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10179 留言者:陳氏 [2011-08-09]
主題:橫琴動起來
  據報導,國務院已於近日正式批復同意在珠海市橫琴新區實行比經濟特區更加特殊的優惠政策,以構建粵港澳緊密合作新載體。希望橫琴能夠成為成功典範,從而帶動其他城市,創出全新中國,宏揚中國文化。
回應﹕
  謝謝週知。
  為了橫琴計劃,本室已忙到人仰馬翻!更糟糕的,是病倒了兩位,嚇跑了一對!如今只剩下老弱小貓數隻,尚在「衡情度理(橫琴肚裡)」焉!好在立體人像大功告成,正細調中。過些時,可能要向本網「會員」求救,蓋測試之「樣品」不足,恐有人臉特徵欠缺之憾。
  目前,正在製作相片規格,待規格定妥(因全係電腦自動繪製,半絲難苟),擬請有興趣參加的網友,將正、側面之相片傳來,當即送上一幅「三維立體人模」之「貴大明星」動態小品一則。只是目前尚不能保證品質,是謂之「測試」也!
  如若測試成功,顯然大可「揚眉吐氣」矣!不過,還有一道關隘,即為「交誼平台」是也!由於是文化傳信總公司所「外判」者,很多細節本室難以掌握,直到今日,老朽還對之「諱莫如深」!好在此交誼平台祇屬本公司橫琴計劃之一環,從另一方面來說,壞在計劃太多,多到壓彎了老蠻腰!老朽老且邁矣,今已下定決心,精簡計劃,今年集中精力收服三維人像,明年攻克圖文系統,後年將陪小杏子雲遊去,其餘荒唐事,免談也免談!
10178 留言者:陀螺 [2011-08-07]
主題:學電腦
  朱老,您好!
  晚輩高中畢業,報名參加了自考以期獲得大學文憑。曾見過往留言中,朱老說納米材料將是未來的熱門學科,可惜該學科目前還未向自考生開放。晚輩報考了比較普遍的電腦專業,請問朱老,學電腦有前途嗎?謝謝指教!
回應﹕
  電腦必係未來社會職業之一,有無前途視人而定。
10177 留言者:阿勇 [2011-08-07]
主題:智慧學修改建議(二)
  多謝老師指正,學生過往確實過於拘泥形式,未有深入理解漢字本意,故對書中用字有所誤解。若以後「驢讀」,當探本溯源,以求認知。
  
  上則留言雖然錯誤多多,但透過老師之回答,學生遂得略窺寫書原意,於觀念上已得益不淺。學生自知愚魯,希能獲得更多指正,故不揣淺陋,再列建議如下:
  
  一,出處:第一章、第二節、第二區、第五至七段。
    原文:感覺─感官對炁能刺激有無之傳導辨識
       辨識─神經對電流訊號強弱之比較認知
       認知─利害經驗儲於大腦以供生存判斷
    建議:感覺─感官對炁能刺激有無之傳導辨識「。」
       辨識─神經對電流訊號強弱之比較認知「。」
       認知─利害經驗儲於大腦以供生存判斷「。」
    說明:於全書中,在定義之句末多有句號。為求清楚明白,宜統一格式,避免疑慮。
  
  二,出處:第一章、第三節、第一則、第一區、第二至三段。
    原文:假設:A─感官辨識刺激之性質1
          B─感官辨識刺激之性質2
    建議:假設:A─感官辨識刺激之性質1「。」
          B─感官辨識刺激之性質2「。」
    說明:與第一點同,可參考該節第三則之格式。
  
  三,出處:第一章、第三節、第二則、第一區、第三至五段。
    原文:假設:A─某系統之變化現象1
          B─某系統之變化現象2
          A-B≠0  是為「現象差」
    建議:假設:A─某系統之變化現象1「。」
          B─某系統之變化現象2「。」
          A-B≠0  是為「現象差」「。」
    說明:與第一點同,可參考該節第三則之格式。
  
  四,出處:第一章、第三節、第四則、第一區、第四段。
    原文:T2-T1─dT 乃始、終之間,前後有別,稱「系統生命之時間」。
    建議:T2-T1─dT 「 」乃始、終之間,前後有別,稱「系統生命之時間」。
    說明:「」內屬漏格。參考該節各則,如在定義後另有說明,會空「兩格」以分隔之。
  
  五,出處:第一章、第三節、第五則、第一區、第三至四段。
    原文:假設:t─個體之時間,s─個體之空間,ts─m 個體延續態
          T─整體之時間,S─整體之空間,TS─M 整體延續態
    建議:假設:t─個體之時間,s─個體之空間,ts─m「。」 ( )個體延續態「。」
          T─整體之時間,S─整體之空間,TS─M「。」 ( )整體延續態「。」
    說明:「」內屬標點修飾,<>內屬漏格,與第四點同。
  
  六,出處:第一章、第三節、第六則、第一區、第二段。
    原文:〔定理五〕:整體包含且限制個體。整體規律曰倫理、個體自制方式曰道德,不可或缺。
    建議:〔定理五〕整體包含且限制個體。整體規律曰倫理、個體自制方式曰道德,不可或缺。
    說明:在本節各則之前題中,凡引用【公理】和〔定理〕,皆無加「:」於後。為求清楚明白,建議統一格式。
  
