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 90 留言者:子良 [2000-03-22] |
主題: 本人早時已經讀過"易理探微" ,但對於京房八宮中之"第七卦"不能理解,例如天宮"第六卦"為"火地晉","第七卦"不是應該為"火山旅"嗎﹖原以為只是一時之誤,但見近日所出?{之html 版亦如是,所以希望先生指導。 |
回應﹕ 京房八宮有一定的算法,是以各宮主卦的第一爻開始,陰陽互變,逐漸而上,至第五爻後折而向下,至下卦而全變之。是以乾宮第五卦山地剝,是一至五爻皆變的結果。第六卦折為四爻變,故為火地晉,再折已至下卦,全變回歸於乾,是火天大有。 遺憾的是,當我寫《易理探微》一書時,在第三篇第四節表七中,不知為何,把卦七的「皆變」兩字寫成「2變」。後讀者來信指正,我也去函時報出版改之,由於銷量不佳,還來不及再版,我已來港。既蒙重詢,自當詳告之,否則易之不易,其天意乎﹖ 我生平所涉過雜,但時間精力有限,忙碌不堪。初見易理蒙塵,特挺身而出。待出書之後,始知社會上迷漫著一股「遇事求神占卜,成敗悉歸天命」之風,我才領悟是自己多事了。而今全神貫注在文化工程上,心不由己,待七十退休之後,再與各位談易吧! |
#舊 98 留言者:聖誡 [2000-04-18] |
主題: 請問C語言中文化,跟中文c是否一樣的意思,而目前進庋如何﹖而C可中文化,是否VB也可中文化(指用在中文2000上﹚朱大師中文電腦最終埋念是否是以(漢字概念為其中心﹚而設計出的電腦,可否略解釋與現今的電腦有何不同處﹖不知目前的手寫輸入法可否用在中文2000上﹖不知是否可辦雜誌或(研討會﹚等的刊物﹖增加對朱大師理念的了解與傳承﹖ |
回應﹕ 1,C語言中文化只是暫行的方案,也就是中文C.由於本計劃是與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合作,本人只負責中文字庫的工作,進度在他們的控制中。 2,照理各種程式語言都可以中文化,希望這些工作未來由中國人完成之。 3,本人的中文電腦理念,是將「漢字基因」設計成「理解中樞」,電腦將只是一種輕巧簡單之「人機介面」,可用語音、文字與人溝通。至於當前的PC,未來功能將更強大,屬於一種資源共享的「專家工具」,一般人只要透過人機介面,在集成網絡上使用即可。唯限於客觀因素,天道好還,一切急不得也。 4,手寫輸入可用在中文2000上,語音亦可。 5,謝謝,雜誌是種通俗媒體,必須配合社會大眾的需求,否則不易竟功。本人的理念與現今社會價值觀有很大的落差,要待十年以後,當一切計劃實現(如果老天垂佑﹚時,人們自必能領略其中奧妙。 賢者有此問,當為有心人,「疾風知勁草」,一個大時代的脈動,必係許多英豪共 同的力量。自然有自然的法則,道法自然,無須強求。 人生成敗宛若雲煙,理念之執著才是真實。他人之了解與否,猶如罡風,風變雲移 ,移之而不散,終能普降甘霖也。既為眾生服務,當待眾生之緣熟,本人歷此亂世,無 非荒原上野草一株,二十餘載堅挺未仆,無愧於天地,足矣。 |
#舊 112 留言者:小道 [2000-04-30] |
主題: 朱先生常談到易經太極陰陽等的理論與應用,能否也談談(或出書﹚中國另一塊寶河圖、洛書的意義與奧秘﹖ |
回應﹕ 不論中國外國,在歷史上都曾有過一些傳說,昧於當代之知識,有些瑰寶過於先進,難以發揚光大;也有些糟粕,以訛傳訛,真假不分。「河圖洛書」屬於後者,由於易理虛玄,易辭博大精深,而易占又若無似有,前人必須穿鑿而附會之,是有此說。 查河圖洛書,不過九個數目字繞圓陣的排列圖形,取其一數(5﹚居中,正好餘下八數,作為八卦之序列,如斯而已。由於八數可分兩類,相對者皆積為十,其排列組合有各種變化,習易者把玩簡單的數學魔術,頗能混淆視聽,將易理推向玄境,不可取也。 |
