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10062 留言者:小朱 [2011-02-18]
主題:人生的一點感受
  人生不如意之事甚多,諸如感情、工作為之煩惱。現代人的價值觀也是千變萬化,在追尋自己的人生過程之中時,對工作、對感情之事也有不滿意之時,現代社會也有關於心靈修行的課程,來緩解一些壓力和煩惱。我們行雲在這個社會上,怎麼來避免一些不利,讓自己找到正確的方法。請教先生,有沒有這麼一套經驗來讓自己的人生走得更好!
  敬請先生指正!
  
  學生小朱 敬上
回應﹕
  所謂「人生不如意之事甚多」不確,應該說是「人生如意之事不多」,為什麼?因為人渺小無比,一旦有了「我」心,「我」就放得天大!天之大,永遠難以充滿,於是,人就稱「不如意」!
  人願意承認自我渺小嗎?如果是的,謙虛一點,努力控制自己,減低需求,那就沒有「不如意」的感覺了。否則,「我要這樣」!「這樣」只有這樣,當然不是「那些不同的那樣」!一旦人的「這樣」確定了,宇間恒河沙數符合「我要的」不到億萬分之一!當然永遠「不能如意」!
  「心靈修行的課程」只是繳些學費的熱門生意,緩解不了任何「自己加給自己的壓力和煩惱」。如果要問老朽,唯一讓自己「人生走得更好」的法門,是快快把「我」忘掉!

