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3870 留言者:Wadelau (劉振興) [2004-02-23]
主題:閱朱老點評有感
  久盼二周餘,朱老點評出,急閱,得朱老片語如下:


第十三篇

 餘生地距道教鼻祖老子約一箭之地,及至讀書隧蝸居京城至今,廿八歲,未婚有一友。文科
 西語畢業偏喜計算機,做網管三年餘。幼時即讀詩詞文史,小有習作見傳,及長悟其源遠流
 長博大精深,仰慕之;習西文然後知我炎黃文化之厚重,之深邃;然其勢若壘卵,心悸之。
 去歲末,幸識朱老,今聞提攜良機,隧倉促成文,以應之。精神似筋骨強固,哲理並思辯為
 謀;生得一雙美善目,偏無半只心靈手,幸得攝影半點,寫幾處風景,貼於此,請過目。如
 蒙朱老不棄,不啻大道征途,於小生為齊天洪福,於炎黃亦增磚添瓦。

評:一、觀念雜亂。
  二、攝影取景不精,用色過俗。文字條理不明,語句生澀。多出三十餘字。
  三、有自信,然不專注,根基不足。
  結論:不宜本室工作。

-----------
評朱老之評:

“一、觀念雜亂。”
確如其言,目前之表征為文理兼修,其實為文不通,為理不順。然則先生知其表,未究其本。餘生二十即自立,雖有所好以侍文,然生活所迫以修網絡為生,及溫飽始立文為命,未料先生僅以雜亂之表征去餘心趣。雖為文未必隨朱老,然因此謬未成,差矣。如有果腹之實,孰不為悅己舍善其鄰之舉? 以子之矛攻己之盾,朱老修農學而為文化,為計算機,為圖文轉換系統其不為“觀念雜亂”乎?

“二、攝影取景不精,用色過俗。文字條理不明,語句生澀。多出三十餘字。”
http://club.sohu.com/read_elite.php?b=nature_pics&a=85726
http://club.sohu.com/read_elite.php?b=nature_pics&a=85727
http://club.sohu.com/read_elite.php?b=nature_pics&a=85731
http://club.sohu.com/read_elite.php?b=nature_pics&a=85730
攝影取景之法,得乎心,應之手,藝術素有流派之說。高堂之絲竹與市井之鑼鼓,素有雅俗之別;然以朱老之高遠見有批俗之意,則我中華文化其為精英文化,抑或大眾文化?餘攝影之作隨手而得未及技巧,在大家法目之中,有不敬之嫌。

餘文分三段,其一述身世;其二明志趣;其三說性情。朱老以“條理不明”批之,餘不解。概生澀者,少見鮮讀也,及久,始有朗朗上口句,若乎《詩經》《周易》、道、法諸子有清了明晰平仄工整句?為人有長寬高瘦,作文亦應有唐宋元明也。

餘遞應征前,統計文有231字,合乎朱老定為200左右。末句“蒙朱老不棄,不啻大道征途,於小生為齊天洪福,於炎黃亦增磚添瓦。”(31字)顯為畫蛇添足臃贅之筆,朱老確乎高之高哉。

“三、有自信,然不專注,根基不足。”
餘自信,確乎其然,舉凡用心事,大多成行。“然不專注”系表征,第一段已解。“根基不足”大約源於朱老在過往留言答問中曰“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由是,以雜亂之心,出“取景不精,用色過俗”之景、“條理不明,語句生澀”之文,則不為“根基不足”乎?大方之家,所評亦未出窠臼。