#舊 114 留言者:重華 [2000-05-05] |
主題: 我覺得"蒼頡"這個名字不如原名"倉頡" 好,原因只有一個:不好看!不管任何其他因素,就單從圖形賣相而言,"蒼"字看起來就沒有"倉"好. 再者,"倉頡"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詞,兩字要組合在一起才有意義,但是"蒼頡" 組合一起乍看看不出任何特殊涵義,直覺反應是寫錯字!我比較喜歡"倉頡"這個名稱,希望能不要改!而且我認識很多人都是從倉頡輸入法而對造字老祖倉頡產生或加強印象的.建議朱先生不必因個人一己心態之轉變而將"倉頡"更名,畢竟"倉頡"已經陪我們走了二十多年!又"蒼"有"蒼老"之感,雖然合於你朱先生本人的心境,但是我們年輕晚輩用起這蒼蒼的東西來,感覺還是怪怪的,不大對味!還是倉頡原名好,又漂亮又簡潔又有涵養,也有民族的自尊與驕傲! |
回應﹕ 史記名「倉頡」,漢書藝文誌則作「蒼頡」,兩字古時相通。至於誰較漂亮,我看一個鼻子長,一個眼睛小,都差不多。宇宙在進化中,隨時間及應用的需要,重訂倉頡自有其必要。正名為求方便,否則一家兄弟都叫倉頡,怕連做父母的都受不了。 說到這裏,記得我上次講了不少「捨得」,因為只有先「捨」,才有後「得」。中文用字之妙,無與倫比,「倫比」是指「人侖著(繞著圓形、全方位﹚比較」。我們希望輸入方法越容易越好,那什麼又叫「容易」呢﹖答﹕「能容納各種變易者」。世事恒變,人要心胸開闊,才能多容廣納。只有如此,人才能面對恒變的世事,是稱「容易」。 什麼名字不重要,「容易」就好。這次編碼,完全出自沈紅蓮一人之手,工程浩大,建樹良多。因為她頭上有髮,所以在倉字頭上加了些筆畫,斯為容易。 |
#舊 129 留言者: [2000-05-14] |
主題: 先生云﹕習易者當知,易卦「六爻」可斷天機,內三爻為始、為體,相當於點、線、面,等於是文字之本體﹕字碼、字序、字辨;外三爻為止、為用,亦即文字之應用﹕字形、字音、字義。1* "始、止"何謂﹖2* 文字之本體應用似乎說反了﹖先生又云﹕拼音文字僅具音、義,中文因有形......是以少數文字即可代表無限事物。其所增加者,是稱「抽象思維」...這就是生機﹖謝謝。 |
回應﹕ 1,數字有三項功能,計數、排序、分類。六爻是二、三分類之和,代表了人之「認知」二元(在基因之約中介紹過﹚,及結構三元。六爻排序時,是從下到上,由「天地人」三才分別代表認知之「主觀、客觀」二元。主觀為己,是內三爻,客觀是環境屬外三爻。由這些條件的排列組合,正是天、人變化之總數。再利用時、空係數,生剋吉凶,即為「天機」。故人世「始」於己,「止」於環境。 2,人生萬事萬物不可偏執,是稱「容」、「易」。體、用相循,端視立場而定。從認知立場,人始於認知點,由點而線,由線而面。既已認知,止於其用,形屬視覺,為「生存」(植物之光合作用﹚之本,理性也;音為聽覺,是「生殖」功能之廣播媒介,故云感性;義是「心覺」乃「生活」之昇華,可謂之神性。 然亦可由寫字之立場看,認知後,以點線面表達之(從音波講,即量、頻、相﹚。由於簡體字為求方便,是從寫字的立場下手,以簡單之點線面為「體」。其結果是「體」簡化了,「認識」的排列組合數不足,導致文字表達效率降低。如以點線面為體,當知複雜之效用較大。然過猶不及,擇其中可也。 3,正三角形代表力量的均衡,以尖頂為立場,力量由寬底歸納至一。底之立場,分析之﹕底為萬,頂是一。任何形都可視為「一」點,或為「萬」點所成。 人生由無知而有知,是一至萬之發展過程;再由知而精,精而融,融後圓,是稱圓融(圓之中心為一,從中心至邊沿皆等距﹚。初為分析,終為歸納,人生如此,宇宙如此,為學之道亦然也。 分析、歸納相輔相成,始稱「生機」。蓋宇宙「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萬事萬物由合而分、分而合,永無止盡。「少」與「多」、「有限」與「無限」之間,必有一定之組合機制,否則難成一體。拼音文亦有其「少」,少到只有「字母」,等於非天即地。漢字不然,由簡而繁,層層變化,最低層稱之「基因」,其上稱「字根」,成字之後,再上為「常識」、「義理」、「境界」… |