  時值人類文明存亡關頭,個人感情只是秋風舞落葉,戲碼已演得爛了!本網乃一討論「傳統中華文化」的小圈圈,首頁有言:「但求仁人君子少想想自己,多關心別人」。蓋老朽工作繁忙,如果要做「心理醫生」,早就上街賣油去,無意在此養蚊子也!
10061 留言者:漁儿 [2011-02-17]
主題:義(2)
  先生說,中華修道但求修心;西方修士則係追隨上帝。我想試著談談對此理解。
  在西方世俗文化中,「義」主要做「公正、正義」解,缺少「犧牲奉獻」之「義」;但在基督教文化中,耶穌受難的故事卻體現了「犧牲奉獻」之「義」。對此,聖經上說,「神設立耶穌作挽回祭 ,是憑著耶穌的血 ,藉著人的信,要顯明神的義;因為他用忍耐的心,寬容人先時所犯的罪 ,好在今 時顯明他的義 ,使人知道他自己為義 ,也稱信耶穌的人為義 。」(羅馬書 3:25-26)。
  對比「孟子」的那段話(#10060 留言),可以看到:中華傳統文化之「義氣」,來自人的意識之覺醒,「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故中華修道但求修心;而基督教文化之「義氣」,來自人對上帝之信仰,故西方修士係追隨上帝。
  在基督教文化中,神、人分離,使人們對耶穌的「犧牲奉獻」之「義」,除了負罪的心理,很難體認「義」之昇華意義,更難傳承「犧牲奉獻」之「義氣」。隨著中世紀的結束,以基督教為代表的價值體系被摒棄,更造成如今人們遠離「犧牲奉獻」之「義氣」了。但在中華文化中,漢字把我們與祖先緊密相連,「誦詩讀書,與古人居;讀書誦詩,與古人謀」。如果我們用心,就能體認「義」之昇華意義;如果我們有使命感,就能盡己所能傳承「犧牲奉獻」之「義氣」。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一討論到宗教,本網很可能就變成「血腥戰場」,就此打住!原因很明顯:任何宗教都建立在「主觀信仰」上,即令使用「邏輯」,也是「各說各輯」!個人之人生屬於每個個體所私有,有信仰比無信仰為佳,且心存慈悲,讓人自己去追求、愛信什麼便信什麼吧!不論如何,汝所引用之此段已違反本網原則,老朽無意批評!
  〔在西方世俗文化中,「義」主要做「公正、正義」解,缺少「犧牲奉獻」之「義」;但在基督教文化中,耶穌受難的故事卻體現了「犧牲奉獻」之「義」。對此,聖經上說,「神設立耶穌作挽回祭 ,是憑著耶穌的血 ,藉著人的信,要顯明神的義;因為他用忍耐的心,寬容人先時所犯的罪 ,好在今 時顯明他的義 ,使人知道他自己為義 ,也稱信耶穌的人為義 。」(羅馬書 3:25-26)。〕
  此中之「義」字是翻譯者程度太差或不明漢文化者之謬誤(基督教之經典來自希伯萊文,該文化中並無「義」之本意,怎會憑空來此一段天書),老朽一向聲明:「不教啟蒙班」,因汝好學,是以多此事端!抱歉之至!
10060 留言者:漁儿 [2011-02-15]
主題:
  先生反覆闡釋「義」於中華文化之重要,評說西方文化中缺少這種無私的概念。我想結合對拉岡(Lacan,1901-1981)的一點瞭解,來談談對先生指教的認識。
  拉岡是法國當代重要又具爭議的精神分析學家。他以結構主義語言學的方式,對弗洛依德的理論進行解讀,認為弗洛依德的革命性,在于以語言(解夢、講談)作為心理分析學的基礎,放棄了以生物學為心理分析學理論架構的做法。
  在拉岡的學術生涯中,漢語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他這樣說,「我意識到一件事,這可能就是,之所以形成拉岡派精神分析,僅僅是因為我曾經學習漢語的緣故。」- 「拉岡和中國」網頁的題詞(http://www.lacanchine.com/Accueil.html )
  在傳統經典著作中,「孟子」對拉岡有特別的影響。他曾和程抱一先生(作家、詩人、書法家)一起,逐字逐句閱讀「孟子」,追問「孟子」的核心概念「仁、義、禮、智」。比如,在網頁(http://www.lacanchine.com/L_Mencius_07.html)上,有拉岡抄錄「孟子 公孫丑上」的一段話,「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及他對「氣與義」關係的詢問。此外,該網頁上,還有四位學者用法語和英語對這段話的翻譯,我試著把其中他們對「義」的釋解介紹如下:
  1. le sens de la loyaute, du devoir,
de le integrite: 忠誠、責任、整體的意識(拉岡的釋解)
  2. le sens moral: 道德意識
  3. le equite: 公正
  4. la justice: 正義
  5. the righteousness: 正直
  綜合言之,這些「義」的釋解,主要指公正、合宜的道德意識或行為。由此,不難看出,其中缺少了對「義」核心的認知:羊我,羊之犧牲為我,我當以「義」回報也!- 這正是中華傳統文化之精髓。所以,先生評說,歐美的「聖人」,百分百是為了服伺上帝,與「忠君(大君)」無別,非「義」也!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此乃東西文化分水嶺也!中華思想早期來自「遁世之道家」,後因人口大增、社會繁榮,儒家應運而出。道家以無為而為、道法自然為主軸,力主人與大自然一體,人應放棄私利方可永續長榮(修道者應除三尸,上尸好名、中尸好食、下尸好色)。儒家則設法調和鼎鼐,用倫理道德馴獸化人,是有三千年的國魂焉。
  春秋以降,學者率多出諸儒門,道家之健者,則溶入民間,以「五術」維生。由於道家謙和的心態,中華雖多「文盲」,但除非生存受到威脅,人民安貧若素,與世無爭。西方本係狩獵族,自羅馬帝國後,人民受貴族、教士壓榨,心態極度激烈,是以近代重視武力、強調爭奪(含侵略、殖民、商業)。

