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2314 留言者:蔡明昌 [2002-10-23]
主題:完善的教育體系
  朱教授您好﹕
  多謝您的指教(留言2297).想再請教一個問題,如今東亞國家中小學生普遍接受的是填鴨教育,面對的是算不完的習題,寫不完的考卷。許多人小時後對自然宇宙的好奇心和樂趣就這麼消磨無蹤。如今再看到數學公式只有倒胃口。家長的想法很簡單,逼子女用功讀書 =考高分數 =進”好”大學 =得到高薪工作 =賺很多錢。這種望子女成龍鳳的執念(建立在名利的衡量上)不知葬送多少小孩。晚輩有幸,雖過去父母亦流於一般想法,但他們也在持續成長,體會了逼小孩讀書不如引導他喜歡讀書的道理。考試制度雖可提高平均水準,卻使孩子們喪失了天真和笑顏,於是放縱於享樂的物質生活好宣洩不滿。晚輩相信一枝草,一點露與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道理。以朱教授的看法,什麼樣的教育體系才能讓孩子們樂於求知,並瞭解做人的道理﹖
  晚輩 蔡明昌 敬上
回應﹕
  難也!難也!巢之將傾,焉有完卵﹖
  孩子們的教育體系建立在成人的認知上,今日社會中一片頹風,上一代已無救藥,下一代顯然尚須磨練。任何理想的制度,都需要有理想的人來主持,今人但求物質享受,感官已經麻痺,且別談理想,連現實都是問題叢生。
  在亂世,做人唯有「獨善其身」,以備他日兼善天下。這並非悲觀,而係順應自然之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哪有三更半夜到田間幹活的道理(即令「挑燈夜戰」,效果也不高,未若蓄精養銳,待時而動也)﹖
2334 留言者:Heeroc [2002-10-28]
主題:關於載具
  朱老師的文中曾指到”載具”,例如﹕您曾提到不管是電書或傳統印刷書,這些東西只是載具,重要的是裡面的
  內容。最近忽然想到一件事,那人最重要的並不是肉體,而是思想(或是有人稱做靈魂),像是古聖先賢們的肉體
  已不在,但是他們的思想至今還是流傳千古,那們他們的肉體是否只是載具﹖
  佛教中所說的修行,是否也只是修我們的思想、靈魂、精神﹖而我們的肉體只是一附臭皮囊(載具)
回應﹕
  善哉!善哉!完全正確,能見及此,可以稱覺者矣!
  肉體只是思想的載具,靈魂則是一種介面(人常誤解每人有「一個靈魂」,其實這種觀念不確,蓋靈魂無形無質,不能分「個」,全宇宙是一整體,靈魂相當於介於生命體與精神現象間之傳媒也),以供思想(或感受之認知)與宇宙整體聯接。
  當人被感官所控制時,必然注重肉體的需求,其思想難以立足,致靈魂渺不可尋,因而只是具「行屍走肉」。修行之人,必須忽視肉體的「小我」,不斷追求精神的充實及完整。待至「我心」不存,人之認知及思想與宇宙相合,感同身受,其人即天,其天即人,是稱「天人合一」。如此,不僅「流傳千古」,且將「與天同存」矣!
  但在修行期間,宜善待載具,否則難以致遠。所謂善待載具,絕非姑息養奸,一味遷就。修者,隨時隨地糾之正之;行者,不計成敗褒貶,務實卻虛。切記,多多吸收先聖前賢所傳承之「日月精華(經典文章)」,斯必有獲益也!
2336 留言者:Heeroc [2002-10-29]
主題:關於載具-2
  其實是見到目前的科技如此驚人,故再跟朱老師一問。
  以目前的科技如此發達,若有一天複製人成功了,而人的思想與記憶能複製到這個新的身體(載器)上了。
  
