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9775 留言者:網主 [2010-03-02]
告網友:
  每日一得 2010年3月2日 星期二 室溫25度 濕度77% 昨日薄晴

漢字字庫(上)

  中文字庫本係老朽本行,但因生性疏懶,投身IT事業純屬意外;更基於老朽不屑名利之態度,與時賢極難合拍,以致無法為眾同樂。如今,老朽已決定「真退」,回首當年,無非一夢。只是,此夢方殷,夢中遺珠處處,雖無礙於一己得失,寶氣珠光,卻有助後進於萬一。
  緣漢字字庫不僅是一個IT產品,抑且為一特殊之觀念、技術,能將資料結構與程式流程合而為一,化不可能為可能。蓋其中理念為:精簡介面因素,結合必要條件,組成最終需求。老朽據以發現漢字基因,沈子因之晉登資訊科技之殿堂,從而獨力設計中文自然語言,是有小杏子之問世焉。
  蓋當今數千萬電腦程式師,無不攀援於數學之葛籐、行走於邏輯之蔓草間,以期從無盡之叢榛中,窮覓而得有限的果實。如斯好有一比,教育為培養IT人材,大專院校無不卯足全力,授學子以十八般武藝。如今,為了設計美食,強令博士下廚房,炒出來的菜餚,其份量精準,卻是難以下嚥!
  夫電腦也者,新時代之「菜鳥」,甫及問世即受社會大眾青睞。從業者功成名就之餘,無不意興風發,完全忽略了電腦真正的價值與意義。此與歷史情節不謀而合,在任何時代的動亂下,群雄並起,一一割地稱霸。然而,天道好還,最終得天下者必係有利於蒼生之共主,是謂早起的蟲兒被鳥吃也。
  技術、產品皆係一時之紅樓,遲早夢醒黃梁;唯觀念之能量鉅大,以本字庫之設計方式,天下資訊一網可羅(本室另有「動態資料庫」,亦係本技術延伸)。是以,字庫可棄而技術無窮;技術可棄而觀念無價!有識者不妨一試,崑崙山上有玉,但採玉需有見識,否則一場幻象也!

  現代人生活安泰,養尊處優,不知資源之珍貴,浪費成習。是故豪富之家,奢難過三代;清貧寒士,儉能繼百年!字庫之價值,在於精簡,充份利用空間時間之特性,得納彌於芥子。老朽斤斤計較、銖銖節省,其結果,悟出易理陰陽兩儀及三才結構之道,遂以之分析漢字,赫然見及基因在焉!
  於蒼頡字母起,已知漢字獨體之字形不過數千,再與字身相配,其組合可達千萬。而字形之基礎為筆劃,有橫直斜捺勾點,若設計成為電腦參數,每一筆劃座值至少須四個字元,x1y1,x2y2。平均以每字十二劃計,僅五千獨體字即須240kb,再加字首,至少300kb。
  問題不在300kb有多少,而在於設計者有無「認真」之意識。苟能認真,每一字元之節省,都代表了「為人做事」之心態,以及對自己人生之尊重。當然,要混碗飯吃,300GB也不算什麼。於是,最無效率的「高」階程式語言大行其道,視窗一開機,就得枯等兩分鐘!全世界浪費20座原子能發電廠!
  老朽發覺,電腦用字顯示最多是在屏幕上,平均十六平方(點)已足。而定碼時,每字元相當於256點,若改用16點,則只須四個位元(如果要大字,不論多大,只要有足夠的空間,放大即可)。這一來,x1y1之座標位只要一個字元就夠了!這表示說,300kb可以省下一半,只要150kb。

