,任何一種方法,有大利必有大害。如果科學不具道德規範,遲早工業造人成功,人類將悔之不及。
  
  目前萬有引力說也遭到懷疑,輕介子幾乎已沒有核心,其引力又來自何方(作者主張宇宙壓力,詳見拙著《智慧學九論》)?至於宇宙起源的大爆炸說,證據來自紅位移,然而,宇宙靜止說之重力位移(恆等於紅位移)具有完全相同的效應,自命客觀的科學家們,為何噤口不言?
  愛因斯坦提出「統一場論」,費盡平生精力,力求把最基本的所謂的地心引力、電磁力,與物質粒子具有的弱作用力、強作用力合而為一。這是一種極其高貴的行為,是為了瞭解宇宙真理。但是,卻錯在捍衛唯物的、一個平面的立場,直到今日,錯還是錯,粒子層次的力與宇宙基本力還是無法統一。
  二十世紀地球氣候變暖,最初,一些得利的科學家據理辯駁。直到二十一世紀,兩極冰冠溶化、雪線倒退、若干海島小國被海水淹沒。這時工業國家排放二氣化碳之危害,始浮上檯面。但罪魁禍首之美國專家為了經濟利益,堅決辯稱是太陽黑子異常所致,避不簽署減少二氣化碳排放之國際協定。
  尤其是藥物,舉世之大藥廠,將專家聚集在實驗室中,悉以病人作為白老鼠。然後以病養病,略有成效,就高價上市。若問一點化學物質,如何貴若黃金,答者云:「為了準備藥物失效、或有後遺症之補償金」!此說不虛,每年醫藥界訴訟不斷,億萬金元來來往往,蔚為奇觀。
  自是,科學家已搖身一變成為經濟的推手,立場如此!其艱深的理論原本懂者不多,偏偏又竊佔廟堂,呼風喚雨!置人類前途於何地?


二、實驗

  此外,科學重視「實驗」,雖然有其歷史價值,但人在成長後,家長的呵護未必是福。任何人都知道,人除了肉體,還有精神。當科學尚未對精神有足夠的瞭解以前,就確定了實驗的唯物方針,是以暴發性的成長之餘、將人類社會分裂為二,唯物成為主流,唯心淪為邊沿。
  自十九世紀以降,唯物主義者以其物質之利,滿足了人性的需求。繼而拜石油之賜,舉世投向工商事業。工商業者依賴科技,科學家無不選邊謀生,各衛其業。由於實驗涉及龐大的利益,但卻容不下抽象的觀念,於是,但見世上物質泛濫成災,任何觀念都被斥為主觀迷信。

  問題在,任何一種科學實驗,都需要投入龐大的人力物力,所費不貲。如果實驗有厚利可圖,各國政府、私人企業無不爭前恐後,全力以赴。其著眼點全係利益,而非科學、真理!再若實驗無利可圖,科學家無不避而遠之,紛紛劃清界限,唯恐涉及!
  西方世界執科學之牛耳,而西人重利乏義,素來唯我是尊,壟斷了一應媒體喉舌,是是非非外人難知。因此,科學已淪為科技,科技則被尊為科學,實驗成了經營牟利的障眼法!
  例:電腦界有一神話,稱之為摩爾定律,聲稱矽晶功效每18個月可增加一倍。
    摩爾定律是由英特爾(Intel) 董事長摩爾提出的,自從有了此一「科學定律」,
   電腦界奉如真理。數十年來,電腦界果真每一年半推出功能增進一倍之產品,歷歷
   不爽!只是硬體改了,軟體也變了,前後不兼容,使用者必須另掏腰包,更新換代,
   舉凡利益既得者,無不皆大歡喜!

  其實,若謂此乃商業策略,人人將額手稱慶,蓋名符其實,電腦產品的發展有機可循。但商業不該冒瀆科學令名,科學家也應挺身而出,捍衛科學的尊嚴!因為,騙局本是騙局,但在科學名義之下,高科技變成高明的騙術,科學還有幾分意義?


三、數學

  科學研究依賴一種工具,是為數學,可精準地處理繁複的課題。人腦係因生存進化而來,無計算的必要,每逢大量的訊息,就無能為力。數學是基於假設,將數目關係經過邏輯運算,得到一些通用之公式。只要詳記這些公式,並靈活應用,以已知求未知、可節省人力,但與真實毫無關係。
  譬如「圓周率」定義為圓形之周長與直徑之比值,其實,此比值是於實驗中,以多邊形逼近圓所得。此數是一種無理數,因其於十進位時,小數點後之數無限多,且其數永不循環。
  且假定以最小單位、在宇宙中試作一圓,如若宇宙有一定大小,則圓周率必將止於某值。而事實上,東京大學2002年以電子計算機,求得之位數已超過一萬億,尚未見止境。顯然,宇宙不同於物質之性質,竟然被兩千多年前中國的惠施說中:「小而無內,大而無外」!
  宇宙中本無「數字觀念」,數字只是人類為了己身利益而假設的。同時,宇宙中也沒有理想的圓形或任何幾何圖形。那麼,人用假設的工具,去測量完全超出人類認知理解的宇宙,美其名為科學,實際上卻是建立起數學萬里長城,維護私利,將不懂者摒諸門外!