#舊 137 留言者: [2000-05-17] |
主題: 感謝先生示以生機之理。能否談談河圖之趣﹖ |
回應﹕ 數日前已詳答之,請參考。人類智慧古今無別,知識則精進神速。「智慧」宛若「導體」,「知識」則似「電流」,古人導體已具,但電流不足,難以判斷一些玄秘現象。今人電流強旺,但導線細弱,建議多強化自身的智慧,令導線管徑增加,少沾染一些無益的電場,免得「得不償失」也。(下手方法為詳讀經典之大義,思想自通。﹚ |
#舊 141 留言者:趙里昱 [2000-05-20] |
主題: 現在臺灣用的拼音字母––注音符號,是設計給中國國語普通話用的,很多閩南語的音都不能夠用這組拼音文字來注音,於是,進行閩南語拼音工作的人設計了一套補助注音符號,是專給閩南話和客家話語音記錄用的。統一碼普遍被人們認為是全球電腦世界未來將通用的文字碼。 |
回應﹕ 有些事表面看來簡單,事實不然。未來似乎尚未來,但若知時間的真相,當知未來在過去的因果中已然確定。科學也是一種「預言」,由於已知「物理、物性」,在事件之初,就能知道四季的消長,日蝕、月蝕的發生,以及用多少力可以作多少功。 只是當今的科學尚不能理解「人理、人性」,所以不能對「人間世」作出有效的判斷。何也﹖人因「私心、私慾」,總想以「主觀」去影響「客觀」,是「以一敵萬」也。「客觀」是所有「主觀」的總和,是故眾勝於私,滿足眾私,始為「天道」。 世界上「語系」成千,「音別」上萬,「字形」常變,「字碼」難統。作為一種小眾工具,事事可行,若要成功於一時,譁眾取寵可矣。但是要問到未來,首先立場要清楚,是圖己利﹖抑或為千秋萬世謀﹖前者此路不通,蓋「因果」已定,有私就不可能得公;後者難度極高,必須先苦心志,下狠工,非得學貫古今、道通天人才行。 本人能做、想做、待做的事,多得不可勝數,卻在一個「字庫」上,為節省區區的空間及速度,下了二十來年的功夫。為什麼﹖一以致萬,道可通玄也。因果就是一因一果、一果一因,相生相循。若一件事不能「止於至善」,惡因又種矣!而在不斷盡心努力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自己能力道行大進,是私泯公現,善因善果也。 我們的下一步,將完成世界字庫,以及漢字理解系統,其時,漢字將有碼即有字,有字就有音、義。理解後就能「動靜相生,因果互成」,預計一年完工。本人將收網轉戰多媒體,把傳統之文化、思想、習俗,用文學、藝術、音樂的形式,將文字、圖形、音效與各種媒體結合成為一體,讓機器也能溶入文化,「人、機」始能共存共榮。 試問﹕「拼音符號在哪裏﹖統一碼又在哪裏」﹖ |
#舊 142 留言者:林一鳴 [2000-05-20] |
主題: 我沒見過朱先生。我只是一個平凡的大學生。與先生結緣於一次書店中。從《易理探微》的序言中。領略中文表達之新意。之後從《智慧之旅》中。更見何謂有血肉之生命實踐。吾極同意肉體生命之外,另有精神生命。此生命可由群體所共享,及於當代及後代。或許無緣面見先生之當面,但精神上將奉先生為導師。希望得到些許的指導,也對先生長期的奮鬥給予最深的祝福! |