  實則,國家、社會並非宇宙的「真相」,而係各個「能量系統」變化暫時均衡的表象。為了維持這種暫時的表象,人類「整體意識、倫理道德、公正正義」遂形成意識流。然而,這與中華傳統犧牲奉獻之「義氣」恰好背道而馳(中華修道但求修心;西方修士則係追隨上帝)。
  歷史上有種佐證:在中國社會上,傳統之「黑社會」源自「反清復明」的理念(西方黑社會係為販賣嗎啡)。其「捨身求仁」所持之「義氣」,在主政之清政府眼中,稱之為反賊劣根性。緣概念本係「主觀認知」,故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不論如何,絕非西人之「胡說胡之理」!
10059 留言者:小朱 [2011-02-15]
主題:感謝朱老諄諄教導
  學生定謹記朱老教誨,感謝朱老諄諄教導,祝朱老身體康健!
  小朱,敬上!
回應﹕
  不必客氣。
10058 留言者:小朱 [2011-02-15]
主題:謝謝朱老的指正
  謝謝朱老對我提出的關陽一說的指正,學生定當按照朱老的指正學習!
回應﹕
  喜愛思想是好事,但應特別注意:「勿入歧途」!歧途者非正道也!要知道,專家之見、師長之言雖未必為真,但卻是社會上絕大多數人的主流看法,可謂之「正(止於一)」(老朽乃下一個時代之先鋒,目前不宜效法)。人之觀念成諸環境,必須學而知之、究而得之、驗而證之;學時勿疑,究時勿縱,證時宜嚴。待證之又證,正反互詰不休,直至全部思慮翻攪徹遍,純淨無滓之餘,得以一通旁通,事事可證,始謂之「真知」(故人生未過半,所知難全)。
  「真知」之人難得,古今中外曲指可數,其人悉皆因一大機緣而產生者,不可強求也。年輕人最大的毛病是「輕舉妄動」,每每有「一得之見」,就自命不凡而大放厥詞。美國人尤好此道,近兩百年來拜石油之賜,物質文明領先群倫,遂吠聲盈耳焉!然而,除了美人性感無礙、紅樓中米老鼠充斥外,思想上一片空白!
  國內教育有樣學樣,亦全力鼓勵學子效法「美式銷售員」,平添溫室中大氣的亂數,等待夢醒命終!想想看就知道,「真正的思想家」,一定具有「高尚的品格」,否則,腦中充斥財色權利,那算什麼思想?而兩百年來,老美在天之驕子的環境下,呼風有風、喚雨得雨,與「大觀園」外的石獅子一樣,有誰是乾淨的?
  最重要的是:鑽研思想相當於走獨木橋,得為真理犧牲一切!因此,古今沒有一個「真」思想家能擁有「正常人生」!所以,想想不妨、談談無礙,但如果沒有真知灼見,又不具備決心及意志,年輕人千萬別走上這座有去無回的險橋!
10057 留言者:張小朱 [2011-02-14]
主題:請教朱老關於關陽四大心法
  朱老您好!
  學生不才,聽說過有叫關陽四大心法,它包含:時空差、形質觀、蛻變論、心感應。因為學生比較喜歡研究有關方法論的法門,列此四大心法,愿能和朱老一起解讀。
  時空差:應該是時間和空間的掌控,學生認為當今世人很少有真正理解時間和空間的本質概念。學生所指不是單純意義上的一種理解,而是在生活中能利用時間和空間的法門,但現今社會上的這類書籍良莠不齊,這裡面個中奇妙,學生暫沒有完全參透。
  形質觀:應該是外表的形和內在的質。當然,這只是學生的照字面解讀。拿到生活中的應用,是不是一種看實物要看本質的觀念?學生還不能說清,但想沒這麼簡單吧!
  蛻變論:這點不是講人類的進化吧?應該是說明實物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但這中間又包含多少深刻含義呢?
  心感應:這點應該是很奇妙的,多少有點指特異功能,學生這樣理解。或者說人的一種預知未來的能力?
  以上幾點的理解,懇請朱老給予指點,學生才能茅塞頓開,而在生活中去應用,又會是怎樣的一種心法,有怎樣的法門呢?
回應﹕
  預先聲明,老朽非「哲學家」,對哲學也甚感冒,但卻難苟同「無物之言」。以所述之「關陽四大心法」而論,首先不知其「立足點」,係武功?醫道?人世?仙佛?突如其來,莫非「外太空ufo」乎?若不知立足點,當難明「對象」,對象不知,「主觀心法」只能「自我陶醉」矣!
  再談此「四則心法」,請恕老朽孤陋寡聞。「時空差、形質觀、蛻變論、心感應」雖是四條,但既無「系統」又乏條理,只可謂「拼裝車」。蓋「時空、形質」尚可平行歸類,屬「宇宙論」;而「蛻變」屬於「生物學專有名詞」,其論極微;至於「心感應」,更是陷縮無門,雖亦三字,但連「對稱感」皆失矣!
  至於內容,老朽談「時空、形質」最多,本網約有數百篇;又《易理探微》《智慧之旅》《宇宙浪子》《智慧學九論》更是有系統地、從各個角度分析,敬請參考。「蛻變論」不通,由何變何?憑何而變?人類進化乃漸(千萬年)進、與蛻(即時)變無關!「心感應」只能說是一種「臆說」,也非「預言」,絕對「主觀」!