  夠節省了嗎?不夠!「用心」要用到極處,否則不如不用!還有什麼可省?人在「動腦」時,思想最可貴,因為,上蒼賦與人一個「大腦」,絕對不是頂在脖子上給人看的(其實,想看也看不到)!如果不用,久而久之,便癱化為膿,除了感官所賦的吃喝玩樂,所下的也只有吃喝玩樂了!
  怎麼省?老朽一再思考,又發現一個道理:「規矩者,其形之天圓地方也」,也就是說,舉凡在普天之下,在一定之矩形空間中,其變化如一!接著,老朽再分析漢字,其各種筆劃,百分之百可以在一個「矩形區」之內完成!更重要的,是字形不論大小,其矩形之比值永遠一致!
  如此一來,五千個獨體字相當於10kb的空間!又節省了15倍!不過,說來容易,真要將這10kb的資料,一一用程式去「畫」,那個程式起碼會超過10mb!這一來,記憶空間更大了,且要寫10mb的程式,十個工程師要花上幾年時間(組合語言)!行不通!

    網主人白
9774 留言者:小英 [2010-02-28]
主題:中文理解系統之硬體進度
  朱老師:
  新春快樂!
  對於硬體的開發環境,學生選了Altium Designer的系統及開發板;對於電路設計方法,則選了硬體描述語言。
  設計工作的第一項是描述CPU的行為,也是最困難的部份,學生還在嘗試理解中,三月底可以滙整問題來請教老師嗎?
  學生四十歳之前,不知不覺,幸而偶遇老師在網路所發表的文章,自此一直是學生在人生旅途的道燈。學生愚笨,千萬感謝不知如何表達,只能說聲,祝老師新年身體健康!
      學生小英敬上
回應﹕
  彼此彼此。
  很好,學硬體最重要的是要有「新觀念」,否則未來只能到工廠去被機器指揮。在古時,人有觀念而無技術相當於瘋子;到如今,有觀念的人不多,而懂得技術則比比皆是,都成了匠人。所以,能在學習技術的同時,多考慮一下觀念,來日文武雙修、必有大成。
  原先老朽打算寫「未來五術」,只緣人「退休」了,一切都看「開」了。一天拖一天,到現在,連五術的綱要都未完成。汝所問者,正是老朽待寫的「體用術」,體者,電腦硬體也;用者,用於控製中心,CPU也!汝既提起,老朽尚可先提幾個重點,聊供參考。
  一、觀念一:未來必係「節能至上」!
     二十世紀之工程師是暴發戶心態,把寶貴的資源視作草芥,恣意浪費。比如說,
    4GHZ主頻代表什麼?好讓好吃懶做的「肥豬」寫完了程式去爽爽爽?一個小小
    的微軟視窗要兩片光碟,開機一次要等上兩分鐘=未來笑話!
     有人研究過,全世界為了「高頻CPU」所浪費的電能,等於廿座核子發電廠!
    換句話說,只因「肥豬」們的爽爽爽,人類要付出多少代價?
     所以,節能至上!否則人類毀滅在即!
     至於節能的方法,只要肯想,方法甚多。最重要的是先檢討以往設計之謬誤,新
    觀點就在於重新思考,諸如浮點運算之乖謬(罟網討論過)、高階語言之浪費、開
    機系統之載入方法等。

  二、觀念二:硬體有軟體功能!
     陳舊的CPU必須提供振盪晶體,以便提供固定的頻率。真有此需要嗎?老朽設
    計的小杏子採用「變頻」,意指如同心臟一樣,跳動可快可慢。慢時,相當於系統
    「休眠」;快時代表「興奮」,這一來,小杏子會和人一樣擁有「情緒」,才能與
    人溝通。
     不僅如此,變頻的優點在於無須振盪晶體,任何電壓變化都可以驅動振盪。同時
    時鐘脈衝的觀念也變了,只要設計一組「同步閘」,就可以搞定。
     至於軟體功能,經過半個世紀的大量應用,幾乎已經成「普世準則」。因此,將
    一些「必要的功能」如輸入輸出、顯示通訊、貯存調用、搜尋下載等等,一律設成
    硬體。可以想見,未來電腦一定是超小型、多功能,硬體當為主體。