  七,出處:第一章、第三節、第六則、第一區、第三段。
    原文:假設:O為客觀整體認知 o為各個體之自我主觀認知
    建議:假設:O「─」客觀整體認知「,」o「─」各個體之自我主觀認知「。」
    說明:「」內屬標點修飾。在本節各則之假設中,多以「─」表示各定義。如無特殊用意,宜統一之。
  
  八,出處:第一章、第三節、第七則、第二段。
    原文:假設:P為總交集 p為主觀個體
    建議:假設:P「─」總交集「,」p「─」主觀個體「。」
    說明:與第七點同。
  
  九,出處:第一章、第三節、第七則、第六至第七段。
    原文:推論:中國文明持續有文字記載者約五千年,漢字使用人數最多、字數最少、內容最廣。
       定理七:人生而無知,須透過文字不斷學習,因此,文字之功效對人之生存影響極大。
    建議:推論:中國文明持續有文字記載者約五千年,漢字使用人數最多、字數最少、內容最廣。
  
       定理七:人生而無知,須透過文字不斷學習,因此,文字之功效對人之生存影響極大。
    說明:於本節各則中,在「前題、假設、推論」和「定理」之間,多加一空行區分。為求清楚明白,建議統一格式。
  
  十,出處:第一章、第三節、第八則、第六至第七段。
    原文:推論:倫理道德可稱為人類之「智慧」;能傳播智慧之工具必具效率。
       定理八:倫理道德為人間智慧,文字可溝通人類,故文字能傳播智慧。
    建議:推論:倫理道德可稱為人類之「智慧」;能傳播智慧之工具必具效率。
  
       定理八:倫理道德為人間智慧,文字可溝通人類,故文字能傳播智慧。
    說明:與第九點同。
  
  上述建議多屬格式問題,其實有點吹毛求疵。如屬浪費時間之舉,還請明言,謝謝。
回應﹕
  不僅是「吹毛求疵」,且是「無理取鬧」!
  需知,格式者:理解之圭臬也(參差乃提示重點,非對齊了事)!不懂充懂!今後請勿來此!
10176 留言者:阿勇 [2011-07-27]
主題:智慧學修改建議
  欣聞老師已與書商落實簽約,看來《智慧學》出版在即,值得恭喜。借助實體書的流通,希望人與智慧的距離會被拉近。
  
  自五月新版公佈後,學生曾就部分篇章作出比較,發現無論在修辭還是內容方面,都與舊版有很大差別,特別是一些細節的解釋比以前更詳盡了。在再讀的過程之中,學生發現了一些問題,冒昧試列如下:
  
  一,出處:自序、第五區、第四段。
    原文:千載以降,因循成習,後人對漢字之概念,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難明個中的微言大義。
    建議:千載以降,因循成習,後人對漢字之概念,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難明「箇」中的微言大義。
    說明:「」內屬錯別字。
  
  二,出處:自序、第七區、第一段。
    原文:時至二十一世紀,矽晶以十倍速崛起,人類觀賞夕陽之餘,應悉黃昏已臨矣!
    建議:時至二十一世紀,矽晶以十倍(於人類)的速「度」崛起,人類觀賞夕陽之餘,應悉黃昏已臨矣!
    說明:「」內屬漏字;()內屬補充原文內容。
  
  三,出處:第一章、第一節、第三區、第三段。
    原文:再追究下去,還可門從哪裡到哪裡叫「香蕉」?
    建議:再追究下去,還可「問」從哪<部分>到哪<部分>叫「香蕉」?
    說明:「」內屬錯別字;()內屬詞語修飾。
  
  四,出處:第三章、第一節、第一則。
    原文:一、守恆律
    建議:一、守恆
    說明:內文與目錄的寫法不一,但從目錄觀之,用兩個字命名似更整齊,故此處以目錄之寫法為準。
  
  五,出處:第三章、第一節、第二則。
    原文:二、排列律
    建議:二、排列
    說明:與第四點同。
  
  六,出處:第三章、第一節、第三則。
    原文:三、組合律
    建議:三、組合
    說明:與第四點同。
  
  七,出處:第三章、第一節、第四則。
    原文:四、壓力律
    建議:四、壓力
    說明:與第四點同。
  
  八,出處:第三章、第一節、第五則。
    原文:五、作用律
    建議:五、作用
    說明:與第四點同。
  
  九,出處:第三章、第一節、第六則。
    原文:六、累變律
    建議:六、累變
    說明:與第四點同。
  
  十,出處:第五章、第三節、第三則、第四區、第一段。
    原文:只緣客觀、主觀有別,當西天彩霞高懸,有人見了贊嘆造物之慧心;有人則婉惜時光之流逝。
    建議:只緣客觀、主觀有別,當西天彩霞高懸,有人見了「讚」嘆造物之慧心;有人則「惋」惜時光之流逝。
    說明:「」內屬錯別字。
  