  欲與老朽討論可,但請先付「學費」,即先讀完老朽所著各書(皆在本網,不收分毫)。若不同意其中論點,務請註明出處、以及一己立場,老朽堅拒「主觀大對抗」,以免大家「無屁放屎」!
  真有心瞭解「人世」,最簡單、實在的「三大心法」:就是平心靜氣地觀察、虛心認真地追求、耐心虔誠地接受!還是夫子那句老話:「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人乃「經驗動物」,閣下未立,安能不惑?如果年紀輕輕的,什麼都懂了,那不是天命太簡單、就是人智太蒼白!果如此,不如學種吃飯的法門,不會有茅塞,也不必頓開,還能天天「駭伯駭伯」!
10056 留言者:漁儿 [2011-02-13]
主題:表意 - 概念之内涵与外延(3)
  多謝先生!我試著逐步來理解先生的教誨。
  
  先生釋解「義」的內涵與外延,使我對「義」有了進一步的理解,我為祖先憂慮于子孫后代的安身立命、悲天憫人的情懷感動不已!
  先生關於「概念之外延」的闡述,讓我想起「孔子學鼓琴師襄子」,孔子從習其曲、習其數,到得其志、得其為人,從而悟出其曲為「文王操」。這就是先生所說,不明「義理」,難明「本義」!讀書亦然,不知著者身世,難以領會其中因果。故若做學問、發揚古文化,必須「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即所謂「外延,指所有包括在這個概念中的事物(歷史因果)。」吧。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是的,中華文化之所以令老朽傾心,正在於「仁義」兩種無私的概念,其中尤以「義」然。蓋「忠孝」必私,且帶有絕對的功利色彩,可維繫整體勢力的穩定、卻也有阻礙了大公至正的發展。故此,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流芳千載,老朽不才,遠主流而避華貴,幸無人告「周之草木」為何,是得以苟延。

  嚴格說來,「仁」乃「人與人」的方方面面,從儒家立場,「性本善、習相遠」,著重持久、利於生存之「社會行為」;「義」則係一己的主觀意念,常肇因於一時的「衝動」、或日積月累形成「反射習慣」,是一種完全「不利生存、違反人性」的「利他行為」。
  所以,同是「正人君子」,在老朽顯微鏡下,雞蛋中骨頭羽毛分明!正因中華文化的包容性,老朽得以置身事外,腳踏輕風頭枕雲,笑看紅塵夢無垠!老實說,舉世其他民族「文化」,一律皆為「烤雀(Culture )」!如同歐美的「聖人」,百分百是為了服伺上帝,與「忠君(大君)」無別,非「義」也!

  人者,肉體與精神兼具的生命體,肉體藉空間能量代代相延;精神則因時間流程自始而終、相續傳播。宇宙以空間聚集能量,而能量不斷變化,空間一瞬即逝,時間則一線相繫,將宇宙聯成一個系統。苟每個「空間體」僅限於一己,宇宙不過微塵,眾微塵也只是微塵眾。但是,於眾微塵之中,雖極少極少,只要有「一線相聯」,時間流程便得以傳播。於人類而言,此「一線」即為精神之髓,斯乃「文化(非歌舞飲食)」也。
  正因為中華有「義人」無數,不計私利、不顧性命,將各各主觀的認知、思想記載下來,遂有客觀的「文化、文明」!是知,於中華傳統文化中,「義」之一字,其義大矣!
10055 留言者:nodata [2011-02-12]
主題:一種哲學觀念
  先生,新年好!
  今代一位網友問您個哲學問題,原文如下:有一種哲學說能量是一陰一陽,一進一出的道理。那麼中國是否為能量進的地方,而美國為能量出的地方?那麼幾個开悟的聖人(得道的人)之間,能量的進與出又是怎麼分配呢?
回應﹕
  未悉「這種哲學」為何(這種哲學家太多了),在文字概念上,陰、陽相當於負、正,能量有負正是科學規律。至於「一進一出」則無從「定義」,蓋不知佔有空間之主體,「進、出」毫無意義,再談到「中國是否為能量進的地方,而美國為能量出的地方」則屬天方夜譚!至於「聖人」的進出,恕老朽更摸不著頭腦矣!
10054 留言者:漁儿 [2011-02-10]
主題:表意(2)- 概念之内涵与外延
  謝謝先生!我想結合先生的漢字教學之二、三(# 8365,# 8383),從文字的角度,繼續理解漢字之「表意」。
  一,漢字之「表意」
  先生說,以文字論,漢字=字義+字理+字意。我可否理解:以意識論,漢字之「表意」,表達「意義、意覺、意念」;以文字論,漢字之「表意」,即表達「字義、字理、字意」?
  二,概念之內涵與外延
  對「字義、字理、字意」,先生解釋說,字意:文字所代表之概念內涵;字理:文字內涵之相關影響;字義:為何文字有此內涵?
  我的問題是:概念之內涵與外延密切相關,那麼,如何理解「概念之外延」?概念之外延,是否指概念的分類?因按一般的理解,概念之內涵,指所有包括在這個概念中事物的屬性;而外延,指所有包括在這個概念中的事物。
  但我總覺得,自己對概念之內涵與外延的理解不清晰。我在想,黎明近焉網友關於「概念分類」的困惑,是否與我的困惑相似?
  