  三、觀念三:用硬體設計辨識功能。
     在自然界,辨識本係生命體所完成,連細菌都能分辨環境,而電腦卻對之無能為
    力!為什麼?因為當今工程師只懂技術、不瞭解自己!本網討論過多次,幾乎把程
    式都公佈出來!若用硬體,一組邏輯閘就可搞定!
     因為刺激訊號不過是前級與後級之比,軟體理應將訊號與「概念」結合之,再加
    上理解,就大功告成!此外,在刺激偵測上,類比式功能也有大用。而類比式硬體
    設計不多,正宜努力。

  總之,千萬不要以為現成的技術就是聖旨,時代風向在轉變了!要知道,做順民吃飯容易、但卻休想翻身!漢字用了幾千年,到如今尚能走出新途徑,為何CPU不行?
9773 留言者:網主 [2010-02-28]
告網友:
  每日一得 2010年2月28日 星期日 室溫26度 濕度73% 昨日薄晴

文化溯源(下)

三、天道:

  文化首重「天道」,天者,大自然也。生物界有兩種生存方式,一為吸收日月精華,作為「自生能源」之植物;一為獵食其他生物,以供一己需求之動物。人類社會進一步演化,前者是稱「農耕族」,具有順天樂命、平和知足的特性;後者則為「狩獵族」,由於狩獵習性,人人身手敏捷、心態極積。
  在非洲塞倫戈提大草原上,尚保存著大自然進化到人類社會的樣板(係一國家生態動物園)。草原上生長著各種牧草,供習慣迴異的草食動物嚙食;無數牛羊馬鹿,掠食莖根,各有所好。彼等隨季節而遷,草原得以循環生息,時獵食動物伺機而噬,吞食老弱病殘之草食動物,維護著各種生命族群之健康。
  千萬年來,這種自然生態反覆上演,存亡生死不斷提升變化之效率,是稱天道。直到人類出現,藉著大腦的發達,能累積過往的經驗,以十倍速之認知反饋,匯為下一階段進化之資源。顯然,如果所假設之十倍速為真,最後必將到達一個「臨界點」。當此臨界點到來,宇宙進化改向,必然也是天道。

  新石器時代約從萬年前開始。中國河南省中部之「裴李崗文化」(上網可查詳情),九千年前已具文明的特徵,從考古出土的文物來看,下田可種植小米、在家裡養豬、製作陶器、有娛樂的七音階鶴骨笛、裝有石子的龜甲及其契刻符號,還發現了原始形態的粟及稻,是世上最早的稻種遺跡。
  在賈湖遺址出土的遺物中,更發現了16例刻畫而成的符號。從其形狀看,已具有多種筆劃組成的結構,顯係契刻者有意的表現。如近似甲骨文的「目」、「曰」字等,年代距今8000年以上。不論這些是否文字,但已經是很明顯的證據,表示當時的人類知道利用抽象的形象,以與他人溝通。
  龍山文化處於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存在於距今4900年至4100年前。這時農業和畜牧業已經普及,生產工具的數量及種類均大為增長,快輪製陶技術普遍,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占卜等巫術活動亦較為盛行。從社會形態看,當時已經進入了父權制社會,私有財產已經出現,開始跨入階級社會門檻。
  再根據史料記載,傳說中華文明始自三皇五帝,伏羲創造八卦符號,黃帝時代又有倉頡造字。當時,文字已具有概念形式,傳衍至今,是為「漢字」。文字是人類文明的極峰,能溝通主客、聯繫時空,將古今中外融合為一。只因人類受生理之限,尚無法脫離一己,致令文字之真正功能難明,天道迷離。
  根據人性、地緣的參數,再參照各種考古資料,顯然在「人際溝通」的領域,中華文明獨佔鰲頭。這是拜農業生活之助,由於人們因循自然,生活安定,閑暇時間甚多。前賢每每觀察自然,以天地為師,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賡續了宇宙進化的主流。