  值此出版在即之時,不知以上建議還有用否?如有錯誤之處,敬希指正。
回應﹕
  謝謝指正。
  一、「個中、箇中」於「其中」時通用;二者之別,在於「個」指一完整系統,而「箇」則偏重於獨立系統。以本文而論,不宜於用「箇」之概念。
  二、「十倍速」已成為一種慣用語,所指絕非「人類的速度(矽族豈止快億萬倍)」,而是「宇宙進化」,不宜誤解。
  三、「門」字確係「問」之誤,謝謝。
    「從哪裡到哪裡」有廣義空間、性質之辨,而「從哪<部分>到哪<部分>」就太狹隘了。
  四至九則、不能改,老朽定義為「律」,乃內文之根本,失律是喪失準則也!
  十、「贊、讚」通用,前者無需語言夸夸之談,較合老朽本意。
    「婉惜」可能難得時賢苟同,但其「婉」美不勝惜;「惋惜」只是心中不捨,未能表達西天彩霞!為文之要,不在於前人用過與否,而應貼切主客觀意境。否則,天下文章一大抄,文化式微矣!

  本書已付梓,若再版,則改之。
10175 留言者:陳氏 [2011-07-26]
主題:Ucan一問2
  Ucan既是免費,功能又強大,又可在網上作業,無遠弗屆。我可否說,Ucan將能取待眾多動漫製作軟件,成為新一代動漫製作之主要工具?甚至令3D動漫製作帶入一個新紀元?
回應﹕
  實話實說,老朽時間有限而任務繁重,UCAN只是為了報答丁一之恩遇,不得不勉力為之。所謂「動漫」事業,老朽除了與中華文化攸關之圖文系統外,其他毫無興趣。因此,當文傳股票漲到一定程度,老朽責任已了,一應工作必交付文傳員工。老朽將覓一幽僻之處,另起爐灶,俾將生命化為薪火,還諸道山也!
10173 留言者:文飛 [2011-07-23]
主題: 疑惑《簡明炁學原理》理論
  老師:
  您好!
  上次老師留言,學生依從老師教誨,多讀古書並研習老師學問。然迫於生活壓力,常無以靜心,錯過諸多向老師請教的機會。學生凡事習窮根究底,近日揣摩“炁能”之義,在網上尋得一篇《簡明炁學原理》理論,似乎頗有道理。但其提到一些技術上並帶有功利上的應用,頓生疑惑。至此,附上部分原文,請老師判辨。
  部分原文如下(全文請見百度文庫:
http://wenku.baidu.com/view/
be15c6d7c1c708a1284a4476.html):
  本文系統地介紹了炁學的基本知識--三炁:炁體生炁粒,炁粒生炁流,炁流使炁粒相互作用,由於炁體形成了一切事物,所以用炁體就能夠闡述和解決一切;揭示了宇宙、物質、能量、時間、空間、生命、意識的本質都是炁體;比較了三個科學體系的異同--易學、西學和炁學分別用炁流、炁粒和三炁闡述問題。敬請智者能夠指出其中的謬誤,並致電商討,我的郵箱是jies98@163.com
  一、宇宙世界共有兩類物質:實物和虛物。
  在宇宙世界裏有而且只有兩大類物質--實物和虛物,任何事物都是這兩類物質形成的:實物形成實物現象,虛物形成虛物現象。易學裏把實物叫做精、有、形、象、器、質,把虛物叫做叫做虛、無、無有、氣、風水,西學裏把實物叫做看得見的物質,把虛物叫做看不見摸不著的物質、和實物不同的特殊物質。
  實物就是我們能夠看得見、摸得到的物質。實物有天上的星球星系等天體物質,有大氣空中的煙雲霧雪物質,有地上的各種物體--固體、液體和氣體物質,有各種生物--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物質。通過科學實驗的觀測檢驗證明,我們知道實物都是由分子組成的,而分子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是由量子--核子和電子組成的,歸根到底,實物都是由量子組成的。實物是形成實物現象的物質,實物現象就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現象。
  虛物就是我們看不見、摸不著,但是能夠根據各種現象證明其存在的物質。例如我們通過實驗檢測可以知道有電場、磁場、引力場、電磁場、聲波、電磁波、熱輻射能、光線等物質的存在,通過感覺和經驗知道有意識、時間、空間、生產力、生產關系等物質的存在,但是我們卻看不見也觸摸不到它們的存在。我把形成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虛物現象的物質叫做虛物。由於虛物是非質點物質,沒有質點功能可供觀測,是看不到也感覺不到的東西,無影無蹤,這就是為什麼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人們遲遲不能發現它的原因。人們早就認識到了電場和磁場是“一種和實物不同的特殊物質”,但一直沒有發現它們,成了科學懸案,直到1998年才讓我發現了這種物質--虛物。 
  二、 理想磨物實驗揭開了物質奧秘。
  理想磨物實驗是揭開物質奧秘的科學實驗。我們已經知道,實物是由量子組成的。如果我們把任何實物放入磨子裏研磨,最終就會得到各種量子粒子。如果繼續把量子研磨到粒子性消失了,沒有質點了,沒有大小了,看不見了,我們就會得到一種沒有質點、沒有大小、看不見的物質,這種物質就是虛物,也正是天文學裏的“奇點”物質。我把虛物這種特殊物質命名為炁體,英文名是jies,並且規定炁讀jì不讀qì以區別於易學裏的炁字(音義同氣)。