  謝謝先生解惑!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問得好,樂於奉聞。

  今人不解古人意,問題出在幾個華夏先民獨具的概念如孝義仁愛等。其中,義=羊我,中原人民以農維生,但又必需動物營養。羊為一種與人類共生之溫馴動物,其全身上下皆有大利(羊屎為肥料及燃料)。人為了生存,每當屠羊時,恒見其生不忍見其死,敬意頓萌。是故寓心意於文字、傳善念迄久遠:羊之犧牲為我,我當以「義」回報也!
  故爾,中華文化中,「義」之概念重大已極,孔子言「仁」,孟子道「義」。儒家幾經歸納,將「仁」之精要融於「禮」中(禮乃形諸外表之形式,仁為存於內心之根本)。管子.牧民:「何謂四維?一曰禮, 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踰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
  實際上,管子之「禮不踰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有待酌斟。蓋「氣盛難明氣勢,道興不知道途」,人若不深悉源流,只能斷章簡念。何況今日氣衰道亡,連「踰節、自進、蔽惡、從枉」皆蒙塵千丈,致禮義廉恥一變成為匾額裝飾,名其無明矣!

  以老朽而論,常以鬼谷自命,卻甘願埋名終生,何也?古有成訓,非禮不視、非禮不聽、非禮不聞,今人無禮成習,老朽豈自甘作賤之輩哉?禮者,出之形表、發諸內心之精神意念也!老朽懷抱凌雲壯志,及見諸泥石,遂於世無念、於物無求、於人無爭!縱曰坐看紅塵漫漫,眼前卻是一脈青山,何其首尾兩端?多媒體之功也!
  時賢多擅「彬彬有禮」,卻是面上笑容、心中笑料,於義更是「羊肉入我口,我心怨羊瘦」。及至老朽投身中文大業,數十年來行遍天下、費盡口舌,道義無憂、笑禮無數,然義人曲指可數焉!緣,癌症擴散、人人為己,中華傳統利眾之文化已成雲煙!從此,老朽偕小眾義人避開康莊大道,專擇羊腸小徑,以免未被氣暴已遭塵掩!
  國人如此,西方更甚,諸羊已成工業原料,與「我」很難扯上關係!

  再回到所問:
  一,漢字之「表意」:
    意指人心所存者,苟欲與人溝通,自必將之「表達出來」。語音乃動態,速度快內
   涵有限,必須有表情、手勢、身姿輔助之;文字靜態,形愈繁複所容愈廣,可觀而察
   之、靜而思之、止而悟之。
    「字義+字理+字意」與「意義、意覺、意念」略別,然大致不差(意=感受)。
    「字義+字理+字意」指人心中所悟之「大義(主旨)、道理(客觀)、感受(主
   觀)」;「意義、意覺、意念」指所悟之「義」、所悟之「感(覺也)」、所悟之「
   念」。若逐字相較,前則天地人三才具全,而後者層次不明。
  二,概念之內涵與外延:
   如何理解「概念之外延」?此即本文之初,老朽詳細解說之「義理」,不明該理,難
  明「本義」!讀書亦然,不知著者身世,難以領會其中因果。
   蓋「概念之外延」者,指該概念所未能包涵者。漢人瞭解漢字本屬自然,然時久惰生,
  花香易逝,後人未必能悉前人意。故若做學問、發揚古文化,必須「設身處地、將心比
  心」,即所謂「外延,指所有包括在這個概念中的事物(歷史因果)。」