  西方受地緣所限,不能長期且大規模地發展農業,卻充份保留了狩獵的天性。雖然六千年前的兩河文明曾盛行於中亞,但由於臨近地中海,與希臘、埃及等古文明過早交往而灰化。尤其是三千年前腓尼基人經商於海上,其字母以拼音形式,非常適合各地方言,立刻被各文明分別採用,流行至今成為小同大異的語文。
  語音無法固定,文字灰化的結果,各自獨立。民族之間毫無凝聚的中心,遂形成小國寡民,相互征伐。除了羅馬帝國曾經統治千年外,歐洲北方的蠻族與南方的各族始終是一盤散沙。這種現象恰似草原上的獵食動物,族群小、驚覺性強,彼此互相猜疑。每當獵物出現,無不虎視眈眈;一旦狩獵成功,個個大快朵頤!
  於是,在羅馬敗亡後,歐洲被一些貴族割據,結合教庭,奴役人民。十六世文藝復興成功,新貴族重商謀利,葡萄牙人首先發現地球是圓的,於是開始了百年的海權爭霸。直到二十世紀,歐洲在久戰之餘,嗜血之獵人飄洋過海,攫取了美洲,建立了美利堅合眾國,開始了百年之物質文明之旅。
  
  正當農業社會滿足在春耕冬眠之際,物質文明如同獵食動物之尖牙利爪,面對毫無防範的獵物,大肆擄掠。不過五個世紀,歐洲幾個狩獵強者,輪流在全世界建立了殖民王國。同時,鳥不知喙尖,列強將其意識型態、宗教信仰及生活方式定為普世價值,凡不從者,輒滅其族、毀其俗,謂之「人道」!
  農耕族重視土地、家庭、傳統、倫理,愛好和平、思想、生活、道德;狩獵族重視財物、功利、工具、武力;愛好肉慾、藝術、社交、酒色。兩種社會原本格格不入,但因後者得勢,弱者不堪凌虐,誤以為物質生產為唯一的自贖方式。於是,有了二十世紀的舉世大瘋狂,將地球破壞得無以復加,人類面臨危亡!
  宇宙的基本形式能量變化,而變化則因體用而有因果。農耕文化之發展邁向抽象精神,在抽象中建立了精神文明;狩獵文化則傾向物質滿足、追求工具生產,製造出效率板佳的電腦,完善了物質文明的廟堂。然而,抽象精神需要結構之本體;而具體物質也必須符合宇宙律動的精神,文明的發展才有真正的價值。

  自新石器時代以來,人類文明由無而有,一種十倍速的趨勢已接近其最後之「臨界點」。此臨界點若能結合人類精神與物質文明的特徵,自必符合宇宙進化軌跡的交集。顯然,人類精神文明之極峰係包含萬有的概念文字;而物質文明之最前端,則是永生不死且能溝通主客、聯繫時空的「電腦」。
  問題在於:文字是精神態,必須具有無限的深度;而電腦是物質體,講究效率。文字若不具備電腦的特性,則此「交點」不存;再若電腦無法與人類溝通,則其永生能力與山木水石也無分別。
  至此,本文僅能作此斷言:以時空參數而論,此一「文化交匯」之大時代應已到臨。而以技術而論,漢字與電腦性質不謀而合,同係二進位結構;而電腦與人類溝通之工程,正有待人類極積努力,以迄於成。

     網主人白
9772 留言者:網主 [2010-02-27]
告網友:
  每日一得 2010年2月27日 星期六 室溫25度 濕度72% 昨日薄晴

文化溯源(中)

二、地緣:

  地緣者,因地理、地勢、地形之因緣所產生之影響也。原則上,對人類生活而言,良好的環境能保障生存。故於萬千年來,人類在地球表面不斷遷徒,力求尋覓一理想的安居環境,形成了今日之人文現況。