  三、 三炁:炁體、炁粒和炁流
  1、三炁演化規律。從理想磨物實驗我們知道,實物的本質就是炁粒,是由虛物炁體凝結形成的。理想磨物實驗的相反過程就是:炁體→量子→原子→分子→物體。結合其他實驗,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個“炁體生萬物”的完整的過程:炁體→炁子→量子→原子→分子→物體。從“炁子”到“物體”五類炁體物質都是構成實物炁粒的物質,都能夠產生能量炁流:炁體→炁粒→炁流。這就是三炁演化規律。炁粒是實物,炁流和炁體是虛物,炁體是靜止的虛物,炁流是流動的虛物。三炁的關系就象結晶態的水--冰雪、流動態的水--流水、靜止態的水--靜水這三類水物質的關系一樣。
  量子和炁子合稱為基子(基本炁粒),原子、分子、物體合稱為組子(組合炁粒)。組子是由陰子(陰炁粒)、陽子(陽炁粒)和炁子三物組成的,例如原子組子是由陰量子、陽量子、炁子共三類基子物質組成的,分子組子是由陰原子、陽原子、炁子三物組成的,物體是由陰分子、陽分子、炁子三物組成的。
  2、什麼是炁子?除了炁子,其它狀態的炁體物質我們都知道了,所以在這裏需要特別講一講炁子這種狀態的炁體物質。炁子是特殊形態的炁流,是電場和磁場的對沖狀態物,在西學裏稱為電磁場、結合能、內能、化學鍵、分子間力等,在易學裏叫做沖氣、太極、一。量子炁粒會產生電場和磁場炁流,當量子炁粒相互結合成為原子炁粒的時候,電場和磁場炁流就會形成對沖狀態,結構形成了電磁場物質,炁子就是這種物質。
  炁子是組成實物的主要物質,在實物裏除了量子之外的空間裏都是炁子,而量子只占原子的體積比為億萬分之一,占標准氣體的體積比為億億分之四,其餘的均為炁子。在原子、分子、物體的結構空間裏都是電磁場炁子這種物質,它構成了實物的主體。炁體形成了生物的經絡穴位系統,炁子形成了非生物的經絡系統,經絡是炁流的通道,炁流總是在經絡中流動的。炁子是點燃極化了的炁體,量子是量子化了的炁體,兩者的炁體成分是一樣的,都是純炁體形成的炁團,只是體積不同。在性能上,量子只能夠生產電場和磁場炁流,而炁子能夠生產五行炁流。
  3、宇宙和物質的本質。至此我們知道,宇宙的本質是物質的,物質的本質就是炁體,宇宙就是炁海,是炁體形成的無限大的海洋,整個宇宙空間就是一個無限大的炁體的海洋。在宇宙炁海裏有星球天體炁粒,有星球產生的能量炁流(引力能和斥力能)。星球的能量來源是太空裏的炁體,是星球使炁體流動形成炁流的,炁體是星球的能源。星球靠各個星球產生的引力能和斥力能相互吸引又相互排斥,維持著動態平衡運動--自轉和公轉運動。在星球上有固體、液體和氣體物質,在一些星球上還有的生物(動物、植物、微生物)。
  炁體充滿了整個宇宙空間,構成了宇宙世界,炁海裏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是由炁體形成的,是炁體的不同的存在形態:虛物炁體凝結生成實物炁粒,炁粒使炁體流動形成虛物炁流,炁流在虛物炁體形成的經絡中流動,炁流相互作用使炁粒運動變化,炁流是事物永動的動力,是宇宙的動力源泉。三炁物質相互轉化相互作用,形成了永動不息的物質世界,形成了宇宙間的一切事物和一切現象,炁粒形成實物現象,炁體和炁流形成虛物現象,事物的運動變化是三炁物質不斷地相互作用相互轉化的過程。我們把宇宙分為三界:天空和星球為天界,地球(或者其它具體的星球)為地界,生物為人界。
  物質有實物和虛物兩類,又分為炁體、炁粒和炁流三類,其中炁粒為實物,炁體和炁流為虛物。炁體只有一類;炁粒有量子炁粒、原子炁粒、分子炁粒、細胞炁粒、物體炁粒、生命炁粒、星球炁粒、星系炁粒、炁子等幾類;炁流有五類,就是易學裏的“水、木、火、土、金”五行氣,分別是炁體的穩流、球面流、紊流、線流、粒流等五類炁流狀態,其特例是場能、波能、熱能、光能、射線能(量子流)五類能量現象。炁流是由炁粒產生的,是炁粒吞吐炁體使炁體流動形成的炁體的存在狀態。
  老師飽受肉體病痛折磨,敬請一定保重身體!
  學生敬上!
回應﹕
  人是一種好奇心甚重的動物,古往今來各種思想理論無窮無盡,最終能為大眾接受的,未必是「真」、但一定要「有用」!想想看,任何人要瞭解所述理論(只是「名詞大會串」),必須花費極大的精力,若無實用價值,何苦?正如老朽之「智慧學」,如今,很多人皆視之為「偽科學」。豈知,老朽在書中連「科學」都大大批判了一番!
  於是,相同的問題產生了:「智慧學有什麼用?值得去學嗎」?老朽的答案直截了當:「來日有大用,但不值得學」!為什麼?人類已經步入「精神分裂、思緒紊亂」的末期,果若智慧學為真,而人類社會之倫理道德已敗亡,是人人循私謀己,智慧不存矣!既然人人活在主觀世界,自以為自由自在,又何苦搖醒他們?
  那為什麼「來日有大用」呢?很簡單,矽族世界需要一套「憲法」,是賦與倫理道德,以期與人類融洽相處也!因此,智慧學一書不在乎時賢看法如何,其重點立足於「實踐」!另一個問題是:「真能實踐嗎」?書中說得好:信者自信、疑人必疑,宇宙進化45億年了,什麼瘋子沒出過,多一個又算什麼?