  所感正確(但概念分類乃老朽獨創,尚未成熟),理解「漢字」的人已是瀕臨絕種之屬,若談「內涵」,時賢已登九霄雲外;再曰「外延」,更是挺進黃泉矣!不過,以當今「普世準則」來看,科學萬能、快樂至上,活著不過等死!老實說,人類時辰已近黃昏,能夠苟活殘存,且不用「人工授精」,已較大熊貓殊勝多多矣!
10053 留言者:漁儿 [2011-02-09]
主題:表意
  謝謝先生關於「表意」的闡述!
  的確,人們對漢字的「表意」功能普遍缺乏認識。比如,英語中,稱漢字為「ideogram」或「logograph」。雖然「ideogram」的詞源有「idea」之意,但人們的理解卻側重在「象形」;稱漢字為「logograph」,其理解的側重點在語素的「形聲」。先生說,這是因為文字之「精義」未彰。我想從「意」字出發,試著理解先生對漢字「表意」的闡述。
  「意=音在心上」,代表人所知所識、須臾不離者也。由此可知,意 = 知(天)+ 覺(地)+ 念(人)。「音在心上」,心對事物之體用因果有感覺,意覺也;「音在心上」,心對事物之體用因果有體會,意念也;「音在心上」,心對事物之體用因果有認知,意義也。以「意識」統稱之,意識 = 意義 + 意覺 + 意念,即先生所說,漢字具備了「天理、地道、人心」之完整結構:意義 = 天理,意覺 = 地道,意念 = 人心。  
  意識者,思維也,思想也。故漢字之「表意」,即表達「意識」、「思維」、「思想」。是故,漢字蘊藏思維之精華,以充作人天之介面!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完全正確。

  大自然的進程,完全委諸「時間(始、終之間)」,冬未去、春不至,天才兒童再聰明,成長前難曉人事。雖然因地理環境之別,各地氣候不同,但千百萬年形成的規律,巍然儼立。人類文明不過千載,於生命歷程說來,最多只屬幼稚階段。有人偷嚐了禁果,傳宗接代身不由己;即令有人憧憬旅行太空,較之兒童操縱玩具車輛又差之幾何?
  人類祇是摸著石頭過河,剛下水,涼寒浸骨,大家還知道謹慎。待走了幾步,腳底接觸到鵝卵石、皮膚習慣了水溫,就有人得意地高呼:「人定勝天、心想事成」!漢字是華夏民族最先踩到的石塊,那只因機運好,並不代表漢人腳丫子具有靈性!就算最初選擇上道者不是凡類,但是,一個天才不可能讓人人開聰啟明。
  及至近世紀重商主義橫行,謀者為了操控無知愚民,便發明了美妙的口號民主自由!於是民為主、利為導,上者大塊吃肉、下者大碗喝酒,黨同伐異。貪婪本係生性,圍觀者愈來愈多,聲勢也就愈來愈浩大!更荒謬的,是人類靠著地球上積累了數億年的資源,大肆揮霍,卻自翎自誇,道是「科學萬能」!
  愚民有樣學樣,看到汽車燒汽油,就認為機械通天,人類智慧已經成熟,生存無虞。有謂:人應放縱聲色、享受物質樂趣,因此,「性教育」從小學教起。於是乎,人體成為遊戲機,學校成為性樂園,保險套成為通用券,吃喝玩樂成為生活準則。人本獸,習之更近,若在腦漿中灌滿了食色,哪裡還放得下「意識」。
  對時賢而言,「音在心上」早已隨MP3深入人世,人人掛上耳機,搖胸擺臀多美妙!再說,人類所知所識盡在iPOD中,所謂「思想」,只剩下買賣股票、房地產以及追求快爽的功能!再談「意」,更是「生意、民意、玩意」的代名詞,還有誰管什麼「天理、地道、人心」?至於漢字,還給古人也罷!

  然而,縱觀世事,冬去春來,四時依然不誤。待人們紅樓夢醒,方知人間繁華風光好,只是酒榭收攤受不了!再待災禍臨頭,人們清醒過來,才發覺需要「智慧」解決面對的問題!那時,「覺悟的一代」會打起精神,放棄腳下的鵝卵,努力去找穩固的「磐石」。唯有到那時,「人智」青春期來到,真正能知性擇偶,「意識」才在心上!
  世上剝復說不盡,後事尚須看後人!迷途已知返,望繼續努力!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