  地理涉及地球物理之相關環境,因地球為一球形,在引力作用下,地球沿黃道繞日旋轉,遂有四季;又因自轉而有日夜。地球自轉自旋,基於曲面效應、赤道之長度遠較兩極為長;且日照之溫度隨著緯度變化,赤道炎熱而兩極冰凍。因此,地球上最穩定的氣候,應屬日照充份、位於赤道兩側的「溫帶」。
  地勢指高山與平原之分佈狀況,高山有積雪之利,每值春夏,積雪慢慢溶化,成為河流。人類群居在河谷平原上,利用河水灌溉,種植作物。此外,山勢可以阻擋凜烈的寒風,而緩和的坡地有利於水土保持,且擁有大量的植被以助動物生存。
  地形係土地表面的形狀,平坦便於活動,水源充足、土壤厚積始利於生存。此類地形多半是河流沖刷所成,除河谷平原外,尚有河流入海之三角洲,都擁有大量的泥沙沈澱。此類土地極適作物生長,如果面積廣大,腹地廣袤,四通八達,更是人類聚集之理想環境。

  在人類發展史上,上古文明無不發生在溫帶,如古希臘羅馬文明,埃及之尼羅河文明,西亞之兩河文明及中華之黃土高原文明等。這是因為氣候四季分明,春播夏耕秋收冬藏,非常適合作物生長人類生活。更重要的,是有河流灌注其間,植物得以成長,動物也得到足夠的食糧。
  中華文化起源於黃河中下游,以目前考古所得,最早可追溯至萬年左右。有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馬家濱文化、龍山文化等。時人類已知從事農牧,定居一地,食物來源穩定。同時人類能製作陶器工具,從事紡織等,生活日見改進,閑時也大為增加。人們觀察身邊事物,研究發展,逐步建立了文明。
  南半球陸地少,上古時期人口不多,所開發之土地更是有限。北半球之北溫帶係於北緯66度34分到北緯23度26分,有面積廣大的肥沃土地。諸如現今之中國,日本,韓國,美國,西班牙,土耳其,義大利,阿富汗,伊朗,伊拉克,阿爾及利亞等,早期都有人類足跡。
  從前述時空參數的比較可知,在上述各國中,日本、韓國、西班牙、西班牙、土耳其、義大利、阿富汗、伊朗、伊拉克、阿爾及利亞等國,若非土地狹小即文化年數不足。尤其是美國,佔有土地雖大,但立國僅兩百多年,文化更是諸元雜陳,其唯一的共主是財色權力,係一標準的狩獵社會。

  當人類生存無虞,社會因而形成,生活素質便成為首要需求。人本源自獸,雖然增加了思想、智慧,但獸性尚存。在集聚的生活環境下,經常面對利慾需求,人獸之間,良知交戰,勝負難定。為此,經過無數世代的醞釀,在數千年的實驗下,人們發覺如果不用自律及他律的手段,人之獸性無法戢止,社會安詳難以達成。
  這種自律、他律的手段,稱之為「倫理道德」,是中國人在五千年前所規範,到三千年前成熟。倫理指的是社會秩序,以「人生常識」為社會基礎,人之長者、老者,經驗必豐,尊而循之,可達和諧之境;道德乃個人要求,以「剋己利他」為目標,有道德之人,在人間稱聖賢、於精神界則為仙佛。
  相反的是狩獵社會,人與人之間,只有狩獵與被獵之關係,也就是說只有利害!有利則愛之如命,無利則恨之似仇!這種社會,個人英雄至上,一切手段都是為了一己之私!其約束方式端賴宗教信仰,信者上天堂、不信下地獄!天堂有愛,地獄是恨!人們生活其間,利害分明,人與人之關係淡薄,必須追求外力以資自保。

  前文說過,在時間參數上,文化演變之際,人類須時十分之一以適應之。中華文化歷經數千載考驗,近百年來的顛躓,於數十年的奮發中,屈辱盡去,如今已開始展放光芒。而美國的財大氣粗,不過一個世紀,如今已露出下世光景,且美國人也日漸覺醒,不斷省思,若無家庭的溫馨,人生還有何意義?