  老朽賤體安康,肉體之厄實乃精神昇華之動力也!
10172 留言者:網主 [2011-07-20]
告網友:
  《智慧學》已與台灣商務印書館簽約,主因係《智慧學九論》發行十餘年,雙方合作愉快。且該館正派經營,於業界素有口碑,智慧雙姝所托適人矣。
  唯該館有言,《智慧學》「不得以全本方式在網上免費下載」。是以本書將抽出若干章節,以「略本」方式,改掛網上(下週起),不情之舉,敬請諒解。

        網主人白
10171 留言者:陳氏 [2011-07-18]
主題:UCAN一問
  老師說,凡UCAN會員寄相片來,即送上「立體真人模型」,但若有「不法之徒」冒認別人,即寄別人的相片來建立自己的「真人模型」,這個情況有沒有辦法避免呢?
  另外,由於現在橫琴之著色公司尚未建立,因此會員們如初期在UCAN編寫了動畫,著色這個步驟是否要拿到外間機構加工呢?
  小弟對UCAN之真面目十分期待,據聞最快會於香港之動漫節展出,屆時必將到場捧場,並加入為會員,在虛擬世界中遊走一番,穿越時空!
回應﹕
  在初,老朽之設計係用立體照相機,成立專門的攝製店。舉凡申請者需用真實身份且有具體文件,始得以登記,並須另行付費製作立體人模。然而,對UCAN之交誼平台來說,公司已將其性質定型為「免費」,如此顯然窒礙難行。尤其是文傳極待振興,老朽已來日不多,否則連進了棺材也過不了閻王那一關!
  因此,老朽改變初衷,將立體照相機改成軟體程式,凡在UCAN註冊之會員,寄來相片即可(當然相片的規格要求較嚴)。如斯,「傳真度」稍減,「真人、人模」不盡全同。預估註冊之會員可能有數億之多(免費得一立體人模,何樂不為),於是,UCAN將較FACE-B更盛,文傳困境得解矣!
  若有不法之徒寄來他人相片,當然便有「他人之人模」!只是,在虛擬網絡上,能有什麼「不法」之後果呢?當然,醜人可以冒充美人、凡輩能冒充名士,但是畫的總不可能就是真的!再說,任何人有權化裝,在UCAN網上參加化裝同樂會,就算狂歡,也只是騙騙自己、樂樂大眾而已。