  數學有嚴謹的邏輯、易用的公式,從事工業生產功德無量!但數學不是萬靈丹,除了可資「重複」的手續,人腦愧不能及外,凡涉及創造,則乏善可陳。偏偏科學界積習太深,尊奉數學若真理,須臾難離。自從電腦問世,西方命名「電子計算機」,以為智慧一算可得。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美國就有了「人工智能」之空前計劃,各界競相投入資金人力。可是智能不同於商品,第一步不知如何跨出去,第二步就無法複製出來!偏科學家們各有堅持,直到如今,數學仍是數學、智能還是智能,空無也還是空無。
  西哲萊布尼茲發現二進位數學,他曾說是得自《易經》的靈感。西人利用二進位數學設計了電腦,卻不知尚有「二分法」的作用。名稱雖不重要,但是運用之技巧,存乎一心。當人把二分法掰成數學時,「認知」的意義就喪失了,不幸,科學也盲目了。


四、立場

  欲觀察任何系統,觀察者一定有所立之場,所得之訊息,也必受限於其立場。既然如此,除非人能站在宇宙系統之外,否則只能觀察眼前,則對宇宙真實所知有限。
  主觀、客觀就是基於立場不同的定義,主觀是以觀察者一己所立之場為觀點;客觀則是主觀之外,其餘的觀點。基於所有觀念無不來自一個個主觀個體,故所有主觀之和,可謂之客觀。只是人欲瞭解客觀,端賴「主觀概念」,故對自我也應有充足之認識。
  人生最大之玄秘,即在於意識被禁錮在個體之肉體中,不論立場為何,所見、所知莫非一己。然而,人又有推己及人的靈思,在他人立場中得知尚有不同的觀念。於是,主、客觀二元世界之交錯,各種見解紛陳。若人缺乏智慧,必然不知如何選擇立場,因而主、客不分,真相不明。
  主觀者與主觀者間,其物質認知相同,精神理念常異。蓋各人感觸相背、經驗有別、概念認知不同、思維方式亦異。一個絕對主觀之人,立場、目的常隨環境而變,是團體之癌。傳統社會應付的方法,是強迫該人融入客觀環境。但當社會約束力量解體,主觀認知駕凌人權,客觀便成為物質環境之代名詞。

  諸如有人創作故事、小說,立場為己,所描述之角色、內容必係一己之見。而當他人看小說或戲劇、電影時,觀者立場亦為自我,常把主角當作己方,這就是主觀!在主觀中,己得則喜、己失則悲,一時悲喜交集,神志為迷!政客、奸商利用這種手段,令人墮入主觀迷思,然後任意操縱、予取予求。
  欲擁有明智的判斷力,必先慎選立場;有了立場,又須堅持,不可輕易改變;最後在觀察時,方能清晰透徹,以資判斷。知識分子的立場,原本是為了服務社會,即令一時未達,但也不能輕易放棄!
  總之,近世紀個人英雄主義盛行,大道為之途塞。知識本應驅除愚昧,卻不幸委身為物質文明之廣告代理,立場偏差,方向遂失!


  以上內容未經校正,謬誤必多。老朽一本初衷,不揣淺陋,就教於高明。但一知半解者請勿置喙,本書文淺意深,古今中外僅此一說,是非曲直留待後論,勿諍是幸!
7551 留言者:回歸者 [2008-01-03]
主題:求教
  先生:您好!
  先生之言如雷貫耳,小子觀後面紅耳赤,無地自容,待靜下心來,反思再三,才知老毛病又犯了。先前小子得先生開藥,剛把惰性去掉,靜下心來再讀《道德經》、《易經》以及四書,自以為已能夠理解書中所言,並自覺行文造句大有進境。前幾日小子觀其他幾位網友留言言之有物,好勝之心又起,遂尋一借口把這段時間所得獻曝。今得先生棒喝后,再觀自身留言方知所言多為拾聖賢牙慧,東拼西湊,反掩了原文之真義。“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先生“一世寒窗、廣學深耕”確非幾日所得能夠相較,小子此毛病自小生成,隱于骨髓,稍不留心就會露出來而不自知,去之不易啊。先生留言句句刺在小子癢處,小子敬服拜謝。先生既已言明,小子自當夾著尾巴做人,翹尾巴的毛病絕不敢再犯,只是人生得一良師殊為不易,小子年輕氣盛,若確屬犯其他毛病而不自知者,還請先生手下留情。
回應﹕
  夫好學者,猶子杵臼也!夫知問者,一句一答也!休看本網首頁統計人數,真正上網者,悉經超鍵接,每日約千餘人眾。問者不多,言者不贅,各自默默學習。正因如此,老朽受到激勵,不敢一日或怠焉。
  值今之世,大道沉淪,為政若商,經商如寇,人民莫非待宰羔羊!為何如斯?口號、廣告、狼嗥、獅嘯!正係「引喻失義」所致也!古人做學問,首求淨心,再經多慮,終及篤行!蓋其時「通洩管道」有限,人們尚知藏拙,因拙有藏,幼稚不彰,始得聚多匯廣也!
  老朽豈常人乎?今後來此,可問,不可自剖;一次一事,多必刪!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