回應﹕ 人生短暫,限於機緣及悟性,很多人到得中年(絕大多數人至死不悟﹚,過了「生理」之災、情兩關,才能感受到「精神生命」的存在(因果﹚。不幸,這時權關、名關正是「精神」生活的變體,人若不察,又陷入牢籠矣。老了,稍有所得,就愐懷夕陽,一切都捨不得,是稱貪關。所謂「老小,老小」,人又回到幼小時節,唯物是問了。 因此,就如百煉金剛一般,人需要磨練,而且要憬悟––有災才有福」(禍福相依﹚,兒時能渡過最好。情關更是要過,否則這根軟軟綿綿的「繩子」,將會纏繞終生(西方只有好色與否的哲學家,很少超脫的聖賢,蓋文化不夠久遠,情關尚未過也﹚。 宇宙是個能量場,能量有「位能」與「動能」兩種形式,相互影響而存在。物質是「電場」「聚集」在結構中呈現的結果,故有「座標位置」及「能量性質」,佔有空間,限於時間。精神則相當於電磁波,貫通宇宙為一體,空間無限,時間延續。 人相當於一個「微宇宙」,感官是因應物理性質的偵測器,以利空間的佔有。因此,感官之受物性吸引,是絕對不可能避免的。如果人只把「我」當作肉體生命的代表,以「享受」(其實只是「辨識」﹚物性為職志,自然就是個標準的「電路器」。 就算是具電路器,也有電磁作用,只是作用強弱有別。當能量變化時,E=MC2,時空的響應及於宇宙全體,是為「精神」。故精神恒動,與宇宙進化同存。 再由漢字基因來看,物字=牛+勿﹕古人計數以牽牛為始,勿為古之「旗」字,以之象徵有數、形、質、體者。質字=斤斤+貝﹕以斤兩計貝,象徵實在實有者。精字=米+青﹕細擇的好(青=草木及天之本色﹚米,引申專一,本、靈,物之純粹者。神字=示+申﹕示之以引申出一切,象徵氣勢,注意力,系統最高態,主宰。 理論是人生體驗的歸納,再經印證,就是宇宙進化的真實。但人受感官所惑,災、情關不過,陷溺其中,何苦另闢蹊徑(災情慘重最好﹚﹖人只有在認知了「夢幻泡影」後,探索真實,努力擺脫感官控制(是真自由也﹚,多多吸收古往今來的各種精神訊息,充實一己的能量場。待思想圓融,電路無阻,電磁波無遠弗屆,就是「精神生命」。 |
#舊 149 留言者:呂亦坤 [2000-05-25] |
主題: 朱老師: 十年前我買了大師寫的《組合語言的藝術》, 驚為天書, 茅塞頓開; 在此謝過。 可惜之後看不到大師的技術著作。 想請教大師一些技術問題﹕ 1,西方大專教育極推崇物件導向(OOP)程式設計(語言), 傾向於取消學習組合語言, 這值得效法嗎? C 是否一無是處呢? 拜讀大師的《多媒體劇作導論》 , 有些疑問﹕ 2,未知此書(完成後)會公開發售嗎﹖ 3,據大師云, 此為講義, 未知會否有相關的公開講座呢? 如果只作內部培訓用, 是否有點可惜呢? 又是否可以發表多一些3D動畫與資料結構的技術細節呢(或以 專書論述)? 呂亦坤上 |
回應﹕ 技術源自於觀念,有了正確的觀念,由「動機、立場、目的」即可得到技術。 1,西人觀念的動機為「謀利」,立場以「自我為中心」,目的是「超越他人」。在下則是﹕「解決問題、以天下蒼生為準、超越時空」。若為私利,教學只是一種謀生方法,即令某人有「發財」的絕技,也不可能以之教導別人(因此電腦界「第一流」精英都開公司上市去了﹚。 組合語言精簡至極,效率強大,變化無盡,要手腦並用才能有成。在當今「速成工效」的價值觀下,時間精力投資給自己都嫌不足,誰能教﹖誰願教﹖大腦本為一種解決「問題」的機構,當人賺錢賺翻了天,人的問題便集中在如何享受上,當然判斷方式必為「自己越方便越好」。 這是宇宙的大目標,故萬事萬物都遵循「盛極必衰,衰極必盛」的金科玉律。盛者(少數﹚之衰,即肇因於各自為己,力量消散。只是,由衰而盛尚須看衰者(絕大多數﹚是否能為他人謀、團結眾力而定。 C 是盛者的「黃金權杖」,組合語言則是窮人的「鋤頭鐮刀」,不能相提並論。 2,《多媒體劇作導論》既已在網上公開,等於出書了。至於提供細節,則有難處。本人以往為一介草民,為天下謀的結果,是連生存都難以為繼,所以只能發表理論。書既出,任憑有緣,但多年以來,乏人採信,奈何﹖現今本人身負「上市公司」的成敗小責,技術已經開發出來,當屬公司財產,再散之於眾,是失職也。為私固不應該,為公又窒礙難行,人生處此灰色地帶,是「不容易」也。 但從「中庸之道」的立場,倒也頗「容易」。先發展技術及產品,為投資的公司謀利後,該書中之「觀念」才能廣為傳播,「信」者必眾(如C 然﹚,最後眾人始得利也。嗟乎!世上有眼光者已不多矣,有眼光又得機緣者更如鳳毛鱗角。何也﹖宇宙雅不欲毀滅過速也!否則,集天下英才於一爐,與核子反應堆有何分別﹖! |