“結論:不宜本室工作。”
我失驕楊君失柳。
回應﹕
  阿彌陀佛!
 (沈補)可見朱先生沒有錯看人。
3881 留言者:Wadelau [2004-02-24]
主題:
  昨日斗膽評朱老之語,
朱老口念“阿彌陀佛”,莫非要超度我?
後經自省,大約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別人的靚之心理作崇,
頂撞之處,還請原諒。
--------------
前日經先生指引,讀《智慧之旅》寒冬-磨練 節,
欽佩先生挖土築路之勇猛,也見識了先生之翩翩少年俠骨柔情,
及至論述了磨練,養成,與同學交往後,提到宗教。
先生是禁止談宗教的,在此處我讀到先生用很大篇幅來說解,感同深受的是我母親也是基督教徒,與文中所述小吳有幾分似。
起初,作為一個唯物主義者,讓我接受天外之天還有一個Almight的主宰,及至在母命難違情形下,參加教會活動,漸漸也如先生雲,深感教會超越了侍奉神 上帝的功能,超越了脫離地獄進天國的範疇,在“導人向善”、“團結教友”、“互通音訊”等諸多社會層面起到很大的作用。
只是明白此道理較先生晚若干載
請問,先生後來如何與 宗教 和睦相處的? 又 規定不談宗教 緣由?作為答疑解惑為立網之本之站點,能避開宗教嗎?
回應﹕
  老朽自渡。
3883 留言者:程少君 [2004-02-24]
主題:辯白 明志
  老師在上,請容弟子一言:吾為第十七篇應征者,與第二篇征文作者素不相識。
 吾今滿二十,無德無才,受老師開悟,知人之哀源自私心愚昧,人之貴在於觀念思維,而後者又來自文化熏陶。今我中華文化慘遭踐踏,炎黃子孫盲信西風,吾等心痛久已,終得老師揮旗將討,均整裝待發。吾別無其他,甘願以我為羊,僅持風茂年華心清志明浩然正氣,追隨老師征伐文化戰場,復我河山,揚我中華文化!
回應﹕
  果真,老朽誤認,請原諒。
  緣該文作者與閣下同姓程,屢刪其文,彼則更名來此。因曾贈送電書予彼,故將老朽視作「善人」,不思自強,頗多做作(網上皆有紀錄,另有電郵為證),老朽煩之。閣下所述身世與之略同,口氣稍異。老朽忙中難究細節,得失各憑機緣,是以匆匆示覆。
  今再觀之,閣下文字差可,但文中說得甚明,期望來此「受教」,適與老朽目的相反。
  老朽工作繁忙,說了千篇,務請相信。之所以在此設網,一再說明,只為點化(接引)覺者。今「收學徒」係為「代勞」,怎有時間、心力一一「教導」?閣下若常來本網,當知老朽對「人」已經「不抱希望」。早期曾想辦學,但時不我予,能完成手邊工作,已是大幸了。
  奉勸閣下自行努力,言奉羊征戰文化疆場易,果不屈不撓、馬革裹屍古今無幾。
  老朽吐絲將畢,緣盡此網矣!
3887 留言者:李土 [2004-02-25]
主題:關於留言之時間日期
  致網管
請恕在下多事,近期有部分留言缺了時間日期,雖對觀看留言並沒影響,然朱老師之教誨可謂字字千金,
足以流傳後世。固保留日期有助後人觀閱,希網管留意。
謝謝!
回應﹕
  謝謝,已交網管處理之。
  唯IP及電郵係刻意刪去(檔案中保留),以免導致留言者之困擾。
   (網管補)已改正,謝謝。
3891 留言者:dd [2004-02-26]
主題:某一個老師的秘密
  某一個老師的秘密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notes123/

趕快去看

造成老師困擾很抱歉,但我覺得這是好事,有責任宣傳
請老師真的不用再關心我是誰了
回應﹕
  其文累贅,其情貧乏。謝謝。
3894 留言者: [2004-02-26]
主題:感謝!
  感謝老師對篇二十一之評!

一、 有所覺,然覺不及遠,小乘而已。
老師慈悲!以小乘作一啟示。 多年來所見所遇,跟老師常說:【今世之病…】無異,只是人物時地不同而已,怎可無感! 況且人的行為受到心理、情感、家庭、客觀環境、際遇、思維方式、文化、私心(這個老師常說)…所影響;其行為不論如何,除其個人,整體也有責。 這正是【未覺】之苦;【有覺】之沉重,也是自渡未成,能力不足之限制。

二、 文字水平不足,難上層樓。缺四字,標點符號有錯。
自愧!少時,只做而不學;大時,只思而不學,是己今後之局限,己之過! 自知,老師評時已顯仁慈心, 現正在自救過程中。 感謝!