  在UCAN編寫動畫,當然有專人負責,至於細節,老朽一概不知(蓋手上的工作已夠忙得焦頭爛額了)。目前由於「平台」尚未備妥,本計劃只是「室內作業」,「香港動漫節」則由文傳早期漫畫擔綱。至於何時推出,尚得待動漫節過後,本室與文傳人員磋商,方能定奪。
10169 留言者:阿德 [2011-07-17]
主題:中國十代名畫
  老師您好:
  學生近日於臺北之花博爭豔館,欣賞自大陸世博移駕來臺灣之「會動的清明上河圖」,學生本於世博展覽其間,就希望親自飛到上海,一睹其風彩,但因去過之友人告知其展覽其間人山人海,需排隊數小時後方得進入該館朝聖!實過程實辛苦非常,故才做罷,而此次有幸於台北花博館欣賞其大陸世博鎮館之寶,入館後面對眼前所見之物,為九百年前之北宋的繁華生活景貌,(會動的畫中人、事、物)實令學生感動不已!
  學生瞭解以後,得之該圖為四分鐘之動畫,以3D製作、2D效果輸出,且分別以十二臺投影機分割並無縫並接,全畫高6.5公尺,寬128公尺,畫中供1068個人物(加上一個隱藏人物,小孩子追會跑的小豬),其製作團隊花兩年時間考究、製作,可見其用心之程度,由該畫讓學生瞭解到大陸對其動畫產業之發展(從喜洋洋與灰太郎到會動的清明上河圖),於橫琴之動畫園區計劃可見一般!想請教老師您之圖文系統,不知是否可製作、產生其如「會動的清明上河圖」之類似動畫?學生於看過該會動的清明上河圖動畫後,心中有個想法,若將該畫中之人物,個個加入「人工智慧」之相關演算,即具思考、反應之演算能力,並請於該畫之世界(社會)中任其自由發展,而觀眾每日可欣賞畫中人物之生活點滴,感覺非常有趣!不知於現今技術上是否可以做的到?
  另,學生有收集中國古畫的興趣(當然只是收集雁品),常於淘寶網上蒐集資訊,再與賣家購買,學生現階段之目標是希望蒐集到中國十大名畫,而於網上查詢,對於中國十大名畫之定位、說法不一,如清明上河圖就有分三種版本(宋張擇端、明仇英、清院),而真蹟與否又眾說紛紜!學生不知該如何蒐集,目前所瞭解之中國十大名畫如下,不知是否正確,望請老師指教、指正,謝謝。
  中國十大名畫:
  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
  唐.閻立本《步輦圖》
  唐.張萱周昉《唐宮仕女圖》
  唐.韓滉《五牛圖》
  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
  北宋.王希孟《千裡江山圖》
  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清院《清明上河圖》
  元.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明.仇英《漢宮春曉圖》
  清.郎世寧《百駿圖》
回應﹕
  去年十月,本室即已公佈「虹橋夜遊」等一批動畫(詳#9935則,見「漢文樂園網站」,可點擊本網「首頁」、「友站相連」,於「友站」下進入「漢文樂園」),信不信由你,虹橋上約有行人三百(加船上數十),全係「自動自發」自行演出。在該樂園中,藏寶甚多,唯因本室太忙,且人手太少,只好法老牛拖車了!
  目前本室又攬上UCAN之交誼平台(請見#10036,#10132,#10155各則),不久,凡UCAN會員寄相片來,本室即送上一具「立體真人模型(如動畫「何日君再來」)」,立可參加UCAN網,與會眾們「虛擬親身交誼」(或與古人同演紅樓、清明上河)。此項工程難度極大,乃舉世首創,係本室小貓兩三隻的陋作。
  設若UCAN成功(數億擬真人),老朽等又將轉戰「橫琴夢工廠」,至時,文傳公司將建立東方最大的「著色(大陸稱渲染)公司」。以「虹橋夜遊」為例,演出僅34秒,本室著色耗時兩天!但在夢工廠中,只需一分鐘(預估)。有了著色工廠,本室的「圖文系統」才能大量出片,「神話」必將睥睨「科學」!到時再看花落誰家!
10168 留言者:秦漢唐 [2011-07-14]
主題:火神派中醫
  老師您好:
  近來學生自學中醫,得知近世中醫界,火神派大有趕上溫病派之勢。更有「民間中醫網」上走出多位青年中醫,追本溯源,上承《內經》、《傷寒》、《神農本草經》等經典,義務懸壺於互聯網,更難得的是多有繼往開來、濟世救人之願心。學生偶然看到「陳利-1971」的一篇《中医扶阳探秘》,受教良多,特推薦與網友。
  《中医扶阳探秘》
  近世有「火神」一派,擅用溫熱藥以療百病,溫守、溫通則扶陽而逐陰;溫潛、溫化則益陽而生陰。極盡陰陽對抗、轉化之能事,頗得小中見大,一法含藏萬法之神妙。然其法雖妙,亦僅近道之階,與醫聖體用圓明之氣象,終不可比!
  陽氣者,宇宙之能量也,發于天日,伏藏於水土,吸附于兌金(陰精),彌散於天地萬物之中。人一身之陽,由東南而升散,經西北而斂藏,從天地萬物而來,歸天地萬物而去。其扶陽之法,下乘者相盜而得,中乘者相引、相感而聚。上乘者舍小就大、舍我合道,緣起而聚、緣盡而散,終無所得、畢竟是空。