  那麼我自己其實就開始矛盾了
  
  若我的舊身體出問題了,而我的新身體(原舊身體之DNA)也順利接上我原來舊身體的記憶,那麼我的舊身體到底是何物﹖
  其實您在宇宙浪子中也有提到這類問題,我所思考的是,那一天的到來時,到底是用思想認定身份,還是身體(載器)呢﹖
  因為有可能有些人不見得會繼續用自己的舊身體(載器),或許這就是您文中提到,文娃的作用之一(辨認身份)
回應﹕
  閣下謂當今的「科學發達」,其實祇限於「物質科學」。西方對「精神、思維」之認知,貧乏可憐,連「門檻」都沒摸著。就算能「複製人」,大不了是個臭皮囊,不要說人的「思維」,把所有記憶全灌進去,也未保能像個「人」。
  因為人腦的作用,並非基於「線性」的記憶,而是一種「感覺結構」。以西方的發展思路(資訊科學、心理學、語言學)來看,相去已經越來越遠。就以最簡單的「辨識系統」為例,他們都要用高速的CPU、以精密的「浮點運算」數學模式來處理!可是自然界,連細菌都具有辨識能力,難道細菌身上也有台高速電腦﹖
  西方不可能,東方未必不行,但東方人的思路,不太可能走上此一「不歸路」。因為東方人極端現實,無利可圖(不論大利、小利)的事,是不會動手的。
  就算有這一天,請放心,首先定是矽族問世,到時,這一切都已不重要了。
2371 留言者:姜江 [2002-11-06]
主題:聊聊
  1,能否用簡潔的語言為我們這些沒有出過國的人談談
    西方人的思想方法和文化與咱的差異。
  2,為何我看油畫時也很有感覺,但無法產生看國畫時
    迴腸蕩氣的心情。
  3,人是最複雜的巨系統,認識了人就等於認識了全部,
    對嗎﹖
  4,你說﹕人生夠長了,「文化生命」更是綿綿不絕。
  5,我不以為然,三萬年彈指一揮間。
回應﹕
  1,外國人各為己,自私自利,物質豐富,精神貧乏。
  2,西方思想淺顯,易懂易行,但無助深思。
  3,習慣與瞭解之別也。
  4,人只是生命體中之巨系統,文化則是生命本身。
  5,各人主觀,各自表述可也。
2372 留言者:查理王 [2002-11-06]
主題:想請老師看看
  轉貼自數位時代雙週刊2002.11.1
  Tablet PC與電子書包
  
  電子書包是一個重複而多餘的發展軌跡,我多麼害怕有些熱中於電子書包的教育官員,真的一夜之間使電子書包成為事實,我們的莘莘學子將擁有一種與世界無關的獨特設備與古怪應用,而它後來會被證明是一種明顯的浪費……
  
  採訪.撰文= 詹宏志
  
  有些新的應用產品讓你覺得潛力無窮,甚至內心震動,有些產品卻讓你莫名所以,困惑難解。在我心目中,某些人大力鼓吹(而部分政府官員也同聲附和)的「電子書包」就是我不能瞭解的應用產品,但另一個剛剛推出的平板式電腦(Tablet PC)卻讓我充滿期待。
  為什麼我看不懂電子書包﹖讓我們試試這個描述﹕如果有一種新的數位設備,它能讓書本內容顯示出來,它又能讓你跳躍式閱讀,並且可以圈注做筆記;這個設備還有不錯的儲存能力,能收錄很多本書(甚至是大部頭的工具書)的內容,又有連線能力,能隨時上網取得很多書的內容。這個描述聽起來是個好東西,但我怎麼聽都覺得這就是今天我們正在使用的電腦,我不明白它為什麼還必須弄一個新的「電子書包」﹖
  