    網主人白
9771 留言者:漁儿 [2010-02-26]
主題: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多謝先生的鼓勵和教誨!假于時間,會慢慢體認、消化先生的教誨。
  這裡,我還想就“以德報怨”的主題,繼續向先生請教。由論語,又想到“老子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先生在“老子止笑譚”中,闡釋了該文“起承轉合”的內在結構,解釋說,老子認為,解怨不如無怨,無怨不如不怨,用“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的比喻,來教導人謙遜、自省、寬容,以此作到不怨。
  我想問:老子為什麼採用這樣的比喻?我試著作如下的理解:
  人如何有氣量作到謙遜、自省、寬容而不怨?那麼,他應該擁有、或潛在的擁有可以給與別人的東西,否則,無契可執。可給與的東西,有物質和精神之分。物質財富的多少,應人、時而異,且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精神財富,即智慧,可通過學習、體認獲得,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絕。當人真正擁有了這樣的精神財富,就可能有氣量做到“執左契,而不責於人”了。
  不知這樣的理解,有沒有偏差,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理解完全正確,只是老子尚有捷徑,蓋其思想之根本在於「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既是道法自然,自然界自自然然,何怨之有?
9770 留言者:網主 [2010-02-26]
告網友:
  每日一得 2010年2月26日 星期五 室溫24度 濕度71% 昨日陰晴

文化溯源(上)

  於9769則,老朽對漁儿網友提及:「人類文明本係人類行為的軌跡,只有深悉人性,才能瞭解地緣的分別;瞭解地緣的分別,自然能從根基理解人類行為之表象;反之亦然!」事後,老朽自知又惹麻煩矣!若不稍加說明,必將留下餘穢處處,徒令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
  然而在討論之先,老朽不得不預行作賤、聲明如次:為了討論方便,現今所用之「詞組」如「文化、封建、能量、菜單、下麵…」等,一律沿用,但絕不表示老朽「苟同一氣」,而且保留來日「文化正名權」!
  其次聲明,老朽討論問題,必有原則。此次動機為前述之補充說明;立場為純學術、且係一己主觀;目的為表達正確之層次觀念,以供未來世道清明後、學閥盡去,或能於後學有所助益。

  用三才結構來分析事物,是結構邏輯的基本精神。而在三才結構的立場,天理易知、地緣可測,唯人性是種不易歸納的變數。所以,本文先分析人性、再求地緣,最後談天理。

一、人性:

  物有物理、人具人性,人類乃宇宙進化過程中,自然衍生之「高級」物種。此高級之關鍵,係能於環境變化中,將各種現象、因素歸納成概念,由主觀之個體感受、逐漸轉化為全體客觀認知。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涉及驗證、傳播、溝通、接受等階段,由主觀而客觀,完全受制於「時空」條件。
  經過千百萬年的進化,以人類的本質而論,個體之間相差有限。但是,在事實上,今世人類的境遇,可謂相去有天淵之別。何以如此?「人類文化」累積的力量所致也!因為一滴水沒有什麼奇特,但聚水成洪,其威力必然驚人。要討論文化,就必須研究「聚水成洪」的真相,絕對不能以偏概全。
  緣個人之感知局限於一隅,個人與個人之間,唯有「語言、文字」可資溝通。語文概念又是一種抽象介面,在客觀接受之前,也要歷經漫長的過程,逐步影響成為可信的載體。更難以說明的,是個人「主觀」的因素。即令感知完整了、語文成熟了,人與人之間永遠亙隔著「利害交織」防火牆,難以逾越!
  進化之所以不斷進化,是基於能量不斷累積。如果強欲以「數值」加以說明,可假設一種「等比級數」,根據歷史認知,可假定為十。即大自然中時空變化的過程,須經過一個級數的差時,才能累積成為人類的經驗。換句話說,自然界的變化與個人認知之比例,約為十倍。
  以「時間係數」為例:地球環境變化一萬年,人類需時千年才能領略、適應;若係百年前之新生事物,人類須時十年才能消化、接受;十年則須一載;一年約須一月。當自然的變化成為現實,人類的認知才逐漸由主觀而客觀、由懷疑而相信。是以人之思維常落後於當前之時代,只有在不斷學習、適應下,才能確保生存。