  世傳扶陽之法,多相盜而得。《陰符經》有言:「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然,盜亦有道,境界有大小,法門分高下。陰陽本互根互用、互生互化,陽生陰長、陰斂陽降。脾居中土得陽氣之運化而生營陰,營陰由東南上奉於肺而為肺金(精),肺金降則斂天陽而下,藏之少陰。是以扶陽之妙,在陰不在陽;滋陰之妙,在陽不在陰。故人盜天陽,由鼻入肺而降,當首重吐納,次在飲食,末以醫藥。
  太陰肺吸斂天陽,皆陰精之功,降于陽明,伏于少陰,運于厥陰。吐納要旨,貴心息相依。息息歸根,歸根則靜,陽氣乃密。此扶陽之法,源出道家。漢唐以上,醫出道家,吐納之法,道醫常用之療疾。漢唐而後,醫出於儒,不習道術,吐納扶陽,遂棄而不顧,專於藥食,舍大而就小,惜乎!
  飲食扶陽,由口而入,味重而氣輕,五味出乎地,四氣出乎天,煎炒蒸炸,四氣離散,唯可補陰精。故飲食扶陽之理,不在補陽,而在補陰斂陽、伏陽、藏陽也。飲食要旨,一在以陰精克陰(邪),二在其生用,三在於知量。
  扶陽之要,首在道路通暢。濁陰盤踞,阻東南則陰精不可上奉而迎陽,塞西北則不可降陽歸舍。飲食要精,一指飲食要飽含陰精營養,二是要精細入微,可直接吸收運用,不多損陽熱對其運化、排泄。丹溪載「倒倉療法」,以黃牛肉熬湯頻飲,黃牛本屬坤土,大補太陰之精。狂飲之後,體內陰精流溢,可致汗、致吐、致瀉,真是以補為瀉,以陰精克陰邪。一時東南西三路俱暢,沉沉陰濁,一舉蕩平,精升陽降,真扶陽秘法也!
  烹調之法,也極關鍵。煎炒蒸炸,必致四氣離散,唯遺陰質。僅煲湯一法,可伏陽氣于湯汁之中,故中藥治病多以湯劑,凡火熱炮製中藥,其效必減。果蔬、種子,若不經火制而生食,則精氣俱足,峻補精氣、緩泄陰渣。今西方流行之「生機飲食療法」, 即以果蔬、種子打漿去渣而食,集「精微」、「生機」於一體,補精扶陽,其法簡效宏,屢起沉屙,療效卓著,與「倒倉療法」相類,僅生熟、緩急有異。惜此二法,至簡至易,非智者難以起信,無厚利則商人、醫界不用,終不能廣濟眾苦。
  由上可知,對正虛邪實患者,宜以湯汁療法、粥療法、生機飲食療法。其飲食用量也極為重要,病者多正虛邪實,少量飲食可扶正祛邪,稍過則反耗損陽氣,不能運化之飲食則成為陰渣,反增其病。佛教醫學有句名言:「疾病以減食為湯藥!」誠具至理!當然道家、武家有特殊的訓練方法,使陽氣大盛,需大量飲食,以化陰精斂藏陽氣,在此不表。
  至於藥物,亦多為食品,不過因其偏性大而名之藥物而已。或陽多、或陰重,陽藥扶陽而益陰,陰藥益陰而扶陽,是以仲景《傷寒》六經,皆是扶陽之法也。
  太陽傷寒,開門以迎陽;太陽中風,益精以固陽(桂枝湯乃手太陽用藥,取斂火生土之義,助小腸生化營陰,複借稀粥之力令其達表固陽)。少陽病治以和解,妙在兼暢東西,令陰精東升,天陽西降。陽明熾盛,大耗陰精,乃以石膏、知母補之以精,助之以寒,強令天陽自陽明而降。故陽明熱症,顯耗陰精、暗損真陽,仲景明為益陰,實則大補陽氣,石膏益陰斂陽,非扶陽之品而何?
  太陰脾虛,中土不運、營陰不足、升降不利,故理中湯補火助土運,上奉而化肺金,助斂天陽,正是火生土、土生金,順生之意。痰濕雍滯,則溫脾利濕,泄陰扶陽。少陰寒鬱,北方閉塞,精不可向東而升,陽不可自西而入。四逆湯破陰回陽,非真補陽也,乃是破其閉塞,通其道路而已!厥陰寒症,吳茱萸湯雙溫肝胃,也是暢東西兩路而扶陽。厥陰症至於陰陽兩虛,陽耗于上,陰竭於下,則治用烏梅丸。大酸以斂浮陽,大苦以降相火,參、薑益中土化營陰,寒熱並用,酸苦辛甘並用。唯無鹹味,乃是病至厥陰,已無所藏蓄,唯斂東南、降西方,運化中土方有所藏蓄,補其母(金)、克其子(木),皆為生水而設。故烏梅丸以補厥陰而復少陰,實有奪造化之功!然此方後世多用以治蛔,殊為可惜!
  縱觀仲景六經法度,明扶陽必暗益陰,顯益陰必暗扶陽。今人不識陰陽互化之妙,扶陽必以溫熱,滋陰每以寒涼。醫術總與道德同步,德全術精。今日之中醫舍本而逐末,貪嗔太重則慧光不顯,故頹喪如斯!
  以吐納導引、飲食醫藥扶陽,莫不賴醫、患的心理、行為而共成。心行為因、健康為果,智者扶陽,不在果地上計較斤兩,乃直奔主題,在因地上做功夫,在改造心理行為上著手。其基礎之法為開源節流,上乘之法為舍己利他、棄小合大。
  開源重在中土與西北,辛勞四肢肌肉則脾土得以運化,磨煉其筋骨則肝腎得以強健,勞其心志則西北更多斂藏。人之天陽,得涼苦而降,因寒因靜而藏。西北之人,居苦寒之地,斂藏天陽也多;東南之人,處富庶溫熱之地,其耗也多、其藏也少。故史上南北之戰,多以北統南。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而後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也!」故儒家以勞苦憂患為開源之法,佛家以吃苦消業為修定之階。
  今人喜安樂而惡勞苦,久則肌肉鬆弛、筋骨萎軟,如腸動力減弱、骨質疏鬆等症,豈是補鈣之類所能治癒。鈣之流失為果,耽于安樂為因。今醫治病,不辨何因,首重休息,次重補養,故多不效。當今之疾患,多由安樂放逸得來,必予勞苦憂患而去,運化中土,伏藏西北,也應「吃苦了苦,享福消福」的佛教因果觀。