  太小的PDA、理想化的電子書包
  可能是因為現在的電腦還太大,你要小孩卸下沈重的書包,卻又換給他們一個兩、三公斤重的全功能電腦,這當然不是太大的好意。我們是不是可以減少一些電腦的功能,把體積、重量都變少,讓它專心做一個「書包」呢﹖理論上當然可以,事實上「大」與「小」,「多」與「少」,一直是電腦發展史上最弔詭、最不可測的部分,大型電腦走了一大段路,結果殺出「個人電腦」,筆記型電腦發展了半天,竟然還有空間留給PDA,這都是極富啟發的應用發展史。
  但,如果小與輕就是答案,為什麼PDA沒有變成「讀書機」﹖理論上它也完全足夠做電子書包想做的事(它也有Avantgo的軟體與解決方案),連線能力(有線或無線)也完全沒問題。可能一個原因是它又「太小」了(功能也還沒配套齊全),就好像用手機看股市行情你覺得還好,但用它來看新聞還是「太小」了。最近的變化看起來,PDA的前途也有點不樂觀,極可能會被整合到手機裡,以後也許會變得沒有PDA這個獨立品類,它只是物種進化途中的「過渡產品」。
  也有人覺得電子書包的需求,是因為現在的電腦還太貴,對經濟弱勢者是一種不公平,而對經濟弱勢國族而言,則幾乎是一種生存威脅,充滿理想色彩的傳奇人物朱邦復先生就是其中持這種想法的人之一。他開發〈文昌一號〉讀書機,長期而言,他想的不只是電子書,而是如何利用電子書做為一種新的電腦規格,繞過Wintel帝國,用最低的價格,給中國九億經濟弱勢的農民一個消弭「數位鴻溝」的機會。電子書在這裡,是一種「超低階」電腦的概念(使價格能降低到100元美金以下)。
  但500元美金以下完整的低價電腦已經發生了,連1000元美金以下的筆記型電腦也都出現了,距離多數人消費得起的進程也不算遠。更何況九億農民當他們想要運算設備時,未必要一個和世界其他使用者格格不入的電腦,學習電腦、使用電腦,目的不就是希望變得和世界其他人一樣嗎,為什麼要給他們一種與眾不同的電腦﹖
  從很多角度看,我都傾向於相信「電子書包」是一個重複而多餘的發展軌跡,現有的電腦發展途徑裡,其實已經包含了電子書包的功能與需求。我多麼害怕有些熱中於電子書包的教育官員,真的一夜之間使電子書包成為事實,我們的莘莘學子將擁有一種與世界無關的獨特設備與古怪應用,而它後來會被證明是一種明顯的浪費。
  我為什麼說電腦現有的發展軌跡中已經包含了電子書和電子書包﹖本來我覺得電子書和電子書包的技術門檻不高,要的只是一個設計的概念,一個友善而美觀使用的介面,真正困難的是這個設備要如何普及,以及如何才能有足夠的電子型內容的來源(出版者會配合嗎)。等到最近有機會看到Tablet PC的某些功能之後,我真覺得電子書包的某些條件,已經自然而然地包含在裡頭了。
  Tablet PC是微軟比爾.蓋茲的鼓吹,施振榮(當然還有其他開發者)熱情投入的構想,他們原來想的極可能不是電子書。它把電腦的使用重心從鍵盤轉到一個觸控式的螢幕之上,讓Input和Output units全在同一個位置,使用者更容易用直覺的方式來操控電腦。微軟開發了一種對應於Tablet PC新型電腦的作業系統,使它具備有若干直覺使用的功能,譬如拿觸控筆在螢幕上做中文輸入,或者畫圖、筆記或圈注,而螢幕也能橫直自由轉動,讓你從任何方向都可觀看。
  開發者的策略目前看來是想在筆記型電腦裡分出一塊市場,它和筆記型電腦基本的應用相同(帶著走,加上連線能力),但更小更簡單(宏碁設計的Tablet PC帶有鍵盤,優派的設計則只有一塊螢幕),透過觸控螢幕的直覺反應,目標是針對學習電腦還有困難的商業人士,目前的價格還不便宜,約要2500元美金。
  當我們試著把PDF檔案的書本放在Tablet PC上閱讀,尤其是把螢幕豎起來閱讀的時候,真的,我必須說,這是我看過最可以接受的電子書模樣(雖然Tablet PC並不是為電子書而生,電子書所需要的特別介面還沒有開發),我真的覺得除了柔軟紙張式的電子油墨外,其他讀書機可以不必費力氣了。
  