三、 不夠嚴謹。細心不夠,耐性不足。
前二者,有改善必要。後者,或許,行文時表達所誤,在對人、做事時的耐性至今並不差。老師所指定有所見,自會一再當心。

結論:本室工作艱巨,要求嚴苛,不宜。
有所不足,自不可強求。
回應﹕
  小乘者,其乘足以載己;既載,宜推及人;既及人,首先當諒,其次助之。
  能助人者,當有所識,識之覺之悟之,斯為大乘。
  能入小乘者,已是萬中選一矣!唯本室工作艱巨,文字掌握不足,難以勝任。
  云耐性不足者,係續前句:「不夠嚴謹」,閣下於自我描述及期許中,語半而終。若謂表達錯誤,是過於嚴重,但不能片語道盡,如隔靴搔癢,故曰。
  老朽之責在於接引覺者,大乘用之,小乘導之,是有斯語。
3895 留言者:程少君 [2004-02-25]
主題:厚顏再請
  歉意不敢受,唯謝老師點評,謝老師容情!
 吾知老師之意,再允厚顏幾句:吾所言受教,因知任務之艱,要求之嚴,恐日前勝任有難,但尚不敢煩老師百忙中專事教導。今老師既評文字差可,懇請列之候補。吾家境略寬,無後顧之懮,可專志工作。
回應﹕
  人貴立志,不限方圓;頭上有天,足下立地。
  本網既立,賢者雲集;文化發揚,在諸一己!
  一文可昌,一事得興;士農工商,盡責即行。
  成功勿念,失敗再起;開放文學,自任其宜。
3912 留言者:投言問路 [2004-02-29]
主題:關於網絡電腦
  本人感謝貴網之網管與老師百忙中
撥出寶貴時間解答疑問。
在網址http://www.c2kol.net/中
若網絡電腦只是通了電源,而無網路撥接連線
能當普通電腦使用嗎?之前在文傳網站介紹的
"中文電腦"廣告照片好像不見了?
因金融資訊得之不便,網絡費用及網絡電腦價錢
若換算成新臺幣大約是何值?

網友 邱宗鴻 敬上
回應﹕
  老朽不負責產品,請去文傳網站.
3915 留言者:游之 [2004-02-29]
主題:關於「概念系統」的一點謬論
  謝謝先生關於第3911貼的回復。我認為佛法一直都是代表最高智慧。佛通過名言的假施設來破除眾生的執著,當時施設的名言隨順了當時眾生的語言習慣和思維習慣,然時易變遷,眾生的執著與日俱增,且語言習慣和思維習慣也有所變動,而佛教由於其宗教的特質,其智慧的內容很少有人去挖掘開發受持而已。先生的所說的「概念」應該是和佛所說的「名言」是一致的。在唯識的經論中對宇宙人生的真理也通過系統的概念(名言,稱為「法」)來詮釋。如「百法明門論」用100個概念,「瑜伽師地論」用660個概念等。相比較而言,先生的概念系統更近於今人的語言習慣和思維習慣,然我個人認為唯識的概念系統在以下幾點上仍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
1。唯識的基礎是明確的「萬法唯識」,而先生迴避心與物的關係。這個基礎萬分重要,因佛法立概念只是手段,破執才是目的,講究意在言外,先生也曾說過「語言有其極限」,而名言終歸是假,與客觀真實沒有一一對應的關係,如何認識名言無法表達的「真實」?唯識通過這種先立後破的過程來達到,正因為「萬法唯識」,才能完成這個次第,否則名言越多,執著越多,離道越遠。
2。先生的概念系統的目的是為了完成宇宙人生真實本體及宇宙進化方向的認知,最終將由獲得完整該知識系統的電腦來完成。我不知是否理解有錯誤?先生所提的電腦不是真實的電腦吧?而是一種比喻,比喻人的理性部分?您的意思是否通過對電腦的研究,以電腦為境觀見自心?從唯識的觀點看,人的五蘊和合之身尚且是無明相應的心產生的動亂的影子,電腦更是從動亂的心影中再度投射出的影子的影子了,莊子所謂罔兩,從電腦中零碎雜亂的信息中我們要用智慧觀照方能得到與自心有關的一點消息,若真的去發展高智能的電腦,對解決人的根本煩惱是沒有幫助的。佛法教導人們解脫的次第乃是通過求助於自心,止觀即禪定和般若來達到,而佛法中處處都指向這個目的。

以上一點謬論,不怕貽笑於方家,班門弄斧,有錯的地方請先生指正。我對于先生開發中國芯非常佩服,這對於延續中國的文化有不可磨滅的重要貢獻,對於佛法的延續也重要非常,因為佛法已經與中國的文化密不可分了,很難想像中國的文字沒有了,佛法會如何。ꏮ
回應﹕
  早已聲明,本網不談宗教,各人有各人的自由,自信則可,再談必刪。
  註:佛經給佛教界人士看,老朽之書給俗人看,請勿「一概而論」。
3918 留言者:古文觀止都沒有了 [2004-03-01]
主題:古文觀止都沒有了
  古文觀止都沒有了,智慧論1993...等,連結失效不能下載,煩請查看
回應﹕
  (網管代答)
  因下載太慢等原因,上課錄音已陸續移至其他地點放置。作業期間,造成不便之處,請見諒,謝謝。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