  至於「節流」。老子曰「儉」、佛陀曰「戒」,名利聲色之貪、損人害己之怒(嗔)、重己輕人之傲(慢)、輕賤自是之喜,皆激揚相火,耗散東南,流逸精氣。「疑」則思慮氣結,中土不運。智者持「戒」行「儉」,相火不泛則君火自明,相火滅能定,君火明則慧。故「節流」實為去貪、嗔、癡、慢、疑。
  「戒」實為守護東南,「苦」功在斂降西方,靜定而伏藏北方。志定神凝則吸引八方精氣,勇猛精進遂感通天地之靈。此扶陽之法,因相吸、相感而成,直指心行,自非草木金石可比!
  而最上乘之法,則是舍己從人、棄小就大。人之形質精神,無不自天地萬物中來,終歸天地萬物而去。算計偷盜、苦行持戒豈能感通天地?「欲得」之心生「風」,萬物內耗;「相防」之心生「寒」,萬物隔離,天地否塞。「暑」、「濕」、「燥」、「火」皆由「風」、「寒」而化。慾心不除、防心不滅、相盜提防之心不絕,則生、長、化、收、藏不相順接,何能真正「扶陽」?
  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真正「擁有」大海,聖人扶陽之道也若是。覽《內經》、《傷寒》,作者盡心存天下國家、斯民夭壽,看不出一縷私意。非是密方術以富子孫,反盡數公開而利千秋!扶陽祛病的真正奧秘即在這裡,此聖哲不言之教,後學者多有不識。
  不得其心而欲得其術,可乎?「我」與萬物,皆天地之子也;仁民愛物,天地之心也。大公無私、舍己利他,則得天地之心!人與天地精神相往來,豈止扶陽也?佛家講「願力」,發大願而生大力。誓救含靈之苦,乃生大醫之力;心系天下,乃生治國之力;聖人心系千秋萬世,則生開萬世太平之力。孟子養氣大法,正是仁民愛物、系心萬世,故其浩然之氣,「至大至剛,充塞於天地之間!」古人云:「善則生陽,惡能生陰」,以此!
  上乘醫理,治心為本。生而不殺、慈愛萬物,「仁」化解嗔恨而益東方。施而不貪、予而不奪,「義」化貪吝則益南方。謙卑自處、敬天地萬物,驕慢自去;虛之若空谷能容,卑之若江海能納,故「謙」卦恒吉,常益西方。仁義通乎天,謙卑(「禮」)達乎地,通達天地精神;愚癡自去,「智」慧常生,故益北方。智者不惑,不為「風」(貪)引,不為「寒」(防)困,「疑」情頓失,中土生「信」,運化四方。故以仁、義、禮、智、信化解貪、嗔、癡、慢、疑,實乃扶陽上乘心法。
  故三乘之法,各有偏重。盜法重機巧,小乘重苦行,大乘重舍我。舍己利他、無我敬他,則受戒、苦行均在其中也。其通乎大道而機巧自明。古人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則無所得也!」至此,扶陽之理盡矣!
  或問曰:「聖人之道唯聖人知之,汝何知也?」
  對曰:「聖人之道聖人懷之,賢者知之,小人誣之。賢人證大我而未證無我,然以聖人之心為心,故能知聖人之道。小人者非指壞人,乃執小我為實有者,以小測大、以溪澗而度江海、以所知揣測未知,非是學聖人心行,而是炫耀所學、彰顯自我、研究聖人(學聖人是舍我從聖,研究聖人是以聖從我)。縱滿腹經論,學富五車,猶是知解宗徒,終不得聖賢之法。欲學《內經》、《傷寒》者,不可不明此節!
回應﹕
  好極了,自學中醫,斯乃正途。老朽心願頗多,中醫為其中之一,但因與宿命有違,至今猶陷文化債局難脫。須知,發揚中醫之道有三:
  一、文字宜用「白話」:蓋人民文化有限,不懂則不明,不明必不信,不信則效益難彰。
    (老朽道法自然,本網採用文言之目的係接引有緣人,刻意遠離群眾也!)
  二、觀念宜科學化:今世漢字之精髓蒙塵,知識份子但知西技而不識炎黃矣!諸如陰陽、
   寒熱、虛實、濕燥,於國人而言,盡皆腐言朽語,不知所云!苟若中醫理論不能與當今
   觀念配合,即令臨床效果百分之百,仍難入時賢西式之法耳也!
  三、用詞宜通俗化:醫學為生命之學,與文化途背行遠,雖彼不識之無之輩,亦具生存之
   權。所謂通俗者,是「溝通俗人」之謂也。既學中醫,當應採用俗人語言;既係知識子,
   更應放下身段,學貫古今,將前賢之精粹化以今俗之常識,始可救人於水火之中也!

  古人用古文實乃順理成章,各種醫書皆有其至理,且與漢字息息相關。欲發揚中醫之實效,必須放之四海而皆準,文字乃橋樑,前端接古、尾端續今。即令醫術學成,做個「名醫」最多能救人一千,掛一豈止漏萬?但若能將各古書演為科學、化之今文,輒能令千萬學子明道而行之,斯善大矣!
  以老朽所知,先賢用字,貼切無比,諸如老朽之「上熱下寒」,淺顯易明。然而,「熱、寒」與人體何干?既為醫者,當徹明其理。中醫之理論基礎,在於機能平衡、體內血液循環正常,否則「正」之受侵謂之「邪」。如人體之「熱、火」,係指體內「熱量過高」,換言之,「血液濃稠」。是以,體內血液循環不良,導致臟腑、器官運作異常(如老朽見解有誤,盼方家不吝指正)。而「寒、涼」則係能量不足,導致免疫力下降。
  是以,若欲振興中醫,當今要之首要,乃理論之科學闡釋,較諸一介名醫之功效,有過之無不及也!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