  紙電分流或紙電同流
  但我們需要電子書嗎﹖出於一種出身紙本書編輯的偏見,我有一點排斥和抗拒,並疑心電子書讀的會是「另一些書」,尤其那些特別為讀書機而寫的書,而不是把原有的紙本書重複放上讀書機。這個想法,使我採取了一種也許可以稱為「紙電分流」的出版策略。也就是說,凡是出為紙本的書,我們就不特別重視它的電子露出,而在網路上或其他電子閱讀上,我們卻生產無數的原生內容,包括我那個有名的失敗《明日報》。
  最近陸陸續續一些線索卻使我慢慢相信,也許把紙本出版多一個電子型式不是壞事,而人們也真的可能接受。在英國以出版電子遊戲類雜誌的出版團體Future Network,他們的代表告訴我,他們出於嘗試,在網路上把雜誌的PDF檔案放著,讀者想購買電子版可以獨立購買(價錢和紙本一樣),一段時間之後,購買電子版的讀者竟然佔到總量的10%(一個很驚人的比例),他們也感到吃驚。他們說,分析讀者的組成,有的人是因為在海外,紙本書取得不易;有的則是年輕人或工程師,他們很習慣用螢幕閱讀;有些則是機構,他們覺得便於存檔,也不佔空間,又能多人分享。看來就算從短期看,紙本書的電子版也有一定的需求與價值。
回應﹕
  第2351則留言即係針對此文,此類言論「史不絕書」也。看看就知道,司馬昭之心,利之所在。各人立場、目標不同,所見自必各異(請見2351則答言)。
  在台灣,十餘年前,老朽曾與一些高科技新貴交手,結果「大敗而隱」(詳見老朽自傳)。理由無他,「知識分子」眼中只有自己(十年寒窗的成就感,外加手握上方寶劍的優越感),只要自己買得起,管別人作啥﹖如今世上人人口喊「世界村」,有幾個人把「國家民族」放在心中﹖又有幾個人把月入一百美金以下的人當作「人」看了﹖
  老朽確是「理想主義者」,在拜金的世界,一般人的理想是「名利雙收」。老朽之所以不願涉及「電書推廣」,就是為了避免把理想混淆了。老朽有百般信心,只要立場、目標正確,恒心加意志,在這個風狂雨暴的亂世中,蓮荷滿池一定照樣飄香十里的!
  再引《莊子》逍遙篇(老朽讀書有限,所知不多)﹕「適莽蒼者,三食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
  (沈補)九億農民網讓農民學電腦,是癡人說夢也。農民想都沒有想過,也不在乎是不是變得和世界其他人一樣,他們只希望負擔得起兒女的學費。
2374 留言者: [2002-11-06]
主題:看#2371 有感
  其實,有彼多東西想說,但說了又恐天下大亂,唉!
  一如此問題,西方文化(歐美文化)實是一種特種戰士的文化,要求是﹕能在最艱難的環境下生存,每個人都要能獨立作戰,故破壞力十分強。但那又如何﹖不但使其他人難以生存,而且亦會在關鍵時刻出現嚴重的致命傷。
  但說了又如何﹖
回應﹕
  正是,中華文化光明正大,如果後人不知珍惜,勢將與馬雅文化同隱也!
  老朽等不才,正努力打造漢文化平台中,數年後當見「淝水」一戰也!
2381 留言者:感恩 [2002-11-07]
主題:觀2372則的感想
  先聲明自己不是一個理路清晰,有智慧的人,但看了2372則,以及這些年上朱先生網站,心中覺得實在有感覺要抒發,所以只能以感想代替分析。在以往,是壓根沒想過「文化」這件事的,因為說真的,成長的過程中沒人提這件事,也沒有人在乎這件事,但是在這裡,慢慢地體會到一點點文化與我們的關係,和它的重要。
  這個世界並不缺少比爾蓋滋,但會因為有朱邦復而變得可愛、有人性的光,也許就因為大家從小都缺乏「文化」的養份,以致於今天面對一個發明設計,完全感受不到它背後更可貴的層面,只會在較外圍的層面比酷、比炫,我認為這一份宏觀想要幫助他人的心,才是真酷!真炫!(沒有拍馬屁的意思!)
  做生意,賺錢是應該的,但當生命中的一切都用錢來衡量時,那好可悲呢!
  第一次這樣發表感言,雖然不習慣,但句句出自內心。祝您和學生們都能一直這樣開朗!快樂!健康!
回應﹕
  好極了,閣下「有感覺要抒發」,足證很多網友有同感。的確,「文化」不是兩個字,而是活生生的生命流!「少年老朽的煩惱」是父親的「文化教育」課,待過了中年,經過了巴西嬉皮的洗禮,老朽這才恍然大悟﹕「人的生命不僅僅是肉體而已」!人體食飽衣暖之餘,人心也要呼吸、也要食物、也要溫暖!而這就是「文化」!
  可憐當今的炎黃子孫!自從「五四革命」革了老祖宗,中華文化式微,中國人還剩下什麼﹖思想觀念淡如晨霧!倫理道德消失無蹤!社會上只見到貪淫掠奪、權利財氣!家庭破產了!國家不認了!祖宗不親了!民族盪然了!遍地是眼望鈔票、心向美國的小黃人!
  為什麼我們這一些「沉默的中國人」不能表達一些意見呢﹖老讓那些唯利是圖的變種夸夸其談﹖其實,老朽倒不擔心,因為隨著時日之逝,老朽等「黃武士」,一天比一天威風、壯大!待「大化大軍」誓師之日,必將邀請各網友,共襄盛舉,來此渴飲飢餐!
2386 留言者:姜江 [2002-11-09]
主題:謙虛
  我生在紅旗下,長在新中國,自幼讀毛主席的書,知道矛盾論和實踐論。
  中小學期間有幸研習過中醫,但因考分高被北京鋼鐵學院錄取,未能按父母
  意願就讀中醫學院。
  大學期間經心研習西方科技之余,習讀了西方哲學,以探索人生哲理,但是
  卻進入了思維怪圈。
  大學畢業至今二十餘年了,我先從詩歌辭賦入手,同時習讀莊子,倍感親切。
  此後略讀四書五經,易經用功最多,近期又由卑孔轉為尊孔,細研論語。只是
  未曾完整學習佛經,但是中國文化是儒道釋三位一體,佛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
  也不乏應用。人生有得有失,我現在財官父子兄得分很低,只剩下氣了,很輕,站在您的肩上壓不壞您。
  我很喜歡牛頓和愛因斯坦,大學畢業後發了個宏願,想建立一個體系,探索非物質世界的運動規律。幾經更名,現暫定為【基因動力學】。
  書是一定要讀的,事也是要做的。真理一定是很簡潔的,易行的,我希望有人
  發現他並展現給世人。
回應﹕
  真理需要終生承諾、全力追求,與「得到否」沒有關聯。人有了志向,篤行之﹕「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就已經站在高峰上、超越很多肩膀了!
2399 留言者:David [2002-11-12]
主題:新聞組論壇問題
  (註﹕原文請見網友論壇。)
回應﹕
  (原留言中附一「新聞組論壇內容」,因過長,移到「技術交流欄」)。
  1,如果人各站在「自己的立場」,任何問題,必然會有「六十億意見」。
  2,如果沒有「方向、目標」,一箭射了出去,誰能說「它」是對是錯﹖
  3,中華只是一個「專用代名詞」,是一個國家。由於每個人生長的環境、教育的
    啟蒙、生活的遭遇不同,就對其「國」其「家」,產了不同的認知。從遠古至
    當今,從今天到未來,不論在「天堂、地獄、世界村、現實界」,只要是人,
    只要人「各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不論對何事,永遠如此(本網一再強調﹕人
    愛的是自己,唯有「自己的立場大小」不同而已。有人站在「神經末梢」的聯
    結處,那是某人的「我」;有站在「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的」立場,那是眾生
    的「我」;有人站在「國家民族、傳統文化」的立場,那是社會的「我」;也
    有人站在「千秋萬世、宇宙真實」的立場,那才叫「大我」)。
  4,只有艱辛之路,才能考驗「大道之行」。百年不過一瞬間,生命體之外尚有精
    神境界,不能「上路」者,當然只看得到眼前的風光,怎知其他﹖讓這些人忙
    於攀附阿諛,讓他們生生世世輪迴在柴米油鹽、大利小利、電腦軟硬之中,正
    好留些空間給有志追求宇宙真實的人,由愛中華(大家的)做起!(想想,多
    可怕﹕一大堆唯利是圖的人閑著無聊,到本網來淘金!更何況,原本清淨的光
    明大道上,蒼蠅滿天飛!爭什麼﹖上路要緊!)