  然而,人各有別。人之生理、心理、智理不同,且因人所處之環境,所能接受之刺激有異。因之,各人之認知也與上述等比級數有關,是稱「空間係數」。以金字塔模型為例,有機會獲得資訊、且能及時領悟之人數,由下而上以十分之一遞減,頂端最少。同理:人口愈多、金字塔累積愈高;層次愈高、領悟者愈多。

  於斯,將人性對境變化認知之因素、轉換成可資衡量的參數,人類文明之發展便有了可資理解的依據,因之可以肯定地說:「欲知人類文化的進展程度,根據時、空係數,時間愈久、人口愈多,其文明愈發達。」(註:文化乃人類思想行為的動態表現;文明為文化沈澱的靜態後果。)

  此外,時間久暫屬於天理,而人口多寡因於地緣,將於後文中闡述之。

     網主人白
9769 留言者:漁儿 [2010-02-23]
主題:以直報怨,以德報德(2)
  沈先生接過先生的重擔,先生終於可以稍事休息了。受教于先生的學生們會繼續努力的!
  論語短短的一段話(憲問篇第十四),卻蘊含著如此深刻的理性,把漢字微言大義、文以載道的精神展現無遺!對此,心中的感動無以言表。
  還想就這段話,再向先生請教。在留言(#9758)中,我以為,“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是分別針對兩種情形:當人以怨對已,以直報之;當人以德對已,以德報之。但先生回答:夫子了不起,能將“以德報怨”完整化,體用因果俱全。那麼,先生是否在說:“以直報怨”與“以德報德”有聯繫?我可不可以再作如下理解:
  人因自制之德,始能以直察他人怨之所由、所在,覺己怨之所生,是以直平怨也;而后,終有濟人之德。如是,“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就統一在“以德報怨”的主題下了,即主觀(德)與客觀(直)相統一,動機(自制之德)、手段(直)、目的(濟人之德)相統一,故體用因果俱全。
  我這樣的理解,有沒有會錯先生的意?謝謝先生再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觀點,思想是靈活的,文字則是思想的表徵。尤其在表達之際,極注重文字、文句、文理的「前後呼應」,故有「對聯、對偶、駢體」等形式的出現。以:「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為例,可謂之「對偶句」,「以直報怨」代表「一隻腳」、「以德報德」為另一隻,兩腳相互呼應,文意始工整。
  所謂:『「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就統一在「以德報怨」的主題下了,即主觀(德)與客觀(直)相統一,動機(自制之德)、手段(直)、目的(濟人之德)相統一,故體用因果俱全。』認知完全正確,且極透徹。基於人常以自我為中心,客觀乃「見證」之手段,否則是謂「自說自話」也!

  這種治學的態度極佳,要重拾中華文化之光輝,就必須從根源下手。有汝輩青年,在海外求學、卻在故紙堆中下功夫,斯乃:「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矣!歡迎多問,攻得越深越好。
  其實,西人反省精神甚強,對中華文化極為嚮往。唯國人疏懶成習,且百年來媚外因循,空捧著金碗討飯!以致於常見:「客人勤問賦比興,國人但言ABC」。蓋埋首不知亡國恨,張目始見山河非!若非上個世紀百年之恥,中國幾千年累積的文化資產,很可能被大浪淘盡,直到海枯石爛而已!
  汝正宜多於古籍中下功夫,如今網絡世界,不論居於北京或巴黎,一律與「長安」等距!正因如此,在思維上可以詳作比較,且忽略中法之異同,重要的是「人性」!人類文明本係人類行為的軌跡,只有深悉人性,才能瞭解地緣的分別;瞭解地緣的分別,自然能從「根基」理解人類行為之表象;反之亦然!
9768 留言者:違法 [2010-02-21]
主題:  放下、私心、信譽、未來  
  尊敬的朱老師:
    學生得悉老師終放下,讓與能,都替老師高興。而老師的私心,實在是非一般的私心。學生確信老師是個有信譽之人,只是換另一形式。將所有都寄託在未來,對未來充滿信心。學生們都有慧眼,知道老師的苦心。
      祝老師及仝人健康,愉快,順利!
    學生違法敬上
回應﹕
  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史有明訓,洵不虛也!
  老朽本是山中野人,穿上膠鞋、涉足泥淖,素非己願。所幸責任已了,只是放下容易放心難,經過多時考核分析,見諸弟子認真負責、認知成熟,所缺者時間也。是以老朽禪讓賢能,令適者適任焉!
  對老朽而言,人生乃雪峰上開築之險徑,兢兢業業,自幼迄今難得一日安寧。偏生冰原罡風,狂暴凜烈,老朽累仆累起,每每被現實環境折磨不已。更不幸肩上重擔萬鈞,步履蹣跚,明珠蒙塵,千載迷離。漢字本係神器,其中蘊藏思維之精華,以充作人天之介面,蓋宇宙進化異途,橋墩在此也!
  其實,老朽有責,責在闢路,築橋自有築橋人。值此新時代交接之際,未幾,將見人才輩出。近水樓台先得月,望諸位勿妄自菲薄,成就大功大業,在此一舉!
  謝謝!
9767 留言者:網主 [2010-02-21]
告網友:
  每日一得 2010年2月21日 星期日 室溫19度 濕度53% 昨日薄晴