#舊 152 留言者:晚輩 [2000-05-27] |
主題: 朱先生您好﹕晚輩有幾個問題請教﹕1,在讀完智慧學九論之後,發覺此種系統概念學是極具效率的思考模式,請問要如何培養此一模式﹖2,先生於智慧之旅中提到抓主題的方法,而在留言區之中亦曾說到先生是以看電影的方式培養學生抓主題,那麼先生如何知道自己所抓的主題是否正確﹖3,宇宙浪子中,先生以小說的方式說明追求智慧者的種種考驗,以及過關的方法。請問以宇宙規律的觀點,為何會有此現象﹖ |
回應﹕ 1,宇宙演化的模式,是基於「恒動」的能量變化。變化的模式,可謂之「機能」。而機能的取捨,則依循「用(作用力與反作用力﹚與不用(空無﹚」,以決定持續或終止。這個準則於人亦然,人之功能來自各組織器官之配合;各器官決定於細胞之機能強弱;細胞則全賴血液、氧氣的供應。當「用」之際,能量消耗大,血液補充勤而快;如若「不用」,則細胞大可「養尊處優」,久而久之,退化消失,無影無蹤矣! 人甫生,大腦的神經細胞數目已經確定,成長只負責神經原的聯接(即為學習﹚。而聯接的效率,以幼年期最高(君不見幼犢甫生,即掙扎站起,否則如何求生﹚,至青春期(花不鮮、蜂不至也﹚,性徵發展蔚為「主流」,大腦學習即遲緩下來。中年忙於謀生(結果矣,家累﹚,傾向於「實務」。及後,來日無多,人貪戀黃昏晚霞,已屬廢物。可見大自然從來沒有打算「用人」,所「用」者,只是將人視為「細胞」而已。 然而在恒動的過程中,人腦可以積累一些「資訊」。由涓涓點滴開始,百萬年來,匯流成海,是為「如來、未來」。既知如此,若將「細胞」視為「個人」,「此細胞 組成的整體,必然是高於「人」的「﹖」。假定「﹖」為「天」,人能知之,是「心(腦只負責記憶,尚須血液驅動之,兩者共稱曰心,非心臟也﹚」之功也。 故培養思維模式,須由教育方式著手,先教人以「常識」(人與人的關係,人與事的關係,人與環境的關係﹚,再培養人之目的方向(人生、社會問題的癥結所在,以及自我主觀及客觀環境的依存條件﹚,最後才授以解決問題的方法。 2,既為「主題(主字=、+王。、=象燈火之形,使明也;王=貫穿三才者。「主字」指能使人全明者。題字=是+頁。是字﹕日+正(或曰日之止﹚,恰好也;頁為古之「頭」字,最重要者。故「主題」是指﹕重要且能使人明者,可用作綱領之標示者﹚」,當知其為「一」,用之以「提」「萬」有者。 蓋人之記憶力有限,而發生的事物無窮(由上網可知,沒有「搜尋器」,資訊將如大海撈針;即令有了工具,但未及於主題,仍然浪費時間﹚,必須有一簡捷的方法,寓萬於一(此法即為歸納,納須彌於芥子﹚。設若得一而不得其萬,則無「主」亦非「題」。 是以隨時逢事即歸納,歸納後立即印證,常「用」大腦,訓練成良好的習慣,自知「主題」是否正確。而正確者,記一即可,知一可得萬。果如此,以簡馭繁,大腦之功能必將超人萬等也。以看電影為例,若見歸納之主題即知電影之內容,是稱「正確」。 3,此同於第一答。君知「浪子」之心矣,人之堡壘難攻,正如「細胞」不可以「語志」。然宇宙進化不止,層次漸升,人必非其終站。洪水流經河道,「思維」藉資訊傳播,宇宙能量豈僅是電磁波而已哉﹖ 老朽生而為「人」,既知「人」離善美甚遠,又知人非未來之「主題」。「棄暗投明」可乎﹖「抱殘守缺」能否﹖難!難!難!難於「不二」,是名「不二」。一己之不二是一,世上尚有萬人求二,是不得不以「未來」示之,亦教以「不二法門」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