  另外,任何人要書,如果經濟情況不理想,不妨明言,老朽當盡力而為。
  該書即將寄上,正計劃將教學資料錄成光碟,但將視各檔下載統計數量而定。
2402 留言者:小子 [2002-11-14]
主題:中華文化與世界其他文化之不同--------特別重視人的品德
  朱老師你好﹕
  個人覺得全世界各種文化之中,只有中華文化會把人的品德看成是最重要的事。我並非覺得其他文化不重視品德,而是相對於中華文化而言,其他文化可能普遍的情形主要以外在成就來衡量一個人,而把個人的品德放在比較次要的地位。世界上的大部份文化是以成敗來論英雄,主要重視個人之英雄主義,所謂的成者為王,敗者為寇。此點相當顯而易見,歐美文化自古以來相信叢林法則,以武力爭勝負,贏家通吃。個人認為中國的鄰國日本應該也與歐美同類。中國則不同,中國人自古以來就認為憑藉武力(殺戮)去征服別人並不代表自己多成功,而是認為處世之道應以德服人。此是個人覺得中華文化所可貴之處,可說是世界文明之寶。像中國人所極推崇的”聖人”一詞,在世界各文化之中好像找不到同樣意思的詞。以上是個人一點淺薄的看法。
  
  另外,個人因為現在經濟狀況比較差,又想要能早日進一步領會先生的理論思想,因此想要向先生求取《智慧學九論》與《宇宙浪子》二書,希望不會造成先生太多困擾。在此先向先生致上謝意。
回應﹕
  本網曾多次分析,此乃「農業文明」與「狩獵文明」之別也。農業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順四時而生存,狩獵者隨時可能變成被獵物,常須以武力自保。今之「亂世」,人人被獵,正是曙光初露前的黑暗,當人殺得手軟、爭得頭痛、玩得發膩時,必然要找個平安地。屆時,社會制度,生存方式又將重新洗牌也!
  文化是動態的變化,文明是靜態的結果,人類社會因以形成,過程也。
  《宇宙浪子》將送上(九論之書已送完,請由網上下載之),不必介意。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