凱洛琳交響詩

  自己的心血有人欣賞,令老朽不得不賣弄一番。此曲相當特別,是真實的寫照,有樂劇及標題音樂風格,以管樂器Flute, Oboe, Bassoon為一組,作為背景,代表眾生;Trumpet(in C), French Horn(in F)在中間穿插,是為朱復;弦樂器Violin, Violin 2, Cello 代表凱洛琳;Orchestral Harp伴奏,取其清澈透明之音色。

  序曲:主題首先出現在「哈潑」的前奏中,緊接著是一段連續起伏的「琶音」,小提琴也開始了懶洋洋的「亮相」(凱洛琳的真實寫照)。

  第一樂段:甫進入主樂章,以TRIO三重奏形式,小號首先在人聲中喊著:「凱洛琳」!小提琴答:「嗯」?再喊:「凱洛琳」!「誰呀」?「凱洛琳」!「什麼事」?此時哈潑全面奏起主旋律,並以低音合奏,如此這般地對答三次。
  凱洛琳(弦樂)開始了長達十四小節的自白,與第一組管樂器一一交談,而小號只是有氣無力地喊著:「凱洛琳!凱洛琳!」(看過《巴西狂歡節》小說者,當知本曲係該劇之配樂,序曲作為凱洛琳出現用;餘為凱洛琳離別前的情況,此時朱復正迷失在麻醉感中);第一樂段重覆一次。
  最後,小號繼續孤獨地喊著:「凱洛琳!凱洛琳!妳在哪裡?怎地不見妳的蹤影?」

  第二樂段:於是,32小節的慢板––幻境出現了,凱洛琳在空中飛舞(供影片中幻覺之用,前次攝製該片時,尚未作本曲),12/8的節奏,由單簧管(Oboe)唱出哀淒的:「寒風吹拂,落葉飄舞」;而長笛(Flute )則於間歇中應和;下面是澄澈的水聲,用哈潑的清脆的合音表達。

  第三樂段:告別聚會,大夥們喧鬧的場面開始了,回到4/4拍。長笛與單簧管唱著、叫著;凱洛琳則一一與眾人告別,這時,小號還在迷離中低低喚著:「凱洛琳」!在人群中,長笛與單簧管宣告了凱洛琳在眾人群中的行蹤,眾人依依不捨,而朱復仍是無可奈何地囈語。再重覆一遍。

  尾聲:弦樂器向大家告別了,小號卻在喃喃自語!最後哈潑回到序幕的旋律,作了無奈的總結。

  目前用MIDI製作,速度太工整,勉能達意,足矣!

     網主人白
9766 留言者:明彰 [2010-02-20]
主題:新春快樂!
  恭喜老師,
  退休無休,
  知見非見,
  無為亦為。
回應﹕
  退無休,知非見,無亦為!退休,知見,無為!退知無!大家快樂!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